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魚塘怎樣管理不易生蟲
擴展閱讀
怎樣p圖五星紅旗的軟體 2025-08-29 04:39:31
戴爾電腦怎樣找到設置 2025-08-29 04:36:51
上衣怎樣塞進褲子圖片 2025-08-29 04:30:27

魚塘怎樣管理不易生蟲

發布時間: 2022-04-26 12:45:21

『壹』 池塘養殖中輪蟲應如何控制

可以再池塘中添加大量的腐熟的雞糞就可以生出大量的輪蟲,我們這邊有專門養殖輪蟲的,分為淡水輪蟲和鹹水輪蟲,鹹水的價格高於淡水輪蟲。

『貳』 七月魚塘殺蟲殺菌方法

7月魚塘殺蟲殺菌方法:
1、清塘消毒。就是在魚、蝦養殖池經清淤修整後,用生石灰加水溶化後趁熱全池潑灑。池內留水6~10厘米深,每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85~110克,水深1米時每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80~400克,24小時後池水的pH值在11左右,可迅速清除野雜魚蝦、大型水生生物、寄生蟲和細菌等。這種消毒方法比較徹底,一般是在下魚苗前進行,重在清除魚塘里有害生物,避免魚苗的死亡與侵害。
2、魚種消毒。魚種放養前要進行消毒,可用一定濃度的食鹽水或葯水浸泡魚體,以殺滅寄生在魚體上的病菌和寄生蟲,具體浸泡時間視水溫高低、葯物濃度、魚種體質而定。

『叄』 池塘養殖中對於水質的要求特別高,池塘養殖如何進行水質管理

相信很多養殖戶對於養魚來說都是非常煩惱的,因為在養魚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對水質的要求更是如此,所以很多糖組對此也是非常的疑惑,那就是該如何去對池塘養殖進行相關的水質管控了,其實只要做好相關的工作,就能夠維護好這樣的水質的管控。

還有就是如果是養魚的話,那麼就不要將魚喂得太飽,因為將於為了太飽之後會導致於出現很多嚴重的疾病,比如說長桿等,這些疾病是非常嚴重的,會影響到水產品的質量,這對養殖的人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這一點。養殖是一項非常繁瑣的過程,但同時一定要具有耐心,只有具有耐心才能夠養出更好的東西。

『肆』 魚塘養魚主要用什麼葯物來預防寄生蟲和疾病

清池消毒葯物:這類葯物撒入池底或池水中,可以起到消滅病原、切斷它傳染或侵襲的途徑,是預防魚病不可缺少的葯物。常用的有生石灰、漂白粉、茶枯等,以生石灰的葯用效果最好。

殺滅體外寄生蟲葯物:這類葯物可以殺滅魚體外寄生的鞭毛蟲、纖毛蟲、吸管蟲及魚鰠等。在魚病流行季節之前,病原體開始繁殖生長時使用防病效果更好。常用的有硫酸銅、硫酸亞鐵、碘、敵百蟲、硝酸亞汞等。其中硫酸銅與硫酸亞鐵配成的合劑更是魚病防治中常用葯物之一。

治腸道病葯物:這類葯物對引起魚類腸道感染的致病菌有抑制和殺滅的作用,內服可治療為害青、草魚的細菌性腸炎,外用也可以作為體表殺菌劑防治赤皮病、爛鰓病等。常用的有磺胺噻唑、磺胺膚、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大蒜等。

魚種浸洗葯物:這類葯物多在魚種轉塘分養時對魚體進行消毒,防止魚種把病原體帶入養魚的池塘里去。常用的有食鹽、孔雀石綠、高錳酸鉀、碳酸氫鈉等。

抗菌素葯物:這類葯物對一些由致病菌引起的魚病如白皮病、癤瘡病等有治療效果。常用的有青黴素、紅黴素、金黴素、慶豐黴素等。

常用而量大的葯物如生石灰、硫酸銅等,可以多准備一些,其它的葯物貯備只要能保證養魚面積1~2次使用量即可。特別提醒貯備葯品應放置於陰涼乾燥處,防止葯物潮解和失效,最好用玻璃瓶裝好並寫上標簽,以免弄錯影響使用效果。

