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為手機如何擺脫困境
「鴻蒙:HarmonyOS 2.0,9月10日正式發布!這是華為核心技術自主突破的高光時刻。更是,我國科技產業擺脫外部枷鎖束縛的關鍵里程碑之一。對於深陷「制裁」風波的華為,這也將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華為脖子上的「絞索」
根據美國商務部8月17日對華為作出的額外製裁決定,使用美國企業的設備、軟體和設計生產的半導體9月15日起未經美國政府批准不得向華為供貨。最新消息稱,根據這一美國制裁措施,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將不能再向華為提供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以及NAND快閃記憶體產品。
這是美國對抗「華為科技進步」和我國企業科技進步「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制裁封鎖措施,也是美國對於扼殺華為這件事情的「第二步」:
早期,對於華為的打擊,美國集中在「市場需求端」。例如,要求美國國內不能用華為設備,現在用的也要換掉;要求盟友禁用華為設備。但是,這一策略出了兩個問題:1.華為設備在4G時代是最好的、也是最便宜的之一;在5G時代這兩個優勢進一步加強;2.三到五年內,全球5G建設的主戰場在中國,只要中國市場繼續大量采購華為設備,華為通信產品在全球就會保持必要的份額和競爭力。
市場需求端制裁不成,2020年中之後美國『想起了』供給端制裁」——為何最後用供給端制裁呢?因為這個手段太霸道,太破壞美國的「燈塔」形象。更如華為所說,「從晶元問題上看,中國所有行業都應該清醒了吧?」
對於半導體產業而言,完全能排除美國設備的產品幾乎沒有:而且是計算晶元、DRAM、NAND、調制晶元、功率晶元等這些產品,只要一個能完全卡住,就能掐死一個企業。所以「美國晶元禁用」是一個「大殺招」,也基本上是美國制裁華為的「最後武器」。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豐收:基本可以看到,產業鏈上,無論是華為自己、還是供應商們都在用最大力度支持產業鏈完整,在美國的制裁生效之前,為華為多儲備庫存。甚至市場傳聞,作為華為核心代工商,台積電將其他公司訂單盡可能壓後,為華為全力提供備貨:當然,這背後有華為「真金白銀」的付出,但是也體現出這個科技產業鏈對美國制裁措施的不滿與無可奈何。
面對如此局面,9月15日之後,華為必然迎來至暗時刻。此時此刻,華為將以怎樣的策略和面貌擺脫困境呢?
萬物互聯,鴻蒙2.0正當其時
智能產品的核心往往包括三部分:通信標准和技術——華為5G全球第一;半導體晶元等部件——國內的短板;OS生態平台——華為有鴻蒙備胎。
2020年12月將發布手機版本,明年華為智能手機將全面升級支持「鴻蒙」2.0。這是華為TV產品採用鴻蒙系統之後,華為OS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業內人士評價,如果華為要把鴻蒙做大做強,無論是否開源,都必須在手機上去用——手機是華為最大的消費終端產品,這個產品上華為不敢上鴻蒙,鴻蒙犧牲的不僅僅是「流量規模」,而且會帶來「信任信心」下降。
所以,反過來講,鴻蒙2.0上華為手機,乃至於在美國制裁後,預期2021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大減的背景下,依然上馬鴻蒙手機,這體現了華為內部對鴻蒙的信心,也體現了「技術迭代下」,OS這個門檻正在被「踢破」。
事實上,全球范圍內OS不是壟斷行業。大大小小能說出來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S產品幾十個。但是,為何手機的安卓、IOS和PC的windows成為王者呢?答案並不在於OS的技術水平,而在於「應用生態」的構建:也就是,一個OS到底有多少軟體支持。這件事情就如同「聚沙成塔」——急不得。更會導致後來者「壁壘重重」。——不是技術壟斷,而是市場壟斷,這是OS產業的基本競爭規律。
智慧社會,軟的方面是OS、硬的方面是5G,中間連接紐帶是晶元。」行業專家指出,這樣的一個三元格局的判斷,讓本土OS面臨「歷史難得的崛起機會」。因為,5G+智能社會是一個新場景,必然需要全新構建應用生態。無論是WINDOWS還是安卓,在5G+智能社會,都沒有「太多存量優勢」——手機智能設備,安卓超越windows的秘密,也就在於「抓住了一個新的場景升級」「天時」機遇。
更何況,全球的5G建設目前多一半在中國,外來三到五年全球5G基站,中國市場佔半數是大概率事件;物聯網產業、車聯網產業,以及工業互聯網產業,中國市場都將是全球NO.1。即5G+智能社會的全球很長時間的創新中心就在中國。這樣的「地利」條件,是鴻蒙OS千古難得的機遇。
