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資訊 » 怎樣研發手機
擴展閱讀
ppt表格怎樣設置2種顏色 2025-09-19 01:43:39
微信照片太多怎樣下載 2025-09-19 01:33:52
怎樣測試電腦的反應 2025-09-19 00:13:47

怎樣研發手機

發布時間: 2022-10-10 00:37:08

㈠ 如何開發手機軟體

根據需求設計原型,界面設計、功能設計、測試、上線。開發一個APP一個人很難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團隊配合,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如果需要手機APP,可以通過軟體公司來做,雖然說費用可能會比自己做多花一點,但是找公司做比較省心,只需要把需求說出來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等待APP的成品就可以了。

㈡ 開發一台手機,你覺得你需要准備哪些知識材料

問題有些籠統,一個完整的app有簡單有復雜,不同的app應用功能的差異也導致不同的技術實現或者演算法模型。大體來說,一個app從設計到最終實現需要懂得以下幾個必要方面:
1、前期需求規劃與信息、交互設計——你需要制定出一個完整的需求文檔,功能文檔,流程圖,時序圖。

2、交互設計、UI設計——設計出基本且完善的原型圖和app基礎的交互設計效果,之後再根據這些設計出完整的UI界面並學會切圖,一些需要做自適應的素材圖片需要做點9patch。 這里還需要你懂得px,pt和dp之間的換算,屏幕密度的換算和相互之間的系數,以便你的app能完美適應不同解析度設備。其中交互設計需要你懂得很多人機操作的技巧經驗,掌握Axure等交互工具的使用,UI設計需要你掌握Photoshop和Illustrator等操作。

