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鑽骨風草葯圖片治盜汗怎樣防治

鑽骨風草葯圖片治盜汗怎樣防治

發布時間: 2022-05-15 16:47:37

❶ 盜汗、自汗的治療葯方由哪些葯材組成

自汗、盜汗是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不因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自汗、盜汗的中醫學病機是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變臟腑涉及肝、脾胃、肺、腎。病理性質屬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因肝火、濕熱等邪熱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久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邪熱鬱蒸,病久傷陰,則見虛實兼夾之證等。

【方一】玉屏風散

【出處】《世醫得效方》

【組成】黃芪15克,白術10克,防風6克,黨參10克,浮小麥20克,糯稻根15克,麻黃根10克,煅牡蠣30克(先煎),大棗5枚,甘草6克。

【功用】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為主,伴有盜汗,以頭、頸、肩背尤為明顯,動則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華,肢端欠溫,易患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方解】方以黃芪、白術、人參、甘草益氣固表,浮小麥、糯稻根、麻黃根、煅牡蠣收斂止汗,大棗和中健脾,諸葯合用,共奏益氣固表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玉屏風散有很好的免疫調節和增效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黃芪湯

【出處】《兒科證治》

【組成】黃芪9克,黨參9克,白術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浮小麥30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

【功用】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盜汗。

【方解】方以黃芪、黨參、白術、大棗、甘草益氣固表,芍葯、五味子、龍骨、牡蠣、浮小麥斂陰止汗,諸葯合用,共收益氣斂陰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黃芪湯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桂枝湯加減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6克,白芍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0克,浮小麥15克,糯稻根15克,煅龍骨20克(先煎),甘草6克。

【功用】調和營衛。

【主治】自汗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風,低熱或不發熱,神疲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緩。

【方解】方以桂、芍、姜、棗、草調和營衛,黃芪益氣,浮小麥、糯稻根、龍骨收斂止汗,諸葯合用,共奏調營衛,斂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桂枝湯對體溫、汗液分泌、腸道蠕動、免疫功能等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並有抗炎、鎮痛、鎮靜、抗病毒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學》

【組成】桂枝6克,白芍6克,黃芪9克,大棗3枚,浮小麥15克,煅牡蠣20克,炙甘草6克。

【功用】調和營衛,收斂止汗。

【主治】自汗。

【方解】方以桂、芍、棗、草調和營衛,黃芪益氣,浮小麥、牡蠣收斂止汗,諸葯合用,共奏調營衛,斂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調節免疫功能、鎮靜、止汗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加味生脈散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烏梅6克,枸杞子10克,黃芪10克,碧桃干10克,糯稻根10克。

【功用】益氣養陰,收斂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屬氣陰兩虛者。

【方解】方以黃芪、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枸杞子、烏梅、碧桃干益氣養陰,糯稻根收斂止汗,諸葯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收斂止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加味生脈散具有提高機體適應性、抑菌以及止汗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芪牡盜汗湯

【出處】《臨床方劑手冊》

【組成】黃芪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地骨皮10克,浮小麥20克。

【功用】益氣養陰,收斂止汗。

【主治】盜汗。

【方解】方以黃芪、生地黃、白芍、五味子、地骨皮益氣養陰,龍骨、牡蠣、浮小麥收斂止汗,諸葯合用,共奏益氣養陰,固表止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芪牡盜汗湯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以及止汗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保和丸

【出處】《丹溪心法》

【組成】山楂10克,神曲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茯苓10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黃芩10克,麥芽15克,甘草6克。

【功用】消積化滯,清熱和胃。

【主治】自汗屬脾胃積熱者。

【方解】脾胃積熱,則腠理開泄。方以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消積化滯,陳皮、半夏理氣和胃,茯苓利濕,連翹、胡黃連、黃芩清熱,甘草調和諸葯,共奏消積化滯,清熱和胃,以達止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保和丸具有增強腸蠕動頻率、提高排空速度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加味曲麥枳術丸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學》

