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怎樣走五百步有效果
擴展閱讀
怎樣自動收驗證碼 2025-05-26 12:46:03

怎樣走五百步有效果

發布時間: 2023-05-11 08:31:25

A. 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

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

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有心臟病的人磨肢指不適合做這項運動,運動是我們維持身體機能的重要途徑,運動可以舒緩我們的心情,這項運動是我們經常做的,現在分享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瞎配技巧。

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1

走路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走路可以減肥的哦,這個你們知道的嗎,就是在走路的姿勢還有走路的時間方面都需要注意一些事情,就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了,在走路的時候速度也是要控制好的,不然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好的效果哦。

1、走路能減肥嗎

走路瘦身法是一種減肥方法,行走被譽為21世紀最好的鍛煉方法之一,不但因為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且行走速度可快可慢,從而達到不同的健身效果。很多人都在為減肥犯愁,其實走路就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在走路的時候也是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的,不過通過走路減肥的話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哦。

2、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

1、加速行走

想要運用走路來增強運動量,步伐自然也要做調整,達到足夠的強度,才能消耗體內的脂肪,使身形更加精壯。一般人的走路速度在每小時4公里,如果想達到減重的目的,必須加速到每小時5、6公里,在同一時間內,增加步子越多,能讓你多燃燒1/3的卡路里。

2、腳尖前進法

平如走路都是腳跟先著地,為了增強走路瘦腿效果,可以嘗試改變走路方式,採用腳尖前進法。腳尖前進走路法具體的動作是保持雙腿分開30cm走路,雙手向天花板的方向舉起,並雙手手掌攤開,手心相對,腳尖式墊起堅持1分鍾,然後再腳尖走路,這樣就可以鍛煉到手臂,腹部,小腿肚的肌肉。

3、加大步伐

除了提高步速,要減肥,還要加大走路的步伐。首先要把背腰挺起來,盡量做到挺胸,兩腳10個腳趾朝向行走的方向,每一步都用腳趾頭用力去走。每一步都要讓全身的肌肉運動起來,要有把人彈起來的感覺。

4、走不平整的路面

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不僅能增加腳部的肌肉訓練,相較於在平地行走,更能消耗卡路里。如果能在石子路、草地、登山步道、沙灘、岩石、雪地等路行走,會比一般平地的行走,更能燃燒2-3倍的脂肪哦。

5、快走踢腿法

快走同時加上踢腿動作,能事半功倍地瘦腿。具體走路方法就是調整散步方式,增加踢腿,擺平的動作,盡量大動作放大步伐,走一會後再改為小急步走,接下來再換回大步走,就這樣交替進行,半小時以上就可以達到瘦腿的作用。

6、負重行走

如果覺得飢豎走路輕盈沒感覺,可以試著增加身上重量,增加負重會讓步行強度提升,並提高肌肉的.抗力,達到雙重運動效果,但要注意避免穿戴足踝或手部加重器,因為改變步態與姿勢,反而會引起受傷的風險。

7、交叉腿行走

交叉腿行走減肥方法顧名思義就是採用交叉腿行走,也就是左腿另著右腿走,幅度盡量要大一些,用左大腿內側的肌肉壓住右大腿,後再用右大腿內側的肌肉壓住左大腿,不斷的行走鍛煉就可以拉長腿部肌肉線條,讓腿部看起來更修長。

8、擺動手臂

健行的速度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手臂,擺動手臂產生的力量,能促使你前進,幫助你燃燒更多卡路里,並強化上半身力量。行走時,手肘要彎曲90度,再配合行進,讓手臂做出前後擺動姿態,這時候,肩膀要放輕松,自然微微後轉,使得胸腔擴展,維持在最佳姿勢,讓走路達到最大效能。

9、合氣道走路

合氣道走路不僅瘦腿還能瘦腹。走路時,抬頭挺胸,屁股夾緊,雙腳腳尖呈60度,踏出腳步時手不要過於搖擺,腳跟先著地。腳步分別與線傾斜三十度,而腳跟都是踩在線上的。挺胸瘦腹,行走過程中配合腹式呼吸。

10、腳掌擦地

肌肉參與得越多,熱量燃燒得越多。因此,步行時盡量整隻腳都能參與到運動中。從腳跟到腳趾,交替著地。前腳掌著地的時候,用力後蹬,就像腳掌粘著口香糖。這樣,腓腸肌、肌腱、臀肌都會參與其中。

