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平菇菌棒長滿菇蕾後怎樣管理
擴展閱讀
cad怎樣讓螺絲隨圖層 2025-05-17 13:56:05
華為的怎樣應用分身 2025-05-17 13:21:17

平菇菌棒長滿菇蕾後怎樣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5-24 07:09:34

❶ 香菇出菇後,該如何管理

香菇出菇後,該如何管理?

溫度差刺激性:當菌棒生理學完善.脫袋完畢後,務必採用持續4-6很大於10℃左右的溫度差刺激性。當環境溫度高過25℃時要採用噴霧器.遮光.自然通風等方法對菇棚開展減溫,這時要注意通風與減溫緊密結合,以利於菌絲紐結.現蕾,子實體一切正常生長發育。

採收:當子實體長到八成熟時,即菌蓋包邊條顯著,菌膜初破時就可以採收。採收時培養液內沒留殘根,採收的菇要大.小分離儲放,以防再度分棟。要留意堅決杜絕殘渣滲入菇體,採收後的蘑菇要立即市場銷售或送至保鮮庫冷凍(採收可依據市場和客戶滿意度品質開展)。

事後管理方法:終止菇屋內的噴霧器.灑水5-7天,讓菌絲療養促根(假如地形較高.大風.旱天斷水時間要少一些);讓菌絲療養促根,與此同時修復拱棚喜溫24℃上下,室內空間環境濕度降到70%上下。拱棚修復黑喑自然環境,7-10天之後對菌棒實行灌水管理方法,使菌棒凈重略低原凈重,以達到下一潮子實體對水份的要求,但菌棒萬不能做到或超出原菌棒凈重,下面的管理方法,可參考頭潮菇管理方法就可以。

❷ 平菇出菇期如何管理好

平菇出菇期間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10=25度。空氣濕度控制在85%-90%之間。給予一定的散射光照。做好病蟲害防治就可以了。

❸ 平菇出菇期管理方法

出菇期始終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但必須注意不能直接往子實體原基和菇蕾上噴水,否則易引起爛菇。幼菇期可用噴霧器適當噴水。只要出菇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好,菌袋就不會大量失水

❹ 平菇菌棒買回來怎麼養

1:准備好種植容器、事先購買的食用平菇菌棒或者菌包、溫度計、濕度計、花灑。中晚各一次
2:一般購買的蘑菇菌包都可以直接放在容器里,不需要土壤,也可以進行土培。一般的菌包既可以直立生長,也可以橫放著生長。將買回來的菌包打開包裝,早中晚各對著菌包口澆一次水,水量不用很大,保持菌包濕潤就行。

3:當溫度保持在20℃,濕度保持在85%左右時,大概5天就能長出菇蕾,這個時候,澆水的次數和水量都可以適當大一些,保證整個菇頭都能被澆到水。

4:出菇後的平菇長得很快,沒有幾天就能長出完整的蘑菇了,這時就可以收獲了。5:收獲時用手輕輕地拔下平菇即可,注意不要用刀等其他工具,因為平菇對這些工具很敏感。

6:採摘完畢後,要及時清理,去掉菇根、死菇,停水3-5天後,待菌絲恢復正常生長,再進行第二茬的出菇管理。大概半個月,又能二次採摘了。當我們採摘之後一定要注意保鮮,在烹飪時也要注意多炒一會,避免吃生的影響消化。

❺ 平菇處於出菇期,這時應該如何做好管理呢

平菇是我們常見的食用菌之一,而在蘑菇的培養中,冬天是蘑菇,蘑菇管理是高質量高收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管理是不正確的,那麼很容易擁有一個芽,生長和感染害蟲的現象。那麼如何管理蘑菇蘑菇期?讓我們來看看。

平菇期間管理技術

1,調整溫度濕度

在冬天,溫度低,害蟲很小。培養時主要是為了預防疾病。一般來說,蘑菇中最重要的疾病是干腐肉和細菌點疾病。雄性蘑菇棚的乾燥的釕更高。發病後,小蘑菇芽開始死,逐漸改變。最好使用噴腐的噴塗防止防止,可以噴塗如蘑菇等級,第2次蠕蟲,平菇,百日和其他葯物發作後疾病,交替效果更好。

