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一紀多少年
擴展閱讀

一紀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4-30 17:51:12

⑴ 一紀是多少年

一紀是12年。

一紀這個說法出自《國語·晉語四》韋昭註:「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意思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十二年。所以古時候以12年為一紀。

紀年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主要的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干支紀年等。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1)一紀多少年擴展閱讀:

我國東漢《四分歷》中,將20蔀稱為「紀」。一紀的定率為20蔀,1520年,555180日。這個天數能被60整除,所以從歷元時刻開始,一紀之後冬至和朔旦不但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而且這一天的干支也與歷元所在日名相同。後世的歷法中,則常以冬至和朔旦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與歷元日名相同,這樣的狀態相鄰出現的一個周期稱為「紀」。

⑵ 「一紀」是多少年

歲星(木星)繞地球一周約需十二年,故古稱十二年為一紀。
《國語·晉語四》:「文公


十二年,
狐偃
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韋昭
註:「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
故一紀為十二年。

⑶ 古代的一紀是多少年

12年。

《國語·晉語四》韋昭註:「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意思是:歲星(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十二年。

故古稱十二年為一紀。

(3)一紀多少年擴展閱讀

紀年:

紀年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主要的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干支紀年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註:2014年為第79個甲子的第31年,自黃帝來算起,2014年是4711農歷年.。

天乾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乾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天乾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乾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紀

⑷ 一紀是多少年

一紀為12年,《國語·晉語四》中記載:「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歲星即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12年,故稱12年為一紀。有人認為「紀」的單位來自於我國的地支觀念,十二生肖分別代表地支中的一支。天乾地支一個大輪回是60年,也就是通常說的一個甲子。故當一個人60歲時,又稱為花甲之年。

古代計時工具

在古代,有兩種計時工具,一種是日晷,另一種是漏。日晷是由太陽影子的運動來定時的,與日晷表面的刻度相對應。漏是由滴水造成的,它由四個用來盛水的銅罐組成,從上到下重疊。水位隨著滴水而上升,銅罐旁邊有一個刻度,所以它可以用來計時。

⑸ 多少年為一紀,多少年為一世紀

一紀是12年。
一世紀是100年。

⑹ 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讓閻王給寇善人加了一紀的陽壽,請問一紀是多少年

十二年。一紀出自《國語·晉語四》:「 文公 在 狄 十二年,狐偃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拓展資料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⑺ 一季是幾年

一紀指十二年。

歲星(木星)繞地球一周約需十二年,故古稱十二年為一紀。

有人認為,這「紀」的單位來自於中國的地支觀念,十二生肖分別代表了地支中的一支,中國陰歷里的紀年用天乾和地支相配,十二生肖之首是老鼠,老鼠屬子,第一年就是甲子年,又比如,今年是乙酉年,明年是丙戌年。天乾地支一個大輪回是60年,也就是通常說的一個花甲子。故60歲叫花甲之年。

(7)一紀多少年擴展閱讀:

我國東漢《四分歷》中,將20蔀稱為「紀」。一紀的定率為20蔀,1520年,555180日。這個天數能被60整除,所以從歷元時刻開始,一紀之後冬至和朔旦不但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而且這一天的干支也與歷元所在日名相同。

後世的歷法中,則常以冬至和朔旦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與歷元日名相同,這樣的狀態相鄰出現的一個周期稱為「紀」。

⑻ 一紀是多少年,一甲子是多少年

一紀為12年,歲星或太歲紀年,12年為一個周期,稱為一紀。

一甲子為60年,東方朔三千甲子說明他十八萬歲。

(8)一紀多少年擴展閱讀: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現在是每晝夜是24小時,而在古代則是12個時辰。當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分別稱中國與西方的時間單位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漸漸忘記「大時」,而「小時」一直使用到現在。

在古代,我們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為標志。又用動物如大鼠、牛、虎、兔作為替代品使它容易被記住。

古中國計時工具:

在古代,有兩種計時工具,一種是日晷,另一種是漏。

日晷是由太陽影子的運動來定時的,與日晷表面的刻度相對應。我們應該在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天文台可以看到它。漏是由滴水造成的,它由四個用來盛水的銅罐組成,從上到下重疊。頂部有三個孔,底部有一個箭頭形浮標。水位隨著滴水而上升,鍋上有一個刻度,所以它可以計時。

原日夜分為100分鍾,因為它不能分為12小時,然後改為96、108、120分鍾,到清朝正式設定為96分鍾;因此,1小時等於8分鍾。一個時刻分為三個部分,總共24分鍾,和24個節氣。請注意,一分鍾不是現在一分鍾,而是這個詞,它被刻在兩個時刻之間,帶有兩個奇怪的符號,所以它被稱為字。

⑼ 一旬一紀一代一世分別是多少年

一旬是10年,也有說法是12年;一紀12年;一世30年。
旬(拼音:xún)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指事字。甲骨文上從十(或甲),下象回環形。表示以天干甲日到癸日十天時間的循環為「旬」。金文加日,則明確表示以十日循環為「旬」。後來轉指十年,又引申為時間上的一個完整循環。
一紀指十二年。出自《國語·晉語四》:「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一世,漢語詞彙,拼音是yīshì,意思是一代,三十年,一生、一輩子,舉世;全天下;一世間,一時。出自《左傳·昭公元年》:「一世無道,國未艾也。」

⑽ 一旬一紀一代一世分別是多少年

一旬是10年,一紀12年,一代25年,一世50年。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現在是每晝夜是24小時,而在古代則是12個時辰。當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分別稱中國與西方的時間單位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漸漸忘記「大時」,而「小時」一直使用到現在。

在古代,我們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為標志。又用動物如大鼠、牛、虎、兔作為替代品使它容易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