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怎樣實現儒家所推崇的管理思想
擴展閱讀
怎樣在手機上製作視頻ppt 2025-05-20 11:46:05
怎樣拍雪景小視頻 2025-05-20 11:45:58

怎樣實現儒家所推崇的管理思想

發布時間: 2022-05-03 13:39:56

A. 儒家思想對我們當前的企業管理主要有幾大貢獻

http://www.pudongbuilding.com/Files/L5.pdf

第3篇:儒家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一種管理都必須適應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背景,都必須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因此,對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繼承、發揚,對於提高現代企業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遠在先秦至漢初期間就形成了眾多的流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論體系,從此,儒學成為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並貫穿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當今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華運用於企業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儒家「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理念是指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根本,進而調動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的思想觀念。儒家的管理哲學帶有鮮明的「人學」色彩,其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性管理思潮具有趨同性。「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與儒家「以人為貴」的管理思想有著十分相似的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仁學。「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理論基礎。「仁」有許多種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人」,如「君子篤於親」、「故交不遺」、「泛愛眾」,說的都是「仁者愛人」,仁學的精神實質就是「愛人」。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仁學包括哲學、倫理、道德、宗教等一系列屬於精神領域的學科。仁學主張以仁為管理的核心,凡事都以仁愛為原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要求關心人、重視人、愛護人。儒家管理思想不僅發現了「人」,而且揭示了人的普遍性質——仁,注重人的價值,「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崇德尚法,尊賢善聽。儒家崇德尚法的管理觀點,是說要從「德法」兩方面進行管理。「德」即正德,端正品德:「法」指刑法。「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很明確地把德教和刑法看作是管理的兩個方面,「刑以佐德助治」,「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以是和」。儒家管理思想認為,只有德化才能將管理者的合理意圖變成被管理者的自覺行動,將管理者的管理變成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但德化不能代替一切,沒有優良的法度,不能給人的思想行為以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也談不上高效的管理。儒學的剛柔並濟,恩威並用,寬猛齊施的管理實踐,對現代管理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儒家還進一步認為,尊賢善聽、群策群力是實現管理目標的保證。首先要尊賢,儒家認為,要做好管理,必須是「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那麼如何舉賢呢?一要知人,「聽其言而觀其行」。二要不分親疏,任人唯賢不唯親,「眾惡必察,眾好必察」,意思就是對於世俗的毀譽不能盲從,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考察,弄清真相,從而得出正確結論。三要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破格任用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四要「無求備於一人」,對於任何一個人都不要求全責備。
「人和」的整體管理戰略,突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諧也」,指不同東西的和合與統一,它強調不同事物、因素、成分的有機結合,適度調整,措置得當。儒家管理思想不斷追求的目標就是和諧。「和」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價值准則。可以說,儒家「和諧」的管理思想體現出崇尚團結、講求團隊協作的價值觀念。
儒家倡導「以和為貴」,但堅持「和而不同」,要求人們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存在差異性、多樣性,「和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從社會歷史觀上說,「和而不同」是要求管理者必須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具有「泛愛眾而親仁」的人本思想。
管理者應「修身養性」、「明德自律」、「剛健有為」。儒家管理思想十分重視對管理者自身素質的要求,認為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完善,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君子德風,小人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因此,管理者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加強管理,必須強調修身,即加強管理者的個人修養。「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儒家管理思想在強調修身的同時,崇尚剛健有為,「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剛毅而木訥近仁」,肯定「剛」是有重大價值的管理倫理品德。
儒家管理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對企業進行科學的管理,就是要應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合理地組織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本身既有的各種資源,調動企業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作為我國古代很有影響的儒家管理思想,它的價值、作用毋庸置疑,將儒家管理思想很好地運用於現代企業管理,一定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
確立人本管理理念。人是企業系統構成要素中最活躍、最積極、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而企業管理必須以人為本。企業要重視員工、關心員工,尊重員工的個人特性,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然,強調重視員工的自身價值並不是宣揚個人利己主義,而更多的是強調群體價值。企業要善於把員工的個人價值轉化為企業價值,善於選擇賢才,通過公平、透明的競爭機制和保障機制,鍛煉員工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品格,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
確立「為政以德」的管理理念。儒家「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來說,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名合格的現代企業管理者,要講求道德形象,而不能只以權力壓人。同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企業管理者,特別是主要管理者,都應該遵章守法,自我約束,接受監督;做事公道無私,胸懷坦盪,工作勤奮努力,勇於創新。管理者應該「修己安人」,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忠信篤行。管理者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運行效果。儒家管理思想認為,管理者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學習和修養,才能使自身具有與其職務相稱的素質,即「修己」。並且,還要從「修己」到「安人」,即從自我管理走向社會管理。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層次的管理者,必須講「信」。如果表裡不一,言行相悖,就不能取信於眾。管理者要「言忠信,行篤敬」,這里所說的「信」,一是要講信用,二是要取得別人的信任。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取信於人是管理的首要條件。「君子信而後勞其民」,管理者的信用不僅指言而有信,言而必行,還指他管理的企業在政策、規定等方面的連續性。
現代企業管理要強調「人和」。現代企業是一個綜合系統,是多層次的有機結合體。怎樣協調各種關系,怎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儒家「以和為貴」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是現代企業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因素,要保持企業的和諧,就要從組織和個人兩方面來加強。在組織方面:一是要建立一個優秀的領導集體。領導集體的思想品質、業務能力是組織內人際關系和諧必不可少的條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分工清晰、責權明確的組織結構有利於改善人際關系。在個人方面:企業的每一位員工,要真誠地待人接物,給人親和感,關心別人;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襟,敢於犧牲自己的利益,要處理好上下級關系,特別要處理好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的關系。
綜上所述,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而一個人、一個民族不可能割裂傳統文化的影響,企業管理活動也離不開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記。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一種管理都必須適應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背景,都必須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因此,對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繼承、發揚,對於提高現代企業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B. 儒家管理思想包括哪些

