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穀子抽穗後怎樣管理產量高
擴展閱讀
刨腹產多少錢 2025-05-20 17:44:14
怎樣用手機製作ppt背景 2025-05-20 17:28:23

穀子抽穗後怎樣管理產量高

發布時間: 2022-05-09 22:57:13

❶ 小麥開始抽穗了,該如何管理

小麥抽穗期的管理方式

小麥開花至成熟的用水量較多,需要澆足水;執行葉片噴施肥料,能夠提高葉子作用,提升注漿速度,提升粒重,提升小麥生產量,葉肥還能夠與農葯殺菌劑,滅蟲劑等混合使用;預防麥蚜,小麥吸漿蟲,銹病,霜霉病,葉枯病,赤霉病等。

灌漿期是小麥麥麩的最後形成期,麥粒千粒重如何,就看小麥灌漿期的施肥,灌漿及病蟲害防治。很多人們在噴灑一次「一噴三防」葯物後,就不用管理了(除非是遇到特殊情況,例如蟲害或病害沒治好,可能會再用一次葯),就等待6月1日前後左右收種。但從小麥生長狀況看來,直到抽穗後,想提高效益,還需要一定的管理對策。

小麥灌漿期對磷鉀肥的需求較為高,而小麥生長後期根的吸收力較為差,因而在用肥方式上主要採用葉片施肥的方式施注漿肥。這時施磷鉀肥主要是提升麥麩的凈重,健碩玉米秸稈抗倒伏。磷鉀肥能夠考慮到磷酸二氫鉀,1畝150到200克為宜。

小麥抽穗後再打滅草劑,造成肥害的效率會大大增加。再加上小麥長勢比許多野草要高,也不宜噴灑到野草上。因此這里說的鋤草,是在田間野草太多的情形下出現的。有些田園,可能早期沒有鋤草,或是鋤草效果不好,抽穗之後野草太多太密,危害了小麥的健康生長發育,此刻就要人力撥草,為此來確保小麥的生長,提升最後產量。

❷ 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間,怎樣使用農葯才能使它減少黑殼空殼並增產

在實際生產中,每年在這一時段水稻穗部都會發生不同成度的褐變穗或褐變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穗,黑殼。褐變穗和褐變粒是我們寒地水稻慣發病害,受不同年份氣候影響發病率的輕重也會有所差異。、如果抽穗揚花期,遇到大雨,則應該將稻田裡面的水全部退干,調解提高田間地表溫度,降低田間濕度,促使水稻正常抽穗開花受粉。

❸ 現在正是水稻增加產量的最關鍵時期,應當怎麼管理

一、營養:

幼穗分化過程中,稻株根量不斷增加,最後3片葉相繼長出,是碳氮代謝兩旺的時期。生產上往往在抽穗前30至40天即第1苞分化期施肥,以促進穎花分化,2次枝梗數增加。這個時期施用的肥料常稱為「促花肥」。在抽穗前10至20天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施肥,可防止穎花敗育,確保粒多。這時施用的肥料稱為「保花肥」。

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兩個吸肥高峰之一(另一個是分櫱期),必須滿足養分供給。

二、溫度:

幼穗分化的最適溫度為26至30攝氏度,而以晝溫35攝氏度,夜溫25攝氏度更有利於成大穗。幼穗分化臨界低溫是15至18攝氏度,最敏感的時期是減數分裂期,稻穗發育的最高溫度為40至42攝氏度。

三、光照:

它對幼穗分化關系密切,光照強有利於幼穗分化,穗分化時低溫陰雨,日照少,或者禾苗封行過早,田間郁閉,都會造成枝梗及穎花的敗育。

四、水分:

幼穗開始到抽穗,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最多的時期,尤其以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對水分最為敏感。幼穗分化期要求田間最大持水量保持在90%以上,如果田間缺水受旱,不利於穎花發育。如果水稻受淹,稻穗也會出現畸形。

