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有沒有戶口戶籍制度
日本是一個人口流動完全自由的國家,《憲法》就規定了公民遷移的自由.同時日本又有《戶籍法》,在保證公民自由流動的同時,對公民的戶籍問題作出了詳細嚴密的規定。
東京都人口1200多萬,占日本總人口的1/10。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進出東京,這里的人口流動完全是自由的。日本人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只要成績合格、交得起學費;可以自由謀求職業,只要應聘成功;可以自由選擇住宅,只要買得起住房或簽訂租房合同,就可以擇地擇房而居。
同中國的戶籍制度相比,法國的戶口管理工作既有其嚴格的一面,也具有相當的隨意性。嚴格的是法國人的戶口信息同他們的就醫、存款等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但對於跨區域的人口流動,法國則沒有任何強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願意,到哪兒紮根都沒人攔著。據統計,佔地1.2萬多平方公里的巴黎市內居住了 300萬人口,而包括郊區在內的大巴黎地區總人口數則超過1000多萬。
印度憲法規定,「一切公民均享受在印度領土內自由遷徙,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權利」。印度人離開出生地後,只要在新的地方找到工作,其日常生活、子女上學等方面都和當地人並無二致。而且根據規定,無論是貧民窟居民還是外來白領工作人員,只要18歲以上、在當地居住滿5年以上,都可申請一張新的選民證,從而在政治上融入當地社會。
據記者了解,在新德里這樣的大城市,原住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惟一差別就在經濟上。原住居民一般都紮根城市多年,工作生活都較為穩定,而且蒙祖上「福蔭」,許多人都有一套以上住房,僅靠向外來人口以及外國人出租房屋一項,每年都能有一筆不菲的收入。
拉丁美洲地廣人稀,但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卻不少:墨西哥城有1640萬人,阿根挺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1387萬人,巴西聖保羅市1300萬人,里約熱內盧1000萬人。拉美人口是自由流動的。工業化以來,城市化速度一直很快,目前城市人口已超過75%,接近歐洲的水平。
戶籍管理有嚴有松
楊慧:日本有嚴格的戶籍制度,它以家庭為單位標明每個人的身份、夫妻關系、父子關系等。孩子在20歲的法定成人之前,無權獨立設立自己的戶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戶籍文本稱為「住民票」,它以每個人的居住地為基礎設立,標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與戶主的關系等。如登記選舉人或候選人、接受義務教育、辦理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年金保險(退休金保險)、登記納稅等都需要先出示住民票。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隨著住址移動的。
日本實行典型的「戶口隨人走」制度。辦理戶口登記有一套嚴格的法律規定,首先公民在搬出之前需要先到當地政府辦理住民票遷出證明,註明遷出原因(如上學、就職、結婚等)和計劃前往地址;搬入新住址後,公民必須在14天之內到新住地政府辦理遷入登記,此時需要攜帶遷出證明、國民健康保險證等。總之,任何人無論搬到哪裡,其行蹤都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陳源川:初到法國的外國人都有一個明顯的感受:法國人非常注重「紙張」,即與公民個人有關的民事登記制度。從嬰兒出生之日開始,其出生年月、性別、父母的職業、經濟收入、國籍、宗教信仰等相關內容便記錄在案。公民到達18歲申辦身份證時,申請人需要帶著出生證明、家庭戶口本等,親自到居住地的市政府或警察局辦理。每張身份證的有效期為10年。
錢峰:像不少發展中國家一樣,印度擁有民事登記制度,內容包括公民出生年月、性別、死亡、婚姻登記,此外還有其父母職業、經濟收入、宗教信仰登記等,但卻沒有類似中國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從印度全國范圍看,戶籍管理制度可謂十分鬆散。在日常生活中,選民證、工作證、駕照、學生證、護照就是證明身份的重要證件。對於全國數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公民而言,政府頒發的貧困證也等同於身份證明。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印度人都沒有隨身攜帶這些證件的習慣,經常讓警方無可奈何。
人口會不會都流向大城市
楊慧:帶著這一疑問,記者向《朝日新聞》社會部的吉田明先生請教,得到的回答非常明確和具有說服力。他說戰後以來、特別是工業發展時期,日本確實出現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動的傾向,使農業成了「爺爺奶奶農業」。一些偏僻山村的青年找對象難已成為社會問題。但即使如此,人口也不會全部流向大城市。首先,日本實行土地私有地制,土地、山林是家庭最寶貴的財產,大部分土地擁有者捨不得扔掉土地遠走他鄉;其次遷入城市居住者大部分是出於就學、工作和結婚等原因,否則遷入消費昂貴的大城市是很難生存的。
