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與盈利模式
1:交易流程圖及注意事項。
2;資金管理及應對事項。
3:指數頂底分析方法。
4:各股頂底分析方法。
5:交易系統復利統計。(以控制空倉心態)
6:交易系統信號分布。(以控制等待心態
說流程之前,先說說股市的本質是什麼?股市的本質是博弈;
A)從參與股市的人員看,股市博弈的本質是多方博弈;
B)從參與人員的目標看,『股市博弈的本質是兩方博弈』,即看跌賣出的空方和看漲買入的多方進行博弈;
C)股市博弈的本質和下棋很相似,有人說股市如棋,此言甚是;
D)多空雙方在『不同的時間等級上』進行廝殺和糾纏,正如沒有兩盤完全相同的棋局一樣,股市也是一樣,過去不能預見未來,沒有完全相同的股價走勢,有的只是『相似的博弈原理和盈利模式』;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一:『明確交易系統的依據』;
A)說完股市本質,我們就應該知道建立交易系統的依據了;
B)建立交易系統的依據就是:『在股市博弈總體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要發現和分離出股價運動的確定性因素』,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科學交易觀和正確交易方法論』;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二:『構造交易系統』;
A)要明確交易系統的目的:『克服人性弱點,便於知行合一』;
B)要明確交易系統的特性:『整體性和明確性』;
C)交易系統隨時間和證券市場外部環境變化,『本身要能夠修改和進行參數調整』;
D)交易系統的一些基本子系統:『行情判斷、板塊動向、風險管理、人性控制』;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三:『檢驗交易系統』
A)檢驗交易系統包括:『統計檢驗、外推檢驗和實戰檢驗』;
B)要考慮交易成本;
C)要考慮建倉資金量大小造成的回波效應;
D)要考慮小概率事件(統計學上的胖尾)對交易系統的影響;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四:『執行交易系統』;
A)日常操作主觀要服從客觀,『交易有依據、慾望要消除』;
B)模擬操作不可少,即使不交易,依然要『仔細看盤、仔細復盤、揣摩多空主力的思路、勤動腦多實踐』,最終做到『正確地知行合一』
系統交易,即按照一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系統交易者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交易系統的開發中。證券市場中,對於採用趨勢型策略的系統交易者來說,成功開發一套交易系統的要素及其重要性比重,不妨設計大致如下:范圍,10%;買點,5%;賣點,10%;止損,20%;資金管理,40%;對系統的理解、洞察、應變與創新,15%。可見,資金管理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系統交易中,資金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上:
(一)倉位。即帳戶中股票市值/(股票市值+債券市值+現金)*100%。據道氏理論及後人的多次統計,一個市場中約75%的個股的走勢是與大盤高度正相關的。因此,根據大盤風險系數來決定倉位高低,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穩健的選擇。舉例說,如果當前大盤風險系數是70%,那麼倉位就應該是30%。當然,大盤風險系數的判斷是有很大難度的。這里推薦三個方法,一個是台灣張松齡先生的表格打分法,把影響大盤的各個因素列出來並賦予權重,設計一張表格,每日打分;一個是某基金投資總監、《K線黃金定律》作者股樂先生提出的R28定律,即用R28與A股指數對照;第三個是最簡單的,就是當前指數在最近一個顯著運行周期內所處的位置,應用的原理就是周朝國立圖書館館員老子先生提出的物極必反,反的高度可以根據歷史統計取值。
(二)組合。即持有多隻個股時,每隻個股佔用多少資金。這里說的組合與CAPM、APT基本無關。每隻個股佔多少資金,取決於交易系統對每隻個股所處位置的判斷。如果同時運用多個策略不同的系統,則還取決於每個系統的目標預期年均回報率。另外,同一個系統又給出新的個股信號時是否換股,也是系統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三)分段。即同一隻個股的買賣分段進行。基於趨勢型策略的系統交易者,一般需要設立多個買入、賣出點。比如說系統設定了有三個可能的買入點,那麼每個買入點各應投入多少資金,這也是屬於資金管理的內容。當然,更多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也同時屬於買點、賣點、止損這幾個要素的范圍。
