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武漢的圖片是怎樣形成的
擴展閱讀
手機怎樣卸載電視軟體 2025-05-14 13:33:36
怎樣將軟體加入白名 2025-05-14 13:33:35
豬肉怎樣切圖片視頻 2025-05-14 13:22:57

武漢的圖片是怎樣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5-02 08:59:38

❶ 介紹武漢特點的資料

武漢概況
武漢是湖北省省轄市,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東與黃岡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洪湖市相連,西與仙桃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縱距1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轄區總面積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縣、新洲縣等11個區2個縣。總人口71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地形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其中北部小片山地為大別山余脈。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總面積的25%。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漲渡湖、湯遜湖、東湖等。呈東西向的兩列低矮山系與南北向的長江在市區形成垂直軸線。長江、漢水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對集中於6~8月。年平均氣溫16.4℃。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18.1℃。

武漢概況二
地理狀況
武漢是湖北省省轄市,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東與黃岡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洪湖市相連,西與仙桃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縱距1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轄區總面積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縣、新洲縣等11個區2個縣。總人口71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地形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其中北部小片山地為大別山余脈。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總面積的25%。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漲渡湖、湯遜湖、東湖等。呈東西向的兩列低矮山系與南北向的長江在市區形成垂直軸線。長江、漢水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對集中於6~8月。年平均氣溫16.4℃。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18.1℃。

歷史沿革
商代屬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後屬鄂國、鄖國和楚國。秦屬南郡,兩漢時屬荊州江夏郡沙羨縣。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武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主城區內開始形成城堡,成為地區政治中心。漢陽於東漢末建成月城,至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屬沙羨縣、汝南縣、沌陽縣,隋初改置漢陽縣,遂有"漢陽"之名,自唐迄清,先後為沔州、漢陽軍、漢陽府和漢陽縣治所。武昌於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建夏口城,初為吳江夏郡治。晉代為荊州、沙羨縣、江夏郡等治所,爾後先後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廣行中書省及武昌路、明湖廣承宣布政司、清湖廣總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縣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1898年張之洞奏准設夏口廳,漢口遂正式從漢陽分出成為獨立行政區。1912年,民國政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始以同級建制鼎立。1926年國民政府設武昌市和漢口特別市,漢陽縣隸屬於漢口特別市。次年元旦,國民政府遷漢口辦公,合三鎮成立武漢市,稱"京兆區"。旋又分治。1949年後重以三鎮為武漢市。50年代曾為中央直轄市,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員會(初名中南軍政委員會)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駐地。現為湖北省省會。��

城市特點
武漢是中國古代繁華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方言"漢腔",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地處南北東西交通要沖,自古就是中原與南方、長江中上游與下游間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歷史文化中蘊含著各方文化的特點。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城市文明史始自商代中葉,為古今人文薈萃之地。中國古代著名文化名人屈原、張衡、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蘇軾、岳飛、李時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跡。武漢在南朝就是著名的商業港口,唐宋時期發展成為商業繁盛、水運發達的商業都會。清代漢口興起,更是"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華中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航路通達川、黔、豫、陝、湘、贛、蘇、皖等地,故有"九省通衢"之稱。近代武漢被辟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英、俄、法、德、日相繼建立租界,英、俄、美、法、日、德、意、比、荷、丹、墨等國先後在漢口設領事館。尤其是洋務運動以後,武漢興起近代工業和教育,航運直達海外,蘆(京)漢、粵漢鐵路在此連接,遂發展成為繁華的近代工商業大都會。20世紀以來,先後成為辛亥革命的中心、國民革命(大革命)中心和抗戰初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故又是一座革命名城,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現已成為中國中部的經濟、金融、貿易、科學、教育和信息中心。

