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蜂人怎樣為蜜蜂過冬
蜂群越冬時會結團越冬並靠吃蜜產熱來維持蜂團的溫度,大多數都是因缺少食物而餓死或缺少食物而冷死,因此蜂群安全越冬的關鍵是要有充足的食物,對此養蜂人一定要在蜂群越冬之前便為其補足整個越冬期所需的飼料。
蜜蜂的群勢越強大對環境的適應性越強,尤其在越冬期群勢更是蜂群能否安全越冬的關鍵,一方面強群的保溫效率要遠遠大於弱群,另一方面強群中可供消耗的越冬蜂也更多,因此在進入越冬期之前一定要盡量將蜂群養成強群。
蜂群結團越冬時一定要確保環境的安靜,環境過於嘈雜時極有可能導致蜂群散團,而散團的蜂群在越冬期是極為危險的,因此蜂群在越冬期要避免受到驚擾,切勿將蜂群放在環境過於嘈雜的地方越冬。
(1)蜜蜂冬季換花後怎樣管理擴展閱讀:
繁殖方法
春繁期,將每兩個蜂箱並列放在一起,在無風的傍晚,給每群蜂喂糖水或兌水蜂蜜250~300ml,2小時後,待蜜蜂興奮散團,箱內溫度升高,即可進行抖蜂緊脾。
緊脾時,只選留1張脾即可,多餘的脾全部提出,能促使蜂王快速產卵。這樣可防止早春低溫多寒潮的襲擊,使產卵圈不受凍,蜂子健康發育,同時也使一部分蜜蜂得以休息,延長壽命。
將緊脾後的1張脾放在蜂箱中央,此時蜂足以保護巢脾。靠近鄰箱的一側放1隔板,另一側放1隔板,板外再放保溫物。
❷ 蜜蜂如何越冬及越冬的注意事項
當氣溫下降低過8度時,蜂群就會在巢內內團結靠食蜜糖維持生命,處於休眠狀態來度過整個冬天。
注意事項
1、防餓
整個越冬期的飼料是否質優量足,是蜜蜂越冬成敗的基礎。飼料質優,蜜蜂食後大部分被消化掉,蜂群安靜穩定、壽命長、不春衰、春繁迅速。
2、防熱
蜜蜂越冬的適宜溫度是2—8℃,蜂群在箱內團結靠食蜜糖維持生命,處於休眠狀態。但整個越冬期氣溫在8℃以上的天數比較多,蜜蜂活動量大,飼料消耗多,工蜂老化快,不易春繁,故須防熱。方法是,可用通風、灑水或吹電風扇降溫。
3、防寒
越冬的蜜蜂處在-2℃以下氣溫中活動量也會增大,主要是加大食量,並不停地擺腹,靠活動產生熱能抵禦嚴寒。這樣,既消耗大量飼料又使工蜂老化縮短壽命。防寒的方法是:小蜂群應在白天多曬太陽,夜晚盡量把巢門關小,填補箱縫和風洞。
(2)蜜蜂冬季換花後怎樣管理擴展閱讀:
保溫
將緊脾後的1張脾放在蜂箱中央,此時蜂足以保護巢脾。靠近鄰箱的一側放1隔板,另一側放1隔板,板外再放保溫物。
箱外保溫的做法是:箱底墊草,兩蜂箱之間填雜草,用塑料布防濕保溫,在陰雨天或較冷的傍晚,用塑料布將蜂箱全部覆蓋,謹防堵死巢門。傍晚視氣溫隋況,可關閉巢門 。
獎勵飼喂
緊脾後,每晚從箱底進行獎勵飼喂。糖水或蜜水盛人箱底飼喂器中。第一次飼喂可稍多些,一般每群喂350~400ml,以後看蜂數多少和產卵圈大小而定,以脾上有少量角蜜為宜。飼喂要勤,每晚1次,不能間斷,飼喂量不宜太多 。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蜜蜂
❸ 我養了只蜜蜂,冬天怎麼辦
必須注意以下十點:
一、防熱。蜜蜂越冬的適宜溫度是-2~8℃。這時蜜蜂在蜂箱內團結靠食蜜糖維持生命,處於休眠狀態。但整個越冬期氣溫在8℃以上的天數較多,蜜蜂活動量大,飼料消耗多,工蜂老化快,不易春繁,會推遲生產期。防熱的方法可用通風、灑水、或用電風扇降溫。
二、防寒。越冬的蜜蜂處在-2℃以下氣溫中活動量也會加大。它主要是加大食量,不停地擺腹,靠活動產生熱能,抵禦嚴寒。這樣既消耗大量飼料,又使工蜂老化縮短壽命。防寒的方法是:小群蜂應在白天多曬太陽,夜晚盡量把桌門關小,填補箱縫和孔洞。
三、防乾燥。在長期無雪雨的乾燥冬季,要防止蜜蜂口渴乾燥,在蜂場內適當噴水、增加濕度,防止蜜蜂燥渴。
四、防潮濕。冬季蜂箱內濕度在70%~80%為最佳,80%以上飼料易變稀、變質,蜜蜂食後易患大肚病和拉痢。如果濕度較大,蜂箱下應放一層塑料薄膜,或在蜂箱周圍撒生石灰和干爐渣。在10℃以上的晴朗天氣中,可有計劃地讓蜜蜂進行排泄、爽飛。
五、防悶。蜜蜂在箱內時刻離不開新鮮空氣。要防止屍體、雜物堵塞巢門,悶死蜂群。大雪天,更要防止雪將巢門封閉。
六、防病害。蜂箱要保持清潔衛生,注意消毒。冬季老鼠會啃箱吃蜂毀脾。在蜂場如發現老鼠活動,要利用毒餌、器械捕殺。