倉位、組合、分段這三個層次,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當判斷大盤風險系數增加,須降低倉位時,組合與分段常常也同時受到影響。理想的情況是系統本身對所有問題都定出明確的規則,但由於軟體平台的限制,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對於中小資金的投資者來說,運用手工方法每日進行一下處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方法,相信也能達到基本的效果。
當然,不管是指標公式、選股公式、交易公式,還是交易系統,其生命都源於交易策略。交易策略是根據對股市的基本原理和運行的非隨機性特徵及規律性進行深入研究後制訂的作戰原則和總體思路。我們經常見到很多大資金管理人和操盤手並不去編什麼公式,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對交易策略有系統而深入的掌握。當然,如果有了好的軟體,他們把自己的策略放進公式里,也會省下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點上,你已經能編一些指標進行實戰的操作,這方面是很優秀的)。不過凡事均有利弊,過於機械則會損害洞察力、創造力和應變能力
交易系統的思路
----(1)、從歷史牛股的市值變化、股價變化、股本擴張、股本區間分析,尋找主力在製造什麼樣牛股。
----(2)、從歷史上賺錢投機者的操作頻率、資產變化、賺錢的個股從什麼價位持有到什麼價位進行分析;從歷史上賠錢的投機者的操作頻率、資產變化、賠錢的個股從什麼價位持有到什麼價位,這些賠錢的個股在股本和業績等有什麼性質進行分析。從而尋找最佳的操作頻率;資產阻力位;股價阻力位。
----(3)、通過對大單分析(這在你的交易系統說明中有充分的體表);股東數據分析;換手率分析;指數對大盤重心的偏離度分析。尋找買點和賣點。
----(4)、指數偏離大盤重心的程度與倉位線性關系探索,創立指數和倉位的年度方程和季度方程。
----(5)、個股的排他性分析,特別是對回調個股的「時間、幅度、交易量」分析,空中加油的特性分析,確立參與目標個股的最優數量、最優委託筆數、和最優的委託時間間隔。
總之:一個交易系統的形成除了有市場普遍性具有的特點外,也應有每個人個人的性格特點,對於即日交易(秒——小時)、短線(小時與天)、中線(周與月)、長線(月與年)不同交易方式的人(其中已含有個人的操作特點)也應有所不同,對於不同的市場(股票、期貨、期權、價差交易、權證、基金、債券、外匯等)在交易系統中各子項的偏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就是使用的技術分析系統參數也應做充分的調整。交易策略也應有主次之分從而使整個交易系統很明確。不談交易之前的分析策略,從交易一開始,交易系統最終要牢牢把握的就是三點(一個買點與二個賣點——止益目標點與風險控制點),從而在不明確的市場中以概率的方式獲勝(截短揚長)從而獲取總的利潤
『貳』 如何利用K線、分時圖等技術指標構建交易系統和規則
輕倉、順勢、止損、止盈,是老調常談,但是它能成為任何一種交易策略的普適獲利基礎。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上規則,並完善成為系統,則可以穩定獲利;加上機會很少卻值得操作的重倉出擊,即可獲得較大利潤。
有些人看重K線,有些人看重分時,有些人看重均線或技術指標,並以此為交易的核心。這些都是陷入細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表現,就像有人認為美國強大是因為它有航空母艦,孰不知印度也有航母,卻很少有人說印度強大。
美國的強大,是因為它有一套完整的強勢規則體系,這套體系是通過近百年的發展完善起來的,例如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制文化是效率的保證,對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依靠科技力量進步的動力,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可以向全世界徵收貨幣稅,以及地球上最強勢的軍隊是其霸權得以實施的根本。法制是骨架,創新是肌肉,美元是脂肪,軍隊是拳頭,可以說美國是地球上最性感的流氓和混蛋。
無論是航母,還是衛星,或者導彈,或者超級電腦,都不足以成為長久制勝的核心力量。即使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也不能成為堅實可靠的力量。無論是K線、分時圖、均線、或者盤口語言,都不能成為長久穩定盈利的法寶,即使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仍然不能保證長期穩定獲利。
