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畫油畫時鋪底色是在什麼時候鋪怎麼鋪
現在局部推著畫的偏多,如果要鋪是在起完黑白稿的時候,優質松節油混合顏料就可以
Ⅱ 怎麼把油畫色彩用的漂亮點
繪畫中常流行這么一名話,叫密不透風,疏可跑馬。實際上說的就是一種對比關系。表現在包裝設計中,這種對比關系非常明顯,又非常常見。所謂這些對比,一般都有以下方面的對比:即色彩使用的深淺對比、色彩使用的輕重對比、色彩使用的點面對比、色彩使用的繁簡對比、色彩使用的雅俗對比、色彩使用的反差對比等等。
Ⅲ 油畫臉部怎麼調色
1.真正的調色不能在調色板上,而應在畫布上,只有畫面才能告訴你需要什麼顏色。寫生作畫,眼睛基本不看調色板,而看畫面與對象。即使在調色板上取用幾種顏色也是簡單地調合,在畫面上才是最後的綜合。如果在畫板上調得過分均勻,色感必單調死板。此外,畫面存在未乾的顏色,調色時必須考慮畫面顏色成分,如果在調色板上調「准」了顏色,加上畫面已有的底色又會變得不準。
2.顏色種類不必太多,十多種即可,它們是:白、檸檬黃、中黃、土黃、金土黃、(或生赭)、桔黃、朱紅、西洋紅、深紅(或紫紅)、淡紫紅、土紅、熟褐、粉綠、土綠(或橄欖綠)、翠綠、湖藍、群青、黑。19至21種顏色即可。
3.調色板上放顏色的順序,基本可按前面所提顏色順序排下來,暖色放一邊,冷色放一邊,而每一種顏色又由淺到深排列,如檸檬黃、中黃、土黃、生赭......這樣就有一種素描深淺之概念。假如在畫很深顏色的暗部,需要再亮一點暖一點,就可試調生赭,不夠再用土黃,再不夠可用中黃,以此類推。畫暗部千萬不可亂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了,顏色發粉。
4.白、土黃、土紅、熟褐、土綠、翠綠、群青、黑,是油畫的基本常用色,它們也不易變色。
5.熟褐、深紅、翠綠是暗部用色的三個寶。
6.土黃、土紅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
7.檸檬黃是風景作品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貴的顏色,色感較冷。
8.土綠(或橄欖綠)、中綠,對畫樹而言,起萬能的作用,如樹的暗部——土綠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樹的亮部——中綠加土黃、檸檬黃,夕陽或秋葉可再加桔黃。
9.頭像暗部——土紅加象牙黑(北歐學派,較透明),土紅加翠綠(東歐學派)。如果用朱紅加中綠也可產生相當不錯的暗部色彩。
10.粉綠、淡紫紅是臉部和人體中間過渡面的調合色。
11.畫很白的女人體,白、土黃、土紅、粉綠、中綠是基本用色,有時需要朱紅。
12.室內頭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黃。
13.要學會運用象牙黑。暗部、亮部、中間色調都可用,往往同白色一樣重要。
14.顏色粉,往往問題產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畫粉了,整個畫面就會太粉。
15.如何能把寫生對象之色彩畫得更加好看?在同一物體的同一色彩中還會有冷暖的變化,不會絕對均勻,肯定有偏藍紫或偏黃綠等色,如果對色彩敏感,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因此在每一局部色塊中,都應有所選擇,把最美的色彩傾向擴大為整體的色彩。如果每一局部色塊都有所取捨和提高,整體的色彩感就比真實的色彩更加完美。
Ⅳ 油畫有什麼技法··
1、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2、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3、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4、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
5、掃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乾時以干凈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松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6、跺
指用硬的豬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顏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才應用。
