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怎樣管理官員
擴展閱讀

怎樣管理官員

發布時間: 2022-05-16 07:58:29

① 康熙皇帝是如何管理官員的呢

康熙帝上任的時候,明朝覆亡、清朝入關才十幾年,穩固政權的任務落到他身上。從哪裡入手呢?經過長期觀察,康熙帝發現官場現狀與他的政治理想很不匹配,必須先抓吏治。



官員也是人,是人總會犯錯誤。康熙帝治病為了救人,改了就是好乾部,努力把人引向正道。吳江縣令郭琇曾被迫給領導送過錢,經教育洗心革面,變成江南最好的縣令,康熙帝便調他進京從事監察工作。"鐵面御史"郭琇既忠誠又有擔當,將權傾朝野的"大老虎"明珠拉下馬來,被越級提拔為湖廣總督,功勛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康熙皇帝恰恰抓住了這個 "牛鼻子",把鋤草與施肥、"拔爛樹治病樹"與"植樹造林"統一起來,涵養了良性循環的官場生態,形成了群賢畢至的"清官現象"、見賢思齊的馬太效應,天下英雄齊心合力,終於推開了通向輝煌時代的厚重大門。

② 在明、清的省級管理中,官員到底是怎樣設置的

古代官職指的是古代的從政人員的官職,並且,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由於,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布政使”就屬於地方官職,這個稱呼,我們在很多電視作品裡都看到過,乍一看字面還以為跟“布”有什麼關系。

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在明、清兩朝都存在的官位,且職權范圍隨著時代的不同,也有所改變。《明史.職官志四》中有說:“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從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於有司......宣德、正統間猶然,自後無之。”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的時候,布政使司是一個正省級級別的高管,二品,是省級政府機構的最高官員,屬於省長級別。但是,到了清朝時期,布政使卻是副省級官員,屬於常務副省長的級別。所以說,無論是官位的大小,級別的高低,還是管理事務范圍的多少,明、清兩代布政使司都有較大的區別。

但是,不管如何該職位都是不可缺少的,且是非常重要的,關繫到一個省級地區的興衰,關繫到一方百姓的生活。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歷朝歷代,不管是怎樣的官職,不管高低,都要想著為民辦事,為民服務,只有這樣,一個國家的統治才能長久,官員的職位才能穩當。

不然,這一切都是空談。

③ 管仲是如何管理官員的

在官員管理上,管仲命令各人恪守職責,不準懈怠。若有違軍令不盡責者,可一可二,再三必定嚴懲。還令各級官吏隨時舉薦賢才,否則就是「蔽明」、「蔽賢」,也要治罪。經過改革,幾年之後,齊國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④ 國家管理官員的制度有哪些

國家行政人員管理制度,是指黨和國家對國家公務員進行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等的統稱或總稱。其中包括《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錄用、考核、獎勵、紀律、職務升降、培訓、交流、迴避、工資、保險、福利、辭職辭退、退休、申訴、控告等單項制度及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

⑤ 如何才能有效加強幹部管理

下管兩級機制,著力解決「上熱中溫下涼」問題。由黨政主要領導帶頭,落實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對幹部的管理實行下管兩級工作責任制,對幹部的到崗到位、執行紀律、作風表現、工作情況等進行定期了解、分析、督促、調度和提醒。對執行決策不力,工作任務落實不到位和幹部群眾意見大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視情況進行提醒談話、誡勉談話或組織處理,情況嚴重的,要及時移交紀檢監察部門。
倒逼排查機制,著力解決「平庸懶惰無為」問題。解決慵懶散現象,要根據黨政中心工作,建立工作台賬,按照部門職能特點進行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幹部個人,規定完成時限,形成倒逼排查抓落實的工作態勢。同時,由黨政督查部門根據工作要求,定期對各項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督查通報,對不完成工作任務的單位及個人進行問責,以有效促進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
項目管理機制,著力解決「散漫漂浮不實」問題。將各項工作全部量化為具體的發展項目,把每項工作當成一個項目,將「項目化」管理理念貫穿到各項工作中,由黨政副職牽頭掛帳督導調度,對納入項目化管理的工作全部上賬督查,實行旬調度、月報告,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工作推進網路,對落實不完成的隨時通報,不能按時完成的由黨政主要領導對項目負責人進行約談,不完成不銷號,從而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迴音,以確保項目推進見實效。
四大預警機制,著力解決「推諉漠視不廉」問題。一是健全領導班子內部相互監督機制,促進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和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二是建立領導幹部經濟活動監督機制,出台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等。三是建立橫向聯動工作機制,制定幹部監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承擔任務,不斷擴大監督覆蓋面。四是建立廉政監督機制。出台「一牌一卡」制度,製作黨員幹部勤政廉政明白卡,針對崗位職責有針對性制定內容。
四項提效機制,著力解決「難看難聽難辦」問題。一是推行亮牌上崗制,各機關部門亮明身份,職責上牆、崗上立牌,以公示、公開促進機關辦事公平、公正、高效。二是強化服務承諾制,各單位積極向管理和服務對象作出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服務時限的承諾,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實行首問負責制,規定第一位接待來訪群眾咨詢、投訴的幹部職工為第一責任人。四是執行責任追究制,單位有2人次出現作風問題的,年度行風評議將評為不合格等次,並列為重點問題單位進行整改。

