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仁風鎮的鄉鎮發展
仁風的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穩定發展,GDP年均增長9.1%。 棉花加工業和木材加工是仁風鎮民營經濟的兩大支柱,也是鎮黨委、政府著力發展的龍頭企業,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財政收入的兩個有效的途徑,到2005年,棉花加工企業已達到5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按照2002-2020年的小城鎮建設規劃,以楞子陳棉花加工小區為中心的工業區已成為該鎮的工業中心。木材加工業也是仁風的民營經濟的一大亮點,以盛亞特板材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企業已經初具規模。
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5.7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41萬元,增長29.9%;其中,國稅提前5個月完成全年任務,完成312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61.6%,地稅完成1179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04.2%,財政完成150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億元,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2億元,增長13.5 %;農民人均純收入7660元,增長11.2%。順利實現「鄉鎮財稅三年翻番」的目標。 主導產業
1、西瓜:全鎮冬暖大棚總面積超過2萬畝,大拱棚、小拱棚西瓜1萬余畝,大田西瓜2萬畝。每個冬暖大棚年收入超過5萬元,西瓜成為群眾致富的主導產業。自2007年以來,先後三次在濟南泉城廣場舉辦「西瓜文化節」,盛況空前,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多次參加全縣的農產品集中推介活動,富硒精品西瓜供不應求。
2、奶牛:仁風鎮畜牧業幾年來發展迅速,奶牛養殖業成為群眾重要的增收途徑。
3、木材加工:2009年在仁碼路兩側新建了仁風鎮木材加工園區,實現了木材加工業集中經營。規劃建設了一處木材加工園區,2009年底一期工程20戶加工企業已遷入小區。園區建成後將是一個集板材、木片、麵皮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加工集散地,園區的建成將形成林業生產及木材流轉的良性循環。另有蘋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等經濟林1萬余畝。
4、棉花加工:日加工皮棉800噸以上。
地方特產
1、富硒小蘭西瓜:仁風的富硒小蘭西瓜是一種具有保健性質的高品質瓜種,具有防癌、美容、保健等功能,該品種是2000年10月我鎮與省農科院聯合研製的新品種,並於2000年12月底首先在我鎮示範園進行了冬暖大棚種植試驗。2001年3月底西瓜上市後,受到了省市等有關單位和市場的好評,其含糖量遠遠超過了市場上一般西瓜品種,其含硒量達到17ug,充分滿足了人體對硒的需求,是標準的優質西瓜。2001年我鎮與省農科院又對該品種進行了改良,並於2001年12月在示範園小規模種植,2002年3月上市後,該西瓜品種無論在品質上,還是產量上都比原品種有了較大提高,並在市場上一炮走紅,市場供不應求。2004年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在首屆齊魯美食節上被譽為「綠色美食」。2006年又被認證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08年又被認證為「綠色食品」。 經山東省硒研究會專家認定,仁風富硒西瓜具有護心腦、保肝腎、防輻射、抗癌變、解毒素、修復胰島、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功效。2009年仁風牌商標榮獲國家地理商標標志,2010年仁風鎮被中國特產文化節組委會授予「特產業先進單位」,仁風西瓜將逐步成為國內的知名農產品。
2、富硒甜瓜:濟陽縣「仁風」富硒甜瓜種植面積為5800畝,畝產5000-6000斤,價格3-3.5元/斤,一個大棚僅富硒甜瓜一項就可助農增收近兩萬元。
3、紅山楂:仁風的紅山楂也是一大特產,它用途廣泛,可以製作山楂糕、山楂餅,山楂核還有葯用功能。食用山楂可有開胃功效。2007年仁風鎮被命名為「中國山楂之鄉」
4、富士蘋果:仁風的紅富士蘋果色澤好,口感好,是饋贈親朋的佳品。 做大做強農業品牌,加快農民增收步伐,作為傳統優勢產業,仁風鎮將緊緊圍繞「四個一」富民工程,按照以「瓜果林」為媒,以「稻糧菜」為基的工作思路,重點在農業特色創品牌、農民增收重實效上做文章。
以「瓜」為媒,美名遠揚。上半年,在發展西瓜產業過程中,強化科學管理,實行了五個統一,即統一育苗、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富硒、統一銷售。5大品牌基地印製了統一的包裝箱,每箱內都有一張信譽卡,每張信譽卡註明含糖量、種植者、驗級員號碼、收購日期、監督電話,每個西瓜貼有質量證明標志,真正做到了每個瓜都有「身份證」,每一個瓜的質量都可追溯到生產者。在對外宣傳上,積極組織參加了在垛石勝源公司舉辦的「第四屆西瓜文化節」,在仁風鎮文化廣場舉辦了「瓜王大賽」等活動,並在國道220線豎起「中國西瓜之鄉」宣傳牌,仁風鎮將在加大宣傳力度和生產管理的基礎上,努力爭取中國馳名商標榮譽稱號。