7、拉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線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等,這時可用畫刀調准顏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顏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線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Ⅳ 如何畫一幅好看的油畫
從天空開始鋪色,由上到下由深變淺,循序漸進,直到把天空鋪完,接著對水進行鋪色,然後夜空中加上繁星點點,水中畫出小帆,一副好看的油畫就畫好了,具體步驟如下:
色卡:普藍、天藍、大紅、中黃、黑色、白色。
1、從天空開始鋪色,深藍色往下加白色逐漸變淺;注意上面淺色閃電形狀的雲朵疊加淺色;
注意事項:
1、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
2、簡單的裝飾畫直接按照線稿劃分出來的區域塗顏色就可以了。
Ⅵ 油畫色彩搭配
畫油畫色彩的基本常識和色彩的搭配
尺度間色是二原色等量混合的結果,不等量混合則滋生出不同色相變化。如:
紅+黃=紅橙(紅多黃少,俗稱桔紅)
橙色(等量混合,俗稱桔黃)
黃+藍=黃綠(黃多藍少)草綠
綠色(等量混合)中綠
藍綠(藍多黃少)深綠
藍+紅=紅紫(紅多藍少)
紫色(等量混合)
藍紫(藍多紅少) 原色適當相混: 二間色適當相混:
紅灰色:紅多,黃、藍少 黃灰:橙加黃
黃灰色:黃多,紅、藍少 藍灰:綠加紫
藍灰色:藍多,紅、黃少 紅灰:橙加紫
純灰:黑加白
色彩構成是一門科學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深入步入色彩的殿堂。
原色原色是指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顏色。而原色則可以混合出許很多多其他的色彩。在依頓色相環中紅、黃、藍為三原色,
他把這三種原色的尺度定為:
紅:不帶藍也不帶黃味的紅色。
黃:不帶綠也不帶紅味的黃色。
藍:不帶綠也不帶紅味的藍色。
間色由任意兩個原色混合後的色被稱為間色。那麼,三原色就可以調出三個間色來。它們的配合如下:
紅+黃=橙
黃+藍=綠
藍+紅=紫
以上原色色像混合所得的橙、綠、紫既是我們所說的間色。
復色由一種間色和另一種原色混合而成的色,被稱為復色。復色的配合如下:
黃+橙=黃橙
紅+橙=紅橙
紅+紫=紅紫
藍+紫=藍紫
藍+綠=藍綠
黃+綠=黃綠
所得得六種復色為:黃橙、紅橙、紅紫、藍紫、藍綠、黃綠。
白色越加色彩亮直至達到極限白色,玄色越加色彩越暗直至達到極限玄色。
這樣由原色、間色、復色組成了一個有規律的12種色相的色相環,猶如彩虹的接續,在這個色相環中,每一種色相都有它自己
相應確定的位置。色彩原理-色相、明度、純度
在我們糊口的附近,一般人往往只停留在對色彩的表層熟悉,也就是對紅、黃、藍、綠(色相部門)等較純顏色的分辨。假如遇到淡
一點的色就加一個「淺」字,重一點的色就加一個「深」字,而一旦碰到中間調的色就稱之為「舊」了。這種對色彩簡朴地熟悉,
對要進入美術專業學習的人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對色彩原理不夠理解所致。如何走進神秘,豐碩的色彩世界,把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我們不妨借用色立體的結構原理,來說明構成色彩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和以之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闡述利便,我們先弄懂有關名詞的概念和圖列演示。
色立體色立體是藉助與三維空間的透視理論,立體的表現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純度的一種色彩坐標體系。這種坐標的構成方式,
可以匡助你學會從平面的角度分析理解色彩在空間的延續。
色相色相是色彩最顯著的特徵,是指色彩的相貌而言,一般用色相環來表示。通常的色相環有12色,20色,24色,100色。
明度 明度示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一般用明度軸來表示。
純度 純度示指色彩的純凈的程度,可以用純度階段表現。
有了識別這三中色彩的能力,你就初步把握了色彩變化的規律,無形中開闊了自己的色域。使你熟悉色的能力不只停留在表層,
而是走上科學的識別色彩、理解色彩的專業化道路。
色彩原理-色相對比因色相的差別色彩對比關系被稱為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是一種相對單純的色彩對比關系,視覺效果光鮮,亮麗.一般來講色相對比可借色相環做輔助說明,根據色相環排列的順序我們
把相對比歸納成六個方面,說明它的對比規律和視覺效果.
1、統一色相對比
