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毛筆寫。鋤頭的鋤字長什麼樣子
「鋤」字的篆書寫法:
⑵ 鋤的行書寫法有哪幾種
請下載安裝字體
解壓縮後,拷貝文件中的方正硬筆行書簡體字體.TTF到C盤windows文件夾下FONTS文件夾中。
然後打開word文檔,選擇方正硬筆行書簡體字體,你所打出的都是方正硬筆行書簡體字體了。
⑶ 在生活中練字,該如何掌握鋼筆行書的書寫技巧呢
想要掌握鋼筆行書的書寫技巧,其實特別簡單,只需要掌握握筆,運筆和下筆就能練好鋼筆行書。
一,寫好鋼筆行書,握筆是開端。
以前人們練劍的時候講究快准狠,其實寫字也是一樣的,握筆和運筆的技巧,掌握之後,那就要用於實戰了,想要寫好鋼筆行書,下筆也一定要快准狠。在寫一個字之前,內心已經非常清楚這個字體的結構,所以說下面的時候毫不猶豫,一氣呵成。這樣才能在書寫的時候體會到肆意揮灑的感覺,也能領會到行書的瀟灑之美。剛開始練字的人,如果覺得寫不好,可以先買一本簡單的鋼筆入門字帖,練好基本功,再向行書前進。生活中,練字對待自己的要求無需過高,寫得開心,寫得瀟灑即可。
⑷ 如何寫好鋼筆行書
首先,審美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審美我不是指分辨美醜的能力。有些字寫得好的人,即使讓他用左手寫字,寫出來的也要比一般人寫得好。
為什麼?並不是因為他左手的執筆有多好,而是因為在他心裡有字的間架結構,於是可以信手拈來。對字的感覺是需要時間培養的,培養的最好辦法就是臨摹。所以臨帖並不是抄襲別人的字體,而是培養對字的理解,活學活用。
至於如何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快速寫出好字,我的建議是有事沒事多動筆。具體一點,就是不同於回答試卷時的一味圖快,慢慢寫,把注意力放在字型結構上(而不是一筆一劃)。平時可以打開Word文檔,把字體調成華文行楷,看看上面的字型都有什麼特點?什麼地方應該大?什麼地方應該扁?這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其實,最初也是有捷徑可以走的。那就是注意寫出好字的人,一張紙上寫出的橫,基本上都是平行的!豎也是如此。寫字時如果盡量保持橫豎角度的一致,那麼總體上的感覺就會非常舒爽。這就是人們講的「整齊」。如果你已經做到
⑸ 鋼筆行書怎麼寫
(一)點
1.帶勾點 是由點帶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牽引下一字。寫法是先順勢寫長點,用筆要由輕而重、由左而右,勾時再用力頓一下,然後迅速向左下勾出。帶勾點要有一定的彎勢,不能生硬僵直;線條要遭勁流利,不能軟弱遲疑。
2·帶下點 是指上下兩點一筆帶下,如「淤」(於)字。寫法是落筆寫上點,用力頓一下,再提筆寫下點,最後再用力頓一下,迅速勾出。上點略側,下點稍平,上下點之間,用一細細的牽絲相連。使上下連貫、粗細分明,有形態、有動勢。
3.帶右點 是由左點帶出右點,如「以」字。寫法是用筆輕落重按先寫左點,然後提筆寫右點,略頓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寫帶右點時左點要大右點要小,如兩點差不多大,就缺少變化。
4.合二點 是指左右兩點相呼相應,如「六」字。寫法是輕落重按寫左點,然後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順著勾勢寫右點,最後用力向左下撇出。合二點雖然中間沒有牽絲相連,但要一氣呵成,左點與右點之間應左高右低,遙相呼應。
(二)橫
1.下勾橫 是指橫畫下面帶勾,如「然」字。「然」字下面本來是四點,現改寫為一橫畫,是採用了草書寫法。寫法是落筆略頓,再向右寫橫,至末端用力折筆向左下勾出。
2.上挑橫 是指橫畫上面帶挑,如「古」字。寫法是在寫好一橫後,再用力一頓翻筆上挑而出.上挑橫與下勾橫不同處是末端收筆的方向不一樣,前者上挑,後者下勾;上挑是為了順勢寫上畫,下勾是為了開啟下筆。
(三)豎
1.懸針豎 是指豎畫下面尖尖的如針倒懸,如「半」字。寫法是落筆略頓,接著由上而下、由重而輕寫豎畫。懸針豎要如針垂直端懸,不能東斜西倒。
2.垂露豎 是指豎畫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寫法是落筆略頓,接著由上而下寫豎畫,至末端再略頓一下,回鋒收筆。垂露豎的兩端用筆重而中間用筆輕,兩端書寫速度慢而中間書寫速度快,豎中帶挺呈曲勢,如人挺立,顯得精神飽滿。
3.曲勾豎 是指豎畫下端帶曲勾,如「抑」字。寫法是寫好一豎後,末端收筆時順勢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豎的豎中略帶曲勢,並非一味地端直。
