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消化系統的知識
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等部。臨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稱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消化系統是人體八大系統之一。
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於整個胃腸道協調的生理活動。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消化過程包括物理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功能。就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將復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② 如何改善腸胃,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著很多套系統,像循環系統,泌尿系統,還有消化系統,就是因為這些系統每天都在不斷地運轉和工作著,我們的身體才能夠呈現出一種正常的狀態。胃部與我們的消化系統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如果我們的胃部出現問題的話,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消化系統,兩者是缺一不可的。想要提高我們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可以吃一些促進消化的食物,比如說像蘋果,牛奶,還有酸奶等等,還要培養出一個好的飲食習慣。
食物對於消化系統只能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最根本的還是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胃,讓它履行最基本的消化的職責。有很多人都因為作息不規律或者是暴飲暴食等一些不好的飲食習慣,對胃部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有很多人應該都會存在著胃病,而胃病如果發展比較嚴重的話,就會形成胃潰瘍,胃出血,胃穿孔等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那麼我們的胃就很難再修復了,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會大大下降。
③ 怎樣學好初中的人體的消化系統
首先你得把消化系統的組成器官背下來。各個部位負責什麼功能!通過聯想記憶很容易就過關啦!
④ 消化系統的其他知識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哪些器官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參與消化。
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滿足人體發育、生長、生殖、組織修補等一系列新陳代謝活動的需要。人體消化系統各器官協調合作,把從外界攝取的食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的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並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它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系統。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咽峽和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幽門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將蛋白質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無機鹽和酒精。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胰液和腸液中的酶將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將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儲存和排泄糞便)和直腸(主要功能是支撐及容納糞便的作用)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什麼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的。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分解,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粘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食物經過消化後,通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