在細菌斑疾病中,細菌覆蓋形成一個小黃褐色斑點,其逐漸擴大了與疾病的大斑點的合成,這影響了蘑菇的商品。除了噴灑水霧和控制濕度外,還必須注意及時清除蘑菇,及時噴灑殺菌劑。

❻ 反季節平菇如何進行出菇管理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出菇管理要點

1.刺激出菇

出菇時可以嗎2~3層(中間隔竹片或木板),棒間距2~3厘米,地面墊一層塑料編織袋,以確保菇體潔凈。如遇突然高溫,應及時向地面或牆壁潑地下水降溫;地面灌地下水,拉大晝夜溫差,刺激出菇。

2.適時通風

避免畸形菇待菌絲長滿袋現蕾後,要及時打開袋口且保持袋口培養基濕潤。同時打開門窗通風,否則菇柄細長,菌蓋小而薄,大大降低了商品性。

我們需要注意的事情:

防治病蟲害,夏季平菇栽培應以防為主

  • 在栽培前,對所用的房間、大棚進行全面的消毒殺菌治蟲,如在房屋四周噴殺蟲農葯、撒干石灰粉,房內用甲醛、高錳酸鉀殺菌。
  • 在高溫下,在出菇曠段發現有蟲害,可用蟲蟎立克、菇蟲凈、菇衛士、氯氰菊酯等噴灑或注射到栽培袋中防治。對菇黃病,用農用鏈黴素、保菇王、腐菌靈等葯物交替防治。
  • 主要生理性病害有菇蕾枯萎死亡、菌蓋不形成和水腫腐爛等。針對不同的病因應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避免使用老化的菌種,要均勻播種,待菌蕾形成時適當通風,減少噴水量,控制菌蕾過多過密,有效防治菌蕾枯萎死亡。

❼ 平菇菌棒長滿後怎樣開口管理

可以在兩側開口使平菇進一步生長。

出菇期的管理需要掌握好溫度和濕度: 濕度:菌絲體保持在60~65%、出菇期70%~75%,大氣相對濕度85~95%,子實體生長迅速;溫度:一般20度到30度都可,低溫和中低溫24到26度,中高溫和廣溫類為28度;平菇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生長迅速,要注意避光。

