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麥冬季管理有哪些主要措施
小麥冬季麥田管理技術措施。
入冬以來氣溫低、雨雪少,弱苗面積較大。為了促根增櫱,保證幼苗安全越冬,應加強小麥冬季管理,以保墒增溫為中心,以中耕、鎮壓、補肥為重點,做到因地制宜,因苗管理、促苗壯長。具體措施:
一、中耕鎮壓保墒
中耕可以有效起到增溫保墒、破除板結、鏟除雜草、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發育作用。有分櫱的麥田冬季要普遍進行中耕,沒有分櫱的單根獨苗麥田,冬季則不易中耕,以防傷害麥苗,待早春小麥返青後再進行中耕;對整地質量差、秸稈還田量較大,地虛坷垃多的麥田,要進行鎮壓,踏實土壤;對旱地麥田或旋耕整地土壤虛空不實、坷垃多的水地麥田,要先碾壓、後淺鋤保墒,可有效防止風蝕吊苗,起到保墒、增溫、保苗作用。鎮壓要注意選擇晴天下午進行,注意地濕不壓,陰雨不壓,早晨有霜凍或露水未乾時不壓,以免傷苗。
二、慎重冬灌
冬灌可以踏實土壤、平抑地溫、減輕凍害、並可以起到冬水春用,預防春旱,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關鍵措施。今年小麥播種後降雨較少,搞好冬灌更為重要。適宜冬灌的溫度指標是日平均溫度在3℃左右進行,冬灌的最佳時間是在12月上旬開始,中旬澆完。目前錯過了冬灌的最佳時機,對尚未進行冬灌但又比較乾旱的麥田,一定要慎重進行冬灌。要根據天氣預報,抓住寒尾曖頭,日平均溫度3℃左右進行澆水,並要小水畦澆,禁止大水漫灌,澆水後要當天滲完,田間不留積水,以防發生凍害。對底肥不足的麥田,趁澆水及時補施尿素,澆水後地白皮時要及時中耕鬆土,保蓄水分。
三、補施追肥
旱地底肥不足的麥田,雨雪後可趁墒補追氮素肥料,一般畝追尿素7.5公斤,還可增施腐熟有機肥、人糞尿或者沃葉微生物菌劑。對於晚播弱苗可在小麥種植行間撒施細碎土雜肥覆蓋,保墒增溫防寒,培肥土壤,保苗安全越冬;增施追肥時要穴施、條施,嚴禁撒施。
四、防治病蟲草害
要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工作,努力減少病蟲害越冬基數。對當前地下害蟲危害較重的麥田,要抓緊撒施毒土、毒餌或順壠灌葯進行防治。
五、禁止啃青
啃青會使麥苗失去大量葉片,不利於促根增櫱,而且易遭受凍害。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看管監督,嚴禁畜禽啃青,切實保護好麥苗。
❷ 小麥的春季管理要點有哪些怎樣管理才能更高產
隨著春季溫度的逐漸提高,小麥要從越冬狀態慢慢恢復生長,要想獲得高產量,就要做好春季的管理工作。澆水,追肥,防蟲,防病,這種管理也不能忽視。立春以後溫度已經上升,現在一些農戶問能否再澆清水。澆清水的作用是緩解冬季乾旱,使小麥盡快變綠。還要注意回灌水的時間。不要急著澆水,如果能推遲澆水,就要盡可能晚倒。部分長勢壯健,秧苗旺盛,土壤不是特別乾旱的地塊,適當推遲了春水灌溉。現在溫度不穩定,澆水會降低地溫。遇到低溫反而會影響會廳,對蹲苗也不好,可以推遲到提拔節初期澆水。土壤乾燥,冬天也不下雨,這種地塊需要澆水。
春天麥田除草越早越好。田地里優勢雜草大部分在秋季出土,春季溫度反彈後生長速度快,所以那些小樹苗比較弱,所以對葯劑抵抗力低的時候要早點用葯物防治。但是時間不能太早,如果太早吃葯,田地溫度低,葯效下降,除草的目的也達不到,一般溫度低於5攝氏度時不建議化學除草。我們要在小麥變綠後起床前及時用葯防控。用葯時要盡量選擇晴天和不刮風,上午10點後進行,效果最好!