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日本已經基本消除了城鄉差別,農村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亞於城市,甚至住房更寬敞,空氣更新鮮,因此出現了許多白天到東京上班,夜晚回到千葉縣、琦玉縣、神奈川縣居住的「遠距離上班組」。
陳源川:其實,外地人來巴黎雖不會受到行政制約,卻面臨一些「自然因素」的牽制。首先,巴黎是個繁華擁擠、嘈雜熱鬧的大都市,這一氣氛足以讓許多喜歡清靜的法國人卻步。更重要的是,巴黎的物價昂貴,同樣的工資收入或許在外省可以過得很瀟灑,但在巴黎卻顯得捉襟見肘。外地人到巴黎來遇到的首要挑戰是住宿問題,而巴黎目前的住房不僅奇貴無比,而且房屋市場供不應求,一條出租房屋的信息往往會有三四十人應租。這一問題造成的結果是,很多人在巴黎市區工作,卻住在郊區,每天通過地鐵和公共汽車來回奔走。
當然,一旦在巴黎安頓下來,其它問題則不必費心了,因為法國的醫療保險、失業救助等實行全國聯網,在首都和外省別無二致。以社會保險為例,法國的社會保險體制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統一管理,每個公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險號碼,在全國范圍內享受醫療保險、失業救助、住房補貼、看病就醫等一切社會福利。如果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只需通知以前的社會保險機構,將其個人資料轉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應機構即可。如果父母跨省市調動工作,子女的入學問題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外來工讓大城市不堪重負
劉宏:拉美由於大量農民毫無秩序、不受任何限制地擁入大城市,盡管對工業化的前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過度城市化」的負面影響凸顯出來。上面提及的4個城市都已進入世界特大城市的行列,而其他一些城市的人口還在向這一目標看齊。規模如此迅速地擴張,造成市政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就拿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來說,這個城市原來的設計能力是為400萬人口服務,由於大量農民的擁入,原有的醫療、教育、交通等服務設施就顯得不堪重負。再有,城市就業壓力持續增加,城市貧困現象有增無減。目前,拉美貧困人口中65%是城市居民。
錢峰:面對「外面精彩世界」同時,許多在新德里、孟買等大城市打工的農民,由於舉目無親,加上大城市本身容量有限,他們白天辛苦打工之後,晚上要麼蝸居在城市的一些犄角旮旯,要麼露宿街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各大城市一道無法迴避的景觀———貧民窟。
有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中,印度大城市貧民窟人口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以首都新德里為例,其總人口1200多萬,但貧民窟人口卻從224萬增加到326萬。而號稱擁有「亞洲最大貧民窟群」的孟買的貧民窟人數是585萬。
合理調控,分散城市人口壓力
劉宏:拉美地區「過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經驗不足,沒有合理的調控。對自發的移民潮從來不加調控,也沒有去探索適合國情的城市化模式,結果形成一種移民向大城市集中的單一模式。二、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偏差。拉美歷史上形成的大農庄制度造成農村土地的高度集中,廣大農民無地或少地現象嚴重。三、政策上的失誤。
這些因素都促使農村居民流向城市。對於解決這一國際性的難題,專家的建議是: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並在農村興辦各種經濟,把大量農村勞動力就地吸引住;同時興建設施齊全的衛星城,適當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壓力。
錢峰:許多印度經濟專家指出,外地人口進城也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首先遷移成本很高,進城的還不是農村最貧苦的,而是那些能夠承擔遷移成本以及具有一定遷移網路的農民。再者是城市就業機會,能否在城市就業是決定農民能否在城市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但為減緩「城市病」的蔓延,專家還是呼籲政府採取更多的市場調控手段,包括鼓勵開發衛星城,加強大中城市的基礎建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分流特大城市和農村就業人口。
⑵ 為什麼美國沒有戶籍制度
美國沒有戶口登記制度,主要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口,他們建立於200多年前。他們在人口管理上更加靈活,這是他們獨特的國情的結果。當然,美國沒有登記的主要原因是與它們的發展水平有關,它們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領土面積超過930萬平方公里,人口剛剛超過3億。