3、使用ADT之類的開發環境進行app開發,你最基本的也得掌握java語言,熟悉android環境和機制,這裡面涉及面廣,請根據項目自行學習相關知識。

4、如果不是單機版的app,需要用到伺服器,那你還得掌握WebService相關知識和開發語言,常用的有ASP.Net,PHP,JSP等。

5、熟悉並能開發資料庫。

6、某些功能需要做演算法,這還需要一定得專業知識,尤其是數學基礎。

7、熟悉API介面開發,這里包括你自行開發API的能力以及調用第三方API的經驗。

8、熟悉TCP/IP,socket等網路協議和相關知識。

9、熟練掌握App發布的流程,真機調試技巧,證書,打包,上架。

App開發其實不一定適合一個人搞,太費勁,除非是一個單機版的小應用,或者利用現成的api開發簡單的第三方應用,否則還是讓一個團隊來完成各自擅長的領域。

㈢ 想學怎麼開發和研製一部手機 應該去學一門什麼技術

一、手機的設計流程 用一個較簡單的闡釋,一般的手機設計公司是需要最基本有六個部門:ID、MD、HW、SW、PM、Sourcing、QA。 1、ID(Instry Design)工業設計 包括手機的外觀、材質、手感、顏色配搭,主要界面的實現與及色彩等方面的設計。 例如摩托羅拉「明」翻蓋的半透明,諾基亞7610的圓弧形外觀,索愛W550的陽光橙等。這些給用戶的特別感受和體驗都是屬於手機工業設計的范疇,一部手機是否能成為暢銷的產品,手機的工業設計顯得特別重要! 2、MD(Mechanical Design)結構設計 手機的前殼、後殼、手機的攝像鏡頭位置的選擇,固定的方式,電池如何連接,手機的厚薄程度。如果是滑蓋手機,如何讓手機滑上去,怎樣實現自動往上彈,SIM卡怎樣插和拔的安排,這些都是手機結構設計的范疇。繁瑣的部件需要MD的工作人員對材質以及工藝都非常熟識。 摩托羅拉V3以 13.9mm的厚度掀起了手機市場的熱潮,V3手機以超薄為賣點,因為它的手機外殼材質選擇十分關鍵,所以V3的外殼是由技術超前的航空級鋁合金材質打造而成。可以這樣說,特殊外殼材質的選擇成就了V3的成功。 另外有個別用戶反應在使用某些超薄滑蓋手機的時候,在接聽電話時總能感覺到手機前殼的左右搖動,這就是手機結構設計出了問題,由於手機的殼體太薄,通話時的揚聲器振動很容易讓手機的機身產生了共振。 3、HW(Hardware) 硬體設計 硬體主要設計電路以及天線,而HW是要和MD保持經常性的溝通。 比如MD要求做薄,於是電路也要薄才行得通。同時HW也會要求MD放置天線的區域比較大,和電池的距離也要足夠遠,HW還會要求ID在天線附近不要放置有金屬配件等等。可想而知一部內置天線的設計手機,其製造成本是會較一部外置天線設計的手機貴上20-25%,其主要因素就是天線的設計,物料的要求與及電路的設計和製造成本平均都是要求較高一些。 通常結構設計師(MD)與工業設計師(ID)都會有爭論,MD說ID都是畫家,畫一些大家做不出來的東西,而ID會說MD笨,不按他們的設計做,所以手機賣得不好。所以,一款新的手機在動手設計前,各個部門都會對ID部門的設計創意進行評審,一個好的ID一定要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創意,並且客戶的體驗感覺要很好才行。當年摩托羅拉V70的ID就是一個很好的實現創意例子,後期市場的反應也不錯,而西門子的Xelibri的創意雖然也很好,也可實現,但可惜的是最終客戶的使用感覺並不好,所以一個真正好的創意,不但要好看,可實現,而且還要好用。 另外HW也會與ID吵架,ID喜歡用金屬裝飾,但是金屬會影響了天線的設計以及容易產生靜電的問題,因此HW會很惱火,ID/MD會開發新材料,才能應付ID的要求。諾基亞8800就是一個好例子,既有金屬感,又不影響天線的接收能力。 4、SW(Software)軟體設計 相對來說,SW是更容易為大家所理解,由於計算機的普及,讓我們最大程度地接觸了各種各樣的軟體,手機操作界面的模式,大家經常看到的手機九官格操作菜單的實現,這都是SW設計的范疇。 SW要充分考慮到界面的可操作性,是否人性化,是否美觀的因素。SW的測試非常復雜,名目繁多,SW的測試不僅只是在尋找Bug,一致性的測試、兼容性的測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項目,在目前「內容為主」的信息時代,軟體才是手機的最終幕後支柱,硬體的驅動是軟體來實現,軟體和硬體的工程師之間的沖突相信是不會比其它部門少,這種關系的繞來繞去,所以便需要有PM(Project Management)項目管理來協調了。 5、PM(Project Management)項目管理 大規模公司的PM都分得非常細致,比如TPM (Technologly Of Project Management),即專門管技術的PM,而普通的PM,只管理項目的進度各協調工作,PM這個部門通常存在於那些自己設計,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手機的公司,AM(Account Manager)的職位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客戶經理,對公司內部是代表客戶提出要求,對外則代表公司的整體形象,在兩者之間起著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 6、Sourcing資源開發部 資源開發部的員工要不停地去挖掘新的資源,如新材質、新的手機組件、測試器材等,當手機開始試產時,他們要保證生產線上所需要的所有生產物料齊備。 手機進行小批量試生產,考察的不僅是軟/硬體的成熟度,還包括考察生產工藝和生產的測試技術,有些手機在進行到這個階段時,卻通過不了這一關的話,最後是以失敗告終。於是這款新設計的手機便不會出現在市場上了,而投入的開發資金和人力卻付之流水,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7、QA(Quality Assurance)質量監督 QA部門負擔起整個流程質量保證的工作,督促開發過程是否符合預定的流程,保證項目的可生產性,有很多新設計的手機,就因為碰上了不可生產的某種因素而放棄了。 生產一部手機不是在實驗室內做實驗那麼簡單,一旦生產就是成千上萬部,要保證每一部產品的優質絕非一件簡單容易的事。生產一部手機的樣品和生產10萬部手機完全是兩碼子事。 舉例:中國的菜館出的都是樣品,麥當勞做的是產品,所以麥當勞可以做得很大,而且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菜館暫時還沒有做到像麥當勞的規模是事實,所以手機設計公司才會建立起很多流程來防止出現設計研製出來的手機卻不能投入生產的情況。 不僅如此,一款手機的成功上市,能夠賣個滿堂紅,仍然是需要與大眾手機用戶有親密的接觸,並且經過用戶的反饋以及快速的改善才能成功。 二、鮮為人知的手機測試項目 1、壓力測試 用自動測試軟體連續對手機撥打1000個電話,檢查手機是否會發生故障。倘若出了問題,有關的軟體就需要重新編寫了。所以有時候手機上會出現不同的軟體版本存在的情況,其實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手機的版本越多,這可以證明該手機在推出發售前,未經過充分的測試工作便發售了。

