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游牧民族內部是怎樣管理的
擴展閱讀

游牧民族內部是怎樣管理的

發布時間: 2022-05-18 22:09:03

『壹』 游牧民族地區在古時候,都是如何被管理和經營的

中國的疆域,如果籠統來說就是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長城以北的游牧文明地區,另外一部分是長城之南的農耕文明地區。在整個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斗爭就沒有停止過。但游牧民族進入農耕區域,一段時間後就被農耕文明同化,演變為農耕民族。但是農耕民族卻難以深入游牧地區去管理游牧民族。因此,如何管理游牧民族地區成為了世界史上的難題。在中國也是如此,不過慶幸的是,中國經過2000多年的經驗和教訓,終於在清朝形成了最完善的管理方式。

一,秦漢對匈奴的防禦策略

漠南和漠北,雖然屬於大漠,但是自然條件卻有很大的不同。漠南地區位於陰山、戈壁之南,因此和漠北地區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而河套平原沃野千里,水草豐美,有黃河穿流而過,無論是游牧還是農耕,都是十分適宜的。游牧民族占據了漠南之後,就可以長驅直入關中、山西等地;中原農耕王朝占據此地後,就可以進行了屯田,修建長城,將這里變成抵禦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陣地。



明朝後期,滿族(女真族)又崛起於東北。在民族政策上,滿清繼承了遼、金、元的傳統,拋棄了明朝的做法。清朝對蒙古族進行了嚴格的行政區劃,設置盟、旗,還和蒙古貴族聯姻,甚至大力推廣黃教(藏傳佛教)來弱化其尚武之風。在西藏青海,清朝又推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並且駐扎軍隊,設置辦事大臣。在漢地,實行了以儒治國,基本演習明朝的典章制度。在西域,實行了伯克制,也充分利用照顧其宗教信仰。可見,清朝在民族政策上是集大成。

『貳』 游牧民族打仗為什麼不用後勤

不是不用後勤,而是相對於農耕軍隊來說,不需要那麼大量的後勤,再者他們是以部落形式管理的軍隊,各部門分類不是特別明確,所以會有他們根本不需要後勤的誤解
在戰爭之前,他們還是需要准備一定時間所需的物資和給養
然後在戰爭進行當中,由於戰利品的分配是以部落和軍隊形式獲得的,每個部落和軍隊都有自己的戰利品和物資,所以不需要從後方大量運輸
游牧的軍隊基本上以騎兵為主,移動速度快,單純的靠後勤供給是根本跟不上速度的,所以他們通過不斷劫掠來獲取必要的物資,而不是靠後方補給
當然,在長時間沒有劫掠到足夠的物資給養但又沒有結束戰爭的時候,就需要後勤運轉
總的來說,游牧軍隊的總體後勤需要並不多,但不是完全不要後勤,只是對比農耕軍隊的後勤來說是幾乎沒有而已

『叄』 明朝和清朝在對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什麼不同

明朝對待游牧民族的態度是打壓和防禦,清朝對待游牧民族的態度是聯姻和自製.二,清朝的政策更有利於統一多名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原因:清朝的政策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對自己部落的管理權;聯姻更使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拉近關系,增強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文化交流好彼此了解,有利於少數民族與漢族和平共處.明朝的政策增加了少數民族對漢族的抵制,不利於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流和了解.所以清朝的政策更有利於統一多名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到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明朝: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治
明朝雖是漢族政權,但政府卻十分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先是實行元代以來的土司制度,對歸順的各少數民族首領授予世襲官職,由他們自行管理所轄地方。後來又實行「改土歸流」,把土司轄區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范圍,這有利於國家統一的發展。

明朝:中華各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在北方、東北和西北地區,明政府主要設置軍事機構鎮守,例如設置都司和衛所,以鞏固國家的安定和統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勵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在經濟文化上的往來,如移民屯墾、貿易互市、興建學校、推行儒學等等舉措,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明朝政府的這些措施,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日益密切,從而實現了中央王朝與邊疆地區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清朝:中華民族共同體更進一步穩固發展
由滿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由於滿族統治者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穩定邊疆,並對漢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採取了更為寬容、開放的態度和政策,使民族關系、民族融合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加強了各民族的相互認同感。

