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一年是多少天
一年是一個歷法單位,有春夏秋冬四個節氣,春天是年的開始和年的結束。一年就是12個月左右,不包括閏年,陽歷365或366,陰歷354或355天。
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准。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郭守敬編寫的《授時歷》,以一年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歷的平均一年時間長度完全一致。
中國的農歷是陰陽歷,大家很熟悉的傳統節日,像春節是陰歷的節日,初一是新月出現的那一天,月圓的那一天則在十五左右。而立春等節氣是依據陽歷的。
(1)古時候怎樣計算一年的時間擴展閱讀:
年的計算規則
1、所有新月和節氣出現的時刻的計算以東經120度即東八區標准時為准。但計算1929年以前的陰歷時應以北京即東經116度25分的當地時為准。
2、新月出現的一天為一個月的第一天。如某個節氣的出現時刻也在這一天,則不論該節氣的出現時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個月中。
3、每年的冬至總是落在這年的十一月中。從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這一天止的這段時間稱為一歲。如一歲中有十三個新月出現,則這一歲為閏歲,要加入一個閏月。
4、閏歲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因為一歲中只有十二個中氣,所以閏歲中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也存在有兩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但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
以上所列的陰歷的計算規則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即公元1645年,開始採用的。以上規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理論上完全以天文觀測為依據,其中沒有任何數學關系。這和陽歷完全是由數學關系確定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具體到未來陰歷的計算,仍然需要月亮與地球運動的數學模型,而且精度高的這種數學模型相當復雜,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推算出精確的陰歷來。而陽歷的數學關系則非常簡單,是不是閏年很容易計算。這又形成了另外一種鮮明的對比。
不過若已知當年的陰歷,則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估算出下一年春節的日期。這種方法適用於絕大多數的年份。找到當年陰歷十一月一日對應的陽歷日期,將月數減十而日期數加九再減掉月數,如果得出的日期在下一年的陽歷一月二十二日到二月十九日之間。
則春節就是那天,誤差不超過前後一天。例如2002年陰歷十一月一日對應陽歷的12月4日,則按此方法預測的2003年春節的日期為2月1日,與實際日期相同。
Ⅱ 古人是怎麼算出來一年有365天的
一年有365天,這個定律在古代就已經被發現了。雖然以前的生產生活水平低下,但是我們也不能低估古人的計算能力,他們計算日數的辦法可多著呢!01、把握住太陽運行的規律。
如果你一直以為太陽運行的規律是我們現代人發現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太陽運行的規律,他們運用最簡單的方法,揭示了最真實的規律。他們選擇在地上樹立一根竹竿,然後每年記錄太陽照射過來時的竹竿在地上的影子。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影子的長度和方向都會發生變化,等到影子和第一天記錄的位置重合時,那就說明一年就這樣過來了。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歷法的國家之一,也曾計算出每年的平均日數大概是在365.2422天,也就約等於365天。於是直到現在,我們每年都是以365天來計算,但是有時候還是有一兩天的差別。
Ⅲ 古代中國一年是多少天
年的時間概念最早出自對農作物生長的一個循環周期的經驗,早在西周之初就有了,古代農歷把一年化為四季,每一季大約90天,全年約360天,按照一年氣候的變化,分為5天「一候」,三候為「一氣」,全年「二十四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3)古時候怎樣計算一年的時間擴展閱讀:
一年准確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等於365又1/4(四分之一)天。
現代人們通過先進的工具能夠很准確的測量並計算出一年的准確時間。在科技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人們也能計算出來嗎?是的。聰明的古代人──我們的祖先請看他們的方法:
古代中國,人們利用日影的長度的變化周期,來確定一年的四季變化,稱之為土圭之法。在土築平台上立一根8尺長的桿子,用一個帶有刻度的木棒(土圭)測量這根桿子日影的長度。(原理同上圖日晷)一天中正午的桿影最短,稱為這一天的日影。一年中夏至那一天日影最短,冬至那一天日影最長,這樣就確定了夏和冬。把夏和冬的日影長相加除以二,就得到了春分和秋分的日影長。
Ⅳ 古代人是通過什麼計算出一年有365天的
一年365天是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計算的。不過古人可不認為地球是圓形的,而是天圓地方,直到陰陽學的出現。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才有了一個質的跨越,直到「圭」的出現,計算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才有最權威的認證,以當今的技術來計算一年為365天是非常簡單的,接下來我先來為大家介紹一種當代使用測量方式最多的一種。
由此可見我國祖沖之早早就能夠有計算天數的方式,只是苦於沒有工具計算,直到郭守敬的不斷實踐,最終確立了天數為365.2420。可見我國古代天文學水平是多麼的先進,即使是聰明的瑪雅人,也不及我中華古代的能人異士。
Ⅳ 古人怎麼算出一年的時間
方法有很多種,可能他們都用了。一,不同品種的樹木和花草,會在一年當中不同的季節和時辰開放,有些品種相當准時。比如有一種仙人球,一年只在某一天開一次花,到了開花那天的傍晚,如果你不耐心等候,哪怕只是去外面打瓶醬油回來,花就已經開敗了。二,鳥類如布穀鳥,就是按時鳴叫,提醒農人播種的。螽斯,蟋蟀出現的時間也很准時。三,太陽和月亮的變化。白天古人可以根據樹影的長度和方向輕松判斷出季節和時辰,晚上則可以通過觀察月亮的陰晴圓缺來掌握時間。我小時候就是依靠刻在窗子上的缺口來預告下課的時間,精確到分鍾呢。
Ⅵ 古代是怎麼算出來一年 365 天的
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
因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天6小時
為了方便,平年365天
所以為了補時間的差異,每隔4年有閏年,閏年366天,閏年的2月29天
在公歷(格里歷)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歷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的時間。全長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這叫"回歸年"。
