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麥冬季管理及補救種植技術是什麼
小麥冬季管理:
1、品種的選擇:
應該選擇產量高,品質優小麥品種。
小麥在冬季放牧會使小麥產量大幅度下降,原因是:放牧後,植株綠化面積大幅度減少,生產積累的養分明顯減少,穗分化開始晚,成熟期推遲,穗少,穗小,粒少,粒輕。放牧還會對小麥幼苗造成機械傷害,加速水分的蒸騰,同時降低分櫱節覆蓋程度,加重凍害的發生。
補充知識:如何補救錯過的小麥種植季節
(1)七九法:從「冬至」當天開始,將冬小麥種子浸泡在井水中,第二天一早取出,在低溫的環境下陰干,每九天一次,共七次。
(2)悶麥法:將發芽的冬小麥種子悶在壇子里,放在低溫的環境中持續一個月。
經過以上兩種方法處理的冬小麥種子,可以像春小麥一樣在春季播種,也可以正常開花結果。
② 小麥如何越冬管理
小麥越冬前麥田管理目標是:培育壯苗,確保小麥安全越冬。因此越冬前麥田管理重點
1、防治麥田雜草,特別是野燕麥。因為燕麥和小麥相似,其出苗時間和小麥基本一致,冬前已經出齊,越冬前打葯草小,防治效果好,而年後再用葯時燕麥已經長大,防治效果差,因此防治燕麥要在冬前打葯。
2、防治病蟲害。冬前麥田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是紋枯病、全蝕病和蚜蟲,尤其是紋枯病、全蝕病,這兩種病菌常年存在於土壤中,小麥出苗後土壤墒情好時就會侵染麥苗,導致小麥得病但外表不表現症狀,隨著病菌危害加重,小麥抽穗後麥田就會出現大面積白穗和死穗,造成小麥嚴重減產。今年麥田墒情好,預計小麥後期死穗將會很嚴重。防治紋枯病、全蝕病,最好是葯劑拌種。沒有拌種的,要在小麥出齊苗後,每7-10天一次,連續噴施2-3次,噴苯甲丙環唑+磷酸二氫鉀,噴葯時把葯噴在小麥基部,盡量減輕病害發生。
3.現在雨水多,要做好內外三溝暢通,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小麥漬害。
③ 小麥冬季管理有哪些主要措施
小麥冬季麥田管理技術措施。
入冬以來氣溫低、雨雪少,弱苗面積較大。為了促根增櫱,保證幼苗安全越冬,應加強小麥冬季管理,以保墒增溫為中心,以中耕、鎮壓、補肥為重點,做到因地制宜,因苗管理、促苗壯長。具體措施:
一、中耕鎮壓保墒
中耕可以有效起到增溫保墒、破除板結、鏟除雜草、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發育作用。有分櫱的麥田冬季要普遍進行中耕,沒有分櫱的單根獨苗麥田,冬季則不易中耕,以防傷害麥苗,待早春小麥返青後再進行中耕;對整地質量差、秸稈還田量較大,地虛坷垃多的麥田,要進行鎮壓,踏實土壤;對旱地麥田或旋耕整地土壤虛空不實、坷垃多的水地麥田,要先碾壓、後淺鋤保墒,可有效防止風蝕吊苗,起到保墒、增溫、保苗作用。鎮壓要注意選擇晴天下午進行,注意地濕不壓,陰雨不壓,早晨有霜凍或露水未乾時不壓,以免傷苗。
二、慎重冬灌
冬灌可以踏實土壤、平抑地溫、減輕凍害、並可以起到冬水春用,預防春旱,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關鍵措施。今年小麥播種後降雨較少,搞好冬灌更為重要。適宜冬灌的溫度指標是日平均溫度在3℃左右進行,冬灌的最佳時間是在12月上旬開始,中旬澆完。目前錯過了冬灌的最佳時機,對尚未進行冬灌但又比較乾旱的麥田,一定要慎重進行冬灌。要根據天氣預報,抓住寒尾曖頭,日平均溫度3℃左右進行澆水,並要小水畦澆,禁止大水漫灌,澆水後要當天滲完,田間不留積水,以防發生凍害。對底肥不足的麥田,趁澆水及時補施尿素,澆水後地白皮時要及時中耕鬆土,保蓄水分。
三、補施追肥
旱地底肥不足的麥田,雨雪後可趁墒補追氮素肥料,一般畝追尿素7.5公斤,還可增施腐熟有機肥、人糞尿或者沃葉微生物菌劑。對於晚播弱苗可在小麥種植行間撒施細碎土雜肥覆蓋,保墒增溫防寒,培肥土壤,保苗安全越冬;增施追肥時要穴施、條施,嚴禁撒施。
四、防治病蟲草害
要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工作,努力減少病蟲害越冬基數。對當前地下害蟲危害較重的麥田,要抓緊撒施毒土、毒餌或順壠灌葯進行防治。
