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紹武漢特點的資料
武漢概況
武漢是湖北省省轄市,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東與黃岡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洪湖市相連,西與仙桃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縱距1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轄區總面積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縣、新洲縣等11個區2個縣。總人口71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地形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其中北部小片山地為大別山余脈。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總面積的25%。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漲渡湖、湯遜湖、東湖等。呈東西向的兩列低矮山系與南北向的長江在市區形成垂直軸線。長江、漢水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對集中於6~8月。年平均氣溫16.4℃。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18.1℃。
武漢概況二
地理狀況
武漢是湖北省省轄市,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東與黃岡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洪湖市相連,西與仙桃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縱距1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轄區總面積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縣、新洲縣等11個區2個縣。總人口71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地形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其中北部小片山地為大別山余脈。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總面積的25%。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漲渡湖、湯遜湖、東湖等。呈東西向的兩列低矮山系與南北向的長江在市區形成垂直軸線。長江、漢水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對集中於6~8月。年平均氣溫16.4℃。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18.1℃。
歷史沿革
商代屬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後屬鄂國、鄖國和楚國。秦屬南郡,兩漢時屬荊州江夏郡沙羨縣。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武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主城區內開始形成城堡,成為地區政治中心。漢陽於東漢末建成月城,至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屬沙羨縣、汝南縣、沌陽縣,隋初改置漢陽縣,遂有"漢陽"之名,自唐迄清,先後為沔州、漢陽軍、漢陽府和漢陽縣治所。武昌於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建夏口城,初為吳江夏郡治。晉代為荊州、沙羨縣、江夏郡等治所,爾後先後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廣行中書省及武昌路、明湖廣承宣布政司、清湖廣總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縣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1898年張之洞奏准設夏口廳,漢口遂正式從漢陽分出成為獨立行政區。1912年,民國政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始以同級建制鼎立。1926年國民政府設武昌市和漢口特別市,漢陽縣隸屬於漢口特別市。次年元旦,國民政府遷漢口辦公,合三鎮成立武漢市,稱"京兆區"。旋又分治。1949年後重以三鎮為武漢市。50年代曾為中央直轄市,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員會(初名中南軍政委員會)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駐地。現為湖北省省會。��
城市特點
武漢是中國古代繁華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方言"漢腔",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地處南北東西交通要沖,自古就是中原與南方、長江中上游與下游間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歷史文化中蘊含著各方文化的特點。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城市文明史始自商代中葉,為古今人文薈萃之地。中國古代著名文化名人屈原、張衡、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蘇軾、岳飛、李時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跡。武漢在南朝就是著名的商業港口,唐宋時期發展成為商業繁盛、水運發達的商業都會。清代漢口興起,更是"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華中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航路通達川、黔、豫、陝、湘、贛、蘇、皖等地,故有"九省通衢"之稱。近代武漢被辟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英、俄、法、德、日相繼建立租界,英、俄、美、法、日、德、意、比、荷、丹、墨等國先後在漢口設領事館。尤其是洋務運動以後,武漢興起近代工業和教育,航運直達海外,蘆(京)漢、粵漢鐵路在此連接,遂發展成為繁華的近代工商業大都會。20世紀以來,先後成為辛亥革命的中心、國民革命(大革命)中心和抗戰初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故又是一座革命名城,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現已成為中國中部的經濟、金融、貿易、科學、教育和信息中心。
