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隸書鋼筆硬筆書法作品這樣寫格式標准嗎
一、格式
硬筆書法豎排是從右往左寫。
書法本來不管橫豎是從右往左寫,這是完全按照古人的習慣來的。現在很多硬筆書法橫排從左往右寫。
古人的書法都是沒有標點的。所以一般現在人的書法作品也沒有標點。但是一些硬筆書法是加標點的,如一些詩詞的字帖等。如果你寫硬筆的每格一字的話,建議你標點在單獨一格的中間。
二、字體
當今的硬筆書法的字體有:楷書、隸書、行楷書、行書、行草書和草書。
初學者建議從楷書開始練起,硬筆書法字帖很難論說高低之分,可以在當代書法家的字帖中選擇你喜歡的字帖進行臨摹。
三、內容
在練字方面,建議一個字一個字臨帖(不是描紅),掌握了具體的字形結構後,再練下一個字。在小有所成之後再進行,段落或者文章的習作。
2. 書法硬筆隸書的字怎麼寫
與毛筆字的隸書字體寫法一樣,僅僅是筆道粗細不同。
看看圖片上我寫的幾個字。
或許可以啟迪您的思維?
3. 硬筆隸書書法作品有多
隸書的寫法和毛筆隸書基本相同,雖然線條瘦細勁挺,不象毛筆隸書那樣有明顯的粗細方圓變化,但精神氣質卻是一致的。寫時要用心體會,反復臨習,才有收效。
1點
篆書的點多為短橫或短豎,不很明顯。隸書既興,點畫成形,雖比不上後來的楷行書之豐富多彩,卻也多具變化,在整個隸書結字中起著重要作用。與楷書相比,隸書的點形體較圓渾,出鋒不銳,力量內含。有人說隸書。點如木楔。看來是有其道理的。
如下圖所示:
三點水既不同於篆書,亦不同於楷書,三點聚攏,成左開右合之勢,三點應與右部相呼應。下四點應散開,長短參差,變化豐富。八字點應成上合下開之勢,左右展開,呼應相顧。
2橫
隸書作為漢字方塊形狀的奠基,在將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的過程中,賦予了橫畫新的使命和特色。隸書的橫畫,按其形體可分為平橫和波磔橫,如下圖所示:
隸書的橫切記「雁不雙飛」,即每字只應有一個重點的波磔橫。如年字上兩橫為平橫,其筆勢宜縮,末橫為波磔橫,其筆勢應放。道字因下部捺為主筆,捺磔,則上橫只應用平橫了。
3豎
豎是僅次於橫在方塊漢字中頻繁使用的筆畫按其形體,隸書的豎可分為直豎和右彎豎兩類,如下圖所示:
右彎豎多用於門字以及象門字這樣以對稱豎作為主筆的字中。有時還出現類似門字的字中,如月,有,同,用,能、肅,膏等。雙人旁的豎筆亦用右彎豎,如德,往,役,征等字。隸書的直豎用得較多,有懸針豎、垂露豎,平豎、圓豎四種,可細心體會,區別運用。
4波挑
或叫掠,或稱撇。按其形體可分為斜,彎,直三種,如下圖所示:
斜波挑勢較平,或叫平撇。彎波挑勢宜彎,先豎後挑。直波挑幾乎是豎筆帶挑。
5波磔
楷書稱之為捺,其形體略如波磔橫,但用法不同,按其作用,可分為平,斜兩類。如下圖所示:
平波磔多為一波三折,頭部略高,向右部平出或稍下斜,多用於走部,走車部,之部、足部等字。其勢宜平,尾部誇張放開。斜波碟使用較平波磔多,多用在人部、戈部等,其勢應斜,上曲下弓,與所配之部應和諧呼應。
6折
折畫在隸書中一般起副筆作用,它斬釘截鐵,干凈利落,分為直折和斜折,如下圖所示:
直折多用於口、日,田,月等封閉結構,其勢稍向內收攏,斜折多用於右耳部、子部等,其內折勢比直折更加強烈。
7鉤
隸書的鉤大多用於副筆,與其它筆畫相配合使用,其勢較為圓轉,應含蓄自然,如下圖所示:
8挑
隸書的挑(或稱提)多作副筆用,其形與斜橫相同,其勢斜而平,無什麼特別之處。
4. 隸書硬筆作品是怎麼樣的
隸書硬筆作品在各大書店有售。筆者例舉如下圖:
隸書是我國書法字體的一種風格,它對我國書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如今,隸書的硬筆書法被人們製作成字帖受到許多人的學習。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起筆蠶頭收筆燕尾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化圓為方化弧為直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5. 鋼筆隸書行寫欣賞
如何寫好硬筆書法
一、書法學習的注意點
人們現在正熱衷於練習硬筆書法,有的人短期內進步明顯,有的人苦練數年卻毫無進步。學寫書法應注意下面幾點:
1:選擇範本,先摹後臨,摹臨結合
縱覽市面上出版發行的鋼筆書法字貼,由於是鋼筆書寫的原因,字都偏小。雖然筆畫精細,結體嚴謹,但不便於初學者摹寫(蒙著字貼寫)。大多數人又懶於摹寫,認為只有小學生才這樣做,殊不知摹寫是學書書關鍵的一步,是避免"抄貼"學無收益的有效方法。一個不摹只臨(照著字帖寫)者,很難發現自己書寫的弊病,只有先摹後臨,摹臨結合,才能有進步。選中字帖後,可用影印機放大到1.5Χ5厘米的字。如果自己喜歡寫撇捺明顯、精巧的寫,就可選用彈性的鋼筆。在學的過程中,摹、臨、背(默寫帖字)、創(寫與帖字相近的字)四結合。另外,可將字帖後頁自己沒學過的內容記入腦海或請人念,然後用自己的習慣方式寫出來,再和原帖字比較,就可以看到自己與字貼之間的差距,從而檢查自己的弊病所在。</P>