所謂統一色相,是指兩個顏色在色環上位置十分相近,大約大5攝氏度左右.在對比關繫上也就是一個色與相鄰的另一個色的對比,由於
兩者相距非常近,故色中的同種因素多,產生的對比效果就弱,在色彩學中被稱為統一色相對比,從視覺的角度講也可以稱為弱對比。
2、類似色對比
類似色相的概念是指兩個顏色在色相環上的位置大約在45度左右,間隔較近,兩色之間色差不大。就對比而言,它們的對比關系被稱
為類似色對比,從視覺的角度講屬於中弱對比。比較統一色相對比,它顯得同一中有變化,變化中不失和諧。
3、對比色對比
對比色相的兩色在色相環上相距較遠,兩色之間的共同因素相對減少,在色環上的間隔大約在100度左右,兩色對比被稱為對比色對比,
它們的視覺效果鮮亮、強烈,也被稱為中強對比。
4、互補色相對比
互補色相對比是指兩色的位置在色相環直徑的兩端,是色距最遠的兩個色,這兩色相距180度,那麼它們的對比關系則是最強烈、最富
刺激性的,在色彩學中被稱為互補色相對比,就視覺來講則是強對比。
5、全色相環色相對比
全色相環上12色或6色的對比,稱為全色相環色相對比,但因為色相良多,輕易產生雜亂、不安定及難以形成同一效果的缺點,因此在
組織色彩時一定要留意色塊大小面積的處理和色調的選擇。
6、全色相秩序對比
這種對比手法主要是指色相的推移,可在色相環上取全色相的1/3、2/3或全色相進行秩序推移,這種方法構成的畫面使色彩有光感,顯
得絢麗奪目。
純熟把握色相對比的方法會為每個初學色彩者今後運用純色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並能使你從中感悟、體驗到色相之間的無限變化和
強烈的表現力。
因色彩明度的差別而形成的對比關系被稱為明度對比。
色彩明度關系有著兩個方面的含義:
1、色彩自身的明暗關系(不加黑、白色)
2、色彩混入黑、白色後所產生的明暗關系。
我們這里講的明度對比,是根據第二種含義而言,也就是將色彩混入黑、白色後所產生的明暗現象如何進行組合、搭配使之產生
不同的視覺效果。
色彩明度的差別一般以色立體明度推移為基礎,常用的是以孟塞爾色立體為例進行分析。
孟塞爾色立體的明度軸步度平均地由白-黑為11個色階組成。0-10兩端為黑和白,1-9為不同明度的灰。明度軸由下至上表明了明
度變化是逐漸有規律地形成的。
為了講解的明確、易懂,我們也可以暗明度軸所示數字的順序把明度關系分為三個層次:
a 0-3,為低明度 (黑至深灰)
b 4-6,為中明度 (中灰)
c 7-10,為高明度 (淺灰至白)
明確了明度的三個層次後,我們將要談談明度的對比關系。
明度的對比關系也可以歸為三個種別:
a 強對比
這種對比關系黑白反差大,視覺效果刺激。
b 中對比
對比關系適中,視覺效果平和。
c 弱對比
這種對比關系明暗反差小,視覺效果恍惚。
色彩原理-色彩調和的原理色彩調和是從音樂理論中引進的概念,是指各種色彩的配合取得和諧的意思。
色彩的調和有兩層含義:一是色彩調和是配色美的一種形態,一般以為「好看的配色」,即能使人產生痛快、恬靜感的配色是調和的。
二是色彩調和是配色美的一種手段。色彩的調和是就色彩的對比而言的,沒有對比也就無所謂調和,兩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外色彩的對比是絕對的,由於兩種以上的色彩在構成中,總會在色相、純度、明度、面積等方面或多或少
地有所差別,這種差別必定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對比。過分對比的配色需要加強共性來進行調和;過分曖昧的配色需要加強對比來進行
協調。從美學意義上講,色彩的調和可以說是各種色彩的配合在同一與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和諧。
色彩調和的原理:
1、互補色平衡論從色彩視覺生理角度上講,互補色的配合是調和的。由於人在視覺某一色時,老是欲求與此相對應的補色來取得生理的增補平衡。伊頓說:
「眼睛對任何一種特定的色彩同時要求他的相對補色,假如這種補色還沒有泛起,那麼眼睛會自動將它產生出來。恰是靠這個事實的氣力,
色彩和諧的基本原則中包含了互補色的規律。」孟塞爾色彩調和論也是以部色理論為依據的,他以為若把構成畫面的各種顏色全部混合
(或放在迴旋轉盤上混合),假如產生第五級明度的灰色,那麼,色彩配合是調和的。
2、天然色彩秩序論因為人糊口在天然中,來自天然色調的配合和連續性,成為人視覺色彩的習慣和審美經驗。天然界景物的明暗、光影、強弱、冷暖、灰艷、
色相登色彩的變化和相互關系都有一定的天然秩序即天然的規律。例如,光線照射在一個物體上,必定會產生高光、明部、明暗接壤、暗不、
反光、投影。物體的明暗和色彩變化是有秩序的、有節奏的、非常協調的,人們都會不知不覺地用天然界的色彩秩序去評判色彩藝術的優劣,
因此,色彩的調和要求各種色彩必需建立一定秩序。色立體的色相系列、明度系列、純度系列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列製作的,因此,在色立體
中,任何直線的、圓的、橢圓的、螺旋形的......凡是有秩序的方向,所選擇的配色都是調和的。