城市現狀
武漢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內陸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開放城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782.1億元。全市現有工業企業40427個,包括冶金、機械、紡織、化工、電子電氣、食品、服裝、電力、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建材等33個工業行業大類,並形成了鋼鐵、汽車、機電、高新技術等四大支柱性產業。年工業總產值1012.7億元。全市耕地面積22.5萬公頃。農業生產穩定增長,林、牧、漁等業和農村非農產業迅速崛起。農產品以糧、棉、油為主,蔬菜、畜禽、水產品占較大比重,農業年產值109.8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為31.6%。武漢是全國十大鐵路樞紐之一,主要對外干線有京廣線、漢丹線、武大線和京九聯絡線。水路航運綜合能力位於全國內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陸聯運樞紐。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國道為主幹,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公路里程達到2826.5公里。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華中地區的航空樞紐。全市各類運輸貨運總周轉量790億噸公里,客運總周轉量193億人公里。武漢市郵政局是湘、鄂、贛、桂、川、滇、黔七省郵運調度中心。武漢電信局是中國八大長途通信樞紐之一,電話總容量170.7萬門,電話普及率達27.7%。武漢商業發達,以武漢商場、中南商業大樓、漢陽商場等一批超大型商業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為基幹形成銷售網路,消費品零售總額380億元。外貿進出口額為14億美元,武漢海關監管的進出口商品總額為28.2億美元。1996年接待境外旅遊者21萬人次。市政基礎設施和城市景觀面貌近年來顯著改善,"八五"期間相繼建成武漢機場、長江二橋、武漢客運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武漢國貿中心和漢口商業城等建築高度達到200米以上。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在原來先後開辟的12個工業區基礎上,又開辟了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新型工業區。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現擁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武漢也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獨立研究機構100多所。文化、體育事業也全面發展。�

武漢概況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 2個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房山區 崇文區 海淀區 朝陽區 豐台區 門頭溝區 石景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區 懷柔區 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 密雲縣(密雲鎮)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武漢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武漢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武漢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武漢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武漢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漢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武漢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武漢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武漢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武漢概況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 2個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房山區 崇文區 海淀區 朝陽區 豐台區 門頭溝區 石景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區 懷柔區 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 密雲縣(密雲鎮)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武漢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武漢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武漢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武漢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武漢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漢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武漢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武漢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武漢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武漢概況之自然地理
武漢市簡介: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為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千米。面積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為1492.7萬人。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山地佔全市面積的62%;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鐵等多種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等優良建築材料。

地理地貌:武漢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武漢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武漢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武漢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武漢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武漢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武漢小平原。綜觀武漢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土地面積:武漢全市土地面積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佔38%。山區面積10417.5平方公里,佔62%。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近郊區面積1282.8平方公里,遠郊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縣的面積 12239.9平方公里。市區規劃范圍:東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積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區(即舊城區,東西以二環路中心線為界,南北以護 城河中心線為界)面積62.5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武漢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❷ 武漢市市徽是

http://pic1.997788.com/pic_auction/00/02/95/94/au2959423b.jpg

❸ (22分)讀下左圖(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一體化經濟發展空間分布簡圖)和右圖(武漢部份大學分布示意圖)及


(1)位於漢江與長江幹流交匯處,具有三個方向的水運優勢;(2分)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水源充足;(2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2分)京廣鐵路、高速公路、長江水運等水陸交通便利;(2分)武漢市是湖北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分)
(2)(6分)
(3)高校的技術與人才集聚,促進了武漢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百萬學生集中在武漢市,)增加城市人口數量,擴大城市規模;促進城市消費,拉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6分)

❹ 武漢有哪九個城門

武漢老城門的歷史印痕

武昌九個古城門現在還看得到的只有起義門一座了,系為紀念武昌首義70周年而重建

1926年10月,武昌古城垣「拆除令」下達;80年過去,老城門只留文字元號

在歷史上,我國多數城市是由官府設立的政治中心而形成的,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城牆(以及城門),便成了那些歷史悠久的中國城市的主要標志。那麼,曾經聲名遠揚的武漢老城牆,經歷了怎樣的變遷?武漢老城門又是如何淡出人們的視線?