<P> 2:選擇正確的方法</P>
<P> 學習硬筆書法,為了速成,可以直接學行書。但多數學書者受"寫好了正書才能寫行書"正統觀念的影響,長期精描細畫地寫楷書,一旦實用需寫行書發現沒有進步就喪失了信心。所以,直接寫行書或正、行結合練,都是短期見效的方法。</P>
<P> 3:選擇合適的書法字帖</P>
<P> 在書法字帖中,有規范嚴整的,也有疏朗奔放的。每個人性格的不同使得愛好各異。同樣一本字帖,也因人而異。一個性格豪放、外露的人寫起來往往不拘泥於點畫,喜歡寫大幅的行草書。雖然瀟灑、流暢,但法度不足、草得天書一般。而一個性格內向、深沉的人則常常喜歡寫工整精美的正書,但在寫行書時過分計較點畫的精細,難以擺脫僵硬、死板的書寫習慣。所以,對各種風格類型的字帖加以選擇再定自己的專攻對像是第一步,在學的過程中據已特點對症下葯地換帖是第二步。選擇,深入,沖淡,融合,才能逐步提高。歷史上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帖,顏真卿《爭座位帖》等都是優秀的行書範本。可以直接臨習,為了解決用鋼筆書寫起來字小筆劃細的弱點,可用軟鉛筆2B-5B臨寫,用鉛筆其好處有三:一者無鋼筆運用不當偏鋒掛紙之病,寫起來圓暢自如、易得行氣;二者避免用鋼筆時追求點畫的精雕細刻,忽視整體效果,為快寫打下基礎;三者筆粗可寫大字與原帖相近,既有法度又可消除拘謹、無束縛之感。</P>
<P> 4:用筆應恰當</P>
<P> 毛筆書法中講究中鋒行筆,鋼筆書法同樣重視運筆的正確性,如果握筆過緊,僵硬,轉折或運筆時筆尖一側著紙,就容易掛紙,難寫流暢。正確的握筆方法是松緊適度,使筆尖下水縫處於筆的正中位置,在書寫過程中根據筆畫的粗細、主次決定用力的大小,而這種技法,要求學書者在對帖練習時注意觀察分析才能逐漸掌握。</P>
<P> 5:善於思辯</P>
<P> 學習寫書法,長期苦練固然重要,還應善於動腦,否則,寫出來的字將只具型而無神。還要克服不愛靜心練,面對字帖,心猿意馬,只知狂怪,不明規矩,提筆便是龍飛鳳舞的缺點。只有勤學苦練、善於動腦,才可寫好書法。</P>
二、學書"五要
<P> 1:要師法古人</P>
<P> 我國書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名碑佳帖更令人目不暇接,百學不厭。這無疑為我們學習書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因此,初學者應師法古人,千萬不可求勝心切。有位老師說過:"一個真正的學書者,首先必須是位善於向古人學習的人。必須將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長期不斷地研習古代碑帖,練就扎實的書法內功,然後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長,成個人之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書法之道--根深方能葉茂!"</P>
<P> 2:要善於讀帖</P>
<P>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鋼筆書法,讀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讀帖:一是拆字讀,就是把一個字拆開來看,先看各筆畫的起、行、收,再看各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二是單字讀,即只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態神韻諸方面,並能通過對逐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三是連字讀,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四是相似字比讀,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來,比較實際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五是特殊字強讀,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強加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P>
