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怎樣學好中醫圖片
擴展閱讀
酷狗鈴聲怎樣關鎖屏視頻 2025-08-24 14:27:45

怎樣學好中醫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9 12:10:40

㈠ 怎樣學好中醫

1.望:」。「望而知之者,謂之神。」望其五色查其病也。通過看光色知道人有什麼病的,比如講這個人來了以後,他臉色蠟黃這不用問一定是他的脾胃不和。雖然現代人講化妝,不細看還真被這種假象所蒙蔽了。不管你怎麼化妝,你臉上的光色一定會透出來。

2.聞:
「聞而知之者,謂之聖」。聞其五音查其病也。什麼叫「聞其五音查其病也」?這種五音是用耳朵聽不是鼻子聞,音是聲音查其病也。能知道對方有什麼病的這是聖人。五音該怎麼解釋,就是我們講的水聲、木聲、火聲、土聲、金聲。古人講:「宮、商、角、徵、羽」。就是通過講話的聲音來判定你有什麼病的這是聖人,形容他像聖人一樣就像「醫聖」一樣,這是聞。

3.問:「
問而知之知者,謂之功。」功是功夫,「問其五味,查其病也」。那麼剛才談到的聞其五音,可不是現在醫院戴聽診器的,這是兩個概念。是通過對方說話的聲音,呼吸的聲音或者走路的聲音能判斷對方有什麼病的,形容他是聖人。而問而知之知者,謂之功。問其五味查其病也,是通過問對方的飲食、睡眠、二便等。比如說我經常接觸一些朋友們,有的人我看見他以後,我就知道他的膀胱經有毛病。我經常問第一句話你是不是喜歡吃辣椒,或者是不是喜歡吃酸的東西。那胃不好的人他一定喜歡吃甜食,很准。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通過問你五味來查你什麼病的這是功夫。

4.切:
「切而知之者,謂之巧。」只可惜現在能把脈的醫生叫做老中醫了叫做名中醫了,實在是中醫的悲哀。所以我寫這些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也希望更多的有有識之士能投身到中醫的這個行業里來把我們中國的國術,中醫真正的弘揚全世界。

㈡ 自學中醫學需要哪些書籍比較適用


此中所有中醫書籍都在圖中左上角,非常豐富的約五萬冊中醫書籍均出自於此

其它的可推薦的中醫書籍為:

中醫大學本科教材類

《零起點學中醫》–天下無疾(首選)

《中醫基礎理論》–教材(次選)

《醫學入門》–李梃

《傷寒雜病論》–注釋

《黃帝內經》–注釋

《中醫四大經典》–注釋

針灸類:

《針灸學》–石學敏教材(首選)

《經絡腧穴學》–教材

《針灸大成》注釋–楊繼洲

《針灸穴位名解》–注釋高式國

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醫經六書(全3冊)
千家妙方(上、下冊)(掃描版)
歷代本草精華叢書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中醫醫案醫論(共15冊)
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醫名方錄(全4冊)
名醫類案(正續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6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
中醫師承十元叢書(全5冊)
中醫師承大學堂叢書 張錫純醫學師承學堂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
中醫方劑大辭典(十一卷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中醫歌訣白話解系列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高清版)
中醫經典臨證發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兒童心理學手冊(全四卷)
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醫話醫論精選(共二十二冊)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掃描版)
全民獻方獻葯運動驗方
內經類書籍
醫學人生叢書:走近中醫大家(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8)
醫學入門(上、下)
醫學圖譜、圖解(一)(共十冊)
醫學圖譜、圖解(二)(共十冊)
醫學衷中參西錄叢書
醫家金鑒
醫方類聚(全十一冊)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全四冊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10)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名家獻秘:老中醫養生葯膳(廣東旅遊出版社)
名師與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名師經方講錄(全2輯)
名老中醫之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共5冊)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
中醫葯學高級叢書
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網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網路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雲南天然葯物圖鑒(全5卷)
傳統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傷寒類書籍
傷寒論注十人書叢書(全10冊)
住院醫師手冊(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傅山醫學臨證運用叢書(全3冊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呂志傑著作(河北中醫學院)
吳中醫集(全4集)
吳熙婦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四季養生葯膳(三采文化)

