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在雞蛋上畫三月三的民族人
先准備好煮熟的雞蛋,挑出完好無損的雞蛋,用來畫彩蛋。
首先先准備好煮熟的雞蛋,挑出完好無損的雞蛋,用來畫彩蛋。確定好自己要畫在雞蛋的圖案,可以在網上找圖形照著畫圖,也可以自由發揮,隨心所欲。目標是為蛋畫眼睛。我們先選擇好顏料,用紅色的顏料畫出兩個大圓圈,作為眼睛輪廓。換綠色的顏料,為兩隻眼睛畫上漂亮的睫毛。晾乾顏料,享受成果,就畫好了一個簡單的彩蛋。
『貳』 三月三美食的畫
壯族三月三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准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裡,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五色糯米板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並關進地牢,等待秋後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後,開始為阿弟縫制綉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綉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綉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綉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綉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叄』 如何畫三月三的簡筆畫
1、三月三的簡筆畫就是壯族的三月三服侍簡圖。先准備紙和各種顏色的彩筆。
2、用藍色在紙上畫一個梯形,用粉色在藍色中再畫一個小一些的梯形,表示壯族女性的帽子。
3、在梯形兩側,用粉色各畫一個三角形,這是帽子折到後面的部分。
4、在帽子下面,用桔色畫出尖尖的臉型。
5、現在畫五記,用黑色畫兩條斜線,表示眉毛,在眉毛下面畫兩條弧線,表示向下看的眼睛,在眼睛下面,畫一條折線,表示鼻子,在鼻子下面,畫一條弧線,表示嘴。在臉的兩側,各畫一個半圓形,表示耳朵。
6、用黑筆在帽子和臉之間畫一些細細的、短短的豎線,表示頭發。
7、用粉色在裙子上面畫兩個彎一些的長方形,表示腰間的帶子。
8、用桔色筆在兩個袖子處向兩側各畫一個長條狀,表示胳膊,在胳膊末端畫一個圓,表示握著的拳頭。
9、用桔色筆在裙子下面,畫兩個交叉的條形,表示正在跳舞的腿。
10、用黑色在腿的下面畫兩個尖一些的橢圓形,表示鞋,在每隻鞋的中間,畫一條橫線,表示鞋帶。
11、用綠筆在腿的左右兩側畫幾條平行的斜線,表示竹竿,到這里,壯族三月三竹竿舞就畫完了。
『肆』 三月三的由來為什麼要吃地菜花煮雞蛋
1.三月三是漢族傳統節日,舊稱「上巳日」,時在夏歷三月初三日。 【起源及變遷】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2.故事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3.故事是講在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4.農歷三月初三,舊俗,民間說吃了這種雞蛋就能祛病養生,尤其能清腦明目,不犯頭痛病. 5.民間有「陽春三月三,地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可見薺菜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丹一方。中葯里,它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中醫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止血,利水,明目等效用。 6.三月三,吃個干棗山」。在本地,人們過年蒸饃饃時,要蒸一個尺許高、底部七八寸寬,下寬上窄的「棗山」--一種麵食製品。從臘月三十晚上起,供奉在正屋上首的供桌上,講究是一直供到三月初三才吃。其實有些人家一到二月就吃了,也有不出正月就吃了「棗山」的。 「棗山」供給哪路神仙呢?眾說不一。其中有一說,說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這天在天庭大開「蟠桃宴」,「棗山」就是獻給王母娘娘的。棗又稱「棗子」,同「早子」諧音,可以看出供奉「棗山」的用意是祈求子孫興旺。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棗山」是供奉土地爺的,祈求五穀豐登,也很合情理。這一說,可以用把「棗山」做成谷堆狀作為論據。 7.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 8.農歷三月三:黎族意為「孚念孚」.