<P> 3:要勤觀察</P>
<P> 打開眼界,廣泛觀看,細心琢磨,才能兼取諸長。除了要多讀名碑法帖,把優美的字形廣積於胸外,還要仔細揣摩名家作品。通過多看、多讀,廣納眾長,牢記在心,汲取精華。天長日久,字在腦中達到"預想字形"、"意在筆先"的境地,同時把一些字的多種寫法有機地溶於自己的創作中,會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靈動、變化之感。</P>
<P> 4:不恥下問"謙受益,滿招損"。"不恥下問"是最直接、最便捷獲取知識經驗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開,問題越結越大,最終延誤了學習時機、擋住前進的腳步,甚至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因此,平時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地向能者請教。</P>
5:要敢於參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敢於多參加一些正規的書法比賽,以此來檢閱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斷提高書藝。同時,在參賽前,由於要認真地練筆,仔細地揣摩筆法、章法、形式,熟悉創作內容,這就無形中培養了自己認真細致的責任感,又磨練了書法技藝。三、學習書法應有良好的心態</STRONG></P>
青少年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應有良好的心態注意以下幾點:</P>
1:重視基本功訓練</P>
近幾年來,各種類型的書法展覽、書法大賽和形形色色的書法報刊如同雨後春筍蓬勃而起。青少年如果想參賽參展,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就不能忽視基本功訓練。只有苦練基本功,才能打好基礎。高樓大廈,以地基為本。</P>
<P> 2:追求時尚也要依靠傳統</P>
<P> 在現代社會意識和時尚的沖擊下,書壇掀起了一股革新風,出現了"變形體"、"隨意書"。創新是每個有志於書法藝術者的畢生追求,但絕對不能離開傳統的根基。只有深入了解傳統,認真學習傳統,將來才能談得上創新。</P>
<P> 3:勤學苦練、勇於進取</P>
<P> 只有經過勤學苦練,書法上才會有較大進步。特別在取得成績後,更應該把這些成績看成是學習書法的新起點,不應把精力放在投稿、個人書展上,而是要不懈地奮斗,不斷地進取。學習書法跟研究其他學問一樣,講究"勤""苦"二字,唯有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地學習,即使條件差,將來也必有成就,象這樣的例子古今皆有,枚不勝舉。</P>
<P> 4:心志專一</P>
<P> 臨摹碑帖是傳統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臨帖時應心志專一。臨摹碑帖貴在用心專一,選定碑帖後,就要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反復摹寫,百臨不厭,直至臨到形神俱似才肯罷休,做到這樣,方有收獲。</P>
四、關於"臨摹
<P>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蒙著描"。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以說是一種享受;要培養一種興趣。</P>
<P>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臨就要力圖像,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作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P>
<P>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能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銳的眼力,應是每個書家必具的基本素質。臨摹是一種思索、一種比較、一種記憶。</P>
<P>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五、臨帖第一步
