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今華為取得了巨大成就,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原因
華為是上個世紀90年代成立的,具體的日期其實是1987年的9月,當時的華為甚至不足20人,1988年才正式成為一家公司,當時他的注冊資本才2萬元,雖說當年算不少了,但是對於一家公司來說,只能說是小打小鬧的小作坊,但是如今華為卻發展成了擁有18萬員工的企業,並且年銷售額高達7000多億。當年他80%以上的員工學歷都不高,畢竟是上個世紀,但他如今的成功靠的就是這些人才,為何華為能找得到並且能留得住這些人才呢?其實是因為「狼性」。
如果各大企業能將這種激勵機制運用好,那麼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半瓶水咣當的學子了。更重要的是企業對於人才的包容性,例如華為對人才的包容性,不論國籍,不分貴賤,不崇學歷,只要願意與企業共進退,能在需要他的崗位上,發揮其重要作用,那麼就都能夠被華為所吸收。能夠讓人才享有到應有待遇並且舒心的工作,這些企業並不多見,所以華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也值得廣大企業去學習和借鑒。
無論是華為,還是任何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都在於能否留得住人。當然有一個具有領袖精神CEO也同樣重要,例如蘋果曾經的CEO喬布斯。
Ⅱ 華為為什麼成功
日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任正非通過演講和答記者問的形式向外界傳遞了這家公司更多的信息。
任正非在演講中向外界解釋了他從軍搞建築的經歷以及被裁撤的過程,並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創辦了這家民營企業。這個復雜的過程在中國需要有相當時代認知的人才會明白。這個背景呈現了中國改革開放錯綜復雜的困境,但也昭顯華為從一個如此艱難的時代成長為中國國際化最成功企業的偉大。
華為為什麼會成功?這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答案的問題。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電子業後,中國明智地在戰略上增加了電子工程的開放度與市場競爭度。而任正非則看到了機會,國內沒人做意味著競爭對手少,正是這種知難而上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華為。
華為的成功源於精神上的脫胎換骨:向西方同行學習技術和管理並且更加具有開放精神,再加上中國人頑強持久的精神與堅韌不拔的意志。
中國人能吃苦和拼搏,而且頭腦聰明,但這些優點並不能組合成一個具有戰鬥力的集體,也就是說,在集體主義的中國恰恰缺乏集體合作與協同的精神。任正非的成功經驗就是,學習西方的管理以及工業體制,調動團體的積極性與力量,才成就了今天的華為。而這種能力是中國企業所普遍缺乏的。
這種結合中西方優勢的做法讓華為急速追趕他的外國同行,一個又一個的巨頭被超越。甚至不被任正非看好的手機部門,去年也推出了兩款被市場追捧的手機,已經威脅到三星與蘋果等高端機市場。盡管如此,任正非還是低調表示華為仍然是棵小草,還需要向西方學習各種管理的東西。這與中國互聯網界過於高調、浮誇以及炒作的態度截然相反。
與中國公司喜歡多元化與跨界搶占更多地盤不同,華為更注重向縱深發展,即專注於自己的專業,用任正非的話說,就是「一個西瓜切成八塊,我只要一塊」。正是他這種「針尖式生存」與「烏龜精神」讓這家公司厚積薄發,成就現在的地位,這是一種著眼長遠的生存方式,而那些依靠多元化搶占市場的企業,在遭受市場萎縮與競爭激烈之後,往往發展停滯或倒閉,因為他們沒有專業技術上的競爭力。
華為是中國經濟與企業轉型的一面旗幟,如果出現5-10家華為這樣的國際化公司,中國將真正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專注、努力、開放、學習,對華為而言,這些平淡的詞語後面是真實的付出,當某些中國企業越來越高調的學會炒作之後,他們背後的焦慮與華為的淡定,已經表明了他們不同的命運。
Ⅲ 任正非只有區區1%的股份,為何能控制龐大的華為帝國
看過任正非采訪視頻,任正非說:我在華為的股份只有百分之一點幾,是占華為股份最多的,其他的股份都是員工的,沒有一分錢外邊的股份。這不是跟任正非的原話一字不差的,但意思沒有出入。在另一段視頻中,任正非還說,就這一點幾的股份還算讓出一部分給員工。從這兩段視頻中可以看得出來,任正非所佔的股份可能比其他人多出不少,盡管只有一點幾,所以,任正非還是華為的大股東,有絕對的控制權。
任正非就是認准了這一點,所以即便他只有1%的股份,但是他能源源不斷的給員工帶來錢,所以員工也不會說讓任正非下台,任正非下台了,誰給他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