七、防震。蜜蜂喜歡安靜、怕震動。尤其在越冬後期,蜜蜂體質很弱,腹內積糞難以忍受,若受震動往往落脾凍僵死亡。因此,在蜂場內嚴禁敲擊劇烈發聲的器械和放鞭炮。
八、防飢餓。整個越冬期的飼料是否優質量足,是越冬成敗的基礎。優質飼料蜜蜂食後大部分被消化,蜂群安靜穩定,壽命長,春繁迅速,不春衰。劣質飼料蜜蜂食後,消化少,剩下渣子多,糞便在腸內容納不下,易形成大肚病,下痢嚴重,輕者部分病死,重者全群死亡。優質飼料應在秋末提取封蓋時蜜脾。如流蜜過後,應早喂優質糖漿,讓蜜蜂充分釀造。
九、防光照。蜜蜂具有趨光性。冬季蜂場如在室外,要予以遮蓋避光,盡量減少蜜蜂空飛。
十、防飼料結晶。蜜蜂沒有牙齒,飼料結晶蜜蜂無法食用。防結晶的方法:一是用優質蜜作飼料,如槐花蜜,棗花蜜;二是用白糖液作飼料。蜂場過於乾燥時要灑水,保持適宜的濕度。
❹ 蜂群越冬期如何管理
越冬期間,要求不讓蜜蜂飛出蜂巢。其辦法是用木板或厚紙板擋在巢門前面遮光。在包裝以後如有蜜蜂飛出,就說明箱內溫度過高,要擴大巢門加強通風,必要時可撤去蜂箱上面的部分保溫物,使之散熱。越冬後期選擇晴天,撤去擋板,促使蜜蜂飛行排泄。調節巢門是越冬蜂群管理的重要環節。巢門不能太高(6~7毫米高即可),以免鼠鑽進去為害。巢門寬度,弱群雙王同箱,留60~70毫米,中等箱(單箱)留80~90毫米,強群(繼箱群)留50~60毫米。蜂箱裡面空間大,巢門可留小一點,空間小,巢門則留大一點。蜂群越冬期間,由於巢門小而發生問題的較多,因巢門偏大而發生問題的反而少,所以還是以「寧冷勿熱」為佳。越冬的中後期,用鐵絲鉤每15~20天掏一次死蜂。掏死蜂時動作要輕,防止驚擾蜂群。如果巢門沒有結凍也沒有掛霜,說明溫度高了,要適當地加強通風。在越冬期間,無特殊情況不能隨便開箱檢查蜂群,主要根據箱外觀察來判斷箱內情況。舉例如下:
(1)失王蜂群越冬期間,有時會發生失王現象。蜂群失王以後,晴暖天氣的中午會有部分蜜蜂在巢門內外徘徊不安和抖翅。開箱檢查,如果確是失王,則誘入貯備蜂王,或與弱群合並。
(2)口渴蜜蜂在越冬期間吃不成熟或結晶的飼料,能引起「口渴」。蜜蜂口渴的現是散團,巢門內外有一部分蜜蜂現不安8用潔凈的棉花或紙蘸水(水內不能加糖或蜜)放在巢門口試一下,如果蜜蜂吸水。則說明不安是由於口渴引起的。對於這樣的蜂群,要及時用成熟的蜜脾,沒有蜜脾可將蜂蜜(不加水或只加2%~3%的水)用文火煮開,灌脾,將箱內的蜜脾換出來。蜜蜂口渴與失王現的區別:失王是個別群,口渴是多數群;失王群的蜜蜂抖翅不採水,口渴群的蜜蜂采水不抖翅。
(3)鼠害如果在箱外發現有缺頭、缺胸的碎蜂屍,說明鼠在箱外,可用捕鼠器捕殺。如果發現箱里有碎蜂屍,說明鼠已經鑽到蜂箱內,若是從巢門進去的,傍晚將巢門放大,用長鐵絲鉤掏箱底,使鼠受驚逃出來,然後將巢門作妥善處理。若是咬破箱底或箱壁進去的,應及時修好破洞,並將鼠驅除。
(4)缺蜜越冬後期,在一般蜂群很少活動的情況下,如果有的蜂群的蜜蜂不分好壞天氣,不斷地往外飛,則可能是箱內缺蜜。對於這樣的蜂群要及時搬到室內檢查,如果確是缺蜜,則加進蜜脾,抽出空脾,等蜜蜂全部上脾並結團之後再搬出去,依舊做好包裝。沒有蜜脾,可以用熟蜜1份,白糖4份,混合揉成糖棒,插入蜂團中心喂飼。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發展報告》
❺ 蜜蜂過冬怎麼管理
一般飼養管理主要有:地址選擇,蜂群的排列,蜂群的檢查,蜂群的合並,蜂王的誘入,養蜂放牧的方式,蜂群的飼養,盜蜂與逃蜂處理,自然分蜂及其對分蜂的控制,野生蜂的搜捕。 一、養蜂場地的選擇 養蜂場所的環境條件與養蜂的成敗和蜂產品的產量密切相關。應經過周密的調查,選擇蜜源豐富,環境適宜的地方建立蜂場。養蜂場地周圍2.5千米半徑范圍內,全年至少要有一兩種大面積的主要蜜源植物,同時,還要有多種花期交錯的輔助蜜源、粉源植物。依賴輔助蜜源植物可以培養壯大蜂群,造脾或生產蜂王漿;利用流蜜量大的主要蜜源可大量生產蜂蜜。養蜂場地要求背風向陽,地勢高燥,不積水,小氣候適宜。蜂場周圍的小氣候,直接影響蜜蜂的飛行、出勤和收工時間以及植物的泌蜜。西北面最好有院牆或密林,山區應選在山腳或山腰南向的坡地上,背有擋風屏障,前面地勢開闊,陽光充足,場地中間有稀疏的小樹。