消化又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而便於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體外。
化學性消化是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腸內是怎樣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澱粉,蛋白質,脂肪的大致(化學)消化及吸收:
澱粉:在口腔內由唾液初步消化為麥芽糖。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為葡萄糖。全部被毛細血管吸收
蛋白質: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為多肽,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為氨基酸。全部被毛細血管吸收
脂肪: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膽汁促進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 ,小部分被毛細血管吸收,大部分由毛細淋巴管吸收。
老年人消化道結構上有何特點,功能有何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消化道結構上發生了改變,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改變:
(1)運動功能的改變: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方面的運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牙齒部分或全部脫落,肌肉及骨骼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退化,導致咀嚼功能減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爛。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選擇上受到限制,只能進軟食、精食,結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應營養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動及輸送食物的功能均減弱,胃張力、排空速度亦減弱,小腸、大腸均萎縮,肌層變薄,收縮力降低,蠕動減退,直腸對內容物壓力的感覺亦減退。上述胃腸運動的變化,均會致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便秘等。
(2)吸收功能的改變: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主要表現在小腸對木糖、鈣、鐵、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A、胡蘿卜素、葉酸以及脂肪的吸收減少。造成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的原因,除胃酸及各種消化酶的分泌減少外,與腸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腸道血管粥樣硬化或心臟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腸壁粘膜萎縮、小腸上皮細胞數量減少等因素有關。
(3)分泌機能的改變:老年人分泌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胃酸、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減少,其活性亦減低,從而導致老年人對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機能減退,進而亦影響到吸收機能。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雖然老年人分泌機能較青年人差,但對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響。
(4)組織學上的改變: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口腔粘膜過度角化,舌上味蕾數量減少、萎縮,牙齒脫落或磨損,牙周組織退行性變;食管、胃、腸的各種腺體均萎縮,平滑肌萎縮,粘膜、肌層均變薄,胃和結腸擴張,內臟易出現下垂,食管、小腸和結腸等處易發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退行性變導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減退。
小兒消化道有何生理特點
小兒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有以下幾點:
(1)口腔:嬰兒口腔粘膜細嫩,供血豐富,唾液腺發育不足,分泌唾液較少,其中澱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後3~4個月唾液腺發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澱粉酶含量也增多。由於嬰兒口腔較淺,又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因而表現為流涎現象,即所謂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兒及乳兒的食管缺乏腺體,食管壁肌肉發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嬰兒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層亦發育不全,且賁門較寬,括約肌不發達,其關閉作用不夠強,故嬰兒易發生嘔吐和溢乳。
不同月齡的嬰兒,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兒胃容積為30~60毫升;3個月時為100毫升;1歲時約為250毫升。
小兒胃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水為1~1.5小時,母乳喂養 2~3小時,牛乳喂養為3~4小時,因為牛乳乳塊較大,在胃內停留時間長。此外,由於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 肪較易消化。
(3)腸:小兒的腸管較長,總長度約為其身長的6倍(成人約為4倍)。腸粘膜發育較好,含有豐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腸有發育良好的絨毛,由於嬰兒的腸粘膜對不完全分解產物,尤其對微生物的通透性較成人和年長人為高,故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腸的肌層發育不足。腸的運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鍾擺式運動,它能促進腸內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種是蠕動式的運動,它可以推動食物向下運轉。食糜的刺激可增強腸蠕動。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個體差異很大,從12~36小時不等,人工喂養者可延長到48小時。
(4)小兒糞便:新生兒出生後數小時開始排出胎便,呈黑綠或深綠色,粘稠狀,無臭味。2~3天後逐漸過渡為普通嬰兒糞便。人乳喂養的嬰兒其大便次數較多,每日排便2~4次,質較軟,呈糊狀,偶或稀薄。1周歲以後,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喂養兒的大便次數較人乳喂養者為少,約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較人乳所含的蛋白質的比率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塊凝集較大,難於消化,加之小兒腸壁肌層發育不全,腸蠕動力量不夠大,造成殘糜在腸內停留時間加長,水分被吸收,糞便變得較硬,難於排出。當然,小兒每天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多少不等。小兒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時坐盆,在2歲前後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⑤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特點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許多小腺體,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⑥ 腸道健康到底有多重要,你知道嗎養護腸道,學好4招
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腸道 健康 日」
腸道既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
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
因此
腸道的 健康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體的 健康
然而,腸道的重要性您真的了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養護我們的腸道呢?
腸道對 健康 有多重要
01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一個人一生腸道平均要處理65噸食物和飲料,相當於12頭大象的重量,約99%的營養物質都是由腸道吸收。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可以分解成能被人體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一般是3 8小時。
02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器官
人體80%以上的毒素由腸道排出體外。日常飲食中,大多數營養物質都在小腸被吸收,而難於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最終形成糞便下移至直腸排出。如果不能按時排便,導致腸道內毒素與腸壁接觸時間過長甚至被吸收進入人體,可能會引發結腸癌、心腦血管疾病、皮膚色素沉積等 健康 問題。