【組成】焦神曲10克,炒麥芽15克,炒白術10克,炒枳實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0克,雞內金6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銀柴胡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消積化滯,清熱和胃。

【主治】自汗屬脾胃積熱者。

【方解】脾胃積熱,則腠理開泄。方以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消積化滯,白術、陳皮、內金理氣健脾,枳實下氣,連翹、胡黃連、銀柴胡清熱,諸葯合用,共奏消積化滯,清熱和胃,以達止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加味曲麥枳術丸具有增強腸蠕動頻率、提高排空速度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止汗粉

【出處】流傳於民間或醫界

【組成】牡蠣粉、五倍子粉各等量。

【功用】收斂止汗。

【主治】自汗或盜汗。

【方解】方以牡蠣粉、五倍子粉外用,以達收斂止汗之功。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止汗粉具有減少汗出的作用。

【用法】調勻,撒布於出汗部位。

❷ 盜汗怎麼治療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散0.5~1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於患者臨睡前敷於肚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日晨起時取下,如無效可重復使用,一般連用3天即可湊效。本方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盜汗,對因肺結核引起盜汗,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2)五味敷劑: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煅龍骨、煅牡蠣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於臨睡前取葯粉1克,用涼開水、食醋各半調勻,敷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為一療程。據《陝西中醫》1985年第5期介紹,用本方治療小兒頑固性盜汗118例,連敷3次,盜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無效 6例(其中結核病患者3例)。愈後再次復發盜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無效者3例。本方無毒性,無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斂汗功能,各型盜汗均可使用。 (3)玉屏風散加減:白術12克、黃芪20克、防風12克、炙甘草10克 、北五味10克、糯稻根15克水煎服,一日一貼。若汗出嚴重者加麻黃根12克、烏梅12克,有心悸者加熟棗仁12克、茯神18克、桂圓12克。即可。 (4)秦艽鱉甲湯加減:地骨皮、柴胡、鱉甲各9克,秦艽、知母、當歸各5克,青蒿3克,烏梅2個,水煎服。汗出多者加牡蠣、五味子、浮小麥收澀斂汗,血虛者加制首烏、熟地補益精血,口乾舌紅絳者加麥冬、天花粉生津清熱。 結核病人適用。 (5)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12克,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各6克,黃芪12克,水煎服。本方主要用以治療陰虛火旺、盜汗面赤、心煩尿赤、舌紅。若陰虛火旺輕者,可去黃連、黃芩,加知母,以瀉其火而不傷其陰。適用結核病。 (6)紅棗7~10枚,仙鶴草20~50克,水煎服。治盜汗。
滿意請採納

❸ 有沒有治療盜汗的偏方

1、盜汗。用白術四兩,分別以一兩同牡蠣炒,同石斛炒,同麥麩炒。共研為末。每服三錢,傑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2、盜汗驗方。用防風二兩、川芎一兩、人參半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臨睡時服。 3、再方。用龍膽研細,每服一錢,加豬膽汁三兩(滴入少許溫酒)調服。治小兒盜汗,可加防風。 4、再方。用酸棗仁、人參、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5、再方。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熱均可)。如無效,可多服幾劑。 6、盜汗、自汗。每夜卧時,帶飢吃蒸餅一枚。幾天後即可止汗。 7、再方。用韭根四十九根。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8、治盜汗不止。用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加水一杯煎至作誠,臨時溫服。 9、虛勞盜汗,煩熱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參末麥站冬末各一兩,熬至能捏丸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飯後服,米湯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10、治盜汗、陰汗。用麻黃根、牡蠣粉,共研為末,撲身上。又方:麻黃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外用麻黃根、舊蒲扇,共研為末,撲身上。 1 1、痞症(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漿水內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黃,研為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服一錢,臨星時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膩魚肉。 1 2、盜汗不止。有桃梟一個,霜梅二個,蔥根七個,燈心二根,陳皮一錢,稻根、大麥芽各一撮,加水二盅煎服。 1 3、盜汗遺精。用鹿角霜二兩,生龍骨(炒)、牡蠣(煅)各一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鹽湯送下。 1 4、虛損積勞(身體久虛或大病後出現盜汗、氣喘、心悸、胃弱、多卧少起等病象)。用烏雌雞一隻,治凈,以生地典一斤(切細)、飴糖一斤,放入雞腹內,扎定,裝銅器中,用甑蒸熟,食雞飲汁,勿用鹽。一月照此法吃雞一次,極效。 1 5、遺精白濁,盜汗虛勞。用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鹽湯磅送下。 1 6、氣虛盜汗的治療驗方。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 紅棗烏梅浮小麥治盜汗法 1 7、取紅棗、烏梅肉各15克,20克浮小麥,加水煎服,常服可治盜汗。 1 8、玉米莖芯治盜汗法 取玉米稈莖內白色柔軟的芯,加水煎服,對盜汗有療效,治產後虛汗效果更好。