以「果」為基,香飄萬家。仁風鎮是一個林果大鎮,全鎮速生林面積4萬畝,經濟林1萬畝。經濟林主要種植有蘋果、山楂、薄皮核桃、葡萄、包金梨等多種果樹。特別是平家村的蘋果、山楂種植規模近萬畝,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每畝經濟林年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依託全鎮4萬畝經濟林,仁風鎮大力發展林下養殖規模,棚均效益在3萬元左右,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上半年,全鎮新植防護林2590畝,經濟林620畝,農田林網3600畝,四旁植樹13萬株,發展林下經濟1800畝。
以「奶」為源,富裕百姓。上半年,仁風鎮積極出台扶持政策,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在已建西張、北陳、朱家、王讓、東街等奶牛養殖基地5處的基礎上,又確定王老虎村奶牛養殖小區一處,截至目前,全鎮奶牛總數近4000頭,日產鮮奶可達12噸。在下一步工作中,仁風鎮將進一步加快奶牛小區建設,提高奶牛小區存欄量,完善奶牛小區配套設施,強化科學管理,提升牛奶品質,三年內力爭再新建3處以上小區,奶牛存量超過1萬頭。
以「菜」為點,以點促面。仁風鎮南部地區以鹽鹼澇窪地居多,在種植品種上重點推廣種植水稻;中部地域以白沙土為主,土質松軟、水質甘甜,種植品種主要以林果為主;北部地區主要以紅土地為主,適宜進行大棚蔬菜種植,棚年均收入3萬元左右。上半年,通過積極做工作,又確立了蘭家、西街、許家、付家四處大棚生產基地,預計可新增瓜菜大棚369個。在產業種植結構上,仁風鎮逐步形成「南稻北菜中瓜果」的農業生產格局。 城鎮建設不僅關乎著城鎮的形象,更是城鎮發展的載體和保障,上半年仁風鎮繼續加大投入,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升城鎮載體功能,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良好環境。著力抓好城鎮建設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對公路兩側的違章建築進行了集中清理、拆除,清運垃圾、補植綠化,進一步美化了城鎮駐地的環境,城鎮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在鎮文化廣場北側,新建5000平方米為民服務中心綜合辦公樓一處,計劃投資223萬元,對迎風大街220線路口至派出所段進行重新改造提升,現工程招標已經完成;藉助上級部門扶持政策,對鎮駐地東街、西街、南街和北街道路進行改造提升,不斷改善居民出行條件。計劃投資96萬元,對迎風大街與220線節點和派出所十字路口節點進行高標准改造,進一步提升鎮駐地小城鎮化水平。
上半年,仁風鎮按照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要求,鎮黨委、政府積極利用上級政策,加大投入,投資260萬元新建垃圾處理中轉站一處,現已投入使用;投資50多萬元,新建駐地污水處理中心一處,現設備安裝已經完成。在全鎮82個村進行了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各村採取多種形式,清理街道,清運垃圾,清除「三堆」,村村建立了保潔員、安裝了垃圾桶,村內垃圾實現了集中收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5月底,順利通過市城管執法局對我鎮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檢查驗收。 抓好經濟是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基礎。仁風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財稅建設不放鬆,上半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運行良好。截至6月底,全鎮GDP預計可完成10.99億元,占年計劃的53.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億元,占年計劃的54%,招商引資總額完成1.86億元,占年計劃的50.3%。財稅收入完成1140.36萬元,占年計劃的56.48%。各項經濟指標均提前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的目標。
重點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濟南大強實業集團投資2.8億元建設的「濟南市環境保護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預計8月份投產。為確保企業為鎮域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濟南市環境保護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落戶之初,仁風鎮就與企業簽訂了稅收協議,要求企業第一年實現稅收不低於800萬元,以後每年以20%速度遞增,企業全部達產後將繳納稅收4000萬元。山東濟陽環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仁風鎮第二個過億元的在建項目。該企業落戶濟北開發區,總投資4億元,一期投資1.2億元,生產規模可達5萬紗錠,全部達產後年可實現稅收5000餘萬元。
另外,投資2250萬元的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濟陽縣2011年田間工程建設項目,投資1500萬元的「市投資仁風鎮後喬等村土地整理項目」順利開工建設,總投資42億元的特高壓變電站、濟東高速等重點項目也將在下半年開工建設,這些項目的開工建設都將為仁風鎮鎮域經濟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仁風鎮始終重視抓好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落實好各項涉農惠農政策,抗旱資金、小麥補貼和棉花良種補貼全部發放到位。2012年新農合參合率達到了99.5%;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全鎮繳納養老金220萬元;銀齡安康及涉及老年人的優惠政策全部落實。文化教育、低保優撫、計劃生育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王圈小學和鎮中心幼兒園兩座教學樓順利竣工,中心幼兒園已正式投入使用,投資70萬元的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已基本竣工。