03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腸道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體液免疫的80%,細胞免疫的50%。因此,腸道稱得上是身體免疫的主戰場。
同時,腸道作為人體最主要的儲菌庫,腸道內寄居著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腸道菌群「訓導」腸黏膜表面免疫系統的建立,也就是說,腸道菌群可以促進腸道發育,維持腸道免疫系統的 健康 。如果腸道菌群數量太少,那麼腸黏膜免疫系統可能發育不全,其淋巴細胞數量少,功能低下,就容易感染。腸道菌群中某些菌增加或減少,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容易引發過敏,焦慮或抑鬱,失眠,便秘,甚至自閉症或老年痴獃等各種問題。飲食對腸道菌群有很大影響,好的飲食可能具有改善疾病的作用。
04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
壓力會作用到胃腸道上,比如遇到考試或者緊急工作,很多人會吃不下或吃不香;恐懼的時候會有胃痙攣或腹瀉,憤怒的時候會消化不良、胃部脹痛。腸道有很多神經,有跟大腦數量相當的神經細胞(1000億個左右),使用跟大腦一樣的各種神經遞質,分散在整個消化道,因此腸道的神經網路系統也被稱為「腸腦」或者「第二大腦」。
人的七情六慾和愛恨情仇都跟腸道有密切的關系,腸道負責向大腦遞送所需的95%的5-羥色胺和50%的多巴胺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腸道發出的信號可抵達大腦很多不同的區域。在人類進化史上,腸道對大腦的進化功不可沒,至今仍為大腦持續不斷提供能量和各類營養素,以及向大腦不斷發送信號。
我們如何養護自己的腸道
保持好心情
腸道是一個很聰明的器官,腸壁內的神經細胞超過1億個,就好像我們個人思維的體內感測器。
古人也常常用帶「腸」字的詞語來表達一個人的性格或心情,例如「肝腸寸斷」,「盪氣回腸」,「古道熱腸」,「菩薩心腸」,「小肚雞腸」等等。可見心情不好,腸胃功能是首當其沖的。
壓力大、精神緊張,抑鬱都會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腸道動力減弱。所以學會調控和駕馭自己的情緒,對維護腸道內環境穩定大有裨益。
注意飲食搭配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膳食平衡,增加粗纖維果蔬的食用,控制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攝入量。
膳食纖維可以維護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
如果飲食結構中缺乏粗纖維食物,會使糞便通過腸道的速度減慢,使其中的致癌廢物與腸黏膜接觸時間延長,增大癌變風險。
增加 體育 鍛煉
保持適度的運動,對於防止腸道老化有非常好的作用。運動能夠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加強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運動還可以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地活動,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加強胃腸道黏膜的防禦機制,尤其對於促進消化性潰瘍的癒合有積極的作用。
治療腸道疾病合理用葯
腸道是很嬌嫩的器官,對於腸道疾病的治療,對症下葯是很重要的,謹慎使用抗生素。
以日常中經常碰到的腹瀉為例,在止瀉治療方面,腸黏膜保護劑如「蒙脫石散」就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它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並會在腸內吸附、清除病毒、細菌及其毒素,隨消化道自身蠕動排出體外,同時覆蓋受損黏膜,不僅可以止瀉,同時還可以起到保護腸黏膜的作用。
⑦ 怎樣才能保護好消化系統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話生動地描述了了食物對人重要性。食物為什麼這么重要,是因為我們要在食物中攝取營養及能量,這就要通過消化系統這個基本功能。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包括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腸腺、胰腺和肝臟)兩部分。消化管主要由粘膜和平滑肌組成。消化管壁的肌肉能夠收縮和鬆弛,而形成消化管的蠕動,把吃進的食物向前推進,經過一個一個消化器官,進行消化和吸收,剩下的食物殘渣變成大便,由肛門排出。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顯然,消化系統是關繫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系統。中醫把這個系統概括成「脾胃」,稱為「後天之本」。
第六,注意保護牙齒。牙齒能咀嚼食物,飲食時要注意保護牙齒,牙齒的好壞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很大,牙齒不好,食物咀嚼不充分,必然增加胃腸的負擔。生活中有很多的人習慣吃完飯之後,就會用牙簽清理下牙齒間的殘渣,長期下來你就會發現,牙齒的牙縫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這個時候,牙齒就已經離不開牙簽了,所以要在平時的時候要盡量少去用牙簽。