曬田結束後,禾苗將進入孕穗階段。此時氣溫高,葉面積大,水分蒸騰多,生態需水和生理需水量大,是水稻一生中對水分最為敏感的時期。這一階段,稻田需有水層,要嚴防脫水受旱。但長時間處於淹水狀態又會引起土壤氣氧氣不足,對根的生長不利。因此在水源條件便利的地方,可採用灌水與落水相間的間隙灌溉法,達到養根保葉的作用,實現穗大、粒多、籽粒飽滿的目標。

❹ 穀子怎樣種植才能豐產

1.種子處理。播種前2-3天,選擇晴天中午將谷種均勻攤在地上曬種,播種前一天對種子進行"三洗一悶一拌"處理。即先用清水去秕籽,再用10%鹽水漂去飽籽,然後用清水洗鹽;將精選好的種子用種子量0.1%的內吸磷類農葯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同時用種子量0.2%-0.3%的瑞毒霉拌種防治白發病和黑穗病;拌種後堆悶6-12小時再播種。

2.適時播種。陝北部播種適期為5月上旬,陝北南南及渭北播種適期為5月中旬。

6.拔節孕穗期管理。苗高30厘米左右時,結合中耕追第一次肥,畝施尿素10公斤;孕穗期追第二次肥,畝施尿素15公斤。最好結合降雨追肥。穀子拔節後深中耕,深度15厘米以上,可疏鬆土壤,接納雨水,鏟除雜草,切斷部分老根,促進新根深扎。拔節到抽穗前結合第二、三次中耕培土。培土高度7-10厘米為宜。

7.抽穗成熟期管理。抽穗開花期管理應以防澇、防倒、防秕谷為重點。應及時排水,中耕鬆土,改善土壤通氣條件。進入灌漿期後,穗部逐漸加重,如遇刮風下雨,很容易發生倒伏。倒伏後及時扶起,避免互相擠壓和遮陰,減少秕谷,提高千粒重。

❺ 穀子的產量想要變高,有哪些小妙招

水稻是稻屬谷類作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在7000年前的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我國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的特點是氣候變化較大,水旱災害頻發。而我國種植水稻由於機械化水平不高、商品率不高、水利灌溉工程量較大等特點,所以提高水稻畝產尤為重要。

一、選種。

現在水稻品種很多,有常規稻和雜交稻,有早秈、二晚、中稻品種,米質有秈稻、粳稻、糯稻,生育期長的中稻品種產量比早稻二晚產量高,雜交稻比常規稻產量高,你在種植水稻時,結合當地土質氣候選擇適合自己區域種植的品種就能獲得高產,如果你在南方種植北方品種,或在北方種植南方品種,就不能獲得高產,選擇了高產品種,要結合種子生育期播種育苗,早秈生育期110天左右,4月15日育苗,苗齡25天移栽,二晚生育期120天左右,6月20日育苗,30天就可移栽大田,中稻生育期130天左右,6月10日育苗,苗齡25到30天移栽。常規稻育秧可密植,栽秧每穴苗6到8株,雜交稻育苗要實行稀插壯秧,每穴2到3植,適播期育苗移栽就能提高畝產量。

❻ 種植水稻應該如何管理水稻怎樣提高水稻質量

水稻的田間管理是多施用有機肥料、重新施用基礎肥料、控制好水溫、防止生態病蟲害的關鍵。選拔優良品種,採用先進栽培技術、合理施肥、嚴格田間管理、科學病蟲害防治等。選擇優良品種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科學預防病蟲害。選擇優質品種,合理應用有機肥或配套肥料,加強田間管理。以適當的品種為基礎,主要防止翻車和稻瘟病,施用有機肥,提高質量

稻子遇到階段性低溫,又遇到了小雨。花粉吸收容易破碎,空殼增加,9月上旬出現早霜,使稻子無法正常灌漿和擠奶。風速過大,水稻器官直接受損,空顆粒增加,直接影響水稻結實率,引起減產。

選擇優良抗疫性強的品種,培養秧苗,增加硅肥,提高葉片韌性,促進根發育,防止葉下垂,減少覆蓋,營造良好的光環境。提高抗疫性。請注意稻穗期天氣的變化。氣溫低於17時,應使水層加深15 ~ 17厘米,用水保溫,氣溫升高後恢復原水層,使水稻正常成熟。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適當減少氮肥的使用量,增加鉀肥,從促進花肥開始,每片葉齡同期應用一次,可以提高水稻株吸收鉀肥的能力,減少副作用,使穗粒重量大幅增加。提高水稻產量

