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膽結石疼怎樣能快速緩解疼痛
膽結石疼痛的緩解要取決於疼痛的嚴重程度以及性質。具體如下:
1、飲食調控:如果只是輕微的悶脹、不適,感覺症狀並不嚴重,一般屬於慢性膽囊炎的症狀發作。在給予積極的飲食調控後,一般症狀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必要的時候可以吃一些利膽的葯物,比如膽舒膽石利通、消炎利膽片等等來緩解輕微的症狀。
2、對症處理:如果膽結石疼痛屬於膽囊炎急性發作,出現了悶痛、脹痛,甚至合並發熱、嘔吐等等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緩解就需要到醫院進一步的使用消炎、解痙以及對症的處理來控制症狀。
3、手術治療:如果膽結石疼痛,在積極的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的情況下,類似於膽囊結石梗阻與膽囊管膽絞痛、膽囊腫大、化膿膽囊炎,這類嚴重的情況如果保守治療無效,要緩解疼痛可能只能考慮手術治療。
4、不建議使用強力止痛葯物:如果膽結石出現嚴重疼痛的時候,一般不建議使用過於強力的止痛葯物。因為過於強烈的止痛葯物有可能會掩蓋病情,從而無法知道病情的嚴重程度。
Ⅱ 人體的膽道系統是怎樣構造的
「膽道系統」由肝內膽道、肝外膽道及膽囊組成。膽道呈樹枝樣分布,而膽囊就像長在樹幹上的「梨子」。膽囊,上通肝臟下接消化系統,可儲存、調節膽汁,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膽道或肝內長石頭,醫學上統稱為「膽石症」,是指在膽道系統中,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可以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結石。
按組成成分可將膽石分為:色素性膽石,其成分以膽紅素鈣為主;
膽固醇結石,其成分以膽固醇為主;
混合性膽石,由以上兩種成分組成。
按照膽石在膽道系統的部位分為膽囊結石和肝管結石。
Ⅲ 什麼是肝外膽管,膽總管走向如何,怎樣分段
肝外膽道即指肝臟外面的膽道系統。左右肝管雖然在解剖學上亦屬於肝外膽道,但習慣上肝外膽道是指左右肝管的匯合以下至膽總管的末端,包括肝總管、膽囊、膽囊管、膽總管幾個部分。
膽總管走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右側緣內,在肝固有動脈的右側、門靜脈的右前方,下行於十二指腸第一段後方、胰頭部後面溝內,斜行進入十二指腸第二段後內側壁而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的長度成人約7 ~ 9cm,管徑0.6 ~ 0.8cm,一般不超過1cm。
根據膽總管的行徑與毗鄰將膽總管分為4 段。
(1)十二指腸上段: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自膽總管開始處至十二指腸第一段上緣為止,許多膽總管的手術(例如膽總管切開引流術等)均在此段內進行。
(2)十二指腸後段:位於十二指腸第一段後面、下腔靜脈前方、門靜脈的右方,此段一般較短。膽總管的十二指腸吻合術即在此段進行。
(3)十二指腸下段(即胰腺段):此段的上部並非完全埋在胰腺內,多數是由胰頭後方徑進,而其下部與胰腺的關系有兩種情況:
①膽總管被一薄層胰腺組織所覆蓋。②膽總管只被胰腺被膜所覆蓋,位於後面的膽總管溝中。該段逐漸變細且管腔黏膜有瓣狀皺襞,容易發生結石嵌頓。術中通過對膽總管溝的檢查或將淺表的胰腺組織分開,膽總管下端及其病變便可顯露。
(4)十二指腸段:是膽總管穿經十二指腸壁的一段,位於十二指腸第二段的內後側壁中呈斜向走行。此段最短,長約1.5 ~ 2cm,在斜穿十二指腸壁內時與胰管匯合,匯合後略膨大形成膽胰管壺腹即乏特壺腹。於壺腹及其附近有括約肌向腸腔內突出,使十二指腸黏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腸乳頭,膽胰管最後借乳頭小孔開口於十二指腸。
Ⅳ 醫學基礎知識:肝外膽道系統的應用是怎樣的
首先我們一起看一道題目:
1. 肝外膽道的組成,不包括:
A.肝左管
B.胰管
C.膽囊
D.肝總管
E.膽總管
1.【答案】B。解析:可以看出,在解剖學中,考察肝外膽道應用的知識點的時候,基本的考查形式就是這樣。我們下面展開說一下肝外膽道系統的應用情況。
1.肝外膽道系統從字面上理解是指走出肝門以外的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和輸膽管道。
2.膽汁的生成與運輸過程:
肝細胞(產生膽汁)→膽汁經過肝左右管→匯合於肝總管→膽囊管→膽囊(儲存膽汁)→進食高脂食物後,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Oddi括約肌舒張、膽囊收縮→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內。
3.在膽總管末端、胰管末端有平滑肌,肝胰壺腹周圍有肝胰壺腹括約肌,以上三部分統稱為Oddi括約肌。
4.肝總管與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膽總管與胰管匯合成肝胰壺腹,共同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