孔子的管理思想只是個雛形,真正使儒家管理思想體系發揮作用的是孟子。孟子不僅繼承發展了孔子管理思想理論,更重要的是他通過游說上層統治者的途徑使儒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應用。孟子將孔子管理思想中的「仁」和「義」結合起來論證,同時又主張將「義」與「利」對立起來看待,並且認為「上下交征利,國之危矣」。『『仁者無敵』』是孟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他提倡「愛民」,主張用仁愛的思想去管理國家,達到「富民」的目的。自孟子之後,儒家管理思想逐漸定型並越來越為統治階級所接受。真正做到集儒家管理思想之大成的是漢代著名管理思想家董仲舒。他以儒家管理思想為根基,進行亍大膽創新:一方面吸收了法家管理思想,用「尊君卑臣」的管理理論替代了自孔孟以來的「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又吸收了道家管理思想,將「天人合一」的理論融入到儒家管理思想體系,形成了一套以儒家管理思想為中心,貫穿著神權、君權、父權、夫權的管理體系。到了中國封建社會轉型時期的北宋,儒家管理思想再一次進行了革新。以朱熹、二程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對儒家的管理學說進行了再次的改進,他們以孔孟的道德學說來管理社會,以宇宙、天理來統治人的內心世界,「存天理、滅人慾」就是這一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則體現。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宗旨。儒家管理思想因其獨特的思想體系,備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C. 什麼是儒家的管理思想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關內容,對於歷史,我們要傳承。正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等經典思想一樣,儒家學說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發展和推進有道社會的和諧進步,這是人類始終在求索和踐履的一個關於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恆問題。正是在對這一問題的自我主動認識和實踐中,人類由遠古走向現代文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是,由於人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實踐,是一個不斷更新遞進的社會活動,因而關於這一問題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經形成而不再變化,它將隨著人類的生存而存在,並將隨著人類的進步而更新。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這一問題認識實踐的豐富智慧的結晶。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對此具有很深的認識。從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徵上看,還是從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說,儒家文化實際上是關於如何管理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學說。儒家的管理哲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體內容,它構築了儒家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作用。
由於儒家的理論本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對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進行一些分析。我們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為這么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管什麼?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誰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勞心者治人」;最後是怎樣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和為貴」。對這三個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一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一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麼就要對人進行分析。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
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所以,管理者們,必須對一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從理論的深度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個人最高的奮斗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斗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慾望,有慾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一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一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慾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慾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麼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一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范,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一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麼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並不是不講外在的管理規則,他們用的是「禮」,即所謂的「齊之以禮」。我們知道「禮」實際上是社會各種活動的一項規則,是社會的一種控制手段,其本質是在於規范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是一種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禮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轉化為誠服的臣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學說,從來沒有提到效率和發展生產,這就給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作為一個指導全國的文化體系卻不能提高生產力,這不能不說是儒家學說的一個悲劇。
雖然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滄桑,但儒學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為後代所賞識,盡管在中國極度動盪的歷史時期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卻未能抹殺其光輝,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一直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世界的東方以至於整個世界。其中既有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同樣也有著封建的糟粕。無論它是什麼,歷史告訴我們,它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D. 中國儒家傳統學說中,是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