4.仰勾豎 是指豎畫下端帶仰勾,如「隆」字。寫法是落筆寫豎畫,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仰勾豎與曲勾豎的差別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後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筆,後者是啟下畫。
(四)撇
1.回鋒撇 是指撇畫下端回鋒向上,如「化」字。寫法是落筆稍重,隨著向左下寫撇,至撇尾再回鋒向上收筆。因為撇尾回鋒收筆,並非出鋒收筆。所以撇尾不失而圓。
2.挑腳撇 是指撇畫下端挑腳向上,如「今」字。寫法與回鋒撇同,只是收筆時挑腳而出呈勾狀。一般說,回鋒撇往往是撇後寫豎,筆勢角度小,挑腳撇往往是撇後寫捺,筆勢角度大。
3.斜撇斜 撇是楷書寫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寫法是落筆稍重,然後逐漸提筆向左下撇出,撇時要輕靈不要遲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
4.平撇 平撇在字頭,短小而平,如「重」字。寫法是落筆重,略頓,隨後提筆迅速撇出。平撇的形態有點象鳥啄,短小尖銳。
(五)捺
1.斜捺 是指捺畫斜而長,如「秦」字。斜捺在漢字中往往與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寫法是順著撇勢輕落筆,略橫行,接著轉筆向右下方寫。捺時要稍用力,隨即向右平捺出。斜捺的形態是一波三折,故又稱「波畫」。
2.回鋒捺 是指斜捺的捺腳收筆處不是出鋒而是回鋒,如「天」字。寫法與斜捺同,只是最後回鋒收筆,露出下尖勾,目的是為了書寫下一字。
3.反捺 是從斜捺、回鋒捺變化而來,如「木」字。寫法是輕落筆,觸紙後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筆,然後用力向左下勾出。
4.圓曲捺 是指游水捺的三彎處圓曲如環。寫法是先落筆寫一點,接著順勢寫一豎,再提筆向右拐彎,然後回鋒或藏鋒收筆。寫回曲捺要注意兩點,一是拐彎要圓曲不能生硬,二是捺尾要圓渾不能尖利。
5.平捺 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頭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較小波畫較平而名之,如「之」字。寫法是回鋒落筆,略橫,隨著向右下用筆,然後用力平平捺出。平捺與斜捺一樣,形態是一波三折,有一種流動的勢態。
6.挑勾捺 是指平捺的捺腳上挑,如「超」字。寫法是寫好平捺後,捺腳不平出,而是順勢上挑成勾狀,目的是為了便於寫「走」字裡面的部分。挑勾捺其實是在平捺快寫後順著筆勢自然形成的一種寫法,不可勉強為之。
(六)挑
1.短挑 是挑畫的一種,線條短小,如「地」字。短挑在行書中是承著其他點畫書寫而出,短小精銳,恰似一把短劍。寫法是落筆後略頓,隨即逐漸提筆用力挑出。
2.撇折挑 是指撇和挑連寫,如「福」字。寫法是先寫一撇,然後折筆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處,書寫時點畫務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帶水。
(七)勾
1.蟹爪勾 是指豎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寫法是先寫豎畫,然後轉筆向左行筆,再翻筆向上勾出。蟹爪勾是豎勾的變化寫法,形態優美、線條雄健、氣勢酣暢。
2.戈勾 即戈字勾,如「戊」字。寫法是側鋒落筆,然後縱筆而下,勾時用力翻筆向上勾出。戈畫平中帶弧有韌勁,剛中含柔見縱勢。
3.背拋勾 是指從背面反拋勾出,如「夙」字。寫法是順勢寫上橫畫,拐彎時折筆而下,然後宛轉提筆寫下彎畫,再翻筆向左上勾出。背拋勾轉彎抹角處不能生硬有稜角,勾尖要向內,對著字心首畫。
4.浮鵝勾 因形同白鵝浮綠水而名,如「毛」字。寫法是落筆稍重,接著用筆向下寫直畫,隨即提筆拐彎寫橫,最後翻筆向上勾出。浮鵝勾要鵝頭高昂,鵝身平正,方正中呈圓勢,態度雍容大方,氣宇軒昂不幾。
5.回鋒勾 如同回鋒捺是斜捺的快寫形式一樣,回鋒勾是浮鵝勾的快寫形式,如「也」字。寫法是順勢寫豎橫圓曲折,然後翻筆由上繞一小圈向下勾出。回鋒勾與浮鵝勾的不同處除了勾的形式和方向不一樣外,是回鋒勾的豎橫向內圓曲而浮鵝句的豎橫向外開拓。向內圓曲的比較宛轉流利,向外開拓的比較雄健挺拔。
(八)折
1.橫勾折 是指橫畫加折勾,如「罪」字。寫法是落筆先寫橫畫,折時稍用力向左下方勾出。橫勾折不僅要橫與勾的筆畫分明,而且轉折要自然有力。
2.豎勾折 是指豎畫加折勾,如「問」字。寫法是先寫豎畫,要心胸挺起,折時不妨筆略提起,再頓下去,然後迅速向左上勾出。
3.曲折 在行書中用得很多,凡是撇捺連續快寫都成曲折,如「根」字。寫法是落筆寫撇畫,接著向右折筆,再隨即向下勾。曲折形似閃電,富於動態。
4.撇捺折 是撇捺的連寫,但書寫較工整,如「衣」字。寫法是落筆稍重,再逐漸提筆寫撇,然後回鋒向右下方寫反捺,即成。撇捺折在撇捺的交接處要連寫,要有折的風味。