這樣的場所,冬春可防寒風吹襲,夏季有小樹遮蔭,免遭烈日曝曬,是理想的建場地方。高寒山頂,經常出現強大氣流的峽谷,容易積水的沼澤荒灘等地,不宜建立蜂場。蜂場附近應有清潔的水源,若有長年流水不斷的小溪,更為理想,可供蜜蜂采水。蜂場前面不可緊靠水庫、湖泊、大河,以免蜜蜂被大風刮入水中,蜂王交尾時也容易落水溺死。有些工廠排出的污水有毒,在污水源附近不可設置蜂場。蜂場的環境要求安靜,沒有牲畜打擾,沒有振動。在工廠、鐵路、牧場附近和可能受到山洪沖擊或有塌方的地方不宜建立蜂場。農葯場或農葯倉庫附近放蜂,容易引起蜜蜂中毒,也不宜建場。在糖廠或果脯廠附近放蜂,不僅影響工廠工作,還會引起蜜蜂傷亡損失。一個蜂場放置的蜂群以不多於50群蜂為宜,蜂場與蜂場之間至少應相隔2千米,以保證蜂群有充足的蜜源,並減少蜜蜂疾病的傳播。注意查清附近有無蟲、獸敵害,以便採取防護措施。對於固定蜂場,要求的條件比較嚴格,因此,需要進行周密的調查,將蜂群放在預選的地方試養2~3年,確認符合條件以後,再進行基本建設。 二、蜂群的排列 新開辟的養蜂場地,首先要清除雜草,平整土地;打掃干凈,然後陳列蜂群。蜂群排列的基本要求是,便於蜂群的管理操作,便於蜜蜂識別本群蜂箱的位置。蜂群數量較少的,可以採取單箱單列或雙箱並列;蜂群數量較多的蜂場,採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互相交錯陳列,群距1米,行距2~3米,距離較寬為好。中蜂群宜散放,亦可2~3群為1組,分組放置,各群或組之間的距離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應散放在蜂場邊緣,使巢門朝向不同的方向,並且適當地利用地形、地物,以便於蜜蜂識別自己蜂箱的位置。 如果是轉地放蜂途中,在車站、碼頭臨時放置蜂群,可以一箱挨一箱地排成圓形或立形。蜂箱的巢門朝南,或東南、西南方向,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溫季節有利於蜂巢保溫。蜂箱用磚塊、石塊、木架等墊高20~30厘米,以免地面濕氣侵入蜂箱,使箱底霉爛,並可防止敵害潛入箱內危害蜂群。蜂箱應左右放平,後面墊高2~3厘米,防止雨水流入蜂箱,也便於蜜蜂清掃箱底。對於蜂群的排列,要預先考慮周到,因為蜜蜂認識蜂箱的位置以後,再要變動它的位置就比較麻煩了。 三、蜂群的檢查 蜂群的檢查主要包括:箱外觀察,巢內全面檢查。 1、箱外觀察 經常到蜂場巡視,在箱外觀察蜜蜂的活動和各種跡象,推斷蜂群的大致情況,必要時進行個別蜂群的重點檢查。有無鼠害:蜂群越冬期,蜂箱前有碎蜂屍,表明發生了鼠害;如果從巢門掏出了碎蜂屍和蠟渣,說明老鼠已潛入箱內,要開箱處理。飼料缺乏:越冬後期,個別蜂群不管天氣好壞不斷往外飛,或在巢門前爬出爬進,提起蜂箱感到很輕,表明缺乏飼料。箱底死蜂成堆,死蜂腹縮小,喙伸出,說明蜂是餓死的。中毒死亡:蜂場上有大量死蜂,翹散開,喙伸出,腹勾曲,大多是採集蜂,這是中毒的症狀。下痢症狀:早春,蜜蜂飛翔排泄時,巢門附近、蜂箱前,壁有棕黑色糞污,表明越冬飼料稀薄,含有甘露蜜,或者感染了孢子蟲病。胡蜂侵害:夏秋季,場地有缺頭,斷足的死蜂,表明有胡蜂襲擊蜜蜂。發生蟎害:不斷發現一些體格弱小、翅殘缺的蜜蜂爬出箱外,可能是遭受了蟎害。蜂王情況:有蜜粉源的晴暖天氣,蜜蜂頻繁出入,回巢蜂1對後足攜帶著花粉團,表明蜂王健在。個別蜂群的蜜蜂很少出巢採集花粉,有些蜜蜂在巢門前振翅,來回爬動,可能是喪失了蜂王。分峰預兆:分蜂季節,個別蜂群很少有蜜蜂出去採集,許多蜜蜂在巢門前形成"蜂鬍子",有的蜜蜂在咬巢門,說明蜂群在准備進行自然分蜂。發生盜蜂:蜜源稀少時,巢門前有蜜蜂抱團廝殺,進巢蜂腹小,出巢蜂腹大。這是發生盜蜂的跡象。通風不良:夏季,許多蜜蜂在巢門前扇風,晚間有些蜜蜂在巢前聚集成堆,表明蜂箱通風不良。進入流蜜期:全場蜂群都在忙碌從事採集,蜜蜂扇風釀蜜之聲徹夜不停,表明已經進入主要蜜源植物的大流蜜期。幼蜂試飛 天氣晴暖,在中午有數十隻蜜蜂在蜂箱前盤旋飛舞,這是幼蜂認巢的集團飛翔,又稱試飛。 2、巢內全面檢查 全面檢查就是對蜂群逐框進行仔細的觀察,掌握蜂群的全面情況。包括蜂王、蜂數、蜜粉積存、子脾情況以及病蟲害等。