武昌城曾為南方重要城垣

中國的許多城市是沿江河湖海而興建的,城牆還擔負著一種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漢三鎮,鼎足而立,夾峙長江、漢江,最容易受到兩江洪水的威脅,三鎮城牆修築的時代不同,但均有防洪作用。武昌城西北臨江一帶,城門特別少,就是出於防洪上的考慮。

翻閱歷史典籍,武昌城——這座武漢三鎮中建城歷史最為悠久、歷經1700多年滄桑的古城,其往事躍然紙上。

武昌有城,是從三國時期的公元223年開始的。那一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夏口城,「依山傍江,憑墉藉險」,實為一座形勢險要的軍事堡壘,方圓僅二三里。

南朝時,宋孝武帝於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時又稱郢城。梁武帝時,梁將曹景宗在紫金山與小龜山北築石城為軍事堡壘,北臨沙湖、余家湖,南距郢城約二里。此後,隋文帝於589年廢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城內,故古時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後來,唐節度使牛僧儒駐鄂州,改建鄂州城,不僅城的范圍擴大了,而且以陶甓圍城,武昌有磚城自此始。

武昌城基本定型於明朝。1371年,朱元璋的大將、江夏侯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將城區擴大到黃鵠山(今蛇山)南,城周約20里,牆體為陶磚砌就,牆高2至3丈不等,環城挖護城河一道,水深1丈多,辟有9個城門:東有大東門,東南有新南門,南有保安門、望澤門,西南有竹唉門,西有平湖門,西北有漢陽門,北有草埠門,東北則有小東門。1535年,都御史顧磷改大東門為賓陽門,改新南門為中和門(辛亥革命後改為起義門),改望澤門為望山門,改竹唉門為文昌門,改草埠門為武勝門,改小東門為忠孝門。清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又在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增闢一門,稱通湘門。

這些城門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呢?年過七旬的「老武漢」、武漢文史界知名人士張誠傑教授,談起來如數家珍。

1920年代初,一名上海籍攝影家在武漢采風期間,拍下的當時武漢一座城門的照片。門洞上方文字是:行人靠左,車輛慢行,不要擁擠,不要滯留。(資料圖片)

東北部的忠孝門,在如今小東門;賓陽門在古城正東,位於今大東門立交橋處;東南部的起義門位於今首義路;保安門在古城正南,今保安街附近;望山門也在古城南面,今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廠東門附近。文昌門位於古城西南,今武昌造船廠北門附近;平湖門是古城西門,今平湖門水廠附近;漢陽門在古城西北,現武昌曾家巷附近;武勝門是古城北門,在今積玉橋得勝橋街口;通湘門,設車站於門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陽路東端,靠近武昌火車站。

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等文化建築遍布,文人學士薈萃,儼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為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垣。

漢陽城屢次毀於戰火水災

漢陽是一個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400年。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因當時的漢津古城位於漢水之北,按我國自古以來地名的命名原則「山南水北為陽」,遂改名「漢陽」,沿用至今。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對武漢的行政建制在隋朝的基礎上稍稍作了一些改變:原江夏郡改為鄂州,州治設在江夏縣(今武漢市武昌區),下轄5個縣;在長江以北設置沔州,下轄漢陽、漢川兩個縣,沔州州治設在漢陽縣(今武漢市漢陽區),並將漢陽縣以及沔州的行政機構都一起從蔡甸的臨嶂山下遷到龜山南麓的鳳凰山(又稱鳳棲山)下。

與此同時,唐朝地方官員開始籌建漢陽城。其城址位置東臨長江,北倚鳳凰山,南接鸚鵡洲,西瀕漢水。漢陽城周長為1072丈(約3.6公里),建有8座城門,東為迎春門,南為沙洲門,西為孝感門,北為漢廣門,東南為朝天門,西南為漢南門,西北為下汊門,東北為慶賀門。這一城建格局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漢陽以顯正街為東西軸線,其東端人們習慣稱東門、古樓東,兩廂則稱為南城、北城。

北宋時(1122年),江河大水泛濫,漢陽城毀於水患。直到元末明初,漢陽因此一直沒有城廓。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楚地後,漢陽知府程瑞重修漢陽城,其地理位置仍取「東南臨大江、西北跨鳳棲」之勢。明嘉靖三年,漢陽城周長約2.5公里,設城門4座,按東西南北分別為朝宗、鳳山、南紀、朝元。城內正街小巷縱橫交錯,城外與陸路水路相連,交通便利,為明代漢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此後,漢陽城兩度毀於戰火。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先後進駐武昌、漢陽,漢陽城被毀。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曲聖凝、守備董朝祿分別對漢陽進行了維修,將原城牆增高了數尺,並重建了南城和西城的城樓。咸豐年間,武漢三鎮又成為太平軍與清軍殊死搏鬥的戰場,太平軍曾四克漢陽,此時不僅漢陽城被毀,就連西城外不遠的歸元寺,大雄寶殿、羅漢堂等建築亦毀之殆盡。