⑥ 管理幹部,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俗話說賢者在位,能者在位。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領導幹部有必要重視工作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筆者認為,要提高領導幹部的工作能力和素質,必須不斷加強學習鍛煉,努力掌握科學的領導理念,有效履行領導職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開闊視野,重點謀劃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在於方向,抓大事,謀大局。

努力開創均衡和諧發展新局面,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學習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由於領導工作的特殊性,加強學習不是領導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責任。現代社會的知識日新月異,領導幹部必須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否則很難正確理解和把握黨的方針政策,很難准確判斷自己面臨的新情況,很難在工作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

⑦ 古代帝王是怎樣掌控手下那麼多的官員的

中樞制度中,設計監察系統,對行政官員進行審計、監察,隨時加以彈劾,令他們活在恐懼中。在人事系統中設計銓選、考察、封賞制度,通過官員的授職、授勛激勵他們循規蹈矩、為王朝服務。在決策過程中,皇帝經常通過讓更多的官員參與決策來分散所謂「宰相」的權力,並確保最後拍板的權力在皇帝本人手上。再安排官員對討論結果加以「封駁」,提供不同意見。

⑧ 古代一個縣都有哪些官員,是怎樣進行管理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

前幾天聽到一個網友問我,古代治理一個縣需要幾個當官的?其實吧,我剛開始也是有點疑問的,看電視劇、看電影上面,古代一個縣真正當官的好像真的沒幾個。

當官這個工作真的是不錯,社會地位高、榮譽感強、收入也相當可觀,唯一的不足就是風險有點高而已。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這種情況古今往來都是一樣的。古代甚至更加嚴重一點,因為古代職業分類比較少,科舉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當官。現在經濟發展比較全面,職業選擇的機會也比較大,讀書人也有了更大的空間。我就帶大家看看古代一個縣有多少官員、現在一個縣多少官員,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機構太多

縣級市的下轄一級機構,例如:各種局、各種辦公室、各種委員會、縣醫院、縣學校等等等,大概有60個左右吧,每個機構算10個人,這就是1000人左右。

現在一個縣估計下轄6個鎮或者鄉左右,每個鄉鎮是四套班子。因為有兼職的,所以一個班子算5個人左右,加上其他工作人員的20人左右,一個縣鄉鎮級官員就是240人。

這樣看來我們一個普通的縣級市的官員數量比古代多不少,這還沒有算什麼事業編的人員,因為比較難算,一筆糊塗賬了。

為什麼現在的官員比以前的多

1、古代的官員基本只管理一些比較大的事物,沒有事無巨細。

2、古代縣下面沒有設立行政機構了,處於自治狀態,由鄉紳管理負責。

3、古代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基本就是司法、交稅等業務。現在經濟發展全面,管理的事情多。

4、古代一個縣的人口也就幾萬人,現在一個縣級市人口也在幾十萬人。

5、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現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高,所以人多點問題也不大。

6、古代想當正式官員,非常的嚴格,科舉考試很難,也制約了官員的膨脹。

最後我想說,官員的數量的多少體現了一個國家治理水平,人多不一定好辦事、人多也可能出現人多的問題。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強大程度與古代不在一個層面上了,現代和古代也確實沒法同類比較哦!

⑨ 中國古代職官管理制度是怎樣的

職官管理制度包括對官吏的任用、考績獎懲、品秩俸祿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任用,為保證各級官員的政治標准,歷代都重視官員選拔後的任用。秦代為保證被薦舉官員的素質,對舉者規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范睢列傳》)。漢代以後對官員的任用有多種限制,朝廷對候選官員的家世、職業、財產、資歷、民族、體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漢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為官。

為了避免官場中的徇私,自東漢後任官有迴避的規定。東漢實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為本地長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監臨。漢代還規定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屬關系的,不得在一個部門或地區為官,如果選在一個部門或地區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迴避。

有些朝代對任官還有一些特殊的規定。如唐代任官標准增加了身、言、書、判等條件,要求入仕的人應體貌豐偉,言辭辯理大方,書法工整優美,判詞文理優良。

官吏任用後,朝廷要發給他們身份等級的憑信。自戰國起就有印綬制,金、銀、銅不同的金屬質地和紫、青、黑、黃等不同顏色的綬帶,標志著官員的身份等級。

任用的官吏,自漢代起有一年的試用期,不稱職者或他調、左遷,或罷黜。明代對官員實授前也有「歷事」和「觀政」的實習階段。

⑩ 基層幹部如何做好管理

1、首先要做好分工。員工分工明確工作起來就不會有沖突、有推諉,但是要完全實現所有的事情都分工清楚是很難的,尤其是當今不確定性強的時代,因此在分工基礎上還要確定首問制,分工不明的事項就由接手的人員作為第一責任人,任務完成後要盡快明確類似事項的分工責任人。
2、其次要建立基本規則。考勤、請假、日常辦公紀律等方面的制度和規則要建立起來,避免將精力放在這些小事上,也避免因員工素質良莠不齊造成內部矛盾。
3、建立考核激勵機制:找出每個崗位的工作重點,明確每個階段的工作目標,將個人收入與目標達成、重點工作完成結合起來。對一貫表現良好、主動承擔任務、改進創新等行為進行獎勵。
4、推行職級管理。對於人數較多的團隊,員工的業務能力、工齡長短肯定是有區別的,可以設定初中高至少3個職級,每個職級對應逐步提升的工資標准。同時設定晉級的條件,如相關工作經驗達到多少年、績效考核有多少次優秀、業務比武拿多少次獎勵等,鼓勵大家提升業務能力、改進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