11、高姿態行走

高姿態行走,簡要來說,就是以拉長身型的高姿態行走,維持肩膀往後,但肩膀必須輕松下壓,而不是聳肩緊崩,雙眼直視前方,下巴自然微收。

怎麼樣走路可以減肥2

散步中休閑、減肥兩不誤

走路也能走出花樣來?看似簡單的散步這項茶餘飯後的活動,卻有著不少的益處。「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對於女性來說,除了可以舒暢心情之外,散步還有一個更深層次上的意義———減肥,途中注意一些小的細節,對減肥將十分有益……

正確的步行姿勢應當是挺胸抬頭,邁大步,每分鍾大致走60~80米。上肢應隨步子的節奏擺動,走線要直,不要左彎右拐。每天步行半小時至1小時,強度以體質而異,一般以微微出汗為宜。只要堅持3周就可見到明顯減肥效果。如果你已經決定把步行列入自己的健身方案,那還有幾種步行鍛煉方法供你參考。

普通散步法

用慢速和中速行走,每次30-60分鍾,每日2-3次。適宜在風景比較宜人的公園或馬路上。

快速步行法

每小時步行5-7公里,每次鍛煉30-60分鍾。步行時心率控制在每分鍾120次以下,這樣可振奮精神。

定量步行法

包括在平地和坡地上步行。例如在3度斜坡上步行100米,漸漸增至在5度斜坡上行走15分鍾,再在平地上行走15分鍾。

擺臂散步法

散步時兩臂有節奏地向前後擺動,可增進肩帶胸廓的活動,適用於有唿吸系統疾病的人。

摩腹散步法

一邊散步,一邊按摩腹部,這對有消化不良和胃腸疾病的人很有益處。

步行鍛煉後的保養

白領女性可能因為工作塬因,不得不終日與高跟鞋為伍,但要注意皮鞋尤其鞋底一定不可以太硬,鞋不能擠腳。散步後回到家,最好就打赤腳,徹底放鬆。洗澡時注意用熱水泡泡腳,可以緩解足部疲勞。洗完澡後,坐在床上,放鬆兩腿,用手由下至上按摩,能幫助促進新陳代謝,排除毒素。加強腿部柔韌性是防止肌肉僵化的有效途徑。工作時,坐在椅子上,將腿伸直,然後做勾腳尖、綳腳尖的運動,小小運動可以發揮美化小腿的大作用。

倒走減肥受寵愛

倒走式減肥健美法是眼下南方諸多城市人們正日趨熱潮的一個大眾減肥法。此方法簡單奏效,適合於晚上散步時翻新花樣。具體練習如下:

雙手叉腰式

雙手分按腰部兩側,拇指在後,四指在前(或相反),後煺走。此式易掌握身體重心,保持平衡,比較安全,不足之處是上肢運動量小,速度慢,適於高齡、多病、初學者。

動肩擺臂甩手式

此式能使全身各大關節得到運動,取得整體的協調和平衡。適用於倒走鍛煉者。

屈肘握拳式

此式可減少行進中的阻力加快速度。適用於倒走有素的倒跑者。以上幾種姿勢也可以交替運用,取長補短,以自己最適應為度。

小技巧:倒走時腳的動作

先後用右(或左)腳向後煺,足尖先著地,腳跟後著地。分解動作為:腳尖———腳跟,與正面前行動作正好相反。頻繁的腳尖活動,刺激著腳上的6條經絡,變換著關節的角度,增加韌帶強度,活動了平時停滯的肌肉群,腳掌的整體協調對倒走第一重要,走前一定要調整。

行走的最佳狀態

1、倒走時怎樣把握重心保持平衡

後煺時前腿是動力腿,發力邁步,後腿是主力腿,負載全身重量。把握重心保持平衡,兩腿輪流交替,重心也就不斷交換,因此把握重心保持平衡是倒走中的關鍵,也就是倒走中安全的保證,絕不可掉以輕心。

重心和平衡是個技巧問題。初學者要用心體會,熟能生巧。在倒跑、倒扭和倒跳時,有更高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倒走就是練倒平衡,倒走就是建立在平衡理論基礎之上。