3、配色明快論
在視覺上,即不外分刺激,又不外分曖昧的配色才是調和的。配色的調和取決於是否明快。一般來講,過分刺激或過分曖昧的配色都會使人
產生一種不痛快的情緒。變化與同一是配色的基本法則。變化裡面求同一,同一裡面求變化,各種色彩相輔相成才能取得配色美。
4、面積比例論
歌德以為原色和間色的和諧面積比是,
黃:橙:紅:紫:藍:綠=3:4:6:9:8:6
孟塞爾以為:構成畫面的各種色彩相混合,只有產生中性灰時才能取得色彩和諧。色彩和諧與面積比同時與純度有關,由於紅(R5/10)
與青綠(BG5/5)平等的面積在迴旋轉盤上旋轉混合並不會得到明度為5的灰。顯然是由於紅的純度高,而綠的純度低之故。他以為只有把紅
色純度降低或紅的面積減為青綠的一半,才能取得和諧。
總之,配色中較強的色要適當縮小面積,較弱的色要適當擴大面積,這是色彩面積均衡的一般法則。當然,色彩的面積均衡的取得是一種
色彩靜態美的方法,假如在一幅色彩構圖中使用了與調和比例不同的配色,有意識地讓一種色彩占支配地位,那麼將取得各種富有感染力
的配色效果。
5、審美心理共識論
能引起觀者審美心理共識的配色是調和的。因為各個民族以至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如性別、春秋等)、心理變化(如歡樂、喜悅、悲哀等)
和生存的社會前提(如文化、科學、藝術、教育、政治經濟等)、天然環境的不同,表現在氣質、性格、興趣、愛好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是
不盡相同的,在色彩方面各有偏愛。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各個時期,人們對色彩的審美要求、審美理想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色彩配合能
形成富麗華貴、強烈熱鬧高興、歡樂喜悅、文靜典雅、蘊藉沉靜、樸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調。當配色反映的情趣與人的思惟情緒發生共識時,也就
是當色彩配合的形式結構與人的心理形式結構相對應時,人們將情不自禁地感慨感染到色彩的和諧與愉悅,並強烈地產生色彩裝飾的念頭和據有欲。因此,進行色彩設計必需研究和認識不同消費對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分別情況,區別對待,做到有的放矢。
6、合目的論
合目的性的配色是調和的。配色必需考慮到用途(實用性)和目的(目的性)。例如:用於儀表、交通訊號、路標的色彩要求醒目凸起,
對比強烈的異色相配是合用的。用於工作場所的色彩一般應選用柔和明亮的配色,要避免使用過分刺激、輕易導致視覺疲憊降低工作效率的
對比強烈的配色。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貿易設計、工作設計等,因為使用功能的區別,都對配色有特定的要求。
色彩原理-色彩美與審美主體
色彩美與審美主體有關,色彩本身無所謂美,只是美的客觀前提,只有當色彩美的前提與人聯系起來之後才產生色彩美的反映。因此,色彩
成為美的對象取決於人對色彩的感慨感染和作出的評價。有人愛紅,有人愛綠,有人愛冶艷,有人愛平淡;統一色彩或一組色彩,有人覺得美,
有人以為它並不美;甚至統一個人也會有時覺得它美,有時又不以為它美。中國古代思惟家莊子以為,「美晉皆在其心」,色彩美不美由「
人心」決定。對色彩美的感慨感染因人而異,因情而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因為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奉以及地輿
環境的不同,對色彩的審美要求、審美思惟不盡相同;不同的人,因為性別、春秋、文化涵養以及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
對色彩也各有偏好;即使是統一個人,因為遭遇、心境而產生情緒變化,對色彩的感慨感染和審美心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只有當色彩所
反映的情趣與人們所嚮往的精神糊口產生聯想,並與人們的審美情緒發生共識的時候,也就是說只有當色彩配合的形式結構與人們的審美心
理形式結構相對應時,人們才會感慨感染到色彩美的愉悅。
因為色彩審美主體的復雜性和多邊性,因此,我們在討論色彩的美感和表現力時,既要研究各種色彩由糊口聯想而產生的一般的普遍意義,
同時又要留意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觀念有著不同的審美尺度,對色彩的內涵與表現力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釋,色彩美必定具有
時代的特徵和個性表現的一面。