因此,要注意口腔衛生,養成飯後漱口、早晚刷牙的習慣。另外,年輕人在25歲以前牙齒並沒有完全鈣化,碰到過硬的東西容易斷裂,應該注意避免牙齒損傷。還應當定期請醫生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齲齒。
⑧ 怎麼讓腸道更健康教你8個小妙招,快快學起來
消化系統,特別是腸道對身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起著重大影響。腸道不僅可以產生能量,吸收營養還會影響情緒。想要使腸道保持 健康 ,要改變平時的生活習慣,多運動,多吃 健康 食品,少喝酒,並盡量減少生活的壓力。
1、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盡管其中包括使人生病的有害細菌,但其中還包括腸道所需的良好細菌,這種破壞會導致細菌之間缺乏多樣性,從而會影響腸道 健康 。
2、補充益生菌
補充益生菌以恢復腸道的細菌菌群。益生菌是一種良好的細菌,攝入可以增強和維持 健康 的胃腸道並有助於抵抗疾病。通常 健康 的腸道應包含很多良好的細菌,這有助於防止有害細菌的過度繁殖。不幸的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腸道內的有益細菌太少,這使腸道 健康 急劇下降。
3、減少壓力
壓力會對 健康 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會影響腸道 健康 。如果人有壓力的話,那麼腸道同樣會面臨壓力,壓力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將腸道的有益細菌保持在 健康 水平甚至可以提高腸道 健康 ,而緩解壓力有助於緩解這一點。有一些緩解壓力的技巧,如深呼吸和散步。
4、多運動
經常不運動的人腸道微生物組較少,而運動對於腸道 健康 非常有益。慢跑和游泳都是不錯的運動,也可以同時進行一些力量鍛煉,盡量保持每周運動2小時。
5、限制高脂食品和加工食品
脂肪食物與肥胖和炎症有關,這可能變成更嚴重的 健康 問題,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炎症是許多 健康 問題的根源,糖也為念珠菌等生物提供營養,這對 健康 的腸道都是不利的。如果想要一個 健康 的腸道,則應盡量減少飲食中的脂肪和加工食品。
6、改善睡眠
睡眠對消化也有影響。如果睡眠不足,則可能會干擾消化和腸道 健康 。睡眠不足通常與不良飲食,飲酒和體重增加有關,這些也會影響腸道的微生物組。
7、遠離環境毒素
人體通過消化系統排出毒素和廢物,但是如果消化系統效率低下,毒素就會堆積,這甚至可能導致毒素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滲透到身體里。毒素可能來自新陳代謝的正常副產品,以及來自外界的各種化學物質,農葯,污染物等。
8、多吃水果和蔬菜
飲食對 健康 很重要。包含水果,蔬菜和酸奶的飲食會促進腸道細菌的多樣性,促進腸道 健康 。碳水化合物和碳酸飲料的大量攝入與微生物群的多樣性降低有關。此外,建議避免食用人工添加劑的加工食品,這些添加劑中的大多數對腸道微生物有重大的影響。
良好的腸道 健康 需要大量的膳食纖維和益生菌。應該減少脂肪,肉類和精製糖的攝入,這些食物會減少 健康 的腸道細菌並導致體重增加,代謝問題,慢性炎症和其他疾病的風險,從而影響 健康 。如果經常遇到消化問題,請務必看醫生。
⑨ 如何調理消化系統 這樣做幫助消化系統
從病理角度上說,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肝炎、腎病等許多疾病都可引起身體消瘦;久病體虛,營養不良也可引起消瘦。若是疾病引起的身體消瘦,我們應及時治療疾病,疾病治癒後,體重自然會恢復正常水平。久病體虛,營養不良者,應加強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適當加強身體鍛煉,以使體重恢復正常。 有些身體消瘦者,到醫院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疾病,平日也能正常工作,身體基本無不適表現。這些人消瘦可能與體質、遺傳因素有關,如父母屬消瘦體型,子女大多消瘦;骨骼粗壯之人,肥胖者多,骨骼細長者,消瘦者居多。 還有些消瘦者,雖未發現明顯疾病,但常有乏力、頭暈、吃飯不香、睡眠不好等症狀。這些人除了與體質、遺傳因素有關外,也有一部分人是因工作壓力大,身體經常處於疲勞狀態,以至睡眠、飲食不佳,身體逐漸消瘦。對於這類沒有發現明顯疾病而消瘦者,建議其服用人參。長期服用人參有望改變消瘦體質,因為人參是滋補葯品,可增強胃腸道機能,加強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增強體質,有使人發胖的作用。人參葯性有寒熱之分,不同體質的人服用人參應有所區別。虛寒體質的人可服用紅參,陰虛內熱體質之人可選用西洋參、生曬參。每天口服2至3克,臨睡前或清晨空腹服用,一般可連續服3至6個月。同時加強食物營養,以使攝入食物的熱量多於消耗的熱量,當熱量出現盈餘時,體重會逐漸增加。 對瘦弱者來說,增肥是很有必要的。增肥不只是適當增加機體的皮下脂肪,主要在於使肌肉和體魄更加強健。那就是不僅要糾正「瘦」而且要糾正「弱」,那麼,瘦弱者該如何正確增肥呢? 首先,應增加膳食的攝入量,增加體重,就必須向機體提供合成組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膳食內容應豐富多樣,不挑食,不偏食,飯菜要盡量做到美味可口。