尤其是在華為、TikTok等遭遇「美式」霸權的背景下,國內產業界從未像現在這樣認為「自主」是生命線、沒有像現在這樣團結一致的致力於提升產業鏈安全度。「國內科技企業有兩個選擇,或者像華為一樣強大起來,或者甘心做美國佬的奴才」,行業專家指出,這樣的唯二選擇是美國人制裁製造出來的國內科技產業危機,卻也是「壓力下團結一致的『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9月10日,鴻蒙2.0的發布,絕不僅僅是例行的版本升級了而已,它更可能是一次國內科技產業基礎平台的顛覆性里程碑。」
迎接所有的挑戰,華為加速變身
天下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華為的困境用這句話說最為妥帖。遙想80年代末華為剛剛開始創新,那時候面臨的技術困境、海外企業的敵意(准確的說是蔑視)豈不比現在更強大;2000年前後,國家提出發展自己的3G標准,大唐、華為、中興三劍客,誰都沒有「能成」的把握,海外對手森林般的環繞,甚至等著看笑話——最後TD標准雖然成功,卻也僅僅是國內市場能開花……
相比之下,無論是晶元、半導體製程,還是華為鴻蒙+ HMS Core,或者是5G通信,今天的華為至少能在技術上說「只是時間問題」!更可以在市場應用的前景端說,物聯網、智慧社會、工業互聯網,中國不行還有誰可能行呢?
美國制裁,三年來步步加碼,已經到了基本的臉面都不要的賴皮程度!」行業人士對此基本認識是:只有你足夠強大,你的對手才會「歇斯底里」。所以,美國的制裁是華為實力的「最好的、最高的打分」!
替代進口、自主標准、再到全球引領:敵人對華為從蔑視變成了瘋狂打擊!」35年,幾重壓力下,華為也已經質變成參天大樹。「1+8+N」體系,華為提出5G的主要應用是「產業端場景創新」,這意味著華為正在從平台技術和設備提供商,變成「場景整合者和未來數字社會的粘結劑」。——「美國人還在思考打敗舊的華為,華為已經用新的進化重塑自己。」
國內大循環為主!一定要看到,在未來信息技術創新和應用上本土產業的規模優勢和超前性優勢。」這就是華為「脫困」的路徑所在。當國內信息產業在經歷5-10年質變,確定全產業鏈循環走上國際前沿的時候,也就不存在被別人「制裁的瓶頸」。一個智慧社會生態和技術服務商的華為,要比一個通信設備和終端供給者的華為更為強大,也更為偉大。抓住智慧社會的質變歷史機遇,華為之「變」就是戰勝敵人的最好武器。
這一仗的利弊,要放在5年、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來評估。這幾年毫無疑問是華為痛苦的幾年。但未來的華為一定會更加強大。」——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如此表示。作為本土OS產業鏈的領頭羊,鴻蒙2.0的新時代,不僅是華為軟體補短板,更是華為勾勒未來產業版圖的核心節點之一,也是華為戰勝外部敵對勢力的「又一有力武器」。
B. 華為去年凈利潤增至1137億元,公司在黑暗區的生存法則是怎樣的
生存法則為: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並且贏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公司需要獲得內生力和發展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從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並且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任何一家公司都應當遵守市場規律,並且適應時代的發展。
在國際形勢嚴峻和疫情肆虐的時代背景下,眾多行業均受到了波及,而且幾乎陷入發展困境。但華為能夠突破困境,並且創造更好的成績。通過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和構性改革,公司的營業額和利潤率有所提升。該公司有其生存法則,這值得其他公司學習。
最後,優化公司內部結構和管理模式。華為公司實行末位淘汰制和員工持股計劃的策略,這不僅能夠保持公司的活力,而且也會進一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這就是內部結構的優化。而在管理層面,華為更加註重管理人員的年輕化和經驗化,而且能夠發揮管理層的作用,因此其管理模式更加先進,而這便是生存之道。
C. 華為晶元被斷供,未來該如何破局
華為被斷供已過去一個月,按照美帝邏輯和最近動作,非得把華為打垮才肯罷休(參照法國阿爾斯通及日本東芝事件)。核心配件的斷供暫時還沒對華為傷筋動骨,在未來還不好說。
至於如何破局,(本人非專業人士,只談淺見)目前來看還沒有能夠替代者出現,三星、台積電已經明確表態不會給華為供應晶元,唯一有可能給華為爭取時間的替代者中芯國際目前還不具備華為所需的高製程晶元生產能力,連低端晶元的供應也會受到美帝的技術授權約束。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沒有信心了,認為華為可能被卡死。但縱觀西方對我們的態度,只要比我們技術強的,能夠壓制我們的,何曾對我們手軟過?