清光緒六年,漢陽城重建,其城圍計2公里多。在城的東南西設朝宗、南紀、鳳山門,北面則憑借了鳳凰山這一天然屏障,山外一側有一座宋代興建的著名寺廟——興國寺。從鳳山門到朝宗門,當中一道通衢為正街,這就是今日的顯正街了。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漢陽知府嚴舫、知縣林瑞枝主持再修漢陽城,並且將東譙樓改為漢江樓,准許百姓登樓眺望長江。

漢陽城最後的規制為周長不到3公里,城門有三座,即東邊的朝宗門、南邊的南紀門、西邊的鳳山門。三座城門各建一譙樓,東南臨江,有水閘,北倚鳳凰山。漢口城設堡擋太平軍

武漢三鎮,最繁華的城區在漢口,最有現代化氣息的建築也多半在漢口。然而,在歷史上,今日漢口卻是漢陽的屬地。即使是在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口、漢陽兩地以河為界後,漢口也一直屬漢陽管轄,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漢口設立夏口廳,漢口才與漢陽分治。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後樓外樓。」這句民諺恰當地表述了漢口的歷史。比起上千年歷史的武昌、漢陽,只有500多年歷史的漢口算是後起之秀了。

漢口形成於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時,當時還是與武昌隔江相望、與漢陽連為一體的荒洲。明朝崇禎年間,為防止後湖水泛濫,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挖土修建了一條堤防。挖土築堤,堤後便形成了一個深溝,被起名為玉帶河。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馳騁江漢之間,清兵十分恐懼,於是就堤基構築漢口堡。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線上展開,堡外挖一條壕溝,開辟包括玉帶門、居仁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在內的7個堡門。

1905年,漢口動工修建東起漢口堤角、西至舵落口的張公堤。自建成之後,後湖十幾萬畝低窪地上升為陸地,這樣導致漢口城堡失去了防水功能。而後來,玉帶河漸漸淤塞,清末遂拆除漢口堡改建大馬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今日漢口的雛形就逐漸形成了。

武昌、漢陽古城拆除始末

拆除武昌古城垣的動議,最初起源於粵漢鐵路的興建。1890年,清政府決定建設粵漢鐵路,拆除影響鐵路建設的武昌古城垣的提議隨之而來。後粵漢鐵路建設因資金問題擱置,拆除動議也就不了了之。

1919年,湖北省議員陳士英等62名紳士再次聯名上書,倡議拆除武昌古城垣,通過拆城修路將城內城外連成一片,從而發展武昌經濟,解決當時經濟之困。他們提出了城垣存在的五個「弊端」:阻礙交通;檢查繁瑣,人民出行不便;內外隔閡,有礙治安;空氣閉塞,容易發生瘟疫;影響城中商業。不過,由於拆城工程浩大,加之民國之初局勢極為動盪,多數議員不贊同陳士英等人的議論,有的議員則尖酸地回應說:「不拆城放屁都不易散去,會閉死人的。」議論紛紛之下,當局反復研究未果,使拆城之議擱置下來。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長沙、岳陽、賀勝橋先後被攻克,勢如破竹,兵抵武昌城下。然而,軍閥吳佩孚依靠堅固無比的武昌城牆頑抗,北伐軍死傷無數而未獲成功,只得改變攻城計劃,採取迂迴戰術,先後攻克漢陽和漢口後,於9月16日攻克鄂豫邊界的武勝關,使武昌變成一座孤城。吳佩孚軍大部撤至河南信陽。在長期的封鎖下,武昌守軍彈盡糧絕,終於投降。北伐軍在歷經40多天的浴血奮戰後,在10月10日入城。

在勝利後的一次會議上,親睹攻城艱難的郭沫若等,再次提出拆除武昌城垣這一「封建堡壘」的議案。並獲得很多人支持。一批湖北籍人士雖不贊同,但圍城之痛記憶猶新,也不好多說什麼。