❽ 平菇出菇過猛,如何管制不出

一、出菇期要做好哪些環境調控技術管理措施? 在平菇栽培的過程中,當菌絲生長滿袋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袋內就會出現大量黃褐色水珠,這就意味著即將進入到出菇階段。此時需要加強環境調控,做好出菇管理。這是種植平菇高產的關鍵期。在評估環境調控方面,主要包括一拉、三增和一防,具體管理技術要點如下。 1.拉大溫差 總體而言,平菇是變溫結實型品種,適當加大溫差可以有效地刺激出菇。當菌絲開始扭結時,要將溫度降至15度左右。同時必須利用早晚氣溫低時加大通風量,降低溫度,將晝夜溫差拉大到8~10度左右。這樣才能促使原基分化形成,刺激出菇。如果是在秋冬和早春等低溫季節,白天要注意增溫保濕,夜間要加強通風降溫,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拉大溫差。如果在溫度高於20度的高溫期間,可以採用加強通風和及時噴水的方式來降溫。 2.合理調節濕度 平菇到了出菇關鍵期必須經常噴水,保證出菇場所的空氣濕度充分。一般來講,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95%之間最為合適。當培養料料面出現菇蕾後,必須採取保濕措施,向空中和地面噴霧。噴霧的原則是勤噴和少噴,根據空氣的相對濕度來隨時調整。需要注意的是,噴水時不能直接噴向料面,否則特別容易造成死菇現象,只有當菇蕾分化出菌蓋和菌柄時,才能適當噴灑少量霧狀水。 3.加強通風換氣 在平菇出菇關鍵期,如果出菇場所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導致平菇的菌柄變長變粗,容易形成菜花狀菇和大腳菇等畸形菇,所以必須加強通風換氣。在低溫季節通風的時候,一般中午12:00~1:00左右,一天一次,每次30分鍾。如果氣溫較高,通風換氣應該在早晚進行,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鍾。通風換氣時必須緩慢進行,避免讓強風直接吹到菇體上,以免菇體失水,邊緣捲曲而外翻,影響平菇出菇質量。 4.適當增加光照 在平菇出菇管理中,當菌絲扭結的時候就需要增加光照,一般的原則是三分陽七分陰。因為散射光可以誘導早出菇,多出菇。但是如果光照強烈而且是陽光直射的話,容易造成曬死菇體的現象。出菇期間,如果處於黑暗狀態下,光照不足,容易造成不出菇和出菇少的情況,甚至會出現柄長蓋小色淺的畸形菇。 二、平菇栽培不出菇的原因有哪些? 在平菇栽培過程中,如果出現發菌成熟的菌袋遲遲不出菇,或采過1~2潮菇的菌袋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比較常見,其原因具體有以下幾種可能。 1.料溫偏高 平菇品種較多,不同品種的平菇子實體可以在3~35度的范圍內生長。但是如果菌絲培養成熟的菌袋,料溫高於出菇溫度范圍,則容易導致原基不易發生,從而出現不出菇的情況。這種現象主要是在秋季栽培的低溫型品種中比較常見。 2.環境不適 菌袋所處的環境溫度,高於或低於所在品種的出菇溫度范圍。比如說在春夏秋季高溫季節栽培平菇,溫度高於出菇溫度,又或者在冬季低溫季節栽培,溫度低於出菇溫度范圍,都有可能導致不出菇或轉潮後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 3.積溫不足 在秋冬和早春時節低溫栽培的時候,如果栽培的溫度不夠,菌絲長期處於緩慢生長狀態,雖然發菌時間比較長,但是有效積溫不足,菌絲心理成熟度不夠,會導致遲遲不能出菇的情形。 4.水分不足 正常情況下,平菇出菇期間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95%之間。培養料的含水量應保持在60%~65%左右,如果發菌期培養料水分下降,或者菌袋錶面濕水偏干,容易造成水分不足。另外如果在產菇期間大量消耗培養料的水分後,沒有及時補充,也會造成水分不足,從而導致不出菇的現象。 5.病蟲害影響 在平菇栽培過程中,不管是生料還是熟料,又或者是發酵料栽培,如果受到雜菌污染,不但會與平菇菌絲爭奪養分,而且還會分泌有害物質,抑制平菇菌絲正常生長。並且當害蟲侵入菌袋之後,會大量咬食平菇菌絲,造成平菇菌絲的正常生理代謝受阻,從而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 三、平菇栽培出現死菇現象該如何防治? 在平菇栽培過程中,除了不出菇以外,還有一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那就是死菇。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種,具體來說,包括培養料含水量不適、用種不當、非定點出菇、袋裝不緊、菇蕾過密、冬季噴水過勤、通氣不良和農葯危害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造成的死菇現象,其防治的措施並不一樣,所以一定要對症下葯。 1.培養料含水量不適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平菇生長對水分需求量較多,對空氣相對濕度要求比較高。因此,如果培養料水分不足,營養供給發生困難時,必須適當提高培養料的含水量,保證其控制在65%左右。同時在原基期和出菇期間,應採用剪袋口或解口,但不撐開的出菇方式,否則袋口因失水過多,容易造成出菇過少或死菇。 2.用種不當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過老或用種量過大,在菌絲尚未長滿或長透培養料的時候,菌種部位就出現大量幼蕾,長成幼菇後得不到養分供應,特別容易造成萎縮死亡。所以,在生產上盡量選用長滿菌袋10天左右菌齡的菌種,來解決用種不當問題。冬季採用大袋栽培平菇用種量一般為10%~12%,採用中袋栽培兩頭接種時用種量一般為8%~10%。夏季的時候菌種用量可加大至15%。 3.非定點出菇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目前栽培平菇一般採用4層菌種3層料的大袋栽培方式,其規格為25×50厘米。如果出現非定點出菇的現象,可以選用兩頭打透眼的方式發菌,或者採用兩頭接種17×45厘米規格的中袋栽培方式。另外,如果採用大袋微氣孔發菌,可以在平菇菌絲封住菌袋兩端並生長4~5厘米時,在菌袋兩端的袋面上用小刀劃幾個小口,可以有效防止菌袋周身非定點出菇現象。 4.裝袋不緊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在冬季栽培平菇時,一般採用生料或發酵料栽培,如果袋裝不緊,加上翻堆檢查對栽培帶翻動,會造成菌袋和培養料局部分離,氧氣供應不足,從而造成菇蕾死亡。對於這種情況,必須做好平菇培養料的裝袋管理,要求培養料外緊內松,光滑、飽滿、充實,不可出現褶皺和疙瘩,否則容易造成發菌不良,甚至感染雜菌。 5.菇蕾過密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菇蕾過密的特徵是子實體緊密叢生,成堆集結,不能發育成商品菇,甚至出現死菇。這種情況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選用低溫對子實體形成相對不敏感的品種;加強平菇生長期內的溫度濕度管理,防止周期性波動,尤其是在秋冬冷暖交替變化的季節。另外,如果一旦發病,在初期一定要提高管理溫度,或打重水,控制病害發展。 6.農葯危害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如果在原基期發生前,菌袋或菇場內噴灑了平菇極為敏感的敵敵畏等農葯,或者是出菇場所內有濃度過高的農葯氣味,造成子實體死亡。一般出菇期不允許使用農葯,轉潮期可採用1:500倍多菌靈進行殺菌。同時可以採用高效氯氰菊酯煙劑防治害蟲。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葯16小時後,需要及時通風降濕、乾燥處理,防止出菇場所長期殘留農葯氣味,提高菌袋的透氣性,延緩轉潮菇的發生速度。

