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為鴻蒙正式公布這套系統到底牛在哪裡_華為鴻蒙系統是什麼樣的
一個獨立的系統當然有它存在的意義,雖然他不能運用到手機上但是它還可以運用到其他的領域,並不是說不能運用到手機上就沒有了它存在的意義。因為華為研製的鴻蒙系統最希望是運用在手機上,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人們離不開手機,所以說把鴻蒙系統運用在手機上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和選擇,但是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夠讓華為鴻蒙系統合理的進入手機來替代其他的系統而存在。
作為華為新研製的鴻蒙系統,它就具有其他手機系統的功能,也可以說是手機系統的更新換代,這直接的導致手機以前的系統受到了威脅,因為誰也不想一家獨大那麼自己就無法盈利從而穩住自己的地位,那麼對於華為鴻蒙系統的出現就會讓胡虧許多同行業的人所排斥,這也導致了華為鴻蒙系統不能夠早早地運用到手機上。
那麼華為創造這個系統的初衷就是為了改變中國現有的手機系統束縛,從而向新的領域發展並且讓自家的手機系統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鴻蒙系統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我們能夠使用到新的系統,也讓我們感受到國家科技力量的強大,我們自正做橋己的國家也有我們自己的技術,我們就可以享受到自己國家帶來的利益。
那麼現在華為鴻蒙系統的推行受到了一些障礙,如果鴻蒙系統不能運用到手機上但也能運用到電腦上或者是其它方面上,這樣也能夠讓鴻蒙系統得到他應有舉猛的發展。
㈡ 100天升級用戶突破1億,華為鴻蒙系統有何優勢
華為公司之前的所有電子商品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都使用的谷歌公司的操作系統,在2019年8月,華為公司正式發布了鴻蒙操作系統1.0版本,並將鴻蒙開源,不過因為有一部分使用的Linux的內核,遭到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嘲笑,華為公司也因此更想要研塵散配製出屬於自己的系統,在眾多嘲笑和期待中,華為的內測終於於今年開始了,許多華為用戶都可分批次來進行內測,許多老用戶都可以得到內測的機會,等內測時間過了,鴻蒙系統將全面上線。
因為華為公司涉及甚廣,以後的智能手錶、智能派指電視、智能家電、智能攝像頭等等各種電子產品,都有可能使用到鴻蒙系統。選擇使用華為鴻蒙系統的使用者們之所以選擇更新鴻蒙系掘山統,還可能因為鴻蒙系統能夠媲美蘋果系統的性能卻有著親民的價格。
㈢ 華為首次詳解鴻蒙商業模式:開源、做大生態,讓合作夥伴賺到錢
將近兩年的預熱之後,華為終於確定了鴻蒙系統的正式發布時間——6月2日。與此同時,華為操作系統EMUI的官方微博也更名為「Harmony OS」。谷歌斷供的背景之下,這被視為是華為告別安卓的一種儀式。
鴻蒙身上擁有許多個引人注目的標簽:「華為」、「國產」、「第三大操作系統」、「比肩iOS和安卓」,這些足以令資本市場興奮。鴻蒙發布日期官宣當天,「鴻蒙概念股」紛紛大漲。截至25日收盤,易聯眾、常山北明、科大訊飛等相關股票均大漲。
從2019年問世到現在,在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速大幅放緩的危急時刻,鴻蒙終於、也必須上場了。但把鴻蒙做出來,只是它的第一步。
「成功開發操作系統只是1%,剩下的99%都是做生態。」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對於生態而言,尤其是操作系統這類的底層平台指物,軟體使用量、市場佔有率是它能否活下來並最終成功的核心因素,16%的市佔率是一個生死線。
如何守住這條生死線,或者說如何做大生態,是鴻蒙在今後兩年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盡管現在呼聲最大的是鴻蒙手機,但如果單一地用於手機,那鴻蒙幾乎很難存活。iOS和安卓已經足夠成熟,即便華為完全對手機廠商開放合作,現階段也很難有競爭對手有動力伸出橄欖枝。
鴻蒙被定義為為萬物互聯時代打造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相比起「替代安卓」,它更長遠的目的是走向更多終端,拉到更多合作夥伴,從而壯大生態,維持生命力。
但年輕的鴻蒙要靠什麼吸引合作廠商?