『伍』 三月三吃蛋的由來
三月三吃蛋的由來是古代楚地人們因為風吹雨打,頭痛病很常見。三月初三,神農路過雲夢澤(今孝感),見鄉民頭疼難耐,他找來野雞蛋和地菜,煮給人們充飢。當人們吃了以後,頭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至今。
三月三吃蛋的故事
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願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三月三吃蛋習俗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地菜花有很好的治療頭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預防腦膜炎。每年的農歷三月又正是地菜花開得正茂的時候,每年農歷三月,大家都紛紛去採集地菜花煮著雞蛋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為了方便記憶和把這種好的傳統傳下來,人們就把三月初三定為吃地菜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不僅是湖南,南方地區、中部地區以及中北部地區都有這個習俗。
『陸』 三月三時碰蛋有什麼寓意
撞雞蛋象徵意蘊,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徵。傳說,開天闢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柒』 這種草,我們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拿它煮雞蛋吃,叫什麼名字
三月三,薺菜(地菜)煮雞蛋
第一個故事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第二個故事是講在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個古老的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已」是地支中的干位。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與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六十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上己」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己」的日子,因此叫「上己」。過去,在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郊遊踏青。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自由交往。 到秦時,「上己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這天,人們在郊外水濱盪鞦韆,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詩聖杜甫描寫玄宗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到長安城外郊遊時就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三月三這個節日發展到後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著這一風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個休息、游樂和集市貿易活動的節日。但在我們這里,沒有旅遊、休息的說法,我們吃個「煮雞蛋」就算是過三月三了
求採納!謝謝!
『捌』 怎樣提醒身邊的人今天是三月三吃雞蛋的日子信息呢
讓我來教你幾個小辦法呀:
准備一張空白的卡片,在上面手繪幾顆雞蛋再附上「三月三吃雞蛋」的俗語或者小故事,然後將卡片放在對方一眼能看到的地方。
或者提前在早餐店購買水煮雞蛋,在上面畫小愛心或者笑臉,靜置兩分鍾後裝入便當盒(或者袋子),然後主動送給他。
還可以編一首朗朗上口的小曲子哼給對方聽,比如:「今天三月三,抬頭看看山,山處有什物,吵吵又嚷嚷,我道是什麼,來是小鬼鬧,正巧,吃個雞蛋打它去。」
望您能收納~
『玖』 三月三的習俗
漢族
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 製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2、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里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里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鍾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舒城、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傳說故事:「鬼節」與蒿子粑粑
陰陽學中的歷法日:太陽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黃昏時參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這一天的動物是有鱗類。這一天的聲音是角音,音律應該是太蔟。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膻味。此時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因為這一天陰氣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陰陽不平衡人的運勢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出現疾病。古代民俗中用鵐趾配九葉鈴蓮封印厄運使得陰陽歸位。[3]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游盪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里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沖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
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贈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老奶奶一覺醒來,手裡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她把觀音菩薩托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採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採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舒城、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薺菜煮雞蛋[4]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葯。在中葯里,
漢族女孩在這一天過女兒節
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
薺菜(串心草)
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在英德市英紅鎮華僑聚居區域,婦女會在三月三當天收集艾草、薴麻、路邊青等多種植物的葉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據說能去百病。
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關於壯族三月初三的由來有好幾個歷史故事:
壯族神話故事-特掘掃墓(大明山原生態龍母文化)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裡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為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為了表達尊敬,在壯語里將之稱為「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里統稱為「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著隨著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後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里,所以後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為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聖墳,成為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為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為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里的聖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於是就被尊稱為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
之後便有了壯族人傳統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采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
『拾』 壯鄉三月三有什麼傳統活動
壯鄉三月三的傳統活動有:對歌談情、搶花炮、吃五色糯米飯、碰彩蛋、打扁擔等。
1、對歌談情
三月三是廣西壯族的對歌節,山歌聲此起彼伏,聽歌唱歌者逐漸雲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對歌三天三夜才散場。青年男女通常是唱情歌,相互問答賽輸贏,通宵達旦夜以續日。
2、搶花炮
搶花炮是三月三壯族傳統節目之一,壯鄉人搶花炮,素有「東方橄欖球」之稱,因對抗激烈而深受壯族同胞喜愛,是壯族的一項娛樂活動。
3、吃五色糯米飯
三月三壯族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美食是用來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4、碰彩蛋
三月三碰彩蛋,是壯族民族其中的一個娛樂節目,彩蛋食用熟雞蛋染成彩色,主要用來傳情之物。歌圩小夥子手拿彩蛋去碰自己喜歡的姑娘手中的的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會把手中的蛋移開不給碰,如果願意就會讓小夥子碰,碰裂後,然後兩人一起吃彩蛋,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5、打扁擔
壯族打扁擔,又稱壯族扁擔舞,是廣西壯族民間流傳千年的原生態舞蹈,也是三月三娛樂節目之一,三月三那天,當地群眾通過「打扁擔」活動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