2、倒走時腰的動作

腰在倒走中處於重要的地位。腰是腿腳的發動機,是身體上、下部的協調機,是總體的平衡機。

大腦對腿、腳發力的指令,是經過腰部傳送給組織的。腰部有一處要害點,中醫稱之為命門穴,主臟腑之本,生命之源,可以稱它為倒走的發動機。協調機是指腰能把肩、背、手腳四肢的動作在行進中加以協調,調整到最佳協作狀態。這樣,它對倒走中出現的各種高難動作(跑、扭、跳、轉)起到總體的平衡機作用。

3、倒走時肩臂肘手的動作

倒走時,肩臂肘手要與腿腳的節奏保持同步進行,腳走一步,臂擺一次,左右對應。左腿後煺時,右臂向後擺,右腿後煺時,左臂向後擺。開始練習時,有時會出現順勢性扭傷。人一加速,順勢就增加阻力,破壞平衡。因此,在一開始就應該注意糾正順拐勢的前進速度與節奏。

不想節食?不想做劇烈運動?又想瘦身?走路減肥法能夠一次過滿足你這三個願望!掌握好正確的走路減肥動作,輕輕鬆鬆地就能讓脂肪燃燒。你還在等什麼呢,趕緊來走路減肥吧。

B. 平時走路鍛煉的時候,要怎麼走才會有效果呢

每天堅持走路半小時以上,可以達到強健心臟的效果,首先要穿運動的鞋子、衣服;走路要腰背挺直,大步走;還要稍微加快步伐,才能達到健身效果。

C. 「飯後百步走」是人們沿用已久的健身方式,但應該怎樣科學地「百步走」呢

中醫專家解釋保養身體養生之道得養生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生保健,對此中醫專家向大家推薦以下的中醫養顏保健新方法,中醫介紹飯後百步走竟然大有講究。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希望能給大家帶去幫助。

以上就是中醫專家簡單的介紹,通過以上簡單的介紹想必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小編建議大家在飯後也要適當的運動一下,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飯後百步走,一定會越來越健康的!不過一定要按照方式來,不要胡亂走哦!

D. 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4個秘訣讓血管、骨骼日漸強健

【安保雅博(復健專科醫師)、中山恭秀(物理治療師)】

「運動」才是解決卧床不起的特效葯

修正造成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要怎麼樣才能控製造成腦中風的「可以修正的危險因子」呢? 就是不要罹患高血壓、不要罹患糖尿病、不要變成高脂血症、不要肥胖。即使已經有這些情況,也要好好控制,不要變得更糟。 其實,要預防或治療這些疾病有有效方法,而且還是免費的,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就是「運動」—適當的運動。 (編輯推薦:幾歲運動都不遲!70歲企業家練肌力長高1.6cm、骨密度多10%) 不管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原因都是肥胖。都說「肥胖是萬病之源」,實際上,透過減重,就能減少身體許多的不適。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運動是最有效的減重方法。 此外,運動對高血壓也有直接的影響,能弱化會影響血壓上升的交感神經作用,改善血管功能。 糖尿病是血液中糖值過高的疾病,高脂血症則是血液中脂質過多的疾病。血液中糖和脂質過多,會讓血液濃稠、不易流通,造成血管劣化,最後就會形成血管阻塞或破裂而變成腦中風。 所以我們需要運動。因為身體里的氧能分解糖及脂質,而要增加血液中氧含量的最好方法就是「運動身體」。 預防造成卧床不起的第三名原因—骨折、跌倒 運動也能夠有效預防造成卧床不起第三名的「骨折、跌倒」。 骨折在罹患骨質疏鬆症、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時很容易發生。 骨骼的強度通常是指外側骨骼的骨骼密度,及內側骨骼的本質,這兩者都很重要。 根據慈惠會醫學大學骨科齊藤充醫師的研究指出,和「骨質密度高、骨質好的人」比起來,「骨質密度高但骨質不好的人」有一.五倍的機率更容易骨折,而「骨質密度低但是骨質不錯的人」則有三.六倍的機率,「骨質密度差、骨質又不好的人」則有高達七.二倍的機率會骨折。 當罹患骨質疏鬆症,卧床不起的比率會高達兩倍。 (編輯推薦:到100歲不跌倒不卧床!預防骨松基本功就靠這招) 高齡者常彎腰駝背,其實很多例子都是因為背骨(脊椎派團察)骨折。因為骨質疏鬆的關系,骨骼變得非常脆弱,只要一點點沖擊就會使得背骨如被壓碎般骨折,這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有很多人都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起身不易,就此卧床不起。 那麼要如何提高骨骼密度、強化骨質呢?就是運動。 骨骼經常性的重復「骨吸收」(破壞)和「骨形成」(再生)的過程,稱作「骨骼新陳代謝」,每次的循環約是四個月。 藉由運動使得血流暢通,活化骨骼形成的過程,就更容易製造骨骼,同時也會增加骨量。 此外,為了讓形成骨骼的鈣質能附於骨骼上,也需要藉由運動向骨骼施加些壓力。 停止肌肉的衰老及關節疾病 能強健骨骼的運動,同時也能鍛煉肌肉,特別是女性,隨年紀增長,肌肉也會不斷衰老,這會成為站不穩的原因。然後就容易引起跌倒,如果再加上骨質疏鬆,就更容易骨折。 若藉由運動強化骨骼、鍛煉肌肉,便可遠離卧床不起。 而成為需要支援前幾名的關節疾病也是相同情況。藉由運動可同時強健骨骼及肌肉,也能改善膝蓋疼痛。 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對高齡者來說,也非常有效、重要。 不只是運動,「飲食」當然也非常重要,還有定期接受「健檢」也不可或缺。 但是,僅僅改變飲食並不會長肌肉,骨骼也不會強壯。此外,誠如剛剛所提到的,肥胖是腦中風及其他許多疾病的成因,無法單靠改變飲食改善。 首先,就是要做運動,開始運動之後自然會瘦下來,塵茄生理規律正常,就能過著健康的生活。【安保雅博(復健專科醫師)、中山恭秀(物理治療師)】