這種檢查不要太多,一般是在春季蜂群陳列後,蜂群發生分蜂熱前的時期,主要采蜜期的開始和結束,轉運前後和准備越冬時進行。在采蜜期,也可結合取蜜對蜂群進行檢查。 蜜蜂幼蟲適宜在34~35℃的情況下生長發育,因此巢內全面檢查應選擇適宜的氣溫,以20℃以上進行為宜,在8~14℃或有部分工蜂出巢活動的情況下,只能作快速檢查。采蜜期全面檢查應避開出勤高峰期。 在巢內全面檢查時,養蜂者最好穿淺色的衣服,戴上面網,袖口和褲管用寬緊帶束起,帶好噴煙器、蜂刷、起刮刀、割蜜刀等用具,檢查者應站在蜂箱的側面,背著陽光。操作時要細心,動作要輕快。如果蜂群比較安靜,不需要噴煙,可以輕輕取下箱蓋翻放在蜂箱後面地上,然後取下副蓋放在巢門前,把一側的隔板向外推或拿出來,再用起刮刀的彎刃順序地插入每個巢框的框耳處,略微撥動一下,就可以一框一框地進行檢查。如蜂性較凶,可在副蓋一邊提起後,向蜂路噴煙幾下,偶爾被螫,也要冷靜避開處理,切不可丟摔巢脾、拍打奔跑,否則群蜂發怒追螫,受螫更為嚴重。被螫處可用指甲反向刮出螫針,老養蜂者因已產生對蜂毒的抗性,無多大反應,初養蜂者可在被螫處塗一點氨水以減輕反應。 提脾的方法是用雙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扣緊巢框兩側的框耳,垂直地提起來,使巢脾的一面對著視線,與眼睛約保持30厘米的平行距離,看完一面需要看另一面時,應該先將巢框上樑垂直的豎起來,並以上樑為軸,使巢脾向外轉半個圈,然後將雙手放平,檢查另一面。採用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巢脾里的蜜汁和花粉散落。如箱內放滿巢脾,可暫時取出箱邊的第二框巢脾放在運框箱或蜂箱的旁邊。提脾檢查應著重注意蜂王是否存在,產卵和蜂兒發育情況,蜂王通常在子脾上產卵活動,在卵脾上容易找到,如逐一檢查未見到蜂王,順序找第二遍,若仍未找到則可記下以後再找,如急於再找,一定要過半小時,蜜蜂安定後再開箱找。當蜂王停卵或產卵少,腹部收縮時檢查,若遇蜂王起飛,不必驚慌,它必定在周圍繞飛,此時可提蜂一框在巢門口抖落,然後恢復箱蓋,抖落的蜜蜂紛紛起飛進巢,發出音響和蜂臭,便能招引蜂王隨隊歸巢。在分蜂季節里,還要檢查有沒有自然王台。看過的巢脾要及時放回蜂巢,依次恢復脾間蜂路,一般按原狀恢復,或是卵蟲脾居中,依次是封蓋子脾,然後為粉蜜脾。檢查完畢,插入隔板蓋好副蓋和箱蓋,做好記錄,並順序檢查其他各群。 當外界溫度低,缺乏蜜源或只需要了解蜂群的某些情況時,可以提出少數巢脾進行局部檢查,如發現提出的巢脾中有新的卵說明蜂王存在,在中央數脾上只有幼蟲和封蓋子,沒有卵,說明已失王,一巢房中有數粒雜亂卵子,證明失王已久,工蜂產卵;提取邊脾,如是空脾,蜂群處於衰退階段,即應抽出保存,邊脾存粉蜜較多,蜂數又足,則應增加空脾,巢箱內蜜蜂已滿8~9框,且巢脾間及框樑上出現贅脾或新蠟,則應添加繼箱和加巢礎製造新脾;脾角和邊框都無蜜應予飼喂糖漿,脾角上有封蓋蜜房,證明貯蜜夠用,邊框有大面積的貯蜜則需搖蜜;巢脾上發現王台封蓋,表明分蜂期迫近,應即採取措施。 四、蜂群的合並 蜂群的合並就是把兩群或多群蜜蜂合並組成一個蜂群。強壯蜂群是獲得蜂產品高產的基礎,而且管理方便。弱群不但沒有生產能力,還容易發生盜蜂,或感染病蟲害。所以群勢過弱,沒有生存能力的蜂群,都需要及時合並。 每個蜂群都有其特殊的氣味,稱為群味。群味是由蜂群的各個成員的信息素和各種成分等的氣味混合形成的。蜜蜂憑借靈敏的嗅覺,能夠辨別本群的蜜蜂和其他群的成員。如果隨意把不同群的蜜蜂合並,就會引起互相鬥殺。 1、合並蜂群的注意事項 原則上應將弱群合並入強群,無王群合並入有王群。如果兩個有王群合並,則在前一天先捉去1隻質量差的蜂王。如果被並群的群勢較強,可把它分成2~3份,分別合並到其他蜂群。為減少被並群的蜜蜂返回原巢址,最好將它與相鄰的蜂群合並。合並蜂群前,應仔細檢查被並的無王群,確保被並群無蜂王和無王台。合並蜂群宜在傍晚進行,這時蜜蜂大部已經歸巢,而且沒有盜蜂襲擾,便於操作。為了保證蜂王的安全,可用扣脾籠、王籠把蜂王關入,在蜂群內臨時保護起來,合並成功後再放出。喪失蜂王時間過長,巢內老蜂多、子脾少的蜂群,要先補充1~2框未封蓋子脾後再合並,或者把它分散與幾個蜂群合並。 