5.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6.膽囊分為:底、體、頸、管4部分。
Ⅳ 肝內膽管結石怎樣治療效果好
肝內膽管結石病及診斷
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流行病學及發病機理
肝內膽管結石是指左右肝管匯合部以上各分枝膽管內的結石。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肝外膽管結石並存。該病多見於遠東及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西南地區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發病率較高。其發病原因與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有關。感染導致結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見的是膽道寄生蟲感染和復發性膽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內膽管結石病病人的膽汁培養均可檢出細菌;感染細菌主要是來源於腸道,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及厭氧菌。大腸菌屬和一些厭氧菌感染時產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膽道感染時產生內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結合型膽紅素水解生成游離膽紅素而沉著。膽汁滯留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必要條件,只有在膽汁滯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並形成結石。引起膽汁滯留有膽道炎性狹窄和膽道畸形;在梗阻的遠端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膽流緩慢,有利於結石的形成。此外,膽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質,炎性滲出物,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菌、寄生蟲、膽汁中的金屬離子等,均參與結石的形成。
二、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
(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臨床特點
肝內膽管結石病根據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臨床表現可以是多方面的,從早期的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局限於肝內膽管某段肝管內的結石,至後期遍及肝內外膽管系統甚至並發膽汁性肝硬化、肝萎縮、肝膿腫等的晚期病例,故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急性膽管炎,包括膽道梗阻三聯症(疼痛、寒戰發熱、黃疸)重症膽管炎的五聯症。其臨床特點有:
1、發病年齡30-50歲;
2、上腹部疼痛,可能為典型膽絞痛或持續性脹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顯,而寒戰發熱非常厲害,周期發作;
3、可有長期的膽道病史、或伴有寒戰發熱、黃疸的急性膽管炎史;
4、患側肝區及下胸部有經常性疼痛不適,常放射至背、肩部;
5、一側肝管梗阻時,可無黃疸或黃疸甚輕;
6、合並有重症膽管炎時,全身情況比較嚴重,且急性發作後恢復較慢;
7、檢查時,肝區壓痛和叩擊痛明顯,肝臟呈不對稱性腫大並有壓痛;
8、全身狀況受影響明顯,90%病人有低蛋白血症,1/3病人有明顯貧血;
9、晚期有肝、脾腫大及門脈高壓表現。
(二)診斷方法
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除了在臨床上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外,確診主要依靠影像學的檢查發現。主要應用的影像學技術有B超、CT和X線膽道造影。
1、B超診斷
B超是肝內膽管結石診斷的首選方法,一般估計診斷准確率為50%-70%。肝內膽管結石的超聲圖象變化較多,一般要求在結石遠端的膽管有擴張才能作出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因肝內管道系統的鈣化也具有結石樣的影像表現。
2、CT診斷
因肝內膽管結石主要是含膽紅素鈣的色素性結石,鈣的含量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顯示出來,CT的診斷符合率為50%-60%。CT還能顯示出肝門的位置、膽管擴張及肝臟肥大、萎縮的變化,系統地觀察個層面CT照片,可以了解結石在肝內膽管分布的情況。
3、X線膽道造影
