Ⅰ 怎麼得抑鬱症
普通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類型的抑鬱症,這些患者呈現抑鬱症的病症表現也是不一樣的,詳細引見如下:
1.產後抑鬱症:這種抑鬱症歲發作在產後新媽媽身上的,這些患者特別是對本人的嬰兒產生激烈內疚、自卑、痛恨、不愛或厭惡孩子的反常心理。哭泣、失眠、吃不下東西,憂傷,是這類抑鬱症患者的常見病症。
2、青少年抑鬱症:這一類抑鬱症患者多是以一些青少年學生為主,這些患者的主要病症就是學習艱難,留意力鬆散,記憶力降落,成果全面降落或忽然降落,厭學、恐學、逃學或拒學。
3、藏匿性抑鬱症:患有該抑鬱症的患者,不會有太明顯的心情低下和憂傷病症,但是患者常常會表現為各種軀體不適病症,如心悸、胸悶、中上腹不適、氣短、出汗、消瘦、失眠等。
4、反響性抑鬱症:這種抑鬱症的發作多是由於生活中的各種肉體刺激,波折打擊所招致的抑鬱症。在生活中,突遇天災人禍、失戀婚變、重病、事業波折等,心理接受力差的人,容易患反響性抑鬱症。
Ⅱ 怎樣讓自己得抑鬱症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導致抑鬱症最主要的因素是自我自尊心過高,也就是說大部分患有抑鬱症的人,他們在沒有患病之前自我自尊心是非常高的,簡單的說就是非常自戀,而且屬於高功能型的自戀,高功能型的自戀在心理學上來講,應該屬於一種優秀的條件,因為他們這部分人通常非常具有能力,可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導致他們更容易患抑鬱症,因為這些人一旦經歷失敗的話,對他們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慢慢的就容易使他們走入抑鬱的情緒里。那麼如果想要預防抑鬱症出現或者減輕抑鬱症的狀態的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這項技能應該屬於社交方面的技能,因為學會換位思考的人,一般情況下情商都非常高,但是學會換位思考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抵抗抑鬱,因為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更理解別人的想法,這樣就會緩解自身思想上的壓力了。
Ⅲ 如何快速變抑鬱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抑鬱症可以治癒嗎
那抑鬱症可以治好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此病最大的困擾在於反復,這是心理學疾病區別於常規疾病的一個顯著特徵。抑鬱症非常容易復發,經歷過一次發病的患者里,至少50%會有一次或多次的復發;而經歷過兩次發病的患者里,至少80%會再次復發。平均來說,一個患過抑鬱症的人,一生中可能要面臨4-8次的復發。
大部分復發的人,都會意識到這跟感冒發燒一樣,是可以治好的,但一輩子難免要經歷幾次。在這幾次期間,學著如何調整自己,讓抑鬱症不對生活造成太嚴重的影響。
抑鬱症如何治療
積極治療
抗抑鬱葯是有效的。這里的有效,不是說葯物可以讓抑鬱的人快樂起來,而是它可以緩解症狀,讓情緒不要停留在谷底,從而有精力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葯物多少會有副作用,但體適應了之後副作用通常會逐漸消失。至於何時停葯,需要和醫生商榷,千萬不要自己停葯。堅持服葯,定期看精神科醫生非常重要。
心態放寬
"抑鬱症真的能好嗎?"、"只有抑鬱症好了,我才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每天想著這些恰恰是導致抑鬱的原因之一。他們潛意識里的想法就是"我只有狀態好才可以工作學習和生活",然而對一個抑鬱症患者來說,很可能會長期生活在"變好"和"治癒"之間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要學會在抑鬱症的陪伴下生活,其實不一定要抑鬱症好才能工作學習,在抑鬱症的陪伴下也是可以工作生活。
做自己想做的事
去嘗試各種覺得有意思的新事物,旅遊、攝影、爬山、跑步等,多到處去看看,讓自己的記憶不全是發病時的灰暗情緒,而是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去替代。任何時候你覺得意盡闌珊了,就去找事做,逼著自己投入進去了,就會好很多。當你發現自己在進步的時候,你就已經在好轉了。
多與他人接觸。
對於抑鬱的人來說,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呆著,害怕見人。強迫自己與他人接觸。從你最能接受的人和方式開始。如果害怕與人面對面交流,可以嘗試電話或簡訊。去結交不在你社交圈裡的朋友。
將目光放向外界
抑鬱症患者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過度的自我關注。通常伴有不自信和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看的太重!他們會無限關注自身,越關注越焦慮,越關注越覺得自己完了,放大了許多負面的情緒。如果視線能從自身轉向探索外部世界的話,會是一個好轉的徵兆,多注意別人,多關心周遭。
Ⅳ 怎樣才會得抑鬱症
在當今社會的高壓下,很多人都會多多少少有抑鬱症的傾向,只是有些人的承受能力比較強,可以從容的面對負面情緒。而不是深深的陷入抑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沒有相應承受能力的人可能患上抑鬱症,不僅僅沒有和抑鬱抵抗的能力,反而引起抑鬱的情緒持續積壓而導致人走上極端的不歸路。
作為心理咨詢行業從業者,經常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跟我說自己或者身邊的某某某得了抑鬱症,問我該怎麼辦,或者吃什麼葯。
而詳細問一下,大部分時候會得到一個可怕的結果:「抑鬱症」這個診斷是自己上網網路了下自我對號入座的.....