五、禁止啃青
啃青會使麥苗失去大量葉片,不利於促根增櫱,而且易遭受凍害。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看管監督,嚴禁畜禽啃青,切實保護好麥苗。
④ 冬小麥種植的時候,如何科學管理有更高的收益
在種植方面,當談到增加產量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單位面積上小麥的種植數量。一般來說,植株越多,收獲的小麥穗越多。因此,起初人們為了增產,小麥秧苗很密,但實際上,決定小麥產量的不僅是小麥穗數,因為小麥種植密度太大,導致麥田的空氣流通和陽光直射不太好,許多小麥為了爭奪一定的資源,必然導致大多數小麥幼苗無法正常生存。小麥穗的質量大大降低。
在小麥抽穗期以及到成熟期,要預防小麥倒伏。小麥倒伏對生長和產量有很大影響。為了防止倒伏,選擇種子時最好選擇低莖品種。在生長過程中應合理施肥和澆水,以提高植株的韌性,從而更好地抵抗倒伏。當小麥過度生長時,可以使用氯喹來防止倒伏。
⑤ 冬小麥苗期如何管理,可以獲得高產
冬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是冬小麥的種植,更是佔到了小麥種植的56%以上,在冬小麥整個生產過程中,以苗期的管理最為重要,因為此時的小麥屬於營養生長階段,長勢的強弱會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產量,所以,為了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加強對小麥苗期的管理,是十分的重要。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關鍵”,種植冬小麥也是這個道理,要想來年有個好收成,就必須在苗期管理上下功夫。
通過以上介紹,對於小麥苗期的生長特性和管理方法你是否有了全新的認識?在苗期,只要通過科科學合理的管理,就一定讓小麥順利度過苗期,為進入拔節期打好堅實的基礎。
⑥ 冬天怎麼種植小麥應該注意些什麼
一、播前准備
1.地力要求 目前,我國小麥主產區,耕作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還不高,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秸稈還田,另一個途徑是增施有機肥。
2.施足基肥 對於土壤有機質含量1.2%以上的麥田,如果預期目標產量是600千克,一般要求畝施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3000-5000千克,建議使用萬禾農科碳基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板結,富含氨基酸,增加土壤有機質。
3.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結構的有效方法,據測定,每畝還田玉米秸稈500到700千克,一年之後,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能相對提高0.05%-0.15%,土壤孔隙度,能提高1.5%-3%。
4.選好品種 良種良法相結合,才能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選用小麥良種的原則是:選擇單株生產力強、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目前,我國高產小麥品種很多,如濟麥22等。在生產中,應當根據本地區的氣候、土壤、地力、種植制度、產量水平和病蟲害情況等,選用最適宜的高產品種來種植。
二、合理耕作
近些年來,我國冬麥區普遍採用旋耕機進行耕地,不過,連續多年只旋耕不耕翻的麥田,在旋耕15厘米以下的土層,容易形成堅實的犁底層,這不利於小麥根系下扎,也不利於土壤蓄水保墒。