5.三彎折 是指三彎折曲折成三彎,如「乃」字。寫法是先落筆寫橫,再折筆寫彎,接著順勢向下彎出。三彎折要折而有韌勁,彎曲自然舒展。
6.內勾折 是由橫撇折的外勾變為內勾,如「序」字。寫法是寫好橫畫後,接著翻筆寫撇,撇要成內包勢,隨即趁勢向右上勾出。
7.鵝勾折 是浮鵝勾的快速簡便寫法,如「光」字。寫法是依勢落筆寫短斜豎,隨即折筆向右上勾出。鵝勾折的折處要圓潤遒麗,用筆要流暢明凈。
⑹ 怎樣寫好行書鋼筆字
本人以為,寫好鋼筆字其實並不難,只要有耐心加上細心領會即可。
現代人寫字都用硬筆,即水筆、鋼筆、美工筆等等,寫的字要整齊規范而有效率,這讓人看著一目瞭然,滿足工作和學習的需求、不影響別人的閱讀,這是一個層次「好」。寫的字有稜有角,獨具美感,有毛筆字寫出的韻味兒,這就是更高水準,具有藝術水平的「好」。
1、對於大多數現代人來說,用硬筆書寫都有一定時間了,所以達到第一水平的好,寫出流利整齊讓人一目瞭然的字,應該沒有問題。
2、但是也有人因為粗心與馬虎的習慣養成太久,很難寫出規范的字,這就需要從新選擇適合自己的字帖,制定計劃,抽時間加上持之以恆的練習,必定能達到好的效果。
3、對於少數希望在寫字上能比常人優秀的朋友來說,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字帖,花時間用心 臨摹,必定能達到所期結果。
(1)選貼:選擇與自己字形結構相似的字帖,練習起來能省一定時間。自己字形長而瘦的話,我推薦選鄒慕白的字帖,寬而低的話推薦摹寫平龐中華的字帖,寬而潦草,掌握不了結構的話 推薦用臨摹黃繼成的字帖。初學者應先練好楷書。
(2)制定計劃: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看看自己能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制定一個計劃,並耐心、用心地付諸行動(比如一天抽30分鍾練字)
(3)練習:初學者每天最好摹寫一張,臨寫一張,摹寫就是在字帖的白紙上描,臨寫就是字帖放旁邊,自己照著字帖上的字練習。臨摹時候要悉心揣摩字帖的結構等等,初學者掌握結構後,方可在用筆上下功夫。
(4)實戰:在工作學習時在遇到動筆寫字的情況下,應該刻意市使自己能寫出和字帖相似的結構,得有點字帖上的味兒。
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用心練習的話,一個月應該就能寫出規范,有點兒美感的字。另外有時間的話毛筆字和鋼筆字結合練習,也能增加效果。(推薦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等人楷書帖)
以上是我個人練習鋼筆字的心得,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⑺ 寫硬筆行書字體的技巧
【行書技法】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瀟灑。如:
一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徵之一,但卻要運用得當。一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一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這是行書的又一重要特徵。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無」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一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餘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頫的圓轉為主的書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如:
因此注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一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一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中的:一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一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宜】「書法之妙,全在用筆。」今天看來,有人以為前人這個論斷未免偏頗。其他如章法、墨法之類固然也很重要。但書法是線條的造型藝術,提高線的表現力往往是書法家畢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類也離不開線條去完成表現,而線條的表現力全在於筆的運用,因此,前人的說法可謂一語中的,不容忽視。