㈢ 如何學好中醫基礎

【讀經典】:中醫萬變不離其宗,經典於中醫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學和生理學於西醫的重要性。作為整個學科體系的基礎,經典永遠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跟名師】:總體來講,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比如說,只靠讀書學脈診,恐怕最後只會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但老師指出的一個患者的典型脈象,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每個老師都有自己多年積攢下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老師若是肯告訴你,勝讀十年書。但可是,可但是,要是經典沒讀懂,方歌沒背熟,再怎麼跟師也是看熱鬧。肚子里沒點東西就去盲目跟診,有浪費時間之嫌。
【勤思考】:看來的,聽來的,只要自己沒消化,永遠不是自己的。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才能保證自己今後運用自如。不僅中醫,各個學科都一樣,不再贅述。
【做臨床】:當年教我醫古文的副教授問我們:誰是你們最好的老師呀? 底下同學們沉默幾秒,不約而同的答到 「曲**!(老師的名字)」。老師白眼一翻,哭笑不得:「哪裡是我。。 你們記住,患者才是你們最好的老師。」此外,中醫學是一門臨床醫學,離開臨床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㈣ 如何能學好中醫專業

1、要說學「好」,好的標準是啥,跟誰比?


與扁鵲、華佗比,還是跟張仲景、李時珍、皇普謐比,還是以施今墨、張錫純為標准,還是以當今的中醫博士畢業為標准?還是以研究出一個治療某種病症的特效通用方為標准?比如治療某種罕見病。我是能治療普通型白發了,能讓黑發人種的人終生不長普通型白發。

3、最後說最難的。


以「神醫」為標准。因為人體是整體,奧秘無窮,是與自然界和整個宇宙密不可分的,而(語言)文字是非常笨拙的,不能用現有的文字表述明白,而且永遠也表述不明白,只能是個大概,而且必須在共同認知的基礎上才能明白。比如經絡,沒有一定內功的人,或沒有內視能力的超能力的人,永遠不可能清楚其中的奧秘,只能知道一點皮毛而已!


西醫通過解剖,永遠也解剖不出經絡、穴位、精神、意識,等。離開整體和活體,非常多的功能是不存在的。所以西醫不可能擊垮中醫,中醫也不可能擠垮西醫,西醫的優勢人所共知。只有中醫與西醫,包括其它醫學完美結合才是正道。

㈤ 如何學好中醫——給對中醫感興趣且有志於深入掌握...