做好社會穩定及農村財務管理。高度重視12345投訴辦理,市民熱線辦結率達到99.9%。加強矛盾糾紛排查,上半年共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2起,調解成功率達99.8%,確保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規范村財、村賬鎮管,加強村幹部監管,推行村務財務公開,加強對鎮村幹部教育培訓,加快後備幹部培養、選拔,強化幹部的服務意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了幹部的業余文化生活,營造了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為切實調動鎮黨政班子、脫產幹部及村幹部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月份,仁風鎮組織黨政班子成員、管區負責人及部分村幹部50餘人外出參觀學習,參觀人員實地參觀了章丘市雙山街道三澗溪村社區建設、村務黨務公開欄、黨員活動室等場所及崔寨鎮蓋世物流園區、前街村社區,回河鎮張廟社區、休閑廣場和環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認真學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查找自身不足,進一步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機關幹部圍繞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就如何做好本職工作進行了演講,增強了機關幹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建立健全各項考核機制,增強機關幹部幹事創業的能力。上半年,仁風鎮進一步完善了重點工作推進通報制度,將財稅任務、社區建設、大棚生產、民生工程等重點工作、重點工程明確責任到每一名鎮領導幹部,制定完成時限。同時,將大棚生產、發展黨員、城鄉環衛一體化、社會撫養費徵收等工作明確到每一個管區,將上述完成情況全部上牆,實行一周一通報,一月一調度,確保工作有序順利開展。
鎮黨委按照「抓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解決村兩委換屆選舉之後遺留的問題。上半年先後請市、縣有關專家對新當選的村幹部進行了農村法律、廉政勤政、財務管理、農業知識等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了基層幹部素質。按照「三推三示兩票決」的制度嚴格把好黨員關,上半年吸納入黨積極分子20人。 為確保完成全年各項工作目標,實現全鎮經濟社會穩步發展,下半年我鎮的工作思路是:突出五項重點、落實四項措施,確保實現「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仁風」的工作目標。
突出五項重點,是指在下半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突出完成好財稅任務這個工作重點。強大的財力支撐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分析下半年我鎮的財稅任務:國稅方面,依託我鎮的木材加工和棉花加工企業,國稅完成全年任務壓力不大;地稅方面,下半年,濟南市環境保護固物處置中心即將投產運行,實現稅收。另外還有投資2250萬元的全國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和投資1500萬元的「市投資後喬等村土地整理項目」,以及特高壓變電站的建設施工,也會給地方帶來一定稅收。基於以上情況,下半年我鎮財稅工作思路是:對內「不滴不漏、做到應收盡收」,對外「求大不放小、芝麻西瓜一起抓」,確保完成全年稅收任務。
(二)拓寬視野、放寬思路,突出完成好招商引資這個工作重點。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撐,就不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招商引資、引進大型的企業項目還是當前鄉鎮工作的一項重點。作為我們這些不具備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的鄉鎮來說,如何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就需要拓寬視野、放寬思路,實現招商引資工作「不走尋常路」。就我鎮今後招商引資工作來說,我們的工作思路是:發揮優勢資源、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未來資源。發揮優勢資源,就是我們自身所具有的土地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服務資源優勢,要把「投資窪地變為政策高地」,用感情、真情、用人情來打動客商、引進企業;發揮現有資源,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引進企業,通過「以商招商、產業招商」的方式,要形成「產業延伸邊沿輻射」的效應。濟南市環境保護固物處置中心投產後,該企業還將進一步做大做強環保產業鏈,另外,該企業還有意向將周邊群眾的土地全部承包下來,進行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這也是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好導向。在山東濟南環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帶動下,我鎮的棉花加工企業正在從單一的皮棉加工向紡紗加工轉型,提高了小型棉花加工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了經濟效益。透過這兩項資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形成我鎮經濟發展的未來資源。