摘要 您好,需要以下條件

E. 儒家管理思想如何適應當今社會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於「禮」,這個禮是指世界的規則,天子應該做什麼,應該享受什麼樣的規格,出門應該做什麼樣的車,臣子應該做什麼,享受什麼樣的規格。父親應該做什麼,兒子應該怎麼樣去做,一般天子以三王為楷模,這是其核心觀點,即為君君子子父父臣臣

當然值得說明的 君君子子父父臣臣被很多人批判為封建禮教,盡管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尤其家族制漸漸消亡,這個思想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儒家為了完成這個禮的世界,所提出的君子品格,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是非常值得人們去學習

我甚至覺得應該迫切的去學習。

F. 儒家思想與管理的聯系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發展

(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設。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對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形成性善論和性惡論兩種人性的假設。

(3)儒家對組織的獨到見解。在中國幾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結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著「義」。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體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協調,使組織高效運行。

(5)儒家的管理思想。對於如何管理,儒家採取的是「仁」、「德」和「禮」。「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 「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禮」作為外在的管理規則。

(6)儒家實質是社會倫理學,是社會管理與政治的理論基礎,以此而區別於其它諸子百家,從倫理到實踐不但是通過教育,同時也是體制化模式實施,因而在歷史不同時期有其特有的形態,以法治、法制的方式或是以人治、政策的方式等來實現社會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目錄:第一章 以人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對以人為本管理的理解
第二節 "敬德保民"是人本思想的萌芽
第三節 以人為本管理哲學的創立
一、人為萬物之靈
二、人為五行之秀
三、人為宇宙的中心
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第四節 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的核心
第五節 對中國特色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內涵
二、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三、西方現代的人本管理模式
四、如何探索中國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
第二章 人性本善: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基礎
第一節 人的本質規定
第二節 西方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
一、經濟人假設
二、社會人假設
三、自我實現人假設
四、復雜人假設
五、自由發展人假設
第三節 性善論與內驅力
第四節 性惡論與外驅力
第五節 《周易》的元善防邪論與中合驅動力
第三章 道之以德: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激勵機制
第一節 西方的激勵理論
第二節 德治與自律化管理
第三節 法治與強制性管理
第四節 自律與他律的統一
第五節 東西方激勵機制的比較
第四章 仁愛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
第一節 東方文化中的仁愛思想
第二節 西方文化中的美德、善的思想
第三節 仁愛思想在管理中的現實價值
一、"仁愛"思想是管理者實現管理目標的道德要求
二、仁愛思想是被管理者實現自身價值應有的道德素質
三、仁愛思想是企業實現其宗旨的有效價值選擇
四、仁愛思想是企業內部維護團結和增強凝聚力的基礎
五、仁愛思想也是企業成為一流企業的重要條件
第五章 忠恕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二
第一節 "忠恕"之道是仁愛思想的重要內容
第二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管理價值
一、國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德教於民
二、國家行政管理者要施仁政於民
三、國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富裕於民
四、國家行政管理者要給大眾建立一個精神生活的樂園
第三節 "忠"在管理中的現實價值
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自己企業的利益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自己企業的理念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自己的本職工作
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職業道德
第四節 "恕"在管理中的現實價值
一、"恕道"是維護企業內部人際和諧的道德基礎
二、上級與下屬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都應該講"恕道"
三、實行"恕道"管理,必須實行"中道"
四、實行"恕道"管理,必須遵守"所欲與之,所惡勿施"的原則
第六章 誠信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三
第一節 誠信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規范之一
一、"誠信"是儒家的五種基本道德之一
二、《周易》中的誠信
三、"誠信"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恪守誠信,反對任何欺詐行為
第三節 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之根本
一、企業內部的管理者對被管理者、下級對上級、員工與員工之間要建立信任機制
二、要建立企業與用戶、消費者的誠信機制
三、企業與企業、公司與公司之間也必須建立起誠信機制
第七章 見利思義: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四
第一節 "義"是人類社會的根本道德規范
第二節 正確認識儒家的"義利之辨"
一、駁對孔子義利觀的歪曲
二、駁對孟子義利觀的歪曲
三、對董仲舒義利觀的修改而產生的偏頗
第三節 "見利思義"、義利合一是儒家義利觀的真諦
一、"見利思義"、義利合一是儒家義利觀的第一要義
二、"見利思義"的歷史故事
第四節 "見利思義"在現代管理中的意義
一、正確處理企業內部的義利關系,是維護企業內部和諧與團結的基礎
二、正確處理企業與社會公眾、國家之間的義利關系,是企業獲得回報的出發點