那什麼是堅實可靠的力量呢?規則和系統
規則是交易理念的核心,是長期優勢或劣勢的製造商,它源源不斷地輸出「勢」這種東西,即概率,或可能性。期貨市場上,大部分人是穩定虧損的,因為他們使用的是一套具有穩定劣勢的規則,即他們虧損的可能性是穩定地超過50%;一小部分人,時盈時虧表現不穩定,是因為他們有時能堅持對自己有利的規則,而有時則做不到;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穩定盈利,因為他們已經了解了期貨的規則秘密,建立了起來適合自己的交易規則、策略、乃至完整的交易系統,並且,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堅持使用它。
所以,市場上有人用日K線、周K線或均線穩定地通過長線操作獲利,也有人只看盤口的申買申賣量的對比變化,完全不考慮K線、均線或技術指標,只通過賺取短則幾秒長則一兩分鍾的價差(炒單)這一種方法穩定獲利。
這是兩個極端例子的表現,還有其它的日內波段交易法、5分鍾動量交易法、日間短線交易法、或者選取長線的某個階段的波段交易法,使用這些方法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夠穩定獲利的人,永遠只是少數。這些人少數派,通過大量的交易實踐,最終想明白了,並不是交易時間周期的不同,導致了他們的成敗,而是他們是否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交易周期,為之建立了有優勢的規則,並且最重要的是,當他們長期堅持使用這些規則時,就能夠穩定地獲利了。
真相就是這么簡單。
恕我啰嗦,再多說兩句。任何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每種方法,都有其優勢的一面和劣勢的一面,追求完美交易方法的人最終會失望。穩定獲利的交易者懂得,要堅持其有優勢的一面,迴避劣勢的一面,這就是「堅持有優勢的規則」。而只有懂得這個道理的交易者,才開始踏上了穩定獲利之路。
做到這一點,至少有走3步:
1. 研究這種方法的優勢和劣勢,詳盡地列出來
2. 針對優勢和劣勢的每一條,制訂相應的規則揚長避短
3. 把它制度化,堅持實行
以長線交易為例,它的優勢和劣勢分列如下。
長線交易的優勢
1.盡享復利增長的優勢,長期收益十分可觀
2. 可承載的資金量很大,幾百萬很輕松,幾千萬不是問題,幾個億也能做就是稍麻煩一點
3. 手續費成本低,可能只佔盈利的1%以下
4. 對進出場的價格要求不嚴格,幾檔、十幾檔的價格變化,不是問題,幾十檔的價格差異也可以接受,甚至超過預期上百檔,仍然可以追進
5. 止損一般控制在2%以內即可,可操作的時機很多,不局限於一天或兩天的時間
6. 止盈的要求類似止損,可操作的時機很多
7. 對勝率的要求不高,40%是相當好的水平,30%可以接受,20%也能忍受,勝率的影響不大
長線交易的劣勢
1. 只有抓住大趨勢才能掙錢,沒有趨勢就不能掙錢,因此交易機會有限
2. 盈利主要組成部分,可能只是一年中的一兩筆關鍵盈利,因此關鍵盈利的機會不能錯過,更不能做反,這個要求非常高。
3. 對倉位的要求極為嚴格,冒然使用重倉,重虧的可能性極大
4. 在行情震盪期,對心理是反復的考驗
5. 達到止損位時,必須止損,否則很可能做錯趨勢,導致機會和資金兩邊受損
6. 止盈不能依靠想像,只能等到證明趨勢已經反轉才能出場,要忍受相當大一部分浮盈的損失
好了,雖然不盡完善,但是大體上的框架是有了。現在就針對每一條優勢和劣勢制訂規則:
規則一:倉位控制
由劣勢3、4、5可知,倉位控制不當,會導致嚴重的損失,並且可能會錯過良好的機會。因為倉位控制是長線交易的核心。為了避免資金受到嚴重損失,特製訂以下細則:
1. 決不使用重倉,最高倉位控制在20%以內
2. 如果達到2%的止損線,無論什麼情況,都止損離場
3. 當市場無趨勢或震盪時,使用5%以下的資金試探市場走勢
4. 資金分為4部分:試探倉,准主力倉,主力倉,備用倉。試探倉用來測試行情強度;准主力倉用來在證明做對時攻取第一目標利潤;主力倉在有充分浮盈並且機會大好時,賺取第二目標利潤;備用倉一般不使用。
規則二:順勢交易
由優勢1、2、3、4、5、6、7,和劣勢1、2、6可知,只有抓住趨勢才能賺到錢,所以規則二應該是能夠抓住趨勢的大概率方法,以及充分利用趨勢的策略。如何做到呢?制訂以下細則:
1. 大多數時間不持有倉位;或者輕倉,倉位在5%以下;
2. 當5%的試探倉位,出現2%以上的浮盈,或虧損達到2%時,說明價格單邊運動達到5%左右,通常它能證明市場可能存在趨勢行情;
3. 只有當市場存在趨勢時,並且潛在益險比在3:1以上時,加倉5%至10%左右;只有當浮盈達到持倉資金50%時才考慮繼續加倉;
4. 絕不臆測行情是否啟動或結束,只根據事實證明的技術信號來確定,進場和離場皆以客觀信號為依據;
5. 進出場時機,以長線行情經典的價格形態為主,包括「突破、頭或底、技術背離」這3種最重要的形態;以多周期共振為輔,如果日線和周線和月線共振,則可能性大大增加。
這兩條規則,9條細則,會帶來什麼樣的優勢呢?