色彩原理-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形象設計領域中的一大重點。色彩包括三原色、間色和補色。色相、明度和純度是色彩的三大要素,它們深淺明暗、大小塊面的搭配
變化演繹出繽紛時尚。
色彩的搭配具有極強的目的性,是一個非常詳細的、創造性的審美過程。黑、白、灰最能體現優雅、理性、高貴、神秘類型的氣質,將此三
色藝術化搭配,簡朴中儲藏著無限變化,更具意想不到的驚人效果。常用的多色相配色以少量色種為基礎,按「大同一協調、小對比」的規
則配色。以相同或相近色相加、以明度和純度的變化體現區別的弱對比配色系列,具有同一協調、柔和素雅的效果,但缺少動感,易顯得單
調清淡。中對比配色系列和強對比色系列的共同點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光鮮醒目、高興強烈熱鬧的視覺效果,但也不易同一協調,輕易引起視覺疲
勞。色彩高明度格調的作品會形成優雅明亮的氛圍,具輕松溫順明快的效果;中明度格調的作品中,中明度、高純度的配色豐滿有力,中明
度、中純度的配色則顯得蘊藉庄嚴;低明度格調的作品具有沉靜庄嚴、嚴厲憂郁、文弱內向等效果。色彩純度越高,顏色越鮮艷華麗,效果
越活躍強烈熱鬧;純度越低,色彩越昏暗迷朦,效果越樸素沉靜,甚至有軟弱內向的感覺。
一般而言,高明度和純度的色彩體現暖、輕、動、近、大、高興、華麗等情感效應;反之,則體現出冷、重、靜、遠、小、沉靜、質朴等情
感效應。在形象設計中,要充分利用色彩的情感效應來調節改善視覺效果和展現人物個性;利用膨脹收縮、遠近大小等錯覺來調整體型、
臉型的輪廊以掩飾人物形象的缺陷,凸起其柔美之處。
色彩原理-色彩溫度
色彩溫度 相差3攝氏度
我們常說,藍色帶來涼爽感覺,而紅色等帶來溫馨浪漫感覺。有業內人士表示,當置身於不同色彩的環境時,如看到紅色或看到藍色時,
感覺的溫度會有3攝氏度的差別。
了解不同色彩所產生的不同的心理效果,對於我們根據季節不同做不同的布置會有很好的匡助。
例如:室內布置中包含良多顏色,用一種單純色彩可能使室內空間看起來更大一些;占很大面積的牆壁或窗簾,採用大塊圖案會使屋內
看起來更狹窄——
這些顏色布置的小秘訣,可以讓我們在布置居室時更得心應手。以下是一些基本顏色對人產生的心理效果,您在布置居室時可參考使用。
紅色:紅色屬於熱情而又精力旺盛的人。但紅色使用過多,會感覺疲憊。
粉紅色:使皮膚看起來更愜意、更錦綉。但使用太多或使用不當的話,會給人輕浮的感覺。
黃色:這種顏色可以在人心情不好時,讓人燃起但願與勇氣。由於它是膨脹色,所以在大面積使用時,宜使用比較柔和的中間色。
綠色:可以使心情和身體兩方面感覺平和,是使人放鬆下來的顏色。綠色用於大面積時要盡量選擇明亮的色調。
藍色:可以使人心情平靜,是最適適用來作睡房的顏色。
茶色:使人聯想到大天然的土壤、木頭等,給人以安心感覺。假如家中大量使用木質傢具時,搭配的地板選用深茶色等較深光彩為好
白色:沒有壓迫感的白色,用於牆壁或天花板令人感覺寬敞。但是假如連地板也用白色的話,會使人情緒不不亂,不禁想要逃避。
玄色、灰色:配一點天然材質或明亮的色調,黑、灰色將施展厚重暗色的魅力,是很有特色的布置
Ⅶ 怎樣把握好畫油畫的技巧
一開始用3B鉛筆(淡色鉛筆都可以)打形,整體畫個大概,後期上色能看懂就行,然後用大量松節油加一點色彩開始鋪大關系,這時候不要拘泥於形,因為後期會用色彩修形的。整體關系出來後,換中型筆開始蘸大量的色彩開始刻畫,這時盡量避免用太多的油,不然畫面會花掉,最後,用小筆刻畫細節,必要的時候用扇形筆輕輕掃一掃,使畫面過度的自然,最後等一個月,一副專業的油畫就完成了
Ⅷ 油畫如何畫底色
通常油畫繪制首遍底色的鋪色,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快速的繪畫出大致的顏色區域,為之後的繪畫鋪好道路。因此,了解油畫底色的相關知識還是有必要的。
第一遍底色鋪色應該將顏料均勻、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之間的聯系要顯得自然,注意不要將最後的效果強弱過早的表現出來。要是已經畫出來,可以用筆將之柔化再用畫刀剔除,這樣可以讓最後的造型塑造更加方便。
還有要注意的就是這層顏料最好要比最後的那層效果更加粉一些,突出一些,意思就是不能一次將色彩的純度對比效果全屏拖出,留一點餘地。在繪畫這層色的時候最好不要用色調油,這樣會對作品的色調對比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響,可以適當應用一些松節油,或者少量的調色油來繪畫一個小小的區域。
上海畫室的老師特別提醒大家:不能漏過任何部分,就算是一些暗部也需要用這樣的色層做底色。這樣做是為了讓作品的純色就是是油重也不至於發粘,因為那樣的油色層吸收性很好。掌握好油畫的相關知識不僅能夠讓你油畫畫的更好,對你的美術學習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Ⅸ 畫油畫訣竅和調色要點