G. 如何運用儒家思想做好財務管理01

先秦儒家非常強調「義」,在「義」與「利」的權衡中,認為「義」應被放在首位。對統治者而言要以義制利,以禮制欲,要先義後利。孔子曰「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認為如果不先義後利,一味重利,則國家必然危機;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他主張「義主利從」。但這並不是說先秦儒家諸子就不重視利。荀子認為,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統治者應設法讓民眾積極從事生產活動以滿足生活的需求。先秦儒家諸子義利思想,其出發點與歸宿點在於讓社會秩序得到大家自覺的維持,是儒家人本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先秦儒家承認個人利益,同時強調國家利益,但當個人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則倡導個體服從於整體。例如孔子對那些為了個人利益犧牲國家利益的亂臣賊子和小人十分憤慨,不斷進行口誅筆伐。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可以看出孔子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選擇社會整體利益的傾向。孟子也承認個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但他認為,各等級的人要相互承認彼此的利益界限,不能夠因為個人利益糾紛導致國家滅亡。荀子的富國論思想異常豐富,他希望自己的政策主張能夠帶來國家富強,人民富足。但他還是明確了不同人的利益標准,利益分配要按照國家統一的標准進行,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企業進行和諧財務管理也避免不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在肯定個人利益的同時偏重於社會整體利益將是最佳選擇。
「與民同樂」
先秦儒家認為改善君民關系,國君必須與民同樂。在先秦儒家看來,社會產生罪惡與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人只想著自己而不想著他人。因此他們提出了「與民同樂」的社會整合思想。和諧財務管理的標志之一就是企業治理者與全體財務關系人同樂,維護每一個財務關系人的利益。
企業民主理財是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重要目標。當然民主理財也是有特定含義的,並非一切財務決策問題都搞全體員工或股東投票。但對涉及廣大員工和股東根本利益的問題,要尊重大家的意見。加強民主理財建設,一方面要積極穩定地推進理財程序、制度民主化建設,積極鼓勵股東、員工的理財參與意識,對企業重大理財決策、日常財務管理多發表自己的建議;另一方面是要堅持企業財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保障股東、員工理財權力的行使。
「修身克己」
進入春秋中葉,尤其是戰國以後,社會秩序非常混亂。先秦儒家試圖通過內在途徑以重新構建社會秩序,其中尤以孔孟學說最為典型。在先秦儒家學者看來,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每一個人都應從「養心」出發,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強調「反求諸己」、「修身克己」等內在途徑進行思想整合,構建和諧社會秩序。我國企業進行和諧財務管理也不例外,也需要通過內在途徑構建和諧財務關系。要想形成企業和諧財務管理,必須先形成和諧包容的財務文化。
包容的財務文化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寬容、關愛、團結以及人與資本之間的平衡協調。有了和諧包容的財務文化,企業在處理各種財務關系時就少了沖突,多了合作。要想形成這種和諧包容的財務文化,必須通過多方面長期的財務文化培育,不斷向財務人員、員工、投資者、債權人等的思想意識中灌輸錢、利潤很重要,但人的尊嚴、權利、愛心更重要等理念,使人們盡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今我國企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財務管理不和諧問題。諸如財務分配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利益關系失衡、財務控制能力弱化、財務法制建設不理想、財務道德滑坡、極端利己主義沉渣泛起、財務權力腐敗等不正之風蔓延等。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理想秩序如何建立,引人深思。我認為,先秦儒家修身克己的思想對於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秩序的重建頗具借鑒意義。每一個財務管理人員都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諧財務管理秩序重建才有希望。
「信用思想」
先秦儒家極其重視信用對於整合社會的價值,認為「信用」是維系社會群體生活秩序和諧運行的關鍵。孔子非常強調信用的重要性,《論語〃顏淵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孔子看來,人生於社會間,只有社會成員之間都講求信義,這個社會才能和諧,才有意義,否則,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崩潰。
我們許多企業之所以不能夠實現和諧財務管理,與整個社會的信用資源匱乏不無關系。因此,如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企業要想實現和諧財務管理目標,就必須取信於每一個財務關系人。企業財務管理只有講究誠信,重視信譽,才能帶動整個企業的道德建設以及風氣的改善,從而為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實現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當前企業中所出現的誠信危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企業的財務失信行為,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企業有的政策難以推行,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誠信對於企業的深層次意義。
先秦儒家智慧的社會整合思想,閃光點在於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社會制度,從而實現社會和諧。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先秦儒家通過建立禮樂制度,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可以說儒家的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中華的傳統文化,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儒家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智慧告訴我們以下哲理:第一,企業穩定是實現和諧財務管理的前提,在一個動盪不安的企業里尋找和諧財務管理,無異於緣木求魚;第二,要有一套評估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指標體系。這樣才能知道企業財務管理是否和諧,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這些指標既要有定量計算,也要能夠進行定性分析;第三,要實現和諧財務管理的目標,必須建立公平合理的財務制度,不能依靠少數人的意志、喜惡來評判和規范;第四,企業財務制度設計必須尊重人的情感和尊嚴,任何不顧人情、人道的財務制度設計,不僅無助於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建構,反而會適得其反。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從總體上看,先秦儒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荀子,都重視人們的物質利益訴求,強調要為民制產,期望統治者與民眾整體在社會財富的佔有方面獲得某種程度的平衡。唯有滿足企業財務關系人的根本利益,才有可能達到企業和諧財務的管理目的。任何脫離企業財務關系人根本利益的舉措,都是不切實際的,也勢必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H.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有什麼作用