1. 因為沒有機會時不持倉,本金不承受任何風險;
2. 2%的止損鐵律,保證了連續虧損7次,本金仍然可能保持87%左右,而一旦做對一次,則可獲利10%以上,兩次足以補平損失且有小盈,這是不敗的基礎;
3. 有機會時,通過試探倉進場的方法,避免做錯時虧損輕易超過2%的止損線,降低了重虧的可能性;
4. 通過試探倉浮盈的比例,和經典價格形態這兩條過濾方法,可以保證抓住趨勢的可靠性達50%以上;
5. 只有有充分浮盈的情況下加倉,保證了本金不受損,並且可以在獲利時擴大盈利;
6. 進出場不以主觀臆測,保證了系統的客觀性,避免了假趨勢,以及有趨勢做不住主要的利潤。
此外,還有一些額外的優勢:
7. 因為倉位輕,心態上比較放鬆,對交易者的健康很有利
8. 操作的次數很少,交易強度不大,一年可能只有幾筆交易,指令數不過幾十次,工作比較輕松。
使用這兩條規則和9條細則,是不是至少從感覺上,操作思路比以前清晰了?能不能做到,就靠自己去試了。你可以在在實盤中測試,也可以在模擬平台上測試。主觀交易的測試,最好使用期貨神兵模擬軟體,中長線的交易策略,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通過自己實盤操作,驗證兩三年的行情。
有規則的交易者,和沒有規則的交易者,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像前者是開汽車的,而後者是騎西班牙公牛的,這是本質的區別;至於汽車是是奧迪還是奧拓,這是下一步的事情了。有時間再詳談。
這些只是用一個多小時寫出來的框架,還算不上交易系統,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有志於期貨交易的同行,應該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把它改編成任意一種交易方法的規則。
『叄』 如何建立自己的程序化交易系統
和訊特約 成功交易的一個秘密就是找到一套適合你的交易系統。這個交易系統是非機械的,適合你自己個性的,有完善的交易思想、細致的市場分析和整體操作方案的,在風險市場的贏家都有自已的交易系統,因此尋找適合自已的交易系統與完善自已的交易系統是專業交易人士投資的一生幾乎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 什麼是交易系統?交易系統是完整的交易規則體系。一套設計良好的交易系統,必須對投資決策的各個相關環節作出相應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定必須是客觀的、唯一的,不允許有任何不同的解釋。一套設計良好的交易系統,必須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徵、投資對象的統計特徵以及投資資金的風險特徵。 交易系統的特點在於它的完整性和客觀性。它保證了交易系統結果的可重復性。從理論上來說,對任何使用者而言,如果使用條件完全相同,則操作結果完全相同。系統的可重復性即是方法的科學性,系統交易方法屬於科學型的投資交易方法。推薦閱讀周期蓄勢待發 商品緩步下行膠市仍處於尋底過程中2012年有色金屬將黯然失色糖價跌破6500地方收儲或啟動2012年鋼價走勢或將前低後高需求拖累PVC難改弱勢格局信心略恢復甲醇步入盤整期2011期貨產品創新領跑者系列訪談 大部分投資人往往把決策的重點放在對市場的分析和判斷上,其實這是非常偏頗的。成功的投資不但需要正確的市場分析,而且需要正確的風險管理和正確的心理控制。三者之間心理控制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風險管理,再次才是分析技能,即所謂的3M系統(Mind、Money、Market)。如果用一個比方來形容,對市場的判斷在投資行為的重要性中只佔1%而已,被大多數投資人忽略的東西,才是投資行為中的決定性因素。市場分析是管理的前提,只有從正確的市場分析出發,才能建立起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統,風險管理只有在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統下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而心理控制正是兩者的聯系橋梁和紐帶。一個人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則往往會偏離正確的市場分析方法,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分析,也常常會背離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 投資人若想在效率市場持續穩定的贏利,必須成功的解決兩大問題: 1、如何在高度隨機的價格波動中尋找非隨機的部分; 2、如何有效的控制自身的心理弱點,使之不致影響自己的理性決策。