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犢牛怎樣管理才能快速育肥
擴展閱讀
samsung3g手機怎樣解鎖密碼 2025-08-24 12:13:59
華為手機怎樣呼叫通訊錄 2025-08-24 11:14:17

犢牛怎樣管理才能快速育肥

發布時間: 2022-06-19 06:20:06

『壹』 牛快速出欄養殖技巧牛如何催肥增重

(一)妊娠後期的飼養

妊娠期最後兩個月胎兒的增重佔到胎兒總重量的75%以上,因此,需要母體供給大量的營養,精飼料供給量應逐漸加大。同時,母體也需要貯存一定的營養物質,使母牛有一定的妊娠期增重,以保證產後正常泌乳和發情。但也要注意防止母牛過肥,對於初產母牛保持中上等膘情即可,過肥容易造成難產,而且產後發生代謝紊亂的比例增加。

舍飼時,飼料除優質青粗飼料以外,混合精料每天不應少於2-3千克。在分娩前30天,進一步增加精飼料喂量,以不超過體重的1%為宜。同時增加飼料中維生素、鈣、磷和其它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在預產期前2-3周,開始降低日糧中鈣的含量,一般比營養需要量低20%。同時,保證日糧中磷的含量不低於鈣的含量,有條件的可改喂圍產期日糧,這樣有利於防止母牛出現乳熱症。分娩前最後一周,精飼料喂量降低一半。

(二)妊娠後期的管理

妊娠後期管理的重點是為了獲得健康的犢牛,同時保持母牛有一個良好的產後體況。為此,要加強妊娠母牛的運動鍛煉,特別是在分娩前1個月,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難產。但應避免驅趕運動,防止早產。

妊娠後期初產母牛的乳腺組織處於快速發育階段,應增加每天乳房按摩的次數,一般每天兩次,每次5分鍾,直至產前半個月停止。按摩乳房時,要注意不要擦拭乳頭。

要計算好預產期,預產期前兩周,將母牛轉移至產房內,產房要預先做好消毒。預產期前2-3天,再次對產房進行清洗消毒。初產母牛難產率較高,要提前准備齊全助產器械,洗凈消毒,做好助產和接產准備。

『貳』 肉牛怎麼快速育肥好方法

良好的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不必加精料就可以達到理想的育肥效果。放牧育肥牛群的組織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組群原則是各方面同質,即性別、年齡、體重、膘情等方面要基本一致,否則就會影響育肥效果。如在閹牛群中放入母牛,則牛群不能安靜。再如,閹牛比較適宜於遠牧,如3~4千米以遠,如果有犢牛混群,牧工就不能正常照看牛群。不同年齡的牛對植被的愛好有別,耐勞程度也不一樣,老口牛採食能力較弱,所以應按年齡分群。8歲以上的牛要單獨組群,4~8歲的可以合為一群。3歲以下的牛因發育程度不同,將體重相近的組成一群,效果較好。否則體重大的牛還未吃飽,小的已卧下反芻了,不易管理。一個牛群內的體重差距不超過50千克,管理就容易了。膘情不同的牛食慾不同,採食的疲倦期不同,達到最佳膘情的時間也不同,所以,按膘情相似的牛組群也是提高效果的辦法,這對提供批量的商品牛上市是重要的原則之一。群體大小,受很多因素影響,如草場特徵、飲水源、植被質量、牛的年齡及放牧人員素質等。在土地平坦、植被豐厚、牧地寬闊的內蒙古、東北和新疆的草原,牛群可大到200~250頭。如果放牧帶較窄,水源較遠,以100~150頭為好。在山地、比較緩和的坡地,則只能在50頭以下。坡地不太平緩或稍崎嶇一些的地方,只能是幾頭一起放牧,或散放。

(1)體重大小相近組群的效果

據《中國黃牛》雜志報道,自5月初開始到9月中旬的110~124天時間內進行劃區輪牧,其中5月和9月每天放牧12~13小時,6~8月每天放牧15~16小時,就近飲水3~4次,並給食鹽塊舔食,3種不同性別和年齡組的牛因組內體重的不同,增重的效果差別很明顯,見表4-8。