在攝入足夠蛋白質的情況下,宜多進食一些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即澱粉、糖類等)較豐富的食物。這樣,多餘的能量就可以轉化為脂肪儲存於皮下,使瘦弱者豐富起來。 其次,應保持充足而良好的睡眠。人的睡眠若比較充足,胃口就比較好,而且也有利於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三,適當運動。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坐辦公室的人來說,每天應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鍛煉,這不僅有利於改善食慾,也能使肌肉更強壯、體魄更健美,人體的肌肉如果長期得不到鍛煉,就會「用進廢退」,肌纖維相對萎縮,變得薄弱無力,人也就顯得瘦弱。知識分子多為此類體型,應注意加強鍛煉。 此外,那些長期重度瘦弱的人,在採取加強營養、多做鍛煉等措施的同時,應去醫院作體格檢查,以排除機體可能存在的疾病。導致消瘦的常見疾病有腸道寄生蟲、長期活動性結核病、貧血、糖尿病、甲亢、惡性腫瘤、垂體功能減弱症和某些代謝性疾病等。 回答者:guilinmifen - 助理 二級 9-22 16:19 -------------------------------------------------------------------------------- ■增肥方法: 中國醫學認為,體病多因脾胃功能低下,氣血不足所致。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氣血盛,則肌肉豐腴,肢體強勁。反之,則身體消瘦,肢軟乏力。醫治體瘦先要排除因甲亢、肝病、腎病以及腫瘤等多種慢性病。然後採用中葯治療,會有很好的效果 ■瘦弱測試 一個人是胖是瘦不是憑眼睛看就能測算的,可以根據以下公式算出自己是否瘦弱了點:用身高的厘米數減去100後乘以0.9,得出的答案就是本人標准體重。如個人身高180厘米,標准體重就是(180-100)×0.9=72公斤,低於或高於標准體重10%都屬於正常現象。如果你的實際體重低於標准體重10%以上,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偏瘦了。 ■特別提醒 一般情況下,體重過輕與遺傳因素有關系,同時,一些情緒容易亢奮的人,由於內分泌的影響就可以加速熱量的消耗。有些人容易緊張,結果可能是漏掉一餐或者食慾不振,一次損失上千卡熱量自然不在話下,這樣肯定不會胖。 如果發現自己的體重過輕,身體過瘦,首先要查一下是不是疾病的潛在影響。如甲狀腺、糖尿病、腎上腺、消化系統疾病等,都容易造成體重過輕。排除了疾病的情況,才可以實施增肥計劃。 ■身心愉快 瘦弱男女在飲食方面,有不少都存在挑食和偏食現象。因此,應改掉這些不良習慣,增加膳食的攝入量,膳食應豐富多樣。多吃碳水化合物,麵食最管用,此外,高蛋白食品、蔬菜和水果一樣都不能少,平日里更要口不離那些健康的零食,如花生、奶糖等,喝完啤酒再喝點果汁也是不錯的主意。 在攝入足夠蛋白質的情況下,宜多進食一些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即澱粉、糖類等)較豐富的食物。這樣,多餘的能量就可以轉化為脂肪儲存於皮下,使瘦弱者體態健壯起來。胃腸功能較弱的瘦子,可選擇雞、鴨、魚、羊的肝臟來食用,除此,魚類也易消化和吸收。 ■飲食多樣 要想增肥,首先應當做到科學增肥,為健康增肥。平衡飲食外,還應保持充足而良好的睡眠。人的睡眠若比較充足,胃口就比較好,而且也有利於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不少瘦人喜歡過夜生活,動不動就玩個通宵,第二天又要強打精神去上班,嚴重影響了睡眠的質量,這樣下去不瘦才怪。 還要注意的是個人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緊張和壓力、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想不開、超出人體負荷的「瘋狂」學習或工作等,都會使人愈加消瘦。相反,愉快的心理狀態、和諧的人際關系則有助於增肥。 ■適當運動 對於那些長期坐辦公室的瘦人來說,每天應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鍛煉,這不僅有利於改善食慾,也能使肌肉強壯、體魄健美。人體的肌肉是「用進廢退」,如果長期得不到鍛煉,肌肉纖維就會相對萎縮,變得薄弱無力,人也就顯得瘦弱。 在運動方式上,慢跑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人在慢跑的時候腸胃蠕動次數明顯增多,這樣可以消耗人體能量,在進餐時胃口就好。一般來說,大運動量運動、短時間運動和快速爆發力運動都能起到增肥效果,也是欲減肥的人最應忌諱的。 ★★★附:食物增肥一方 山葯粥 成分:山葯、乳酪、白糖。 其製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鮮山葯洗凈,搗泥,待大米粥熟時加入拌勻,而後調入乳酪、白糖食用;另一方法是,將山葯曬干研粉,每次取30克,加冷水調勻,置爐上,文火煮熟,不斷攪拌,兩三沸後取下,調入乳酪、白糖即可食用。 山葯性味甘平,可補虛贏,長肌肉、潤皮毛,為治消瘦、美容之妙品。乳酪可養肺潤膚、養陰生津。兩者合用,可健運脾胃,資助化源,故於虛瘦病人,效果甚佳。 常常聽到體瘦者抱怨,現在減肥葯滿天飛,就是沒有增肥葯。其實,一般瘦弱欲增肥健身,無需求助於葯物,只要恰當飲食,用食療來調補,就能收良效。 體瘦之人,多有陰虛、血虧津少,故飲食上宜多食甘潤生津之品,如牛奶、蜂蜜、雞蛋、鱉(甲魚)、海參、銀耳等。常用有效食療方有:核桃牛乳飲,蜂蜜飲料,海參膏,龜肉百合紅棗湯,甲魚滋腎羹,參麥甲魚,銀耳鴿蛋,百合雞子黃湯等。 