㈣ 個人開發手機APP的流程是怎樣的

個人開發手機APP的流程是怎樣的

手機app開發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軟體開發流程分為: 需求確認——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維護

軟體設計思路和方法的一般過程,包括設計軟體的功能和實現的演算法和方法、軟體的總體結構設計和模塊設計、編程和調試、程序聯調和測試以及編寫、提交程序。

(4)怎樣研發手機擴展閱讀

軟體開發方面的工作。具體可分為以下方面:

1 可視化編程掌握程序設計方法及可視化技術,精通一種可視化平台及其軟體開發技術。獲取Delphi程序員系列、Java初級或VB開發能手認證。

就業方向:企業、政府、社區、各類學校等可視化編程程序員。

2 WEB應用程序設計

具有美工基礎和網頁動畫設計能力,掌握互動式網頁程序的設計技術,能進行網站建設和維護。獲取Macromedia多媒體互動設計師或Delphi初級程序員或Delphi快速網路開發工程師認證。

就業方向:企業、政府、社區、各類學校等WEB應用程序員。

3 軟體測試 掌握軟體測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組織管理,精通軟體測試工具。獲取ATA軟體測試工程師或Delphi初級程序員或Java初級程序員認證。

就業方向:企業、政府、社區、各類學校等軟體測試員。

4 資料庫管理 能應用關系範式進行資料庫設計,精通SQL語言,勝任資料庫伺服器管理與應用工作。獲取Oracle資料庫管理或SQL

Server資料庫應用或Windows XP應用認證。 就業方向:企業、政府、社區、各類學校等部門的中、大型資料庫管理員。

5 圖形圖像製作 精通國際上流行的圖形/圖像製作工具(如CorelDraw、Photoshop、Pagemaker等)。獲取平面設計師相關的認證。

就業方向:廣告製作公司、建築設計公司、包裝裝璜設計公司、居室裝修公司、出版印刷公司。

㈤ 手機是怎麼發明的

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20世紀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開始合夥開發行動電話。1973年4月,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攜帶型蜂窩電話。1985年,第一台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才得以誕生。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誕生於1987年,但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從那以後,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1991年時,手機的重量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現了體積為100立方厘米、重量1130克的手機。此後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到1999年就輕到了60克以下。也就是說,一部手機比一枚雞蛋重不了多少了。除了質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現代的手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多,不僅可以撥打電話和收發短消息,還可以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

㈥ 手機怎麼發明的

誰發明了手機?關於手機史上的那些「第一」

2016-08-12 11:04

在小時候,大家或多或少會聽到一些關於發明的小故事,比如愛迪生發明了燈泡,卡爾·本茨(賓士創始人)發明了汽車,貝爾發明了電話(2002年美國國會的269議案中,安東尼奧·穆齊被確認為電話的發明者)……這些發明如今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必不可少,那麼,你知道我們現在天天都使用的手機是誰發明的嗎?

除此之外,現在我們的手機配備了通話、簡訊、拍照和互聯網等必備功能,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手機功能,在許多年前卻像是天方夜譚,這些必備功能都是探索家們一步一個腳印探索過來的,所以你知道第一次手機通話、第一條簡訊、第一台拍照手機是怎樣的嗎?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關於手機史上的那些「第一」。

第一台手機第一次手機通話

發明座機的貝爾成立了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在早些年一直在研發行動電話,不過對這一塊感興趣的可不止貝爾實驗室,摩托羅拉也不甘示弱研發起了手機。結果是貝爾實驗室沒能在座機的基礎上研發出手機,反而被摩托羅拉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機——DynaTAC的原型機。
而世界上的第一次通話也是由摩托羅拉進行,在四十三年前的4月3日,也就是1973年4月3日。研發出第一部手機的摩托羅拉工程師之一MartinCooper在曼哈頓市中心撥打了第一通手機電話,打給的正是其競爭對手AT&T公司的JoelEngel。當是AT&T是全球最大的通訊公司,也在研發手機。
MartinCooper在電話中對競爭對手錶示其正在使用一款真正的手持攜帶型行動電話,對方傳來一陣沉默,MartinCooper認為對方可能正在咬牙切齒,心中一頓竊喜。而MartinCooper手中所拿的第一部手機,正是摩托羅拉DynaTAC的原型機。這款手機並非我們現在手機那樣真正便攜,而更像是兩塊磚頭組成的,足足有23厘米高,通話時間可達到20-35分鍾。十年後,它成為世界上首款銷售的手機,以3995美元的價格開始發售。相對於現在手機的實用品來說,更像是一款十足的奢侈品。
MartinCooper在接受BBC采訪時說:「我給我在AT&T公司工作的對手JoelEngel撥打了電話。AT&T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而我們只是一家位於芝加哥的小公司,他們認為我們只是一隻在大象身上蹦躂的跳蚤。」