『伍』 魚塘里寄生蟲怎樣消滅

①改善環境冬捕後或春季雨季到來之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25~40克/立方米,這時用葯少,可節約投資。
②消毒後用常規殺蟲葯殺蟲一次90%晶體敵百蟲0.7克/立方米或新型殺蟲劑,用量按說明。
③放魚前葯浴消毒用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浸洗15~20分鍾或晶體敵百蟲500克/立方米浸洗15分鍾。
④合理放養密度過大或搭配不合理都會使魚的活動空間相對減少,魚類過多分泌腎上腺激素,體力下降,從而增加盛染和傳播的機會。⑤加強管理避免應激反應,提高魚自身的抵抗能力。
投喂葯餌
100克敵百蟲拌入30千克的麩皮或配合飼料中,連喂4天。

『陸』 夏季魚塘怎樣預防魚病

網上找的資料希望對您有幫助

夏季氣溫高,雨量多,天氣變化快。夏季也是魚類一年中生長的旺季,由於水溫高,魚類病原體也會大量繁殖。由於現在大多實行高密度精養方式,池水體負載量增大,水質比較肥,如果遇悶熱天、雷雨天,特別是晴天轉下雨或下雨轉晴天時,魚類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浮頭,嚴重時就可以出現泛池,造成大批養殖魚類死亡。泛池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突變,氣壓降低,水中溶氧量減少。養殖魚類如果出現長期浮頭,魚類表現為下唇比上唇長,食慾減少,飼料利用系數降低。魚體也會因此而抗病能力削弱,魚病也隨之大量發生。因此,夏季必須做好日常管理及魚病預防措施。
1日常管理
1.1注意調節水質:水為魚類生存環境,要養好魚,必須要先管好水,池塘水色上午呈綠下午黃綠色最好。控制措施有:①適時換水或加註新水,水量為1/4~1/5。②每個月用洲旗牌穩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潑灑2次,每畝平均水深1m用70g即可。可明顯增加池水的鹼度、硬度,提高池水二氧化碳平衡能力,又有預防魚病的作用。③適量施肥,一般根據水色確定要求量少、次數多。在晴天施肥。④控制大型浮游動物發生。如果池水水色清瘦,魚又經常浮頭,下風肉眼能看浮游動物時,可用魚蟲清每畝平均水深1m用20毫升全池潑灑,能預防蟲害發生,或者適當增加鱅的放養量。⑤有條件可使用增氧機,增加水體中溶氧量,改善水質。
1.2嚴格做好「四定」,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一般晴天多投飼料,雨天少投飼料,投飼料總量為總魚量的3%~5%,同時保證飼料質量,避免投飼料過量,既造成飼料浪費又會敗壞水質。