陰虛往往內心熱,體瘦者多見煩躁易怒、口乾咽痛、性慾亢進等虛熱內生現象,故在滋養的同時,還要注意清虛火,可選食蛤蜊麥門冬湯、菊花肉片等。 1.均衡的飲食 可以使用奶油或其它食用油、果醬、糖類等高油脂、高糖類食物來增加熱量,雖然體重增加較為快速,但長期或過量食用,會破壞食慾,並可能帶來慢性疾病危及健康。採用均衡飲食及漸進式的增加食量,避免強迫性的供給,破壞食慾。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細嚼慢咽。 3.改變進餐的程序 先吃濃度高,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再吃其它食物。 4.選擇適度烹調的食物 選擇經適度烹調的食物,如:蒸、燉、鹵、炒、煮..等,避免因油炸、煎、烤..等導致食物堅硬,不易消化。 5.保持心情愉快,布置良好的進餐環境,集中精神用餐。 緊張和焦慮不但影響食慾,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也不好,代謝率提高相對地消耗較多的熱量。 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改善您頎長消瘦的身材時,建議您還是請專業的醫師幫您一起找出為什麼肉肉長不出來的原因,用一個健康的方式長健康的肉肉喔! 增肥可以考慮牛奶、杏仁、芝麻、腰果等食物,您可以將杏仁和芝麻粉加入牛奶來喝,腰果則可以當作零食來吃,如此會有不錯的效果。 在社會的人口分布結構中,體重不足也是很常見的一個族群。只是目前社會一片減重風潮之下,那些體重過輕的人,反而是一般人羨慕的對象。可是,實際上體重不足者很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容易疲倦、抑鬱、肌肉耗損等症狀。嚴重者更會出現免疫力變差、容易生病,尤其對於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還會增加並發症、愈後不良的機率。 ◎增重不增肥 在學理上增肥與增重的意義並不一樣。因為「增肥」顧名思義是增加身體組織的脂肪比例,而「增重」除了脂肪的增加之外,應還涵蓋肌肉組織的成長。我想您要問的應該是「增重」而非「增肥」吧?! 人體的重量,大致上是來自於骨骼、肌肉、脂肪、水分以及其他內臟器官,有意義的「增重」應著重在肌肉、脂肪的比例增加。那麼,我們要如何來進行身體的改造工程呢?答案仍然是「飲食」與「運動」! 【飲食篇】 飲食方面,高蛋白質、高熱量飲食,是增重的不二法門。濃縮的蛋白質與高熱量食物,例如重乳酪蛋糕、小西點、小蛋糕等等,少量多餐、餐後適時補充幫助消化的木瓜酵素或綜合酵素,以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率。 ◎蛋白質的選擇 選擇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例如雞蛋、牛奶、肉類、家禽類等,應占每日蛋白質總量的一半以上。植物性蛋白質則以分離萃取的黃豆蛋白粉末,效果會比較好,因為少了阻礙吸收的植物纖維。至於吃肉或喝牛奶那一種方法較好?講求效率的人,可以嘗試喝高蛋白奶粉(例如三多奶蛋白),會比喝一般鮮奶、吃肉的蛋白質攝取量來的高,吸收利用率也比較好。 ◎醣類的選擇 醣類的攝取也是重要的一環,選擇澱粉質較高的食物,例如白土司、饅頭、白飯、地瓜、芋頭、南瓜等。烹調時可以芶芡、羹湯、濃湯的型式,或在湯或果汁、牛奶中,加一些麥芽糊精(一般所謂的玉米水解澱粉,可直接加入食物中食用),增加熱量的攝取。 ◎脂肪的選擇 油脂部分,可適量使用吸收利用率較佳的中鏈脂肪酸(MCT),以增加濃縮熱量的攝取。純的中鏈脂肪酸(MCT)因不含「必須脂肪酸」,需搭配一般油脂使用。建議可選用已混合必須脂肪酸的中鏈脂肪酸產品(例如:三多高熱能),避免必須脂肪酸的缺乏。一般建議中鏈脂肪酸占總油脂使用量,以不超過60%為原則。 【運動篇】 欲增重者的運動,以「重量訓練」為主要方式,而非減重者所強調的「有氧運動」。因為「有氧運動」是促進能量消耗的,而「重量訓練」則是用來增加肌肉比例的。藉助啞鈴、杠鈴與訓練器材的使用,配合大肌肉群的完全收縮與放鬆,可以達到肌肉的建造工程。 那什麼叫大肌肉群呢?就是我們所謂的胸肌、腹肌、背肌、腿肌、二頭及三頭肌(手臂)。經由重量訓練與飲食補充,可使大肌肉群成長,相對的便會累積一些體重。 目前在美國,已經在嘗試對老人加以適當的重量訓練,配合增重食品補充,來增加肌肉比例,以改善營養不良、容易疲倦、抑鬱、肌肉耗損、免疫力變差、容易生病等症狀。對於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也會減少並發症、愈後不良的機率。 【早餐:一定要吃、才有活力!】 偏好西式口味的人: 1.現榨柳橙汁一杯 2.低脂牛奶一杯 3.澆滿糖漿、果醬、奶油的煎餅一份。 喜歡中式口味的人: 1.一碗皮蛋瘦肉粥或小米粥 2.一杯豆漿或米漿。 3.一顆水煮蛋 【早上的點心:幫助身體儲藏能量】 下列食物任選一份:葡萄乾、核果、花生、香蕉。 【午餐:快樂的進餐、才能吃胖唷!】 偏好西式口味的人: 1.蘋果一個 2.低脂牛奶一杯 3.三明治一個 4.生菜沙拉一盒 5.高纖餅干一份 喜歡中式口味的人: 1.奇異果一個 2.一杯優酪乳 3.一碗飯或一碗面 4.水煮青菜一份 5.高纖餅干一份 【下午的點心:不要讓小肚肚餓著了】 下列食物任選一份:奶昔一杯,高纖餅干幾片、鹵味小菜,或茶葉蛋一顆。 【晚餐:盡量按時進餐】 最好與家人或愛人一起用餐。甜蜜的感覺,會讓肉肉更快長出來唷! 1.現榨果汁一份 2.冰淇淋或優酪乳一份 3.生菜沙拉或炒青菜一份 4.一碗飯或一碗面 5.一份瘦肉或魚肉 6.飯後再吃點菠蘿、木瓜、或西紅柿。 【宵夜:盡量在睡前兩個鍾頭進食】 在土司上塗滿果醬、花生醬、奶油、大蒜醬。