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球多少年了
46億年 地球年齡 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地球年齡約為46億年。關於地球同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地球的地質年齡是指地球上地質作用開始之後到現在的時間。從原始地球形成經過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層結構的地球,估計要經過幾億年,所以地球的地質年齡小於它的天文年齡。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 計量地球所經歷的時間,必須找到一種速率恆定而又量程極大的尺度。早期找到的一些尺度的變化速率在地球歷史上是不恆定的。1896年放射性元素被發現以後,人們才找到了一種以恆定速率變化的物理過程作為尺度來測定岩石和地球的年齡。 中國古人推測自開辟至於獲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17世紀西方國家的一個神甫宜稱,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的。如此等等說法,純屬臆想,毫無科學根據。 最早嘗試用科學方法探究地球年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鹽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決地球年齡問題的依據。1854年,德國偉大的科學家赫爾姆霍茨根據他對太陽能量的估算,認為地球的年齡不超過2500萬年。1862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湯姆生說,地球從早期熾熱狀態中冷卻到如今的狀態,需要2000萬至4000萬年。這些數字遠遠小於地球的實際年齡,但作為早斯嘗試還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紀,科學家發明了同位素地質測定法,這是測定地球年齡的最佳方法,是計算地球歷史的標准時鍾.根據這種辦法,科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億歲。然而,最古老岩石並不是地球出世時留下來的最早證據,不能代表地球的整個歷史。這是因為,嬰兒時代的地球是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卻下來形成堅硬的地殼後保存下來的。 本世紀60年代末,科學家測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標本,發現月球的年齡在44至46億年之間。於是,根據目前最流行的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太陽系的天體是在差不多時間內凝結而成的觀點,便可以認為地球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然而,這是依靠間接證據推測出來的。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沒有在地球自身上發現確鑿的檔案」,來證明地球活了46億年。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3574.htm
希望採納
② 地球存在多久了
據國外媒體報道,所有生命都有消亡的一天,地球上的生命也是如此。消亡之日終會到來,但問題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還剩下多少時間呢?
化石記錄顯示,地球已經有35億年歷史了。這段時間里,地球曾被冰凍過、被隕石撞擊過、被有毒物質污染過、甚至被致命輻射照射過。顯然,要想完全摧毀這顆行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仍有許許多多潛在的危險威脅著我們的星球。到底是什麼樣的災難,會最終將地球變成一個寸草不生的世界呢?
火山爆發
預測時間:0~1億年內?不確定
地球上的生命離完全滅絕最近的一次,大概是兩億五千萬年以前的二疊紀末大滅絕。那次事件造成了百分之八十五的生命從地球上消失,海洋中則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生命滅絕。
沒人能確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但考慮到當時的火山活動十分活躍,這樣的事情似乎並不是巧合。今天,我們會為黃石這樣的超級火山噴發感到擔心。但和兩億五千萬年前的那次火山爆發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那時,西伯利亞的火山活動規模十分龐大,持續的時間也很長,火山灰形成了一片有八個英國那麼大的區域。這么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極其罕見,但絕不是天方夜譚。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亨里克·斯文森(Henrik
Svensen)表示,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災難什麼時候會再次降臨到地球上。在兩億年之前、一億八千萬年前和六千五百萬年前,也發生過類似規模的火山爆發事件,可見規律性並不強。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事情總會再度發生的。而當它真的發生的時候,問題就變成了,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斯文森的研究表明,超級火山爆發導致物種滅絕的能力取決於火山爆發的地理位置。他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兩億五千萬年前的那次火山爆發也許並不是大規模物種滅絕的直接罪魁禍首。真正害死它們的,也許是鹽。西伯利亞的鹽儲量十分豐富。而斯文森認為,在被火山活動帶來的熱量烘烤之後,這些鹽會釋放出大量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因此,地球上的物種不得不面臨有害的宇宙射線的照射,大多數生物也因此滅絕。
壞消息是,目前地球上仍有大量的鹽。「東西伯利亞是地球上鹽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斯文森說,「巴西的近海地區也有許多鹽。」
倘若上述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爆發,許多物種便會隨之滅絕。但不大可能所有生物都消失殆盡,畢竟,在二疊紀末大滅絕時,盡管物種大量死亡,但像細菌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卻安然無恙地挺了過來。
小行星撞擊
預測時間:四億五千萬年之內?