❹ 盜汗如何治療

盜汗多為陰虛。一般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如盜汗時發熱,可改服當歸六黃湯。

❺ 治療盜汗用什麼葯好用

中醫認為盜汗為陰陽失調、膜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證,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肺衛不固: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法:益氣固表,方用玉屏風散加味或用中成葯玉屏風散丸劑。
二、營衛不和: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脈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方用桔枝湯加味。
三、陰虛火旺: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弱。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當歸六黃湯。中成葯有知柏地黃九、坤寶丸、大補陰丸等。
四、邪熱鬱蒸:蒸蒸汗出,汗液黏或衣服黃染,面赤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或用中成葯龍膽瀉肝丸(片〕在食療上多吃些滋陰補益的食物,如:大棗、黑豆、核桃、黑芝麻、血糯、桂圓等;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品;保持心情舒暢,生活有規律.

❻ 什麼是盜汗,怎麼治

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種類】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現今不論是醫生還是干其他行業的人都知道盜汗是一種什麼樣的病證。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小兒盜汗如何防治?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卧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任何靈丹妙葯。

怎樣用臍療法治療盜汗?

運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在古今醫學文獻中介紹的很多,並且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經常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實踐證明療效確實肯定,尤其是對小兒盜汗症,收效更為滿意。下面介紹幾則治盜汗的臍療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散0.5~1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於患者臨睡前敷於肚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日晨起時取下,如無效可重復使用,一般連用3天即可湊效。本方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盜汗,對因肺結核引起盜汗,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2)五味敷劑: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煅龍骨、煅牡蠣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於臨睡前取葯粉1克,用涼開水、食醋各半調勻,敷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為一療程。據《陝西中醫》1985年第5期介紹,用本方治療小兒頑固性盜汗118例,連敷3次,盜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無效 6例(其中結核病患者3例)。愈後再次復發盜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無效者3例。本方無毒性,無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斂汗功能,各型盜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盜汗者不妨一試。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失眠是困擾現代人的一個很大的問題,而通常來說,是由於壓力過重才會使人在睡夢中醒來。這是因為壓力會影響我們大腦中樞神經元中控制睡眠的"覺醒系統",這個系統控制著你究竟是醒著還是睡著。如何改善睡眠,使醒著時的生活更美好呢?其實這項工作也是有一些技巧的。

對付外來壓力改善睡眠的方法,是將睡眠同日常生活中的其它活動區分開來,找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要求安靜、黑暗並且舒適。

確定你生物鍾的睡眠周期。首先,確定一個起床時間並保持下去,每天不變。然後,試著讓身體告訴自己需要入睡的時間。關上電視、計算機和電話;可以聽一些輕柔的音樂,或是與相知的人談談心;洗一個時間較長的熱水澡,再找一本無聊的書看看;打兩個哈欠、揉揉眼睛、深呼吸。