城市現狀
武漢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內陸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開放城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782.1億元。全市現有工業企業40427個,包括冶金、機械、紡織、化工、電子電氣、食品、服裝、電力、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建材等33個工業行業大類,並形成了鋼鐵、汽車、機電、高新技術等四大支柱性產業。年工業總產值1012.7億元。全市耕地面積22.5萬公頃。農業生產穩定增長,林、牧、漁等業和農村非農產業迅速崛起。農產品以糧、棉、油為主,蔬菜、畜禽、水產品占較大比重,農業年產值109.8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為31.6%。武漢是全國十大鐵路樞紐之一,主要對外干線有京廣線、漢丹線、武大線和京九聯絡線。水路航運綜合能力位於全國內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陸聯運樞紐。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國道為主幹,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公路里程達到2826.5公里。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華中地區的航空樞紐。全市各類運輸貨運總周轉量790億噸公里,客運總周轉量193億人公里。武漢市郵政局是湘、鄂、贛、桂、川、滇、黔七省郵運調度中心。武漢電信局是中國八大長途通信樞紐之一,電話總容量170.7萬門,電話普及率達27.7%。武漢商業發達,以武漢商場、中南商業大樓、漢陽商場等一批超大型商業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為基幹形成銷售網路,消費品零售總額380億元。外貿進出口額為14億美元,武漢海關監管的進出口商品總額為28.2億美元。1996年接待境外旅遊者21萬人次。市政基礎設施和城市景觀面貌近年來顯著改善,"八五"期間相繼建成武漢機場、長江二橋、武漢客運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武漢國貿中心和漢口商業城等建築高度達到200米以上。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在原來先後開辟的12個工業區基礎上,又開辟了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新型工業區。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現擁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武漢也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獨立研究機構100多所。文化、體育事業也全面發展。�
武漢概況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 2個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房山區 崇文區 海淀區 朝陽區 豐台區 門頭溝區 石景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區 懷柔區 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 密雲縣(密雲鎮)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武漢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武漢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武漢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武漢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武漢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漢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武漢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武漢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武漢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武漢概況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 2個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房山區 崇文區 海淀區 朝陽區 豐台區 門頭溝區 石景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區 懷柔區 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 