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年是多少天
公歷中只分閏年和平年,平年一年有365天,而閏年一年有366天(2月中多一天)。
閏年分為普通閏年和世紀閏年。
普通閏年: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且不是100的倍數,為閏年。(如2004年就是閏年);
世紀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世紀閏年(如1900年不是世紀閏年,2000年是世紀閏年)
Ⅱ 一年有多少天
陽歷,閏年366天,平年365天,每四年一個閏年(如2000,2004,2008).閏年2月有29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的.
陰歷也叫農歷。農歷的一年是354天。農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Ⅲ 一年總共有多少天
在現代公歷中,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
1年通常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或者說是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1回歸年(太陽年) = 365.242199174日
1恆星年= 365.25636日
1交點年= 346.62003日
1近點年= 365.25964日
一般取近似值365.2422日
現在天文學上採用儒略年,其准確數值為365.25日,每天為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
在中國,年的出現歷史
中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
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丑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在共和行政的初期,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制定紀年。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准。
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南宋楊忠輔編寫的《統天歷》和元代郭守敬編寫的《授時歷》,均以一歲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歷的平均一年時間長度完全一致。《授時歷》是1281年頒行的;現行公歷卻是到1576年才由義大利人利里奧提出來。
Ⅳ 一年有多少天是在上班
一年的工作日是250天。年工作日是365天減去104天(休息日),再減去11天(法定節假日),為250天。
每一周的法定工作日為:5天,原則上自每周一至周五,周六和周日為工休日,完全適用國有機關和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周休息日。全年的法定工休日為104天。
上班注意事項和技巧
我們要有明確目標和定位。個人認為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計劃,強有力的執行,合適的協作工具才能無往而不勝。清晰明確的目標有助於我們的提高效率,我們可以用「6W3H分析法」來細化目標。
然後弄清楚自己在企業中擔任的是什麼角色,企業需對於這個角色要求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站在這幾個角度想想,就會發現同一件事,不同位置上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只有對目標有了清晰的認識,才有可能達成,否則就會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而已。
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為了實現目的所要做出行動的.路徑規劃。策略方案一定要考慮全面,將事情未來可能的變化、內部外部的各種動力及阻力、涉及到的人員的反應通通考慮在內,盡可能的多利用有利因素,屏蔽不利因素來進行設計。
Ⅳ 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時多少分鍾多少秒
一年如果按365天計算,一年=365天=8760小時=525600分=31536000秒。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就是一年。它有兩個周期,一個是恆星年,即365日6時9分10秒,另一個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而形成的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採用十二地支計時,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時,將一天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採用公元記年、月、日、時,同時又保留中國的陰歷,公元記時,把一天分成24個時辰,比傳統的十二個時辰小一倍,故稱之為小時。
(5)一年有多少天擴展閱讀:
除閏秒外,一小時一般等於3600秒,或者60分鍾,或者1/24天。 人類日常生活的時間度量一般是以小時為單位進行的。人類日常生活的時間度量一般是以小時為單位進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時刻,如早晨8點就是一天中的第八個小時。
1小時hr(h)=60分鍾min(m)=3600秒sec(s)
中國古代用「銅壺滴漏」的方法來計時,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與西方鍾表的兩個鍾點。當鍾表由西方傳入中國後,人們把中國的一個時辰叫「大時」,而把西方的新時間一個鍾點叫「小時」。後來,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逐漸消失,而「小時」一直沿用至今。
Ⅵ 一年有多少天啊
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
因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天6小時
為了方便,平年365天
所以為了補時間的差異,每隔4年有閏年,閏年366天,閏年的2月29天
在公歷(格里歷)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歷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
Ⅶ 一年有多少天呢
一年是一個歷法單位,有春夏秋冬四個節氣,春天是年的開始和年的結束。一年就是12個月左右,不包括閏年,陽歷365或366,陰歷354或355天。
農歷歷法
又稱夏歷、陰歷、舊歷、漢歷、老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陽歷: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陰歷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的。陰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公歷歷法
公歷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
公歷的一年中,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一般是28天。2月份4年有一個29天。為什麼多出這一天,是因為陽歷每年是365天5小時多,差不多4年就會多出一天時間。
至於哪一年的2月是29天,你只要把公元計年的年份除以4,沒有餘數的那一年2月就是29天。如2004年,除以4,沒有餘數,那這一年的2月肯定是29天,2005、2006、2007除4都有餘數,這三年中的2月肯定是28天。
Ⅷ 一年有多少天
一年到底有多少天?那得看按陽歷還是農歷,按照農歷2019年是個平年,共有354天,今年2020年是農歷的庚子鼠年,因為有個「閏四月」,今年就有384天,夠長吧。
Ⅸ 一年到底有幾天啊
一年有多少天?簡單回答是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但要准確回答並不簡單。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稱為一個回歸年,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一個回歸年為365.242199天,不是整數,民用年要用整數天。現在我國採用的歷法是國際通用的公歷(格里歷)即為太陽歷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歷,一年為365天,稱為平年;剩餘的0。242199天,經過4年積累到0。968796天,這一年可以增加一天,為366天,稱為閏年。即使這樣,同實際還有差距,因為0.242199日不等於1/4日,每4年閏1日又比回歸年多出約0.0078日。這么小的數字,一年兩年看不出什麼問題,如果過了100年,就會比回歸年多出約19個小時,400多年多出近75個小時,相當於3個整日多一點,所以陽歷歷法又補充規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這樣,400陽歷年閏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歸年的總長度146096.8796日多2小時53分22.5秒,這就大體上符合了。可這還不行,再過400年還得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