①遵循客觀規律:國人多半保持傳統的前後夜並重、中午小憩的睡眠;西方人則重視後夜與清晨懶睡,中午不休。不管哪一種,只要形成適合自己的規律就可以,不必勉強改變。但睡眠的基本需要、基本生理規律是一致的。不論你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大致的睡眠時間和睡眠周期沒有不同。還有,如果你哪個晚上睡不好,千萬不要在第二天刻意補充睡眠,以免造成惡性循環。

②養成良好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以獲得最佳的睡眠,達到充分休息的目的。比如睡前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喝杯熱牛奶,洗個溫水澡,聽一曲輕音樂,讓美妙的旋律伴你進入夢鄉,使身心得到徹底的放鬆。

③創造美好環境:睡眠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睡眠的質量。身居鬧市的家庭應盡量創造好的居住環境,減少睡眠干擾。4安撫煩亂心理:心理干擾是大多數人失眠的原因。保持平和的心態、寬容的對人方式、積極樂觀的生活等,對擁有良好的睡眠是極為有益的。

❼ 中醫怎麼治療盜汗

盜汗用中醫可以通過按摩、針灸來進行治療,通過一些中醫的療法能夠刺激經絡穴位,達到通經活絡和活血化瘀的功效。盜汗可能是由於陰虛所導致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身體乏力和四肢酸痛的症狀,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滋陰清熱的葯物來進行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適當的進行一些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能夠促進病情得到快速的恢復。
盜汗的中醫治療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症。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此名,中醫認為盜汗多為腎陰虛所致。
臨床表現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病因病機
1、腎陰虛:虛則陽盛,虛熱內生,陰氣空虛,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表無護衛,肌表不密,榮中之火獨旺於外,蒸熱,迫津外泄則汗。醒則氣固於表,玄府密閉而汗止。
2、結核病。
輕重分型
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躁,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性質劃分
1、生理性盜汗
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2、病理性盜汗
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中醫的汗證較為常見的有自汗與盜汗。其中時有汗出,動則益甚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為盜汗。在現代醫學中,甲亢、風濕熱、休克、結核、低血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病也可引起出汗異常。
對於自汗的中醫辨證調理,分為三種證型:營衛不和、肺脾不足及熱滯於內。
營衛不和,常常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常見於表虛之人而冒風受寒,或經常失眠者,遇情緒波動則汗出加重。脈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可選用調和湯:桂枝12克,白芍20克,黃芪30克,黃芩12克,黨參30克,丹參30克,白芷12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葛根15克,柴胡12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防風12克,生薑3片,大棗5枚,炙甘草10克,水煎服。建中丸、玉屏風口服。
肺脾不足,汗出惡風,平素易感冒,面白,疲乏,氣短,活動後汗出較甚。舌質淡,脈細弱。針對此證,相應宜補益脾肺,益氣固表,可以選用補益固表湯:黃芪60克,白術15克,防風12克,茯苓15克,黨參30克,丹參20克,黃精15克,玉竹12克,百合20克,靈芝15克,蓮子15克,扁豆15克,枸杞子20克,龍眼肉20克,熟地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茯丸、參蛤丸口服。
熱滯於內,常表現為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顴熱,煩躁不安,或兼有發熱,肢節疼痛,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大。治宜清泄內熱,可選用清化湯: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5克,桑葉12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公英20克,地丁15克,石膏30克,知母15克,竹葉12克,黃連10克,蓮子心10克,生地20克,元參15克,丹皮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熱炎寧、敗毒丸口服。
盜汗的臨床辨證分型多分為:心血不足及陰虛火旺二型。
心血不足,常表現為睡則汗出,醒則汗止,心悸少寐,面色少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虛。治宜補血養心斂汗,可選用養心湯:柏子仁12克,酸棗仁30克,遠志12克,合歡花15克,夜交藤30克,鹿角膠10克,龜板膠6克,麥冬12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黃連3克,茯神15克,黨參20克,黃芪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安神丸、歸脾丸口服。
陰虛火旺,往往出現潮熱盜汗,虛煩少寐,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女子月經不調,男子夢遺。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可選用滋陰湯:黃精15克,玉竹12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天冬12克,桑葚20克,當歸15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黃柏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黃芪30克,竹葉12克,旱蓮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❽ 盜汗自汗都有,如何治療