再喝一碗肉湯、牛奶、或豆漿。只要吃個意思就好了,以免吃得太飽,睡不著。吃完宵夜後,要刷牙漱口用牙線,才能睡覺唷! ★★★★★★★★瘦人為何瘦★★★★★★★★ 俗話說,「水有源、樹有根」,人消瘦總有病根。找病因,除病根,是「瘦子」變胖的主要方法。據保健專家分析,消瘦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各種慢性病及器質性病變 例如腹瀉、消化性潰瘍、結核、腫瘤、貧血寄生蟲病等。 ·遺傳和內分泌因素 在遺傳、內分泌等因素影響下,某些家庭成員都比較瘦,但是沒有器質性疾患,屬於無力型體型。其特點是:身體瘦高,頸細長,垂肩、胸廓扁平,胸骨劍突下角小於90度,精力也很充沛,完全能勝任學習或工作,但易患各種慢性病。 ·精神因素 由於情緒因素,精神焦慮,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睡眠不足,身體消耗多於攝入。 ·飲食 飲食不調,缺乏體育鍛煉。缺乏營養,尤其是缺乏蛋白質成分。 ◇瘦人如何練壯 據冬林健康城的幾位教練介紹,瘦人在進行健美鍛煉時,首先要弄清自己屬於哪種消瘦。因為消瘦有單純性消瘦和繼發性消瘦之分。單純性消瘦沒有明確的內分泌疾病,繼發性消瘦是由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的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如屬繼發性消瘦,則請病癒後再進行健美鍛煉。若屬單純性消瘦,那麼進行健美鍛煉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合理安排運動量 運動量的安排是科學鍛煉的重要環節之一。實踐證明,消瘦者應以中等運動量(每分鍾心率在130至160次之間)的有氧鍛煉為宜,器械重量以中等負荷(最大肌力的50%至80%)為佳。時間安排可每周練3次(隔天1次),每次1至1個半小時。每次練8至10個動作,每個動作做3至4組。做法是快收縮、稍停頓、慢伸展。連續做一組動作時間為60秒左右,組間間歇20至60秒,每種動作間歇1至2分鍾。一般情況下,每組應能連續完成8至15次,如果每組次數達不到8次,可適當減輕重量;以最後兩次必須用全力才能完成的動作,對肌肉組織刺激較深,「超量恢復」明顯,鍛煉效果極佳。 ◇注意安全 健美鍛煉的器材都有一定的重量,不僅鍛煉前後要做好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而且要注意檢查器材安裝得是否牢固,以防不測。鍛煉時要注意重量是否適度,切勿做力不能及的練習。使用杠鈴等重器械時,要有人保護。最好是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鍛煉,以便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互相保護。 ◇打好基礎 消瘦者在初練階段(2至3個月)最好能進健美培訓班學習鍛煉,以便正確、系統地掌握動作技術,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特別要注意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鍛煉,逐步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有重點和針對性 消瘦者經過2至3個月鍛煉後,體力會明顯增強,精力也會比以前充沛。這時,應重點鍛煉大肌肉群,如胸大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背闊肌、臀大肌和股四頭肌等,運動量要隨時調整。另外,同一個部位的肌群可採用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器械進行鍛煉,並且要使所練肌群單獨收縮。隨著肌肉力量的嗇和動作協調性的提高,鍛煉的效果會越來越顯著。一般情況下,練習動作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變換一次。此外,鍛煉時精神(意念)要集中於所練部位,切忌談笑、聽音樂等。所練部位肌肉的酸、脹、飽、熱感越強,鍛煉效果越佳。這樣,再堅持半年到一年,體型就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少練其它項目 消瘦者進行健美鍛煉時,最好少參加其它運動項目的鍛煉,特別是耐力性項目的運動,如長跑、踢足球、打籃球等。因為這些運動消耗能量較多,不利於肌肉的增長,而且會越練越瘦。此外,平時不要做耗費精力太多的其它活動。 ◇合理的膳食 只有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人才能變胖。因此,消瘦者的膳食調配一定要合理、多樣,不可偏食。平時除食用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肉、蛋、禽類外,還要適當多吃一些豆製品及赤豆、百合、蔬菜、瓜果等。只要飲食營養全面,利於消化吸收,再加上適當的健美鍛煉,就能在較短時間內變得豐腴起來。 ◇堅定信心持之以恆 消瘦者要使體型由瘦變壯、豐腴健美,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事,憑「一時熱」,想「一口吃個胖子」的練法不行,因鍛煉方法不對、效果不明顯而喪失信心也不行,只有堅定勝利的信心做好吃苦的准備,以高昂的情緒積極進行科學的、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鍛煉,才能獲得最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