(三)放眼長遠、提檔升級,突出完成好城鎮建設這個工作重點。城鎮建設不僅關乎著城鎮的形象,更是城鎮發展的載體和保障。下半年,我鎮將全力抓好迎風大街、東街、王圈街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好鎮駐地兩處節點改造亮點,完善下水道、路燈亮化、街道綠化,使鎮駐地面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為廣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經營環境。通過一事一議完成北五村的道路改造工程,徹底改變沿徒駭河村莊出行難的問題。建立城鄉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保持農村面貌整潔,充分利用鎮垃圾轉運站,實現生活垃圾一日一清。加快史家社區建設進度,力爭年底前開工建設,以此帶動周邊村莊社區建設進度。
(四)突出特色、創造品牌,突出完成好特色產業發展這個工作重點。做大做強我鎮農業優勢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之本。下半年,我鎮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是:產業壯規模、產品創品牌、群眾增收益。產業壯規模,產品創品牌,主要是抓好富硒西瓜申請「中國馳名商標」的申報工作,同時擴大富硒技術在林果生產中的開發利用,努力形成以富硒為主要品牌的:西瓜、甜瓜、蘋果、山楂、包金梨、水稻等產品,力爭把我鎮打造成「富硒產品第一鎮」。另外,在奶牛養殖方面,完成新桑渡新建奶牛小區建設,鼓勵奶牛養殖戶引進奶牛,壯大奶牛存欄量,增加奶農收入。同時,做好兩個農業開發項目的服務協調工作,保證各項工程順利施工,不斷改善我鎮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民在農業生產上的增收致富。
(五)服務民生、惠政於民,突出完成好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工作重點。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我們抓經濟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服務民生、惠政於民,是我們貫徹「三個有利於」的最好體現。下半年,我鎮將嚴格按照上級的有關規定,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特別是在小麥直補、良種補貼、民政救助、下鄉補貼等重點工作上,一定嚴格程序、規范操作,切實把黨的惠農政策落實到位。重點抓好兩處小學教學樓建設,保證學生暑期開學順利使用;抓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對院內設施進行整修維護,努力為廣大院民提供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認真做好農村60歲老人新農保資金的發放工作,保證到齡老人按時領取社保資金;全面做好計劃生育服務、文化傳承發展、衛生醫療改革等工作,保證全鎮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群眾幸福安康。 為確保完成以上工作目標,我們計劃採取四項措施:
(一)鞏固基層、雙抓雙建,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經濟發展幹部是關鍵。為全面鞏固基層組織建設,我們將重點抓鎮機關幹部和村兩委幹部兩支隊伍,側重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對村級幹部實行「雙諾雙述雙評」制度,要把村兩委幹部的工作放在陽光下「曬一曬」,讓村兩委幹部向群眾述職,接受黨員群眾的監督和評議。村幹部要對照我鎮提出的「雙抓雙強雙促」組織創新體系,看看自己所帶領的村有沒有實現轉變和進步,以此提高村兩委幹部工作積極性;對鎮班子成員和機關幹部,要對照工作分工、對照考核指標體系,自我比較、彼此比較,對照工作找差距,比學趕超促發展。
(二)科學考核、落實責任,牢固樹立仁風發展人人有責的思想。全縣科學發展觀考核方案下發後,我鎮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研究制定了《仁風鎮2012年度科學發展考核方案》,對管區、村都制定了細致、全面的考核指標,按照100分制對管區、村、村支部書記、計生主任進行嚴格考核,層層落實責任,確保責任到人、任務到人、一一落實。努力在全鎮形成「上下一盤棋、一心謀發展」的工作局面。
(三)解放思想、埋頭苦幹,用工作成績向黨委、政府交卷。黨委、政府堅持以工作論英雄的理念,用工作成績來衡量一個幹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按照工作分工和工作進度,制定「周通報、月公示」制度,把每個領導幹部和管區所負責的工作,制定進度牆板定期公布工作進度,鼓勵幹部解放思想、埋頭苦幹,善於創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形成「想幹事、會幹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工作氛圍。按照年度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考核使用幹部。
