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人和哪些情況下可以選擇間歇跑
(一)、選擇間歇跑的初衷
普通跑者,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跑步以後,心肺耐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跑步的時間和距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這個基礎上,不少人有了新的目標:跑得更快。
雖然他們可能會在跑量和跑步頻率上更加努力,但是配速上始終沒有很大的改善,這是為什麼呢?
跑得更快,意味著強度增加,一方面對你的心輸出量的要求增加了,因為跑步用到的肌肉需要的供血量增加,另一方面,對你的肌肉力量要求增加了,你需要以更快的肌肉收縮速度抬起你的腿,讓雙腿以更快的支撐轉換速度促使身體向前移動,同樣步頻下,觸地時間減少,身體騰空時間增加,這樣步幅也增大了。
所以,提高自己的乳酸閾,能讓身體在更高的配速下維持更久的時間,剛入門的跑者因為排乳酸能力不足,在稍微高強度的配速下,幾分鍾左右可能就會心率飆升。一旦增強了自己的耐乳酸能力,排乳酸機制變強,就能在更快的配速下堅持更長的時間。另外,你的乳酸累積的速度變慢,你就可以在更長的時間以後身體才會感覺疲勞,所以能用同樣的速度維持更長的時間。
㈡ 跑步的「觸地時間」是什麼意思,為何高手的觸地時間
跑步過程中,有一隻腳會處於騰空狀態,另一隻腳則與地面接觸,兩只腳交替觸地-騰空動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動作。而其中一隻腳從剛剛接觸地面的瞬間,到完全離開地面,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就是觸地時間。
一般我們用毫秒作為衡量觸地時間的單位,1秒=1000毫秒。
正常人每一分鍾要眨眼10~20次,每一次眨眼的時間約為200毫秒~400毫秒:
而職業馬拉松選手的觸地時間,往往不到200毫秒——也就是說,在不到一眨眼的時間里,職業馬拉松選手在跑步時就完成了一次鞋底與地面的接觸(另外,200毫秒也是人類大腦識別面部表情情緒所需的時間,非常短促)!
很多人在電視里看馬拉松直播時感受很直觀,第一集團的頂尖選手雙腿運行的速度,就像馬達一樣,很難看清具體每步的落地——他們實在太快了。
放到頂尖職業選手身上,他們跑馬拉松看似全程一步步「跑」下來的,實際上算下來雙腳真正與地面接觸的總時間非常的少,相當於一路是貼地飛行「飛」過去一樣!
博爾特100/200米打破世界紀錄時,觸地時間是驚人的78毫秒。但因為短跑涉及到的技術動作和長跑不太一樣,所以用在百米上,觸地時間並非一定和成績成正比。不過如果短跑選手的觸地時間在100毫秒左右,也幾乎是沒什麼競爭力的;
400米比賽,邁克爾·約翰遜的觸地時間為80毫秒,也是相當驚人的;
更長距離的跑步比賽,「萬米王」貝克勒在5000/10000米比賽的觸地時間是130毫秒;
半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澤森內·塔德塞用58分23秒跑完21.0975公里,觸地時間為135毫秒——塔德塞的身高只有1米61,所以他的制勝法寶就是驚人的步頻,觸地時間因而也非常的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頂尖選手不管長跑還是短跑,觸地時間都是非常短的。距離越長的跑步,觸地時間也基本越與比賽成績成正比;
普通跑步愛好者觸地時間可能在300毫秒,業余跑者多數達到220-240毫秒就已經算比較不錯的水平,而精英選手的觸地時間則能控制在200毫秒內,甚至達到150(或者更短)毫秒!