「運動」才是解決卧床不起的特效葯

修正造成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要怎麼樣才能控製造成腦中風的「可以修正的危險因子」呢? 就是不要罹患高血壓、不要罹患糖尿病、不要變成高脂血症、不要肥胖。即使已經有這些情況,也要好好控制,不要變得更糟。 其實,要預防或治療這些疾病有有效方法,而且還是免費的,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就是「運動」—適當的運動。 (編輯推薦:幾歲運動都不遲!70歲企業家練肌力長高1.6cm、骨密度多10%) 不管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原因都是肥胖。都說「肥胖是萬病之源」,實際上,透過減重,就能減少身體許多的不適。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運動是最有效的減重方法。 此外,運動對高血壓也有直接的影響,能弱化會影響血壓上升的交感神經作用,改善血管功能。 糖尿病是血液中糖值過高的疾病,高脂血症則是血液中脂質過多的疾病。血液中糖和脂質過多,會讓血液濃稠、或此不易流通,造成血管劣化,最後就會形成血管阻塞或破裂而變成腦中風。 所以我們需要運動。因為身體里的氧能分解糖及脂質,而要增加血液中氧含量的最好方法就是「運動身體」。 預防造成卧床不起的第三名原因—骨折、跌倒 運動也能夠有效預防造成卧床不起第三名的「骨折、跌倒」。 骨折在罹患骨質疏鬆症、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時很容易發生。 骨骼的強度通常是指外側骨骼的骨骼密度,及內側骨骼的本質,這兩者都很重要。 根據慈惠會醫學大學骨科齊藤充醫師的研究指出,和「骨質密度高、骨質好的人」比起來,「骨質密度高但骨質不好的人」有一.五倍的機率更容易骨折,而「骨質密度低但是骨質不錯的人」則有三.六倍的機率,「骨質密度差、骨質又不好的人」則有高達七.二倍的機率會骨折。 當罹患骨質疏鬆症,卧床不起的比率會高達兩倍。 (編輯推薦:到100歲不跌倒不卧床!預防骨松基本功就靠這招) 高齡者常彎腰駝背,其實很多例子都是因為背骨(脊椎)骨折。因為骨質疏鬆的關系,骨骼變得非常脆弱,只要一點點沖擊就會使得背骨如被壓碎般骨折,這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有很多人都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起身不易,就此卧床不起。 那麼要如何提高骨骼密度、強化骨質呢?就是運動。 骨骼經常性的重復「骨吸收」(破壞)和「骨形成」(再生)的過程,稱作「骨骼新陳代謝」,每次的循環約是四個月。 藉由運動使得血流暢通,活化骨骼形成的過程,就更容易製造骨骼,同時也會增加骨量。 此外,為了讓形成骨骼的鈣質能附於骨骼上,也需要藉由運動向骨骼施加些壓力。 停止肌肉的衰老及關節疾病 能強健骨骼的運動,同時也能鍛煉肌肉,特別是女性,隨年紀增長,肌肉也會不斷衰老,這會成為站不穩的原因。然後就容易引起跌倒,如果再加上骨質疏鬆,就更容易骨折。 若藉由運動強化骨骼、鍛煉肌肉,便可遠離卧床不起。 而成為需要支援前幾名的關節疾病也是相同情況。藉由運動可同時強健骨骼及肌肉,也能改善膝蓋疼痛。 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對高齡者來說,也非常有效、重要。 不只是運動,「飲食」當然也非常重要,還有定期接受「健檢」也不可或缺。 但是,僅僅改變飲食並不會長肌肉,骨骼也不會強壯。此外,誠如剛剛所提到的,肥胖是腦中風及其他許多疾病的成因,無法單靠改變飲食改善。 首先,就是要做運動,開始運動之後自然會瘦下來,生理規律正常,就能過著健康的生活。