在武昌平湖門至花堤街的200多米景觀牆上,9幅油畫的內容就是清代武昌各地段的9座城門,給這里平添幾分古樸、悠遠。圖為當時湖北美術學院教師在牆上潛心作畫。

1926年10月,湖北省政務委員會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決定,任命萬聲揚為拆城委員會主任,並設置武昌城拆城辦事處,整個拆城工程由政府招商承拆。但當政府官員到城垣各段實地勘察時,一些辛亥老人紛紛建言力保重要遺跡。當巡查到起義門時,張難先等人激動地說:「動這座城門就是為北洋軍閥張目,痛恨辛亥革命!」隨行人員尷尬不已。巡視到奧略樓時,石瑛等人表示:此為元代遺址,決不能拆!張、石二人德高望重,政府部門也不敢硬頂,於是這兩處終於被保留下來。

拆城進展隨著時局的變化時斷時續,直到1929年,武昌城垣被全部拆毀,護城河也被填平。所拆的城基除主道留作修建馬路外,其他地方都被當時的士紳階層購買建宅。城磚則被百姓取走。武昌城自此僅余城門名字供後人憑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1928年,因大規模改建武漢,漢陽古城垣大部分也被拆除,餘下西門及兩側一段城牆也在1950年被拆,如今東門、西門、南門僅作為地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僅留地名延續文化血脈

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古城拆除後,地名擔當了延續文化血脈的使命。

在武昌,清末洋務運動中大興土木、建廠修路,使城市地貌發生較大變化。而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變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產生的節奏也不斷加快。不過,細看武昌地圖,武昌古城仍依稀「存留」,如今日武昌中山路基本上是沿著武昌古城的牆基走向拓建而成的,至今仍留有小東門、大東門、漢陽門、起義門、平湖門、保安街、巡司河、新橋等與古城有關的地名。如今當我們漫步在這條寬闊的馬路上,看到兩旁的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時,深感時代步伐前進之快。

漢陽城自1928年拆毀後,1931年特大洪水襲擊武漢,漢陽城區水淹1米以上,但曾貫通漢陽城牆東西的顯正街,仍為商賈要道。與顯正街垂直的東門正街(今攔江路)、西門正街(今鸚鵡大道),則成為漢陽商貿繁華的地區。

盡管如此,古城垣的拆除,至今仍令無數「老武漢」惋惜。

張誠傑教授說,城牆的范圍是固定的,城市卻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二者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城牆確實延緩了城市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是多開城門,就是拆除城牆,為城市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是必然趨勢,無法阻擋。但盲目地亂拆除,破壞了文物古跡,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城牆是勞動人民建造的,表現了極高的建築藝術,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有些已存在了數百年,甚至千餘年,代表了各個時代的建築工程水平,可以為發展旅遊和研究工程技術服務。

保存了有價值的城牆,勢必影響城市的發展,那就只有多開城門,向郊區發展,或乾脆在它的近旁開辟新市區,以解決城市發展和保護城牆的矛盾。西安就是這樣做的,既保存了歷史名城,又開辟了新的市區,使古城與新市區協調發展,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一磚一瓦,一寺一院,一街一巷,一歌一詠,一詩一畫,這些歷經歷史風雨淘洗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棲息著我們民族歷史的靈魂,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情感氣質,是我們民族得以血脈綿延、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更是我們走向未來、實現振興的『軟實力』。」張誠傑教授說。

❺ 以前的武漢光谷的照片及介紹(武漢光谷的發展)急求!!!!

第一張是三十年前的武漢地圖。那時過了卓刀泉以後,除了體育學院、地質學院、華工幾個校園以外,只在魯巷、關山口、關山有一點連片的房子。民院路、楚雄大道尚不存在。(貌似只能發一張圖上來啊現在的光谷照片很多你就自己去找吧。。。)

魯巷的變化最大。早年魯巷就是一個交叉路口,但是沒有大轉盤,主幹道珞喻路的車輛稍多,其他幾條支路的車輛很少。我根據回憶,手繪了一下幾條道路的大概模樣。民院路是1983年建成的,和目前的走向不太一樣,早期的民院路是從尖東智能花園(1999年左右建成)的地塊范圍內經過。在目前大轉盤偏南的位置,曾經有個小水塘,當然後來填了。旁邊有集貿市場。魯巷周邊有一些低矮的平房,有些小商店,而房子的後面幾乎都是菜地。