當今世界裡,恐龍和小行星的宿怨似乎已經成了常識。既然一顆巨大的小行星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的滅絕,如果再來一顆的話,會造成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消亡嗎?
和上一個問題類似,這同樣取決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位置。我們知道,地球也曾遭到過幾次大型小行星的襲擊,但它們似乎並未造成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加拿大曼尼古根隕石坑(The Manicouagan
crater)是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它是一次發生在兩億一千五百萬年前的隕石撞擊的產物。但化石記錄顯示,那次撞擊並未造成和恐龍滅絕規模一樣大的物種滅絕。這也許是因為,該隕石坑是在惰性結晶岩上形成的。而與之相反的是,如果隕石撞上了易揮發的沉積岩,就會將大量容易引起氣候變化的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引發全球性的大規模物種滅絕。
好消息是,像恐龍滅絕那樣的物種滅絕事件是極其罕見的。和那次一樣大的小行星大約每5億年才會撞擊地球一次。
但即便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大規模物種滅絕也不可能變成物種的完全消亡。除非地球被比小行星更大的星體擊中——比如一顆流浪行星——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悲劇。
而在此之前或許也曾發生過這樣的先例。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在形成之初,便被一顆流浪的行星擊中過,撞擊的碎片則形成了月球。「在拉斯·馮·提爾的電影上映之後,我們將這種說法稱為『憂鬱症假說』。」盡管如此,發生這種事的幾率仍然是非常小的。(《憂鬱症》,2011年上映電影)
地核停轉
預測時間:3億~4億年內
針對這一假說,我們可以借鑒2003年上映的電影《地心搶險記》(The
Core)。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地核因為不知名的原因忽然停止了轉動,美國政府隨即展開計劃,鑽入地心,讓地核重新轉動起來——因為如果地核停轉的話,地球的磁場就會消失,一切生命都將受到威脅。
《地心搶險記》講的大多是胡話,一直飽受科學家指責。但它講的也並不都是錯的。有些研究人員的確認為,地球的磁場會使太陽發射的電離粒子偏離方向,防止它們侵蝕地球大氣層。若此言為真,磁場一旦消失,大氣層也會隨之消失,生命也就不復存在。
火星可能就有過類似的經歷。而火星或許一度比現在要宜居得多。
199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約瑟夫·科奇文克(Joseph Kirschvink)和同事找到了一些證據,說明火星也曾有過磁場,但後來又消失了。「火星的磁場大約在37億年前消失,從那時起,它便一直保持著現在這種冰封的狀態。」科奇文克說道。
你也許聽人說過,地球的磁場正在逐漸減弱。但無須擔心,這是因為地磁場正在調轉方向,而不是漸漸消失。大約每隔幾百萬年,地球的磁場方向就會翻轉一次。
「地磁場方向的改變並不代表著地磁場的消失。」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理查德·霍爾姆(Richard Holme)說道。他還表示,地磁場方向的改變會對磁場產生一些奇怪的作用,但不會「對生物造成嚴重影響」。
那麼,地球磁場最終有可能完全消失嗎?劍橋大學的理查德·哈里森(Richard Harrison)認為,至少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這是因為,要發生這樣的事情,地核必須完全成為固態才行。而目前,只有內地核才是固態的,外地核則是液態。「內地核每年僅變厚1毫米,」哈里森說道,「而液態的外地核厚達2300千米。」
伽馬射線爆發
預測時間:50萬年之內,一顆名叫WR 104的恆星很可能會造成一次伽馬射線爆發,但很可能避開地球