肉眼很難看清頂尖選手觸地到離地的那一瞬間;
不管何種距離長度的跑步,精英運動員都不會以推蹬地面的方式來創造更長的騰空時間。
㈢ 想縮短跑步觸地時間,提高步頻就可以嗎
不少人以為步頻提高,觸地時間就會跟著縮短,但其實不然。因為觸地時間與阿基利斯腱的彈性有關。
跑步時阿基利斯腱(跟腱)的運作方式是:落地時伸長吸收地面反作用力,腳跟會像輕吻地面般輕輕觸地,此時大部分的體重還在壓在前腳掌上,緊接著跟腱再次收縮,釋放支撐腳,回彈離地進入騰空階段。當跑者在落地時,這段「回彈」的階段愈快,觸地時間也會愈短。
去練習跳繩吧
㈣ 立定跳遠時,我總是來不及充分展體,是不是蹬地不夠,怎樣延長騰空時間
你這個問題其實不是蹬地力不夠的問題。而是核心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力量不足導致的騰空時間不足。想要改善這個種情況的話,你要增強核心肌群的力量訓練才行。
我建議你現在每天做8分鍾腹肌鍛煉視頻,你可以從LV1開始做起。不要求能完全跟上的視頻中的節奏,但是一定要保證動作要做到和視頻中一樣標准。之所以推薦這個視頻,是因為它對於核心肌肉力量的訓練是非常全面的。其次每天堅持做4組平板支撐。動作可以搜索下,網上有視頻教程。每組1分鍾,組間休息30秒。大體上你堅持一個月的話,會有顯著改善。
㈤ 怎樣才能練騰空
騰空術氣功被全世界科學界權威機構認可的僅有兩種——騰空、活埋騰空術秘傳絕技,從不輕易示人。此功功效神速,功法獨具,打破武林界輕功十至二十年功成的常規。按功法認真習修二至三年即可大功告成;功成後,可隨意使身體騰空,離地三尺而不落,從而還可練出預測、遙視、遙控,散布內氣隔空制敵等多種神奇莫測的奇技。第一式 子午陰陽術室內練功,松去身體裹纏之物,先意放鬆周身包括筋骨,肌肉等。然後自然盤坐(子時練功面北;午時練功面南)。上身正直,虛靈頂勁,舌抵上齶,下顎微收。雙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對,捧放於下丹田處,意守丹田十分鍾。接著雙手輕輕向上捧(沿任脈路線)至膻中穴處稍停,翻掌變掌心朝下,掌指相對,緩緩下壓至下丹田稍停。如此反復練習三十分鍾。注意:當雙手上捧時,須用鼻子慢慢吸氣(均勻細深長),並提下丹田之氣至中丹田,意念隨雙手上捧引導,將大地之陰氣由會陰穴吸入,經任脈或身體中線上升從頭頂百會穴射出。呼氣時,雙手下壓,並將中丹田之氣按壓沉實於下丹田,意念隨雙手下壓之勢,將天上日月星辰之精陽氣由百會穴吸入,經身體中線從會陰穴射出。第二式 騰飛陰陽冥想術此式分二式,先做一式。一、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雙膝微屈,雙手輕輕提起,掌心朝下,掌指相對放於中脘穴處,雙手中指間距離約為三寸;虛靈頂勁,舌抵上齶,沉肩墜肘,雙手臂圓,如此成定式不動。自然呼吸。意念:大地磁場吸引力強烈將人身向地下吸拉,並隨著口默念次數一次更一次深入。注意:口念數字應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口念七次,人體入地七層。當意念被吸達第七層時,即極限時,大地猛然吸力全無,人身象皮球一樣被彈回地面,還原成初式。如此反復練習四十九次。切記:當意念大地吸引人體時,主要被吸部位就是雙手勞宮穴,雙腳湧泉穴。二、自然站立,要領同一,唯輕抬雙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對,高舉頭上方,雙臂微屈,似直非直,成定式不動。意念:天體之吸引力隨著口中默念數字一、二、三……九;人體被一層一層吸入空中,直至被吸達九重天方可極限,此時人體意飄浮天空,然後,再意天體之吸引力全消,人突然被彈回掉還地下,還原成初式。如此反復練習三十六次。切記:人體被天體吸拉主要部位是雙手勞宮穴,頭頂百會穴。第三式 仙鶴展翅冥想術自然站立,要領同前。雙手上抬平起高達胸際,雙手掌指朝前,掌心向下,兩大拇指間距離為五寸,雙臂似直非直;接著雙手按上抬路線劃弧下壓至體側稍止片刻。