1.精量、半精量播種 要想讓小麥得到高產,種子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最好使用經過包衣的良種,因為小麥專用種衣劑中,含有防病和防蟲的葯劑、微肥以及生物調節劑,有利於綜合防治病蟲害,培育壯苗。經過耕翻後的麥田表層土壤疏鬆,必須經過耙耮以後才能播種,否則會發生播種過深的現象,影響小麥分櫱的發生,所以耕翻土地之後要及時耙耮,耙碎土塊,疏鬆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實。
2.水澆條件 有水澆條件的,可以在前茬作物收獲前7到10天澆水;收獲前,來不急澆水造墒的,可以在耕耙整畦以後灌水造墒。播種時,可以使用小麥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要保證播種深淺一致、行距一致、播量准確、播種均勻,嚴格掌握播種深度在3到4厘米,播種深度超過5厘米會造成弱苗。
冬小麥的種植方法
一、做好播前准備,打好豐產基礎
(一)、土地准備
1、輪做倒茬:選擇土地平整,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上等 的伏翻地。前茬為經濟作物、綠肥和豆科作物最好。
2、深翻平地:合理深翻,能提高產量。一般耕深不應低於 25厘米,不重不漏,到頭到邊。翻後用平地機對角平地一遍。
3、播前整地:在適墒期內用缺口耙帶耱子,採用對角線方 法耙耱保墒,或用聯合整地機整地,整地質量要求達到「齊、平、松、碎、凈、墒」六字標准。
(二)、種子准備
1、選用良種,做好品種的合理布局和搭配。
2、精選種子,提高種子質量:種子質量應達到種子二級標准,純度98%、凈度98%、發芽率90%以上。播前用種子精選機及人工篩選等方法,把破碎粒、秕粒、病蟲、野燕麥、賓麥等雜質去掉。
3、種子處理: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或拌種霜拌種,用量為種子量的0.3%。可防治冬小麥雪腐病、小麥細菌性條斑病、小麥黑穗病等。具體做法是:把種子和葯劑稱好,把葯劑散在種子上,拌上三、四遍,均勻即可。
(三)冬小麥群體指標和產量結構
每畝基本苗40-45萬株,冬前總莖數80萬左右,春季最高總莖數100-110萬,收獲穗數55-60萬,穗粒數27-33粒,千粒重40-45克,畝產550-600公斤。
二、播種
1、播種期:適期播種是小麥豐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冬小麥播的過早,冬前麥苗長得過旺,養分積累的少,易受凍害,還易誘發病蟲害。若播得過晚,冬前苗弱,不利於安全越冬,並且在第二年生長發育得慢,而影響產量的提高。本地區冬小麥的適宜播種期為9月10-20日,新冬18號播量為25-28公斤,播種深度干播濕出2-3厘米。
2、種肥:為保證幼苗不脫肥,帶好種肥,不能把種子與肥料混播。冬小麥播種時帶磷酸二銨10公斤/畝或三料磷肥5-10公斤/畝,尿素10公斤/畝,播肥深度應在8-10厘米。
3、機播質量要求:播行筆直、下籽均勻、播深一致,接行准確、不重不漏、到頭到邊,覆土良好、鎮壓確實。
4、播後管理:播後2-3天內開好送水渠、毛渠。出苗後,查苗補種或補水等工作。
三、冬小麥冬前管理
田管任務:保全苗,育壯苗,促早櫱,確保安全越冬。
⑦ 冬小麥栽培管理技術
對於冬小麥種植,我們必須選擇經過認證的優良品種,同時確保該品種適合當地的土壤生產條件,氣候條件,肥力條件,種植系統和目標產量。根據不同的土壤生產水平選擇不同的品種。在土壤層厚,土壤肥力高的旱地選擇耐旱,耐肥的品種;在乾旱和貧瘠的土地上選擇抗旱和耐旱的品種;在肥料和水分條件良好的高產田中,選擇具有高產量潛力的抗倒伏和耐肥品種,同時,該品種的綜合抗性較好。簡而言之,根據生產條件的變化和單產的增加,應適時更換新品種。
為了獲得高產播種質量,首先要確保冬小麥整齊,均勻,結實地出苗。為了達到出苗標准,有必要提高播種質量,實現「三適播種」,一播全苗。
1)播種適量水分。為了一次播種整個冬小麥幼苗,確保種子根和次生根及時生長,促進根部脫落,提高抗旱,抗洪和抗旱能力。抗倒伏性。幼苗。冬小麥播種的含水量標準是土壤的相對含水量為75%至80%,即,取少量土壤,用手緊緊握住,並在摔倒時將其弄碎。如果種植前水分含量不足,請提前澆水以產生水分。