X線膽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於肝內膽管結石診斷的經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確的診斷,PTC、ERCP、TCG的診斷符合率為80%-90%、70%-80%、60%-70%。X線膽道造影應滿足診斷和手術的需要,一個良好的膽道造影片應能夠全面了解肝內膽管系統的解剖學變異和結石的分布范圍。膽道造影應注意以下問題:
(1)應有多方位X線攝片;
(2)某一肝段或肝葉膽管不顯影時,應注意鑒別,結石梗阻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應作其它檢查進行鑒別;
(3)不要滿足某一處病變的診斷,因可能會造成漏診;
(4)在分析膽道造影片時,盡可能取得最近的造影片,因病情可能有進展。
(三)早期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
目前,臨床上治療的肝內膽管結石病多因出現了膽管炎、膽管狹窄、梗阻、肝萎縮等嚴重病理改變才就診,盡管肝膽外科影像學診斷和手術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手術後結石復發率和再手術率高的現狀仍無顯著的改善,因此,對肝內膽管結石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可能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早期肝內膽管結石診斷包括:
(1)慢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適可排除其它疾病;
(2)B超提示肝內膽管結石(應與肝內其它管道系統的鈣化鑒別);
(3)CT提示肝內有多發性結石影,且呈節段性分布;
(4)ERCP證實某段肝膽管有結石者。
三、肝內膽管結石的並發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膽道梗阻和感染;由於肝膽管系統與肝臟實質細胞的直接關系,重症肝膽管炎常伴有嚴重的肝細胞損害,甚至導致大片的肝細胞壞死,成為了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內膽管結石的並發症包括急性期並發症和慢性期並發症。
(
一)急性期並發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急性期並發症主要是膽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膽管炎、膽源性肝膿腫及伴隨的感染性並發症。感染的誘因與結石的梗阻和膽道的炎性狹狹窄有關。急性期並發症不僅死亡率高,而且嚴重影響手術效果。
(二)慢性期並發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慢性期並發症包括全身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膽管炎和膽源性肝膿腫,多發性肝膽管狹窄,肝葉纖維化萎縮,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症,肝功能失代償,以及與長期膽道感染和膽汁滯留有關的遲發性肝膽管癌。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慢性期並發症既增加了手術的困難,也影響手術效果。
四、肝內膽管結石病的外科治療
(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外科治療原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治療仍是肝膽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該病的治療原則是解除梗阻、祛除病灶和通暢引流。這三方面緊密相連,缺一不可,解除結石和/或狹窄的梗阻是手術治療的關鍵;祛除病灶是手術治療的核心,同時又常是解除梗阻的重要手段;而通暢引流則是防止感染復發和結石再生的措施,但又必須以解除梗阻和祛除病灶為前提。非手術治療只有在完成了上述三個基本要求後才能奏效。
(二)肝內膽管結石病外科治療的基本術式與選擇
1、肝葉切除術 此術是1958年黃志強教授首先倡導使用於肝內膽管結石病,以後廣為應用。由於切除病變的肝組織,祛除化膿性病灶,增加了手術的徹底性,有利於提高手術的療效。肝葉切除包括治癒性肝切除和輔助性肝切除。治癒性肝切除的適應症包括某一肝葉(段)狹窄及結石、肝膽管多發性狹窄、或並發有慢性肝膿腫、或有肝膽管外瘺、或疑有癌變者。輔助性肝切除的目的是以切除肝方葉或肝中葉下段肝組織使肝內膽管得到充分的顯露,增加處理肝門部膽管病變或膽腸吻合的空間。
2、膽腸吻合術
膽腸吻合術的基本術式是膽管空腸Roux-Y吻合,其橋攀應不少於50cm。膽腸吻合術的基本前提是祛除病灶和解除結石或膽管狹窄,否則不應進行膽腸吻合。膽腸吻合口要求低位,大口徑(如盆式吻合),粘膜對粘膜吻合等。
3、膽管引流術
膽管引流術僅適應於某些特殊的病例,如急診病人、或合並有門脈高壓症的過渡性手術、或不能耐受肝葉切除等復雜手術的高齡病人、或全身情況差的病例。由於需要長期帶管支撐引流,可促使結石進一步形成,療效較差。
膽石症
膽石症為什麼會成為熱點話題?