我們在宇宙中是一葉孤舟嗎?如果不是的話,我們為什麼還沒有和外星文明取得聯系呢?也許我們可以把過錯歸到另一個致命因素上——大規模的伽馬射線爆發(GRBs)。
伽馬射線爆發是由星體大爆炸導致的,比如說,當一顆巨大的恆星爆炸時,或者兩顆恆星相撞時,就會釋放出大量伽馬射線。從理論上來說,長時間的伽馬射線爆發會使地球臭氧層瓦解,導致地球上的生物直接暴露在致命的紫外線照射之下。
2014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勞爾·西門內斯(Raul Jimenez)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的茨維·皮蘭(Tsvi
Piran)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認為宇宙中有許多區域經常產生伽馬射線爆發,因此不適宜生命存在。但地球所在的區域也許並沒有這一困擾。伽馬射線爆發通常發生在星系中央地帶,或是恆星密集的區域,而地球這兩點都不符合。
「現在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是因為地球還沒遇到過長時間的伽馬射線爆發,而如果真的遇上了的話,那將會導致所有物種一並消亡,」西門內斯說道,「如果地球比現在更接近銀河系中央的話,生命也許就不復存在了。」
他們認為,地球也許偶爾受到過伽馬射線爆發的影響,並在化石記錄中留下過蛛絲馬跡。約四億四千萬年以前,地球上發生了奧陶紀志留紀物種大滅絕,造成許多物質消失,而科學家認為,正是伽馬射線爆發導致了這一事件的發生。
但即便真是這樣,地球上的生物也不大可能因為伽馬射線爆發而全部消亡。雖然不斷有人發出警告,認為致命的伽馬射線爆發總有一天會導致所有物種滅絕,但近距離內,還沒有哪顆恆星可以對我們造成這樣的威脅。
更振奮人心的消息是,伽馬射線爆發的幾率正在不斷減小。伊利諾伊州費米實驗室的詹姆斯·安尼斯(James
Annis)對相關數據進行了研究,估算出每十億年之內,每個星系只需遭受5至50次伽馬射線爆發。而銀河系何其廣闊,這樣的事件發生在地球附近的幾率實在是微乎其微。
就算哪次不走尋常路的伽馬射線爆發當真擊中了地球,安尼斯也認為,它不可能除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因為海水本身就是絕佳的防輻射利器。「我不相信伽馬射線會將所有海洋生物趕盡殺絕,」他說,「我也很難相信它會造成海水魚類的大規模滅絕。我認為伽馬射線爆發會殺光地表生物和體型較大的淺海生物,就像是沿著和生物演變相反的方向進行。」
當然了,人類到時肯定將不復存在,但還會有其它形式的生命繼續繁衍下去。
四處亂竄的恆星
預測時間:可能接下來的一百萬年內就會發生
數十億年以來,太陽系中的行星們都在各自的軌道上穩定地運轉。但倘若有另一顆恆星從附近路過呢?這聽上去似乎不可思議,但2015年2月,紐約羅切斯特大學一支由埃里克·瑪瑪傑克(Eric
Mamajek)帶領的研究團隊宣布,這一事件的確發生過——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就是在「不久之前」發生的。
僅僅7萬年以前,即地球上的物種開始走出非洲的時候,一顆名為肖爾茨星(Scholz』s star)的紅矮星從太陽系外圍擦肩而過。它穿過了一片名為奧爾特雲(Oort cloud)的地區,那裡稀疏地分布著一些細小的冰塊,離太陽系行星相隔甚遠。
這並不是第一顆從太陽系穿行而過的恆星,也不會是最後一顆。科學家們預計,在接下來的幾百萬年間,還會有幾顆游離的恆星掠過太陽系。
同樣是在2015年2月,德國海德堡麥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科爾林·貝勒·瓊斯強調,有兩顆恆星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Hip
85605在24萬年至47萬年間可能接近地球,GL 710則會在130萬年之內來到我們附近。瑪瑪傑克表示,GL
710「比肖爾茨星稍大一點兒」,但離我們的距離更遠。盡管如此,GL 710或Hip 85605到底有沒有可能對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威脅呢?