目前來看,我們同胞唯有齊心協力,共同幫助我們的國產以及優質企業共渡難關,我們強大了,西方國家所謂的制裁就是一紙笑話。
最後,讓我們祈禱 科技 界早日找到攻克技術的方法,也祈禱華為的明天會更好。加油華為,加油國貨
華為晶元被斷供,未來如何破局?其實華為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美國針對華為最嚴禁令生效前夕,華為舉行了開發者大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承認,因為美國的制裁,華為的麒麟晶元將不能繼續生產,麒麟9000將成絕唱,Mate40系列將有可能是最後一批搭載麒麟晶元的高端旗艦手機。但余承東也同時表示,華為將繼續搭建自己的網路生態系統,操作系統,繼續釋放5G紅利,讓更多的人體會到5G的好處。另外,華為還要聯合國內外友商——主要是以國內為主,打造去美國化生產線,補齊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一系列短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解決卡脖子問題。
如今,美國針對華為的最嚴制裁令已經生效一個多月了,但華為並沒有驚慌失措,各項業務有條不紊的推進運行著。華為能有如此定力,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有實力。去年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訪時說:「美國不可能摧毀我們,世界也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更先進。」他還說:「東邊不亮西邊亮,南邊不亮北邊亮。美國不能代表全世界,美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國針對華為的絞殺已經歷時一年多了,他能出的招也出完了,只要華為挺過去,他就沒招了。
當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華為業績業務肯定會受損。這沒辦法,毛主席說的,「要革命,就得有犧牲」,華為以一家企業PK一個超級大國,有犧牲在所難免,但只要活下去,就有辦法,就是勝利。
我認為,在未來幾年,華為在消費者業務方面要實行戰略轉移或者說是戰略收縮。因為生產高端手機、平板所需要的5納米、7納米製程晶元一時半會國內是解決不了的,外購的路又被堵死了。所以,以後我們可能要和華為、榮耀的Mate系列、P系列、Nova系列、V系列等中高端手機、平板電腦說再見了。但暢享系列、暢玩系列低端機應該還在。因為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可以生產14納米、28納米製程的晶元,這些晶元用在低端機和電腦、智慧屏上沒有問題。
中高端手機、平板電腦方面的損失,我認為華為可以通過收專利費來彌補。美國盡可以絞殺華為,也可以威逼利誘自己的盟友不用華為的設備,甚至還可以逼到華為什麼產品都不能生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華為的技術他不能不用。在國際電信聯盟規定的5G必要標准專利中,有3000件專利技術是屬於華為的。這3000件技術你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跑不了的,除非你不搞5G了。除了5G專利技術外,華為對4G專利技術貢獻也很多,還有在藍牙技術、內存技術、快閃記憶體技術、視頻技術等等方面貢獻也非常多,據統計,華為一共有8萬多件專利技術。比方說咱們能在網上追劇、看視頻、做直播,用的就是華為提供的視頻編碼和解碼技術。咱們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飛行模式」技術也是華為的。在以前,華為對收取專利費用是不上心的,用任正非的話說是因為「忙,沒時間收」,但真實情況是華為一直秉持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技術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在專利技術使用上,國內友商基本上不收錢;而對國際友商,則大多數採用交叉授權的方式。比方說華為和高通,你用了我多少件專利技術,我用了你多少件專利技術,最後雙方一商量,就交叉授權,這專利費就可以少交或者不交了。如果美國真的逼得華為什麼都不能生產的話,這交叉授權的基礎就不存在了,變成國際友商在單方面使用華為的技術了,那你就掏錢吧!去年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就說了,「等將來有空的時候還是要去收點錢的。」主持人問他打算收多少,他說「反正比高通便宜。」我認為,任正非說的「有空的時候」就是指美國將華為逼向絕境的時候。
除了收取專利費外,華為還可以轉型。比方說前段時間有消息稱華為要和比亞迪合作,搞智能 汽車 。另外,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華為除了生產手機、平板、通信基站、智能家居用品、電子數碼產品、大型的數據存儲器、數據交換機外,還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逆變電器生產商,還承包了全球1/4的海底光纜製造、鋪設業務。所以,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訪時才會說「美國不可能摧毀我們,世界也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是最先進的。」「東邊不亮西邊亮,南邊不亮北邊亮。美國不能代表世界,他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破局的布局已清晰、格局已形成。