2、合並蜂群的方法 有直接合並和間接合並兩種方法。直接合並 這種方法適用於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這時,各個蜂群都採集同樣的蜜源,濃烈的蜜味使各群群味基本相同;同時蜜源豐富,蜜蜂放鬆了警惕,容易合並。早春,剛搬出越冬室的蜂群也容易合並。 把有王群的巢脾連蜜蜂調整到箱內一側,將被並群的巢脾連同蜜蜂放入另一側,兩部分巢脾間隔一框的距離,或者中間插上隔板隔開。合並蜂群時,可向箱內噴一些煙,或者噴少許白酒,混淆兩者的群味。亦可向兩群噴灑蜜水,其中加點香精更好。次日,把兩群的巢脾靠攏,多餘的巢脾抖落蜜蜂後提出,蓋好箱蓋即可。間接合並 是使兩群蜜蜂逐漸接觸,或者群味混合後到一起。間接合並安全可靠。做法是:傍晚,取下合並群的箱蓋和副蓋、覆布,鋪上一張扎有許多小孔的紙張,上放一空繼箱,把被並群的巢脾連同蜜蜂放入繼箱內,蓋好箱蓋。蜜蜂把紙張咬穿,兩群就自然合並了,然後整理蜂巢。亦可在巢箱和繼箱間加一個鐵紗蓋,經過2~3日,兩群群味混合後,撤去鐵紗蓋,將蜂群合並。炎熱天氣,繼箱里的被並群要通風。 五、蜂王的誘入 蜂群的蜂王突然喪失,或蜂王衰老、殘傷、產卵力下降需要更換,在人工分蜂組織新蜂群時,以及引進優良種蜂王時,都要誘入蜂王。蜂王分泌的信息素,使蜜蜂能夠識別本群蜂王和陌生蜂王。蜜蜂遇到陌生蜂王就會攻擊,因此誘人蜂王時要保證蜂王的安全。在更換蜂王時,先把淘汰的蜂王取出;如果給強群更換蜂王,淘汰其蜂王後,可把蜂群分成兩部分,先給部分誘入蜂王,誘入成功釋放蜂王後,再將另一部分合並。給無王群誘入蜂王時,要把其巢內的王台全部毀除干凈。在誘入蜂王前兩天,對被誘入的蜂群進行獎勵飼喂,則蜂群容易接受誘入的蜂王。誘入蜂王後,不要急於開箱檢查。每日在箱外觀察蜜蜂的活動情況,如果巢前沒有蜜蜂來回亂爬,巢前附近地面未發現蜂王屍體,蜜蜂采蜜、采粉活動正常,就是誘入成功的表現。誘入蜂王也分間接誘人和直接誘入兩種方法。 1、間接誘入 間接誘入蜂王是使用器具誘入,蜂王安全,蜜蜂容易接受。尤其是誘入種用蜂王和給失王較久的蜂群誘入新蜂王,安全可靠。用全框誘人器誘入蜂王,既安全又不影響被誘入蜂王的產卵。把有蜂王和蜜蜂的巢脾裝入全框誘入器,脾上要有一些貯蜜,關上上面的蓋板,放進無王群里,經過3~4日,撤去全框誘入器即可。由於蜂王在蜂群里生活了一段時間,並正常產卵,容易被蜂群接受。通常是使用安全誘入器。把蜂王裝入器內,選1個幼蜂多、有少量蜜的子脾,把安全誘入器的底板抽出,把它扣在有數只幼蜂和一些蜜房的地方。經過一兩天,如果有一些蜜蜂圍在鐵紗外面,甚至有的蜜蜂咬鐵紗,說明蜜蜂沒有接受,需要繼續將蜂王囚禁幾日。鐵紗外面沒有蜜蜂包圍,有蜜蜂飼喂蜂王時,就可以把蜂王釋放。用粗鐵紗製成長15厘米、寬12厘米、高1.5厘米的大形扣脾籠誘入產卵蜂王,不影響蜂王產卵,效果很好。用薄紙捲成的小紙筒也可作誘入器用。把蜂王裝入紙筒,封上兩口,紙筒外塗少許蜜,掛在無王群的兩個巢脾之間。 2、直接誘入 是把蜂王直接放入蜂群。通常在大流蜜期,或者即時換王時用,主要憑個人經驗試行,方法各種各樣。傍晚,朝蜂王噴少許蜜水,把它放於無王群巢門前或巢脾的框樑上,讓它爬入巢內。也可從無王群提出2框蜂抖落在巢前,把蜂王放人蜜蜂中,讓蜂王和蜜蜂一道爬進蜂箱。更換蜂王時,把要淘汰蜂王的巢脾提出,將蜂王取走,立刻把換人的蜂王放在該巢脾上,放入蜂群。也可向誘入群中噴酒、蜜水或煙。另一種方法是,准備1隻新蜂箱,把需要誘入蜂王群的巢脾逐脾提出,捉去蜂王,削凈王台,然後把帶蜂巢脾放入新蜂箱,放到原址一旁。原箱留下外側的邊脾和幾個空脾,收容返回的蜜蜂。這樣把蜂群的飛翔蜂分離出去,巢內只留下幼蜂,然後直接誘入蜂王。誘入成功後,再與原箱的蜜蜂合並。 3、圍王的解救 直接誘入的蜂王、間接誘入的蜂王釋放後,或者發生盜蜂,或者新蜂王交配返巢誤入它巢時,都有可能被蜜蜂包圍、咬殺。從箱外觀察,如蜜蜂秩序混亂,則立刻開箱檢查,在巢脾或箱底看到有蜂球,就是蜂王被圍。可將蜂球放入水中,迫使蜜蜂散去,捉出蜂王察看。如果蜂王沒有傷殘,用安全誘入器扣在巢脾上重新誘入;否則將蜂王淘汰,糾正蜂群中存在問題後,重新誘入蜂王。 4、蜂王飛逃的處理 直接誘入或者間接誘入釋放蜂王時,有時蜂王飛走。當時如果箱蓋是打開著的,要保持原樣,不久蜂王就會飛回。