絕非危育聳聽,膽石症真的是一種時髦病,我們看到不少人捧著葯罐子天天喝葯,還有人四處求醫,打探治療膽石症的秘方。膽石症又不是一種只有現代人才得的病,古埃及的法老們就為膽石症所困擾,可見其歷史悠久。但是膽石症在當今如此之多,以致於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只要經常感到上腹沉重、腰背及右肩酸脹、打呃、噯氣,就應該警惕患上了膽石症。還有許多被醫生診斷為胃病的患者經年不愈,其實也是膽石症在作祟。還有不少膽石症發作的病人被誤診為心絞痛、冠心病。膽石症可以說是都市人的流行病。據統計,大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膽石症,在中年婦女,膽石症的發病率甚至高達15%。在西方國家及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醫院中,因膽石症住院手術的病人已經超過闌尾炎,成為名副其實的外科第一疾。
什麼是膽石症?
簡短地說,膽石症就是膽囊結石。由於肝臟代謝障礙或膽道運動功能失常,導致膽汁中的固體成分沉澱,在膽汁流速緩慢、膽汁濃度較高的膽囊里,形成結石。膽結石小的如米粒,大的甚至如核桃,可以是一粒、兩粒,也可達數千粒。前幾年我們做了一例膽囊切除術,膽囊內的結石競有1720粒。一般情況下,結石一旦形成就會越積越多,越長越大。如果有結石卡在口徑比較細的膽囊管.就會引起相當劇烈的上腹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後背及右肩部,病人還常伴有惡心及頻繁的嘔吐(干嘔),用「死去活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膽絞痛。嚴重者甚至可發生膽囊化膿、穿孔,黃疸、胰腺炎等。
可不可以服葯把膽石排出來
病人每次發作膽絞痛都可以說是機體的生理反射機制在努力想把膽石排出來,或者說擠出來。擠到哪裡去呢?擠到膽管中。在膽道系統中,膽囊好比一個水庫,膽總管是膽汁的排出通道,就是膽汁的總出口。我們見到一些病人在幾次三番的膽絞痛發作後,石頭僥幸從膽管中擠出來,並隨大便排出體外,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由於膽管的開口很窄小,更多見的情況是石頭卡在這兒不能排出,這樣病人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如更劇烈的腹痛、發高熱及黃疸,甚至發生敗血症、休克、死亡。由此可知,病人絕不可以服用葯物排石,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招來更大的麻煩。
可不可以用葯物將結石溶化掉?
葯物溶石的歷史很久遠,人們研究過形形色色的溶石葯物,以目前療效最確切、毒性相對較小的熊去氧膽酸來說,如果堅持服葯一年,大約10%-30%的病人的結石可完全消失。且不說耗時費力,葯物價格不菲;也不說這種葯物有相當毒性,最麻煩的是一旦停葯,大多數病人的膽石又會重新出現,使以前的努力付諸東流。因此此法只適宜用於少數症狀很重、體質狀況又不容許做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至於目前市面上很多號稱能溶石的葯物,我們沒見到科學證據。
體外超聲波碎石怎麼樣?
這是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在有選擇的病人中,平均經1-2年的治療,絕大多數病人的結石可以破碎,被排出體外,約半數病人的結石可以排凈。但停止治療之後很多病人的膽囊結石又會重新出現。而且在排石過程中,隨時有碎石掉到膽管中排不出去,從而誘發危險的膽總管結石的可能性,因此採用此種方法應該慎重,權衡利弊。
可不可以把結石掏出來?
回答是可以的。譬如說把膽囊切開一個小口,改進膽道鏡取出結石、也可以用鉗子直接取出結石,再把切口縫上。其實這是人類最古老的治療膽結石的手段,只是由於弊病甚多,被膽囊切除術取代了。今天可以說這種治療方法,已經完全沒有實用意義了。
切除了膽囊,膽管就會長結石,結果更可怕,是這樣嗎?
這種說法毫無科學根據。事實是保留有結石的膽囊,倒會增加膽管結石的機會。不少膽管結石的病人,石頭都是從膽囊中掉出來的,我們稱之為繼發性膽管結石。在一些膽囊結石非常多見而原發性膽管結石很少的西方國家,絕大多數膽管結石是繼發性的,在我國城市地區這種現象也很普遍。那麼為什麼有些病人在膽囊切除術後一段時間內又發現了膽管結石呢?可能的原因是:1、切除膽囊時沒有發現同時存在繼發性膽總管結石;2、患者的膽總管結石確實是新生出來的。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切除有結石的膽囊只會減少膽管長結石的危險,而不是相反。
切除膽囊對人體有什麼害處?