破局的確是在未來 。華為余承東也說了類似的話——「扎扎實實,贏取下一個時代」,一定的!華為在中國繼成為第一家創造世界領先技術的高 科技 企業之後,還將成為打破世界第一強國最狠制裁的第一家。
未來破的是個什麼局? 即:華為設計的領先世界麒麟系列晶元有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無法製造,實現重回海內外市場,絕唱後又高歌且更為高亢,讓華為手機的份額重回並且穩坐全球第一名的位置,而且更為遙遙領先。晶元製造是瓶頸,使得華為陷入了困局,是未來必須突破的關鍵。
未來怎樣才能破局? 就是余承東向國內產業和行業所呼籲的創新和突破基礎技術能力,包括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創新和突破,如EDA設計技術、生產製造、材料、工藝、封裝封測。這就是說,破局並不單單是依靠華為自己,而且還應該可以說不是主要依靠華為,整個國內晶元產業要構築起核心能力,「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大家一起干,讓根的技術衍生出豐富的生態。已知,在國內,這個大家一起破局的局勢已經明朗化了,熱火朝天、爭先恐後,也必將持續下去,最終必定會實現更加繁榮的未來,遠不止華為1家繁榮;只是,要經歷1個仍然比較落後、終於趕上、最後全球領先的過程,這個過程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我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
破了局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國內整個產業和行業突破、戰勝了當前已有、未來必有的美國封鎖與打壓,主要標志之一是具有了高端晶元生產能力,關鍵是實現了晶元全產業鏈的自成體系、自主可控,全面不再受制於人。於是,不會再出現美國一封鎖、一制裁,就有國內 科技 和高 科技 企業包括世界領先的便陷入像華為那樣困局的情況,說華為被制裁又是1個重大機遇的道理就在這里,美國失去理智和理性的制裁是對國內力度和廣度都空前之大的 科技 倒逼,我國整個晶元產業將加速實現升級,迎來大發展的新局面,接下來,必定以嶄新的開放姿態特別是比現在強得多的 科技 實力參與全球化競爭。現在直至將來,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國內企業和國人堅定不移地支持陷入前所未有困局的華為,道理就在這里,看清了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中國、中國企業、中國人,從來就不怕逼,有史為證,未來也將證實!
晶元問題 有些 被過於放大 ,不是說高端晶元不重要, 其實類似的問題,華為一直在面對 ,國產企業也都一直在面對,只是這次的晶元問題讓很多人關注到了。
30年前,任正非白手起家,那時候國內沒有自己的交換機,裝一部固話就要幾千甚至上萬元, 核心技術都在國外企業手中 。但華為仍舊從一無所有中走出來了,如今華為是全球知名的通訊設備供應商。
20年前,華為也遭遇瓶頸,移動通訊技術推出後,華為在2G、3G中都沒有取得優勢。 直到華為研發出singelran技術以後,才逐步奠定了在無線通訊技術領域的地位。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和發展,才有了今天5G技術的突破。
如此看來,華為在高端晶元的困難,並不是第一次遇到,而是一直都在困難中前行。 華為要做的,就是堅持自研,堅持科研投入,堅持人才培養,同時在缺芯的期間,做好中低端手機市場的進一步開發。
現在華為並不是所有晶元都缺,而是集中在高端晶元上,既然不讓進口,就要想辦法實現國產。 要加強與中芯國際、中興、比亞迪等關聯企業的合作,把高端晶元自研作為重要目標。
除此之外,電子晶元終究會到盡頭, 華為應該更具有技術創新性,在量子技術、光學晶元上不斷嘗試 ,為下一代晶元做好基礎。
其實,這些華為已經在做,並有了自己的計劃。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過度的解讀和傳播,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華為。
文/小伊評 科技
根據美國在五月份下達的禁令,從九月16號開始,華為的手機晶元就要被斷供了,而且根據消息人士的話說,台積電目前確實已經全面停止給華為代工晶元,也就是說,以後的華為確實沒有手機晶元可用了。
我看看到很多答主的回答的都很熱血,認為這只是華為前進路上的一個小挫折,華為的主營業務不是手機,所以華為一定能夠重新站起來。甚至還有的自媒體平台更是誇張,就連華為在攻克晶元代工的技術未來很快就能自主生產光刻機,生產晶元設備這種文章都寫的出來。
但是筆者要在這里給大家潑一盆涼水了,華為雖然是以通信行業行業起家的,但是目前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已經佔到了華為總應收的55%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來自於手機業務。也就是說,華為已經根本離不開手機業務了,手機業務出現問題對於華為的打擊是巨大的,仔細想想,如果封鎖華為手機業務沒有意義的話,老美犯得著拉下臉這么針對一家企業么?