1.3魚病預防: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要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都會有一定困難,特別是發病後的病魚已經沒有食慾,即使使用特效葯也會因魚不攝食而難以進入魚體內,因此必須十分強調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魚苗下池前每畝用100公斤生石灰徹底清池,消滅病原體,生石灰消毒後一般經過7天後即可投放苗種。在飼養過程中,一般平均水深1m每15天用洲旗牌穩定性二氧化氯70g左右化水潑灑一次,對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各種傳染性疾病都有很好預防效果。
2常見魚病防治
2.1病毒性魚病:淡水魚類的病毒性魚病主要是草魚出血病。
(1)出血病的主要症狀:病魚鰓蓋、鰭基處、口腔出血,魚鰓出現白鰓。
治療方法:平均水深1m每畝用洲旗牌穩定性二氧化氯1噸,間隔1天再使用一次。
2.2細菌性魚病:淡水魚類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有細菌性爛鰓、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赤皮和爛尾病等。
細菌性爛鰓病的主要症狀:病魚體色發黑、鰓絲尖端腐爛,常帶有污泥、鰓蓋內表皮充血、腐蝕,出現所謂「開天窗」症狀,鰓上粘液增多。
細菌性腸炎病的主要症狀:病魚肛門外突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帶血的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
細菌性赤皮病的主要症狀:病魚鱗片容易脫落,腹部出血並伴有體表潰瘍。
細菌性爛尾病的主要症狀:病魚的尾柄,軀干腐爛,發生「蛀鰭」現象。
以上是養殖魚類在夏季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治療方法如下:
①每畝平均水深1m用70g洲旗牌穩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潑灑,間隔1天,連續2次,同時用「魚菌清Ⅰ號」或者「魚菌清Ⅱ號」拌飼料投喂,5天為一療程。
②每畝平均水深1m用生石灰40kg全池潑灑,連續2次,同時用「魚安康」或者「魚安清」拌飼料投喂,5天為一療程。
2.3有害藻類:池塘中大量繁生銅微囊藻,水花微囊藻等,在下風水面漂著一層翠綠色的膜,藻體死亡後,蛋白質分散,產生羥胺和硫化氫有毒物質,會引起魚類死亡。每畝水面平均水深1m用250克硫酸銅溶液潑灑,同時每10天~15天潑灑生石灰10~15kg。
2.4寄生蟲病:病蟲害主要有錨頭鰠、魚鯴、指環蟲、復口吸蟲寄生在魚鰓或體表,嚴重時可以引起養殖魚類的死亡。
治療方法:每畝平均水深1m用強力「魚蟲清」20毫升全池潑灑,5天用葯1次,連續用葯3次。
3魚病治療中的注意事項
①注意正確量魚池面積、水深,計算魚池水量。
②潑灑葯物時應掌握在晴天下午,魚浮頭時不能用葯,用葯時如遇陰雨天氣,可用增氧機增氧1小時後潑灑。
③用葯時如果是水位淺水質瘦,葯效作用快,可適當減少葯量,特別是硫酸銅,瘦水池應特別注意減少用葯量,避免產生葯害。