他們知道美國人口主要由三種證件組成: 社會保險號碼,駕駛執照和護照。社會保險號是由九個獨立號碼組成的文件,類似於我們的身份證,每個人都有一個唯一的社會保險號碼。社會保障法的目的,是讓美國福利部,更容易向每個美國人發放福利。此外,還有出租房、銀行賬戶、購買手機、汽車、房屋等等都要求遵守這一社會保障法規。你可以說,如果美國的成年人申請這個安全密碼。
當然,去美國的學生也有自己的安全密碼。還有駕駛執照,也很有用,不僅僅是駕駛執照,比如,當一個人從一個州搬到另一個州,搬到他定居的州,你必須去州交通局申請州駕駛執照。最後期限是30天!這樣州政府就能知道本州的營業額。最後,還有護照,我們都知道,護照能讓我們知道美國的哪些國家和人民去過哪裡。護照是在郵局發放的,郵局負責跟蹤他們國家人口的國際流動。
駕照記錄了本州的人口,護照記錄了美國人的國際流動,安全密碼記錄了美國的人口。所以他們沒有戶口,並不能阻止他們統治美國人民!沒有戶口不會導致他們生活的混亂。
⑶ 外國有沒有戶籍制度啊
當然是有的咯,不過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一樣.
美國:實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記大綱」。因為實行「戶口登記」美國法律通不過,美國法律認為這樣侵犯人權,故只進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記,平時公民可以自由遷移、移民。但公民遷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狀態必須符合該城市衛生及相關法律規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積,有穩定的收入能呆在該地。否則,有關部門將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這種方法維護一個城市的和諧和發展。
法國:戶籍管理內容十分詳盡,不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別、單雙胞胎等內容,而且還有其父母的職業、經濟收入、國籍、宗教信仰等相關內容。法國人的戶籍信息與他們的就醫、存款等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一旦變動,意味著整個生活將發生較大變化,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對於跨地區的人口流動—不論是城裡人下鄉,還是農村人進城,法國政府都沒有任何強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願意,到哪兒紮根都沒有人攔著。搬家的話,只需通知以前的社會保險機構,將其個人資料轉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應機構即可。
日本:實行的是「戶口隨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為單位標明每個人的身份、夫妻關系、父子關系等。孩子在20歲的法定成人之前,無權獨立設立自己的戶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戶籍文本稱為「住民票」,它以每個人的居住地為基礎設立,標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與戶主的關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隨著住址移動的。
⑷ 美國有農村戶口城市戶口之分嗎美國有學區房嗎
美國沒有戶口之分,但是美國農民是有標識的,因為政府每年要對農民補助2.5萬美金,另外還有燃油費減免什麼的,美國農民撒農葯都用飛機,相當的廢油。
美國沒有學區房,公立學校是普遍差,當然比中國強多了。公立免費,教學質量不敢恭維。如果家長有條件一般都送私立,美國還有兩種學校,半私立和預科。半私是公立中非常好的,預科是私立中非常好的。如果要上兩種學校,美國是抽簽。雖然美國沒有學區房,但是為了上好私立方便,很多家長還是會在私立學校周邊買房。比如美國最大的富人區矽谷中有2所私立中學都是全國TOP7%好學校,房子被炒的嗷嗷貴。矽谷內還有一個預科中學,這種預科非常有意思,就是高1到高3的學生在一個大教室,三年一本教材講三遍,升學率嗷嗷的高。如果想上,就是矽谷內的學生抽簽,6%的入取率。
美國學生上好大學,最大的障礙是經濟,他那個考試到不難。因為私立大學一般都要念7年,一年5-6萬美金學費。但是據說40%美國家庭都負擔的起,而且還有家長還存教學基金之類的。
⑸ 國外有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之別嗎
不分,在美國。日本,住在哪裡,到區政府登記一下,以後你的選舉,醫保,稅金,就在當地辦了,也就是當地人了,
戶口制度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特產,從蘇聯學來的。便於控制人口,
解放前,中國也沒有,我父母從鄉下到城裡幹活,以後就是城裡人了,
這是中國不合理的政策,以後也許會改吧
⑹ 為什麼美國沒有戶籍制度呢
美國確實沒有戶籍制度。現在的美國人想住在哪個州?我住在那個州。如果想住在城市裡生活的話,可以住在城市裡,如果想住在農村的話可以住在農村。
可以說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這一點有完全的自由。
但是美國人沒有聚集在大城市。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也很多。確實大部分人都是窮人。
相反,富裕的人幾乎都住在農村。因此,通過美國交通管理局發行的駕照也可以看出這個州的人口流動。
最後是護照。護照在郵局辦理。郵局可以知道美國有多少人去哪裡。
這些東西都可以鎖定美國所有人在哪個州生活在哪個國家。有這些東西,好像有他們的戶籍信息。