表4-8 體重不同牛群放牧增重效果比較

從表4-8可以看出,體重差異大的放牧群育肥效果只有體重近似的60%~66%,除了增重低以外,膘情也差。

肥育的好壞表現在增重的快慢和膘情的等級,膘情好的牛屠宰率高,優級肉比例高,牛肉價格好,總產值高。牛肉優質優價在我國市場已經體現出來了,對我國肉牛業是很好的促進。各種年齡和性別組內體重差異大的牛能增重1倍的話,體重近似的牛能增重兩倍以上。所以必須重視按體重近似的牛組群。

(2)連續育肥在生產牛肉中的重要性

我國有的地方養牛在越冬期往往不是增重,而是失重,某些採用半原始放牧方式的地區,甚至出現秋肥、冬瘦、春死的不正常現象。商品肉牛情況稍好,但養得較好的也不過能保持入冬前的膘情,這種情況下牛膘都很差,牛體疲乏,在轉入夏牧後,頭年生的牛犢很難再次達到500千克的終重。如果結束越冬期前能使牛體重有所增加,對後期放牧肥育有良好的影響。有這樣的報道:一組牛越冬期末增喂精料,體重自1月末的260千克到4月末達300千克左右;而另一組牛在同期內沒補精料,只增重2千克左右。期末兩組牛的膘情是前一組中等,後一組中下等。轉入放牧前,兩組體質差異還不是很大,但內在潛力明顯不同。5月初轉入牧場,每天放牧達14~15小時,飲水充足,經100天的育肥後,前一組牛日增重達1100克,而後一組牛隻有790克。這說明越冬後期初喂少量精料在夏牧季節能取得良好的後續效應,因此,在越冬期末增喂精料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我國的一些山區,凡有改良牛的地方,用連續育肥的方式可以在不到20月齡達到400千克左右的體重,從而降低出口肉牛的成本。連續育肥法的增重效果至少要比放牧瘦牛提高25%,而分割肉的價格至少還要提高1/3以上。

『叄』 鄉下的小牛要怎麼喂養才能肥肥的啊

你好,鄉下小牛一般生長緩慢,你可適當給小牛喂些青儲飼料、玉米面水,平常注意牛圈衛生,讓小牛適當運動,按時按季節打預防針,少生病,小牛就吃點多,睡得好,少長病就長的肥肥的、壯壯的。

『肆』 怎樣進行育成牛育肥

利用牛早期生長發育快的特點,在犢牛5~6月齡斷奶後直接提供高水平營養,進行強度育肥,13~24月齡體重達到360~550千克時出欄。這樣生產的牛肉鮮嫩多汁,脂肪少,適口性好,屬於高檔牛肉中的一種,在國內外的肉牛育肥方式中經常採用。育成牛育肥可分為舍飼強度育肥和放牧補飼強度育肥2種。

(1)舍飼強度育肥技術

指在育肥的全過程中採用舍飼,不進行放牧,保持始終一致的較高營養水平,一直到肉牛出欄。採用該種方法,肉牛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加上飼養期短,所以育肥效果好

舍飼強度育肥可分3期進行:①適應期,剛進舍的斷奶犢牛不適應環境,一般要有1個月左右的適應期。②增肉期,一般要持續7~8個月,分為前後2期。③催肥期,主要是促進牛體膘肉豐滿,沉積脂肪,一般為2個月。舍飼強度育肥飼養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幾點。

1)合理飲水與給食 從市場購回斷奶犢牛,或經過長距離、長時間運輸進行易地育肥的斷奶犢牛,進入育肥場後要經受飼料種類和數量的變化,尤其從遠地運進的易地育肥牛,胃腸食物少,體內嚴重缺水,應激反應大。因此,第一次飲水量應限制在10~20千克,切忌暴飲。如果每頭牛同時供給人工鹽100克,則效果更好。第二次給水時間應在第一次飲水3~4小時後,此時可自由飲水,水中如能摻些麩皮則更好。當牛飲水充足後,便可飼喂優質乾草。第一次應限量飼喂,按每頭牛4~5千克供給;第2~3天逐漸增加喂量;5~6天後才能讓其自由充分採食。青貯料從第2~3天起飼喂。精料從第4天開始供給,也應逐漸增加,而不要一開始就大量飼喂。開始時按牛體重的0.5%供給精料,5天後按1%~1.2%供給,10天後按1.6%供給,過渡到每日將育肥喂量全部添加。經過15~20天適應期後,採用自由採食法飼喂,這樣每頭牛不僅可以根據自身的營養需求採食到足夠的飼料,且節約勞力。同時,由於牛隻不同時採食,可減少食槽。

