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豆種植 大豆種植技術如何田間管理
大豆是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是具有高營養價值,大豆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以及各種生理活性物質,是重要的食品工業原料,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對油脂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擴大,大豆作為飼料的用途也越來越重要,豆餅是牲畜和家禽的理想飼料。從以上可以看出,大豆生產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發展大豆生產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種植技術
1.品種選擇。根據不同的用途選用不同的品種,以採食鮮莢為主,應選擇寬莢、品質好、風味早熟的品種;採收後以加工豆製品為主的,以選用增長潛力大、內在及外觀品質好的優質大豆品種。
2.種子處理。一般畝用種量4公斤左右,根據不同土壤環境與病蟲害情況,選用合適的種衣劑包衣,有的也可用微肥、菌肥、ABT生根粉等拌種,增強種子活力。
3.合理耕作整地。整地以深松為原則,採用深松旋耕機進行深松耙茬、耙平耙細、增強土壤通透性與抗旱耐澇能力,耕翻深度15~20cm左右。壟作大豆整地要與起壟相結合,做到壟體壟溝深松。
4.適時播種。6月上中旬播種,地膜大豆可適當提前播種,利用大豆播種機進行點播,使植株分布均勻,播種深度3~5cm。壟作大豆採取窄行密植技術,一般60cm小壟種2行、90~105cm大壟種4行,小行距12cm左右,每公頃密度加大到37,5萬~45萬株,增產15%~20%。切忌在雨後和土壤爛濕時播種,否則大豆會因吸水受脹而不能發芽,容易引起爛根死苗。
5.科學施肥。根據土壤肥力情況的不同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化肥施用時間與用量。一般採取分層深施,即底肥施在壟下16~18cm處,用量約占總施肥量的60%左右;種肥施在種下4cm處,用量約占總施肥量的40%;另外,在始花期至終花期根據長勢進行葉面噴施。可以滿足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二、田間管理技術
1.苗期管理。大豆出苗後進行查苗、缺苗補苗,並及時間苗剔除疙瘩苗,達到苗全苗壯,補苗時可以補種或芽苗移栽。
2.加強中耕培土。間苗後立即進行中耕鋤草,中耕深度隨根系生長狀況由淺到深再淺的方式進行,整個生育期過程中至少要進行三到四遍,向根部擁土,逐漸培起土埂,利於耐旱、抗倒、排澇。
3.開花結莢期的管理。主要爭取花多、花早、花齊,防止花莢脫落和增花、增莢,看苗管理,保控結合,對高產田應採取控制為主,避免過早的進行封壟郁閉,在開花末期達到最大葉面積為好。具體措施:封壟前繼續鋤草,看苗酌情給水施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壯苗不追肥防止徒長,花莢期追磷肥。當葉片顏色出現深綠色,中午葉片萎蔫時,要及時澆水。在盛花末期摘頂心,打去頂尖,防止倒伏。
4.營養施肥。在大豆開花初期與結莢期噴施葉面肥可增加莢數和粒重,促進大豆正常成熟,防止早霜危害。葉面噴施尿素加磷酸二氫鉀,每畝用量為尿素350~700克加磷酸二氫鉀150~300克,並按照土壤缺素的情況可以同時增加微肥。一般用量鉬酸銨為25克、硼砂為100克,混合兌水噴灑,噴灑時間以下午4點後為宜,花莢期可以噴灑2~3次。
5.病蟲害防治。(開花~結莢期)該時期除抗旱、排澇外,主要是防治蟲害。重點是防治大豆病蟲害,主要有灰斑病、根腐病、孢囊線蟲、大豆食心蟲、蚜蟲等。根腐病、孢囊線蟲等可根據土壤條件因地制宜地採用種衣劑包衣、選用50%福美雙或50%多福合劑按種子量的0.4%拌種等辦法。蚜蟲採取熏蒸防治方法,減少農葯使用量。
6.除草方法。播種前或出苗前結合中耕進行一次土壤化學封閉除草,花莢期再噴一次除草劑,在開花末期至結莢期可根據大豆長勢噴施化學調控劑。要選擇低毒、高效、低殘留的化學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要控制農葯施用量。過量使用會造成農葯殘留,傷害農作物,或深入地下水,對水源造成污染。
7.收獲及保存:大豆收獲後,要代棵涼曬,防止豆粒炸腰和退色。待種子水分降到12%以下時及時脫粒,涼曬後入庫保存。留種大豆收獲後注意防雨,防霉變。
