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年中每個月都有幾天
一年有 12個月,其中每個月的天數是:
1.每個月31天的有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一共是七個月;
2.每月30天的有 4月、6月、9月、11月共四個月;
2.2月是平月(二十八天)或者是閏月(二十九天)。
拓展內容: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B. 一個月是多少天
對於公歷:一個月有31或者30或者29或者28天;
對於農歷:一個月有30或者29天。
1、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這七個月是31天。
2、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這四個月是30天。
3、二月的閏年是29天,一般年份是28天。
月是歷法中的一種時間單位,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大約是29.53日,即一輪「朔望月」。
(2)一月有多少天擴展閱讀
中國十二月份的來源:
「陰歷」又名「太陰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歷,我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一般人以為陰歷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歷」。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歷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
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C. 1-12月各有多少天
根據平年和閏年的不同,每個月的天數是不同的。一年一共有365天或者366天,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閏年每隔4年一次。平年的2月是28天,閏年2月是29天。
一月:31天;二月:28或者29天;三月:31天;四月:0天;五月:31天;六月:30天;
七月:31天;八月:31天;九月:30天;10月:31天;11月:30天;12月:31天。
月是歷法中的一種時間單位,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大約是29.53日,即一輪「朔望月」。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
農歷一月到十二月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D. 陽歷一個月有多少天!
陽歷一個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
一年有12個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為31天;4月、6月、9月、11月為30天;2月為28天(閏年為29天)。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稱回歸年)。公元前46年,古羅馬獨裁者儒略·愷撒主持制定陽歷(儒略歷)時,規定每年12個月里,逢單是大月(31天),逢雙是小月(30天)。這樣,一年就是366天,超過了回歸年。
按照那時羅馬的習俗,2月份是處決死刑囚犯的月份,人們認為這個月份不吉利,日子應該短些,於是決定從2月份中減掉一天,2月份就成了29天。2月份減掉一天後,每年餘下的5小時48分46秒該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愷撒想了一個辦法,規定每隔3年一閏,即每4年加一天。
後來,有個叫奧古斯都的人做了皇帝,他發現愷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竟是小月,這豈不有損於自己的尊嚴。
於是他下令修改陽歷,把8月份也改為大月,9、11兩個月份改為小月,同時把10、12兩個月份改為大月。這樣一來,一年中又多出了一天,依舊從「不吉利」的2月份中減掉一天。從此,歷史上就再也沒有2月30日了。這樣,2月在平年只剩下28天,閏年也只有29天了。
陽歷的月份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E. 一個月有多少天
一個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農歷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公歷大月為31天,小月為30天,公歷的2月叫月平或平月為28天,公歷閏年平月(2月)為29天,即2月29日為閏日。
F. 一個月有幾天
一個月有多少天,要看是什麼歷法、什麼月?
如果是公歷(又稱陽歷)大月31天(包括1、3、5、7、8、10、12各月,口訣是7前單月大,7後雙月大),小月30天(包括4、6、9、11月)平月28天(2月)、閏日29天(2月)如果2月是平月,該年稱平年,如果2月有閏日(但不叫閏28日,而是在2月設29天),那麼該年稱閏年。閏年的設置是四年一閏、百年少一閏、四百年加一閏。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年份設為閏年(稱為四年一閏),被4整除同時又能被100整除的公元年數不設為閏年(稱百年少一閏),但能被400整除的公元年數又要設為閏年(稱四百加一閏),如1200年、2000年、2400年等是閏年。
如果是農歷(又稱陰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沒有31天。全年354或355天。月大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公歷年(陽歷年)約差11天,為了與公歷時間基本匹配,通過設置閏月的方式來調整,所以在19年裡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13個月383或384天,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稱為閏某月。如農歷2017年5月就是閏月,叫閏5月。
朔望月,一月時間為29.53059天。這是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這是農歷歷法的依據)。由於不能設置一個0.53059天,故農歷設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
恆星月,一月時間為27.322天。恆星月是指月球對於一顆恆星來說的自轉周期。如果月球上某一點,本來面向著太陽,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一點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這一周期就稱為恆星月。
G. 一個月有多少天
1、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這七個月是31天。
2、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這四個月是30天。
3、二月的閏年是29天,一般年份是28天。
月是歷法中的一種時間單位,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大約是29.53日,即一輪「朔望月」。
(7)一月有多少天擴展閱讀
月份來源:
月份來源的傳說來自於《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稱為月母。
其實羲和與常羲同為制定歷法的官職。《世本》中記載,黃帝為了制定歷法,讓「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常儀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中國農歷各月別稱由來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為三月。孟月、仲月、季月分別指各季的第一、二、三月。
孟月,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仲月,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五、八、十一月。因處每季之中,故稱。
季月,每季的最後一月,即農歷三、六、九、十二月。
古樂有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為陽律,稱六律;偶數六律為陰律,稱六呂,故合稱「律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月
H. 一月有多少天
閏年共有366天(一月31,二月29,三月31,四月30,五月31,六月30,七月31,八月31,九月30,十月31,十一月30,十二月31)。
平年共有365天(一月31,二月28,三月31,四月30,五月31,六月30,七月31,八月31,九月30,十月31,十一月30,十二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