(四)依法行政、廉潔為民,保證黨員幹部隊伍的純潔性。加強對黨員幹部的廉潔從政教育,提高黨員幹部依法行政水平,既是對黨員幹部的關心,更是對他們的愛護。下半年,我們要加強對黨員幹部廉潔從政方面的教育力度,拓寬幹部學習渠道,認真學習黨紀國法,讓廣大幹部「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修為政之德」,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思想,不該拿的不拿、不該吃的不吃、不該做的不做、不該說的不說,讓每一名黨員幹部「清清白白做人、乾乾凈凈做事」,保證黨員幹部在人民群眾中的公僕形象。
⑵ 生態農產品怎樣賣出高價
但是讓老吳難以釋懷的是,他的生態甜瓜在市場上比起用催熟劑生產出來的甜瓜來,個頭偏小,外觀上差一些,所以價格上反而要低。而且,用了催熟劑的瓜,比老吳的瓜早個把月上市,能搶到第一波市場,等老吳的瓜上市時,甜瓜價格就已經回落了。
「這兩年都是這樣,我們現在就是堅持,看價格能不能漲起來。」老吳說。
有機、綠色、無公害等生態農產品「叫好不叫座」,這是這些年來的一個普遍現象,越優質高檔的農產品,反而越往往要在銷售上發愁。這兩年一直致力於推廣有機果菜的山東省壽光市農藝師張硯祥,對這一點感觸頗深:「我們生產有機農產品是不用任何化學肥料的,這樣農作物的根系就不那麼旺,生長期比較短,產量小很多,同樣的地,如果常規種植能產五萬斤黃瓜,那我們連一萬斤都產不到。」
產量這么低,生產者自然需要價格上的回報。但事實上,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卻往往難以賣上高價。前兩年,張硯祥種過一批有機西瓜,但最後產出的30萬斤西瓜,超市嫌貴,小販嫌不好看,因此愣是沒有找到買家,爛在了地里。
「是不是有機農產品,一般消費者從外觀上看不出來,有些生食的瓜果,還可以嘗一嘗,通過口味來辨別,但是像茄子、辣椒這些蔬菜,是沒辦法分辨的。所以在市場里,消費者在有機農產品前駐足看上半天,因為沒辦法辨別,最後一般還是會去買低價的菜。」張硯祥說。
瓜甜也要勤吆喝
那麼,生產生態農產品一定是賠本的買賣嗎?春蕾富硒甜瓜合作社理事長岳滿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這幾年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提高了,用激素生產出來的甜瓜口感就是不如我們的甜瓜,那樣的瓜趕上行情好的時候能賣錢,行情不好就不行了,沒有競爭力,但我們合作社的甜瓜銷售是有保證的。」
當然,光有質量還不夠,岳滿意認為,必須把合作社的甜瓜的名頭打出去,有了知名度了,好產品才能賣上好價錢。為此,岳滿意不光拉著合作社的甜瓜到各地市場去推銷,還連續三年組織舉辦了甜瓜瓜王擂台賽。在日前剛剛舉行的第三屆瓜王擂台賽上,就有來自新疆的客商慕名而來,對合作社的甜瓜進行考察後,表示認可,要進行采購。
岳滿意說:「瓜甜還需勤吆喝。我們舉辦甜瓜瓜王擂台賽,目的就是創品牌,讓我們的甜瓜走出村,走出河北,走向世界。咱農民種地,不但要學科技用科技,還要創品牌,看市場。去年年底咱合作社種植的甜瓜申請注冊了『龍堂』商標,咱社的徐志華的甜瓜在省優質農產品挑戰吉尼斯的擂台賽上拿到了冠軍。有了品牌效應,瓜農的收益直線上升。」
岳滿意的思路,與張硯祥不謀而合,在經歷了初次有機西瓜的失利後,張硯祥也在提升產品知名度上下起了工夫。「我們搞了一些活動,比如讓消費者免費品嘗我們的產品,讓遊客進基地參觀採摘。」張硯祥說,「現在當地許多人都知道我這里的產品質量好,我種的有機西瓜,基本上是熟一個摘一個,已經不愁賣了。」
「現在我們基地的有機農產品主要是賣到超市,濟南、青島、東營等地方都有,現在想想,第一次種有機西瓜確實也考慮得不夠仔細,30萬斤的產量太多了,當時沒有那麼大的市場需求,送人都送不完。」張硯祥說。
不過即便是現在,張硯祥對市場也還是有所顧慮,不敢放開了手腳干,他的100畝有機農產品基地,也沒有全部投入生產。
「我下半年打算主打高檔酒店這個市場,如果這個市場做起來了,那就好辦了。」張硯祥說,「許多高層次的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是感興趣的,但我跟他們之間缺少連接渠道。這部分人經常會出入一些高檔酒店,所以我想在酒店做。現在海參鮑魚之類的對於酒店來說已經不稀奇了,如果酒店可以提供有機農產品,倒是一個特色。」
不過張硯祥對這個潛在的市場也僅表示謹慎的樂觀:「現在許多酒店還並不看重這一點,還需要有關方面進行引導吧。」
張硯祥的有機農產品在產銷對接方面遇到的困難,也是普遍性的,其實說到底,打造品牌也好,找銷售渠道也好,都是因為與以前的常規農產品不同,生態農產品要面臨更高端的市場,也往往需要新的產銷對接方式。而對於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來說,在這方面大多還缺乏經驗和資源,雖然不說是聽天由命,但確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克服困難。
⑶ 富硒營養土真的好嗎種的菜會更有營養嗎
營養土種的蔬菜能吃。特點:一,營養、具有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能滿足作物健康成長。二,保水保肥能力強,能提高植物成活率。三,簡化操作,方便管理。適用植物:花卉植物,觀葉植物,蔬果作物,多肉植物,木和灌木/草坪使用范圍播種、換盆、扦插(3)怎樣管理富硒甜瓜擴展閱讀營養土的配製比例:1、山泥∶園土∶腐殖質∶礱糠灰(草木灰)等於2∶2∶1∶1 ,或園土∶堆肥∶河沙∶草木灰等於4∶4∶2∶1 。這是一種輕肥土,適用於一般盆栽花卉,如一品紅、菊花、四季海棠、文竹、瓜葉菊、天竺葵等。2、山泥∶腐殖質∶園土等於1∶1∶4 。這是一種重肥土,適用於偏酸性花卉,如米蘭、金橘、茉莉、梔子花等。3、園土∶山泥∶河沙等於1∶2∶1 或園土∶草木灰等於2∶1,適用於偏鹼性花卉,如仙人掌、仙人球、寶石花等。4、園土∶礱糠灰等於1∶ 1或單獨用河沙,用於扦插或插種。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營養土
