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馬怎麼區分公母
海馬怎麼區分公母
海馬是會分公和母的,分辨的方法也是比較簡單的,從大小上就能看出差異,還有明顯的不一樣,只要仔細的觀察就能看出來。
雄性海馬有突出的育籽囊,從腹部開始,一隻延伸到尾巴開始的部位,而雌性海馬沒有。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棲息和運動海馬因其擬態適應特性,習性也較特殊,喜棲於藻叢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帶海區。性甚懶惰,常以捲曲的尾部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之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它物體上,隨波逐流。
分辨海馬的公母並不難,但是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它們才行。
『貳』 海馬公母區別是什麼
雄性海馬有突出的育籽囊,從腹部開始,一隻延伸到尾巴開始的部位,而雌性海馬沒有。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
『叄』 應該如何區別海馬的雌雄有育兒袋的是雌性還是雄性
雌性海馬的體型比較小,頭很小巧,眼睛明亮。雄性海馬的體型比較大,脊柱上長著黑斑,腹部下方長著育兒袋。所以有育兒袋的是雄性,小海馬是由爸爸生出來的。其實海馬的公母分辨起來特別容易,公海馬有著小肚腩,也就是育兒袋。
總結
在了解了海馬的生長特性之後,很多人類也是比較羨慕的。公海馬在孕育孩子的過程中是沒有得到特殊照顧的,不僅要自己捕獵,還要自己照顧自己要吃很多的食物,這樣孩子才會發育的比較好。
『肆』 怎樣辨別干海馬公母
海馬(圖6)
海馬和海龍的雌雄鑒別很簡單,就是雄魚有腹囊(俗稱:育兒袋),而雌魚沒有腹囊。
『伍』 公母海馬區別在哪
雄性海馬有突出的育籽囊,從腹部開始,一隻延伸到尾巴開始的部位,而雌性海馬沒有。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
延展閱讀:海馬(拉丁學名:hippocampus),是刺魚目海龍科暖海生數種小型魚類的統稱,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身長5-30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頭呈馬頭狀而與身體形成一個角,吻呈長管狀,口小,背鰭一個,均為鰭條組成。眼可以各自獨立活動。
『陸』 海馬是如何分辨出公母的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
『柒』 海馬怎麼分辨公母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
海馬的生活習性:
1.棲息和運動海馬因其擬態適應特性,習性也較特殊,喜棲於藻叢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帶海區。性甚懶惰,常以捲曲的尾部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之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它物體上,隨波逐流。即使為了攝食或其它原因暫時離開纏附物,游泳一段距離之後,又找到其它物體附著之上。海馬的游泳姿勢十分優美,魚體直立水中,完全賴以背鰭和胸鰭高頻率地作波狀擺動(每秒鍾10次)而作緩慢的游動(每分鍾僅達1- 3m)。海馬的活動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則呈靜止狀態。海馬在水質變劣、氧氣不足或受敵害侵襲時,往往因咽肌收縮而發出咯咯的響聲,這給養殖者發出"求救"的信號,但在攝食水面上的餌料時也會發聲,應加以區別。
2.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水溫:海馬的適溫范圍,一般在12一32℃之間,最適水溫為28.℃左 右。幾種海馬對水溫的適應情況如表2- 8。
鹽度:海馬為廣鹽性魚類,在10一3‰ 的鹽度范圍內均能生活。初生苗對鹽度適應能力差,一般要求鹽度在15‰以上。在長時間低鹽環境中,親海馬不能正常繁殖,鹽度在10‰以上方可。
溶解氧:海馬的活動力雖然較弱,但對水中氧氣的需要量卻很大,一般要求溶氧在3m1/L以上,若溶氧低於2.5m1/L時,海馬陷於缺氧狀態,其表現一般是食慾減弱,浮頭、呼吸加快而發聲,以至亂撞,最後沉底死亡。育兒期的親海馬和幼海馬對氧氣的需要量更高。
光照:海馬對光照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線太弱,不利於海馬的活動和攝食,長時間光線太弱,海馬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但也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光線太強,藻類大量繁殖,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海馬有趨光性,尤其幼苗較易趨光集群,應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局部缺氧引起的死亡。海馬適宜的光照范圍在3000- 6000lx。水的透明度以1.5m左右為宜。pH值:海馬適宜的海水pH值在7.8-8.4之間。