首先絕不應輕易切除膽囊,就是說膽囊切除術應該有明確的適應證,只有經過仔細研究,認為保留有病變、有石頭的膽囊對病人的危害超過膽囊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好處時,才應去做膽囊切除術。切除膽囊後,由於失去了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人的消化功能在短時間內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影響並不大.絕大多數病人會逐漸適應,不會感到有什麼異常。從臨床看,那些手術前膽囊結石症狀輕微,甚或沒有症狀者,以及手術前膽囊功能基本正常者,手術後容易出現這種消化功能失常;而那些術前症狀重,膽囊已經喪失正常功能的人,手術後的消化功能反倒會改善。
得了膽囊結石一定要開刀切除膽囊嗎?打孔手術是不是更好些?
回答是不一定。如上所述,膽石症的發病率非常高,有些人確實沒有什麼明顯症狀,我們稱之為安靜結石。對這些人不妨採取觀望態度,等待有症狀時再說。由於膽囊結石的根本發生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肝臟代謝有問題,產生的膽汁易於成石;另一個是膽囊本身有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可靠的治療這兩個問題的手段,因此即使將膽囊中的結石拿出來,用不了多久還會長出新膽石。在現今醫學發展的水平下,惟有切除膽囊才能根除膽石症帶來的麻煩。這就是為什麼膽囊切除術是最可靠的治療膽石症的手段的原因。有人形象地將此比喻為「砍倒了樹,鳥才不會再來」。雖然不符合生理,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打孔手術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俗稱,是90年代新興的手術方式。它與傳統的開刀切膽囊在本質上沒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開刀的切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痛苦小,因而深受病人歡迎。可以說絕大多數病人均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切除膽囊。不過具體到每一位病人,究竟適合用哪種方法,應該由醫生做出決定。一般說來,現今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安全性及適應證方面仍然比不上開刀手術,特別是那些情況復雜的膽囊結石和有膽道合並症的病人,仍然以開刀手術較為安全。
Ⅵ 引發膽結石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有效緩解膽結石的疼痛
引發膽結石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有效緩解膽結石的疼痛?
膽結石在我國的發病率極高,在普通人群當中約有 10% 左右的人就患有膽結石,該病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該病具有嚴重的疼痛感,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引發膽結石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有效緩解膽結石的疼痛?
手術醫治
有一部分患者結石嵌頓與膽囊頭頸,但等結石返回膽囊里以後,部分發炎消退,膽囊痛疼可獲得減輕。針對膽囊頭頸存有長期性結石嵌頓的患者,疼痛感沒法自主減輕,採用以上對策也難以實現不錯的緩解疼痛的實際效果。一小部分患者會不斷進一步病況加劇,發生乾性壞疽破孔,或是不斷發生膽囊炎,最後必須考慮到膽囊摘除術,防止膽結石再次加劇患者疼痛感。
對於今天所說的內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討論,期待你的回復哦!如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幫忙點贊 、評論、轉發和收藏。
Ⅶ 我們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於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這些器官之間是怎樣協同合作的
說起飲食我們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提起吃那更是晶晶樂道,啊那個什麼什麼地方有什麼特色菜,價格怎麼樣,味道又如何等等給你講的是頭頭是到。但是大家在吃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是怎麼消化怎麼吸收的呢?!這個估計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也有人會說在胃裡消化吸收的呀,這不是公認的么,這有什麼好講的的呢!真的是這樣的么?我們暫且先打個問號。
有好多人都比較好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是如何吸收進入到血液中去的呢?為什麼有的人就精神狀態飽滿,有的人精神不佳(即便是同齡人),還有的人未老先衰,有的人卻鶴發童顏!不要走開,身體里的秘密帶你去探索……
