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東漢怎樣加強對於西域的管理
擴展閱讀
卷發怎樣扎兩個辮子好看 2025-05-20 18:35:38
大腦陣痛是什麼原因 2025-05-20 18:06:55

東漢怎樣加強對於西域的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5-10 07:08:20

『壹』 東漢政府對絲綢之路加強管理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漢朝政府對它的維護和管理十分重視。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了西域都護,使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在西漢末年和王莽「新」政時期,絲綢之路完全中斷。公元25年東漢建立以後,在其統治時期,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絲綢之路曾幾經中斷,史稱為絲路的「三通三絕」。123年,絲綢之路第三次復通以後,東漢政府對絲綢之路加強管理:修築道路、大辦屯田、設置郵亭、烽燧等,有力地保證了絲綢之路交通的安全。

到隋唐時期,由於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得中西方貿易往來頻繁,絲綢之路進入了它歷史上最繁榮的階段。尤其是在唐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即對絲綢之路的貿易,由中原地區政府的支持、維護,而變為由中央政府直接經營、管理。與此同時,隋唐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水路交通有了較大的發展,在中外交往中,水路交通已經達到能與絲路相媲美的地位。但是,絲綢之路作為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聯系的一條陸路通道,仍然存在並發展著。

到南宋和元代初年,絲綢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有所改變。當時,歐、亞許多國家有大量人口經西域進入中原,這時中西方的交往已經不是絲綢之路這一條交通線所能容納得了。到元末明初,由於航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和歐洲、西亞許多國家、地區的聯系,大部分通過水路。再加上元朝政權的崩潰,西域地區處於分裂割據狀態,這使得絲綢之路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降低。以後,這條通道雖未中斷,但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貳』 西漢東漢對西域各採取了怎樣的統治措施

漢武帝以前,西域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設西域都護府, 名為烏壘城(前名輪台國)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當時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長和縮短的)從未間斷,據《漢書》記載:西漢歷任都護18人,其中立傳可考的歷史上著名的有鄭吉、鄭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健、李崇、但欽等10人。當時輪台國是個城郭之國。都護府直接對其統轄,輪台王曾多次受皇帝親召幸朝。漢朝另設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軍事、機構,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以王、侯、將、相、大夫、都尉等官職,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

更始元年(23)王莽被殺,匈奴乘虛而入。永平十六年(73)昭帝命竇固北征匈奴,取伊吾盧(今新疆哈密東)地,置宜禾都尉,於闐諸國派人到洛陽,翌年設都護,與內地斷絕了五十年的西域復通。但漢都護設置僅二年,到章帝繼位即罷,又棄伊吾屯田,地入匈奴。永元元年(89),大將軍竇憲破北匈奴,第二年奪回伊吾地,班超定西域。漢遂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駐龜茲,並在車師前部的高昌壁再度設置戊己校尉,於車師後部增設戊部侯,完全恢復了漢在西域的管轄。這時,遠至條支(阿拉伯國家)諸國,都來與東漢建立關系。
班超在任十一年,因老病離開西域。繼任都護的不甚稱職,引起「西域背畔」。永初元年(107)「詔罷都護」。匈奴又乘機「收屬諸國」,一時間西北邊患鬧得很兇。延光二年(123),敦煌太守張璫、尚書陳忠建議重開西域,以「震怖匈奴」。朝廷接納了他們的意見,派班超子班勇為「西域長史」,屯駐「柳中」(高昌壁東南)。龜茲、疏勒、於闐、莎車諸國隨即來歸附,東漢與西域中斷了的統轄關系得以恢復,從此,西域一直是東漢的一部分,但烏孫和蔥嶺以西的大宛便不再屬於漢了。

『叄』 、 1.漢朝對西域的管理的具體內容是

漢朝治理西域措施

「西域都護」設立是新疆地區統一於中央政府的顯著標志。漢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護、專理屯田事務的「戊己校尉」等統領西域各地軍政事務的高級官吏;委任冊封當地各族首領,頒發漢朝印綬,允准其按照本地習俗管理地方行政事務,令其遣子入侍、貢獻方物;並駐軍鎮守,進行屯田戍邊,設立烽燧、驛站維護交通暢達,極大地推動了「絲綢之路」沿途的經濟發展。

東漢建立後,繼續西漢王朝對西域各地的統治,先設立「西域都護」管理該地軍政事務。著名的「定遠侯」班超就曾擔任過西域都護多年。後設立西域長史取代了「西域都護」職能。班超之子班勇曾就任「西域長史」,班超父子不只留下令人稱道的「投筆從戎」故事,且父子相承,為了鞏固邊防、發展西域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肆』 如何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護府,總管西域一切事務。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公元97年,東漢將軍班超開始經營西域,他重新建立起了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我國與埃及最早的溝通就是在這一時期。較晚的《後漢書》還有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我國,並在我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當時,通過絲綢之路,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東、非洲、歐洲和我國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地在歐亞非三大洲的各個國家流動。遠在西方的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因為我國的絲綢輕盈、精細,光耀奪目、艷麗華貴的絲綢是羅馬貴族男女顯示高貴身份的象徵。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商品。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這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還迫使元老院斷然制訂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絲綢在西方各地廣受歡迎,自然也就刺激了絲綢之路的繁榮。當時,陽關外的陽關古道上,每日來自印度、波斯等國的客商往來不斷,使陽關這個軍事要塞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伍』 中國古代怎樣管理西域