『柒』 魚塘養羅非魚 草魚 鯪魚如何日常管理預防疾病消殺寄生蟲如何處理淤泥消毒多長時間換水

魚塘養羅非魚 草魚 鯪魚如何日常管理預防疾病消殺寄生蟲如何處理淤泥消毒多長時間換水?
(1)魚種選擇要正確
雄性羅非魚生長快,但如有雌性羅非魚在魚塘內,會造成子代繁殖過多,造成單位水體魚的密度過高,不單影響魚的生長速度,也會浪費飼料,增加養殖成本。同時有雌魚在塘內,雄性羅非魚會因築巢,而影響其生長。因此,選擇魚種要以雄性率高為主,同時要兼顧起捕率高、生長和出肉率高等特點。(2)池塘條件適宜
對養殖羅非魚的魚塘規格要求不嚴格,面積可大可小,甚至小型水庫也可以養殖。羅非魚也是網箱養殖品種的優良選擇。羅非魚商品魚養殖池塘的面積以10~15畝為宜,池塘面積過小,水環境不穩定,不利於物質循環;過大,不便於生產操作。池塘水深以1.5~3.0米為宜。但是,對於需要過冬的羅非魚池塘,要求水深2.5米以上。(3)放養前的准備
①修整魚池:秋後排干塘水,通過凍結、乾燥和曝曬,以清除病菌和敵害生物並改良土質;清除雜草、雜物,挖去過多淤泥,平整池底,修補池邊,加固堤埂,疏通注排水渠道,設置攔魚柵等。②葯物清塘:清塘方法是將池水排出,池底剩3~5厘米深的水,每畝用生石灰60~75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每畝10~15千克,或茶籽粕每畝40~50千克。一般清塘應在晴天中午進行,可提高葯效。③注水和施基肥:清塘後7天左右,待葯物毒性消失,可注入新水0.5~1.0米,施基肥培養浮游生物等餌料生物。羅非魚種入池後,隨水溫升高和魚體長大,逐步加水至最大深度。(4)放養時間
自然條件下生長水溫低於18℃時,羅非魚一般停止攝食,因此,要待水溫穩定在18℃以上,才可以放養魚種。若放養過早,因水溫低,容易造成死亡;放養過遲,縮短了生長期,影響出塘規格和魚產量。因此,在放養魚種時,必須掌握好適當的時機。(5)放養密度適當
魚苗階段放養密度5000~20000尾/畝,成魚階段放養密度1000~2500尾/畝,通常為了保證較大規格上市,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畝。羅非魚主要是用作魚片加工,一般條重400克以上的可以上市,規格越大,價格有所提高,所以建議養殖大規格成魚出售。(6)合理搭配品種
在羅非魚苗入塘後3~4個月,每畝放7~10厘米的烏鱧苗80~100尾,目的是控制羅非魚繁殖的子代;鱅30~50尾;草魚100~120尾;青魚10~20尾。羅非魚魚種階段不要混養過大規格的其他魚種,防止與羅非魚爭奪飼料。條重100克以上的羅非魚形成搶食習慣,其他大規格魚種對其影響逐漸降低。(7)注意排、灌水
加水入塘和排水時,要特別注意嚴防進入其他野雜羅非魚,做好密網阻攔措施,防止羅非魚在魚塘內大量繁殖。(8)定期開增氧機
羅非魚一般不會因浮頭死亡,但也要注意開增氧機,目的是使魚塘水上下層循環,防止羅非魚浮頭或暗浮,減少羅非魚額外的營養消耗。在天氣晴朗時,中午開機0.5~1小時,清晨時視具體情況再適當開增氧機。(9)水質管理要求
羅非魚對水質肥瘦要求相對不嚴格,以水中浮游生物作為食物,相對較肥的水質可節省飼料,所以,養殖羅非魚要求水質相對較肥,透明度為25厘米左右較好。相對而言,魚種培育階段水質比成魚養殖階段水質要求較肥些。(10)及時分批起捕
達到上市規格的羅非魚要及時捕撈上市,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保證魚塘中羅非魚持續快速生長。(11)防寒措施
羅非魚不耐寒,為了預防魚被凍死,越冬前日曬塘底不宜過度,以便於羅非魚能夠打窩結群棲息越冬。入冬時盡量加深塘水,池塘北角搭建擋風棚,並在水面圍養水葫蘆,阻止魚塘水上下對流,推遲塘底降溫的時間。有條件的把魚塘加以改造,加深塘水至2.5米以上。(12)病害防治
魚病防治是池塘養魚生產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決定著養殖的成敗。因此,要認真貫徹「全面預防,積極治療,防重於治」的方針。魚病的發生,是環境、病原體和魚體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要預防疾病就應該調節好水質,控制病菌的傳播與繁殖,合理的飼養管理,增強魚的體質。當發現魚有不正常行為時,應立即調查原因,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魚病的發展。在用葯方面,要對症下葯,不能濫用葯物,杜絕使用易被魚體積累和污染環境的有機物、農葯、重金屬、抗生素、呋喃類和磺胺類等葯物。

『捌』 池塘養魚如何殺蟲殺菌調水

這個比較復雜,每個池塘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是不一樣的。現在一般不提倡殺蟲殺菌。但可以每月兩次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採用光合細菌進行調水,使水色黃綠色。就能養好魚的。