B. 怎麼種植黃豆才能高產優質
6、病蟲害防治
大豆銹病多發於高溫高濕條件下,葉片上有銹斑,後枯黃脫落,植株矮小,豆莢減少,癟粒增加,產量下降,防治此病要及時清溝排水降濕,發病後用粉銹寧450g/hm2對水750kg噴霧防治。大豆食心蟲於8月中下旬危害,此幼蟲蛀入豆莢,莢內充滿蟲糞,在8月中旬成蟲始盛期用敵敵畏熏殺是防治食心蟲的有效措施。豆莢螟蛀食豆粒,一般蟲食率在10%~30%,乾旱少雨年份重發,使用有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功夫乳油等。為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最後一次施葯的安全期應在收獲之前,切忌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葯。
C. 大豆怎麼施肥才能高產
進行大豆機械施肥,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1)施肥方法播種時將肥裝入播種機(如精量點播機等)播肥箱內,通過主動輪轉動帶動播肥齒輪轉動,將肥均勻施下,施肥深度控制在種下4~5厘米,有利於土壤保水和作物對肥料的緩慢吸收。
(2)施肥量測算在播種前計算和調整好播肥量。
(3)施肥量與施肥時間根據土壤有機質、速效養分含量、過去施肥實驗結果、肥料供應水平及所種作物品種喜肥程度,具體確定各田塊的施肥量。供參考的經濟有效純量和氮磷鉀比例:商品量(美國二銨、尿素、氯化鉀、其他肥料自行換算)15~20千克,N∶P∶K=1∶1.2~1.5∶0.5~0.7。分三層施入壟體:一層為種肥,種下3~5厘米,可施二銨3~5千克,餘下分別施入8~10厘米的第二層和種下12~14厘米的第三層,最好分層、分箱施肥。深施、窄施、密施應增加20%的肥料量。
D. 想要種植黃豆高產優質,應該怎麼種植呢
大豆通常被稱為大豆,它是一種豆科植物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該植物原產於我國。根據大豆種皮的顏色和顆粒形狀,將其分為五類:黃色大豆,綠色大豆,黑色大豆,其他大豆和飼料豆。它自古以來就在中國栽培,已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
大豆最常用於製造各種大豆產品,提取大豆油,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豆渣或磨成粗粉大豆也常用於家禽和牲畜飼料。以下是大豆的高效栽培技術:
大豆鐵銹通常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葉子上有銹斑,枯萎掉落,植株矮小,豆莢減少並縮小。穀物增加而產量下降。為了預防和控制這種疾病,應及時清理溝渠並排干水。疾病發作後,以750kg的水450g/hm2噴灑以進行預防和治療。大豆絲蟲在8月中下旬出沒。幼蟲鑽入豆莢,豆莢中充滿了昆蟲糞便。在八月中旬,當成年人盛開時,使用敵敵畏進行熏蒸是控制絲蟲的有效措施。豆莢蟲吃豆粒。一般昆蟲攝食率為10%〜30%。它在乾旱和雨季復發。它使用4.5%的β-氯氰菊酯乳油和功夫乳油。為了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最後一次施用的安全期應在收獲前,並且不應使用高毒性和高殘留農葯。
E. 黃豆高產種植技術管理是什麼
和其他作物相比,大豆更適合深松種植,並且土地前茬對於大豆的生長也存在著較大的影響,按照前茬作物的實際情況,相關種植人員也要對大豆採用不同的種植方式。
比如前茬如果是常見的經濟作物,就可以採用伏秋淺翻深松方法,同時還可以在秋季進行整地,適當進行施肥等,這種耕作方式還可以做到秋雨春用,能有效避免乾旱問題的出現。
黃豆種植注意事項
1、溫度:由於它原產於熱帶地區,喜歡高溫高濕環境,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在有霜凍出現的地區不能安全越冬。
2、光照:對光線要求不嚴,喜歡陽光充足,也耐半蔭。
3、肥水:對於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時添加有機肥料外,在平時的養護過程中,還要進行適當地肥水管理。
F. 東北大豆怎樣種植能高產
一、品種選擇與處理
