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為資產產值率
8月12日華為在官網上發布20222年上半年業績,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016億元,凈利潤率5%,也就是說凈利潤150.8億元。
對比去年上半年數據,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保持增長,終端業務下滑幅度較大最終拖累了整體業績。
根據三星電子公布的上半年業績財報,1季度三星銷售額77.78萬億韓元,營業利潤14.12萬億韓元,2季度銷售額77.2萬億韓元,營業利潤14.1萬億韓元,兩季度相加今年上半年三星電子營收154.98萬億韓元(相當於人民幣8007億元),營業利潤28.22萬億韓元(相當於人民幣1458億元)
從數據分析,華為和三星相比營收有很大差距,凈利潤差距更大。但宏觀來看,華為是被終端業務業績所拖累,眾所周知因為被美帝打壓,華為無法獲得高端晶元,手機業務直線下滑。2022年曾為華為打下半壁江山的終端業務卻僅僅創造了1013億元的營收,同比下滑25.4%,這是自19年的連續三年下滑,可見被美帝制裁後的影響。
好消息是,余承東曾經表示,華為今年的供應鏈問題得到了解決,所以下半年這種情況或許會得到緩解。
金燦榮曾說過日本、韓國是美國的干兒子,一個被美國軍事控制,一個被美國經濟控制。韓國的企業是被美帝視為自己人的,何況三星電子有55%的股權被外資持有。三星電子不但不會被美帝制裁,還會得到美帝的支持。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華為這個被世界老大制裁的企業和三星這個被世界老大支持的企業相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支持自己的企業,因為那是我們民族崛起的基石。
『貳』 產值是怎麼計算的
產值的計算公式具體如下:
1、產值=當期成品價值+當期勞務價值+(期末在產品、半成品價值-期初在產品、半成品價值),其中價值的計算按社會不變價格計算;
2、企業總產值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價值,價值構成c+v+m,既包括物化勞動c,又包括或勞動的新創價值v+m。即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額。總產值可以用來衡量工期較長的企業的業務產出,但其缺點也顯而易見,其一,根據公式可看出,其易受期初期末差額的影響,會誘導企業盲目投入,其二,產值容易受轉移價值大小的影響,其三,就全社會而言,總產值會重復計算,不能客觀有效的反應社會的真實產值。
產值和營業收入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營業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收入;
2、應用不同。總產值的計算基礎是工業產品的生產總量,只要是在本期生產的不論是否已經銷售,都應計算產值。常應用於各類統計報表,對上報送給統計局工業指標。營業收入的核算基礎是產品銷售額,應用於財務報表中的利潤表,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3、適用范圍不同。總產值是生產單位、生產部門、地區或整個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平均價值。適用於生產製造企業,商貿企業則不具有該指標。營業收入適用於製造生產企業,同時也適用於商貿企業。如商業企業的商品銷售收入、生產加工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飲食業的飲食品銷售收入、服務業的服務收入、倉儲企業的倉儲收入、運輸企業的運費收入、代辦運輸收入等。
產值含稅還是不含稅
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一般來說,工業總產值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採用企業報告期內的產品實際銷售價格,不含增值稅價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二十一條
納稅人發生應稅銷售行為,應當向索取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購買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並在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分別註明銷售額和銷項稅額。
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一)應稅銷售行為的購買方為消費者個人的;
(二)發生應稅銷售行為適用免稅規定的。
第二十三條
增值稅的納稅期限分別為1日、3日、5日、10日、15日、1個月或者1個季度。納稅人的具體納稅期限,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納稅的,可以按次納稅。
納稅人以1個月或者1個季度為1個納稅期的,自期滿之日起15日內申報納稅;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為1個納稅期的,自期滿之日起5日內預繳稅款,於次月1日起15日內申報納稅並結清上月應納稅款。
扣繳義務人解繳稅款的期限,依照前兩款規定執行。
『叄』 產值怎麼計算
產值計算公式:產值=銷售價格(不含稅)×產量
銷售額=銷售量×平均銷售價格。銷售額為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向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銷項稅額。
產品產值指標是企業生產計劃指標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用貨幣表示的產量指標,能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以便進行不同行業間比較。企業的產品產值指標有工業總產值、工業商品產值和工業增加值三種形式。
產值利潤率提高或降低
決定於利潤總額和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利潤總額的增長速度快於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利潤總額增長速度與產值增長速度的比值大於1),則產值利潤率必然提高;利潤總額與工業總產值同步增長(兩者的速度比=1),則產值利潤率持平;利潤總額增長速度慢於產值增長速度(兩者的速度比小於1),則產值利潤率降低,說明增產未增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產值
『肆』 產值是根據什麼計算出來的