<P> 追求"形似"學習任何東西,總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漸進的過程,學習書法藝術也是如此。無論是毛筆還是鋼筆書法,都必須在臨摹好的法帖、範字上下功夫,並先得"形似"。而且實踐證明,追求"形似",對於初學書法者有很重要的意文。</P>
<P> 第一、形似雖然只是初級階段,但基本上反映了字的外部形態,臨摹法帖如能達到初步形似,就具備了初步的形態美。因為供臨寫的法帖,都是經過時間考驗,被一致公認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如果臨寫不能達到形似,扭曲了對象所表現的美,變了形,就失去了字的真實性,所謂"美"也就不存在了。</P>
<P> 第二、臨帖當然要追求"神似",但也只有做到了"形似",才能進一步求得"神似"。不通過"形似"這座橋,是斷然到不了"神似"的。"神似"所反映的,是字的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是活的傳神點。在書法學習中,只能通過不斷地提高"形似",才有可能達到"神似"。"神似"是"形似"量的積累。古人雲:"形無纖微之失,則神當自來矣。"這也就是說,為了求得"神似",在書法臨寫中,必須經過長期的觀察琢磨,在形態的纖微處做到少失以致不失。這樣就能逐漸地趨於"神似"。宋代畫家文與可擅長畫竹。他不但畫出竹子的生動形態,而且能畫出竹子的神韻。他的體會就是"成竹在胸"。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有仔細觀察和刻苦練寫的精神。所謂"神來之筆",必然是這二者的結果,決不可能從偶然中得來。</P>
<P> 第三、不斷地追求"形似",可以深化對字的規律、技法的認識。臨帖學書,起初是不會懂得書寫的規律的,也不會真正懂得用筆的方法,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心中還是無數。只有在長期追求"形似"的實踐中,才能一步步地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熟練地掌握技法,並能鑒別優劣。至於從臨寫一種帖,擴展到臨寫多種帖,從求得對一種帖的"形似",到對多種帖的"形似",進而對各家有所揚棄,達到似又不似的獨創程度,那又是更高的境界了。但是歸根到底,這還是從"形似"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清代劉熙載說:"書要力實而空,然求空必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這里所講的"實",是指字的形質;"空"是指字的精神。求精神必先求形質。他要求人們先老老實實地在"形似"上下苦功,切不可忽視這緊要的第一步。
六、把握字的重心
學習書法,常常提到"重心"這個概念,字的重心就是整個字的分量的中心點。寫字時把字的重心把握准了,寫出的字才不會上歪下斜,左偏右倒,而顯得平正。唐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可見,如何把握好字的重心,對初學書法者很重要。但是,中國的漢字千姿百態,復雜多變,有些字的重心比較明顯,如"十"、"田"等,有些字的重心卻很難把握,如"飛、乃"等。下面把漢字分成獨體、上下、左右三類,舉例加以說明。
<P> 1:獨體字的重心
<P> 獨體字是由基本筆畫直接構成的,在所有的漢字中,獨體字占的比例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它是構成眾多的合體字的結構單位。因此,熟悉掌握獨體字的重心,是學好書法的基礎。對於獨體字的重心我們試圖從其外形或主幹筆畫入手去把握。
(1)、整個字形呈中心對稱式的,則中心對稱點就是字的重心,如"十"、"田"、"回"等字。<BR> (2)、整個字形是呈左右對稱式的,則字的重心在左右對稱軸上,如"天"、"大"、"義"等字。 (3)、如果字中有中豎,則重心就在中豎上,如"中"、"木"、"來"等字。 (4)、如果字中有一豎畫但不居中,則豎靠左,重心居右,如"下"、"衛"、"韋"等字;豎靠右,重心居左,如"才"、"可"、"寸"等字。 (5)、如果字中有左右豎相對,則重心在左右豎中央位置,如"門"、"非"、"用"等字。 (6)、如果字的上下左右既不互相對稱,又處勢歪斜,那就通過變換筆勢,斜中求正,把握重心。如"夕"字本身向左下斜,最後一點的寫法很重要,一定要壓在字的中垂線上;又如"戈"字本身向右下傾,橫畫就需變換筆勢向右上斜,使之平穩;再如,要寫好"勿"字,橫折鉤折筆後,必須向左下包,直到它的中垂線位置再出鉤,才能撐住整個字。
2:上下堆積字的重心
上下堆積的字分為上下結構和上中下結構兩種。
