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茶道後面怎樣放書櫃圖片
擴展閱讀
近視眼散光有哪些原因 2025-08-23 09:33:00

茶道後面怎樣放書櫃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3 01:55:14

❶ 幼兒園茶道禮儀步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綉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庄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後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於旁邊。

准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於腹前掩於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並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後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徵性)然後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後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於凈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一放於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於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後茶師將茶具放於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岩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後,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後,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於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後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於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於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緻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於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於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後,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後,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於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後,取聞香杯覆於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後將絲帕放於左手,用右手摺疊,將茶杯放於絲帕上,然後雙手放茶杯於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於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後侍女捧案依次奉於客人,先客後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一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於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後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於杯前部,防禦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後放下。(對於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後,將茶杯放於自己桌上,眾人靜肅一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一切。

禮盡謝茶——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

❷ 茶道應該怎麼放超市

茶道要放在超市裡的位置,應該放在一個比較生活化的場景位置。例始,可以放在賣家居用品旁邊,生活器具用品旁邊等等,或者放在賣茶葉旁邊等等。用心回答,希望採納。

❸ 茶道的順序

洗壺: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凈手: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

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3)茶道後面怎樣放書櫃圖片擴展閱讀:

有人說茶道是高雅人才懂的文化,其實不是因為高雅才懂茶道,是因為懂茶道才高雅,古代文人就喜歡以茶結交朋友,道家曾講,茶對於養生有大功,普通老百姓品茶則是祛濁,享受人生。

飲茶是咱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習慣,單是茶藝的操作流程就有十三道,品茶首先要有一套看著就賞心悅目的茶具,再然後才有茶藝。

中國茶道講究「和、靜」,心境的平和才是品味茶生的真諦, 只有靜下來才能借飲茶修身養性,茶道里傳承了各大家的思想,品茶就是在品味人生,先苦才後甜,一杯茶,初入口是苦的,之後才有甘甜的味道,

茶中還有四氣:來自於大自然的生氣,生動鮮活的靈氣,心中浩然長存的正氣,激昂澎湃的意氣,晚唐時更是出現了飲茶十德。茶道的核心在於品,不同地位不同追求的人對於茶道的感悟大不相同,但都逃不過茶道的最終理念一個「真」字,茶里沉浸的是生命,

茶即是佛,感悟茶道可不是這么容易的,不管茶道的思想再怎麼復雜,不變的是它的文化,每位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茶道,茶道所帶來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滿足,所以說真正懂茶道的人也一定懂人生,因為喜歡茶,所以愛上了茶道,茶之靜,洗滌了靈魂。

❹ 佛龕和茶道能放一起嗎

你最好別放在一起了,把佛龕放到,客廳的南側就行了,安靜的地方

❺ 茶道流程

茶道步驟:

1、凈手和欣賞器具:

凈手是衛生所需,也是出於對茶的尊重。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

2、燙杯溫壺:

用開水把所有茶具沖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殺菌,同時也給茶具預熱,這樣的茶更快容易入味。

3、放茶:

把茶葉放到茶壺里,如果是比較熟悉茶道的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茶手法,看起來可能更有味道。

4、洗茶:

將熱水倒入壺中,水與茶接觸的一瞬間,茶葉彷彿也開始蘇醒了。這是頭泡茶,一般都要迅速地將茶湯倒出,茶就算洗好了。

5、沖泡:

洗好茶後,再把沸水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如果比較嫻熟的茶人,或者處於茶道表演的需求,會有所謂鳳凰三點頭,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著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復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姿態優雅。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❻ 茶道中暫時放置茶葉的容器叫什麼

是茶荷。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用以觀賞干茶外形,通常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

茶荷的使用方法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在用賞茶荷盛放茶葉時,泡茶者的手不能碰到茶荷的缺口部位,意識與茶葉潔凈衛生。用手拿賞茶荷時,拇指和其餘四指捏住茶荷兩側,放在虎口處。另一隻手托住茶荷和底部。

(6)茶道後面怎樣放書櫃圖片擴展閱讀

其他茶具配套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❼ 茶藝表演的基本步驟

茶藝表演的基本步驟如下:

一、洗杯

1.將燒沸騰的泉水注入空碗

❽ 飄窗榻榻米書櫃,需要如何設計裝修呢

近些年來,榻榻米這種設計已經慢慢走向我們的家裝中,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做榻榻米,特別適合用於小戶型中,不過大戶型使用榻榻米也非常不錯,榻榻米的功能是比較多的,那麼飄窗榻榻米如何設計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飄窗榻榻米裝修注意