畫畫,畫的是畫者對世界的認識與感受,不要執著於技巧!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制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干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③ 不透明一次著色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的美——繪畫性。 1:准備好所需要的材料!如(顏料油畫筆松節油油畫專用油油畫調色板廢舊報紙油畫刀) 2:油畫框用定做的比較好,一般是木頭框!綳上油畫布(麻布)!(根據自己想畫的大小可以任意做).然後刷三次乳白膠!一定要刷到位!待干後就可以畫了!這些東西在美術用品店有售!大學附近也有售! 一個框子加布如果是半開那樣大的話售價在20元左右!具體還有什麼疑問可以留言在你的問題下面!然後給你解決!有專門的入門書籍,從畫布,顏色的設配開始。你已經學過水粉,應該已以有過素描的基礎,相信應該會很快掌握的。 還有,刷一層白乳膠就行(厚薄自己掌握,效果會不一樣),只要不漏油,我平常練習就經常這樣畫,效果還很不錯。但這樣的畫不利於保存,也不便於展覽,你可以嘗試畫在木板上,同樣刷上膠,畫起來感覺會很好,也便於保存。 油畫和水粉在畫法上相近 如果你有水粉基礎 應該很快就能上手的,只是油畫當然不象水粉乾的這么快 所以在覆蓋的時候要採用點小技巧:可以幹了以後畫(不是要全乾,只要不影響顏色覆蓋即可了) 也就是一層一層畫,先打底,打底時用快乾油,然後快乾油的用量要層層遞減,如果在堆顏色的時候發現需要修改 則要用刮刀颳去.我個人覺得水粉能畫到什麼程度 油畫就能畫到什麼程度了~!那再介紹一下油畫需要用的工具:油畫顏料(馬利,溫沙牛頓比較好 別買美邦的) 油畫筆(圓頭豬鬃為主,扇形筆,刻畫細部用的小尖筆),畫框,調色油,快乾油,刮刀,調色板,塑型膏(一般剛買來的木製調色板都會吸油,所以最好用塑型膏在表面塗一層),報紙撕成小塊擦筆用(油畫筆臟了不象畫水粉水裡一甩就干凈了 它只能用報紙擦),松節油(既可以調色用又可以洗筆,這里的洗筆是指你每天畫完後一段時間內不畫時才用的辦法哦,不洗干凈畫筆的話下次在用時筆就幹了 而且很難洗干凈幾乎就廢了) 差不多這些就可以滿足你的油畫願望了~~ 最後提醒你,油畫是需要很扎實的功底的,這需要長時間刻苦的練習,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了的,藝術一途沒有捷徑,只有多練多看多想多請教 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期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潑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盡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梵谷、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油畫 油畫是西洋繪畫中的主要的一個畫種。用快乾油質調和顏料,繪制在經過處理的畫布、板、厚紙或牆面上的繪畫藝術。早期油畫采有「坦潑拉」(Temere)畫法,即用雞蛋黃或蛋清作為調料溶合礦物顏料作畫,再作薄而透明油色罩在畫上。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 愛克兄弟改用亞麻仁油和核桃油等快乾油作為調和劑,使顏色易於調和,被廣泛地運用。特點為運筆自如,並可層層敷設,提高色彩亮度,能較充分地表現物體的真實感和豐富的色彩效果。從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流傳全歐洲。凡? 愛克兄弟因此被稱作歐洲油畫的創造人。20世紀初我國出現研習油畫者漸多,其中李叔同(1880―1952)最早研習油畫並把這種技法介紹到中國來。這確實是所有漫畫人都在提出的問題:畫漫畫是個苦差事,前途看起來又不那麼光明,我們怎麼辦? 在這環境下,我不會走純漫畫的路線,而傾向在藝術家和漫畫家中間摸索一個比較適合的方向,那就可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因為純粹只畫漫畫,出路太少了,不要說家人,連自己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創作是一種行動,自己給自己要求,有時可以少睡兩小時而多畫兩頁漫畫,時間都由自己安排,而不是堅持每晚要睡八小時然後說時間不夠。可是暫時很少見有人這樣努力不懈,不惜一切地畫畫,而是將時間放在別的事情上。慢慢沉澱不用急……因為小朋友不會留意權力和金錢的重要性,所以做藝術的人最好像一個小朋友那樣不理會金錢和權力,也不牽涉進入這些事務,才能做出好作品。這點是可以從以前的藝術家身上得到證明的,我們都要盡量去平衡所有方面的東西吧!