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於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過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人喜歡在臨睡時喝瓶牛奶,碰上喝奶後的產熱階段,因此常滿頭大汗。這類出汗都是屬於機體調節體溫所致,常在剛睡著時出汗較多,以後就逐漸減少。因為新陳代謝旺盛,皮膚含水量較高,微血管分布較多,植物性神經發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較多,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的就伴有難受的感覺了,那就要去醫院了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生理現象,但「出汗過多」就屬於不正常。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出汗過多,西醫即診斷為「自發性多汗症」;中醫診斷為「汗病」。中醫認為「汗病」是因虛所致,故稱「虛汗」。虛汗分自汗和盜汗兩種:自汗是指清醒狀態下出汗增多;盜汗是指入睡後汗出,醒後自止。自汗是由氣虛所致,即氣虛自汗;盜汗乃陰虛所致,即陰虛盜汗。 汗多的危害有哪些?出汗過多主要易產生四大危害:第一是營養元素流失。汗多時,人體內必須的鋅、、錳、鐵、銅等微量元素逐漸流失,造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成人體質下降。第二是免疫力下降。汗多的人,平時易感冒、著涼,常見打噴嚏、鼻塞、流涕或腹瀉。第三是消化功能減弱。表現在胃口不好、厭食、消瘦、夜間磨牙等。第四是智力發育受制。兒童出汗日久,體內必需的元素慢慢丟失,神經系統發育受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智力發育受制,記憶力減退,直接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可止汗的食療驗方有:生黃芪20克,大棗1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頻頻下咽,用於氣虛多汗。五味子10克,大棗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於陰虛盜汗。五味子10克、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2克混均,置臍窩處,外蓋紗布,對盜汗有一定療效。人參、黨參、沙參、黃芪等選一種燉腔骨或母雞、乳鴿,對氣虛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烏梅、桃干適量,白糖調好口味,吃豆喝湯。出汗過後特別是大汗淋漓之後易感外邪,發生感冒,應及時擦乾汗水,更換衣被,避免受風著涼。多汗者飲食中應及時多攝入蛋白,肉、蛋、奶應及時補充。調料中花椒、大蔥、辣椒、桂皮、姜等辛溫之物多能發汗,不宜多用。中成葯治療: 虛汗停顆粒:治療自汗、盜汗53例,分痊癒、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等級觀察療效,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玉屏風散:氣虛自汗. 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腎虛多汗.