魯巷到關山口,旁邊是華工、中醫院。關山口到關山還有連片的房子,但是關山口往東則完全是農村的感覺了。

魯巷雖然從交通的意義來說比關山重要,但早期魯巷幾乎沒有像樣的商業,大家都是匆匆過客。那時關山比魯巷發達得多,連接魯巷和關山的關山路(也就是現在的光谷步行街),早年是破敗的小路,路邊還有臭水塘。但是在接近關山的路段變得非常熱鬧,變成了「繁華」的商業街,還有一家電影院,小時候我除了在學校大院里看電影,再就是去關山電影院看電影,直到九十年代初,這個電影院才逐漸淡出了視線。

民院路是為了配合中南民族學院的重建而建成的,本來只是兩車道,路邊除了農村,還有大片的湖面(以前的南湖很大),九十年代後逐漸填平,變成當代學生公寓之類。民院路現在的寬度大概是早期寬度的3倍以上。

魯磨路過了地質學院以後,基本上就是農田了,有一條公交車一直開到植物園,可以步行去磨山的後門。當年磨山的門票不過兩毛錢或五毛錢,可是即使這樣我們這些小孩也不願買票,而是從無人看管的後山圍牆翻進去。我特別懷念八十年代的磨山,真正是一個世外桃源。還記得某一年我行將遠離武漢,最後一天就是到磨山,坐在朱碑亭上,看東湖的大雨將至、風起雲涌,心中無限感慨。

珞喻路是在1986年底開始改造的。這個時間我記得很清楚,因為1986年底,發生了大規模的學-潮,華師、武測的學生成群結隊的走出校門,步行到大東門一帶。正好那個時候,街道口-廣埠屯之間的馬路開始拓寬,路邊的高大的行道樹被紛紛砍伐,「游-行」和「砍樹」兩個情景同時在華師門口發生,深深的刻入記憶中。珞喻路的拓寬是分段進行的,砍完廣埠屯的樹木,接下來是卓刀泉、馬家莊,工程持續了好像幾年,大致形成了目前的這個寬度。若干年後,又進行了一次黑色化的改造。現在的路況是挺好的,只是路旁不再有高大繁茂的梧桐樹了。

1986年之前,洪山區地位低於武昌區(洪山區相當於郊區,不算市區),1986年之後洪山區升級了,並且獲得了不少原屬於武昌區的地塊。新興的洪山區受到北京中關村的啟發,在1988年左右啟動了科技一條街的建設。轉眼二十年過去,我們只看到賣電腦的一條街(這方面據說可以跟中關村齊名),科技、創業就談不上了。

再說說八十年代的公交。

那時武漢公交運力不足,極其擁擠,公交車經常在始發站就擠滿了,後面的站就很難再上人,因此不停站、越過站台再停車的現象非常普遍。以我畫的上面那張圖為例,15路公交車如果在關山口就擠滿的話,到了魯巷,往往不在車站處停車,而是繼續行駛一兩百米後短暫的停車下人(在目前加油站的位置)。很多年輕人都會飛車(公交車還沒停就扒到車門上了),還有一些聰明人乾脆不在公交站等車,而是直接去後面兩百米處碰運氣。對我這樣的小學生來說,和幾百個大人去擠公交真是一場噩夢。

15路是鉸鏈車,按說挺長的,可是仍然應付不了高峰的客流。於是武漢市開通了1字頭的「高峰車」,其中走珞喻路的是108路,從關山口到武昌火車站,只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時行駛,只停靠大站(魯巷、廣埠屯、付家坡,有時也包括街道口),不停靠小站(吳家灣、馬家莊、卓刀泉、洪山)。108路是我去大東門讀書時的最愛,只要能擠上108路,不用20分鍾就到大東門了,而且沒有停站時的上下客的擁擠,只要站穩了,從頭到尾都不用挪窩,周圍的乘客絕大部分都是到大東門或火車站的。早期到付家坡下車的人也不多,因為那時中南路還不發達,1986年中南商場開業後,中南路就火爆起來了。