(1)、上下結構的字,上下兩部分各自的重心要垂直對正,以保證整個字不歪斜,如"音"、"香"、"蓋"等字。 (2)、上下中結構的字,上中下三部分各自的重心要保持在同一豎直線上,如"素"、"冀"、"棠"等字。<
3:左右平排的字
左右平排的字分為左右結構和左中右結構兩種。
(1)、左右結構的字,左右兩個部分要保持在同一水準線上,使字平衡,如"林"、"群"、"額"等字。 (2)、左中右結構的字,左中右三個部分的重心要布置在同一水準線上,如"翔"、"糊"、"辨"等字。七、書法藝術的"融會
< 寫字入門應注意進行書法藝術的融會。如果想著力於一家,務先求其似,然後自選一些與書帖上結構相同的字,按照帖上的書寫原則進行意臨。如能意臨,還須找一些巾上根本沒有的字,按照帖上的書寫原則進行更高要求的意臨。如能得"似",則可謂抓住了這有字的精髓。</P>
<P> 然而,每位書法家也有他的發展變化過程,我們應當沿著他走過的道路,循蹤追跡,從中更多地了解他的書寫原則,掌握他各個時期的藝術風貌。例如我們著力於歐(歐陽詢)體,就應當對現存的諸碑作一個先後順序的排列,分析他幾塊碑之間的異同。我們會看到《皇甫誕碑》的秀挺,《化度寺碑》的凝重,《虞恭公碑》的洗煉,《姚辯墓誌》的古厚,而最成熟的還是《醴泉銘》。經過這樣一番比較研究之後,也許有人喜歡《醴泉銘》,那就要以《醴泉銘》為基準,參融其他。基準帖上沒有的字,就須到其他帖上去找。找到之後,得到了參考,一定會獲有基本格局,然後再以基帖為加工原則,突出基準帖的特點,這就把好多基準帖沒有的字根據地創造出來,這就是比較簡單的融會。</P>
<P> 有的書體,雖出自一人之手,但區別較大,融會起來,難工就較大。我們知道顏真卿的字流傳較廣,字帖較多,但碑碑不同,帖帖不一。雖然總的風格相差不多,然而卻不盡一致。如果想把它融會在一起,基準便不好確定。歷史上立基於顏書的突出者如何紹基、華世奎等不乏其人,然而他們之間各有所取,各有所舍,風格頗為不同,且都與顏真卿很有一段距離。然而他們都以顏書為基準蛻變而出,傳之後世,便都成了欲融顏書者的很好借鑒。</P>
<P> 融會一家不容易,而融會多家更難。有人主張選一些比較接近的帖進行融會。如取《乙瑛》與《史晨》的均勻規正,波磔秀美;或取《陳東王感孝頌》、《經石峪金剛經》的渾厚合度,虎踞雄強;或取《張遷碑》與《鮮於璜碑》的意態放曠、情致落拓。這種融會較易統一,掌握此法似乎很是方便;然而,這種融會難有較大的升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P>
<P> 有人主張選一些距離較大的帖進行融會,如既取《十七帖》的簡約洗煉,又取懷素的流動縱逸;既取《蘭亭序》清朗流美,又取《祭侄稿》奔放連綿。當然這能極盡補輔作用,兼蓄並立,適可見落筆的寬綽,容度廣袤。然而,這種融會也太難了。二者雜揉固易,而融會則需極高的火候,如同先熔鐵水,再鑄一體,庶幾可成天衣。否則,一定會不倫不類。</P>
<P> 還有人嘗試了各字體之間,或融篆隸,或融楷行,或融隸行,這更困難。前者如趙之謙,其次李北海,最後如鄭板橋。在現代書法中黨見些隸書行寫,隸中有篆等,也有人試圖在一張作品上對各字體不作融會,而無序地排列在一起,也能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作品。應當承認,他們在書法藝術開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卻沒有形成趨勢與規律,只能算是一株奇卉,而不能引領一個時代。
傳統毛筆書法與現代硬筆書法之間的融會,這是當代人的新課題,以上說的融會只是書體之間的融會,而硬筆書法由於書寫工具的性能與毛筆不同,融會起來就更難。有人主張突出線條美,也有人從微弱的粗細筆畫變化中追求毛筆書法的效果,且都能寫出得意的作品。學習硬筆書法,首先應從毛筆書法融會學起,然後再融會於硬筆書法之中,這樣方能取其捷徑。</P>
八、成年人如何練好鋼筆字
<P> 練好鋼筆字,對於成年人比較困難。這是因為他們的字體已定型了。成年人要練好字,首先必須完全忘掉以前的字體,從零開始,從最基本的點劃練起。然後再練結構。對鋼筆字來說,最重要的是結構問題,結體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字的美觀。所以要寫好鋼筆字結體最重要。要忘掉以前的字體,最好的辦法首先是選擇與自己以前的字體載然不同的正楷字進行摹寫。練正楷是為了正形,練上一兩個星期或更長的時間,就可以正形。當形正了以後,也應選擇與本人原字體截然不同的,並且是自己認為美觀的行書字帖進行臨摹。如以前的字體拘謹則選擇奔放的字帖;如字體散漫則選擇嚴謹的字帖;如字體呆板則選擇瀟灑的字帖;如字體軟滑則選擇堅挺的字帖,若字體臃腫則選擇清秀的字帖……這樣練上二到三個月,就可以學會新的字體。在學習中還要注意持之以恆。臨摹的目的是將以前的字忘掉,將字帖上的字記住,加以應用。在這以後,就要安排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章法布白。</P>