❾ 盜汗怎麼治療

你好!
不知道你是屬於哪一種盜汗,下面給你找了點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盜汗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泄出,甚至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
夜間盜汗,多是腎虛的表現,要多注意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可以常吃些益氣補腎的食物,如山葯(它本身就是中葯)、腰果、羊肉、動物的腎臟,這幾樣就很好。畢竟年齡不大,用食物就可以調過來的。
如果你不放心可以去正規醫院看一下,千萬不要亂用葯物,那樣很危險的。再說未必就真的是盜汗。就算是盜汗用葯物治療也不如食療來的效果好,更要注意加強鍛煉,睡覺前用熱水燙腳,盡量時間長一點,這也很有幫助的,因為足底的幾個穴位對腎虛證有很好的療效
還可運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下面介紹幾則治盜汗的臍療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散0.5~1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於患者臨睡前敷於肚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日晨起時取下,如無效可重復使用,一般連用3天即可湊效。本方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盜汗,對因肺結核引起盜汗,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2)五味敷劑: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煅龍骨、煅牡蠣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於臨睡前取葯粉1克,用涼開水、食醋各半調勻,敷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為一療程。據《陝西中醫》1985年第5期介紹,用本方治療小兒頑固性盜汗118例,連敷3次,盜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無效 6例(其中結核病患者3例)。愈後再次復發盜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無效者3例。本方無毒性,無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斂汗功能,各型盜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盜汗者不妨一試。
「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盜汗還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結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但大部分多汗是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引起。如果患者作了各種檢查沒有問題,就可以確定是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葯物 「解郁抗慮膠囊」可以很快治癒。
身體排汗對身體是一種保護,而夜間盜汗的原因很多,除與睡眠環境空氣流通狀況、寢具透氣與否有關外,有些疾病如結核病、心內膜炎或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等,都可能出現夜間盜汗的情況;此外,內分泌失調以及有情緒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也都可能在夜間大量流汗。
以中醫觀點來看,夜間盜汗有可能是氣虛或陰虛造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盜汗,一般是血管擴張功能不好,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來調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盜汗,心悸少寐,宜補血養心,以歸脾湯加減方來治療;如果是陰虛體質引起,身體出現燥熱症,也會有盜汗的情況,此時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來改善,又陰虛火旺的盜汗,五心煩熱,宜滋陰降火,用之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但仍建議由中醫師鑒別診斷後,再服葯改善。
好好休息,好好調養.
祝早日康復!!

❿ 如何治療盜汗啊,

睡眠中出汗為什麼稱盜汗,有何表現?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現今不論是醫生還是干其他行業的人都知道盜汗是一種什麼樣的病證。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小兒盜汗如何防治?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卧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任何靈丹妙葯。

怎樣用臍療法治療盜汗?
運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在古今醫學文獻中介紹的很多,並且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經常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實踐證明療效確實肯定,尤其是對小兒盜汗症,收效更為滿意。下面介紹幾則治盜汗的臍療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散0.5~1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於患者臨睡前敷於肚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日晨起時取下,如無效可重復使用,一般連用3天即可湊效。本方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盜汗,對因肺結核引起盜汗,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2)五味敷劑: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煅龍骨、煅牡蠣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於臨睡前取葯粉1克,用涼開水、食醋各半調勻,敷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為一療程。據《陝西中醫》1985年第5期介紹,用本方治療小兒頑固性盜汗118例,連敷3次,盜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無效 6例(其中結核病患者3例)。愈後再次復發盜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無效者3例。本方無毒性,無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斂汗功能,各型盜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盜汗者不妨一試。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盜汗常用的食療方法:

1、 泥鰍湯:

用泥鰍120克,熱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腸臟,用油煎至金黃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每天1次,小兒則分次飲湯,不吃魚。連服3-5天。有補氣益陰之效。適用於盜汗者食用,民間常用治療小兒盜汗,功效顯著。

2、 豆豉酒: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後飲用,每次2湯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氣,解煩熱等功效。適用於盜汗者飲用。

3、 糯米煲豬肚:

每次用糯米500克、豬肚1個,把米放入豬肚內,用線結扎,加水適量,共煲1小時,調味後吃見風使舵喝湯,再將糯米曬干搗碎,分10次煮粥食用,每天1次。有補中益氣、劍陰止汗等功效。適用治療盜汗、自汗。

4、 紅棗烏梅湯:

取紅棗15枚、烏梅10枚,水煎服,每天1次。有益氣斂陰、止汗之效。連服10天,對盜汗有療效。

5、 烏豆煲塘虱:

每次用烏豆100克、塘虱魚2條,去內臟及鰓,加水適量煲之,豆熟時加鹽、油食用。有養血益陰、滋腎調中等功效。民間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病後體虛、血虛頭痛、耳鳴、疲倦乏辦等症。

6、 韭菜炒鮮蝦:

每次用韭菜150克、鮮蝦250克去殼,加油急火共炒,熟後,加鹽調味食用,每天1次。有補虛助陽,固泄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盜汗、陽萎、遺尿、遺精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