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國後非公經濟經歷了怎樣的歷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第一階段:限制發展時期,從建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
第二階段:所有制結構初步調整階段(1978~1991年)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所有制改革也是以農村為突破口的。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的農民第一個吃「螃蟹」,實行「分田到戶」。在國家政策的寬容下,1980年底,全國實行包產或包干到戶的生產隊占生產隊總數的比例,由年初的1.1%上升到20%。1982~1986年,中央連續5年每年制定一個一號文件(人稱「5個一號文件」),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推向全國。到1986年,人民公社及其下屬生產隊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61766個鄉鎮政府和847894個村民委員會。
第三階段: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調整階段(1992~1997年)
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講話和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是中國改革進程中最偉大的里程碑之一。經過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反反復復,我國最終走出了計劃經濟本位論的樊籠,步入了市場經濟本位論的正軌,人們擺脫了姓「資」姓「社」的爭論,把所有制理論創新迅速轉化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的物質力量。
第四階段:所有制結構主體多元化階段(1998~2001年)
所有制理論進一步完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報告中關於「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論述,應當說是理論方面最具突破意義的一段。這是黨中央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對我們國家傳統的公有制理論作出重大修正,進而第一次將經濟改革的方向指向傳統的公有制。中共十五大解除了人們多年關於「股份制」姓「公」還是姓「私」問題的顧慮,積極推進和規范企業股份制改造。
第五階段:所有制結構優化階段(2002年以後)
所有制改革是我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焦點和樞紐。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2004年憲法修正案,把「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憲法;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本文簡稱「非公經濟36條」)出台;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和《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Ⅱ 常微分方程 自治系統和非自治系統有什麼區別
很大區別是:微分方程是理論工具,是解決自治系統和非自治系統的基礎。
微分方程差不多是和微積分同時先後產生的,蘇格蘭數學家耐普爾創立對數的時候,就討論過微分方程的近似解。牛頓在建立微積分的同時,對簡單的微分方程用級數來求解。後來瑞士數學家雅各布•貝努利、歐拉、法國數學家克雷洛、達朗貝爾、拉格朗日等人又不斷地研究和豐富了微分方程的理論。
常微分方程的形成與發展是和力學、天文學、物理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數學的其他分支的新發展,如復變函數、李群、組合拓撲學等,都對常微分方程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前計算機的發展更是為常微分方程的應用及理論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牛頓研究天體力學和機械動力學的時候,利用了微分方程這個工具,從理論上得到了行星運動規律。後來,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和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使用微分方程各自計算出那時尚未發現的海王星的位置。這些都使數學家更加深信微分方程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巨大力量。
微分方程的理論逐步完善的時候,利用它就可以精確地表述事物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只要列出相應的微分方程,有了解方程的方法。微分方程也就成了最有生命力的數學分支。
在數學中,一個動力系統被稱為自治(駐定)的,當且僅當這個系統由一組常微分方程組成,並且這些方程的表達式與動力系統的自變數無關。
在有關物理的動力系統中,自變數通常是時間。這時自治系統通常表示其中的物理規律不隨時間變化的系統,也就是說空間中每一點的性質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一樣的。
自治系統是動力系統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理論上說,所有的動力系統都可以轉化為自治系統。
數學上或者動力學中,自治系統與非自治系統對應。自治系統為不顯含時間t的動力學,非自治系統則顯含時間t。可以這么認為,一般的自由振動系統為自治系統,受迫振動則為非自治系統。在線性系統中,自治系統常定義為:不受外部影響即沒有輸入作用的一類動態系統。
Ⅲ 建國後非公經濟經歷了怎樣的歷程以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從建國以來的我國非公制經濟發展的整個歷程
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利用、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二、一五計劃時期: 限制、改造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從1953 年社會主義改造醞釀到1956 年改造基本完成, 是我國認識非公有經濟的第二個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對非公有制經濟採取了從限制到消滅的政策。
三、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改革開放前::消滅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從1956 年到1976 年的20 年間,我國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積極探索、逐步返回正確道路到完全陷入迷霧的嚴重挫折過程。
四、改革開放以來到1992年,是探索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階段,確定了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和經濟地位。同年,我國開始對私營企業進行登記。公有制經濟份額有所下降,非公經濟比重上升,但公有經濟主導作用仍然明顯,形成了新的所有制格局。
五、第三階段是1993年至今,確立制度, 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重要講話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是個體私營經濟高速發展的啟動點。這一時期,用新機制和新體制引導中國向前發展,允許非公經濟在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可能也完全可以佔主導,私營經濟的地位由補充上升到了重要組成部分,對私營經濟的政策由 方針上升到了基本制度,,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主體的關系由有益補充變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僅對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多樣化需要,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納了大量社會閑散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要,增加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積極作用。
非公有制經濟的出現和發展,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符合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自身利益,也是對國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因此,對待非公有制經濟,要積極鼓勵、引導,使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