<P> 如果想在鋼筆書法藝術上有所成就,那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不僅必須借鑒毛筆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氣韻等等,還必須充分發揮鋼筆所固有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繁榮鋼筆書法藝術,才能使她具有強大而永久的生命力。否則,鋼筆書法只能是毛筆書法的附庸,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也就不會有強大、永久的生命力。九、不宜用楷書的方法寫行書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因為行書比楷書書寫速度快,書寫點畫簡略,隨意自然,給人們以輕松愉快的感覺。
在書寫過程中,如果把楷書的運筆方法全然不變、生搬硬套地用於行書之中。就會出現呆板別扭,不楷不行的字體。由於過分強調楷書中的逆鋒落筆回鋒收筆的運筆方法,使它失去了行書的流暢、活潑之感。行書中的確有楷意。但楷書在行書中的作用是內在的而不是外露的,萬不可過分強調。否則既不能提高書寫速度,又不能表現行書的那種瀟灑如意的神韻。行書中的用筆、轉折等,應略帶輕微的提按,加強轉與折的運用。在這基礎上掌握行書的結構變化,合理地省略筆劃,注重點劃間的呼應和連慣
6. 硬筆書法隸書都有什麼基本寫法
硬筆隸書脫胎於軟筆隸書,可以多學習一下漢隸如曹遷碑、禮器碑、史晨碑等。
7. 硬筆隸書應該怎麼練習
練習當然就是以臨摹為主,看你是說的軟筆(毛筆)還是硬筆,就以軟筆為例吧,硬筆除非是為了藝術表現一般不推薦在平時工作學習中寫隸書。
首先,隸書學習不難,如果你有楷書的學習基礎隸書是非常好學的,一般練習兩三個月就能初成(除非你要深專)而且不推薦你練習隸書時間過長,這樣容易對你平時寫字結構產生影響,比如平時寫字寫出來扁扁的,建議寫兩三個月隸書,再寫一段時間楷書或者行書,再回過頭來練習隸書。
再說怎麼練,隸書的書法貼到處都是,不要盲目的選擇,一般以《禮器碑》和《曹全》碑練習的人最多,也是隸書的鼻祖,十分正統,此外《乙瑛》也不錯,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隸書典範,十分適合初學者練習,也足夠我們反復臨摹,他們在隸書中的地位就如王羲之《蘭亭序》在行書中的地位一樣,其它的什麼帖子不建議臨摹,一開始要打好正統的基礎。
8. 隸書的特點及聯系隸書的方法與技巧(硬筆書法)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八分,因盛行於漢代,所以又叫漢隸,它是由篆書圓轉婉通的筆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
《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韓仁銘》、《曹全碑》、《張遷碑》
學習書法,應當從隸書入手,學習隸書則應以於正端莊、規矩嚴謹的漢隸碑刻為範本,打下扎實的基礎,然後再旁及其它,穩步發展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 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 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 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 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甦。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
隸書的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佐書
八分
草隸
魏隸
9. 怎樣寫好隸書鋼筆字
學硬筆隸書最好的方法是臨帖,最好選用古代的毛筆字帖。如果入門建議先練《乙瑛碑》,之後可根據個人喜歡選擇風格各異的《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等等。
選好字帖後,堅持每天反復臨摹,就可以取得進步的。
在臨摹古代毛筆字帖的同時,可以到網上搜索所練碑帖的現當代名家的硬筆臨摹作品,這樣會有很大的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