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菇養菌期間如何管理
香菇養菌期間管理方法:
發菌期
1-7天菌絲成活期
養菌初期管理。秋季溫度高,為防止燒菌,菌袋呈「#」字形堆放,堆高5-6層,排與排之間留人行道,以便操作管理和空氣流通。
菌棒堆好後,保持室溫30℃以下,空氣乾燥相對濕度70%,嚴防雜菌污染。 接種後3-5天菌塊開始萌發。
7-10天菌絲發育前期
7-10天開始吃料,室溫超過30℃時要通風降溫。
菌絲塊長到6-8厘米時,解開外套袋袋口。
翻堆過程中如發現有雜菌污染的菌棒要及時採取處理措施。將污染太嚴重進行回鍋;感染一點的雜菌單獨放置在一個空間,通過噴灑或注射「高效綠霉凈」來控制雜菌繼續污染。
菌絲發育中期(刺孔增氧)
脫外袋:當菌絲發育到8-10cm時,由於菌絲生長需要氧氣,先脫去菌包的外袋。
刺孔:用2厘米左右的鐵釘在接種面的兩側刺3-4個孔,深度為1-1.5厘米。
碼堆:改井字形碼堆為三角形碼堆,堆間隔離20厘米每兩排設一條60厘米的人行道,以便操作管理和通風散熱。
檢雜:發現有雜菌污染的要及時採取處理措施。小面積綠霉感染,局部注射「高效綠霉凈」,並移至低溫暗光處培養。出現青黴和毛霉時需加強通風,感染綠色木霉的菌棒挑出另行處理。始終保持室溫在25℃以下,不能超過28℃。
菌絲發育後期(刺孔增氧)
養菌一段周期之後,菌絲發滿。
菌袋內瘤狀物起到2/3時,進行第二次刺孔。
刺孔從背面打孔,以滿足香菇生長對氧氣的需求。每袋刺50-80個,孔深5-8cm,刺孔時注意盡量不刺傷瘤狀物。
刺孔後菌包轉入出菇棚內,此時呼吸增強袋溫會升高5℃左右,這時務必加大通風量或疏散降溫,防止因袋溫高導致燒菌的現象發生。
菌袋從養菌場所向出菇棚搬運時,應選擇:一天中氣溫最低或陰天進行,中午陽光強溫度高切勿搬運;要輕拿輕放,防止過大振動造成早出次品菇,消耗菌袋養分。
檢查菌袋
檢查是否有破口的菌袋以免造成菌袋污染,引起不必要的損失;將檢查好的菌袋分類放置,區別對待。
有輕度污染的,通過噴灑「高效綠霉凈」處理後隔離,低溫培養,根據菇房濕度注意通風,恢復後再正常管理。
污染嚴重的應及時分離、處理,避免污染擴散。
㈡ 香菇出菇後,該如何管理
香菇出菇後,該如何管理?
溫度差刺激性:當菌棒生理學完善.脫袋完畢後,務必採用持續4-6很大於10℃左右的溫度差刺激性。當環境溫度高過25℃時要採用噴霧器.遮光.自然通風等方法對菇棚開展減溫,這時要注意通風與減溫緊密結合,以利於菌絲紐結.現蕾,子實體一切正常生長發育。
採收:當子實體長到八成熟時,即菌蓋包邊條顯著,菌膜初破時就可以採收。採收時培養液內沒留殘根,採收的菇要大.小分離儲放,以防再度分棟。要留意堅決杜絕殘渣滲入菇體,採收後的蘑菇要立即市場銷售或送至保鮮庫冷凍(採收可依據市場和客戶滿意度品質開展)。
事後管理方法:終止菇屋內的噴霧器.灑水5-7天,讓菌絲療養促根(假如地形較高.大風.旱天斷水時間要少一些);讓菌絲療養促根,與此同時修復拱棚喜溫24℃上下,室內空間環境濕度降到70%上下。拱棚修復黑喑自然環境,7-10天之後對菌棒實行灌水管理方法,使菌棒凈重略低原凈重,以達到下一潮子實體對水份的要求,但菌棒萬不能做到或超出原菌棒凈重,下面的管理方法,可參考頭潮菇管理方法就可以。
㈢ 買回香茹菌棒如何種植
買回來了,這個要種植的話可以每天進行噴水就好了,然後把他們放在沒有光照的地方。
㈣ 平菇菌棒長滿後怎樣開口管理
可以在兩側開口使平菇進一步生長。
出菇期的管理需要掌握好溫度和濕度: 濕度:菌絲體保持在60~65%、出菇期70%~75%,大氣相對濕度85~95%,子實體生長迅速;溫度:一般20度到30度都可,低溫和中低溫24到26度,中高溫和廣溫類為28度;平菇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生長迅速,要注意避光。
㈤ 怎樣管理秋裁出菇菌棒不爛棒
在種植香菇的過程中,菌棒的注水問題是一大難題。菌棒注水太早,會不出菇;太遲了,菌棒又會缺水,菌絲活力減弱,出來的菇會偏小偏少。注水太重又會爛棒,太輕又不太會出菇。那麼如何去把握菌棒注水的早慢、輕重問題呢?