土壤肥沃、雨水較多且栽培條件好的地區,可選用耐肥喜水,莖桿粗壯,主莖發達,株高中等,豐產性能好的有限生長習性或亞有限生長習性的品種;土壤肥力較差或干早地區,宜選用植株高大,繁茂性強、耐瘠耐早的無限生長習性的品種;同一地區,也要按照土質、地勢、肥力、灌溉條件等,選用不同特性的適宜品種,做到因地種植,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播種前將病粒、蟲蛀粒、小粒、秕粒和破瓣粒揀出。根據品種固有的典型特徵,如粒型、粒色、種子大小、種臍大小和顏色深淺,剔除混雜的異品種種子。為防治根腐病、蠐螬、地老虎、根蛆等苗期病蟲害,常用種子量0.10%~0.15%的辛硫磷,或0.7%的靈丹粉,或0.3%~0.4%的多菌靈加福美雙(1∶1),或用0.3%~0.5%多菌靈加克菌丹(1∶1)拌種。葯劑拌種與鋁酸鉸微肥拌種同時進行時,需在鋁酸鉸拌種晾乾後進行。注意採用根瘤菌拌種後,不能再拌殺蟲劑和殺菌劑。
二、選地整地
大豆對土壤類型適應性較強,但疏鬆肥沃的土壤更適宜高產。重茬或迎茬將導致大豆病蟲害加重,前茬大豆殘留分泌物會抑制大豆植株生長,致使植株生長畸形,品質和產量顯著降低。種植大豆要選擇油菜為前茬,油菜收獲早,有利於早整地和積累土壤水分,並利於消滅雜草和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小麥與大豆根系形態分布不同,通過換茬可調節耕層養分的合理利用。實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合理輪作,避免重、迎茬及葵花茬和其他雜豆茬。重、迎茬大豆由於病蟲害發生嚴重,養分消耗單一,破壞養分平衡,加之根系分泌物的毒害,造成減產,一般重茬豆減產20%~30%,迎茬豆減產5%~10%。
三、科學施肥
大豆根瘤固氮能力弱,應增施有機農肥,配合施用氮、磷、鉀化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做到平衡施肥,才能獲得高產。推廣應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氮、磷、鉀搭配,施生物鉀和生物磷肥(拌種或混入化肥中施用),並根據缺素狀況增補鉬酸銨等微量元素肥料。農肥及化肥可作基肥結合整地一次施入,也可在起壟時集中施入窄行壟帶內,根據產量指標和土壤養分狀況科學配方施肥,目標產量為2250~3000kg/hm2時,施肥標准應為優質農家肥45~60t/hm2、尿素90~120kg/hm2、過磷酸鈣195~255kg/hm2、硫酸鉀120~150kg/hm2;為提高化肥利用率,可施入生物鉀或生物磷7.5kg/hm2。
四、起壟覆膜
用小行40cm、大行70cm的劃行器劃行,首先在地邊劃一邊線,沿邊線35cm處劃小行邊線,然後一小一大間隔劃完全田。用步犁起壟時,步犁來回沿小壟的劃線向中間翻耕起小壟,將起壟時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間形成大壟面,或機械直接起壟。地下害蟲為害嚴重的地塊,起壟前先噴施40%辛硫磷乳油7.5kg/hm2加細沙土450kg拌成的毒土處理土壤,然後起壟,用寬120cm的地膜全地面覆膜。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可在起壟後先用50%乙草胺乳油1200~1500倍液全地面噴霧,然後覆膜。沿邊線開深5cm左右的淺溝,地膜展開後,靠邊線的一邊在淺溝內,用土壓實,另一邊在大壟中間,沿地膜每隔1m左右,用鐵杴從膜邊下取土原地固定,並每隔2~3m橫壓土腰帶。覆完第1幅膜後,將第2幅膜的一邊與第1幅膜在大壟中間相接,從下一大壟壟側取土壓實,依次類推鋪完全田。
五、適期播種
大豆應根據當時溫度、土壤墒情來確定播種期。一般當耕層土壤日平均溫度達8~10℃時,為適宜播種期。據此,大慶旱作大豆適宜播種期為4月下旬。種植密度根據土壤肥力高低和年降水量確定。肥力高宜稀,肥力低宜密;降水量多宜稀,降水量少宜密;分枝多的晚熟品種宜稀,植株收斂分枝較少的早熟品種宜密。旱作全膜大豆10.0萬~19.5萬株/hm2為宜。其中分枝較多的品種如金張掖系列等適宜稀植,株距15~20cm,保苗9.15萬~12.00萬株/hm2,分枝較少的品種適宜密植,單株種植時株距12~15cm,保苗12萬~15萬株/hm2,雙株種植時株距18~20cm,保苗18.0萬~19.5萬株/hm2。手播或機播進行等距精量點播,一般需種量60~90kg/hm2。用點播器破膜播種,播種深度3~4cm。土壤黏重、墒情好、種粒較小的淺播;墒情差、質地輕、種粒大的深播。播後用細沙或腐熟牲畜圈糞、草木灰等疏鬆物封住播種孔,並在地頭覆膜播備用苗,用於移栽補苗。
六、大田管理