儒家思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企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就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體系就十分驚人。看起來平平淡淡,但是卻包含巨大的力量。《弟子規》,很神奇吧?只不過用了儒家思想的一句話擴展出來的。儒家思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企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建立基於心靈思想為平台的精英模式。 ---- 諸葛長青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為核心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孔子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就十分驚人。諸葛長青認為,學習了解並實踐儒家思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哪裡? 出自儒家思想核心經典的《大學》。《大學》中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然後意誠,意誠然後心正,心正然後身修,身修然後家齊,家齊然後國治,國治然後天下平。」儒家文化是一種人本主義文化,它倡導的義利並舉的價值觀念,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風,以和為貴的人際關系以及兼收並蓄的實用理性等思想,均與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相吻合。這是儒家文化在管理中受到重視的最重要原因。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海爾張瑞敏認真學習了《論語》,他認為:我們用《論語》來形成團隊精神,每個人都做正直的人,工作中樂於助人,形成合力,《論語》對形成企業精神很重要。我國學者朱雨蘭曾經在《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發表過一篇文章《儒家文化對現代管理的影響》,非常好,這的學習借鑒,諸葛長青把學者朱雨蘭的這篇文章,與有緣者分享。 學者朱雨蘭:自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以來,人們相信資本主義精神是與新教倫理和西方文明所獨有的本質密切相連的。因此,直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仍然普遍認為工業化的奇跡只有在西方才能實現。然而,二戰以後,先是日本隨後是亞洲四小龍,再接著是東南亞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均以高速的經濟增長令人刮目相看。何以出現經濟奇跡,它的成功經驗背後深層文化底蘊是什麼?筆者認為,儒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別是它飽含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為現代管理提供了源頭活水。
一、義利並舉,義以生利的價值觀念
諸葛長青: 學者朱雨蘭分析的非常好,儒家文化也特別強調生財致富要有道。告誡人們要「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先義後利」,以義為重的價值取向,不取不義之財。
儒家將價值觀的問題論述為義與利的關系的問題。儒家非常強調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可是,在義與利的權衡之中,儒家認為義應該首先被考慮,它是衡量利之取捨的標准,作為君子應深明大義。
但這並不是說儒家就不重視利。孔子又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義可以產生利,且只要符合義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將這條原則上升為治國理政的根本要義。
現代社會中,任何人,任何企業都不能迴避利與義的選擇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就說過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利益上的競爭,有利於激活企業,煥發經濟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相互之間激烈競爭的主要目的在於追求"利",即最大的利潤。 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利」,而是怎樣取「利」? 儒家文化也特別強調生財致富要有道。告誡人們要「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先義後利」,以義為重的價值取向,不取不義之財。 義與利說到底並無必然對立,義也是一種利,只不過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種整體的利,或稱「公利」。我們強調義,即是強調應該把整體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應以不損害公利為原則。從長遠利益看,以義(公利)為先,可能會使企業暫時損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為必能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經濟環境,從而開辟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於企業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反之,若企業局限於短期利益,製造偽劣商品,做虛假廣告,可能使企業獲取暴利,但這種破壞公共利益的行為必會使企業的聲譽和形象一落千丈,到頭來只能被消費者冷落,被市場淘汰,或受到法律的嚴懲。企業應該依靠科學的管理,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等在競爭中取勝,其經營應把追求自身利益與貢獻於社會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參與發展公共事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講求「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損人。
二、群體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風
諸葛長青:現代管理中,人是根本。