三種管理模式。

『陸』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對西域地區所採取的管轄措施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設「西域都護」,後置「西域長史」,繼續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公元221年,三國(魏、蜀、吳)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治設高昌(吐魯番),後又置西域長史以對西域各地諸多民族進行管理。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涼政權(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創建者張駿發兵西征,佔領高昌地區,設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設置鄯善鎮、焉耆鎮,加強對西域的治理。
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加強對新疆的統治。公元六世紀末,隋朝統一中原,隋煬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築城郭,設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內)三郡。

『柒』 漢朝是怎麼管理西域的

之後,擔心漢朝會傾全國之力討伐自己,陰末赴寫好檢討書後,派使者送到漢朝皇帝漢元帝手中。

一來,此事並不是陰末赴一人的過錯,沒有必要把責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

二來,漢朝到罽賓國路途遙遠,非常不利於大規模行軍,遠沒有在草原上和匈奴作戰那麼簡單。行軍艱難不說,後勤保障就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在這之前,漢朝曾經在攻打大宛國的戰爭中,飽受這方面的痛苦。

於是,權衡再三之後,漢元帝決定原諒罽賓王陰末赴——既然他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而且有心和漢朝交好,漢朝也沒有必要把事情做絕。

最終,漢朝放過了陰末赴。

果然,後來陰末赴再也沒有主動找過漢王朝的麻煩,老老實實和漢朝交往。

『捌』 漢,西漢,唐,清,怎麼樣加強對西域的管理

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加強對西域的聯系;2、東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班超經營西域;3、唐:派公主和親,設立安西都護府;4、清:設立理蕃院管理少數民族事物,設立伊利將軍管理新疆,駐藏大臣、駐西寧大臣管理西藏。

『玖』 漢朝是怎麼有效管理西域的

從漢代司馬遷的書中開始,對新疆地區有了清楚的記錄。天山南北廣闊地區多民族聚居生活的真實圖景清晰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西漢「西域都護府」的建立使「漢之號令班西域」,新疆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新疆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西域社會狀況我國先秦時期的史書中,將當時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體統稱為「西戎」。從西漢司馬遷撰寫《史記·大宛列傳》開始,地理上被稱為「西域」的地區,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的民族分布和社會情況才比較清晰了起來。西漢時期,將今天陽關、嘉峪關以西地區稱為「西域」。西域地區以天山為界,在北部地區主要活動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故被稱為「行國」,主要是塞人、月氏人、車師人、烏孫人和匈奴人等;天山以南則主要是農耕定居的各個民族群落,他們往往以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區為聚居地,過著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農業田園生活。史籍中稱他們為所謂「城郭諸國」。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多數都是指的他們,主要是塞、吐火羅和羌人等。秦漢時期,在西域地區,甚至遠至中亞各地都出現漢人活動的蹤跡,漢人當時被稱為「秦人」,全因他們是當時控制西北地區的秦國的子民。西域的自然和區域特點還使該地社會處在互不相屬的割據狀態,《漢書·西域傳》:「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一。」公元前177—前176年,匈奴南下擊敗月氏人,控制了西域。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管理該地事務,利用西域為基地經常劫掠漢朝邊境地區,對西漢王朝構成嚴重威脅。匈奴進入西域及其統治不只改變了原來該地割據鬆散的政局,還直接促成了後來西漢王朝統一西域的進程。

漢代西域的語言文字漢朝時期,西域各地居民除了使用漢語作為官方通用語言外,本地還流行著多種語言文字(這種狀況甚至延續到隋唐時期)。語言文化特性從一個側面也折射出當地居民來源和分布局面的復雜性背景。龜茲(今天的庫車、拜城、新和縣等地)、焉耆和高昌一帶地區流行吐火羅語,而於闐地區使用的則是於闐塞語;前者使用一種用婆羅謎字母斜體書寫的文字,語屬印歐語系;後者使用的於闐文是一種婆羅謎字母直體書寫的文字,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鄯善、尼雅(今天的且末和若羌縣等地)一帶地區居民使用的所謂佉盧文則來自波斯(今伊朗)的阿拉美字母。漢代西域各地廣泛流行五銖錢(漢朝錢幣名稱)。新疆地區出土的漢晉時期「漢龜二體錢」、「漢佉二體錢」(西域流行錢幣名稱,正面鐫刻漢字及貨幣單位,另一面鐫刻龜茲、佉盧文和貨幣單位)不僅說明了該地區蓬勃發展的商品貿易水平,還深刻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真實狀況。

『拾』 漢朝之所以能夠對西域進行有效管理與什麼密不可分

首先,對匈奴的打擊從根本上保證了西域地區的穩定,保證了漢王朝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控。漢武帝兩次派遣霍去病進擊河西走廊地區,把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地區,並設置酒泉、武威、敦煌、張掖四郡,從軍事上保證了西域地區的安全和控制。

其次,在張騫始通西域後,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在烏壘城設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管轄西域36個國家。西域都護它對這36個國家頒行漢王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行政管轄。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著西域地區正式歸屬於漢王朝中央政權,極大加強了西域地區同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

最後,東漢明帝時,派兵擊敗了匈奴後,就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又重新使西域各國同漢王朝建立了聯系。由於班超得到了西域各國的信任,就長期留守在了西域。班超在經營西域三十多年後,他的兒子班勇繼承父業,再次出使西域。並且班超在經營西域期間,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羅馬帝國),雖然甘英在安息受到阻礙,未能到達大秦,但他此行卻開辟了中國通往西亞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