倘若蓋上箱蓋,改變了原樣,蜂王飛回時,常誤入它群而被殺。 六、養蜂放牧的方式 養蜂的綜合經濟效益是養蜂生產活動最終經濟效果的體現。從群純收入、每百元產值的物質費用和生產成本、每一勞力的凈產值以及每一養蜂工日的凈值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經濟效益結果的比較是最全面、最客觀,最能說明不同飼養方式所取得的經濟效果不同。 當前養蜂放牧的方式有大轉地、小轉地、定地三種。定地飼養是指蜂群基本上在固定的蜂場飼養,但有時也將蜂群轉移到附近有蜜粉源的地方采蜜或進行繁殖蜂群。大轉地飼養是跨省界,將蜂群長途運輸到上千公里以外的主要蜜源植物地區,從事養蜂生產。小轉地飼養是在定地養蜂的前提下,為充分利用蜂場幾十、幾百公里范圍內的短途轉地飼養。 實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轉地飼養,能讓蜂群在一年之內,連續趕采多個大蜜源,增加蜂產品產量和蜂群的繁殖,戰勝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各項開支大,風險也大。長途轉地飼養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有組織地進行,大轉地養蜂不僅要支出大筆的運費,人工費用相對也較多,自然成本就高。 定地養蜂的產量高,因為定地養蜂比較容易做到常年保持強群,特別是花粉充足的地方,常年保持強群,王漿高產的優勢更為明顯。同時定地養蜂節省了一大筆運輸費,人工費用也較少,但是不能充分利用蜜源資源。小轉地養蜂既能充分利用蜜粉源,又沒有大轉地養蜂的費用高,所以每勞力的凈產值較多,蜂蜜、蜂王漿、蜂蠟和蜂膠等產品的成本都較低。而且以小轉地飼養虧本的蜂場最少,而定地最多,大轉地居中。通過對產量、產值的比較,生產成本的比較,經濟效益的比較,在當前養蜂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為了使養蜂生產有較多的盈利,採用定地結合小轉地的方式飼養比較合適,有利於發展蜂群的生產潛力,開展多品種生產,風險也比較小。在有多個連續大蜜源地區,也可定地飼養,在養蜂的同時抽空從事別的農副業生產。轉地飼養的管理措施是: 1、落實場地 對某一地方經過實地考察以後,了解到該地主要蜜源植物的種類、面積、開花時間、氣候情況以及歷年到該地放牧蜂情況和蜂蜜產量以後,提前落實擺放蜂群的場地。 2、調整蜂群 轉地前,對蜂群群勢進行適當調整,重新布置蜂巢,固定巢脾,使蜂巢便於空氣流通,以保證運輸途中的安全。調整群勢:蜜蜂多、子脾多的強群,在運輸期間由於空氣流通不暢,最容易被悶死。在轉地前,把強群過多的蜜蜂和子脾調整給較弱的蜂群,使繼箱群保持12~15框蜂,6~8個子脾。巢箱放7~9個脾,繼箱放5~7個脾,每個脾上有七八成蜂。在轉地前一周左右,從強群提出帶蜂或不帶蜂封蓋子脾補給弱群。臨起運前夕,在蜜蜂大量飛行時,可以把強群原位置換上弱群,讓強群的飛翔蜂飛入弱群。也可以在傍晚將強群的紗蓋連同聚集的蜜蜂與弱群的紗蓋對調。7~10框蜂的平箱群,可以臨時加上一隻空脾繼箱。調整蜜脾:轉地前根據群勢留蜜脾,繼箱群選留2個封蓋蜜脾,平箱群選留一個封蓋蜜脾,放於巢箱內的外側。同時抽出沒有哺育過蜂子的新巢脾,特別是新的蜜脾和未封蓋的整框蜜脾,防止新脾斷裂和墜毀。此外還要調整粉脾,雙王群往往缺乏花粉,可抽補花粉脾。加水脾:在盛夏運輸途中消耗水分較多,包裝前給每群一個灌上清水的脾,放在繼箱內巢脾的外側。巢脾的排列:各類巢脾的排列,要有利於蜂群的生活和通風,使巢箱和繼箱都有相當的空間,便於蜜蜂空氣流通。春季氣溫較低時,群勢也不強大,對蜂巢可以不作大的調整,子脾仍放在中央。高溫季節,群勢強,將子脾和空脾分放在上下兩箱體內,在一側兩側或者中央留有空間。 3、蜂群包裝 主要是使巢脾固定,不擺動,將巢箱和繼箱連接起來,最好用巢脾固定器將巢脾固定。亦可用長40毫米、寬15毫米、厚12~15毫米的木條卡在各巢脾之間。外側加隔板,用鐵釘固定。連接巢箱和繼箱的方法有多種。用竹板連接省錢,但損害箱體。方法是:用4塊長200毫米,寬20~25毫米的竹板釘在蜂箱的前後壁呈八字形。