有不少人從中醫上得到了好處,多年的疾病終於痊癒,因此對中醫產生了興趣,並且想多學些中醫知識。於是找我問了一大堆的問題,比如中醫難不難學?如何才能學好中醫?應該從哪裡入手?先看什麼書等等。我嘗試著慢慢地解答,但有時自己也懷疑我所提供的那些淺顯的中醫書是不是真正的滿足了別人的需要,那些真的是中醫的入書之書嗎?如果別人聽了我的話而讀了這些書,會不會得不到真正的結果卻浪費了時間與精力。思考良久,覺得有必要認真地寫篇東西,系統地談一下如何學中醫的問題。也算是給那些問我問題的人的一個全面的回答吧。
最近幾年,社會上頗有一些鼓吹取締中醫的人,讓人對於中醫的前途生出不少的擔憂與無奈來。到底中醫怎麼了?在中國以及周邊數個國家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中醫怎麼到了現代,反而越來越不能適應了呢?是中醫理論本身有缺陷嗎?或者是學中醫的人沒有學到真正的中醫呢?中醫真的已經不能治病了嗎?中醫到底有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想也困擾了社會上的不少人。
大家都知道,中醫是一門古老的自然醫學。它是中國古人長期觀察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總結出來一門關於自然的學問。中醫的特色就在於它是傳統的,自然的,它沒有經過現代科學的雕琢,因此,它透著純朴的氣息。而且,它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一門學問,它與中國傳統的其他學問,如算學、天文學、地理學、星象學、預測學等等沒有絕然不同的界限,反而是緊緊地纏繞在一起的。中醫的理論基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一模一樣,毫無二致,因此中醫註定有其哲學性與醫學性兩個方面的屬性,是一門夾雜著古代樸素哲學理論的醫學。所以,中醫既是哲學,又是醫學。
現代醫學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我們一般稱它為西醫,因為它來自西方。現代科學有其自己的一套標准,凡是符合其標準的,就是科學的,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不符合其標準的,就是非科學的,就是迷信,是垃圾,就要拋棄它。雖然說現代科學在不斷地發展,但它絕不會接受非科學的東西。在現代科學看來,中醫純粹是一門經驗醫學,它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陰陽五行是沒有科學性的),沒有經過小白鼠實驗,沒有現代統計學的數據支持,因此,中醫不是科學。這也造就了在這個現代科學橫行的時代,中醫只能是在邊緣生存,絕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由此,中醫在現代的地位可想而知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符合科學的現代醫學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而傳統而自然的中醫學則慢慢地萎縮了,至於中醫到現在還存活在現代醫學的夾縫,居然沒有被消亡,實在已經是萬幸了。
至於考慮到經濟因素,現代醫學是市場經濟的寵兒,它會造勢,會賺錢,會發展。它財大氣粗,自然統治了醫療的市場。中醫既不會宣傳,又不會賺錢,更難以在理論上有更大的發展,因此只能縮起尾巴來了。於是西醫愈強,中醫就愈弱,惡性循環至今,自然應該有人跳出來要求取締中醫了。現代社會,誰有錢,誰有權,誰說了算。西醫已經控制了中國醫療市場的大半壁江山,當然不止滿足於此。當前,中醫固縮在不大的醫療市場上飄搖欲墜,卻仍然是動了誰的乳酪,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志於醫天下。
無論為人、處事、治學,聖賢教人,都從立志開始。因為「志者,心之所之也。」所以說,立志的不同,決定了治學的成敗。學中醫亦如此。古人講,「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說的是讀書人要有志氣,或者進而經綸天下以報國,或者退而學醫而治天下人。這就把從醫看成是一件為國為民的大事,是一項人生的事業與追求。而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我覺得,這個條件現代許多學中醫的人都不具備了。可以試著調查一下報考中醫院校的學子們,為什麼學習中醫?恐怕多數想的是混中醫這口飯吃吧。至於是不是想要學到醫治天下百姓的本事,恐怕他們自己也沒有信心。既然沒有「志於道」的精神,也不會有「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行為,則是否能學得好中醫,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聰明勤奮之人。
有了志氣,還需要幾個條件。一則是一個聰穎智慧的腦袋,並且超乎常人的勤奮,為什麼呢?因為中醫不好學,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既要聰明,又要肯學。試看歷史上的名醫,都是極聰明極努力之人。所以必需是這樣的人,才能學到真正的中醫。《內經》也提出不得其人不傳,因為中醫是至精至微的一門學問,需要學中醫的人一定要聰穎肯干。另外,學好中醫還表現在要有很強的背功,就是背誦中醫經典的功夫。中醫歷來視方歌(就是中葯方子編成歌訣)、脈訣、葯性賦、針灸歌賦等的背誦,學中醫的人還要背誦大段的《內經》、《傷寒論》以及歷代精彩論述。背誦是臨床熟練應用的基礎,這一點千萬不可偷懶,前代的名老中醫已經充分地證明了少時背誦是多麼地重要。