所以,封鎖華為的晶元供應對於華為的手機業務是致命的,哪怕是未來高通准許供貨華為,對於華為來說距離其手機業務的全面衰退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華為手機的很多賣點以及特色都是拜麒麟晶元所賜,如果沒有了麒麟晶元,華為手機也就沒有了靈魂。
至於所謂攻克晶元的生產,那更是無稽之談,晶元的加工是全世界頂級 科技 力量匯集的成果,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不依賴其他國家技術的情況下獨立的生產出晶元。美國不能,中國不能,華為作為一家企業更不可能。正如巴甫洛夫所說的那樣:「 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有」
所以,對於華為來說,如果未來依舊無法獲得晶元的話,手機業務必將會遭到重創。
那麼華為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說會怎麼辦呢?其我們來聊一聊(其實很多方面華為已經在做了。)
第一:轉戰筆記本,智能車載設備以及其他智能家居產業。
和手機晶元被美國全面封鎖不同的是,包括英特爾,AMD等公司已經對外公布可以向華為供應PC晶元,同時還包括英偉達。在這種情況下,華為未來在消費者業務就會傾向於PC領域以補足手機業務下滑所帶來的虧空,華為目前也確實是這么做的,榮耀之前發布了旗下第一款 游戲 本;華為也一口氣發布了四款Mate BOOK產品,這都說明了華為的戰略重點的轉變,未來的華為會不會成為聯想的有力競爭者,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在車載智能設備方面也是華為發展的重點,此前華為就已經和比亞迪達成戰略協議,共同打造智能車載設備,麒麟710A也已經交付給了比亞迪這也是華為首次將麒麟晶元往外賣。
因為根據台積電的表示來看,未來是可以給華為代工非頂級的晶元,也就是說一些中低端的晶元是可以為華為生產的,那麼這正好可以支持華為的車機,智能家居等設備。這就是華為目前著重在討論的「1+N+8戰略」。
第二:利用鴻蒙系統,成就中國的谷歌。
其實大家對於鴻蒙系統系統的理解是有問題的話,鴻蒙系統並不是安卓的替代品,而是一個具備全新理念的操作系統,鴻蒙的主要價值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類似於安卓和安卓手機的關系。
因為鴻蒙系統是微內核架構而安卓是宏內核,微內核對於性能的要求非常非常低,這也就意味著鴻蒙可以移植到任何家電設備上,而且用戶不需要付出過高的成本,這才是鴻蒙最強大的地方,至於兼容安卓只是其中一個功能罷了。
所以鴻蒙系統對於華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如果發展順利,華為非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谷歌,再一次引領時代。
第三:等待政策回轉
美國的政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對於華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穩住軍心不要自亂陣腳,等待政策的回轉,目前對於華為來說還沒有到最難的時刻,尚且有800多萬片麒麟9000系列晶元可以出售,再加上其他一些晶元的庫存堅持到明年上半年並不是太難得事情,到那個時候政策是什麼樣的還未可知。
華為晶元斷供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我們目前可以看到華為的產品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現在市場的預期跟銷量出現了一定的下滑,至於未來該如何破局,華為從近期的幾個大動作也表現出來了未來的方向。
雲手機其實雲手機這個概念並不新奇,因為前兩年有些手機廠商也做過這個同樣的產品。但是由於當時的雲服務以及網路速率都不完善,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過2020年是5G元年,5G網路的高速率其實還並沒有真正被應用使用到,同時雲服務也逐漸被各大手機廠商和國家重視,目前雲生態的建立也越來越豐富。因此雲手機再次被華為啟動,無論時間節點上還是被逼無奈也都是必須進行的。
由於麒麟晶元被斷供雲手機的構成其實並沒有那麼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將所有的內容和應用都搬上雲,服務通過雲計算跟高速網路來實現正常的使用。因此對於手機的性能和晶元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哪怕是麒麟810或者710的晶元也同樣可以滿足。這樣也不會被卡住脖子或者限制手機業務的發展。
所以雲手機是目前華為一大主要方向,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晶元的問題只好通過雲服務來實現智能終端設備的延續。