美國有駕照、社會安全號和護照,所以不需要戶籍制度吧。
⑺ 美國農村是怎麼管理的,有行政管理人員嗎
行政管理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和改革家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1887年,威爾遜發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諾出版《政治與行政》以及1926年懷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學導論》,對行政管理學的主要內容作了論述,使行政管理學成為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的階段
行政管理
有的學者把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00年以後);人性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30年以後);系統權變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60年以後)。有的學者把它分為形成階段——傳統管理階段;成長階段——科學階段;科學化階段——現代化管理時期。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產生的條件:行政管理學於19世紀末萌芽到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是有歷史必然性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上層建築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就行政活動的變化而言,主要有:
⒈職能由政治統治擴大到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由消極放任「守夜人」變成積極干預社會生活的「行政國家」。
⒉行政職能加強和行政活動范圍擴大,使行政迅速增加,行政人員隊伍日益壯大;而「功績制」的實施和「政治中立」原則的確立,更促使行政成為「非政治化」的管理領域。
⒊行政臃腫所造成的龐大的財政開支和效率極低的官僚作風,妨礙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上述客觀條件,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產生於當時的美國。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行政管理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威爾遜等人則是順應這一時代需要並進行了理論創造的著名代表。
同時,學科發展也為行政管理學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和形成受到當時工商科學管理的影響,並從中吸收了許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國管理學家F.W.泰勒根據長期實踐經驗,撰寫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一套科學管理的理論。法國管理學家H.法約爾提出了組織管理功能理論,並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14條管理原則,對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發展行政管理學起了積極作用。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學管理時期或傳統理論時期。其理論的主要缺陷表現在過分重視機械效率,忽視社會效益;把行政組織視為封閉式組織系統,忽視組織外部環境的影響;片面強調人的物質利益,忽視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對人的尊重。
20世紀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傳統理論受到很大沖擊。1927~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等人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美國學者C.I.巴納德在《執行者的職能》中提出均衡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А.Н.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學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動機》提出雙因素理論,美國學者D.麥克格雷戈提出X理論和Y理論。與此同時,美國學者H.A.西蒙開創了以行政決策為重點的行政管理學研究的新領域。他從人的有限理性出發,把決策理論、數學方法、計算機學融為一個新的研究體系。美國組織學家J.G.馬奇提出理性與組織融合理論;美國政治經濟學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漸進決策理論。他們把行為科學和決策理論用於行政研究,對行政管理學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行為科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