抑鬱症必須有專業人士診斷,請不要胡亂對號入座,下面可以參考抑鬱症的診斷標准可以進行初步的自我篩查,如果想要確診,一定要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或者醫院的精神科大夫。
1.我國的診斷標准
我國精神衛生領域主要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第3版(CCMD-3)》的診斷標准。以心境低落為主,並至少有下列9項中的4項:
(1)興趣喪失、無愉快感。
(2)精力減退或疲乏感。
(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4)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
(5)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6)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
(7)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8)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9)性慾減退。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評估大約3%的兒童可能患抑鬱,而且在青春期這個比例可以增長到12%。可怕的是可能有2/3的未成年人患有抑鬱時,沒有得到恰當的照顧。
如果未成年時的抑鬱沒有得到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他們形成終身的抑鬱。
患抑鬱的少年兒童過去常常被誤認為是患有軀體上的疾病,或者是淘氣、脾氣怪異等。
他們一般對去學校有抵觸情緒,或過分依戀父母,或不斷地憂慮父母可能死去等。
大一點的孩子可能不停地鬧情緒,在學校製造麻煩,總是憤憤不平,或感到不能被理解等。未成年人有幾年因為激素刺激引起情緒動盪的緣故,其間昂然自得或憂郁沮喪交替出現。時而通宵達旦地聚會,時而整天蒙頭大睡,房間里總是混亂不堪,還常常和父母做對。
因為人在未成年時期的變化總是很多很快,在生長發育階段的一個時期和下一個時期又不同,如青春期12~14歲時的反叛期,心理沖突表現劇烈,總是非常情緒化,有時很難鑒別是否有抑鬱的情況發生。孩子不大可能向父母描述清楚他們的感受,不大會用恰當的詞語來表達他們的內心活動,更不大可能向父母報告他們有抑鬱,但是他們會顯示出一些徵象給我們,比如不再活躍,對戶外集體玩耍等過去喜歡的活動不感興趣,好發脾氣、摔東西,顯得焦躁不安等。
成年人必須認真注意未成年人的行為和言談,注意他們在學校里的學習、活動和同學關系。在這個年齡段一些沒有認真關心孩子的家長,可能會錯過發現嚴重問題的時機。父母在發現自己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發生明顯變化時,或者老師談到「您的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時,以及經常性的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績明顯下滑時,你都要引起重視。
來自家庭的辱罵或家庭的某個缺陷,如父母親患有抑鬱,可能增高未成年人抑鬱發生的機會。如果長期在抑鬱的家庭環境中生活,這些未成年人會感到無助,甚至可能自己為他們父母的狀況而感到自責。
青少年的肥胖也能說明一些問題,2002年美國《兒科雜志》就青少年肥胖與抑鬱的關系做了9000多例的調查,結果發現有抑鬱又有肥胖的青少年,1年以後更加肥胖;有抑鬱沒有肥胖的青少年,1年以後有雙倍變成肥胖的風險。
未成年人的抑鬱也可能難以確定,因為他們的情緒可能在一天之內變化較大,這一點和成年人的抑鬱表現常常不同,所以做父母的時常需要請專業人士來幫助確定孩子的心理狀況。
如果兒科醫師認為這個孩子沒有軀體疾病,有條件可以去看針對孩童的心理醫師。
如果抑鬱的診斷成立就有必要開始治療,家長應該詳盡地和醫師交談,了解所要進行的治療內容,家庭和學校方面應如何配合等。
一些抗抑鬱葯可以用於孩童和青少年的抑鬱治療,但有時需要兒科醫生幫助掌握葯物的劑量和服用時間等。
4.具有某些特殊心理特質的人
美國著名抑鬱症專家史培勒說「抑鬱症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認真的人」,牛頓、達爾文、林肯、丘吉爾等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英國王妃黛安娜一生中患有4次抑鬱症,多次自殺,心理醫生為她治療了32年。
抑鬱症發病的確有其易感的心理特質,不同的醫務工作者、心理專家、精神病學專家對此都有過不同的論述,其中著名的精神病醫學專家威爾遜在1993年對有關抑鬱症易感人群分析中指出,有以下特質的人群易感抑鬱症:
(1)工作認真的人,喜歡照顧別人的人,事業上有突出貢獻的優秀者。
(2)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持有消極看法者。
(3)在社會的最高層和最低層最為常見。抑鬱症的「三高三低」:三高即高收入、高職位、高文化;三低即低收入、低職位、低文化。
(4)一些中年人由於擁有高職位,責任大、壓力大,患抑鬱症的比例相對較高,集中在35歲到50歲。
(5)教師易患抑鬱症。因為從事的職業要求有責任感,而教師的工作又非常瑣碎,有的教師因為心理調節不當,很容易被抑鬱侵襲。
(6)發生婚外戀的人因瞞著配偶和家人,心理上比較容易進入疲憊期,一旦事情被發現,家庭矛盾不能處理,這時就很容易感染抑鬱症。
抑鬱症去醫院看什麼科?抑鬱症如何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