使用箱外包裝器或者打包機,用塑料帶子把巢箱、繼箱和箱蓋連接在一起比較方便。如果巢箱和繼箱沒有紗窗,必須使用鐵紗副蓋,以保證通風。將鐵紗副蓋釘在繼箱上。打開箱蓋上的通氣窗。最好用麻繩將蜂箱綁扎,便於搬動。傍晚,當蜜蜂大部分進巢時,噴煙或者噴水驅趕蜜蜂進巢,然後關上巢門。最好使用鐵紗巢門。 4、裝運蜂群 裝運過農葯,有毒化學品的車、船不能裝運蜂群。公路使用卡車,江河使用船在夜晚運輸蜂群比較安全。短途可使用膠輪手推車。蜂箱門朝後,使巢脾與車廂平行。養蜂人員必須隨蜂押運,以便及時處理特殊情況。蜂群運到目的地,及時把它們搬到場地,分散擺好,向巢門噴一些水,然後打開巢門。次日檢查蜂群,整理蜂巢。 七、蜂群的飼養 蜂蜜和花粉是蜜蜂的天然飼料。為維持生活和哺育15萬~20萬只蜂子,一群蜂1年需消費花粉15~20千克,蜂蜜80-150千克。這些飼料蜜蜂能夠採集、儲備,而且還有盈餘。人們為了加快蜂群發展,快速繁殖蜂群,多生產蜂王漿,以及在歉收年補足蜂群飼料,需要進行飼喂。 1、喂蜜或糖 給蜂群喂蜜或喂糖可分為補助飼喂和獎勵飼喂2種。補助飼喂 補助飼喂蜂群的原因主要是:①早春,越冬蜂群的儲蜜消耗完了;②長期陰雨,蜜蜂不能出巢採集,或者蜜源缺乏,蜜蜂採集的蜜、粉不夠它們的消耗;③蜂群的越冬飼料不足;④給新分群補充飼料。在以上情況下,需使用框式飼喂器或箱頂飼喂器,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大量飼喂。獎勵飼喂 獎勵飼喂的目的是①春季,為了刺激蜂王產卵。加速蜂群發展壯大;②大流蜜期以前,促進蜂王產卵,為主要蜜源培養適齡採集蜂;③秋季,為了培養大量的越冬蜂。獎勵飼喂每次的飼喂量少,延續的時間長,通常採用瓶式飼喂器飼喂。 飼料可分為濃稠飼料、稀薄飼料、蜜粉混合飼料和干糖。①濃稠飼料補助飼喂採用濃稠飼料。即4份蜜對1份開水,攪拌使其融化;白砂糖2份加水l份,文火化開;在糖漿中加酒石酸0.1%,煮沸立刻撤火,可促使蔗糖漿轉化。酒石酸在化工原料或化學試劑商店有售。②稀薄飼料1份蜜對1份水或者1份糖加2份水,攪拌化開,用來進行獎勵飼喂。③蜜粉混合飼料用10份蜜溶解在10份開水中,降溫後混合l份花粉。生產蜂王漿時,喂蜜粉混合飼料,可刺激蜜蜂分泌蜂王漿;造脾時,喂這種飼料可增加蜂蠟的分泌,加速造脾。④干糖在蜜蜂活動季節,可喂干糖。在木製副蓋中央開1個直徑20毫米的圓洞,將白糖放在副蓋上,置於蜂巢上,蜜蜂即可採食。要注意蓋嚴箱益。 2、喂花粉 花粉是蜜蜂的蛋白質飼料,在缺乏花粉時要補喂。花粉脾:在粉源豐富時,可從蜂群提出花粉脾,集中起來放在繼箱內,加在少數蜂群上,讓蜜蜂保管,預備不時之需。花粉糖餅:4千克花粉加7.5千克左右的濃糖漿,混合均勻,製成軟硬適宜的糖餅。喂蜂時,把它攤在蜂巢的框樑上,上蓋1張蠟紙或者塑料薄膜。每群每次喂100~300克,以蜂群能在7~10日內取食完為度。 3、喂花粉代用品 脫脂大豆粉、酵母粉、乳粉、豆漿等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作為花粉代用品。脫脂大豆粉:乾花粉l千克加溫水1千克,泡12小時,使花粉團撒開,加脫脂大豆粉3千克,與6.5千克濃糖漿混合,製成糖餅。喂法同上。酵母粉:乾酵母1千克加溫水1千克,泡1小時,對入10干克稀糖漿中,煮沸,放溫後喂蜂。每群每次喂300克左右,以在2日內食完為准。也可用食母生代替。 4、喂水 水是維持蜜蜂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蜜蜂還要用水調節蜂巢的溫濕度。有蜜源時,蜜蜂可從花蜜得到水分。早春和夏季乾旱時期,蜂群每日有數百隻蜂專職采水。在巢內或巢門喂水,可減輕蜜蜂勞動和傷亡。新疆地區乾旱,蜂群越冬期也要從巢門喂水。在蜂場設置飲水器,或有浮板的水盆,也可用瓶式飼喂器在巢門喂水,或用框式飼喂器在巢內喂水。
❻ 養蜜蜂的技術
一、收蜂技術
收蜂是養蜂必不可少的技術之一,在養蜂生產中經常需要用到,尤其是發展中蜂養殖時更為重要,事實上很多人飼養中蜂都是從收捕野生中蜂群開始的,而大多數野生中蜂群都築巢在樹洞、石洞等隱蔽的地方,這就需要養蜂人能將其收捕回來,同時在蜂群自然分蜂時也要求養蜂人能將分出去的蜂群收回來。