這樣走五百步就能有三千步的效果

將移動時間變成運動時間 「重要的不是步數,是走路的內容」。在書封面也提到「走五百步就能有三千步的效果」,還有「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只要這么走,不用特別做其他運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 (編輯推薦:走路燃脂比慢跑多、還降31%腸癌!13個好處非走不可) 重點如下: ①步幅加大一公分 ②腳跟先著地 ③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 ④手肘向後拉 讓我來一一說明。 ①步幅加大一公分 這點我們之前也說過,步幅拉大,就像杠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 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 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 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 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 ②腳跟先著地 「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 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沖受到的沖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 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沖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 ③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 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 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夠做好這個「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 每次走路時都這么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 ④手肘向後拉 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乾的擺動」。 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 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 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 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 我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 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 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隻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 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 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 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十五分鍾都是很大的運動。 本文摘自《好好走路不會老》/安保雅博(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專科診療部長)、中山恭秀(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復健專科技師長)/聯經出版公司

E. 走路鍛煉,怎樣才更健康

姿勢:腳步正,曲臂擺
「人正常走路時,都會略微有一點『外八字』。」苟波說,輕度的「內外八字」都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但如果走路「內外八字」的狀況嚴重,就需要及時調整甚至就醫。因為習慣「內外八字」走路的人,會由於發力點和著力點與正常走路的人不一樣,造成髖關節和膝蓋的過度磨損。
用這樣的不良姿勢快走鍛煉,非但起不到健身效果,還會加重膝蓋和髖關節損傷。走路姿勢不正的人,通常鞋子磨損也比正常走路者更快,建議鞋總在一個地方磨損的人最好去醫院咨詢,及時糾正走路方式。
方式:正走、倒走、踮腳走混著來
不少老年人喜歡倒著走,這是個不錯的鍛煉方法。武文強說,倒走可以鍛煉平時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鍛煉效果。另外,踮腳走也可以鍛煉到腿部肌肉,尤其是讓小腿肌肉更緊致。但無論是倒走還是踮腳走,都屬於非正常的走路方式,容易對髖關節和膝蓋造成損傷,因此,它們可以作為輔助練習,卻不能時間過長,以每次5~10分鍾為佳。
陸一帆建議,可在快走後,加入一些力量練習,適當提高運動強度,特別是針對上肢力量的練習:如俯卧撐或做操等。特別是做操,還有利於身體的恢復。陸一帆提醒,最好不要在鵝卵石上做快走鍛煉,因為這樣很容易崴腳,有糖尿病的老人更要避免,以免造成腳部損傷而不自知。
時間:傍晚四五點最好
不少老年人習慣早上鍛煉,但在陸一帆看來,傍晚四五點鍾會更好。因為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早晨鍛煉是一個誘導疾病發作的高危因素,且早晨空氣濕度大,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很多地點的空氣質量並不好。
如果選擇在晚飯後鍛煉,則應在飯後半小時,並將鍛煉結束時間控制在睡前兩小時,比如晚上10點睡覺,8點就要結束鍛煉。因為快走會加速血液循環,使身體保持在一定的興奮狀態,如果結束運動和睡覺的間隔時間過短,容易造成失眠。運動後,應做一些平復情緒的事,如看書、聽輕柔音樂等,在情緒穩定後再上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