❸ 小麥的管理方法
現就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因苗管理,運籌肥水
春季在小麥的返青、起身、拔節和挑旗各期,要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麥苗生育狀況確定肥水的施用。
1、返青期。
返青期是冬小麥進入以根、櫱、葉為生長中心的營養生長時期,對氮素營養的需要雖然不多,但卻是決定小麥產量的氮素反應敏感期,即氮營養臨界期。如果氮營養不足,就會造成根少、苗小、分櫱少,不能形成高產群體;而氮素過多,則葉大,分櫱多,群體過大,營養消耗多,對生殖生長造成影響。因此,返青肥水應根據苗情而定。在底肥充足,冬季已施肥、澆水或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田塊,可以不施用返青期肥水。在旱地麥田或晚播麥田,麥苗長勢弱,返青期肥水具有促分櫱,提高成穗率的重要作用,可在返青後追施尿素15~25kg或碳銨50~70kg。地力較差的麥田氮肥不應過多,如果基肥磷鉀肥不足還要追施磷、鉀肥。
2、起身期。起身期施用肥水,可以鞏固冬前分櫱,促進春季分櫱,提高分櫱成穗率。特別是對群體較小的壯苗效果最好,可以畝施尿素10~15kg。對冬季未施肥且群體大小適中的田塊,此期肥水也有較好的效果。對返青期經過深中耕控制且群體過大的田塊,此期應少施或不施肥。
3、拔節期。
對苗情好、分櫱多、群體和個體生長適宜的麥田,應促控結合,以提高分櫱成穗率,促穗大粒多為目標,每畝施尿素15kg左右。返青期追肥量不足的麥田,在拔節中期再追施尿素10kg。如果小麥出現微量元素缺素症狀,還要在這個時期有針對性地噴施鋅、錳、鉬等微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結實率,促進籽粒飽滿,增加產量。對於強筋小麥,要在揚花期追施一次氮肥,畝施尿素4~5kg。
❹ 種植小麥不簡單,應該如何進行春季田間管理
春季萬物復甦,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春季小麥管理的好壞,影響了小麥的後期生長,決定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為了保障小麥達到「穗大、穗多、粒重」的目的。春季因地制宜、因苗制宜的田間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春季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復甦的季節。所以為了保障小麥健康生長,病蟲害的預防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
常發病蟲害:小麥春季常見病害主要以赤霉病、紋枯病為主。常見蟲害則有蚜蟲、紅蜘蛛等等。
春季是小麥病蟲害出現的頻繁時期,也是防治的最好時期,所以各位種植戶可根據田地生長情況進行防治。比如在抽穗揚花期,如若遇到長時間陰雨的情況,就要用40%多菌靈預防赤霉病發生。若用葯的時候遇到下雨,可補施一次。
針對紋枯病,在小麥病株率達到2%的地塊,就應及時防治,一般用20%三唑酮乳油80ML或者是1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75—100g,兌水50—60Kg噴施小麥莖部,連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
❺ 小麥的種植技術和管理
小麥種植技術
1、播種期管理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適期適量播種、高質量整地播種,重視有機肥料,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促苗健壯生長。
2、冬前及冬季管理
要因苗制宜、分類管理、培育壯苗,保苗安全越冬。