第一條簡訊

當一樣東西出現之後,總會被完善被修補。手機亦是如此,在手機發明後的第19年,也就是1992年,手機迎來了突破性創新的功能——簡訊。1992年的12月3日,一位22歲加拿大工程師在電腦上輸入了第一條簡訊:MerryChristmas,這段簡訊通過英國沃爾豐的GSM網路傳輸到了名叫理查德·賈維斯的手機上,拉開了簡訊的先河。
不過最初的簡訊並不是像如今這樣手機端對手機端的傳輸,而是PC端對手機端的傳輸,因為手機當時沒有GSM網路。因此最初的簡訊一般是人們用電腦來發送不用回復的通知類信息。直到在簡訊發明的第二年裡,諾基亞成為第一個生產GSM行動電話的公司,通過手機搭載的GSM網路,手機端對手機端也能發送簡訊了。隨後幾年裡簡訊如洪水般泛濫,數量呈爆炸式增長。
遺憾的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簡訊逐漸被各類社交軟體所替代,如今淪為了簡訊驗證碼、訂票信息等信息的傳達者。

第一台拍照手機

要說手機加入的什麼功能最引人注意,我想第一非互聯網莫屬,而第二應該就是拍照。
隨著手機逐漸成為身邊常用電子產品的中心,其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很多人出去玩都不喜歡帶笨重的單反,因為如今多數智能手機的性能,都可以滿足日常的拍攝需要。想要留下生活當中最真實的精彩瞬間,有時手機的出片率可能要高於單反,因為前者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而手機從最開始內置鏡頭到現在擁有媲美單反的高像素鏡頭,僅僅用了16年。
在2000年,手機又迎來了一大突破性的創新——拍照。第一款拍照手機是由日本的手機廠商夏普研發完成的,這款手機型號為j-sh04,內置11萬像素CCD攝像頭。得益於這款歷史性突破的手機,當年發布這款手機的日本運營商J-Phone的市場佔用率順勢大漲,而手機內置攝像頭至此也幾乎成為了手機繼簡訊後的第二標配。

第一台可以上網的手機

我們剛才說了第二大引人注意的手機拍照功能,接下來我們就說說第一大手機功能——互聯網。人們在生活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而網路就成為了解信息最好最快的平台,當手機成為人們的必需品後,廠商就研究著手機能否和PC一樣與互聯網相連。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大家現在可能正在用手機網路看的本文。做出第一台可以上網手機的廠商,是諾基亞。
諾基亞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連上互聯網的手機,諾基亞7110。諾亞基7110是第一款支持WAP的手機,只要你開通了移動數據業務,那麼你就可以通過WAP連接互聯網。雖然諾亞基7110早期的手機上網十分繁瑣,不過它的出現標志著手機上網時代的開始。上網手機雛形的出現,推動了手機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手機的必需功能。

第一台智能手機

2007年,蘋果發布的iPhone掀起了一場徹底的智能手機革命,但此前許多廠商都已對智能手機有所研究。不過要追溯到第一台智能手機,那麼就不得不提起IBMSimon,IBMSimon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智能手機。
IBMSimon是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它集電話、個人數碼助理、游戲、傳真機等十多種功能於一身。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物理按鍵,輸入完全靠觸摸屏操作,和如今的智能手機操作一樣。IBMSimon於1994年上市,售價為899美元。IBMSimon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顯然售價並不是引起轟動的原因,擁有如此多功能和採用全觸摸操作的與眾不同才是它存在意義的所在。

