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級育兒師蘭海小孩不寫作業怎麼辦
孩子不寫作業是很多人頭痛的事。如果你孩子不寫作業,首先要看孩子年齡的大小。若年齡小,畢竟還不懂事,應該細心的引導他,要你的孩子與那些會學習會寫作業孩子多接觸、多交流,溝通情感,使他們成為好朋友,當受到他們的潛移默化後,其良好的行為舉止自然就是孩子自己學習的榜樣。如果年齡大些了,引導要得法。盡量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斷地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缺點,多多的在他的身上閃光點,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不要一味地訓斥。另外根據孩子的性格,也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軟硬兼施進行教育,不要過度的嬌生慣養或溺愛。過度的嬌生慣養或溺愛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
2. 超級育兒師蘭海
蘭海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心理學,擔任多家雜志和媒體的專家顧問。她致力於關注兒童個人成長教育和心理研究;她將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與中國傳統教育融會貫通,探索著「新中國特色」教育法。在理論的基礎上,超級育兒師同時強調「實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自2002年回國以來,超級育兒師蘭海為孩子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案,已帶領眾多孩子探索、發現,通過對於生活的切身實踐來感悟世界。超級育兒師蘭海作為CCTV-2《超級育兒師》節目中的中國版Supernanny,將為處於育兒困境的父母指點迷津。 聽說現在蘭海還是節目冠名商小天才早教機的特聘專家了呢!
3. 蘭海說成長|孩子幾歲應該分床睡
一般情況下,3-6歲在心理上處於一個重要發育階段,這個時候家長與孩子分開睡,可以給他們自己的空間,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所以我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父母最好在上小學前,與孩子分床睡覺。
分床睡的困難重重,實際上反應的是分離焦慮。解決分離焦慮的主要方式還是需要父母通過一系列措施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得到愛與支持,讓孩子真正明白分開的是床,分不開的是愛。
這就需要在分床睡前期,父母應該在孩子睡前給予足夠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我自己睡,父母依然是非常愛我的,只是換了一個房間而已。幫助孩子度過一開始不適應的階段
4. 藍山散步的蝸牛說的小學系統思維課,哪位有這套課
提高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從兒童生理、心理特徵出發,不能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否則可能導致適得其反。
思維訓練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思維訓練需要從小培養,而且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一起來重視。其中尤其是邏輯思維的訓練。邏輯思維——簡單的說就是對事物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通過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概括、抽象、綜合的科學思維方法。
5. 如何規劃孩子的未來
流行的短視規劃
關於如何規劃好孩子的一生,我們剛看了這個題目,肯定都會說這個提法有點不靠譜,立意有問題。
我知道很多父母想規劃,而且有父母已經規劃好了,孩子按照他的規劃成長。但是很多時候,這些父母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規劃太短視了,他規劃的盡頭所要達到的目的是非常短的,這種規劃確實是不靠譜的。
我接觸的學齡前父母更多,我會跟他們說,其實你現在做的事情的確是給孩子的一生做鋪墊,你不要把你的目光只看到他上了小學,只是去憂慮他幼小銜接怎麼辦?上了小學一年級考不了雙百分怎麼辦?跟不上怎麼辦?拼音不會怎麼辦?加減乘除不會怎麼辦?即便再進一步也僅僅想到——孩子要考大學,而且要考名牌大學,或者將來要出國,或者怎麼樣,這個僅僅規劃做到22歲、23歲就行了。這就是典型的短視規劃。
事實上,你需要看到你的孩子80歲的時候,他的人生是什麼狀態,跟你今天做的事情有關系。你要想到你都進了墳墓,我們已經不存在了,我們都化風、化煙了,孩子的生存狀態是什麼樣,跟我們這些當父母的在他童年時代都做了些什麼是有關系的。
不要做井底之蛙
我們在這里誇誇其談,怎麼規劃孩子一生,怎麼做這些事情,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也好,興趣班也好,讓他擁有什麼樣的特長,都是在用我們成年人現存的價值觀去想像。但是我們的想像力實在是狹窄得可憐,我們的想像力太有局限了。其實我們是想像不到世界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僅僅可能有個大概的估計。我們對孩子這一生的設想也受我們自身的嚴重局限,我們其實想像不出來他的一生都會遇到些什麼。
而且無論現在流行的教育,還是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人,都忽略一個特別本質的問題,就是孩子是什麼?孩子是怎樣成長的?孩子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他真的需要一些什麼?