如此反復練六十四次。意念:雙手上抬起,意雙手外勞宮穴被天體強烈吸拉達胸際平齊;當雙手劃弧下壓時,意雙掌心猛烈釋出大量氣流,且大地同時釋放強烈氣流,二者相碰撞於地面上三寸位置,故而人身體有被兩股反向氣流沖起,彈浮之念,此時口中默念:一、二、三;即人體隨口中默念數字飄浮三至五秒鍾。然後意人體下沉地面,但必須緩慢,同時口中也默念數字:一、二、三。第四式 子午陰陽貫通術自然盤坐,要領姿勢皆同第一式。吸氣時,意念天體之精氣由百會穴進入,經身體中線直達會陰穴,然後由會陰穴猛烈釋放,直沖地面,人體隨被沖之勢迅速騰空離地三尺之高,然後呼氣,意人體隨沖地之氣而緩緩沉落地面,如此反復練習二十一次。練功注意事項:一、此功練習時間均為子時午時。二、必須選擇絕對安靜、空氣新鮮的室內修煉。三、必須一絲不苟地按要求修煉,意念至為重要。四、此功呼吸均為鼻吸鼻呼。五、練功切忌一曝十寒,須持之以恆。六、練功時出現各種幻覺均為正常,不必擔心,千萬不要因懼怕、驚嚇之意而突然停練。如練功中出現自然跳起、騰空離地等均為好現象,但不可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瑜伽有很多跳躍動作,其中一種是盤腿騰空術,籍由腰腹發力,盤著腿,配合手的力量,通過肌肉的收縮,產生對地面的爆發壓力,通過反作用力使身體離開地面,向上躍起。印度舉辦過騰空術大賽。另一種說法是籍由瑜伽練習者的精神力量,達到騰空的能力,此說未被證實。在中國和印度都有人體經過修煉之後可以騰空飛行或在空中漂浮的說法。中國的列子據說可以御風而行,但莊子認為他還有所不足。印度的瑜伽術據說經練習後,也能夠取得漂浮於空中的能力。現在仍然有為數眾多的瑜伽練習者在練習空中漂浮的本領,他們還經常進行世界性的比賽。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人在這種比賽中獲得過成功。 多年以前,有一位韓國針灸師,自稱研究中國的經絡及穴位多年,終於給他發現可以運用練習氣功騰身於空中的方法。他的方法沒有公開,我從他透露出的有限的資料中判斷他的方法頂多相當於當時中國流傳出來的輕功提縱術中的一種,並不能達到他所說的可以漂浮於空中的目的。後來這位韓國針灸師銷聲匿跡,沒有了下文。
㈥ 怎樣練騰空能力啊
練習方法 :(提高腰腹肌的鍛煉才能有效的提高你滯空或騰空後動作)
(1)前俯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前運動的能力和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兩腿挺膝夾緊兩手十指交叉兩臀伸直上舉手心向上。然後上體亢腰前俯兩手心盡量向下貼緊地面兩膝挺直,髖關節屈緊,腰背部充分伸展。兩手鬆引用雙手從腳兩側屈肘抱緊腳後跟,使胸部貼緊雙腿,充分伸展腰背部。持續一定時間後再放鬆起立。還可以在雙手觸地時向左右側轉腰,用兩手心觸及兩腳外側的地面,增大腰部伸展時左右轉動的柔韌性。
動作要點:兩腿挺膝直立,挺胸塌腰,充分伸展腰背部,胸部與雙腿貼緊。
(2)後甩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後運動的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練習時一腿支撐,另一腿向後上直腿
擺動,同時,兩臂伸直,隨l體向後屈做向後的擺振動作,使腰背部被充分壓緊,腰椎前面充分伸展:
動作要點:後擺腿和上體後屈振擺同時進行;支撐腿,膝伸直.頭部和雙臂體後屈做協調性後擺助力動作,
(3)腰旋轉:主要用來練習腰部的左右旋轉幅度。具體打法;兩腳左右開立略寬於肩,兩臂自然垂於休側以髖關節為
軸體前俯,然後以腰為軸,使上體自前向右、向上再向左,回到的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同時,雙臂隨上體做順
時針或逆時針的環繞動作,以增加腰部旋轉的幅度和力度、
動作要點:盡量增大繞環幅度,速度由慢到快,使腰椎關節完全得到活動、伸展.