2)隔離觀察 從市場購回斷奶犢牛,應對入場牛隔離觀察飼養。注意牛的精神狀態、採食及糞尿情況,如發現異常現象,要及時診治。

3)分群 隔離觀察臨結束時,按牛年齡、品種、體重分群,目的是使育肥達到更好效果。一般10~15頭牛分為一欄。分群當晚應有管理人員不時地到牛舍查看,如有格鬥現象,應及時處置。

4)驅蟲 為了保證育肥效果,對購進的育肥架子牛應驅除體內寄生蟲。驅蟲可從牛入場的第5~6天進行,驅蟲3天後,每頭牛口服健胃散350~400克健胃。驅蟲可每隔2~3個月進行1次。

5)運動 肉牛既要有一定的活動量,又要讓它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前者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牛的體質,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並使其保持旺盛的食慾;而限制牛的過量活動,則主要是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以利於育肥。因此,如果採用自由活動法,育肥牛可散養在圍欄內,每頭牛佔地4~5米2

6)刷拭 每日在喂牛後對牛刷拭2次,可促進牛體血液循環,增加牛的採食量。刷拭必須徹底,先從頭到尾,再從尾到頭,反復刷拭。

7)保持牛舍衛生 在育肥牛入舍前,應對育肥牛舍地面、牆壁用2%火鹼溶液噴灑消毒,器具消毒用新潔爾滅或0.1%高錳酸鉀溶液。進舍後,每天應對牛舍清掃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清除污物和糞便。每隔15天或1個月應對用具、地面消毒1次。

(2)放牧補飼強度育肥技術

這是在有放牧條件的地區,犢牛斷奶後,以放牧為主,根據草場情況,適當補充精料或乾草的強度育肥方式。要實現在18月齡體重達到400千克的目標,要求犢牛哺乳階段,平均日增重達到0.9~1千克,冬季日增重保持0.4~0.6千克,第二個夏季日增重在0.9千克。在枯草季節每天每頭喂精料1~2千克。該方法的優點是精料用量少,飼養成本低;缺點是日增重較低。在我國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地較豐富的地方,是肉牛育肥的一種重要方式。技術要點如下:

1)以草定畜 放牧時,實行輪牧,防止過牧。牛群可根據草原、草地大小而定,一般50頭左右一群為好。120~150千克活重的牛,每頭牛應佔有1.3~2米2草場;300~400千克活重的牛,每頭牛應佔有2.7~4米2草場。

2)合理放牧 北方牧場在每年的5~10月份、南方草地在4~11月份為放牧育肥期,牧草結籽期是放牧育肥的最好季節。每天的放牧時間不能少於12小時。最好設有飲水設備,並備有食鹽磚塊,任其舔食。當天氣炎熱時,應早出晚歸,中午多休息。