很多投資家的實踐都證明,交易系統在上述兩方面都是投資人的有力助手。 大多數投資者在進入市場的時候,對市場的認識沒有系統的觀點。很多投資人根據對市場的某種認識,就片面的承認或否認一種交易思路的可行性,其實他們不知道,要想客觀的評價一種交易方法,就要確認該方法在統計概率意義上的有效性。無論是隨機還是非隨機的價格波動中不具備統計意義有效性的部分,只能給投資人以局部獲勝的機會而沒有長期穩定獲勝的可能。而交易系統的設計和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投資者有效的克服對方法認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交易系統還可以幫助投資人有效的控制風險。實踐證明,不使用交易系統的投資人,難以准確而系統的控制風險。沒有交易系統做指導時,投資人很難定量評估每次進場交易的風險,並且很難評估單次交易的風險在總體風險中的意義。而交易系統的使用,可以明確的告訴投資人每次交易的預期利潤率、預期損失金額、預期最大虧損、預期連續贏利次數、預期連續虧損次數等,這些都是投資風險管理的重要參數。 幫助投資人有效的克服心理弱點,可能是交易系統的最大功用。交易系統使交易決策的過程更加程序化、公開化、理性化。投資人可以從由情緒支配的處於模糊狀態的選擇過程轉變為定量的數值化的選擇過程,即單純判定信號系統的反映以及執行信號所代表的決策。 交易系統幾個核心內涵 1、心態核心。 在交易系統沒有提出可交易各股時期,心態如何擺正,並且做到行與心合一,是交易系統能夠發揮系統交易的首要條件。如果,一套很好的交易系統,但心態急躁,無法忍耐空倉或者視那些持續飈升但不知道如何控制風險才為合理而又強行介入,那麼,作為脫離交易系統控制,導致的失敗,就不能歸咎於交易系統程序失敗,是心態失敗導致了交易失敗。因此,偶認為,心態是最重要的,心態決定交易系統的成敗。 2、得失核心。 不同的資金起點,有不同的得失。如100萬與3萬,年一倍,其交易次序是一致的,但掌握100萬的個體,其將收益目標降低到年50%,其收益高於3萬翻倍許多,其心理要求和技術要求就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導致了不同的交易系系統性質,100萬的個體很有可能看重中線交易系統,3萬的個體很有可能看重短線交易。 3、技術核心。 市場獲利模式就三種,超跌反彈、高拋低吸、強勢追高。 1、超跌反彈,超,超到什麼程度必反?彈,彈到什麼程度必跌? 2、高拋低吸,高,高到什麼程度為高?低,低到什麼程度為低?吸,吸是一次還是多次? 3、強勢追高,強,什麼時期可以追,什麼時期不能追?追,高到什麼程度還可以追? 超跌反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析基點,那麼,定義這個超,就可以採用歷史統計來實現。例如,高點下降超過60%,並且在形態、成交量分布等等技術,都達到適當,那麼,這個超,就是必反的定義。歷史統計應該成功率非常高才對,如果,還是很低,那麼,這個就不是超。 高拋低吸 偶認為,從形式上,它應該是某種通道的產物,達到通道的上軌,拋出,達到通道的下軌,低吸(在你的系統中有使用布林線進行操作,但必須分析整個趨勢處在什麼狀態,如果處在整理趨勢之中是很可行的一種技術分析指標,但如果明顯處在一個上升或下降的趨勢之中,那麼使用趨勢線與通道線是明智的選擇——當然在整理趨勢中也適用,這樣避免使用布林線等擺動指數所發出的模糊或錯誤信號)。通道的下軌永遠都都在K線之下,出現小概率在之上,應該是抄底系統信號。通道的上軌永遠都在K線之上,出現小概率在之下,應該是逃頂系統信號。——與布林線有同曲異工之妙。 強勢追高 當指數形成中級行情的時候,才追高,這種是比較安全的。也可以在下降通道中追高,但這要取決於歷史統計,實際上,強勢追高是一種不理性的操作手法。在追高的選股時期,可以肯定手中有資金,行情在上漲,這部分資金踏空,那麼,如果有上面兩種交易系統,就不存在踏空。只存在速度上的不同。 4、控制核心 在交易系統出現信號時期,因為必然存在不確定性,就需要資金管理來將不確定性(偶稱為風險)降到最大可控程度,這個並不是技術交易系統的內容。假設,一個可以達到70%成功率的技術交易系統,如果加入資金管理,可以提升到80%,那麼,這個技術交易系統的成功率就是80%,而不是70%。 5、跟蹤核心 在交易系統出現信號時期,並交易介入。後市趨勢跟蹤系統是否有轉市的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即立刻止贏。因此,好的交易系統,還應該有一個配套的好的趨勢跟蹤系統存在,以決定趨勢的終結,以便於,讓利潤奔跑。 6、空倉核心 當交易系統沒有信號時期,是否能夠達到空倉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這也是交易系統成敗的重大問題。 