工業總產值的計算 工業總產值是工業統計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指標,總產值指標出現錯誤將影響工業增加值、增加值率、工業產銷率等綜合指數計算的准確性,因此應重視產值的計算。由於多數企業是由財務人員兼職統計工作,在實際計算中容易出現以下幾種不正確做法:(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3)企業對用自備原材料生產和用訂貨者來料加工,這兩種不同情況下如何計算工業總產值不加以區分;(4)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5)工業總產值出現負數。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對工業總產值的概念、計算原則及計算方法不夠了解造成的,現就這方面的問題談一些基礎知識,希望能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一、工業總產值的定義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根據計算工業總產值的價格不同,工業總產值又分為現價工業總產值和不變價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工業總產值是指在計算不同時期工業總產值時,對同一產品採用同一時期或同一時點的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作為不變價,又稱W定價格"。採用不變價計算工業總產值,主要是用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目前,採用的是1990年不變價。現價工業總產值指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採用企業報告期內的產品實際銷售價格(不含增值稅價格)。二、計算工業總產值的原則1.工業生產的原則。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計算工業總產值時都應包括在內。2.最終產品的原則。凡是計人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對外銷售,那麼也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也應包括在企業總產值內。3.工廠法的原則。工業總產值是按企業最終產品來計算的,所以不允許同一產品的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但是允許企業之間的重復計算。三、工業總產值的構成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本期生產成品價值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本期生產成品價值的計算公式:本期生產成品價值=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數量,本期不含銷項稅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凡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有變動,或同一種產品在同一時期有幾種銷售價格的,應分別按不同價格計算總產值。若一個生產周期完成時,還不能確定按哪一種價格銷售,可按報告期實際乎均銷售價格計算。實際銷售價格是指產品銷售時的實際出廠價格。另外,工業總產值中有些項目,如自製設備、提供給本企業基本建設和生產福利部門的產品和工業性作業等,沒有出廠"價格,可按實際成本價或加工費計算。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計入工業總產值的對外加工費收人應不含銷項稅,可根據"產品銷售牧人"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人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四、計算工業總產值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1.用產品銷售收入、生產成本等財務指標代替工業總產值。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統計人員對工業總產值的概念不清。工業總產值是針對企業當期生產的產品和對pr加工費收人的價值進行統計,體現的是報告期的生產總量;而產品銷售收入是企業銷售產品和對外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量。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總產值是以報告期生產量作為計算依據,而產品銷售收入是以當期取得的對外銷售的產品作為基礎。前者強調的必須是報告期生產的產品,後者在時間-「即包括報告期內的,也包括報告期外的。只要統計人員了解了總產值的概念,就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2.將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計人總產值。此類問題多發生於規模較小的企業,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基層統計人員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沒能遵循工業生產的原則,特別是從事計算機軟硬體製造的企業,更容易出現將本企業外購未經加工的產品按全價汁人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3.對接全價或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產值不加以區分。一般此類問題的發生,是因為有些統計人員不能正確區分在什麼情況下按加工費計算,什麼情況下按全價計算。區分的標準是看企業進行生產所用的原材料是企業自備的,還是由訂貨者提供的。在按加工費計算總產值時也分訂貨者來料加工和工業性作業兩種情況。用訂貨者來料加工、(上接第7頁)生產出具有新的實物形態的產品,該產品具有新的使用價值;而工業性作業是在報告期內以生產性勞務形式表現的產品價值,它只是恢復或增加原來產品的使用價值。兩種情況下所取得的加工收入,都應包括在總產值內,且按加工費計算,不能按全價統計。4.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漏統。企業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漏統情況,主要發生在對半成品及在製品進行核算的企業,特別是容易在生產周期較長或報告期內半成品數額較大的企業發生。在這里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凡會計上對半成品及在製品進行核算的企業,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就應包括這部分的價值,否則,就不包括。工工業總產值出現負數。造成工業總產值填報中出現負數的原因,一般是當企業發生退貨時,企業的統計人員往往習慣按會計上的處理方法,在總產值中扣除退貨產品的價值,當退貨數額較大時,獻出現了負數。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違背了生產的原則。當企業發生退貨時,只要不是因產品本身出現質量問題而發生的退貨,就不允許在己上報過的總產值中沖減。企業內發生退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企業由於產品質量問題發生退貨時,由於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屬於不合格產品,發生退貨的數額不得計人工業總產值;另一種是因非質量問題而發生的退貨,退貨數額只允許在生產期內進行沖減,但不得在退貨發生時沖減報告期內的當月工業總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