儒家傳統思想是以維護社會安定和群體協調為宗旨的。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認為,人從道德修養到社會價值實現的過程,經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八目。 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個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問題,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將個人價值置於群體之中進行衡量和評定。儒家並非完全忽視人的個性,只是比較強調整體,要求把個人、家庭、國家、天下統一起來,在社會整體中確立個人的價值,強調培養個人對社會、國家的使命感,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 現代管理中,既要滿足員工的物質需求,又要注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充分發揮員工個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為其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機會,從而產生對企業的滿意感,增強其歸屬感。 同時,還應宏揚群體意識和憂國憂民的高度責任感、義務感,培養員工和企業榮辱與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業精神,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穩定性。這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將使企業成為實現個人價值與奉獻群體相結合、充滿活力和戰鬥力的團隊,也使企業的維系和發展有了更堅定的基礎。
三、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人際關系。 諸葛長青:「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搞好企業的經營需要有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和"即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還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統治者是否具備「人和」的基本條件。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證企業有強大的競爭力。孔子倡導"和為貴",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見,「和」是通過各種不同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整體的最佳結合,而"同"不講差別,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沒有自我,這是不可取的。 在現代企業中,盲目服從,追求一致是很危險的。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就每天都有這種擔心。他說,因為他在海爾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企業其他人就產生了迷信,認為反正張總的決策總是對的,他們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認真論證了,即使面前有個坑讓他們跳,他們也會跳下去,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國大多成功企業者遇到過或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得好,企業就會不斷的發展、壯大,否則,企業可能出現決策危機。
如果說"和而不同"是講差異性、靈活性和變通性的話,那麼"和而不流"則是指不隨波逐流去苟同別人的錯誤意見,表明了不可調和性,體現了"和"的剛的一面。 孔子在回答子路時說:"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這里,孔子認為,真正的強者是與人和平相處而又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之人。 可見,"和"中有剛,評論了"匹夫不可奪志"的英雄主義氣概。企業內部的和諧,應該是包含能力、業績上的公平競爭的和諧,而不是同事間相互排擠,傾軋,這種競爭會帶來企業中人人力爭上游、勤奮敬業的健康風氣,從而增強整個企業的內聚力。
四、取長補短、兼收並蓄的實用理性
中國儒家思想歷來不重玄想和擎飾,而是務求經世使用、知行合一。 孔子告誡其弟子:"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就是規勸他們少說空話,多辦實事。孔子還主張"見賢思齊"(《論語·里仁》),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寬宏氣度表現於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種取長補短、兼收並蓄的實用理性。
新加坡,這個只有彈丸之地的小島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將儒家倫理作為中小學道德教育的課程。然而,這個極為強調東方本位的國家,其教育體制正在趨向美國化,他們大量引進美國教材、學習美國式管理。新加坡並不是刻意美國化,而是在他們的觀念中,世界上最好最新的東西就是新加坡所想要的東西,新加坡人強烈的實用理性精神使他們成為一個"奉儒家倫理,說英式英語,學美式思想"的獨特的國家。
現代管理過程中,儒家文化的人本主義,重人際關系的倫理觀念注入其中,使社會倫常關系融合在企業的管理模式之中,在企業外部塑造了相對安定的經營環境,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比較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淡化了勞資對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和實踐的豐富源泉。當然隨著社會的變遷,儒家文化亦需要進行重新整合提升,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課題。 諸葛長青:儒家思想,一個巨大的思想寶庫,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中華民族崛起世界的秘密武器。誰讀懂了儒家思想,誰就是傑出的成功者。祝福天下有緣者有求必應、天官賜福、事業騰飛、財源廣進! 更多關於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請看諸葛長青的新浪博客專輯文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續放生,有求必應。只要持續放生、施食、念佛號並認真迴向,快則三天、慢則三年必有神奇感應。以下是佛學放生基本知識。

I. 中國古代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J.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達到崇君權和富國強兵的管理目標。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張,進而提出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指出要實現的管理目標是至德之世。

(10)怎樣實現儒家所推崇的管理思想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

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