不斷求和解或徹底放棄手機業務其實前段時間華為向高通支付巨額的專利費用也表明了華為在向溝通示好,畢竟手機晶元目前為止還是手機當中最重要的零部件,即使自己的麒麟晶元無法使用但如果能繼續使用高通驍龍的產品也是能保證正常運行的,畢竟高通驍龍的晶元目前為止還是很厲害的。所以華為也會繼續像聯發科高通這樣的晶元廠商尋求更多的合作。
除此之外要麼就是徹底放棄手機業務,完全專注於通訊業務或者繼續做手機業務之外的生態產品,例如智能電視、手環、平板等這一系列的產品。在這些領域目前我國是可以自主生產的,不會受到某些重要的核心元器件限制而導致流產。所以華為後續很可能將自己的手機業務打包出去專心做智能生態鏈或者物聯網的發展,畢竟下一代的計算平台VR、AR設備也有可能會提前到來。
總的來說,如果高通跟聯發科能繼續提供晶元那麼華為手機業務一定還會有不錯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如果友商無法幫助,那麼徹底斷絕手機業務專心做下一代計算平台反而也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目前華為晶元斷供的時期要想破局,更多的是在手機形態或者模式方面的改變。要麼就尋求合作或者徹底放棄專注於下一代計算平台的研發。
純粹以晶元行業從業人員的觀點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1. 對於手機業務來說,做好華為旗艦級手機業務2021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衰退的准備,華為的P/Mate系列手機性能或體驗得以超越OPPO/vivo/小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硬體(晶元)軟體的協同一體化設計,少了這個最大的殺手鐧,華為的旗艦級手機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就很難體現了。
2.對於網路通信業務來說,做好兩年後(2022)主要國外市場減少一半以上的准備,之前華為高性價比產品加國開行優惠貸款的市場開拓武器,接下來競爭對手會照貓畫虎,在美國優惠貸款的扶持下,南美洲,歐洲,亞洲的市場會被競爭對手慢慢蠶食。
3.對於華為來說,接下來需要穩固的市場是中國在國外比較具有影響力的那些國家(例如非洲,東歐等等),靠著這些,外加國內市場,華為至少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4.對於華為自己搞晶元製造來說,因為晶元製造尤其是先進工藝晶元製造的門檻遠遠大於晶元設計,需要做好10年內不賺錢的准備。
最後,現在不是全球合作開發的時代了,華為接下來的發展和中國的國際關系極其相關,問題是以目前情況來看,接下來2到3年內情況都不樂觀除非國際形勢突變。
晶元斷供這局破不了,至少短期靠華為自己是解決不了,即便是國內整個半導體產業也不一定能解決。
晶元困境短期內無解: 這么說不是我比較悲觀,而是現實困境擺在這里,按照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當前的境況解決不了。
首先是代工廠僅有中芯一傢具備相對較好的工藝,但中芯完全不可能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冒險為華為代工生產,更何況中芯本身也被美國盯上了,不排除未來被進一步制裁打壓。
其次,是晶元產業鏈上游我們不具備核心技術,最基本的晶元設計軟體(也就是常說的EDA軟體)我們沒有,現在國內對應的EDA軟體廠商只具備較為低端的能力,用來給華為設計晶元不行。
最後,現在整個半導體產業中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美國技術,這些廠商涉及廣泛,遍布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在當前的美國長臂管轄之下幾乎都不可能主動給華為貢獻。這也意味著,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只有完成國產化,至少在核心領域要國產化,而這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
不過,目前美國不少大廠為了利潤,紛紛向美國申請生產許可,在一些非核心領域華為應該不會出現徹底斷芯的狀態。
產業鏈國產化是破局唯一的路: 這是華為破局的唯一出路,也為需要走很長時間的一條路,至少以每10年一個計算單位。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還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前,華為能做的就只有兩件事,一是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二是做好技術儲備。