群體過大、長勢過旺的麥田,可在冬前選擇晴天午後進行鎮壓、深中耕或化控,抑制麥苗過快生長,提高小麥的抗寒和抗倒能力。
播期晚、長勢弱的麥田,可通過鎮壓,促進麥苗由弱轉壯,擴大群體。
秸稈還田、旋耕播種,以及整地粗放等易透風跑墒的麥田,可採取鎮壓、澆水等措施,踏實土壤,控旺轉壯,保苗安全越冬。
小麥全蝕病、紋枯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及早進行噴葯防治。
3、麥田的春季管理(返青——抽穗)
墒情差的麥田,12.5px地溫穩定在5℃時可澆返青水,如遇寒潮要立即停澆,特別不要澆在凍頭上(寒潮剛來時)。豐產田壯苗,冬前群體適當,肥水較足的麥田,改返青水為起身水較好。
起身肥水要因地因苗合理施用,地差有脫肥趨勢的地塊應早施,提高成穗率;高產田有旺長趨勢的應不施或晚施,以免過早封壟而導致倒伏。
挑旗期是水分臨界期,此期水肥供應充足,不僅能保花增粒,而且能積累較多的營養物質,對防止葉片早衰和提高灌漿強度都有良好的作用。
4、小麥籽粒的生長發育與後期管理:(抽穗—成熟)
合理澆水:澆水時間、次數視土壤墒情、質地而定。小麥在灌漿後期,將轉入蠟熟階段澆麥黃水,可防乾熱風,有風時不澆水,防止倒伏。
根外施肥:小麥灌漿初期和中期,可結合病蟲害防治,葉面噴施0.2~0.3的碧卡硅溶磷酸二氫鉀溶液,防止早衰,並對預乾熱風有利。
適時收獲,收後晾曬:蠟熟末期收獲產量最高,即麥穗、穗下節和葉片全部變黃,莖桿尚有彈性,籽粒較堅硬,已呈現光澤。
❻ 高產創建田小麥及後期管理技術,你知道哪些方法
一、春天麥地管理方法1、適度劃鋤深耘,促旺苗早發、旺苗轉壯。從土壤層頂凌到麥子拔節期應劃鋤2-3遍,並把握「頭遍淺,二遍深,三遍不損根」的標准。要保證劃細、劃勻、劃透。尤其是澆灌後或下完雨後要立即劃鋤翻土。對土壤層松暄、坷垃多的麥地可推行前去鎮壓和劃鋤緊密結合,先壓後劃。對栽種過深的麥地返青後融合劃鋤立即清棵和清壟,使分櫱節變淡,以利於升溫增櫱,但不必把分櫱節扒外露路面,防止產生冷害。
1、澆好挑旗水,酌情考慮施肥。挑旗期,保花增粒重打好基礎是這一時期麥地管理方法的關鍵每日任務。挑旗期也是麥子用水量的臨界期,這時澆灌有益於降低花朵衰退,提升穗粒數,確保土壤層深層次儲水,供中後期消化吸收運用。缺肥地快和主莖生長發育較差的麥地,可融合澆挑期孕穗期水1畝施尿素溶液5-7.5Kg。
2、因時制宜,澆足澆好注漿水。麥子揚花後10-15天上下應立即灌溉大鹼。此期澆灌應需注意天氣變化,禁止風大氣溫澆灌,防止倒苗。獲得前7-10日內,忌澆麥黃液。
3、酌情考慮葉片噴施肥料,增加葉子作用期。開展葉片施肥不但能夠填補根莖消化吸收功效的不夠,達到麥子成長發育需要的營養物質,並且能夠改進田裡微氣候,降低乾熱風的傷害,提高葉子作用,防衰老,提升注漿速率,提升粒重;與此同時能夠大大提高麥子子粒質量,提升密度。孕穗期至注漿前期噴濃度值為1%-3%的尿素溶液水溶液、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1畝噴50-60Kg。噴後24鍾頭如碰到降水需補噴一次。
4、搞好預測分析氣象預報,立即預防病害。麥子挑旗後,是多種多樣病害產生的關鍵階段。病害關鍵有麥蚜、銹病、霜霉病、赤霉病等,搞好預測分析氣象預報,隨時隨地留意病害產生動態性。若做到預防指標值,可以用化肥盡早開展預防。預防銹病、霜霉病可以用50%的粉銹寧1畝50克加水30Kg開展噴霧器。防止赤霉病,假如開花期遇降水,可在雨前或是下完雨後噴50%三唑酮1畝100克,加水30Kg。
❼ 小麥四月份的管理方法有哪些
1、加強肥水管理。
沒有追施拔節肥的麥田,對抽穗後群體葉片落黃、葉尖發乾的脫肥、早衰小麥田,應於4月中下旬及時施用穗粒肥,可趁雨撒施,畝施尿素2-3公斤。
2、防治病蟲害。
在小麥孕穗、揚花、灌漿期是多種病蟲草害的多發階段,那麼綜合今年氣候和病蟲害發生特點,我們一定要抓住三個防治關鍵期。
一是4月低前後要搞好吸漿蟲蛹期防治;二是5月初小麥揚花期要防治好吸漿蟲成蟲,並兼治小麥赤霉病;三是5月上中旬要搞好小麥蚜蟲的防治,並兼治白粉病、葉枯病及防乾熱風也就是一噴綜防。