先說說食物進入身體以後都經過了哪些器官吧!食物從口中被咀嚼以後伴隨著唾液澱粉酶一起通過咽喉到了食管,在食管的最下端有個叫做賁門的『開關』!它是幹嘛的呢?胃就好比我們的一個初級加工廠,加工廠得有守門的吧,對了,賁門就是這個守門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食物倒流!!食物進入胃以後經過一些處理就要到下一個加工中心了,在進入下一個加工中心前必須通過胃的許可,這就又出來一個門了,哈,有意思吧,人體也是很嚴密,到處戒備森嚴!那這個門叫什麼門呢,這個門就叫幽門!那過了幽門初級加工的食物又到了哪裡去了呢?!去了一個特別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十二指腸了,為啥說它關鍵呢,別著急咱們啊先賣個關子,哈!那過了十二指腸結束以後呢,是不是就該到了我們的腸子里該排泄掉了呢?我們的食物加工好了么?這個……額,是不是有很多人都不清楚了呢?!其實食物並沒有完全加工完哦,還有很重要的一步呢,食物通過十二指腸就到達了我們的小腸,這時候有人就好奇了小腸和大腸不都是腸子么,這有什麼重要的呢?哈哈,這你就不懂了吧!為啥這么說呢……當食物經過小腸以後就到達了下一個目的地,那就是大腸了,在大腸里又有什麼變化呢?別急,等下你就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了!食物經過大腸以後就去到了我們的肛門!有一個門!這樣食物就結束了它的在我們消化系統的旅行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仔細談談我們的胃為什麼是初加工呢,過十二指腸又有什麼關鍵的呢,為啥小腸會很重要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往下看!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胃的功能!胃又稱「胃脘」,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為中脘,包括胃體。賁門上連食道,幽門下通小腸的十二指腸。這是胃的生理結構!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指胃可以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絕大部分食物在小腸吸收。
胃有四大主要功能。其一,儲存食物功能,進食時胃底和胃體部的肌肉產生反射性的舒張,而幽門是關閉的。這樣便會暫時停留在胃內進行消化。其二,消化和吸收功能,通過胃的蠕動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對食物進行機械和化學的消化。其三,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等。其四,防禦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lgG,lgA以及淋巴組織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異物的侵入。
當食物經過胃的腐熟糜爛之後通過幽門進入到十二指腸!那麼十二指腸在我們的身體里又有什麼生理功能和特性呢?!
十二指腸是介於胃與空腸之間,由於相當於十二個橫指並列的長度而得名,全長約25cm。十二指腸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十二指腸除始、末兩端被腹膜包裹,較為活動之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蓋而固定於腹後壁。因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膽汁,所以十二指腸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腸整體上早「C」形,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在這里我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十二指腸既可以接受胃液,又可以接受胰液和膽汁!那麼胰液和膽汁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都知道胰液是由胰腺分泌而來的,而膽汁是由膽囊流出來的,那麼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十二指腸和膽囊和胰腺又有什麼樣的關鍵呢?!
膽道系統和十二指腸、胰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膽總管和胰管的匯合處,常形成膨大的壺腹,醫學上成為Vater壺腹。它約有1~3厘米長,開口於十二指腸內,是膽汁和胰液流出的「共同通道」。這個小小的開口常常一方有病時另一方受影響,如膽囊結石排石,膽總管結石梗阻壺腹開口,誘發膽管炎、梗阻性黃疸,甚至誘發膽源性急性胰腺炎。這下大家似乎就明白了胃十二指腸膽囊胰腺它們之間的關聯了!但是又有人會問胰液和膽汁在十二指腸處分泌出來有啥用呢,它們分別不是控制血糖和儲存在膽囊里的么?!