『玖』 春天如何搞好精養魚池病蟲害的防治

春季氣溫逐漸回升,魚類活動量增大。抓好春季魚塘的管理,不僅能促進魚類提早開食,恢復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還能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養殖戶需注意抓住當前時節,做好魚塘飼養管理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抓緊清塘消毒和營養水體
魚種放養前必須對池塘坍塌池埂和進、排水渠等設施進行徹底的整治。之後每畝用生石灰60~75公斤和茶麩60公斤,打碎浸水48小時後,全池潑灑。生石灰的作用除殺滅野雜魚和病原體外,還可改良土壤,中和酸性,提高pH值,釋放營養素,保證有機物質的良性循環,增加水的肥度。而茶麩可培育池塘豐富的浮游生物,葯性消失後也是魚種苗喜食的營養飼料。魚種苗下塘前7天(清塘消毒3天後),畝施250公斤~350公斤發過酵腐熟了的人糞尿,或畝放尿素2.5公斤、過鱗酸鈣5公斤,培育浮游生物,使魚種下塘後有充足的天然餌料攝食。
確定投放品種和密度
根據當地餌料和水質條件,確定主養品種。若水草和旱草豐富,宜主養草魚、鯿魚;若肥源充足,可主養鰱魚、鱅魚、鯽魚、羅非魚;螺、蜆多的水域,可主養青魚、鯉魚。放養量視池塘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而定,精養魚塘一般每畝投放1500尾~2000尾,粗養魚塘每畝放養500尾~1000尾。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應實行多品種、多規格魚種合理混養。
把握魚苗投放關口
早春氣溫低,魚苗活動較少,在捕撈、運輸、投放過程中,不易受傷,魚苗成活率高;一般在3月中下旬投放最為有利。應力求選擇整齊、發育良好、色澤光亮、體質健壯、游動活潑、逆水力強且體表鱗片完整無損的同齡魚種。魚種下塘前,應先用10ppm漂白粉或8ppm硫酸銅浸洗20分鍾左右,或兩種葯物同時並用。如在邊遠山區缺乏上述葯物,可用4%的食鹽水溶液浸洗魚體20分鍾~30分鍾,消毒效果也很好。
投放時,應選擇晴天氣溫高時進行。切忌雨雪、刮風天氣放養。放養地點應選擇在避風向陽處,將盛魚種容器(盆、桶等)放入水中,使其慢慢傾斜,讓魚苗自行游入池塘中去。
嚴格關注水體變化
魚池水位應控制在0.6米~0.8米,使水溫能較快升高,以利於充分發揮肥效和促使魚類提早開食。同時應適當施些有機肥,以利提高水溫。遇連續陰雨天氣時,要適當增加池水深度,以防池中水溫變化幅度過大。開春後由於氣溫、水溫逐漸回升,魚類的生物餌料開始大量滋生。若發現水質老化和偏酸性,可注入20厘米深的新水,並每畝水面用20公斤~30公斤生石灰全池潑灑。水質清瘦時,適當施腐熟有機肥,以保持中等肥度水質,水質透明度以30厘米~40厘米為宜。
及時投餌增營養
及時投喂營養全面的人工配合飼料,以增強魚種體質,加速其生長。當魚塘表層水溫上升到10℃左右時,魚類開始少量攝食,也有時食量較大。若發現水底到池面出現小面積混濁,魚類活動頻繁,則說明魚類處於飢餓狀態。開食的具體做法是當魚塘表層水溫達3℃時,每周投餌1次;晴暖天氣當魚塘表層水溫升到10℃時,需每天或隔天投餌1次。每次投餌量為夏秋季投餌量的1/6左右,或以3小時~5小時吃完為度。與此同時,可進行引食馴化。方法是先用3天~5天時間灑入少量細碎料於食台附近的池邊進行誘食,以後逐步縮小撒料范圍,直至定點投喂於食台上。
加強病蟲害防治
對魚病蟲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春季每半個月每畝用生石灰20公斤化水潑灑,以調節水質,增強水體的緩沖能力;或用1ppm漂白粉消毒殺菌。如果出現寄生蟲,可用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化水潑灑。
另外,在魚池早春注水時,應盡量注入冬季蓄水。因這種水帶病菌少,有利減輕魚病的發生程度。
春季魚池常發生的魚病主要是水霉病,這是一種真菌性疾病,多因管理中操作不慎致使魚體受傷引起。可用400毫克/公斤食鹽和400毫克/公斤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或浸洗魚體進行防治。另外,車輪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病也時有發生,可用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