談到用筆,不能不提到運腕,二者是不可分。這一點初學書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確。前面提到筆的運動可以組合出秀美、雄強、古樸、稚拙等不同風格的作品,那麼用筆的關鍵是什麼呢?當然,是大腦,但大腦的設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來完成的,指過於細弱,精巧處或許尚可,總體上卻力不從心。誰也不能運指寫出盈尺大字來。臂又過於粗大,寫榜書或許差強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卻難盡如人意。那麼只有腕居中承啟,能兼領二者的功能。尤其是行書的靈動精妙處,有時全憑腕的運動來完成。運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腕要有意識地指揮毛筆左右揮灑,疾徐提按,使轉變幻。以使書寫效果靈動流暢。舉例來說:寫百字時百筆落紙後腕須往左傾推筆向右,至橫的末端即刻腕須轉向右擺,提筆帶過再向懷內壓至小豎折處提鋒向右上,使轉帶下向內提筆作點收,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轉動,如果光靠臂來運動則顯然難以准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的線條,一些靈巧之處更難准確地表現出來,寫半尺以內的字則顯得費力不討好了。當然如果寫檗窠大字,則需臂的協助運動,而控制筆還靠腕來完成。因此,運腕是行草至關緊要的練習課程。當然,腕與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視的。
【選帖與臨摹】
有的朋友練字,喜歡隨意揮灑,盡情抒發,這就創作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練習字則不應如此。因為書法的練習,應是將前人好的字借鑒過來,掌握它,使之變成自己的技藝,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鑽研任何一門學問應取的態度。為什麼要練呢?肯定是認識到自己有不足之處,但練習時不講究方法還是達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寫了很長時間,字的變化不大,究其原因,不外是臨習的方法問題。寫字要臨帖,這是常識。臨就是對照字帖上的字體會它的運筆方法和結字規律,必要時還要用薄紙收一些字鉤摹影拓下來熟記於心,運用於筆,從而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而不只是抄寫帖上的文字內容,有些同志臨了一遍又一遍,枉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是自己原來的模樣,並無進展,這恐怕就不是臨帖而是抄書所致。在臨帖練習中,對初學者或對原帖體會不深的同志,以選字放大為宜,這樣可以更好更清楚地體會分析原帖字的筆法與結構。對有些基礎掌握了臨習方法的人則以原大通篇為宜,因為對他們來說,筆法與結字規律已經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體會原帖的氣韻、章法或神采與風格了。對初學行書者來說,臨習中對原帖字形的外觀、大小、聚散、攲正,筆畫的提按、收放、長短、角度、方圓、呼應等都是要仔細觀察、分析、體會的。我的體會是先選出一些結構與筆畫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進行分析,有了印象之後即可動筆臨習,臨一遍後即對照原字進行比較,找出不合原帖處再對照臨習,這樣反復幾遍,逐漸與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開原帖,背臨一遍。
⑻ 怎樣用鋼筆寫出好看的行書
先「對臨」。無論你是用毛筆,還是用鋼筆,都可以臨寫的。對臨,先臨其形似,再臨出神韻,這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題主同志:沒嚇著你吧?學習書法,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時間短了是學不好的,明白?我所說的三至五年,是在每天堅持臨寫的前提下,如果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臨,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臨出形似和神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