3)合理補飼 不宜在出牧前或收牧後立即補料,應在回舍幾小時後補飼,每天每頭補喂精料1~2千克,否則會減少放牧時牛的採食量。

『伍』 肉牛育肥的方法有哪些

按牛的年齡可分為犢牛育肥、幼牛育肥和成年牛育肥;按牛的性別可分為公牛育肥、母牛育肥、閹牛育肥等;按育肥所採用的飼料種類分為乾草育肥、秸稈育肥和糟渣育肥;按飼養方式可分為放牧育肥、半舍飼半放牧育肥和舍飼育肥,也可以分為持續育肥和吊架子育肥(後期集中育肥)。雖然牛的育肥方式方法各異,但在實際生產中往往是互相交叉應用的。
(1)放牧育肥
是指從犢牛到出欄,完全採用草地放牧育肥而不補飼。這種育肥方式適合於人口較少、土地充足、草地廣闊、降水量充沛、牧草豐盛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
如果有較大面積的草山草坡可以種植牧草,在夏天青草期除供放牧外,還可保留一部分草地,收割調制青乾草或青貯料作為越冬飼用。該育肥方法較為經濟,但飼養周期長,這種方式也可稱為放牧育肥。
(2)半舍飼半放牧育肥
夏季青草期牛群採取放牧育肥,寒冷乾旱的枯草期在牛舍內圈養,這種半集約的育肥方式稱為半舍飼半放牧育肥。
採用這種育肥方式,不但可以利用草地放牧,節省投入,且犢牛斷奶後可以低營養過冬,在第二年青草期放牧能獲得較理想的補償增長。此外,採用此種方式育肥,還可在屠宰前有3~4個月的舍飼育肥,從而達到最佳的育肥效果。
(3)舍飼育肥
這是一種肉牛從育肥開始到出欄為止全部實行圈養的育肥方式。其優點是使用土地少,飼養周期短,牛肉質量好。缺點是投資大,育肥過程中需要較多的精料,育肥成本較高。採用此種育肥方式時,在保證飼料充足的條件下,自由採食時效果較好。
(4)持續育肥
是指在犢牛斷奶後就轉入育肥階段,給以高水平營養進行育肥,一直到適當體重時出欄。持續育肥較好地利用了牛生長發育快的幼牛階段,日增重高,飼料利用率也高,出欄快、肉質好。
(5)架子牛育肥
架子牛育肥又稱後期集中育肥,是在犢牛斷奶後,按一般飼養條件進行飼養,達到一定年齡和體況後,充分利用牛的補償生長能力,採用在屠宰前集中3~4個月進行強度育肥。要注意的是,若牛的吊架子階段過長,肌肉生長發育受阻過度時,即使給予充分飼養,最後體重也很難與持續育肥的牛相比,而且胴體中骨骼、內臟比例大,脂肪含量高,瘦肉比例較小,肉質欠佳。

『陸』 不同階段的肉牛怎麼育肥

視頻載入中...

犢牛育肥

犢牛在斷奶前按犢牛的一般飼養管理,6月齡斷奶後轉入育肥期,喂給秸稈飼料、乾草,青草和農副產品,補充少量精料,到18月齡時,純種肉牛體重可達422千克時屠宰,一般雜種牛體重可達350千克左右。這時如果以青草為主,育肥前期3個月補喂精料1千克/日頭,中期4~7個月補喂精料1~1.5千克/日頭,後期2個月補喂精料2千克/日頭,全期用精料380千克。如果以乾草為主,則每日補喂精料比以青草為主時要多用0.5千克,全期用480~500千克精料。如果以玉米青貯為主要飼料,應搭配苜蓿,增加蛋白質的比例,補喂精料應與喂乾草時相同,每頭每日餵食鹽20~30克。

肉牛

青年牛育肥

肉牛或雜種肉牛斷奶後按一般飼養條件喂養到12~18個月齡,體重約250~350千克,然後再進行育肥4~6個月出欄。這樣每頭牛的絕對產肉量較高,肉質也好,飼料報酬也高。在青草期,以放牧或喂青草為主,日補料1.5~2千克,後期2個月可日補精料3千克。在枯草期,以乾草和秸稈為基本飼草,天然野乾草、麥草、稻草、糜草、玉米秸等切短碾壓後,配成「花草」飼喂,也可以製作青貯草、氮化草飼喂,適當補喂少量精料達到育肥效果。精料補給量比青草期補量每天要多0.5千克。即日喂量2~3千克,後期可增到3.5千克。精料種類為玉米、豆類籽實、油餅類、大麥、麩皮或糟渣類等。各地根據精料品種靈活掌握,合理配合,要求多樣化。同時,每天補餵食鹽50克,骨粉50克。

肉牛

成年牛育肥

成年牛育肥主要指2.5歲以上的肉用牛、雜種肉牛、地方黃牛、淘汰成年奶牛及各類老齡牛。其出肉量大,但肉中脂肪量太高,優質肉塊比重減少,肉質、飼料報酬、經濟周轉都不如青年架子牛育肥有利。