二、分蜂技術
分蜂是蜜蜂擴大種群數量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自然分蜂和人工分蜂兩種,小規模中蜂養殖一般是讓蜂群自然分蜂,意蜂養殖和大規模中蜂養殖多採用人工分蜂,採用自然分蜂時養蜂人要知曉分蜂的大致時間也便及時收捕分蜂群,而人工分蜂則需要養蜂人具備一定的分蜂技術,否則極有可能導致分蜂失敗。
三、並群技術
並群是指將兩群或多群並成一群,在養蜂生產中很多情況都需要用到並群技術,比如當某群蜂過於弱小時通過並群可以將其合並到其他相對弱小的蜂群中從而可以得到一個較強的蜂群,又如在組建雙王群時也可以通過並群來實現,再如當某群蜂失王後又暫時沒有新蜂王或王台時也可以將其並入到有王群中。
四.介王技術
介王是指為無王群介紹一隻新王,蜂王是蜂群的主要繁殖者,對蜂群的發展至關重要,雖然在養蜂生產中蜂王常常受到養蜂人的重點保護,但仍難免會出現意外失王的情況,此時便需要用到介王技術為失王的蜂群重新介紹一隻新蜂王,同時養蜂場在引入其他蜂王時也需要用到介王技術將其介紹到蜂群中。
五.育王技術
育王指養蜂生產中人工培育新王,蜂王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蜂群的發展,因此有一定規模的養蜂場一般會定期更換蜂王,此時便需要通過人工育王技術來培育大量的蜂王,同時在養蜂生產中也可以通過人工育王來進行定向選擇,保留哪些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蜂種,淘汰哪些有著這樣那樣缺陷的蜂種。
六.防病技術
蜜蜂的疾病雖然相對來說比較少,但一旦發病處理起來則極為麻煩,稍不留神便可能導致全群覆滅甚至波及全場,很多養蜂新手對蜂病防治不注意導致蜜蜂整箱整箱的死亡,從而造成極大的損失,同時蜜蜂在自然界的天敵也非常多,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胡蜂(馬蜂),幾只金環胡蜂便能夠毀滅一個蜂群
❼ 中華蜜蜂冬季如何管理
中華蜜蜂的冬季管理應該做大以下幾點:
中蜂嗅覺靈敏,盜性較強,防止盜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項主要工作,應隨時加以注意。最好在巢門閘板上分兩排打6—8個小孔,孔徑5—5.5mm。在飼養過程中,根據群勢變化開放或堵塞小孔數。箱縫用塑料膠帶封嚴。
中蜂叩舊脾的習性是與其對巢蟲(蠟螟)抵禦能力差有關,飼養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換舊脾,換出來的舊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餘應及時淘汰化蠟,防止蠟螟卵蟲帶入蜂群,加高箱底與巢脾下樑間的距離,至少要有40毫米的間距。或者採用活底蜂箱,以便隨時清除箱底上的蠟屑,以防蠟螟產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為蛹脾,蛹脾外邊是蟲脾,蟲脾外邊是卵蟲脾,卵蟲脾外邊是未造完整的新脾。整個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較大范圍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因此管理中蜂不必過分強調調脾,繁殖期內盡量減少開箱次數,以免擾亂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為適應中蜂結團在巢脾下部、結團緊密這一生活習性。越冬蜂巢的布置應是:中心部2—3脾上部有蜜下部空房的半蜜脾或者少半蜜脾,外邊各放一快張下部有少量空房的大蜜脾。因為中蜂為保持結團的緊密,往往要叩掉巢脾下部的大片巢脾。如果都是蜜房,蜜蜂在叩脾過程中就大量吃蜜,吃蜜太多,積糞過多,越冬後期下痢,將會造成嚴重損失。
總之中蜂群的管理,應以適應中蜂的生活習性,才能取得良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