清朝:體現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強盛國力所奠定和鞏固的中國疆域,促進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增加,在晚清時期受到外國侵略時,中國各地區民族皆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而對列強作出抗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與以前歷代相比有那些獨特的地方?:
從順治帝起,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首先肯定了漢族文化的先進,採取了向漢族人學習,學習他們的習俗、文化,重用漢族大臣,開科考,修孔廟,拜孔子等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在順治帝之時,幾乎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連順治帝的親生母親都不支持他。這或許是順治帝抑鬱而終的原因。
但事實證明順治帝的作為是對的,康熙不僅繼承了順治的政策,還親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漢族人的心。從那時起,一品大員,如上書房大臣等,一改無漢臣的歷史,重用漢臣。如張廷玉,歷三朝,居首輔四十餘年。這些做法是空前絕後的。

『肆』 在古代,打下整個草原之後(漠北 漠南)。應該怎麼徹底的 控制 掌控 管理

客觀來說,古代無法徹底掌控草原。經濟和科技實力不允許。
掌控一個區域,布置兵力,安排人口,發展經濟。草原區域布置兵力不成問題,甚至還能發展發展騎兵,如果異想天開一點,還可以建城固守。安排人口……以封建王朝根本沒有人權的狀態,也不成問題。但是發展經濟,就是個問題了。
中國古代幾千年都是農業經濟,但是草原和中原環境是不一樣的,開墾草原會是什麼後果,內蒙治了這么多年沙子,外蒙至今還有大片沙漠,就是證據了。不屯田當然也可以,理論上發展牧業,也能搞經濟。但問題是,為什麼游牧民族要游牧呢,就是因為以那時候的生產力,只能靠大自然放牧,哪裡的水草好就去哪,沒有現在固定的牧場啊,圈舍啊什麼的。可是游牧的話,就沒法築大城了,防禦力會下降。以中原的堅城雄關,還有被外敵圍著打的情況,要是城都沒有,來波馬賊就給你家偷了。
而且草原地區,除了牲畜什麼都缺,缺鹽缺鐵缺大石頭,十分難以發展經濟。現在內蒙的GDP都是倒數的,古代更沒法發展好了。經濟要是不好,那沒法掌控的,老百姓過不好日子,自己就跑了。

『伍』 游牧民族是什麼意思

游牧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管理一種或幾種食草生畜,通過移動的方式間隔某種周期反復利用牧草而獲得生活資源的畜牧生產方式。牧民、畜群和天然牧草是形成游牧的基本要素,移動則是游牧自成體系的聯系紐帶。

游牧,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是人類利用農業資源匱乏之邊緣環境的一種經濟生產方式。利用草食動物之食性與它們卓越的移動力,將廣大地區人類無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資源,轉換為人們的肉類、乳類等食物以及其他生活所需。

(5)游牧民族內部是怎樣管理的擴展閱讀

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游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遠晚於農耕的誕生。世界上第一個游牧民族是斯基泰人。

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學觀點起源於非洲大陸,在漫長的地質史時期,由於氣候的改變引起生存環境的變更以及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壓力的逐漸增加而逐步遷移到其他的大陸,並且由於地理隔絕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種族和亞人種。

『陸』 清朝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徹底解決了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清朝統治者本身就來自滿洲部落,他們是最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他們針對游牧民族的弱點,分而化之,再通過控制人口最終解決了游牧民族的威脅。

沒想到吧,清朝就用這么兩個簡單的方法完美的解決了中原王朝上千年都沒有解決的難題。所以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來都是先去了解它。

『柒』 在我國歷史中,漢朝對游牧民族都採取了哪些政策

導語:漢朝對游牧民族採取哪些政策?和親送公主,通關市發展貿易,關鍵因素是它

漢朝時期對周邊游牧民族採取的政策,和親政策送公主,劉邦建立大漢,經過秦末戰爭導致漢朝民生凋敝,急需休養生息,而此時匈奴進犯邊境,劉邦曾率軍親征,卻導致“白登之圍”的事件發生,差點全軍覆沒,最後以和親的方式屈辱解決。白登之圍後,劉邦清醒地認識到匈奴騎兵的強大,軍事上短時間內並不能征服匈奴,所以採取了迂迴救國的和親政策。