肉牛

成年牛育肥以增加脂肪為主,肌肉增加少量,所以飼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要求要高,蛋白質不必太多,保持適量,如過低會使飼料消化率降低,影響食慾。礦物質的需要略高於維持需要即可。因此,在飼料配合上要注意各類成分。成年牛育肥方式一般採取捨飼短期強度催肥。育肥期為60~90天,最長不超過120天。

『柒』 肉牛育肥有哪些方法

肉牛育肥方法及飼料配方:

(一)持續育肥技術

持續肥育法是指犢牛斷奶後,立即轉入肥育階段進行肥育,一直到出欄體重(12~18月齡體重400~500千克)。使用這種方法,日糧中的精料大約可占總營養物質的50%以上。由於在飼料利用率較高的生長階段保持較高的增重,加上飼養期短,所以總效率高,生產的牛肉鮮嫩。

1、放牧加補飼持續肥育法

在牧草條件較好的地區,犢牛斷奶後,以放牧為主,根據草場情況,適當補充精料或乾草,使其在18月齡體重達400千克。隨母牛哺乳階段,犢牛平均日增重達到0.9~1千克。冬季日增重保持0.4~0.6千克,第二個夏季日增重在0.9千克,在枯草季節,對雜交牛每天每頭補喂精料1~2千克。

2、放牧+舍飼+放牧持續肥育法

此種肥育方法適應於9~11月出生的秋犢。哺乳期日增重0.6千克,斷奶時體重達到70千克。斷奶後以喂粗飼料為主,進行冬季舍飼,自由採食青貯料或乾草,日喂精料不超過2千克,平均日增重0.9千克。到6月齡體重達到180千克。然後在優良牧草地放牧,要求平均日增重保持0.8千克,到12月齡可達到320千克左右轉入舍飼,自由採食青貯料或青乾草,日喂精料2~5千克,平均日增重0.9千克,到18月齡,體重達490千克。

3、舍飼持續肥育法

犢牛斷奶後即進行持續肥育,犢牛的飼養取決於培育的強度和屠宰時的月齡,強度培育到12~15月齡屠宰時,需要提供較高的飼養水平,以使肥育牛的平均日增重在1千克以上。要考慮到市場需求、飼養成本、牛場的條件、品種、培育強度及屠宰上市的月齡等制訂肥育生產計劃。按階段飼養就是按肉牛的生理特點、生長發育規律及營養需要特徵將整個肥育期分成2~3個階段,分別採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

(二)架子牛育肥技術

1、架子牛的選購

架子牛選購要把好幾關。

(1)品種關架子牛品種應以雜種牛為主,二元、三元雜交牛均有較好的肥育效果。本地黃牛也可以,只不過育肥效果差一些。

(2)年齡關牛的增重速度、胴體質量、飼料報酬等,均和牛的年齡有著密切的關系。年齡較小的牛,主要是靠肌肉、骨骼和各種器官的生長增加體重,飼料中粗料可占較高的比例,飼養成本低,飼養期短,經濟效益相對較高;年齡大的牛則主要依靠體內貯積脂肪增加體重。架子牛的年齡最好是1.5~2歲,經2~6個月育肥就能達經濟成熟,出售屠宰。具體按育肥選擇牛的年齡:計劃飼養100~150天出售的,應選擇1~2歲的架子牛;秋天購牛第二年出欄的,應選購1歲左右的牛,不要買膘情好,體重大的牛;利用大量粗料育肥牛時,以購2歲左右的架子牛為好。

(3)體重關架子牛的體重一般以12~18月齡,體重在300千克左右(250~350千克)較好。

(4)健康關架子牛的健康狀況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牛精神不振,兩眼無神,眼角分泌物多,膽小易驚,行動倦怠,這種牛可能健康狀況不佳,不宜選購。而兩眼有神,行動正常的牛常是健康牛。

第二,若牛被毛粗亂,體軀短小,淺胸窄背,尖尻,表現出嚴重飢餓,營養不良,說明該牛早期可能生過病或正有慢性病,生長發育受阻,不宜選購。

第三,讓牛走一走,看牛站立和走路的姿勢,檢查蹄底,如果牛表現出負重不均,肢蹄疼痛,肢端怕著地,抬腿困難或蹄匣不完整,則說明該牛有腿部疾病,要謹慎選購。特別對於拴系飼養,牛舍地面較硬時,肢蹄疾病常可能導致牛中途淘汰。