3.攝食習性海馬是靠鰓蓋和吻的伸張活動吞食食物,餌料的大小以不超過吻徑為度。對餌料的種類和鮮度有一定選擇性。海馬的覓食視距僅為1m左右,所以餌料要投在經常群集處。自然海區海馬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主要有撓足類、蔓足類的藤壺幼體、蝦類的幼體及成體、螢蝦、糠蝦和鉤蝦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以攝食糠蝦和櫻蝦效果最好,其次為足類和端足類。淡水枝角類等也可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質。
海馬的攝食量與水溫、水質密切相關。在適溫范圍內,水溫高,則攝食量大,消化快。水質不良時,攝食量減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條件下,海馬的日攝食量約占體重的10%海馬一次攝食量很大,同時耐飢性也很強,從初生苗到成魚耐飢時間可達4-132天。
『捌』 海馬怎麼分公母圖解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br>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斑海馬體長一般為10-17厘米。體側扁,頭部似馬頭,腹部明顯突出。軀干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較長漸細並向腹面捲曲,用以捲住海藻等作棲息用。吻細長,呈管狀,口甚小,位於近頭側背方。頭與驅幹部成直角。海馬全身無鱗片,完全由骨環所包被。魚體一般呈褐色,但隨棲息環境的變化,體色可隨之發生變化並與環境趨於一致。體側第1、4、7體環的背方各有一黑色圓斑,故稱三斑海馬,這是分辨本種的主要特徵。雄魚尾部腹面具有1個特殊的袋狀器官。
另外補充:海馬,是刺魚目海龍科暖海生數種小型魚類的統稱,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身長5-30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頭呈馬頭狀而與身體形成一個角,吻呈長管狀,口小,背鰭一個,均為鰭條組成。眼可以各自獨立活動。
在自然海域中,海馬通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因為它們不善於游水,故而經常用它那適宜抓握的尾部緊緊勾勒住珊瑚的枝節、海藻的葉片上,將身體固定,以使不被激流沖走。而大多數種類的海馬生長在河口與海的交界處,因而,它們能適應不同濃度的海水區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馬的嘴很小,並且只宜覓食活餌,而不善於游水的它們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玖』 怎樣識別海馬公母
雄海馬的尾部腹面有一育兒囊(位於肛門後端),該囊是當第一次生殖來臨時,由尾部腹面左右伸出的皮招接合而成,只留未端小孔。雌魚的泄殖腔未端在產卵期中也多少膨大,形成生殖乳突。此外,雄海馬的個體一般比雌魚稍大些。
斑海馬體長一般為10- 17cm。體側扁,頭部似馬頭,腹部明顯突出。軀干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較長漸細並向腹面捲曲,用以捲住海藻等作棲息用。吻細長,呈管狀,口甚小,位於近頭側背方。頭與驅幹部成直角。海馬全身無鱗片,完全由骨環所包被。
魚體一般呈褐色,但隨棲息環境的變化,體色可隨之發生變化並與環境趨於一致。體側第1、4、7體環的背方各有一黑色圓斑,故稱三斑海馬,這是分辨本種的主要特徵。雄魚尾部腹面具有1個特殊的袋狀器官。
拓展資料:
海馬是補陽的中葯。是不能吃影響到補陽的葯物和食物的。
吃補陽的葯物的時候,是不能使用清熱瀉火的葯物和食物的,像黃連,牛黃解毒片,苦瓜,西瓜。
每年的5月—8月是海馬的繁殖期,這期間海馬媽媽把卵產在海馬爸爸腹部的育兒囊中,卵經過50—60天,幼魚就會從海馬爸爸的育兒囊中放出,所以說是海馬爸爸負責育兒,而不是真的由爸爸生小孩,爸爸的育兒囊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還是來源於媽媽。
『拾』 怎麼分辨海馬公或母 如果有圖片對比那最好了
海馬的雌雄鑒別很簡單,就是雄魚有腹囊(俗稱:育兒袋),而雌魚沒有腹囊。
雄海馬的腹部、正前方或側面長有育子囊,而雌魚則沒有。交配期間,雌海馬把卵子釋放到育子囊里,雄性負責給這些卵子受精。雄海馬會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子囊里,直到它們發育成形,才把它們釋放到海水裡。
(10)怎樣分海馬公與母照片擴展閱讀:
海馬並不是雌雄同體,海馬只是雄性孵化。每年的5月~8月是海馬的繁殖期,這期間海馬媽媽把卵產在海馬爸爸腹部的育兒袋中,卵經過50~60天,幼魚就會從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中生出,所以說是海馬爸爸負責育兒,雖然爸爸不是真的生小孩,但是孵化還是需要爸爸來完成。爸爸的育兒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還是來源於媽媽。8~9月為盛產期,漁民常於此時用張網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