Ⅷ 請問總膽紅素32.4,直接膽紅素10.7,間接膽紅素21.7,是什麼造成的,應該怎樣治療啊
膽紅素偏高,也就是平常聽到的黃疸高,是肝臟功能指標,往往膽紅素偏高的同時,轉胺酶也會偏高,導致黃疸高的因素有很多
一、慢性肝病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引起的話,建義最好再做一下甲、乙、丙肝的檢查。
二、膽道系統疾病引起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就要做相關B超檢查等。
三、先天性和貧血情況引起。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小時候就應該會時常會發生。不會現在才發生。最好做一下血常規方面的檢查。
四、葯物引起的肝損壞情況。如果是這樣的話,請您及時到醫院做檢查或治療,不宜拖太長時間。
Ⅸ 肝的作用是什麼如果不好會怎樣
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
所謂"疏泄",即指疏通、暢達、宣散、流通、排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代醫家以自然界樹木之生發特性來類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樹木,春天開始萌發,得春風暖和之氣的資助,則無拘無束地生長,舒暢條達。肝就象春天的樹木,條達疏暢,充滿生機。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機活潑。
肝主疏泄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圍很廣,一方面代表著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狀態,另一方面主要關系著人體氣機的調暢。人體各種復雜的物質代謝,均在氣機的運動"升降出入"過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脈通利,所有臟腑器官的活動正常協調,各種富有營養的物質不斷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暢。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不但會引起情志、消化、氣血水液運行等多方面異常表現,還會出現肝鬱、肝火、肝風等多種肝的病理變化。
現將肝主疏泄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①調節情志活動
人的情志變化,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在中醫理論中,人的情志活動,除了為心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方能保持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氣血和平,五臟協調。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礙,氣機失調,就會導致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表現為如下兩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導致人體氣機阻滯不暢,不但出現胸脅、兩乳的脹悶疼痛,同時還可出現鬱郁寡歡,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多疑善慮等病理現象,中醫稱之為"肝鬱",或"肝氣郁結"。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過,情志亢奮,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甚則不能卧寐等症狀,中醫稱之為"肝火亢盛"。此外,肝調暢情志與肝藏血密切相關。"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體得到肝血的滋養,則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調節情志活動。若肝血虧損,疏泄無權,則出現種種情志活動異常的病症,如驚駭多夢,卧寐不安,夢游等。肝疏泄失職,可引起情志的異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別是郁怒,或在長久反復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產生肝氣郁結或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因此,中醫學又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暴怒則傷肝"的說法。
②助消化吸收
人體的消化功能,包括對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輸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過程。這些生理活動,雖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進作用,方能維持消化的過程順利進行。歸納起來,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一是肝能促進膽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維持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
膽附於右肝葉之後,膽內儲藏膽汁,具有較強的消化飲食物的作用。膽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餘氣,通過疏泄作用,溢入於膽,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膽道暢通,膽汁方能順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若疏泄失職,膽汁分泌和排泄異常,常出現黃疸,口苦,嘔吐黃水,脅肋脹痛,食慾減退等症。這說明膽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肝助消化作用還表現在協調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與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協調,飲食物的消化過程才能正常。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僅與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動有關,而且還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動有密切聯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維持消化機能旺盛的一個重要條件。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不但影響膽汁的生成和排泄,而且還會導致脾胃的升降機能紊亂。如脾不升清,在上發為眩暈,在下發為飧泄;如胃不降濁,在上則發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秘。前者稱為"肝脾不和",後者稱為"肝氣犯胃",二者可統稱為"木旺乘土"。對此,臨床常採用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方法予以治療。
③促進氣、血、水的正常運行