歷法上的年為了應用方便,不採用回歸年,而是採用了完整的天數。公歷的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閏,每百年少閏一次。使用的整天數的年歷法上叫做"歷年"
農歷是根據月亮的朔望月共12個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年。閏年是383天或384天。
Ⅶ 古代如何計算時間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鼓、點。
時:是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子時也(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雞鳴者丑也(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平旦者寅也(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日出者卯也(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食時者辰也(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隅中者巳也(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中午12點就是午時了),日昳者未也(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哺時者申也(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日入者酉也(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黃昏者戌也(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人定者亥也(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刻:古代的人們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因陶器質地疏鬆,難免出現漏水現象,人們通過長期觀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時間有一定對應關系,從而製成了專門用於計時的漏水壺。我國的歷史文獻中曾說:「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據此說,則是產生在黃帝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時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實物證據。另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至遲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了。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桿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由於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滴水速度不同,影響到漏壺計時的准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只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還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就越准確。實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 3時至5時開船」。
鼓:由於古代夜間使用擊鼓報更方式,所以又以鼓作為更的代稱。「鼓角」,「鍾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中國古代建城都要設置鍾樓和鼓樓,一般為東鍾西鼓,報時打更。
點: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鍾。
「一柱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准,一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在我國古代有不少用作計算時間的方法和形容詞。古時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盞茶(10分鍾)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鍾)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Ⅷ 古人是怎麼計算年份的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Ⅸ 古代一年是多少天
古代一年大約為360天。
古代農歷把一年化為四季,每一季大約90天,全年約360天,按照一年氣候的變化,分為5天「一候」,三候為「一氣」,全年「二十四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一年准確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等於365又1/4(四分之一)天。並且現代人們通過先進的工具能夠很准確的測量並計算出一年的准確時間。而古代中國,人們利用日影的長度的變化周期,來確定一年的四季變化,稱之為土圭之法。
Ⅹ 古人是怎麼算出來一年有365天的
最早的歷法來源於對自然的觀察。草木的枯榮,候鳥的來去,冰雪的侵襲和消退,都是天然的時間標志。不過,這些時間點過於含混。拿著石斧獵殺動物的原始人沒什麼意見,靠天吃飯的農夫們卻會大大不滿——晚播種幾天,錯過一場雨水,也許就是顆粒無收。
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人發現,每當泛濫的尼羅河水涌到今天的開羅附近時,天空中就會有一顆特別明亮的星星,和太陽同時在地平線上升起。這顆星星,就是天狼星。
古埃及人在竹竿上刻下時間,然後進行比較,發現天狼星的運轉周期和尼羅河的漲枯同步,總是365天。於是,他們把365天,定義為一年;將尼羅河開始泛濫、天狼星出現之時,稱之為歲首;接著,從歲末選出5天,當作宗教節日,用以侍奉神祇,感謝神們賜予他們五穀。
剩下的日子,正好是360天,等分成12個月、3個季度。第1季度叫做「阿赫特」,意為泛濫,是尼羅河泛濫的季節;第2季叫做「佩雷特」,「出」的意思,指河水退去、土地露出水面,世博中和農作物生長的季節;第3季則是收獲、儲存食物的季節,收拾田地,等待下一次泛濫季節的到來。[1]
哥白尼畫像
格里高利歷的變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調整閏月,將原本的4年1潤改為400年97潤;一個是消除多餘的10天。
這時候就看出教權的「好處」了。格里高利十三直接規定,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為10月15日。[5]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582年的10月4日睡去,第二天醒來,那麼,你已經睡了10天……
因為較為准確、又很好地銜接了舊歷,所以,格里高利歷不斷被其他國家接受,流傳至今,成為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的通用歷法。這就是公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