Ⅹ 油畫的技法
一般人看來,素描稿只是粗略的草稿,用幾根隨意性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大體外形而已,而決定畫面最終效果的是色彩塑造。對於採用直接作畫法的藝術家來說,素描稿可能如此。而對於古典寫實繪畫的藝術家來說,素描稿則相當重要,它是藝術家造型語言的全部。因為素描是最基本的藝術表達方式,是藝術家與自然交流的第一步。在這里我們研究一下青年畫家朝戈起素描稿的過程,如圖25。
(1)先勾出一個設想性的草稿,用鉛筆在紙上畫出大構圖和人物大體表情,然後對照模特進行寫生。畫家在寫生時多以感性因素為主,人物的外形和神態盡可能接近對象。
(2)在寫生過程中充分體味模特的內在氣質,緊緊地抓住這一開啟性靈的契機加以強化。然後,畫家根據寫生稿進行加工、概括、提煉。
(3)在前兩張素描稿連續嬗變和語言凈化的基礎上進行第三張素描稿的創作。這一步強調輪廓線處理,使外形更加豐滿,人物在光影的作用下產生一種浮雕感。同時對局部的內容加以充實,畫得更加肯定。素描稿敲定之後,畫家以極其嚴格的方法(方格放大法)將素描稿拷貝到畫布上。由此看來,起素描稿是一個靈活的造型過程,它允許甚至鼓勵不斷修改和調整,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確定一個明確滿意的視覺形象。在任何油畫的起步階段,都有理由也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來起素描稿。起素描稿並不一定上調子,可直接用線在畫布上修改、調整,也可以用簡單色來確定畫面的主體色調與色彩關系。
下面介紹幾種起稿用的工具。
(1)炭條。炭精棒與木炭條都適於在畫布或木板上畫素描。木炭條的性能更好,因為它的印痕較輕,更容易擦掉,用起來較為靈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線條,使輪廓線較為明確。
(2)炭筆。線條較細,更適於畫細部。有人不主張用鉛筆,認為鉛印會從油畫色層底下泛上來。
(3)色粉筆與蠟筆。在畫布上使用不易過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淺色。在這種素描中過多使用色粉筆或蠟筆會使底子不穩定。
(4)水彩與丙烯色。極薄的水彩不會對油畫色的覆蓋產生任何影響。若要厚塗,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國書畫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線既可以用油畫色覆蓋,也可以保留,它不會輕易被松節油洗掉。
(6)復寫紙。可將紙上的素描稿復印到畫布上。在起素描稿階段,發膠、膠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對於易脫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噴上一層固定液。另外,各種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備品。 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製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它起源並發展於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產生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家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顏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顏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中,易於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
,干透後顏料附著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家傳開,尤其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顏料、松節油、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顏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才進行調和鼻衄內。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② 松節油,是一種揮發性醫用油。在油畫的調制中,起稀釋顏料的作用。一兩分鍾即可完全揮發,干後無光澤。將松節油和調色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幹得較快,色彩也比較亮。
③畫筆,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④ 畫刀,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板上調勻顏料,不少畫家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顏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⑤ 畫布,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綳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家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⑥ 上光油,通常在油畫完成並干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⑦ 外框,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象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製成,近現代油畫的外框較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 通過油畫的發展,可以看到色層美是不斷開掘與創造的。
油畫顏料厚堆的功能和極強的可塑性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它的這種特性使油畫在觀感上產生出能與人們思想情感共振的節奏與力度。在運筆的作用下,塑造不單是完成造型的任務,而且也對畫面的肌理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倫勃朗、魯本斯都是善於掌握和控制肌理的人,因為肌理直接傳達著藝術家的心理感受,影響著作品的感染力度。所謂肌理的合理表現不僅包括肌理對對象質感的摹仿和再現,還包括對畫面的總體情緒的描述與表現。在傳統寫實油畫中,肌理很能勝任對質感的再現任務,對象的細膩和粗糙的質地感都可用相應的肌理加以模仿,但這是一種非常被動的行為,而真正謂之美的肌理是那些能表達畫面的韻律及藝術家的情感的、具有高度和諧秩序的肌理。這種紋理往往超越質感的局限而將精神之氣貫穿於整個畫面和觀者的內心,成為抽離於具象的色層美。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抽象的。但在傳統油畫中它反過來又附著於寫實的對象上,融合於由小至大的總體氛圍之中。 也稱多層次著色法
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也稱為直接著色法
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油畫技法示例(圖):打輪廓技法|示範一|-理查·司契米德畫人體
但是,單色的明暗調子薄塗法確有其顯著的優點,特別是畫很復雜的對象和畫那些難以掌握的姿勢時,它的優點更加明顯。第一,因為它是單色的,在起稿階段可以放手去解決素描和構圖問題,毋需顧及色彩。第二,用很薄的薄塗法可以反復進行修改,不會出現一般油畫中因為塗改過多而變得雜亂、污穢的毛病。在起稿階段解決了素描、色調和邊線等問題,以後集中精力於色彩和結構,就輕松多了。