第四,購牛時要通過觀察牛的採食、排便、反芻等,判斷牛的身體狀況,初步確定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等。

2、過渡期飼養

待育肥的牛因長時間、長距離的運輸,草料、氣候環境的變化將引起牛體一系列生理反應,需要通過科學的調理,使其及早適應新的飼養環境。架子牛購回後,一般需要15~21天過渡飼養。

牛到場後先喂給清潔水,加適量食鹽調理腸胃,增進食慾,以後逐漸添喂粗料和精料,由少到多,經5~7天後,轉為正常飼喂,到過渡期結束後,轉入正式育肥。

過渡飼養期具體應該做到:

第一,新到架子牛應在清潔、乾燥的地方休息,保持安靜環境。

第二,提供新鮮清潔飲水和適口性好的飼料。

第三,細致觀察牛的食慾、糞便、反芻情況及四肢狀態,發現情況及時處理。

第四,及時驅蟲,包括體內和體外驅蟲。

待過渡期結束,牛體一切正常,便可按大小、品種分群調入育肥舍飼養。

3、催肥技術

(1)糟渣類催肥在糟渣類飼料中,以啤酒糟的催肥效果最好,白酒糟也可以。架子牛育肥中一般酒糟用量占飼料干物質30%~35%。

在飼喂糟渣類飼料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①不宜把糟渣類飼料作為日糧的惟一飼料,應和秸稈飼料、青貯飼料搭配。若與青貯料搭配,應在日糧中添加碳酸氫鈉。

②長期使用白酒糟,日糧中應補充維生素A,每頭每天1萬~10萬國際單位。

③糟渣類飼料和其他飼料要充分拌勻後飼喂。

④糟渣類飼料新鮮度越高越好,發霉變質的糟渣類飼料不能喂牛。

⑤飼喂蛋白質含量偏低的糟渣類飼料時,可摻入0.5%(飼料鮮重)的尿素或其他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以改善糟渣類飼料的品質。

⑥在飼喂糟渣類飼料出現輕度拉稀時,應在日糧中添加瘤胃素;拉稀嚴重時,要調整日糧中糟渣類比例。

(2)青貯料催肥青貯玉米是肥育牛的優質飼料,飼喂青貯料,可在較低精料水平上達到較高的日增重。但隨著精料喂量逐漸增加,青貯玉米的採食量將逐漸下降。

一般青貯料喂量可占飼料干物質的50%左右。飼料中添加占飼料干物質量1%~2%的碳酸氫鈉,可減少飼料酸度,增進消化率,如在飼料中再加2%尿素,效果更好。

『捌』 牛怎麼喂長得快 牛怎麼育肥長肉快

合理搭配肉牛飼料,不僅會比喂豬飼料長的更快,而且成本會更低。下面推薦幾個飼料配方,供養牛的朋友參考。 犢牛期飼料配比方案:玉米55%,豆粕25%,麥麩15%,預混料4%,食鹽0.5%,磷酸氫鈣0.5%; 架子期飼料配比方案:玉米58%,豆粕23%,麥麩12%,預混料4%,食鹽0.8%,磷酸氫鈣1.2%,碳酸氫鈉1%~2%(根據飼料喂量及酸度等問題合理添加);

育肥期飼料配比方案:玉米62%,豆粕23%,麥麩8%,預混料4%,食鹽0.8%,中葯健胃散1%,碳酸氫鈉1%~2%(根據飼料喂量及酸度等問題合理添加)。 大家在養牛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下,對以上幾個肉牛飼料配比方案做適當調整。