第一台安卓手機

許多人手裡正用著安卓手機,不過安卓手機更新換代之快,令人咋舌。在這種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有人知道第一款安卓手機是哪一款嗎?第一款安卓手機是由美國運營商T-MobileUSA定製,HTC(宏達電)代工生產的HTCG1。
HTCG1具備了多種特性,支持3G網路,大屏觸摸操作,全鍵盤等等。更重要的是HTCG1開創性地採用了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系統版本為1.5。HTCG1搭載一塊3.17英寸觸控屏,解析度為480×320像素。處理器為高通MSM8201,主頻只有528MHz,而運行內存更低,只有192MB。在現在看來,這樣的配置只能淪為低端手機,但在當時已經是頂級配置。就是這樣配置的一款Android手機,在當時風靡全球。從此進入了安卓手機時代。

結語

從第一台手機誕生至今用了43年,在這43年裡面,手機經歷了從無到有,手機功能也經歷了拍照、上網到智能化。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科技發展極其迅速。許多手機功能,如拍照、上網等,在許久之前看起來整合在手機上都是天方夜譚,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卻已然成為了手機的必備功能。對於未來手機有些什麼功能,大家可以來預測一下。

㈦ 如何自己造一部手機

一部手機的誕生,需要大量工程師們的參與,劃分為類別的話,就有如下 6 個:

1、ID(Instry Design) 工業設計

2、MD(Mechanical Design) 結構設計

3、HW(Hardware) 硬體設計

4、SW(Software) 軟體設計

5、PM(Project Management) 項目管理

6、QA(Quality Assurance) 質量監督

手機的工業設計(ID)包括手機外觀、手感、材質、顏色搭配,手機上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都是屬於 ID 設計的范疇,例如邊框用金屬還是塑料,背面是弧形的還是直面,用哪幾種顏色來搭配等。
工業設計(ID)首要考慮的是視覺效果,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部手機是否漂亮、經典。產品立項後工業設計師們就開始各種天馬行空的構思,甚至輪番的頭腦風暴,重繪成百上千張草圖也不是沒可能。
有些作品由於太超前,終究只能留存在設計師們的電腦里,最終方案敲定後,要想實現它,就得靠接下來要說的結構設計師。
MD(Mechanical Design) 結構設計

如果工業設計(ID)追求的是視覺感光的效果,那麼結構設計(MD)就是力求將這種效果真實還原的方式。ID 設計確定手機的外形後,MD 就來一步步去搭建這個手機內部的所有零配件。
例如做成一體還是可拆卸後蓋、框架選用金屬還是塑料、後殼如何固定在框架上、電池怎麼放、主板做成長的還是方的、屏幕用全貼合還是框貼等等,還有所有零件的尺寸把控。
這就好比搭建一所房子,ID 完成的就是房子的主體框架,MD 則是給房子內部改造裝修,然後置辦的傢具擺設好豐富起來。
如果 ID 給的外觀設計太難實現,這時候 MD 跟 ID 設計師們就要坐下來好好談談了,光有天才 ID 設計師還不夠,往往還需要結構工程師來把這個天才的設計去付諸實踐,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MD 設計在手機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設計不合理,就會造成設計缺陷。
HW(Hardware) 硬體設計

硬體主要設計電路以及天線,實現手機的配置需求。
電路部分先根據配置參數製作一個放大版的 PCB 主板,進行各種調試,方案可行後再濃縮做成手機主板。
主板的設計又分單面布局和雙面布局,單面布局意味著主板上的所有零件全部排布在一面,背面沒有零件;雙面布局則是兩面都有零件,而雙面布局的主板相對單面會厚一點,但是單面主板的面積就會比雙面大,用單面還是雙面的主板這就要看結構是怎麼設計,所以說硬體設計(HW)設計的過程也是跟結構設計(MD)協商的過程。
硬體設計(HW)還有一個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天線設計,手機支持的頻段越來越多,天線設計就越考驗硬體設計(HW)工程師們的智慧和經驗,天線必須離電池遠,並且附近不能有金屬器件,可以說為了兼顧天線的設計,ID 設計和 MD 設計都要為硬體設計(HW)的天線設計讓路,明顯的例子就是 iPhone6/Plus 上備受吐槽的天線條,這就是為了兼顧信號問題所做的妥協。
SW(Software) 軟體設計