2)適時播種。為了確保冬小麥不僅能在冬季之前播種出強壯的苗木,而且還能安全地過冬,必須准確掌握播種日期。合適的播種期是10月4日至13日和河南西南的10月15日至23日。具體播種期可根據當地土壤肥力水平和氣象條件綜合確定。主要原則是確保小麥能夠安全越冬。
3)適量播種。通常根據品種的特徵來確定,包括分power力,每畝穗數,分till率,土壤肥力和播種日期。對於穗形成率高,分er能力強的品種,如果早播,田間土壤肥力較高,應減少播種量。否則,應種植更多。有時必須根據天氣情況進行調整。
水肥管理。冬季追肥的小麥幼苗結實,通常在冬季前不施用速效氮肥,以防止過度生長。它可以與冷凍水和少量追肥速效氮肥結合使用,例如每667m2施用10kg碧卡水溶肥,以鞏固冬天前的分till,並增加冬天前到耳朵的分rate率。
春季的追肥包括綠色肥料,立式肥料,拔節肥和穴肥。返還綠色肥料的作用是增加有效的分till並增加穗數。但是,如果在一般的高產田在冬季施用化肥,則為了控制種群,在復興期間不施用化肥。取而代之的是,控制是主要任務,耕作用於保存水分。具體方法是刮擦小麥幼苗,使用三齒耙清理行之間的雜物和黃色葉子,並保持水分並提高溫度。冬小麥分till高峰後施用人體肥料和拔節肥,可以促進大分till的形成,爭取大穗,同時也促進前三葉的生長和基二,三葉的伸長。和四個節點。這種施肥非常重要,它是冬小麥施肥的最有效時期。另外,在冬小麥孕穗期早熟階段,應進行根外追肥,以補充冬小麥生育後期所需的營養,促進光合產物向穀粒的運輸。對改善冬小麥品質和品質的影響。
冬季灌溉是根據溫度,濕度和土壤濕度確定的。合適的溫度是每日平均溫度約39。冬季灌溉還為時過早,氣溫仍然很高,蒸發量很大,不能起到蓄水增濕的作用。同時,這會導致小麥幼苗生長時間過長,並且無法抗凍。冬天的灌溉時間太晚,溫度低,土壤結冰,水無法滲透,這會使小麥幼苗凍結或窒息死亡。播種條件也是考慮是否進行冬季灌溉的重要條件。王廟通常不缺少水和肥料,也不需要冬季灌溉。弱苗不適合冬季灌溉,以防止苗凍死。冬季的灌溉水量不應太大,以免遇到低溫時地面上的水和結冰的結皮,從而導致植物上部結冰,根系窒息和分till死亡。
冬小麥疾病主要包括銹病和白稈病。害蟲主要包括蚜蟲和蚊。防治銹病應選擇抗病力強的優良品種。在鐵銹的高發病期可以進行葯物控制。用525mL / hm2的殺蟲劑對患病的植物進行處理,並用450kg的水噴灑2-3次,效果顯著。
白莖病的防治。白莖病應加強田間管理,加大排水措施,降低田間濕度;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在耕種之間深耕農田,將白稈病轉化為上層。發生銹蝕後,可用50倍硫氰酸甲酯甲基可濕性粉劑的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的1500倍液噴灑。
蚜蟲。最好結合農業控制和葯物控制來預防蚜蟲。播種時,請深耕並乾燥農田,以消除深層土壤中的病原。選擇抗病力強的新小麥品種,當蚜蟲嚴重發生時可以進行葯物控制。使用50%蚜蟲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phoxim EC 2000雙重液體噴霧預防劑。
⑧ 小麥冬季管理技術有哪些
冬小麥從出苗到越冬,特點是長根、長葉、長分櫱、完結春化階段,即 三長一完結 ,成長基地是分櫱。田間辦理的基地任務是在保苗的根底上,促根增櫱,使弱苗轉壯,壯苗穩長,保證幼苗安全越冬,為來年穗多、穗大打下傑出的根底。
查苗補種。因為漏種、欠墒、地下害蟲等因素,形成缺苗斷壟的,及時查苗補種,將補種的麥種在冷水中泡24小時後曬干耕種,保證苗全苗勻。疏密補稀小麥出苗後應及時查苗補種,一要搞好苗情調查,掌握苗情動態,特別是對整地質量差和播種基礎不好的的麥田,要及早開展查苗工作,摸清出苗情況,因苗進行管理。
抓好補種,對於缺苗斷壟15厘米以上的壟段及時用同一品種進行補種;三要對已經開始分櫱仍有缺苗的麥田,就地進行疏苗移栽。凡基本苗較多、播種質量差、有疙瘩苗的麥田,都要盡早疏苗移栽,移栽時麥苗要帶土並壓實根部。
消除苗期病蟲害。多見苗期病蟲有土蝗、飛虱、地下害蟲、葉銹病等,一旦發現及時防治。