如果說,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對於匈奴和漢朝都受益都各有所需,送公主的和親政策是漢王朝為了爭取發展時間和空間不得已而為之的政策,那麼降服匈奴的設想,卻是漢王朝千年的思想傳承。這個思想就是天下華夷是一家,尊王攘夷,建立一個各民族平等的大一統帝國。

當看到霍去病能夠重用匈奴將領,漢武帝甚至將劉弗陵託孤給金日磾這樣的歸降匈奴人,我們就知道,在漢武帝的心裡,無論是匈奴還是漢民族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所有對游牧民族政策中,天下華夷是一家是關鍵的思想因素,也是最有效的政策。

『捌』 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一般怎麼生活怎麼聚集成部落的他們不是地廣人稀嗎、四處放牧嗎他們建立汗國以後怎

聚集在一起放牧,汗國王廷會管理部落族長

『玖』 專防蒙古的九邊防禦體系,大明是如何管理和運作的

中國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就生活著多民族和存在有多文化,歷史十分悠久。各族先民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居住生活,在漫長歷史中相互發生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關系,如交聘、和親、戰爭、貿易、封貢、文化交往等形式。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定都建立明朝,隨後明軍大舉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覆滅代表著大一統政權的元王朝。元朝的蒙古統治者被迫北退,逐步回到漠北祖地,史稱「北元政權」。明廷完成黃河流域和西南地區的大致統一後,再次興兵征服蒙古,然而實際效果卻是不佳,只是給予重大創擊。

明代防禦工事是以邊牆(即長城)、城堡、墩台為主幹,關、寨、口、塘等為枝幹。長城為主要防線,墩台設立在邊外,城堡建築於長城內。蓋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邊垣以限華夷。三者獨自存在,又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個橫貫東西萬里,縱深幾十數百里的防線。邊牆不用提,大家都很熟悉,城堡則在中國歷史有點罕見,九邊中一般建立在軍民聚集較多處,如部隊主力駐防和九邊高級指揮官居住地,是一鎮核心和中樞。

城堡多是高城深壕、門多(供軍民出入)且開井積水處,修築地點也是有講究的,有條件的會修築在險要之處,以達易守難攻的目的。隨著雙方沖突的升級,九邊大量修築民間城堡,大堡是百十家,數百人;小堡是六七八家,近百人;建制不如官堡齊全,但用來加強百姓的自衛能力也是綽綽有餘。軍堡有安置輜重糧草的作用,四周有數目不等的敵樓敵台,內有數目頗多的銃炮、火葯、木石,打擊牽制來犯之敵。

『拾』 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為保證其壯大和發展,蒙古族採取了怎樣的措施

1、軟體方面:

成吉思汗箴言
我要把蒙古這片散沙,變成一塊堅硬的石頭。
日出至沒,盡收諸國,各依本俗。
蒙古人須推崇、尊重任何民族之謙虛、純潔、正直、有學問及明智之人。
建立國家時,比誰都辛苦的是我母親。
讀書的糊塗人,終究要勝過生來的聰明人。
今日之敵,明日之友。
沒有鐵的紀律,戰車就開的不遠。
如果能找到不嗜酒者,必須重用之。
如果真的難於忌酒,那麼,一個人每月可以喝足三次酒。但超了三次,就以違約論處。
一個人每月喝酒兩次,較好;喝酒一次,更好;如果不喝酒,最好。
嘉獎少喝酒的人。重用不喝酒的人。
我之大蒙古,雖畜養著眾多牲畜,但其中最為可敬的是蒙古馬。
大蒙古國兒童必須學習回鶻文字(回鶻體傳統蒙古文字——引用者)。
尊重任何一種宗教信仰,任何一種宗教都不得享有特權。每個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貧困的民眾、醫生和有學問的人免徵稅收。
狩獵結束後,要對傷殘的、幼小的和雌性的獵物進行放生。
你們不可更改我的命令。
2、硬體方面:
加強軍事管理,唯才是舉任用有才能的人。
怯薛軍(皇家衛隊)10000人。成員是貴族和將軍的兒子們,這樣做是為了對大汗絕對效忠。
任用有才能的人,不管是什麼身份,奴隸也好,敵將也好,降將也好,連射死他戰馬和射中他脖子的人也任用。
政治聯姻,聯絡周邊游牧部落。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兵就有權,兵強則國固。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歷史階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戰爭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先後任命了一批千戶官、萬戶官和宗室諸王,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於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