用三個字來回答,「不可能」。「僅有一顆恆星從奧爾特雲中穿了過去,這並不能說明地球已經危在旦夕。」貝勒·瓊斯說道。
這幾顆恆星都可能導致奧爾特雲中的細小天體飛向地球。但就像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就算它們真的擊中了地球,也不太可能導致所有生物滅亡。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某顆較大的游離恆星在穿過奧爾特雲時變成了超新星的話,我們倒有理由感到驚慌,因為它會向太陽系內部發射致命的伽馬射線。「超新星離得越近,電離輻射就越強。離我們的距離近10倍,輻射劑量可以大上100倍。」貝勒·瓊斯說道,「這已經足夠造成大規模傷亡了。」但他還表示,這種「完美風暴」發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一顆游離的恆星從太陽系內部穿過,造成的危害也會大許多,但這種事發生的幾率同樣極小。「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有哪顆恆星會進入太陽系內部。」貝勒·瓊斯表示。因為太陽系太小了: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只有從地球到奧爾特雲邊緣距離的五萬分之一。
研究人員能找出無數種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因素。2015年2月似乎是收獲頗豐的一月:另外一項研究認為,我們應當對銀河系中的「暗物質」保持警惕。但瑪瑪傑克認為,我們對暗物質所知甚少,因此完全沒必要擔心。「我們不知道暗物質粒子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它們湮滅並產生能量的形式是什麼。」
實際上,綜合這么多研究來看,最有用的信息應當是,在接下來的數十億年裡,不會有什麼太陽系外的威脅造成地球上全部物種的死亡。「地球上肯定有一些物種,能挺過幾乎所有的大型災難。」瑪瑪傑克說道。
唯有生命本身值得畏懼
預測時間:5億年內
然而,有那麼一種毀滅性的力量,很可能造成所有物種的消亡。距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皮特·沃德(Peter Ward)稱,生命最大的威脅或許就來自於生命本身。
他將這一理論稱為「美狄亞假說」(Medea hypothesis)。這一命名是為了向著名的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致敬。蓋婭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蓋婭假說認為,是地球上的生命自身使得地球適於生存。而美狄亞則是希臘神話中一名殺害了自己的子女的人物。沃爾德認為,地球歷史上許多次大規模物種滅絕,都是由生物自身導致的。
比如說,約23億年前,新型光合生物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氧氣。而此前地球上從未有過游離狀態的氧氣,因此微生物們難以適應,發生了大規模滅絕。
接著,四億五千萬年前,陸地植物首次出現。植物根系扎破了岩床,加快了岩床中的礦物質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的化學反應。這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固定」住,減輕了溫室效應,結果導致了冰河時期的到來。
沃德表示,在遙遠的未來,這些事件會對地球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隨著太陽年齡不斷增加,太陽的溫度也在上升,導致地球溫度上升。這意味著,岩石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反應會加快——植物的根系也會加快這一進程。
久而久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殆盡,植物也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隨著植物的滅亡,動物也活不長了。沃德認為,這一系列事件都會在不遠的將來發生,也許就在5億年之內。
到時,地球上還有微生物,但它們也將變得非常脆弱。「如果地球上只剩下少數微生物,而且沒有堅強的生態系統,物理上的干擾就會造成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沃德說道。
沃德表示,類似於阿加莎·克里斯蒂1934年發表的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所描寫的案件,要想除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也許需要幾名「兇手」同時動手。「它們的規模可能很大,甚至是像地核停轉那樣的超大規模事件。總之,單個因素是不可能導致所有生物滅絕的。」但如果在地球上的生物大量減少之後,又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者伽馬射線爆發襲擊地球,大規模滅絕就可能接踵而至了。
搜尋地外生物的科學家也認為,地球很可能在自己的滅絕中佔有一席之地。