第一步:將熟褐和象牙黑調合成微暖的中間調子,要以熟褐為主,加入松節油使之稀薄、透明,用大豬鬃筆塗在整幅畫布上(用中等粗糙程度的畫布),然後畫人體的最暗區域——頭發。畫頭發要用稍厚一點的顏色,即在調合同樣的中間調子時少加一點松節油,頭發遮住了整個臉部,但它應能表達出畫中人的強烈表情。我把發塊不作為頭發處理,而把它處理成一塊確定大小和形狀的暗色調。即使在開始階段,明暗和素描要力求畫准確。畫准一個局部,再畫准另一個局部。各個局部是相互關聯的,一部分畫不準就會影響其它,而整個局面就不能控制了。
第二步:這一步要把人體形象清楚地畫出來。先用軟布沿著人體手臂和拱起的膝蓋上部表面擦去一些原來的調子,造成亮的層次。用於豬鬃筆在伸開的腿部和背部擦去更多一些,造成亮的層次,並使整條手臂形成中間調子。可以用清潔的軟布頭或筆蘸上松節油改動調子,但在打輪廓階段絕對不能用不透明的白色。在這個階段,邊線問題和明暗、素描同樣重要。從肩部頂端到手腕,以及穿過伸展的膝部的這些邊線都相當明顯,而從腋窩到手腕底部這段手臂下緣的邊線卻不那麼明顯,這些並非偶然現象。
第三步:在人體上畫出所有的主要亮部。頭、臂、肩和彎著的膝部暫時不去動它們,先在軀乾的下部、臀部、收攏的那隻腳和伸開的腿部發展亮的調子。這些部位原來的色層已經乾燥,可用軟布蘸上松節油將它擦去。其餘部分看起來似乎是模糊的,但仍然是准確的。除了最終有特別亮的部分外,調子和形狀都是正確的,位置也恰當。
第三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上顏色。在前臂,三頭肌和背部的肩腫骨部位,用重而平的筆觸。在抬起的大腿中央,膝部和胸部,基本上是用調色刀。在手臂下面,抬起的大腿和腳之間,以及骨盆後面這些暗部,用薄而透明的顏料。在整個加工過程中,保持暗部的透明性十分重要。強烈的不透明的亮部和濃厚的透明的暗部相互作用,給人體帶來立體感。在加工階段,還要用調色刀將手臂下面暗部的斑點輕輕颳去,這些刺眼的斑點是厚的橫筆觸在畫布的粗糙表面結構上形成的。另外,還要用獾毛筆將臀部和伸開的腿部下方那些難看的筆觸弄光滑些。獾毛筆和貂毛筆能形成美麗柔和的筆觸,但往往也會出現軟弱鬆散的不良效果,使用時必須注意。最後完成的人體:布面油畫,20″×30″。在完成階段,再次致力於邊線處理。在形體轉折明顯的地方,如能抬起的膝部頂端,邊線就清晰些;在形體轉折圓鈍的地方,如內側舉起的大腿下方以及頭發左緣與背景匯合處,邊線就模糊些。在肩部和靠擾的那隻腳上,用厚塗法(即在表面用厚顏料堆砌)。 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期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盡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梵谷、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掃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乾時以干凈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松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跺
指用硬的豬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顏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才應用。
拉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線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等,這時可用畫刀調准顏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顏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線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擦
擦是把畫筆橫卧,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幹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抑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濕的顏色層上輕輕向下壓後提起,顏色表面會產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畫特殊質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砌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畫筆,像泥瓦匠用泥刀環泥灰那樣將顏色砌到畫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層次變化,刀的大小和形狀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會產生豐富的對比。用畫刀調取不同的顏色不作過多調合,任其在畫面上自然地混合能產生微妙的色彩關系。起伏過大的色層也可用砌的方法將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強的塑造感。
劃
劃指用畫刀的刀鋒在未乾的顏色上刻畫出陰線條和形有時可露出底層色來。不同的畫刀能產生深淺粗細不同的變與畫筆的筆觸及畫刀利的技法產生的色面形成點、線、面的對起伏的肌理變化。
點
點眾法自點始,一切筆法均出發於點。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點畫法就是一種表現層次的重要技法。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也使用了點的筆觸來表現光的閃爍和物體質地。印象派時點彩筆法成了其基本特徵之一,但莫奈、雷諾阿和畢沙羅等的點法各自具有不同的變化和個性。新印象派則走向極端,機械地將點作為其唯一的筆法。現代寫實油畫中也有沿用以點的疏密來產生明暗層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過渡。點的方法在綜合性畫法中與線條和體面結合可產生豐富的對比,用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油畫筆又可產生不同的點狀筆觸,對表現某些物體的質感能起獨特的作用。
刮
刮是油畫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颳去畫面上畫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颳去不必要的細節或減弱過於強的關系,讓顯得緊張的畫面關系鬆弛下來。在一天作業結束時往往需要把本畫完的部分顏色用刀颳去以便及時乾燥,待第二天接著畫。顏色干後也可用畫刀或剃須刀把高低不平處颳得平整一些。還可在未乾的顏色層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從而顯現各種肌理。
塗
如果說點畫法和勾畫法是形成油畫點與線的手段的話,那麼塗就是構成油畫體決,即面的主要方法。塗的方法有平塗、厚塗和薄塗等,也有把印象派的點彩法稱為散塗的。平塗是畫大面積色塊的主要方法,均勻的平塗也是裝飾性油畫的常用技法。厚塗則是油畫區別於其它畫種用筆的主要特徵之~,可以使顏料產生一定的厚度並留下明顯的筆觸而形成肌理。用畫刀把極厚的顏料刮到或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可稱為堆塗。薄徐是用油將顏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產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塗則使用筆顯得靈活多變、氣韻生動。結合揉掃的塗法也叫做暈塗。
擺
用筆將顏料直接放在畫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動稱擺,擺也是油畫基本的筆法之一。擺的方法常用在油畫開始和結束時,以較肯定的顏色和准確的筆觸來尋找色彩與形體關系,往往關鍵處只需幾筆就能使畫面改觀,當然下筆前應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