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琴有多少根弦
古琴有多少根弦7根首先琴弦數不同,古箏21根,古琴7根
其次古箏音域較廣,分為幾個八度,古琴音域相比較要少
第三古箏音色華麗,較為喧鬧,不比古琴的幽靜,因此古琴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安寧的心境
第四,古箏可以考級,古琴現在還不曾有考級制度出來,算是個冷門
俗話說「盛世聽箏聲」,古箏以其音色之美,外形之優雅,表達范圍之廣泛被譽為華夏正樂,深受人們的喜愛。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文人雅士就十分喜愛彈奏欣賞古箏。他們在彈奏欣賞古箏之前,往往還要沐浴凈身,熏燒檀香,正可謂「洗耳恭聽」。當時的古箏只有十二根弦,兩千多年之後的清朝,增加至十六根弦,現在的古箏一般都有二十一根弦,其表現能力大大加強了。在民樂界,素有「金箏,銀胡,銅琵琶」之說,這充分說明了古箏在民族樂器中的獨特位置。箏的音色典雅清麗,古樸悠揚,彈奏的時候可左右手並用,也可以用右手彈奏,左手按揉,產生吟音,滑音,顫音,倚音的多種效果,演奏手法非常豐富。二十年前,海峽兩岸能夠熟練演奏古箏的人才確實是不多的,充其量也就是一千多人而已。現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古箏愛好者就超過了兩百萬人,台灣地區也有三十五萬人。海峽兩岸的民眾,都不約而同地掀起了一股學習古箏的熱潮,成為修心養性的一大時尚。
⑵ 古箏古琴分別有幾根弦
古琴最早只有五根,後來七根,又稱七弦琴
民間常用的箏為十三弦和十六弦。經過改良的箏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規格。
⑶ 古琴上的七根弦的含義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合稱文武七弦琴。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相關介紹: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鍾」,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3)古琴有多少弦擴展閱讀
由於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⑷ 古琴、瑟、古箏各有多少弦
古琴以前有五弦,後經漢武漢文兩帝改進,成為現在的七弦琴。
瑟有二十五弦,
全斷了,
才成了五十弦。
古箏有很多種,傳統古箏一般是十三弦,後來經過改進,有二十一弦的,二十五弦的,但現在中國最普及的還是二十一弦的。現在的日本箏還是十三弦。
⑸ 古琴有多少根琴線
古琴7根琴弦
故又稱七弦琴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琴弦(昔舜以五弦琴奏南風歌),後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共七弦。
我國曾出土過10弦琴、5弦琴,所以最初古琴的弦數並未統一
自漢朝後古琴基本定型都是7弦~
⑹ 古琴一般有多少根弦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古琴或琴曲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著名的古琴: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遠一)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製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這只是造琴名家)
著名的琴曲:
離騷 憶故人 龍翔操 鳳求凰 杏花天影 夜雨南窗 漁樵問答 鷗鷺忘機 陽關三疊 梅花三弄 普庵咒 關山月 憶故人 漢宮秋月 秋江夜泊 流水 關山月 梧葉舞秋風 平沙落雁
周朝:作為宮廷里雅樂伴奏,以彈右手散音為主,弦數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為歌唱的伴奏。作為純器樂彈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見於《呂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師有春秋時期的鍾儀、師曠,戰國時期的伯牙、雍門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漢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當發展。著名琴論專著有桓譚的《新論》、蔡邕的《琴操》、揚雄的《琴清英》、劉向的《琴說》。著名琴曲有《聶政刺韓王曲》、《蔡氏五弄》、《別鶴操》、《飲馬長城窟》。
魏晉南北朝:出現一批嚮往超世隱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時代的戴喁、宗炳、柳惲和柳諧。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晉的蔡琰(文姬)、阮咸、劉琨。著名琴曲有《廣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烏夜啼》及現存最早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南朝梁丘明所傳)。重要琴論專著有嵇康的《琴賦》、謝庄的《琴論》、麴瞻的《琴聲律圖》、陳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發明減字譜,制琴術的發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賀若弼、王通、王績和唐的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漁歌調》。琴論專著有薛易簡的《琴書正聲》。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製作。閣譜、江西譜、浙譜的流行。北宋時調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統,琴僧有夷中、知白、義海則全、照曠。文人琴家有歐陽修、沈遵、崔閑、蘇軾;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楊瓚、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實、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瀟湘水雲》、《漁歌》、《澤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論專著有朱長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箋》、劉藉的《琴議》、陳敏子的《琴律發微》、則全和尚的《節奏-指法》等。現存較早的減字譜譜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廣記》中的《黃鶯吟》和宋楊瓚的《紫霞洞琴譜》(佚)。
明朝:琴派興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嚴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鴻》、《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釋談章》等。琴論有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況》,刊印琴譜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譜集,琴家有:庄臻鳳、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龍翔操》。琴論有戴源的《鼓琴八則》、蔣文勛的《琴學粹言》、庄臻鳳的《琴學心聲-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閩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張孔山、諸城派的王溥長(心源)、王露(心葵)、王魯賓及黃勉之、楊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聞閣琴譜》)、《醉漁唱晚》、《長門怨》、《關山月》。論著有楊宗稷的《琴學叢書》、祝桐君的《與古齋琴譜》、陳世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譜的引進。(《琴學叢書-琴鏡》)。
現代前期:琴社活動盛行,琴論有周慶雲的《琴史補》、《琴史續》《琴書存目》,今虞琴社編的《今虞琴刊》,中國音樂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歷代琴人傳》。琴曲有《憶故人》、《泣顏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更多可以打開參考資料看看。
⑺ 現代的古琴一般有多少根弦
現代的古琴為七弦。
相關介紹:
故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
(7)古琴有多少弦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鍾,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致的表現力。
琴面從外向內由粗及細縛弦七根,古時琴弦用絲質製成,今多用鋼弦。如果弦繞至雁足時圈數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線接續增加弦的穩定。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琴
⑻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中的古琴共有幾根弦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唐朝的古琴有七根弦。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據史載,琴本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鳳凰來儀,飛墜在一株梧桐樹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按天、地、人三才,截為三段;取中間一段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干,選良時吉日製成樂器。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最開始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 伏羲制琴之時既然完全是依照宇宙之數,琴在另外空間體現出來的生命也就自然可以溝通高於常人的層次。古人認為琴所奏出的音樂乃天上瑤池之樂,所以把琴稱作"瑤琴"。
瑤琴原本五弦,後因周文王被囚於羨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天、地、君、親、師五弦,後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以上有關資料摘自網路)
⑼ 大多數古琴有多少根弦
古琴有七根弦,傳說最早古琴是五弦,後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共7弦。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⑽ 古琴分幾種,有幾根弦,別名叫什麼,誰發明的
古琴,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古琴,古琴有七條弦,因此又名七弦琴。古琴別名七弦,七絲,凡桐,玉振,絲桐。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古籍記載琴的創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載:「伏羲作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禮記》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