密雲縣(密雲鎮)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武漢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武漢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武漢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武漢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武漢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漢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武漢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武漢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武漢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武漢概況之自然地理
武漢市簡介: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為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千米。面積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為1492.7萬人。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山地佔全市面積的62%;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鐵等多種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等優良建築材料。
地理地貌:武漢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武漢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武漢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武漢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武漢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武漢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武漢小平原。綜觀武漢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土地面積:武漢全市土地面積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佔38%。山區面積10417.5平方公里,佔62%。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近郊區面積1282.8平方公里,遠郊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縣的面積 12239.9平方公里。市區規劃范圍:東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積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區(即舊城區,東西以二環路中心線為界,南北以護 城河中心線為界)面積62.5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武漢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❷ 武漢市市徽是
http://pic1.997788.com/pic_auction/00/02/95/94/au2959423b.jpg
❸ (22分)讀下左圖(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一體化經濟發展空間分布簡圖)和右圖(武漢部份大學分布示意圖)及
(1)位於漢江與長江幹流交匯處,具有三個方向的水運優勢;(2分)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水源充足;(2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2分)京廣鐵路、高速公路、長江水運等水陸交通便利;(2分)武漢市是湖北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分) (2)(6分) (3)高校的技術與人才集聚,促進了武漢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百萬學生集中在武漢市,)增加城市人口數量,擴大城市規模;促進城市消費,拉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6分) ❹ 武漢有哪九個城門
武漢老城門的歷史印痕 ❺ 以前的武漢光谷的照片及介紹(武漢光谷的發展)急求!!!! 第一張是三十年前的武漢地圖。那時過了卓刀泉以後,除了體育學院、地質學院、華工幾個校園以外,只在魯巷、關山口、關山有一點連片的房子。民院路、楚雄大道尚不存在。(貌似只能發一張圖上來啊現在的光谷照片很多你就自己去找吧。。。) 魯巷的變化最大。早年魯巷就是一個交叉路口,但是沒有大轉盤,主幹道珞喻路的車輛稍多,其他幾條支路的車輛很少。我根據回憶,手繪了一下幾條道路的大概模樣。民院路是1983年建成的,和目前的走向不太一樣,早期的民院路是從尖東智能花園(1999年左右建成)的地塊范圍內經過。在目前大轉盤偏南的位置,曾經有個小水塘,當然後來填了。旁邊有集貿市場。魯巷周邊有一些低矮的平房,有些小商店,而房子的後面幾乎都是菜地。 魯巷到關山口,旁邊是華工、中醫院。關山口到關山還有連片的房子,但是關山口往東則完全是農村的感覺了。 魯巷雖然從交通的意義來說比關山重要,但早期魯巷幾乎沒有像樣的商業,大家都是匆匆過客。那時關山比魯巷發達得多,連接魯巷和關山的關山路(也就是現在的光谷步行街),早年是破敗的小路,路邊還有臭水塘。但是在接近關山的路段變得非常熱鬧,變成了「繁華」的商業街,還有一家電影院,小時候我除了在學校大院里看電影,再就是去關山電影院看電影,直到九十年代初,這個電影院才逐漸淡出了視線。 民院路是為了配合中南民族學院的重建而建成的,本來只是兩車道,路邊除了農村,還有大片的湖面(以前的南湖很大),九十年代後逐漸填平,變成當代學生公寓之類。民院路現在的寬度大概是早期寬度的3倍以上。 魯磨路過了地質學院以後,基本上就是農田了,有一條公交車一直開到植物園,可以步行去磨山的後門。