氣、血、水等物質在體內處於不停的流行狀態。氣、血、水流行通利狀態,除了和心、肺、脾、腎等臟腑的生理活動有關外,還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關系。例如,氣的正常運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為疏泄功能直接影響氣機的調暢。肝主疏泄,氣的運行通利,氣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職,氣機不暢,氣的運行則發生障礙,可出現氣滯不行的病理變化,出現胸、脅、乳房脹痛等症狀,對此,多採用疏肝、理氣的方葯治療,常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氣是血的運行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這里所說的氣,除了與心氣的推動、肺氣助心行血、脾主統攝血行等作用有關外,還與肝主疏泄的功能有關。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環則保持通利狀態。若疏泄失職,通利作用失常,則出現血瘀等種種病症,如胸脅刺痛,並積腫塊,月經不調等。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進水液代謝、保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肝調節水液代謝,主要體現在調暢三焦氣機,維持三焦水道通暢,使水液易於流行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職,氣機失調,不但影響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輸布排泄障礙,而且氣滯則血瘀,瘀血阻滯脈道,進一步阻遏氣機,而致水濕停留於人體某些部位,留而為飲,凝而為痰,痰氣互結,又可形成痰核、瘰癧。如水濕停留於胸腹腔,則形成胸水和腹水症。
肝主疏泄的這三個方面,是相互之間密切聯系的。例如,情志障礙可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樣又可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膽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礙也可影響消化功能。情志不調,又可影響氣血、水液的運行,反之,氣血運行不利,也可影響情志活動。所以,這三個方面是不能孤立地看待的,只有互相結合全面去看,才能在臨床實踐中正確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二)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來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後,一部分運行於全身,被各臟腑組織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則流入到肝臟而儲藏之,以備應急的情況下使用。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對恆定的,但又必須隨人體的機能狀態及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發生適應性調節。例如,人體在睡眠、休息等安靜狀態下,機體各部位對血液的需求量就減少,則一部分血液回歸於肝而藏之。當在勞動、學習等活動量增加的情況下,人體對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對增加,肝臟就把其儲藏的血液排出,從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環量,以適應機體對血液的需要。
正因為肝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為血海"的說法。所以人體各部位的生理活動,皆與肝有密切關系。如果肝臟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僅會出現血液方面的改變,還會影響到機體其它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兩種病理變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虛少,則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液減少,不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因而產生肢體麻木,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肝不藏血,則可導致各種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
另外,藏象學說中還有"肝藏魂"之說。魂乃神之變,是神所派生的,它們都以血為其主要物質基礎。心主血脈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可見驚駭多夢,夜寐不安,夢游,夢囈以及出現幻覺等症。
綜上所述,肝能藏血,又主疏泄,而這兩種功能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表現在生理方面,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血行,血方能歸藏。肝血充足,肝之陰血又能制約肝之陽氣,使其不致於疏泄太過。表現在病理方面,藏血與疏泄的病變常相互影響。如肝失所藏,血虛陰不足,血不養肝,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表現為情緒易於激動,煩躁不寧或性情抑鬱沉悶,睡眠多夢,同時又可見到胸脅隱痛,月經不調等症。
Ⅹ 膽管癌有怎樣的發病原因
如果出現黃疸很多人會認為是肝臟出現了問題,但如果出現無痛性黃疸就要警惕是不是更加嚴重的疾病了。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黃儉主任表示,肝門部膽管癌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梗阻性黃疸,且多為無痛性黃疸,95%以上的病人均以黃疸就診。黃疸通常進行性加深,伴有皮膚瘙癢、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樣大便。
圖片來源於網路
3、腹部CT
腹部CT檢查對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符合率優於B超,它可顯示膽管腫塊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擴散、血管有無侵犯、淋巴結及鄰近器官是否受累、有無遠處轉移、膽管擴張程度及有無腹水等,對估計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4、核磁膽道造影
核磁膽道造影為三維立體成像,可顯示整個膽道系統的全貌,且無須注射造影劑即可獲得良好的圖像,最新的自旋迴波系列,使圖像在某種程度上可提示組織學依據。在判斷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和局都浸潤方面更直觀;對膽管腫塊內的血流以及腫塊與門靜脈、肝動脈關系的判斷有很高的價值。
5、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
可以用於判斷膽總管下段開口有無梗阻,整體准確度要高於腹部CT。對於分辨結石、腫瘤、炎症引發的膽道梗阻價值較高。
另外,診斷可加上膽管癌的腫瘤標志物測定:
1.膽汁中脫落細胞檢查:術前經PTC或ERCP檢查時抽取膽汁檢查,診斷膽管癌的陽性率為63%,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2.腫瘤相關抗原的檢測:目前研究發現,對膽管癌診斷有價值的腫瘤相關抗原有:CEA、CA_(19—9)、CA_(50)、CA_(242)等。
3.DNA含量測定:DNA含量異常是惡性腫瘤的共同特徵,測定腫瘤細胞DNA的相對含量,為腫瘤的診斷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在判斷各種腫瘤的預後和療效方面亦有重要意義。
4.膽管癌的基因檢測:在膽管癌中發現ras、p53、myc、erbB—2等基因的突變、缺失或過表達,或在5號染色體上的5p3—qter區域有一等位基因的缺失,可能與膽管癌的發生或存在有關。
以上便是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斷中醫腫瘤專家黃儉主任為大家總結的幾個早期膽管癌所發生的症狀,一旦出現了這些症狀之後,就要及時的去就診,通過診斷來對這一疾病進行治療,防止該病的進一步惡化。其實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對其進行預防。在平時要注意有一個規律的作息習慣,並且要注意飲食不能太過刺激。還要通過鍛煉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抵抗力,來更好地預防這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