三、國學基礎。
除此之外,學好中醫還需要在國學上下一番苦功夫,就是說,中醫需要有傳統中醫文化的底子。學國學經典就需要學習古文,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葯寶庫大門的鑰匙。古人語: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意思是說,讀書人學醫實在是手到即成。為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為讀書人有文化的底子,而這才是學中醫的實實在在的根基。因此,培養中醫的底子就要從文化入手,先學古代讀書人所應該學習的東西,特別是先秦的文化,如四書五經,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周禮、周易、春秋等書籍。這些東西不是糟粕,相反,它是中國文化的最精華的東西,是作為一名中醫所不能不了解的基礎。現在的中醫為什麼掌握不了真正的中醫知識,我認為最缺少的就是這個。
中醫是中國古人從自然界中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學問,它上關乎天,下關乎地,中間還關乎人事。因此,學中醫要有環境,文化的環境。就好比是學外語,不能關門學習,要有一個外語的環境,這樣才能更快地入門,更快地掌握外語的精髓。試看現在學中醫的環境,課堂上聽老師講一講,課後懶得復習。而周圍的環境全是西醫,全是現代的知識與文化,這如何能把中醫學到精深之處。因此,要想學好中醫,一定要先構建一個扎實的國學根基。以此為基礎,再花個三五年功夫,中醫理論必有小成。
最近兩年來,我在臨床之餘,頗覺需要提高國學功底,因此很是在先秦文化上下了一番功夫,讀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越是學習,越是感覺對於中醫的理解更為透徹,這種理解不但沒有影響我的臨床技術,相反,從理論的最深層次上幫助我極大地提高了對中醫底層的把握。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使我對於中醫理論有一種源流而下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重要,也非常實用。它讓我更容易地理解中醫,實踐中醫,並能創新一些東西出來。
四、好且樂於醫道。
再者,不僅僅是要學中醫,還要樂在其中,且越學越樂,越學越是興味無窮。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中醫就是要學到這個境界上,然後才能體悟一些東西出來。只有親身的體悟才算是真正地把中醫融合到骨髓里去了。這個時候再上臨床,感覺完全不同,而且,臨床療效自然極高。
至於如何才能由學到好,由好到樂,這需要用心去體會中醫的妙處。中醫很美,其理論美,方子美,臨床也美,但只有能沉心於此的人才能真正地體會到這種美。正如學唐詩宋詞的人,能沉浸在詩詞的美妙之中,樂而忘憂,中醫之道亦是如此,甚至更甚於詩詞之美。能欣賞到這種美的人,自然會樂在其中,流連忘返了。老師能教的只是中醫知識,中醫的美是教不來了,需要學中醫的人自已去悟,去感受。什麼時候悟到中醫的美妙了,什麼時候也就入了中醫之門了。那時,趕出趕不出來了,肯定是鐵桿中醫了。
五、重視中醫經典。
此外,要重視中醫經典的學習。《思考中醫》的作者劉力紅博士極為重視經典,我認為他這話其實是給學中醫的人提供了一條捷徑。不明白此理的人,要好好地把《思考中醫》讀一下,一定要明白經典對於中醫臨床的重要性。然後始可開始學習。否則從後世諸家入手,浪費許多時間學到一點東西,一查經典,原來早就寫在那兒了。我讀了十多年的中醫書,最近幾年才悟出這個道理:中醫的真諦是要從經典里尋找的。希望大家能重視中醫經典,不要走彎路。
在此基礎上,進而博覽群書,淹通眾家之長,並廣泛吸取今人經驗,再大量臨床,積極思考,如此必成中醫大家。古人雲:「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臨床、多臨床,是培養和造就鐵桿中醫的另一條捷徑。
以上談了這么多,只是學好中醫的一個大概的方法。如果大家看後覺得中醫太復雜,因此而打消了學中醫的念頭,那就是我的罪過了。我可不想打擊大家學醫的興趣呀。這樣說的目的是想讓想真正掌握中醫的人了解一下學醫的大概的步驟,也許可以為社會多培養一些好中醫出來。只是拿著一兩個祖傳的方子就說自己是中醫的人,也不在少數。害人害已,何如一把火把方子燒了。中醫的理兒不通,要方子有什麼用?學醫,就是要學這個理兒。而這個理兒就得按我說的這個途徑來學習。

㈥ 我想自學中醫,請問怎麼入手

首先界定什麼是科學?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回答上述問題,首先弄清楚什麼是科學。科學研究的是物質結構、運動變化規律,要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盧瑟福最初提出原子結構的理論,不被世人認同。後經多次實驗,證實其正確性,從而為日後的原子彈發明提供了理論基礎。

刻診:脈細弱,舌淡無苔,其它正常。

診斷:心氣虛衰而致驚悸。

治則:補益心氣,寧心安神。

處方:養心湯加減。

療效:服葯一劑即感覺舒服,連服十劑,以後每周服二三劑。直至母親93歲壽終正寢,每月葯費二百元左右,五年裡生活自理,從不誇入醫院大門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