太陽膨脹
預測時間:10億年至75億年之間
如果上述事件均未發生的話,太陽遲早會把我們幹掉。我們的恆星將我們籠罩在它的光芒之下,並為幾乎所有地球生物提供生命所需的能量。但它並不會永遠這么友好下去。
我們已經觀察到,太陽的溫度在不斷升高。它遲早會變得超級熱,導致地球上的海水全部蒸發,並引發無法掌控的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急劇上升。這一進程將在約10億年後開始,除了最最頑強的微生物之外,其它生物都在劫難逃。
但還不止這樣。約50億年之後,太陽會開始膨脹,成為紅巨星。75億年後,它的邊界將越過地球現在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說,膨脹的太陽會將地球吞噬掉,毀滅掉。
也有理論認為,地球或許能逃過一劫。隨著太陽體積膨脹,它的質量也將隨之下降,因此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會變大。但從2008年進行的計算來看,這還不足以拯救我們的星球。
倘若真是這樣的話,唯一的希望就在於人類自身了。如果到時還有人類存活,他們的科技也許能讓他們將地球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否則,地球上的生命最多也就能活75億年了。
③ 地球大概經歷了多少年
學家預測太陽的壽命為100億年,現在已經過了50億年了,50億年後太陽將會變成一顆
白矮星
,詳細的我等下說。
地球的現在的年齡是46億年,如果不考慮人類或其他因素對地球的影響話,地球壽終正寢時的結果,將是被膨脹的太陽吞噬。詳細的也後面說。
那麼人類因素是指什麼呢?就是說人類肆意的
濫砍濫伐
、污染水資源、排放污染氣體,甚至進行
核試驗
等。如果這些嚴重的話,都將對地球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還有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指的就是彗星、小行星撞擊地球之類的。也可能會造成
地球毀滅
。
言歸正傳,我們說一說太陽的演化。
太陽的壽命為100億年,現在已經過了50億年了,大約再過40億年,太陽內部用於
核聚變
的氫將會用盡,同時開始啟動氦核的核聚變,這時太陽將開始膨脹,大約十億年後,太陽的外圍將膨脹到今太陽系火星以外,屆時將吞並包括火星在內的天體,當然地球也不例外,這時的太陽將處於
死亡的邊緣
。隨後,太陽將會出現引力塌縮,變成直徑與地球大小的天體,稱之為白矮星……到這一步太陽就壽終正寢了,我們的地球也不復存在。
當然,不用擔心,到那時候,人類的科學技術將是難以想像的發達,恐怕我們早已離開地球,移居到其他星球了。
④ 地球存在多少年了人類在地球上有多少年了..
地球從形成至存在到今天有45.4億年了,人類的誕生演化--單細胞--多細胞--脊椎形成--水中演化--陸地爬行演化--直立行走演化--今天,這些過程一共經歷了大約35億年左右。
⑤ 地球大概形成多久了
地球的年齡應該是46億年。
每過一年,大家都要長大一歲。一年,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個比較長的時間,可是這在地球的歷史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質學家發現: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層好比是記錄地球歷史的一本書,地層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這本書中的文字。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對古老岩石的測定,人們得知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了。
人們利用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特點,來計算出岩石的年齡。放射性元素在蛻變時,速度很穩定,而且不受外界條件影響。在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質都有個確切數字。例如,一克鈾在一年中有七十四億分之一克裂變為鉛和氦。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岩石中現在含有多少鈾和多少鉛,算出岩石的年齡。地殼是由岩石組成的,這樣我們就能得知地殼的年齡。有的人算出為30億年左右。
地殼的年齡還不等於地球的實際年齡,因為在形成地殼以前,一般地球還要經過一段表面處於熔融狀態的時期,加上這段時期,地球的年齡估計約有46億年。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齡大的星球還多著哩。
推算地球年齡,主要有岩層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蛻變方法等。根據鑒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發現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齡約有38億歲。而太陽系的碎屑,年齡都在45億年-47億年之間。因此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成員大都在同一時期形成。