❾ 進行平菇栽培時如何進行出菇管理

(1)溫度控制。一般情況下菌絲長滿後應給予低於20℃的溫度和盡量大的溫差,有利於刺激原基的形成。

平菇子實體發育期間的溫度會影響菇蕾生長的快慢,影響到菌蓋的顏色。如佛羅里達、雜17等為白色中溫型品種,在20℃以上出菇,菌蓋為白色,在15℃以下低溫,菌蓋色澤變為黃褐色。通常情況下,溫度越低,子實體生長越慢,但菌蓋肥厚,菌蓋色澤越深,品質也越優。

溫度高時子實體生長快,色澤淺、肉薄、疏鬆、柄長、易破碎、品質差。

(2)濕度的管理。在出菇階段,每天注意水分管理,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用噴霧器對菌袋、空間和地面噴水。氣溫高或空氣乾燥時,可以在地面潑水,增加空氣中的濕度,保持地面濕潤。

(3)通風換氣。平菇子實體生長發育時耗氧量大,對二氧化碳濃度敏感,當室內通風不良時,易造成菌蓋小、柄長的畸形菇。在菇房通風換氣時,也不要通風過於劇烈,以免吹乾菇蕾。

(4)光照控制。在子實體生長期間,也同樣要注意光照,栽培場(室)太暗,形成的菇蕾發育成樹枝狀的畸形菇,同時也影響菌蓋的色澤,所以栽培場所要有適當的散射光。

❿ 如何進行平菇的出菇管理

半地下式菇棚內,晝夜溫差較大,菌絲體生理成熟後,很快在袋口形成菇蕾,此時應解開袋口,進入菇期管理。平菇的出菇管理可分為原基期、桑椹期、珊瑚期、幼菇期和成熟期五個階段。原基期基本不用噴水,隨著菇的不斷長大,噴水量與通風量也隨之增加。在溫度方面,棚溫高於20℃時,白天要加蓋草簾或撒些麥秸遮蔭,宜在晚間通風;低於12℃,白天要加強揭簾升溫,並及時放簾保溫,宜在中午通風。總之,要按照各階段對水分、濕度、通風、光線等環境條件的需要進行管理,綜合調控,並力求各因子間的有機結合與協調。

商品菇一般在初熟期採摘,每批採收後,要清理床面。如發現菌袋干縮,失水嚴重,可結合施肥在畦面大水漫灌或菌袋注水,補充水分和養分。經10天左右,出現第二潮菌蕾。如此能出4~6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