㈦ 怎樣延長滯空時間
滯空時間的定義有兩種說法:
① . 運動員起跳後,從雙腳都離開地面到任意一隻腳接觸地面的時間間隔。
②. 運動員起跳後,從肩膀上升至最高點到肩膀明顯開始下落的時間間隔。
根據定義①,運動員的「滯空時間」取決於其跳躍高度,跳得越高滯空時間越長,不存在違背物理定律的現象。
跳躍高度主要取決於「腿部力量」、「腰腹力量」和「跑動速度」。
根據定義②,在彈跳達到一定程度並足以完成以下動作時,滯空時間完全取決於身體柔韌性和平衡能力。
因此想練習滯空,就需要對以上項目進行訓練。
㈧ 你了解觸地時間嗎
隨著技術的進步,使用運動APP或者佩戴運動手錶、運動手環跑步以後,能獲取的跑步的數據有很多,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分析跑步的狀況。跑步距離和配速可以體現你的跑步能力,包括你的有氧能力和肌肉耐力,跑步軌跡可以記錄下你行進的路線,平均心率反映出跑步的強度大小。另外,觸地平衡、豎直擺動、觸地時間、垂直步幅比為高階跑步動態,通常需要跑步動態感測器和跑步手錶配合使用後才能獲得。
4、觸地時間的決定因素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能得出結論:觸地時間越短越好。現實中,以馬拉松項目為例,普通跑者的觸地時間是220~250毫秒之間,而世界頂尖選手在這個項目上是160毫秒左右。那麼決定觸地時間的主要條件是什麼呢?答案是爆發力與跟腱,而跟腱的彈性主要決定了觸地時間,這個和先天的身體條件有比較大的關系,當然觸地時間的縮短也是可以通過做彈跳練習和爆發力練習去強化的
㈨ 長跑到底要不要後腳蹬地
前腳掌著地是正確的,大部分人跑步都有的特點就是腳掌觸地時間比騰空時間都長。還有就是前腳掌著地不應該累的,腳著地太前會很累。可以試著長跑不加速的時候不要用力向後蹬,減少觸地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放到大腿抬高上。不要用力點地,不要往上跳,把頻率加快到一分鍾180步以上,這可以讓你跑的平穩。最後就是,長跑不要著急,這是一個平衡的運動,有的肌肉確實更強大但並不代表其它部位的肌肉也可以跟得上。短跑是全身爆發的,有的部分比較弱也可以在短時間保持平衡。
㈩ 如何提高你的跑步步頻
什麼是步頻?
所謂步頻是指走路或者跑步時,每分鍾腳步落地的次數,例如:在 1 分鍾內,左右腳共踏出 150 步,那麼你的步頻就是 150 次/分鍾,如果左右腳共踏出 180 步,那麼步頻就是 180 次/分鍾。
跑步實質就是一項雙腳在地面不斷進行轉換的運動,一旦開始跑步,身體向前的動量就帶著身體的重心超越原有重心,因此另一隻腳必須要向前一步身體才不會跌倒。於是,通過雙足連續和交替的向前實現了前進,而雙腳轉換頻率的快慢(也即步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跑步效率的高低。
步頻越快,效率就越高嗎?
步頻的提升代表的是每步用時減少,而真正決定跑步效率的是每步中的觸地騰空時間如何分布,越長的觸地時間說明我們對地面發力的時間越長,也就越耗體力,跑起來也就越容易疲勞,所以步頻越快,每步觸地騰空時間越短,所以跑起來會更輕松,跑步效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