依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⑥ 地球已經存在多少年了
科學家預測太陽的壽命為100億年,現在已經過了50億年了,50億年後太陽將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詳細的我等下說。
地球的現在的年齡是46億年,如果不考慮人類或其他因素對地球的影響話,地球壽終正寢時的結果,將是被膨脹的太陽吞噬。詳細的也後面說。
那麼人類因素是指什麼呢?就是說人類肆意的濫砍濫伐、污染水資源、排放污染氣體,甚至進行核試驗等。如果這些嚴重的話,都將對地球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還有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指的就是彗星、小行星撞擊地球之類的。也可能會造成地球毀滅。
言歸正傳,我們說一說太陽的演化。
太陽的壽命為100億年,現在已經過了50億年了,大約再過40億年,太陽內部用於核聚變的氫將會用盡,同時開始啟動氦核的核聚變,這時太陽將開始膨脹,大約十億年後,太陽的外圍將膨脹到今太陽系火星以外,屆時將吞並包括火星在內的天體,當然地球也不例外,這時的太陽將處於死亡的邊緣。隨後,太陽將會出現引力塌縮,變成直徑與地球大小的天體,稱之為白矮星……到這一步太陽就壽終正寢了,我們的地球也不復存在。
當然,不用擔心,到那時候,人類的科學技術將是難以想像的發達,恐怕我們早已離開地球,移居到其他星球了。
⑦ 地球誕生了多少年
46億年
地球上的生物雖然早在30幾億年前就已出現,但長期停滯在很低級的階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說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岩層,又大多經過程度不同的變質,這就使地球這段早期歷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約6億年前,較高級的生物大量出現了,並有大量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層和動物化石保留下來,從而提供了許多比較可靠的材料。所以,現在關於地球的6億年以來的這一段歷史,闡述得比較詳細和可信。這和人類歷史的闡述有相似之處,無文字記載以前,人類歷史是比較模糊和簡略的,而有文字記載以後,人類歷史才變得清楚和翔實。總之,無論地球歷史還是人類歷史,距今越遠越模糊、越簡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實。
⑧ 地球存在多少年了
目前的研究認為,地球的年齡約為46億歲,也就是說,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了。
近年人們使用同位素年齡鑒定法來測定地殼的年齡。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叫鈾鉛法。鈾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在自然條件下,鈾按照一定的速度蛻變,最後形成鉛和氦這兩種元素。這種蛻變過程非常穩定,同時又極其緩慢。原子量為238的鈾,要經過約45億年的時間才變掉原來質量的一半。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岩石中現在含有的鈾和鉛的比例,比較准確地算出岩石的年齡。
用這種方法測出的最古老岩石為40億年。所以人們估計地球的年齡約45~46億年。
⑨ 地球誕生多少年了
地球的誕生,已有45-46億年,但我們今天僅對它近6億年來的這段歷史了解得比較清楚。 為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主要是靠當時形成的岩層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記錄下來的。
⑩ 地球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多久的歷史了
在網路里邊兒是這樣定義地球的,我們的宇宙誕生了150億年。整個宇宙的起源其實來源於宇宙大爆炸,在這之後才有了形成地球的基本物質,而在46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形成了而與此同時,地球也伴隨著太陽開始逐漸重新在最開始的時候,地球並不是我們現如今的這個模樣,當時的地球還沒有陸地,因為地心深處的能量沒有釋放的地方直接導致了整個地球其實是處於高溫高壓的。地表到處都是岩漿,而空氣當中也都是有毒氣體,這個時候地球是沒有任何生命特徵的。而在太陽的演化過程當中,地球估計用了大約一億年的時間才形成原始地貌。周圍的天體導致地球在接下來遭受過很多次的隕石撞擊。他們為地球攜帶了大量的冰塊,在跟地球的岩漿碰撞之後融化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液態水,同時地球的溫度也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