❼ 水稻在種植期間,應該怎樣養護產量才高

水稻優質高產科學施肥管理方法 水稻施肥與品種、土壤、氣候、栽秧方式等條件有密切聯系。不同的品種、土壤和栽培條件:,每斤氮素所生產的稻穀產量也不等,水稻對氮、磷、鉀的吸收總量計算,畝產千斤稻穀需吸收純氮16~25斤、磷8~15斤、鉀8.3~38.2斤,而實際施肥量一般要比養份的總量要多。施肥時期對產量構成因素有一定影響。一般地講,基肥對每穗粒數和結實率有促進作用,對每畝穗數影響較小,分裂期追肥對增加每畝穗數起主要作用,穗軸分化期限施肥有利於第二枝梗的分化和生長,穎花數越多,穎花分化期和減數分裂期施肥則能防止穎花退化,提高每畝穗粒數。抽穗前後施肥則能提高結實率和粒重。盡管施肥方法有多種,但必需根據具體條什採用。

❽ 水稻抽穗前後,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水稻抽穗前後,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水稻抽穗後這一階段栽培技術的主要總體目標是增粒體重增加,避免空秕粒。栽培技術的日常任務是養根保葉,以葉養粒,防衰老,防倒苗,防病害,保證農民致富。規定抽穗期每莖要有4~5張綠葉子,黃熟後期仍有1~2張綠葉子。具體辦法如下所示:

噴葉肥增加作用期,體重增加創收

2021年水稻生產製造盡管早期遭受了持續陰雨寡照氣侯危害,生孕過程有一定的緩慢,但7月18日出梅後,不斷十多天的高溫晴梅雨天氣,促使水稻生孕過程加速,抽穗期比上年提前3天上下,且營養物質需求量比較大,裂口黃總面積比較大,因而應高度重視灌漿期葉肥的噴灑。噴灑葉肥的首要目標是增加上端葉片作用期,提升子粒質量指標和整齊度,提升商品率,提升粒重,提升產量。通常在齊穗後大晴天中午4時後融合害蟲預防採用天下糧倉,磷酸二氫鉀等噴灑。防生理角斑病

活棵完善,提升生產量

歷年,9月份當地常遭受低溫寒流侵蝕,累次產生很多稻株在低溫之後短期內內整株青枯直到身亡,注漿匱乏,生產量損害比較嚴重等狀況。穗期溫度小於17℃,水稻光合產物和運輸便會遭受危害,溫度小於15℃,水稻根莖活力會比較嚴重降低,乃至無法消化吸收水份。假如不斷低溫之後,突遭暴大晴天氣,水稻葉片很多蒸發缺水,而根莖吸濕少,不可以達到蒸發必須,水稻身體內便會產生生理學缺水狀況,比較嚴重時快速造成水稻整株青枯,子粒注漿停止。現階段防止低溫造成青枯的合理對策是:在低溫襲來前灌緩存水,注水能提升水稻穗層溫度,使低溫處在灌漿期的水稻維持較高的根莖活力,緩解生理青枯的產生。

❾ 水稻結實期如何管理

結實期是稻穀產量生產期,抽穗前15天和抽穗後25天是產量決定期。抽穗始期,全田抽穗達10%~20%左右;抽穗期,全田抽穗達到50%左右;齊穗期,全田抽穗達80%左右。

(1)結實期的施肥管理

這個時期施肥管理,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促早熟、壯稈和增加粒重為主,對缺肥嚴重的田塊在噴施磷酸二氫鉀的同時加噴尿素,注意噴施濃度,避免灼傷葉片。

(2)結實期的水層管理

結實期間必須經常使土壤與空氣接觸,增加表層根系的氧氣量,提高根系活力,增加根系吸收養分和水分能力,出穗期需水量較大,保持淺水層即可。齊穗後,進行間歇灌溉(灌一次淺水,自然落干到腳窩有水,再灌淺水,前期多濕少干,後期多干少濕),做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養葉,以葉保根。在收獲前7天~15天撤水。既保證水稻成熟,也為收獲創造便利條件。若長期淹水或過早停灌,葉片衰老速度加快,將導致光合作用減弱,造成光合產物不足,秕粒增多,