當年磨山的門票不過兩毛錢或五毛錢,可是即使這樣我們這些小孩也不願買票,而是從無人看管的後山圍牆翻進去。我特別懷念八十年代的磨山,真正是一個世外桃源。還記得某一年我行將遠離武漢,最後一天就是到磨山,坐在朱碑亭上,看東湖的大雨將至、風起雲涌,心中無限感慨。 珞喻路是在1986年底開始改造的。這個時間我記得很清楚,因為1986年底,發生了大規模的學-潮,華師、武測的學生成群結隊的走出校門,步行到大東門一帶。正好那個時候,街道口-廣埠屯之間的馬路開始拓寬,路邊的高大的行道樹被紛紛砍伐,「游-行」和「砍樹」兩個情景同時在華師門口發生,深深的刻入記憶中。珞喻路的拓寬是分段進行的,砍完廣埠屯的樹木,接下來是卓刀泉、馬家莊,工程持續了好像幾年,大致形成了目前的這個寬度。若干年後,又進行了一次黑色化的改造。現在的路況是挺好的,只是路旁不再有高大繁茂的梧桐樹了。 1986年之前,洪山區地位低於武昌區(洪山區相當於郊區,不算市區),1986年之後洪山區升級了,並且獲得了不少原屬於武昌區的地塊。新興的洪山區受到北京中關村的啟發,在1988年左右啟動了科技一條街的建設。轉眼二十年過去,我們只看到賣電腦的一條街(這方面據說可以跟中關村齊名),科技、創業就談不上了。 再說說八十年代的公交。 那時武漢公交運力不足,極其擁擠,公交車經常在始發站就擠滿了,後面的站就很難再上人,因此不停站、越過站台再停車的現象非常普遍。以我畫的上面那張圖為例,15路公交車如果在關山口就擠滿的話,到了魯巷,往往不在車站處停車,而是繼續行駛一兩百米後短暫的停車下人(在目前加油站的位置)。很多年輕人都會飛車(公交車還沒停就扒到車門上了),還有一些聰明人乾脆不在公交站等車,而是直接去後面兩百米處碰運氣。對我這樣的小學生來說,和幾百個大人去擠公交真是一場噩夢。 15路是鉸鏈車,按說挺長的,可是仍然應付不了高峰的客流。於是武漢市開通了1字頭的「高峰車」,其中走珞喻路的是108路,從關山口到武昌火車站,只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時行駛,只停靠大站(魯巷、廣埠屯、付家坡,有時也包括街道口),不停靠小站(吳家灣、馬家莊、卓刀泉、洪山)。108路是我去大東門讀書時的最愛,只要能擠上108路,不用20分鍾就到大東門了,而且沒有停站時的上下客的擁擠,只要站穩了,從頭到尾都不用挪窩,周圍的乘客絕大部分都是到大東門或火車站的。早期到付家坡下車的人也不多,因為那時中南路還不發達,1986年中南商場開業後,中南路就火爆起來了。 我回家時,一般傾向於到武昌火車站搭108路,因為大東門站經常擠不上去。可是在起點站,也是人潮滾滾,幾百人搶一輛108,108又不是鉸鏈車,容量有限。那時我作為一個初中生,就在實戰中鍛煉出了飛車的本領,居然屢屢成功,曾經有一段時期,我連續100次成功的搶到了座位,呵呵,那時候哪有什麼文明乘車的概念,文明人別說搶座位,根本連車都上不去。 經過珞喻路的除了15路和108路,還有一個開往葛店的25路。在我的頭腦里,葛店就好像另外一個城市,這條公交車相當於長途車。1988年底,新開了一條77路,相當於15路的區間車,起點是魯巷,從此我就再也不怕擠不上公交車了,而且保證有座位坐了。又過了一兩年,5字頭的專線車大批量開通,武漢公交最困難的時代終於結束了。九十年代,珞喻路上開始流傳「521的傳說」,15路鉸鏈車則淡出了歷史舞台。其實呢,我更懷念108路,我經歷過最瘋狂的108路曾經只花10分鍾多一點就從大東門開到魯巷,比後來的521還牛:521總還要停幾站,而當年的108如果在廣埠屯和卓刀泉沒人下的話,就一站直達魯巷啦。 ❻ 鍾南山「坐餐車去武漢」照片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關於今年爆發了一個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始料未及的情況,就是關於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發,關於這場疫情爆發的一個情況,我們都是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面對的這場艱難險阻的困難。國家調動很多的力量來阻擊這場疫情攻堅戰,其中醫院,各方政府,還有全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關注都高度集中。那麼其中關於鍾南山院士坐餐車去武漢的照片背後的故事是什麼?這其中的答案有以下幾點。 最後一點就是我鍾南山院士有著屬於他自己的責任,武漢需要他,國家需要他,因為沒有人會比他更加了解的這種傳染病的危害。畢竟作為整個國家的傳染病的研究先驅,那麼作為醫者,前往其中救治傷病是他的責任。 ❼ 光緒年間武漢老照片:是在黃鶴樓展翅欲飛嗎 武昌黃鵠磯上的黃鶴樓,風姿挺拔。黃鶴樓是武漢的地標,擁有燦爛的歷史和不可取代的地位。這張照片所記錄的,是1868年修建的黃鶴樓,“皆用苗地大杉木四十八根圓柱頭為柱,不壘墩”。它結構完美,樓頂為攢尖頂,三層均有排檐起翹,勢如黃鶴,展翅欲飛。 漢口租界景觀。武漢三鎮中,漢口商業化程度最高。漢口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性市鎮,明清時期在全國名氣很大;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放成為通商口岸,從此,武漢真正開始了近代化進程。據研究,茶葉是晚清漢口市場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占漢口全部土貨出口貨值的40%左右。 長江邊的碼頭。隨著漢口國際貿易的發展,大批外商沿著長江興修碼頭,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英商怡和、日商日清、俄商阜昌、美商美孚等都有自己的專用碼頭。這些“洋碼頭”逸出租界區的范圍,向上下游延伸。 洪水淹沒漢口。1887年,漢江洪水泛濫,淹沒漢口市區,走車走馬的道路變成了水路。 ❽ 什麼圖案可以代表武漢 代表武漢特色的圖片太多了,大江大湖大武漢,以下都是網上搜羅的有特色的圖片,供你參考。 ❾ 武漢是一座怎麼樣的城市 武漢這個城市,很難用一個詞來做一個概括,文藝?熱情?小資?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多樣! ![]() 武漢就是這樣,可遠觀,也可近玩。如果沒時間,一天可以看完全部,如果時間充沛,可以住上一段時間,體會這里的歷史與現代。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立即刪除) ❿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11年6月18日,「到武漢去看海」的帖子在網上流傳,一場大雨讓武漢變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