你好,有機營養土是可以種植蔬菜的,以前家裡種的花死了,花盆和土一直擺在陽台那裡,後來閑著無聊就種了棵辣椒上去,也沒怎麼打理。後來朋友送了一包來源有機營養土給我,放到盆里幾天,葉子長得綠油油的,現在還結了好多辣椒。這讓我很驚訝。 下面是我整理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有機營養土是為了滿足幼苗生長發育而專門配製的含有多種礦質營養,疏鬆通氣,保水保肥能力強,無病蟲害的床土。是農業生產、果蔬育苗、城市園林栽培、土壤改良的理想產品。可提高肥料肥效,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達。 施用方法: 根據土壤狀況,每個花盆(直徑30CM)每半年推薦使用100-200克,使用時與5-10倍泥土充分混合後施用,注意施後蓋一層薄土,使其不與種子、種苗直接接觸。操作步驟1、 把花盆中2~3cm表層土鏟出並破碎;2、 把花盆中泥土深挖,盡量減少傷根斷根,再用小鏟把有機營養土與泥土上下攪拌均勻;3、 把原鏟出的泥土均勻覆蓋到花盆泥土表面,灑透水即可。
營養土種的蔬菜能吃,營養土是為了滿足幼苗生長發育而配製的,含多種礦質營養,疏鬆通氣,保水保肥能力強,無病蟲害。營養土一般由肥沃的大田土、腐殖質與腐熟廄肥混合配製而成。基質一般是經過發酵或炭化處理過的農林廢棄物與泥炭、珍珠岩、蛭石等輕體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基質其實也是營養土。 基質和營養土各有特點,使用者應根據育苗方式和品種進行選擇:1.基質一般都很疏鬆,呈中性或弱酸性且比重較輕,適合營養缽和穴盤育苗。2.西瓜、甜瓜、黃瓜等瓜類蔬菜以及辣椒等怕傷根,不耐移栽的這些蔬菜最好選用基質育苗。3.採用苗床育苗可選用自己配製的營養土。尤其是甘藍、菜花、西蘭花等露地蔬菜育苗自行配製營養土比較好。4.選用的基質如果質量不過關有時會帶病蟲害,就地配製的營養土可以避免有些病蟲害的遠距離傳播。
可以
⑷ 山東種植什麼水果
煙台蘋果、
萊陽梨,
肥城水密桃,
青州蜜桃,
濟陽的富硒甜瓜
⑸ 濟南最全特產,不知道這些特產怎麼能說自己是濟南人
濟南特產
章丘大蔥
濟南章丘種植大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優良品種「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達到2米,單株重1斤左右,有的達到3斤多,章丘大蔥被稱譽為「世界蔥王」。
龍山小米
濟南章丘名產「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龍山小米」集中產於龍山村周圍十里內,是一種無公害食品。
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產於濟南市章丘市明水地帶(明水街道和雙山街道)而得名,是山東省的著名特產之一。其粒微黃、呈半透明狀,顆粒飽滿、米質堅硬、色澤透明、油潤光亮;米飯吃起來十分爽口,清香之氣能令人食慾大增,回味無窮,所以濟南百姓俗稱「香米」。
黃河大米
位於魯北平原南部,瀕臨黃河,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是濟陽縣發展水稻生產的一大優勢.以優質黃河大米水灌溉產出的濟陽大米,被成為濟陽黃河大米。其米無污染、品質好、食味佳、營養價值高,深受省內外好評。[41]
平陰玫瑰
平陰玫瑰始植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玫瑰種植面積已近萬畝。平陰玫瑰既可製作玫瑰醬,釀造玫瑰酒,又可提取玫瑰精油。
平陰阿膠
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因產於老東阿縣(今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現東阿鎮已被認定為「中國阿膠之鄉」,具備「阿膠原產地」標志認證。東阿鎮自古以來阿膠產業極為繁榮,於清咸豐年間達到鼎盛,較著名的有樹德堂、協裕阿膠庄等生產的阿膠。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中國第一家阿膠生產廠——山東福膠阿膠也誕生於東阿鎮。
紅玉杏
紅玉杏又稱「金杏」,主產於濟南市歷城、長清,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為山東杏中之魁。單果重60-83克,最大單果重150克,可食率91.6-93.9%。肉細嫩,酸甜可口,是山東省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魯綉
濟南刺綉,亦稱魯綉,是山東省著名的傳統刺綉,也是中國刺綉史上記載最早的綉種之一。濟南刺綉素以絲綉、發綉著稱,特別是發綉,是以人的頭發做綉線,工藝細膩,風格獨特。
商河縣彩椒
商河縣彩椒基地始建於2000年6月,位於濟南市商河縣城以南,轄玉皇廟辦事處和許商辦事處部分地區,總佔地面積2萬畝。基地建有高標准冬暖式大棚1萬個,主要種植以色列、荷蘭等國外甜椒品種,這些品種抗病高產,耐貯運,單果重在0.5斤以上,顏色有綠、紅、黃、紫、白等5種,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龍山黑陶
龍山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生產於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紅、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
長清木魚石
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石頭,學名「太一餘糧」、「禹余糧」、「石中黃子」,俗稱「還魂石」、「鳳凰蛋」,象徵著吉祥如意、佛力無邊,可護佑眾生、辟邪消災。據《本草綱目》記載,木魚石系珍稀中葯材,其性甘平無毒,有定六腑、鎮五臟之功效,久服有強力、耐寒、耐暑、不飢、輕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療效。