壓倒針。小麥進入三葉期今後,種子胚乳中的營養耗盡,幼苗要依託本身進行光合作用,製作營養物質,供成長發育的需求,這是促根增櫱的關鍵時期。壓倒針是一項有力的辦法,即在三葉期打壓一遍,起到控主莖、促分櫱、控地上、促根系的作用。
撓麥鬆土。分櫱期遇雨,應及時撓麥鬆土,有利於破除板結,推進根系成長。關於旺苗,應深撓(7厘米以上),可起到斷根控旺的作用。鹽鹼地小麥,應做到雨後必鋤,避免返鹽損害幼苗。
冬前應對麥田普遍進行一次中耕,以破除板結,增溫保墒,消滅田間雜草,促進根、櫱發育。特別是對澆蒙頭水的麥田,要及早進行劃鋤。高產麥田在越冬前,若畝莖數超過計劃穗數的1.5倍時,要適時進行一次深中耕,以防後期群體過大。
小麥出苗的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對於播前沒有澆水造墒、表墒很差、難以保證出苗的麥田應盡早澆蒙頭水。小麥出苗期間要及時查苗,對缺苗斷壟的地方,可用同一品種的種子浸種後及早補種,在小麥分櫱期至越冬這段時間,根據播後1個月內的變化,採取針對性冬前管理措施。
⑨ 到了冬天特別寒冷,怎樣才能讓小麥順利過冬
小麥從出苗到越冬,田間管理任務在保定墓的基礎上,要促進根的生長,增加分櫱,把弱苗變成壯苗,使大麥苗安全度過冬天,為明年的豐收和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麼小麥如何安全地度過冬天呢?這個四分管理技巧很重要,我們最好繼續往下看。小麥如何安全地管理冬天?冬小麥在冬季越冬期間,要經過三長一完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長根、長葉、長分櫱、完成春化階段!只有完成了這四點,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麥子,要想順利的幫助小麥完成越冬期以及防寒,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⑩ 請問,小麥冬前管理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要加強三類苗辦理。三類苗應抓住冬前未封凍的有利機遇,優先辦理,促根成長。要及時劃鋤鬆土,進步地溫。關於底墒較好的晚茬麥田,通常不澆冬水,避免下降地溫;關於底墒較差的晚茬麥,應選晴天澆冬水,底肥不足的可施適當化肥。
二要及時澆好越冬水。澆冬水有利於沉實土壤,保證幼苗安全越冬,有利於麥田儲存水分,為翌年早春小麥返青、動身供給傑出的墒情,爭奪辦理上的主動。因此,有水澆條件的當地,應當令澆好越冬水,黃淮海麥區在11月底、12月初為適合澆冬水的時刻。對底施氮、磷化肥不足的地塊,或缺苗、苗勢弱的地塊,或缺肥地塊,要結合澆冬水適當追施氮、磷化肥。
三要抓好越冬前旺苗辦理。當時對旺苗辦理應以控為主。一是打壓。封凍前均可用石磙或機械打壓,操控地上部成長和過多分櫱發作。打壓次數視苗情而定,通常旺苗麥田打壓1~2次即可。二是深鋤斷根。關於過旺麥田,除打壓外,可在冬前每畝總莖數達到60萬以上時進行深鋤斷根,深度10厘米擺布,鋤後要耬平壓實土壤,避免透風遭受凍害。
四要當令劃鋤,滅草保墒。冬前劃鋤,既有保墒提墒的效果,又可消除雜草。因此,當小麥冬前遇雨、冬灌或因別的原因形成土壤板結時,對各類麥田應及時進行劃鋤,以破除板結,經過保墒,推進根系和幼苗的強健成長。
五要加強病蟲草害防治作業。要抓好以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地下害蟲和雜草等為主的病蟲草害防治作業。對小麥條銹病,要堅持「發現一點,操控一片」的戰略,最大極限地削減越冬菌源。菌源區的甘肅、四川等地,要展開大面積化學防治,操控菌源,削減對別的麥區的壓力;要選擇高效、安全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減輕草害;配製毒土或毒餌防治地下害蟲,保證全苗過冬;對紋枯病合格田進行防治,壓低中後期病害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