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學完ps,要做結業作品.題目是我的大學,要求不少於8頁(jpg.)求高手阿!!!
拍些你們學校的照片,ps處理處理 應該就行了吧。。。。
❷ 怎樣寫大學語文結業論文
大學語文論文
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新時代對於人才的要求,也是歷史賦予教育者的任務和使命。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呼聲不斷高漲,大學語文課作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林、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大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以其獨特的課程性質、豐富的文化內涵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教育部更是將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
課前:精選教學內容,兼顧內容的代表性和系統性
《大學語文》教材版本較多,代表性的有兩種;一是徐中玉主編,1981年7月華東師大版;二是徐中玉、齊森華主編,1996年6月華東師大版。前者共96篇選文,7篇文學概述,9篇附錄;後者共78篇選文,6篇附錄。其他版本也多採用文選式,內容涉及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可以說,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其教學時數卻極其有限,如何解決有限的教學時數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前提。
為解決這種矛盾,精選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課堂上作為重點來講,而一般性的作品則放在概述里做簡略介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在元雜劇一章中,關漢卿和王實甫都是代表作家。但學生對關漢卿比較熟悉,在中學曾學過其代表作《竇娥冤》,針對這種情況,我把關漢卿放在概述里介紹,而對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則重點講解,並著重分析其《長亭送別》一折,使學生了解王雜劇與關雜劇的不同,進而介紹了元雜劇中「文采派」和「本色派」的特點,擴展學生的知識面。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作家,在選擇作品時,還應照顧到對同一作家的不同風格作品的吸納。例如,蘇軾是豪放詞的開創者,講蘇詞時,我選擇公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重點來講,同時對其《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一婉約詞也進行簡要的分析。
課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全面素質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對學生傳授知識、開拓智力、培養能力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要採取多種教學手段,融三者為一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1.情感共鳴
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大學語文的篇目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就是因為作品中飽含著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如果把大學語文課教成如同鋸子、鑿子、刨子一類的純工具課,是無法想像的。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不能沒有愛,如同池塘之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大學語文課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要努力運用作品所包含的真摯感情,叩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包含的真摯感情,在分析作品之前,要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屈原的人格魅力,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李白的人生態度,蘇東坡的儒釋道思想……這些介紹不僅使學生更具體、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內在情感,而且從這些作家身上同樣能學到做人的道理,使他們在學習之中思考社會、人生等問題,從而熏陶豐富的情感世界。
把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入課堂,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另一手段。如在講《氓》時,學生對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對「氓」的丑惡嘴臉十分厭惡。這種同情和厭惡都緣於作品內在的情感。此時就可以聯系當前大學校園和社會上的戀愛婚姻現狀,告訴學生: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對戀愛婚姻採取輕率、不負責任的態度,必將受到道德的譴責,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這些發生在身邊的聯系,在學生心中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
2.注重誦讀
俗語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充分說明了誦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漢語「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悅目,三也」。大學語文的選文,無疑都具有這三美。要體會其中之味,必得誦讀,尤其是古代詩文,只有吟誦,才能使人通過聽覺沉浸到詩篇所構築的情感世界中。
誦讀包括教師范讀和學生跟讀。范讀時不僅要准確無誤,而且要聲情並茂,把學生帶到作品所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感情交流。
跟讀是讓學生領略作品語言美的一個手段,匡亞明先生說:「好作品要背誦,做到書聲琅琅,以加強學生的記憶。」除此之外,跟讀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的體驗和領悟。古語不是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嘛。另一方面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作品的手段。
課後:指導閱讀和實踐,實現教學目標的提高
在教學中,由於授課時數的限制,很多優秀的作品不能在課堂上分析講解,為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可以在每講完一章內容後,給學生開列書目,讓學生在課下閱讀,並挑選自己最喜愛的一部(篇)寫出心得,「厚積」以備「薄發」。
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形式靈活的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會、古詩詞賞析會等,在活動中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對文學的感悟力,實現教學目標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就具體的教學環節而言,針對課程特性,抓好課前准備、課上教學、課後鞏固三個方面,是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達到給學生傳授知識、提高智力、培養能力的統一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3.精講妙解
現在有些教師聞「講」色變,一提「講」,似乎就是「滿堂灌」「填鴨式」,就是與教改不容。實際上,大學語文由於受其自身特點及客觀條件的限制,講授法應該是教師首選的、主要的教學方法。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講」,而在於怎麼「講」。
「講」要講得精,講得妙。精講妙解,要做到「四精」:精要、精確、精練、精彩。前兩項是指內容要突出重點,條理清楚,准確鮮明。後兩項則是對語言的要求。大學語文的選文,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精品,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它們大多文辭優美、內蘊豐富,因而對教師語言的要求也就較高。教師的語言必須准確、生動、形象、富於幽默感,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講《氓》第一章中的「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翻譯為:「送你渡過淇河,到達頓丘」。學生對這種枯燥無味的講解肯定不感興趣,對蘊含在詩里的深意也就不會理解。本人在講解時,是這樣描述的:「男子要走了,女主人公戀戀不舍,一直把他送到淇河邊,面對浩浩湯湯的淇水,女主人公毅然決定把戀人送過淇河,一直到達頓丘。」雖然只是加入了幾個詞語,但卻非常形象地把女主人公對男子的痴迷、男女雙方的熱戀描繪了出來,再現了當時的情境,學生理解時就容易多了。
4.提問啟發
如果課堂完全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培養學生的能力只是一句空話。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式教學法,就要運用各種適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引起回憶、聯想、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是最富有探索精神和創造激情的,在教學實踐中,要運用提問、啟發等方式,引導學生不拘泥於教材、參考書,積極探討問題、大膽實踐。如陸游的《釵頭鳳》中「淚痕紅邑鮫綃透」句,究竟是實寫,還是虛寫,學術界向來有爭議。講解時,將此爭議設計成問題,通過提問,得出結論:「淚痕紅邑鮫綃透」不是實寫,而是陸游由「人空瘦」引起的聯想和想像。通過這種手段,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為主動思考,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舉一反三」要求教師點到即止,讓受教育者自啟心靈,獨得體會,也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智力。如給學生分析唐詩繁榮的原因,其中有一點:統治者的重視。在講宋詞繁榮原因時,就可故意漏掉這一因素,讓學生補充,學生們能夠很快地聯繫到這一點。而元曲的發展卻正好相反,元代統治者不重視文藝,知識分子地位低下,為什麼元曲仍然得到了發展?此時,可以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找出了原因,正是因為統治者不重視文化,廢除了科舉,這些士子才放下了被奉為經典的四書五經,把精力投入到這種前人所卑不足道的戲曲創作中,從而促進了元曲的發展。這種方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