一是,注水的早慢。菌棒在出田排棒之後,有兩種管理模式。一種是脫袋之後,先出一批菇,然後再注水。另一種是先注水,然後再脫袋出菇。這兩種方式的運用是由菌棒的輕重來決定的。菌棒如果還重,一般來說15-55的袋子,水分在3斤以上時,宜脫袋出菇後,再注水。菌棒如果輕,一般來說15-55的袋子,水分在2.8斤以下時,宜注水後,再脫袋出菇。菌棒要注水,首先是菌棒要成熟。只有判斷菌棒成熟後,才能開袋或注水出菇。如果菌棒不成熟就注水出菇,那就會增加管理的難度,菌棒會爛棒、爛心。最終導致很大的損失。菌棒如果在出菇,特別是頭潮菇,菌棒的水分都不高,菌棒容易缺水。當菌棒出菇很多時,菌棒中僅有的水分被所出的菇拔出,菌棒的水分就會隨所出的香菇蒸發,菌棒就會缺水非常嚴重。此時如果不注水,菌棒中的菌絲就會因為嚴重缺水,導致菌絲變細變弱,活力減退。這樣菌棒就會因為菌絲細小,而變得柔軟不硬,容易散掉。出來的菇也是個頭小,菇肉薄。菌棒的產量也會很低。所以,當菌棒在大量出菇時(往往發生在第一潮菇),菌棒在這潮菇還沒出完時 (快要結束時),就要及時注水補水,否則菌絲就會失去活力,菌棒就一下子恢復不過來。不好好管理就會沒有產量,導致種菇失敗。
二是注水的輕重。在種菇過程,注水的輕重是很關鍵的。太輕了不出菇,太重了又會爛棒。特別是第一次注水時,秋栽的往往正好是十月小陽春,溫度很暖和,最容易爛棒、爛心。而菌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注水時,最容易吸水,不小心菌棒就會一下子太重了,很難控制注水量。那這么辦呢?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注水時,最好用一枚或兩枚注水針注水。同時所注的水不要太沖,這樣好控制水量。菌棒注完水後的重量,應該在3.2-3.5斤之間為最好(15-55的袋子)。菌棒在第三次注水時,你就無論這么注水,都沒關系了。切忌第一次和第二次注水時,圖省力、圖快,而用多枚注水針注水。
三是注水的次數。菌棒注水的次數,我們通過多年的實驗。一個菌棒從出菇到結束,只需注三次水,泡一次水為最好。菌棒的補水總共四次。合理安排注水,菌棒的產量會很高,菌棒的營養也基本耗盡。有些地方菌棒的注水次數四次或五次,甚至更多。這樣是不科學的。這樣很費工費時,人會很累,而且產量不一定會高,是得不償失的。我們講的三次注水和一次泡水,是這樣的:每次注水,菌
㈥ 香菇菌棒轉刺孔後到脫袋期間怎麼管理對溫度要求怎麼樣遇到高溫天氣怎麼降溫菌棒可以淋水降溫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30
㈦ 香菇栽培,如何給菌棒科學注水
在香菇的栽培過程中,給菌棒補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管理環節。然而注水量的多少,注水時間的早晚,很多菇農往往是憑經驗注水,導致問題頻發。時機把握不好,就會影響香菇的產量和質量;注水過多,菇的產量低、品質差,甚至會直接把菌絲淹死,造成爛棒。今天給菇農朋友分享香菇科學注水的方法,希望能對菇農朋友生產高產、高品質的香菇能有所幫助。
以上就是在香菇栽培中注水方法的一些經驗總結,在實際的生產中,重要的是菇農朋友在應用時要活學活用,除了這些因素外,還要看溫度、看濕度、看重量、看氣候條件,將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後,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注水方案,進而生產出高產量、高品質的香菇。
㈧ 香菇菌棒的管理技術
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管理
1、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管理要點:⑴室外越夏。室外蔭棚通風好,降溫快,因此,利用室外蔭棚發菌能有效的減少"燒菌"發生。近兩年來,雲和縣食用菌技術人員在雲和鎮的河坑、高胥、三門等村推廣了室外蔭棚發菌技術,使越夏香菇菌棒"燒菌"率降低至28%以下,大大提高了成棒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利用室外蔭棚越夏發菌具體採取的措施:一是在蔭棚四周搭架種植藤蔓作物如南瓜、莆瓜等,提高遮蔭效果;二是在棚頂安裝自動旋轉自來水噴頭或噴霧管,在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行噴水降溫;三是在棚內四周及過道兩邊挖20厘米寬,30厘米深的相通溝,在溝內放跑馬水降溫。
⑵室內越夏,選擇室內越夏發菌,宜選在通風良好、涼爽的土牆一層房內進行發菌。除疏散堆放外,應採取各種措施降溫。一是增加房內四周的遮蔭設施,如搭涼棚、掛遮陽簾等進行遮蔭;二是在晴天中午前後關閉房內門窗,保持房內陰涼,傍晚要及時打開門窗進行通風散熱;三是中午時在房內擺放水盆,用電扇進行通風散熱,有條件的菇房可用空調進行降溫,效果更好;四是房頂可採用噴水的方法降低溫度,房內保持相對濕度在70%左右,過高過低都不利於香菇菌棒的發菌。
2、發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⑴經過接種的香菇菌棒,在高溫季節來臨前,應選擇通風散熱條件好的場所完成菌棒的散堆,移堆工作。在高溫期間,嚴禁翻動菌棒,以防香菇菌棒受振動而增加菌絲呼吸作用而使堆溫上升,引起"燒菌"。
⑵越夏菌棒在高溫期間,禁止對菌棒進行割袋,刺孔,以防空氣進入菌棒內部,增加菌絲呼吸作用而使堆溫上升,引起"燒菌"。
⑶在發菌期間要做到勤檢查,一旦發現有爛棒要及時進行處理、消毒,以防病菌蔓延造成損失。一般在香菇菌棒感染腐爛前期可採用挖除腐爛塊、點的辦法進行處理。處理後用生石灰加適量水調成漿狀塗在創口部,進行消毒處理即可。對於一些已全部"燒菌"的菌棒,要及時進行脫袋曬料,以便重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