1、首先忌諱使用口子型,榻榻米裝修口字形吊頂再中間加上人就變成了一個囚字,榻榻米裝修所以這里建議大家少使用口字形吊頂。

2、其次要禁忌魚骨煞吊頂,榻榻米裝修魚骨首先代表的是貧窮困苦,榻榻米裝修無魚肉可食,榻榻米裝修然後骨頭本身就是煞,榻榻米裝修所以當然要慎重使用。

3、榻榻米的選址不能隨便,應遵循家居風水的整體原則。榻榻米適宜裝修在落地窗的旁邊,這樣既能保證陽光照射的充裕又能不妨礙主人的行走,同時榻榻米也應按照「頭後有靠」的要求,其裝修時應靠在牆邊或是其背後有東西倚著。

4、榻榻米作為裝飾家居的一部分,其裝飾顏色的選擇也應與整體家居風格相搭配,不可與客廳傢具風格包括客廳沙發相沖突,以免帶來不統一的視覺效果,從而影響家庭的和諧。

❾ 如何擺放茶具的圖片

1.茶具的擺放方法通常於茶具的擺放要布局合理,實用、美觀,注重層次感,有線條的變化。

2.擺放茶具的過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盡量不要有遮擋。

3.如果有遮擋,則要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擺放,將低矮的茶具放在客人視線的最前方。

4.為了表達對客人的尊重,壺嘴不能對著客人,而茶具上的圖案要正向客人,擺放整齊。

擴展知識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現代觀點,不應納入器具。

功夫茶茶具

功夫茶茶具蓋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聞香杯,茶杯, 茶濾,茶夾,茶托,茶盤,茶巾。功夫茶具是最講究的一種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 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具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最早的功夫茶具流行與廣東等地,隨著後來慢慢傳播到各地區。

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裡往外傾水,據《資暇錄》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罌是一種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壺類似瓶狀,腹部大便於裝更多的水,口小利於泡茶注水。

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個樣子形如"茗瓶",因沒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後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

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要達到這樣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創新。比如明朝茶壺開始看重砂壺,就是一種新的茶藝追求。因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損,所以砂壺被視為佳品。

據《長物志》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說到宜興砂壺幾乎無人不知。而宜興砂壺正是明朝始有名聲。據史料記載說,明朝宜興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興砂壺享譽的第一人。此後又有一個名叫時大彬的宜興陶工以小壺為妙。其壺"不務妍媚,而朴雅堅粟,妙不可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畫航錄》說:"大彬之壺,以柄上拇痕為識。"

茶盞、茶碗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製品。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說:"盞杯子。"宋時開始有"茶杯"之名。見《陸游詩》雲:"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大家知道,中國茶文化興起於漢唐、盛於宋代。茶盞也隨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較大的變化。

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據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依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系。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製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當時評賞茶盞的質量,還有茶盞表面的細紋,如建安的紺黑茶盞已經精製到"紋路兔毫"的地步,足見陶藝水平很高。

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見《廣韻》曰"火氣上",又《集韻》"火通也",熁音協,含燙意。這里"熁火"實指茶杯中熱氣的散發程度,明清時期,江蘇的寶應、高郵一帶把"熁火"稱為"燙手"。宋代建安生產的"紺黑盞"比其它地區產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一流產品。

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沒有專用的茶海時,也可以用茶壺充當。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沉澱茶渣。

蓋碗

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茶杯

茶杯的種類、大小應有盡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如今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根據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的茶杯,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

茶道配件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7.茶盤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8.茶船的使用方法: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自動電爐。

10.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11.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2.茶葉罐的使用方法: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3.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精美茶具裝點空間

對許多人來說,茶與咖啡不只是簡單的解渴飲料,它更是生活中一個美麗的銜接。注重居室生活品位的人們,對咖啡杯和各種茶具的收藏也是另一種裝點空間的方法。一般而言,杯器可因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款式。

如義大利的專用咖啡杯較為小巧,杯口亦較窄,這樣才能留存濃醇的咖啡口感。而紅茶杯的杯緣較寬,以使茶葉有舒展的空間,同時也能觀賞茶葉舒展的美感。一般的咖啡杯容量約在200-230毫升之間,而歐美家庭用早餐的咖啡、牛奶杯,形如馬克杯,容量較大些。

咖啡杯的內壁最好選擇簡單的淡色系,杯子才能映襯出咖啡的色澤。杯器的材質可分為陶及瓷,兩者保溫效果相差不多,市場上的骨瓷杯則含有動物的骨灰,保溫效果極好,但一般家庭很少使用。

用杯器裝點居室,不僅可將杯子單擺在餐桌、茶幾上,成套地擺放在透明的櫥櫃里,或是幾組不同的杯器結合使用,利用不同的色彩與質感對比,再搭配新鮮的水果,嬌艷的鮮花、絢麗的檯布,讓你有個品茶、喝咖啡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