每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必須回答三個問題,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歸宿是什麼?其實我們很多人雖然當了父母,我們自己還沒有把這些問題想明白,我們自己還沒有回答清楚呢,就急著去規劃孩子,就要告訴孩子——你是誰,你應該做什麼,你應該怎麼怎麼樣。我們有點太自以為是了,有點太不虛心了。
我老公經營一家美國公司,他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最近又遇到一起:招了一個大學剛畢業的人,還是名牌大學,去澳大利亞讀了兩年書回來的人,測試、考試什麼都挺好,於是跟她簽了合同,三個月的試用期,一切都安排好了,兩周以後來上班。
兩個星期之後,這個人第二天就要上班了,突然打電話來跟人事經理說,我明天不來了,我不要來你們這里上班。
為什麼?
我爸爸媽媽覺得你們這里不合適。
你爸爸媽媽為什麼覺得這里不合適呢?
因為合同只有三個月。
這是例行公事,你要是三個月之內幹得好,肯定簽更長的合同。
我爸媽覺得這個太冒險了,不想讓我冒險,想讓我找更穩定的工作。
說了半天你爸媽想要的,那你自己想干什麼呢?
我想進公關領域。(這家公司是全世界第三大公關公司。)
那就從這里做起來吧,做好了肯定有前途。
不行,上海有一家公司給我更好的待遇,讓我做marketing。
你不是剛說想做PR嗎?
……
就這樣,被父母規劃好一生的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劃成長,她也名牌大學,澳洲留學回來了,但是這個孩子太可憐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麼。她都成年了,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她的爸媽還在指揮著她的一切。很可能要指揮她一輩子,甚至爸媽去世了,都還在指揮著她。她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稍稍對自己有一點感覺呢?她今後大概會在很多事情上不快活,而且還說不出來為什麼不快活。
規劃好自己吧
說實在的,古往今來對於我們人類所應具備的素質的要求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們不要看現在流行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流行了一會兒的東西就死了。而是看看幾千年來,我們人類保留下來真正好的素質是什麼,如果你想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該怎麼去培養孩子了。
你能做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你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像你,而且你喜歡他像你,他有自己的人生軌跡、特性,朝著那個方向走,你也會很滿意。
我接觸很多家長,看孩子一身毛病,特別焦慮:他這個樣子,我該怎麼辦?其實說到底,他對孩子不滿,孩子身上所謂的毛病,都是他自己有的,他也是這樣的人,但是他不喜歡自己的特質,他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特質,就特著急,特不喜歡,想著改孩子。與其改孩子,不如把自己改了,規劃好自己,做好自己,對孩子就不那麼著急了。
也就是說,與其誇誇其談如何規劃孩子的一生,不如認真思考一下如何規劃自己的一生。
構建和諧的未來
小草青青老公提的問題,未來到底什麼樣?我們可不可以稍微看遠一些,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糾結於我們眼前。還有那個說法,我需要培養孩子適應眼前這個環境,同樣的也是一個狹窄的觀念。為什麼要適應眼前這個環境?眼前這個環境需要孩子去適應嗎?如果逼著他適應的話,這樣對孩子好嗎?我們都要思考這樣的問題。
蘭海一開始說了,讓我們的孩子將來去創造更加合適他們的環境,我舉雙手贊成。其實我們培養孩子不是讓他去適應什麼,而是讓他去創造什麼。我們大家都知道當前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那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適應它呢?為什麼不讓孩子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環境呢?我們幫助他獲得這種能力和膽識。因為這個地球太需要這樣的人了,太需要我們的後代去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社會、一個不一樣的環境。如果我們不從現在開始做起,我真的不知道人類還有多長遠的未來,這個地球已經被我們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我想起我兒子6歲的時候跟我說一句話:「我長大以後,想幫助這個世界。」這個就是他的理想。後來他還說過,以後想當老師、科學家、搖滾樂手、足球運動員,看了《哈利·波特》,又想做化學家,做那些實驗。但是他有一個主題,還是一直都在重復——「我長大以後,想幫助這個世界。」
我覺得這個世界挺需要幫助的。從現在開始,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方向應該是給孩子兩個字:「和諧」。我們要讓孩子跟大自然和諧地相處,我們要讓孩子跟所有的人、跟這個世界和諧地相處。這個世界目前的架構是金字塔形的,是你死我活的那種競爭,一定要把別人踩在腳下,必須爬到金字塔尖才舒服,金字塔下層的人全是失敗者,如果世界再以這個架構延續下去,必定會繼續無休止地掠奪大自然的資源,破壞自然環境,根本不顧及未來,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所以我們的後代要構建一個和諧、平等的社會,而不再是金字塔形的,不然這個地球就難以為繼了。
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他們的孩子的未來,為了人類的未來,咱們都把目光放長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