『玖』 怎樣進行犢牛育肥

(1)犢牛肉的種類及特點

犢牛育肥是肉牛持續育肥的生產方式之一。使用犢牛所生產的牛肉有白牛肉、紅牛肉和普通犢牛肉。犢牛出生後僅飼喂鮮奶和奶粉,不飼喂任何固體飼料,犢牛達到3~5月齡、體重150~200千克時,即進行屠宰,這樣生產的牛肉稱為白牛肉。犢牛出生後僅飼喂玉米、蛋白質補充料和營養性添加劑,而不飼喂任何粗飼料,當達7月齡、體重350千克左右時屠宰,這樣生產的犢牛肉稱為紅牛肉。犢牛肉是指犢牛出生後,飼喂高營養日糧,包括精料和粗料,快速催肥,月齡達到12個月、體重達到450千克左右時屠宰所得到的牛肉。

(2)犢牛肉的生產技術

①犢牛的選擇:生產犢牛肉大多是以淘汰的乳用或兼用牛的公犢。可選荷斯坦公犢,喂過5天初乳後即轉入飼養場。乳用公犢牛生長快,飼料轉化效率高,肉質好,適合生產犢牛肉。出生重宜在40千克以上,平均重量45千克。出生體重大比出生體重小的犢牛在以後的增重上有著明顯優勢。此外,犢牛應健康無病,無不良遺傳症狀,無生理缺陷,飲過初乳,體型結實。

②白牛肉的生產:從出生到100或150日齡,全期僅飼喂鮮奶和低鐵奶粉,不飼喂其他固體飼料,牛肉色白,肉質細嫩,乳香味濃。平均每生產1千克白牛肉要消耗鮮奶11.0~12.4千克或者奶粉1.3~1.46千克。其中,0~90日齡生產1千克白牛肉需要增重凈能9.62~12.13兆焦、粗蛋白質320~580克、鈣12~14克、磷8~11克;91~150日齡生產1千克白牛肉需要增重凈能12.22~13.4兆焦、粗蛋白質350~580克、鈣22克、磷13克。

加拿大生產白牛肉的方法是:奶牛公犢出生後僅飼喂牛奶,體重達到145千克時出售。犢牛的牛奶採食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達到9~12千克/時,保持這一水平,直至達到出售體重。犢牛每增重1千克大約需要10千克牛奶,日增重0.9~1千克。也可以用代乳粉生產白牛肉,代乳粉的成分應與牛奶相似,只是脂肪含量較高(20%)。另外,白牛肉的鐵含量較低,生產白牛肉的犢牛由於牛奶或代乳粉中鐵含量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故血紅蛋白水平只有正常水平的一半,所以使肌肉呈現白色。白牛肉的代乳粉配方參考值見表4-2。

表4-2 代乳粉的飼喂量參考值

③紅牛肉的生產:奶用公犢牛斷奶後使用一般精飼料肥育,飼養到7月齡體重達350~370千克時出欄,所生產的牛肉為紅牛肉。在哺乳期間不補粗飼料,只飼喂整粒玉米與少量添加劑,斷奶後完全用整粒玉米、蛋白質補充料和部分添加劑飼喂。飼喂方式為自由採食,預計每頭日進食量為6~8千克,日增重達1.3~1.5千克。如改為玉米粒壓扁或粗粉飼喂,效果還會更好。

④普通犢牛肉的生產:一般選用荷斯坦小公牛或大型肉牛與黃牛雜交一代小公牛。在初生重38~40千克的基礎上飼養365天,日增重1.2~1.3千克。飼養結束時,荷斯坦公牛體重可達450~500千克,雜交一代公牛約300千克。犢牛每增重1千克消耗日糧干物質6.59~7.29千克,包括精料3.22~5.85千克和粗飼料1.9~3.75千克。

(3)管理

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定時定量飼喂,並保證充足的飲水;舍溫應保持在14~20℃,並保證牛舍通風良好;牛舍內每日清掃糞尿1次,並用清水沖洗地面,每周於室內消毒1次;牛床最好是採用漏糞地板,防止牛與泥土接觸,防止犢牛下痢。

『拾』 如何做好犢牛階段的飼養管理

犢牛期是指出生到6月齡階段的牛。在此階段的飼養管理上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出生後第一個小時。

①確保犢牛呼吸。小牛出生後,必須首先清除其口鼻中的黏液。方法是:使小牛的頭部低於身體其他部位或倒提幾秒鍾使黏液流出,然後用人為的方法誘導呼吸;也可用一稻草搔撓小牛鼻孔或用冷水灑在小牛頭部,以刺激呼吸。