仁風西瓜
濟陽縣仁風鎮甜瓜栽培歷史悠久,素有「中國西瓜之鄉」是最早的富硒西甜瓜生產基地,基地自然環境優越、無公害污染,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准生產,實施富硒技術。
長清茶
長清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產茶區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恢復茶樹的栽培種植,經過長期技術改造和品種改良才形成了長清茶。
⑹ 山東種植什麼水果最賺錢
煙台蘋果、萊陽梨,肥城水密桃,青州蜜桃,濟陽的富硒甜瓜
⑺ 富硒甜瓜是轉基因的嗎
不是,現在國內還沒有轉基因的甜瓜上市。
不過,瓜這么甜肯定是經過基因篩選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通過雜交了什孩旦粉稈莠飛瘋時弗江么方法使產生甜味的基因聚集在瓜里了。
⑻ 是否能利用富硒土壤和天然泉水來種植
是可以的。
富硒土壤是開發出天然富硒農產品的先決條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與開發,才能把其轉化為經濟價值,才能為嘉善打造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嘉善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現就發現的富硒土壤提出如下開發與保護建議:
1、合理區劃,直接利用,種植培育天然富硒農產品
富硒耕地的直接利用相對比較簡單,按本地資源與環境的實際,結合市場需求和農業種植結構,比較經濟效益,選擇既易富硒又具市場前景且比較效益較高的農產品種類,直接在已知的富硒耕地上種植和培育富硒農產品。
在明確富硒土壤分布和富硒優勢農作物品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規劃種植區域,打造規模化、產業化、高效益的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
2、非農用土地富硒耕作土層異地利用
富硒土壤層的異地利用只適用於已規劃批准農轉建設用地徵佔的富硒耕地,這類用地富硒土層的異地利用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相對較為復雜。富硒耕作土壤是寶貴的土地資源,應採用表土剝離、異地培肥等工程手段,快速改善新開發耕地的質量。
富硒土層的異地利用,還應當與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對農田土壤性狀了解和把握的優勢,使富硒土層的異地再利用一舉多得,收效更為顯著。
3、開展富硒農產品種植的田間實驗
富硒土地利用與富硒農產品開發,必須首先解決富硒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全硒高而水溶硒低(一高一低)問題。開展農田土壤改良與種植對比試驗,是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有條件時,可在富硒耕地上開展田間實驗工作。基本技術思路是:通過農田土壤改良,改變土壤的理化特性(氧化還原電位、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孔隙度和吸附性等),提高農田土壤中硒元素的可溶性和水溶硒含量,為提高農產品中硒含量、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創造條件。
4、把富硒土地資源納入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
富硒土地作為一種特色的地質資源,開發好嘉善的富硒土地資源對於嘉善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打造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建議把富硒土地資源的利用入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
5、建議重點發展「富硒蔬菜」種植,提升上海蔬菜品質
(1)由於富硒土壤是一種在成因上比較獨特的土壤,農產品中的硒與土壤硒全量和腐植酸態硒關系密切。因此,建議在土地利用過程中,以旱種和天然種植為主,確立以發展富硒蔬菜種植為基礎,全力提升上海蔬菜品質為目標。
(2)根據富硒土壤中的硒主要賦存與有機態尤其是腐殖酸態,在氧化條件下十分有利於硒的釋放。鑒於水田多屬於還原環境不利於硒的活化,以及棚栽蔬菜生長周期短阻礙農作物對硒的積累。因此,建議應減少水稻種植,縮小設施農業的規模,最大限度地提高富硒區農產品中的硒含量。
(3)由於該地區傳統以種植水稻為主,不利於富硒農產品的形成。因此,要依據富硒土壤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打造富硒農產品,建議應在棚外以種植蔬菜為主,首選毛豆、長豇豆、豆角、蠶豆、雪菜、青菜、白菜、捲心菜、菠菜、生菜、莧菜、苔菜、芹菜、香菜、蔥、蒜、花菜、茼蒿、蕹菜、西藍花、絲瓜、草莓、蘿卜、胡蘿卜、玉米等,以此打造大上海的「菜籃子」,讓富硒蔬菜成為上海人補硒的美味佳餚。同時建議棚栽區應種植富硒程度相對較難的瓜果類,如黃瓜、小南瓜、西紅柿、甘藍、瓠子、茄子、辣椒、青椒、甜椒、西瓜、冬瓜、甜瓜、葡萄等一般性農產品。
⑼ 高原夏菜的推陳出新、富硒創業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可有效增強人體免疫力,對心臟、肝臟有特殊的保護作用,具有抗衰老的功效,防止克山病、大骨節病,被譽為「生命之種」、「心臟守護神」、「肝臟保護因子」、「抗癌之王」、「糖尿病剋星」和「21世紀人類健康的保護神」等。我國有2/3的國土為國際公認的缺硒區,全國約7億人硒攝入量長期嚴重不足,營養專家於若木曾呼籲「要像抓補碘一樣抓好全民補硒工作」。開發富硒農產品是人類補硒的主要途徑之一,多年來備受發達國家關注,也是國內近年積極探索和發展的領域。鑒於硒的低攝入量必危害健康、高攝入量易造成中毒的特性,以天然富硒土壤為基礎,制定農產品富硒標准、推行富硒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就成為發展富硒農業產業的三大前提。
