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說》一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馬說》一文托物寓意,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同時又表達了作者的希望,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2)倘若「千里馬」沒有被別人發現,就需要自己尋找機會,效仿毛遂,自己努力爭取機會,因為機會不會自己送上門來
㈡ 《馬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馬說 表達了作者主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的思想感情。 ==========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㈢ 馬說 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在表達上有怎樣的作用
說明了客觀規律的體現都要先滿足一定的條件.
連續3個相同的句式有強調的作用,似乎是在向那些明明擁有千里馬而卻大喊無馬的人進行控訴,更體現了作者的無奈、憤怒(懷才不遇)、惋惜之情,以及渴望表現真正才華的心情.
㈣ 馬說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政治主張
《馬說》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和層層深入的結構方式。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性作用,從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接著又描繪了千里馬別埋沒的具體情形,這也是千里馬終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歷史。接著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運用三個「不」,一組排比句以及描寫食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寫出了食馬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特徵。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泄。
㈤ 馬說.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馬說》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作者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
㈥ 馬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整體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馬說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與《龍說》有相似之處,建議大家去讀讀。
二、問題研究
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樂比喻能發現並任用人才的人或聖明的君主。食馬者比喻埋沒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統治者。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表達了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不滿。
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三.理解評述
《馬說》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和層層深入的結構方式。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說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性作用,從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接著又描繪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這也是千里馬終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歷史。接著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馬也。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運用三個「不」,一組排比句以及描寫食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寫出了食馬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特徵。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泄。
具體而言,主要內容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從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才能的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點出論證的前提。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實際上指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但這里的「伯樂」是一個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別善於相馬的人。因此下面接著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一論斷,突出了這「常有」和「不常有」之間的尖銳矛盾,說明千里馬的被埋沒簡直具有必然性。然後趁勢而下,說到千里馬的命運上來,用「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引人深思。這一段,從全篇來看,目的是提出問題;它之所以要強調知馬者惟伯樂這個意思,則是為下文揭露「食(sì)馬者」的「不知馬」張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馬者」的「不知馬」。千里馬被埋沒,在一般人看來,大概要歸咎於它的才美「不外見」。因此,本段一開頭就用「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點出問題的要害。「一食或盡粟一石」是誇張的說法,強調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常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說「食(sì)馬者」只是按照常馬的食量來喂養它,說明這種人的無知。接著,先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再用一組排比句揭示這「才美不外見」,正是「食不飽,力不足」所造成的惡果;最後又用反詰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對「食(sì)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
第三段,歸納全文中心,對「食(sì)馬者」的無知妄說進行辛辣的嘲諷。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食(sì)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三句緊承上文,全面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執策而臨之」,寫他們洋洋自得、以「知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馬,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竟然宣稱「天下無馬」,這是十足的妄說。兩相對照,生動地揭露了這種人的愚蠢、荒唐。然後用「嗚呼」領出作者的感慨:「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是作者對「食馬者」的反詰,也是向讀者發問,用來為下句蓄勢;然後以「其真不知馬也」作答,結住全文。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貫穿全文的是「不知馬」這句話。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已隱含著「不知馬」的意思;中間先明確指出「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後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食(sì)馬者」的無知,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㈦ 馬說本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政治主張
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和希望統治者識別重用人才的政治主張。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㈧ 馬說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麼
《馬說》一文托物寓意,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不同意作者觀點,因為倘若「千里馬」沒有被別人發現,就需要自己尋找機會,效仿毛遂,自己努力爭取機會,因為機會不會自己送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