我回家時,一般傾向於到武昌火車站搭108路,因為大東門站經常擠不上去。可是在起點站,也是人潮滾滾,幾百人搶一輛108,108又不是鉸鏈車,容量有限。那時我作為一個初中生,就在實戰中鍛煉出了飛車的本領,居然屢屢成功,曾經有一段時期,我連續100次成功的搶到了座位,呵呵,那時候哪有什麼文明乘車的概念,文明人別說搶座位,根本連車都上不去。

經過珞喻路的除了15路和108路,還有一個開往葛店的25路。在我的頭腦里,葛店就好像另外一個城市,這條公交車相當於長途車。1988年底,新開了一條77路,相當於15路的區間車,起點是魯巷,從此我就再也不怕擠不上公交車了,而且保證有座位坐了。又過了一兩年,5字頭的專線車大批量開通,武漢公交最困難的時代終於結束了。九十年代,珞喻路上開始流傳「521的傳說」,15路鉸鏈車則淡出了歷史舞台。其實呢,我更懷念108路,我經歷過最瘋狂的108路曾經只花10分鍾多一點就從大東門開到魯巷,比後來的521還牛:521總還要停幾站,而當年的108如果在廣埠屯和卓刀泉沒人下的話,就一站直達魯巷啦。

❻ 鍾南山「坐餐車去武漢」照片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關於今年爆發了一個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始料未及的情況,就是關於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發,關於這場疫情爆發的一個情況,我們都是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面對的這場艱難險阻的困難。國家調動很多的力量來阻擊這場疫情攻堅戰,其中醫院,各方政府,還有全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關注都高度集中。那麼其中關於鍾南山院士坐餐車去武漢的照片背後的故事是什麼?這其中的答案有以下幾點。

三、武漢需要他,國家需要他。

最後一點就是我鍾南山院士有著屬於他自己的責任,武漢需要他,國家需要他,因為沒有人會比他更加了解的這種傳染病的危害。畢竟作為整個國家的傳染病的研究先驅,那麼作為醫者,前往其中救治傷病是他的責任。

❼ 光緒年間武漢老照片:是在黃鶴樓展翅欲飛嗎

武昌黃鵠磯上的黃鶴樓,風姿挺拔。黃鶴樓是武漢的地標,擁有燦爛的歷史和不可取代的地位。這張照片所記錄的,是1868年修建的黃鶴樓,“皆用苗地大杉木四十八根圓柱頭為柱,不壘墩”。它結構完美,樓頂為攢尖頂,三層均有排檐起翹,勢如黃鶴,展翅欲飛。


漢口租界景觀。武漢三鎮中,漢口商業化程度最高。漢口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性市鎮,明清時期在全國名氣很大;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放成為通商口岸,從此,武漢真正開始了近代化進程。據研究,茶葉是晚清漢口市場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占漢口全部土貨出口貨值的40%左右。


長江邊的碼頭。隨著漢口國際貿易的發展,大批外商沿著長江興修碼頭,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英商怡和、日商日清、俄商阜昌、美商美孚等都有自己的專用碼頭。這些“洋碼頭”逸出租界區的范圍,向上下游延伸。


洪水淹沒漢口。1887年,漢江洪水泛濫,淹沒漢口市區,走車走馬的道路變成了水路。

❽ 什麼圖案可以代表武漢

代表武漢特色的圖片太多了,大江大湖大武漢,以下都是網上搜羅的有特色的圖片,供你參考。


❾ 武漢是一座怎麼樣的城市

武漢這個城市,很難用一個詞來做一個概括,文藝?熱情?小資?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多樣!

武漢就是這樣,可遠觀,也可近玩。如果沒時間,一天可以看完全部,如果時間充沛,可以住上一段時間,體會這里的歷史與現代。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立即刪除)

❿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11年6月18日,「到武漢去看海」的帖子在網上流傳,一場大雨讓武漢變成了


(1)降雨強度大;(2分)湖泊面積縮小,蓄洪能力下降;(2分)城市地表硬化,雨水下滲量減少。(2分)
(2)工程措施:加強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或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網、修建蓄水池、鋪設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2分)
非工程措施:加強城市防洪減災政策與法規建設(或加強監測及城市暴雨內澇風險評估、加強民眾防災減災意識的培養、借鑒國外防治內澇經驗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