軟體設計(SW)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在手機上運行的系統。
在主板硬體和操作系統之間,又有一個叫做 BSP(Board Support Package) 的東西,是板級支持包,也可以說是屬於操作系統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支持操作系統,使之能夠更好的運行於硬體主板。
軟體設計(SW)是一個無底洞的工程,硬體部分的東西可能一次開發定稿就完成了使命,但是軟體開發必須不停的迭代更新,開發新功能、修復 Bug、完善穩定、開發新功能……這樣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
軟體部分在智能手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智能不僅要體現在硬體配置的強悍上,更多功能的實現還需要軟體層面的創意,軟體設計的使命就是讓現有的硬體的潛能發揮到極致,這也是軟體設計的偉大之處。
PM(Project Management) 項目管理
PM 也分技術和非技術型,分工也比較細致,制定項目規劃和進度,同時也是對外部門的發言人,如果 MD 的設計要兼顧 HW,就需要 PM 出面進行溝通協調,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當然,研發的老大也是一個大 PM,各部門的 PM 需要定時向大 PM 匯報成果和進度,以及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等。
QA(Quality Assurance) 質量監督
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對 QA 的定義是:「企業為用戶在產品質量方面提供的擔保,保證用戶購得的產品在壽命期內質量可靠。
QA 在手機製作中擔當著質量把關的工作,項目是否可行,質量可靠性怎麼樣,每一個創新都需要經過 QA 的測試審核,如果發現生產難度太大良品率低或者通過不了測試環節,那麼這個方案就會被否決了。
生產一部手機不是在實驗室內做實驗那麼簡單,一旦生產就是成千上萬部,要保證每一部產品的優質絕非一件簡單容易的事,生產一部手機的樣品和生產 10 萬部手機完全是兩碼子事。
製造一部手機,簡單點說就是這幾大流程,每個公司的實施方案根據自身的經驗習慣可能不盡相同。
手機製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部門的不斷配合、協調和磨合,有時也不得不做出妥協,但共同打造出一部優秀的手機是不變的追求。

㈧ 請問研發手機學什麼專業

研發手機學手機硬體開發、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微波工程、軟體開發、軟體工程、結構開發、機械等專業。
手機,屬於移動終端,是可以握在手上的行動電話機。早期因為個頭較大有大哥大的俗稱,目前已發展至4G時代。1973年4月,美國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機,「馬丁·庫帕」從此也被稱為現代「手機之父」。直至現在,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並像瑞士軍刀一般功能多樣化,並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
更多關於研發手機學什麼專業,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b8875161583366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㈨ 智能手機是怎麼製造的

首先,贊同樓下所說,製造電子產品確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其實有些機器(例如HTC One)拆開來組裝回去都相當不容易。
畢竟現在的智能手機內部實際上集成了來自大量領域的技術,所以如果要想從頭自己設計絕非易事。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我認為首先應該是有一個市場調查部門或者決策部門決定產品的設計方向,設計部門再根據這個方向確定產品的外觀、硬體參數以及搭載的相關應用,然後由硬體工程師設計主板電路及統籌安排主板上的各個模塊,期間還要考慮到上游供應商的生產能力、下游代工商的生產能力以及方案的最終可行性。
另外,現在的智能手機實際上和電腦很類似,每一種硬體都有對應的驅動程序/固件,所以還需要對這些驅動程序進行調整甚至自己編寫,以確保組件能夠正常運行,並且能和其他組件較好的協同工作,控制這些硬體的運行情況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用戶體驗(最直觀的就是控制組件耗電,以及設計通信部分的基帶,通信基帶直接影響信號),這也需要較高的技術水準。
然後由於每一個不同產品系列都有可能會使用不同的硬體,因此軟體部門還要在現有的操作系統基礎上做對應硬體的優化,有時交互設計部門(這里有可能是外包)會對系統的默認操作進行改動或重構用戶界面,以使得用戶獲得良好的體驗,並且強調廠商的特色。這一部分的水平和能力直接關繫到最終產品的成敗以及廠商的口碑,甚至會影響該機型的市場份額。像蘋果這一類有自主操作系統的開發新版本系統難度還要更大,但其實就算把開源的Android系統進行優化和適配也是相當麻煩和重要的工作,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並且就算是Android系統你都必須得考慮後續更新和修復可能出現的BUG。
最後還有很多質量檢測和品質控制之類的環節,品質控制能力的好壞將比軟體優化能力的強弱更加影響一個廠商的形象、口碑和市場份額。
以上只是我對製造過程的一個推斷,僅供參考,建立公司的話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手續就很麻煩,還要保證一定的注冊資本,以及要預先考慮建立以後可能面對的法律問題甚至法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