千粒重降低,減產降質。

(3)結實期的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主要應抓住破口前3天~5天、齊穗期、灌漿期這幾個關鍵時期。對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飛虱、蚜蟲、黏蟲等影響水稻產量較大的病蟲害,結合促早熟噴施葉面肥進行防治。

❿ 穀子什麼時候澆最高產

1、 選地輪作

由於穀子籽粒小,芽弱,頂土能力差,因此種植穀子要選在土質疏鬆、地勢平坦、土層較厚、排灌良好、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上。地塊選好後,要精細整地,整好地。穀子要輪作倒茬,忌重茬(同一塊連續種植穀子),不迎茬(在同一塊地上隔一茬種植穀子)。穀子輪作一般3-4年。穀子前茬最好是豆類、綠肥,其次是小麥、玉米等作物。

2、 精細整地,施足基肥

精細整地能防旱、保墒、保全苗。整地要早動手,土壤化凍一犁深就要及時淺耕並結合淺耕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農家肥5000公斤,磷二銨15公斤,耕翻後要立即耙耱保墒。整地後應使土壤達到細、透、平、絨,上虛下實,無殘株殘茬即可播種。

3、 播種

(1) 適時播種
穀子種子發芽最低溫度7-8℃,最適溫度在13℃左右,幼苗不耐低溫,因此確定穀子播種期要因地制宜。在張掖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為宜。谷種用50%多菌靈按種子重量的5%用量拌種,可防治黑穗病。

(2)播種量與播種深度
按照需要苗數、發芽率、真雜率、千粒重計算播種量,一般畝播種量1-1.5公斤。播種深度應掌握墒情好宜淺、墒情差宜深的原則,播種深度3-4厘米為宜。

(3)播種方法 穀子播種方法很多,常用方法是耬播和機播(條播、穴播)兩種。

(4)播種要求
採用耬播或播種機播種,要求撒籽均勻,不漏播,不斷壟,深淺一致,播後要及時鎮壓。春旱嚴重、土壤墒情較差的地塊可增加鎮壓的次數,以提高出苗率。

4、 田間管理

(1) 苗期管理
要做好保苗、蹲苗、間苗、除草等環節。3葉期間苗,5葉期定苗,條播株距8-10厘米,行距18-20厘米;穴播株距20厘米,行距20厘米,每穴留2~3株,畝保苗3.7萬-4.2萬株,結合間苗或定苗,淺中耕鬆土進行穀子蹲苗促壯苗,除草保墒,定苗時留生長一致苗,留壯苗不留弱苗,留綠苗不留黃苗,留健壯苗不留病蟲苗。雜交種間定苗時要拔出假雜種。

(2) 拔節到抽穗期
6月下旬進入拔節期,要結合澆水,深中耕,畝追尿素15公斤。到孕穗期,結合澆水,畝追三元復合肥20-25公斤,並及時中耕除草、天旱時多進行中耕,中耕不僅能夠增加產量,而且可以提高米質。

(3) 噴施除草劑
可選用穀子專用除草劑,能除去谷田中常見一年生的單子葉、雙子葉雜草,如:馬唐、稗草、狗尾草、牛筋草、藜等,省工又省力。可在播種後出苗前噴施土壤表面,或穀苗3-5葉期時雜草未出土前噴施,切忌在種子頂土時使用。

5、 防治病蟲

(1) 穀子苗期和拔節抽穗期易受玉米螟和地下害蟲的危害,若有蟲害,可畝用5%辛硫磷50毫升兌水40公斤噴霧防治。

(2) 穀子灌漿至成熟期,特別是早熟品種要注意防鳥害和防倒狀

6、 適時收獲

當谷穗變黃、籽粒變硬、穀子葉片發黃時即可收獲。收獲後不要立即脫粒,堆放7-10天後再脫粒,利用後熟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