努力活下去: 這是重中之重,一旦倒了後續全就是瞎扯淡了。這點我想華為自己也清楚,從目前華為曝光的一些項目看,它們正在做調整,類似鴻蒙系統就是發力目標之一。此外,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根基很深,而且晶元斷供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有限(囤積的晶元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個人認為華為活下去應該不成問題。何狂作為國內第一 科技 企業,一旦被打垮負面效應太大,對整個產業會帶來很大沖擊,我國也不允許它倒下。
技術儲備: 這點其實華為也已經公開提到了,在部分核心領域上自研或者參與整個產業鏈的自研,幫助自己在技術領域繼續保持主流水平,至少不會掉隊。同時,由於華為在晶元設計上有一定的技術累積,這方面可以和同行及產業鏈上下游共享,相互扶持有助於國產廠商更快的提升技術。類似操作其實圈內也早有傳聞,比如華為技術人員入駐中芯,共同解決一些問題。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綜上所述,這就是華為的破局之路,短期內就是保證自己生存下去,對部分項目進行調整以滿足當前形勢上的需求,從長遠角度出發就是持續投入技術研發,進行技術儲備並協同產業鏈共同做好國產化。未來,我們終將擁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半導體產業,雖然實現的時間可能會10年以後,但這一天必定會到來。
我認為不用擔心,華為不會被壓垮!因為他的後盾是14億中國人民。縱觀天下,有哪一個企業敢說有14億人做後盾的,沒有!只有凝聚力極強的中國,也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就目前而言,華為代表的已不再是一個企業,他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和永不言敗的決心!
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力更生,自然美國不允許別人給華為提供晶元,那麼我們只能自己解決,這就是「吃別人飯,遲早都會餓;吃自己飯,永遠不會餓」的道理。
先是華為准備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到被美國以安全威脅為由趕了出來,但不止於此,美國政府還下令美國內的企業不得與華為存在利益關系,高通不再賣晶元給華為。除了美國國內解除與華為合作之後,美國又通過各種途徑游說、脅迫美國外的國家和企業與華為合作,後來很多國家都在華為問題上站邊美國,拒絕華為參與5G建設,又不給華為提供晶元支持。
在美國卑劣的手段下,就連國內的個別企業都因使用美國技術而遠離華為,9月15號之後,華為麒麟晶元不得已只能停產。為了打破美國的封鎖,華為也在尋找新的合作商,但是又在美國新一輪的制裁下,幾乎所有渠道都被封鎖了,華為已經無路可退,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國產晶元的發展過程
原本我們國家想通過荷蘭購買一台先進的光刻機,不過最後也沒買成。後來發現國產晶元已經面臨抉擇的時候了,不能再依賴別人,也不可能等到美國對中國晶元解禁的時候,國家下定了決心和目標,在2025年之前,國產晶元自給自足率要達到七層以上。
除了國家大力支持晶元發展以外,國內很多的半導體企業聞風而起,很多新生的 科技 企業在國家的支持下起足了勁兒。華為雖然因為美國的影響損失巨大,但也沒有放棄晶元的研發,反而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精力。
中國舉國上下欣起了自產晶元的浪潮,中國首家晶元大學落戶南京,許多的晶元企業取得了新的突破,一則則好消息傳遍世界,美國各界人士聞到中國發展的速度,都紛紛擔心起了,說到,是美國在幫助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幫助中國生產晶元。
原本不願意對中國出口光刻機的荷蘭ASML態度突然大變,該企業的代表人達森表示,他們可以對華出口DUV光刻機,無需得到美國的批准。
這也意味著,美國對華的技術封鎖逐漸失去它的作用,不單單是荷蘭ASML公司,很多公司都害怕中國實現技術自主化而失去中國市場,因此在向我們示好,不過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美國對華的晶元斷供也即將被打破。
D. 論述題:基於華為當前面臨的復雜環境,你認為華為應該進行哪些創新
1、針對晶元研究
晶元領域不能光靠「砸錢」,同時也要在數學、物理等基礎領域加大投入。目前,華為有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組合共同前進。
2、要擁抱世界,依靠全球創新。
包括海思晶元在內的華為技術創新,始終建立在積極吸納全球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上。他說,美國科技的深度和廣度,仍然值得華為學習,華為高度尊重知識產權。
(4)華為怎樣突破絕境擴展閱讀:
華為創新須有足夠的耐力和耐心
1、長期有耐心,體現在踏踏實實地在創新路上前進。