(一)蘭州土壤和農產品天然富硒。
200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普查結果表明,蘭州處在我國土壤硒分布正常區域。2009年6月,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硒與人體健康重點實驗室對蘭州市部分典型土壤及農產品含硒量進行了隨機抽樣檢測,抽檢的14個土樣中6個樣品達到了富硒標准,4個樣品接近富硒標准;抽檢的3個農產品中,玫瑰乾花蕾硒含量與國內著名富硒綠茶相當,百合硒含量是普通百合的2倍,白蘭瓜硒含量為寧夏名產「硒砂瓜」的3倍。2009年8月,我市與中科大蘇州研究院硒與人體健康重點實驗室、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對全市特色產業優勢分布區的土壤和對應的農產品進行了科學采樣調查,共採集土樣499個,採集包括高原夏菜、玫瑰、甜瓜、紅提、枸杞等19種特色農產品樣134個。通過檢測鑒定,並經過上海市農科院的第三方核檢,得出兩個重要結論。一是蘭州市屬於高鹼環境富硒地區,是典型的天然富硒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全市土壤硒含量在0.176-0.431毫克/千克之間,平均值為0.177mg/kg,處於全國中等水平;土壤pH值測定值主要集中在8~9之間,屬於高鹼環境富硒地區。二是蘭州市大部分特色農產品為有機硒含量較高的天然富硒農產品。大部分特色農產品硒含量集中在0.01~0.0767 mg/kg之間,平均值為0.022 mg/kg,其中:玫瑰乾花蕾、白蘭瓜、枸杞、一月紅提硒含量分別達到0.0388、0.0156、0.0151和0.0146 mg/kg;甘藍、芹菜、百合、西蘭花、菠菜硒含量平均值分別為0.0330mg/kg、0.0124mg/kg、0.0146mg/kg、0.0101mg/kg;娃娃菜、白菜花、大芥藍、胡蘿卜、甜脆豆、四季豆等硒含量均高於0.01mg/kg。。
(二)蘭州富硒農產品標准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
近兩年,蘭州市與中科大蘇州研究院硒與人體健康重點實驗室、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加強合作,進一步開展了蘭州市富硒農產品優勢區域劃分及配套生產技術研究,並制定了《蘭州市農產品-富硒白蘭瓜》、《蘭州市農產品-富硒玫瑰》、《蘭州市農產品-富硒葡萄》和《蘭州市農產品-富硒高原夏菜》4個甘肅省地方標准,並於2010年5月1日頒布實施。這是蘭州市和甘肅省首批富硒農產品地方標准,為蘭州市及周邊地區富硒特色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技術標准。項目研究成果也於2010年6月11日通過甘肅省科技廳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我市在土壤富硒優勢區域劃分和鹼性土壤富硒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研究方面有創新,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出席成果鑒定會的國際硒與人體健康籌備委員會秘書長、中科大蘇州研究院硒與人體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尹雪斌教授認為「蘭州富硒農產品地方標准中,將有機硒含量作為標準的一項重要指標,不但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也走在了前列」。
(三)標准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將推進蘭州富硒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蘭州市依據富硒的自然稟賦和標准建設的先發優勢,確定了以自然、生態、綠色、安全、保健為主題,以開發蘭州高端富硒農產品為目標,以打造西部富硒之都為方向,以 2015年發展天然富硒蘭州高原夏菜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為目標,從四個方面入手加快富硒產業發展的戰略。一是加快標准化基地建設。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合組織、強化技術推廣、完善市場體系、提升品牌形象、加強組織保障等措施,完成基地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二是加強品牌戰略。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制定和完善「蘭州富硒」商標使用管理辦法、強化宣傳推介,樹立富硒蘭州高原夏菜優勢品牌。三是強化質量安全。加強農業生產環境監控和投入品的源頭監管,繼續推行聯戶聯保制度,基地內實行品種統一、購葯統一、標准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統一的「六統一」管理目標。四是加大政策激勵。設立蘭州富硒農產品專項資金加大對富硒農產品創牌獎勵力度,對新獲得無公害富硒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以及新增市、省、國家的名牌產品或商標的,分別給予獎勵;同時對農產品創牌主體在項目資金安排、金融貸款、土地使用等方面進行優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