以上三個時期實際是以吸漿蟲和麥蚜為主,並兼治其他病蟲。這幾個時期只要做好了,就能有效控制病蟲危害。
3、拔除麥田單子葉雜草。
雜草一旦拔節以後,生長和發育進程要比小麥快,所以說在5月上中旬雜草出穗後要拔除。在這不得不提醒您的是,拔下來的雜草要妥善處理,不要隨意扔到麥地,要集中帶出麥田進行處理。
4、注意查看特殊病蟲。
有的病蟲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發生,這種病蟲特別好看見和發現,但實際已經過了防治時間。例坐坡病,一般在小麥拔節孕穗期症狀比較明顯;黑穗病,在5月中旬小麥楊花後症狀比較明顯;赤霉病、全蝕病、葉枯病等在5月下旬症狀明顯;所以說這就要求咱農民朋友們要留意查看,為下年適期防治打好基礎。
❽ 春耕春管忙,不負好時光!該如何做好小麥管理工作
春季萬物復甦,氣溫也逐漸回升,小麥經過一整個冬季的休眠期,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小麥已進入返青期,這個時期是小麥生長和苗情轉化的重要節點,也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要根據麥農特點,適時做好小麥春季管理。春季第一次肥水的管理,直接影響到中後期小麥的生長和產量。
要利用其樹苗弱、抗葯性低的特點,盡快加以預防。但時間不宜過早,過早使用會造成田間溫度低,除草效果差的目的,一般不建議在溫度低於5攝氏度時進行化學除草。要在小麥返青後、起身前進行治療;用葯也要注意,盡量選擇無風的晴天,上午10點以後用葯,效果最佳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❾ 想讓小麥的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該如何管理麥地
許多地方已經開始使小麥重新施用綠色肥料。由於今年冬天變暖,小麥在某些地區蓬勃發展,返回田間的稻草質量很差。小麥播種後,沒有採取澆水措施來抑制土壤。土壤松動,土壤受到嚴重破壞,並有乾旱和低溫。有凍傷的危險。另外,由於某些麥田沒有進行冬季前的化學除草和病蟲害防治,鞘枯病,秸稈腐爛,地下害蟲和雜草的發生相對嚴重,害蟲的越冬基礎高,病蟲害和雜草發生在春天。隱藏的危險更大。
三種類型的麥田應採取以下措施:
這三種類型的麥田通常每英畝不足450,000,大多數屬於晚播弱種。春季的現場管理應以晉升為基礎。通常,在早春表土厚度為2 cm時開始,並在接合前努力st 2至3次以提高溫度以促進早發。同時,在早春土壤結冰後應盡快施用氮肥和磷肥,以促進根系生長並增加分to,以保護耳朵的數量。只要水分含量可以接受,就應盡可能避免在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土壤通透性並延緩小麥幼苗的生長發育。
在旱麥田應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由於旱地麥田沒有灌溉條件,因此有必要在早春土壤融化後立即進行抑制,耙等措施,以增加水分含量並保護水分。對於幼苗較弱的麥田,在將土壤重新打漿後,應施氮肥以促進幼苗的早期出苗。對於壯苗的麥田,從小麥生長到拔節期間,應在雨水落下後進行追肥。通常,每畝追施12-15公斤尿素。對於不含磷肥的基肥,應將氮肥與磷酸氫二銨結合使用,以促進根部刺穿和提高抗旱性。
❿ 早春小麥田怎麼管理,如何施葯
在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甦,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也是早春田間小麥、油菜管理的最佳時期。那麼早期小麥田該怎麼管理,該如何施葯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現在你都知道早春該如何管理麥田,如何施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