科技創新不像一些行業那樣砸錢往往就能成功,不僅探索的周期長,還要冒失敗的風險,需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正是得益於這種「集中力量在一個比較窄的方向上突破」,華為才擁有了包括核心專利在內的幾萬項專利,具備了保持全球競爭力和局部領先的持續信心。
2、長期有耐心,還反映在清醒認識創新的真正價值所在,並付諸實際行動。
以數字經濟發展為例,具備IT能力的互聯網服務商,並非是去顛覆某個線下行業,而是通過新技術、新模式,和產業的上下游一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進體驗,共同把「蛋糕」做大——這才是真正有價值、可持續的創新。
E. 華為應採取什麼措施破解美國的打壓封鎖
背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華為進行打壓、限制和封鎖。除了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產品供應鏈和生態圈外,還應該採取什麼有效的應對措施。
1、主動與所有合作國家,簽訂安全和無後門協議。
通信設備主動讓當地政府管理部門檢測,通過當地政府的安全認證報告。
即使別的國家政府沒要求華為簽協議,華為也要主動去簽,並且設置違反規定的懲罰條款。
建立通信設備的安全標准,引領行業安全規則,拉愛立信、諾基亞、三星下水,它們是不是也要簽呢,不管你簽不簽,反正我簽了,並且向全世界宣傳,通過了某某國家的安全檢測認證,並且簽訂了安全協議。這樣更加能提升華為產品安全可靠的質量信譽
2、發揮自身技術最先進優勢。
我們國家生產製造產品效率高,華為擁有完備的5G網路建設技術,技術最先進、生產成本更低,擁有成本優勢(實際上華為5G設備賣得比競爭對手貴)
所以,華為公司應該在其它國家,以效率取勝。與華為合作的國家,在華為的幫助下,快速布置5G網路通信設施,至少要比排斥華為的國家快上兩到三年時間。特別是德國、西班牙等不排斥華為的國家,它們快速使用到5G網路,取得先發優勢。那麼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由於排斥華為,導致5G網路建設滯後,因為使用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等等,不僅成本高,技術落後,並且建設效率低下,當看到與華為合作的國家先用上先進的網路,取得先發優勢時。自然不敢排斥華為,排斥華為,損失的將會是自己。因此,整個西方,估計除了美國等少數幾個頑固分子,其它國家將會選擇與華為合作。畢竟,與華為合作不僅更省錢,還更加有效率,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3,華為除了自身實力夠硬外,還用用各種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安全可靠性,那麼,你美國的其它公司,是不是要效仿華為一樣,與各國政府簽訂各種安全協議呢
華為要做到降維打擊,最終損害的還是美國政府,讓美國政府無法使用通信設備的後門監控全球。
4、最後還是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始終保持技術領先,加快6G技術開發,制定行業標准。
F. 華為即將發布一項「向上捅破天」的新技術,究竟是什麼技術能「捅破天」
華為即將發布一項“向上捅破天”的新技術,捅破天的技術指的是Mate 50系列將支持衛星通信。能夠在關鍵的時刻實現衛星通訊,意味著華為將搶先蘋果在手機上實現衛星通訊。華為手機一直都在不斷的研究新的技術是行業的追隨者,一直都在超越同行的手機。要知道手機在電梯當中都是沒有信號的,發生緊急情況都沒有辦法進行及時報警。華為的此次突破肯定是可以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福利,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可以運用在哪裡。
總的來說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購買華為手機,是因為覺得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便會出現卡頓的現象。蘋果手機跟華為手機相比,系統確實要好一點。因為對於蘋果手機來講,不管使用了多長時間系統都不會出現卡頓的現象都會保持原來的模樣。大家買手機肯定是希望用幾年的華為手機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做了如此的改變。
G. 華為在海外損失百億,手機業務面臨考驗,該如何破解危機
需要從三個方面突破:HMS建立、穩住市場以及加快5G建設。
一、穩住國內市場再重新奪回海外損失的營業額。
5G技術的發展是必然,畢竟更快速的網路環境才更有可以實現生產工廠現代化更新。華為本身最自豪的地方就是自家的通訊技術,尤其是在5G領域,更是一騎絕塵。雖然前不久遭遇美國整個國家高層的打壓,但是華為硬是憑借自己的創新研發躲過一劫。可在劫難逃,想要徹底擺脫持續性的打壓和經濟損失,就一定要加速信息時代的更迭,更快的進入5G時代才能獲得更多的施展舞台,才能挽回如今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