由此,可以清晰看到,技術交易系統只是交易系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當技術交易系統出現信號時期,並不是系統在做決策,實際上是人在綜合做出行為決策。一份好的交易系統,包含了心態、技術、要求、忍耐、控制等等。所以,交易系統是綜合分析系統。來解決在正確的時機、選擇正確對象、進行正確的行為的決策系統。 自己的交易系統。 1、交易流程圖及注意事項。 2、資金管理及應對事項。 3、指數頂底分析方法。 4、交易系統復利統計。(以控制空倉心態) 5、交易系統信號分布。(以控制等待心態)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一:『明確交易系統的依據』; 建立交易系統的依據就是:『在市博弈總體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要發現和分離出價格運動的確定性因素』,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科學交易觀和正確交易方法論』;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二:『構造交易系統』; A)要明確交易系統的目的:『克服人性弱點,便於知行合一』; B)要明確交易系統的特性:『整體性和明確性』; C)交易系統隨時間和證券市場外部環境變化,『本身要能夠修改和進行參數調整』; D)交易系統的一些基本子系統:『行情判斷、板塊動向、風險管理、人性控制』;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三:『檢驗交易系統』 A)檢驗交易系統包括:『統計檢驗、外推檢驗和實戰檢驗』; B)要考慮交易成本; C)要考慮建倉資金量大小造成的回波效應; D)要考慮小概率事件(統計學上的胖尾)對交易系統的影響;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四:『執行交易系統』; A)日常操作主觀要服從客觀,『交易有依據、慾望要消除』; B)模擬操作不可少,即使不交易,依然要『仔細看盤、仔細復盤、揣摩多空主力的思路、勤動腦多實踐』,最終做到『正確地知行合一』 系統交易,即按照一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系統交易者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交易系統的開發中。市場中,對於採用趨勢型策略的系統交易者來說,成功開發一套交易系統的要素及其重要性比重,不妨設計大致如下:范圍,10%;買點,5%;賣點,10%;止損,20%;資金管理,40%;對系統的理解、洞察、應變與創新,15%。可見,資金管理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系統交易中,資金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上: 當然,不管是指標公式、交易公式,還是交易系統,其生命都源於交易策略。交易策略是根據對市場的基本原理和運行的非隨機性特徵及規律性進行深入研究後制訂的作戰原則和總體思路。我們經常見到很多大資金管理人和操盤手並不去編什麼公式,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對交易策略有系統而深入的掌握。當然,如果有了好的軟體,他們把自己的策略放進公式里,也會省下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不過凡事均有利弊,過於機械則會損害洞察力、創造力和應變能力。 一個交易系統的形成除了有市場普遍性具有的特點外,也應有每個人個人的性格特點,對於即日交易(秒——小時)、短線(小時與天)、中線(周與月)、長線(月與年)不同交易方式的人(其中已含有個人的操作特點)也應有所不同,對於不同的市場(股票、期貨、期權、價差交易、權證、基金、債券(資訊,行情)、外匯等)在交易系統中各子項的偏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就是使用的技術分析系統參數也應做充分的調整。交易策略也應有主次之分從而使整個交易系統很明確。不談交易之前的分析策略,從交易一開始,交易系統最終要牢牢把握的就是三點(一個買點與二個賣點——止益目標點與風險控制點),從而在不明確的市場中以概率的方式獲勝(截短揚長)從而獲取總的利潤。 【獨家稿件聲明】凡註明 「和訊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和訊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