②肚臍消毒。呼吸正常後,應立即查看肚臍部位是否出血。如有出血,可用一凈棉花止血。殘留的幾厘米臍帶內的血液擠干後,必須用高濃度碘酒(7%)或其他消毒劑浸泡或塗抹在臍帶上。

③小牛登記。小牛出生資料必須登記,並永久保存。新生的小牛應打上永久的標記。標記的方法是佩戴塑料耳標。

④飼喂初乳。奶牛分娩後5~7天內所產的乳叫做初乳。初乳含大量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球蛋白、干擾素和溶菌酶),可保證犢牛生長發育的需要和提高抗病力。由於犢牛生後4~6小時對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母源抗體)吸收力最強,故生後0.5~1小時喂初乳2千克。第二次飼喂應在出生後6~9小時,持續5~7天,每次飼喂初乳量不能超過其體重的5%,即每次飼喂初乳1.25~2.5千克。出生頭24小時應喂3~4次,喂初乳前應將其在水浴中加熱到39℃(不能超過此溫度,不然初乳結塊),同時清洗奶瓶或奶桶。

⑤小牛與母牛隔離。小牛出生後,立即從產房內移走,並放在乾燥清潔的環境中,最好放在單獨圈養小牛的牛欄。剛出生的小牛對疾病沒有抵抗力,給小牛創造一個乾燥、舒服的環境,可降低患病和疾病傳播的可能性,也便於飼養人員檢測小牛的採食情況和體況。

(2)出生後第一周。

①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小牛舍的環境衛生,及時清洗飼喂用具,小牛舍在進牛前必須空欄3~4周,並進行清潔消毒。

②觀察疾病。營養缺乏和管理不善是犢牛死亡率和發病率高的直接原因。健康的小牛經常處於飢餓狀態,食慾缺乏則是不健康的第一征狀,必須注意觀察和及時治療。

③小牛去角。帶角的奶牛可對其他奶牛或工作人員造成傷害,大部分情況下應進行去角。但去角時飼養員或技術員必須依照有關技術指導,並按程序操作,避免刺激和傷害小牛。

④哺乳。犢牛出生後1周內,應當飼喂母牛產後7天所分泌的乳;在奶源不足時,連續飼喂初乳5天以後,也可飼喂代乳品。

(3)犢牛斷乳和斷奶後的飼喂。

①斷奶。乳用犢牛斷奶時間的確定,應考慮犢牛出生重和牛的飼料供應狀況等。過去認為,犢牛出生後餵奶達70天或90天方可斷奶,有利於犢牛前期良好的生長發育,並在斷奶後仍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在15~16月齡達到性成熟和350千克的體重,以實現配種。現在,雖然大多數奶牛場犢牛採取60天斷奶,但對於初生重低於30千克的弱小犢牛,仍採用70~90天餵奶的辦法,可以彌補其前期生長發育不良的缺陷,使其在以後的生長趕上正常的牛。犢牛60日齡斷奶的餵奶方案見表3-1。

表3-1 犢牛60日齡斷奶的餵奶方案

②斷奶後的飼喂。犢牛出生後5~7天內喂初乳。此後,用常乳代替初乳,一直至60日齡。同時,從出生後的第七天開始,飼喂由玉米、大麥、(熟)豆粕、少量花生粕、魚粉、磷酸氫鈣、添加劑等組成的開食料、乾草和水。開食料的粗蛋白含量一般高於21%,粗纖維為15%以下,粗脂肪8%左右。犢牛的開食料最好製成顆粒料。開食料的喂量可隨需增加,當犢牛一天能吃到1千克左右的開食料時即可斷奶。二月齡斷奶有利於控制犢牛拉稀,能促進瘤胃更早發育,有利於提高對粗飼料的消化和利用率,降低飼養成本,為成年後採食大量飼料奠定基礎。

犢牛斷奶後,繼續喂開食料到4月齡,日食精料應在1.8~2.5千克,以減少斷奶應激。4月齡後方可換成育成牛或青年牛精料,以確保其正常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