當幼苗出土後,應及時進行查苗補苗,以保證全苗間苗宜早,一般以子葉展開時間苗效果最好。根據豆苗生育狀況進行2~3次中耕,第1次中耕以第1片真葉出現時為宜,深度不宜超過3.5cm;第2次中耕可在出現3~4片復葉、子葉發黃時進行,深度為4.5cm;第3次中耕一般在苗高20cm左右時,開花前進行,宜淺耕,並結全培土,培土高度以略高於子葉節為准。水源缺乏的地塊,可採用清糞水澆灌;水源條件好的最好用噴灌。必須打破種植大豆不施肥或少施肥的觀念。一般施尿素50~60kg/hm2、磷酸二銨200kg/hm2左右、硫酸鉀200kg/hm2左右,可收獲大豆37.5t/hm2。如管理得當,可達40t/hm2以上。這3種化肥連同防治地下害蟲的葯物拌合均勻,一次性深施作為底肥。中後期主要葉面施肥,多用氮液肥於花前、花扣、鼓粒期噴灑3遍,能夠增產15%以上。
七、病蟲害防治
防治霜霉病,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田間發病時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00kg/hm2噴霧。枯萎病發病時全株枯萎,首先應拔除病株,並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保護健株不受侵染,重點噴植株根部。蚜蟲是大豆病毒的主要傳播者,防治上,可噴灑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靈800~1000倍液。細菌性斑點病於發病初期噴農用鏈黴素3000~4000倍液加0.06%DT殺菌劑防治。蚜蟲點片發生並有3%的大豆卷葉時,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g/hm2對水600~750kg噴霧防治。防治食心蟲,用5%甲拌磷顆粒劑11.25~15.00kg/hm2拌細土10kg,於8月10日前後撒在田間,每4壟撒1壟。根蛆可用40%樂果乳油按種子量的0.7%(加水適量)拌種防治幼蟲;成蟲發生盛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噴葯量600kg/hm2。黑絨金龜子發生時可用2.5%敵百蟲粉劑30kg/hm2在田間噴灑防治。
八、適期收獲
大豆收獲過早時,籽粒尚未成熟,脫粒困難,百粒重、脂肪和蛋白質含量低,一般手搖植株有響聲即可收獲。
G. 怎麼讓大豆苗子枝葉茂盛
第一,要優化布局,不要種的太稠
種大豆種的太稠,植株之間爭奪營養,導致大豆營養不良,不利於結莢。到了中後期,植株之間不能通風透光,也會結莢很少。
第二,選種科學化,播種前處理好種子
考慮到積溫帶和品種所需熱量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宜的大豆品種,忌越區種植。應選擇優質、高產、抗逆的品種,播種前做好種子包衣或者葯劑拌種,以提高大豆的出苗率及固氮能力。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重迎茬地塊在出苗後容易有鼠害,應注意防治。
拓展資料:
病害防治
1、灰斑病
危害特點:大豆灰斑病主要為害成株期葉片,也可侵染幼苗、莖、莢和種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葉上出現半圓或圓形褐色病斑。成株期葉片上的病斑最初為退綠圓斑,逐漸發展成為邊緣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狀斑,故又名蛙眼病。後期也可形成不規則形病斑。潮濕時葉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布滿葉面,病斑合並,葉片枯死脫落。莖斑紡錘形或橢圓形,莢斑圓形或橢圓形,因莢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層。籽粒上的病斑與葉斑相似,多為圓形蛙眼狀。
2、防治方法:
⑴苗期較濕潤多雨的地區,用50%福美雙或50%多菌靈拌種,每100公斤種子用葯0.3公斤;
⑵針對感病品種,生長茂密的豆田,於發病初期或莢和籽粒易感病期噴葯,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葯劑有40%多菌靈膠懸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葯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兌水80公斤-100公斤-霧。視病情發展,間隔7天-10天,共2次-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