5月18日,華為在鴻蒙生態合作夥伴峰會上宣布,華為全場景硬體生態品牌正式升級為HarmonyOS Connect,將Works with HUAWEI HiLink和Harmony OS統一為HarmonyOS Connect。
通俗地說,這一升級的目的是進一步整合華為硬體生態資源,提高合作效率。曾有華為HiLink合作廠商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華為HiLink、鴻蒙分屬兩個銷售團隊,內部競爭很厲害,常常令合作廠商「搞不明白到底要和誰合作」,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內耗。此次統一團隊、品牌、方案和體驗,就是「集中精力做好硬體生態」。
楊海松還在峰會上表示,鴻蒙將從三個層面與硬體合作夥伴共創收益:做產品、賣產品和運營產品。簡而言之,提供軟體、渠道和服務。
楊海松認為,華為在生態搭建上缺乏經驗,但做產品卻很擅長。相比起其它操作系統,鴻蒙擁仿逗敬有其獨特優勢,比如支持多設備統一編寫語言,應用和服務開發者可以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對用戶而言,跨設備使用體驗也可以更加流暢。
在產品層面,華為向鴻蒙生態夥伴免費提供開源軟體和商業認證,如果有對操作系統要求較高的廠商,可以選擇購買商業發行版,華為會從中收取服務費。但大多數廠商還是選擇免費版,因為成本較低。
華為還將幫助鴻蒙生態夥伴賣產品備慎,像幫助賽力斯賣車一樣,在華為線上商城、線下門店全面鋪開搭載鴻蒙系統的硬體產品,華為從中收取渠道傭金。目前,華為擁有3大電商平台入口以及超過60000家線下門店,今年還將額外增加15000家第三方門店,未來將全部向鴻蒙生態產品開放。
對一些硬體廠商來說,華為的渠道網路和品牌效應擁有不小吸引力。楊海松舉了一個例子,有生態夥伴在全渠道銷售同樣的產品,半年內銷量在一千台左右,但在華為商城可以實現20天1000台的銷量,且基本不做任何導流和營銷。
一位已加入Harmony OS Connect的智能家居廠商市場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由於自身品類較為小眾,加入的目的並不在於帶貨,而是希望藉助華為的品牌效應提高影響力,讓華為幫助自己教育市場。
第三層是運營產品。華為把十萬個以上的原子服務引入Harmony OS Connect,並與合作夥伴聯合運營,方便消費者免安裝直接使用,最終由華為與廠商共同分成。楊海松表示,這是未來鴻蒙做大蛋糕的關鍵。
但楊海松也提到,鴻蒙今年的目標並不是賺錢,渠道傭金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收入。某種程度上,讓生態夥伴賺錢比鴻蒙賺錢更加重要。
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今年鴻蒙計劃將搭載超過3億部設備,其中有2億部是華為自有設備,生態設備將超過1億,場景拓展上希望「一橫一縱」。其中,「一橫」要從在家居領域擴展到消費者高頻剛需的六大領域,目前累計擁有超過1000家硬體生態合作夥伴,包括美的、九陽、老闆電器等;「一縱」則是做好全產業鏈適配,已積累超過50家模組和解決方案合作夥伴。
業內有聲音擔憂,手機普遍被認為是萬物互聯時代的核心入口,但在晶元問題始終無解的情況下,華為未來很難在手機規模上取得優勢。楊海松認為,華為手機仍然有7億多的存量,且手機換機周期在拉長,華為仍有「上量」的時間。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中,PC、平板、手錶乃至跑步機等任意設備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入口。
無論如何,鴻蒙要走的路還有很遠。楊海松提到,鴻蒙當前最核心的挑戰是時間和規模的剪刀差:「留給中國萬物互聯時代的軟體生態構建根能力的時間只有一到兩年,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用一年走完別人5-7年的路。」
㈣ 華為員工持股制度對鴻蒙系統的影響
職工持股確實對於企業價值有著促進作用。基於此,我將通過華為具體案例來分析員工持股對於公司價值的影響。
衡量一家企羨胡業價值的指標不唯一,我主要從公司治理、運營以及財務這三個路徑來分析企業價值變化。
使用財務績效指標來更直觀地從整體反映公司情況,從而評價員工持股計劃是否能夠起到激發和提升公司價值的作用。
公司治理路徑分析
(1)大小股東間的代理成本分析
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經營權和控制權逐漸分離,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代理成本的增加。這種情況下,大股東為了保證自己絕對的控制權力往往會利用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做出損害公司整體利益的事情。
華為發展了二十多年,也實施了這么多年的員工持股計劃,但從未發生過重大的股權糾紛,這不僅與華為企業性質有關,更是因為華為合理的股權結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獨裁情況出現。
任正非占據0.81%。持股委員會持有99.19%,股權分散在工會成員之間,成員之間相互制衡,沒有一家獨大。員工持股計劃的形式有助於減少大股東掏空行為的出現。
(2)管理者與股東間代理成本
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通常被看作是衡量股權代理成本的重要指標。管理者認真履行委託任務時,代理人和委託人之間矛盾較少,周轉率就代表了資金利用效率總資產周轉率高,資金利用效率就高,反之就低。
華為2013至2020年的資產周轉率,可以發現,華為的總資產周轉率近年來變化幅度較小。2013年為1.03,2014年為0.93,盡管有所下降,但幅度很小,幾乎可以忽略。
近十年周轉率都在1.0左右,說明公司管理風格在過去十年間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總體保持穩定、各項管理制度健全,也說明了資金利用效率,代理成本低下,公司整體資金流通運營情況良好。
(3)員工持股比例分析
員工持股效果一般是與持股范圍與比例成正比的。因此,為了使員工持股發揮一定價值,有必要更加關注員工持股的比例。過高或過低都不合理。
持股比例過高,員工可能懷有「搭便車」想法,反而不思進取;員工持股比例過低,也會造成激勵效果的缺失。從目前的資料和數據中,人們很難具體得到華為員工的實際持股百分比。
根據之前的數據,任正非和工會分別持股1.01%和98.99%的股份,共同實現對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控制,同時員工持股的覆蓋面非常廣,達到了百分之五十,遠超其他企業,股權結構和分配相對穩定合理。
(4)公司規模分析
大小企業實施員工持股的效果往往差距十分明顯。對於大企業而言,分配出去的股份不過是九牛一毛,占總體體量較少,因此即使員工有幸購入了公司股權,實際上也沒什麼話語權,達不到激勵效果。
而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本身公司規模就比較小,分配給每位員工的股權份額就比較多,員工有了更多話語權,也可以參與到公司管理中去,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工作積極性也大幅提高,公司內部的監督與管理得到很大的優化,信息溝通比起大公司也比較方便迅速,交流成本較小,大公司的消息不對稱問題也通常不會出現。
因此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在公司規模還小時,實行的員工持股制度十分關鍵,是關繫到能否為之後的良性成長打下基礎的重要節點。華為自成立之初就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持股制度雖粗糙但對小規模企業來說效果顯著。
隨著企業的壯大,員工持股制度愈發完善,也更加標准化、制度化。這並不是特例。比如,聯想成立之初就實行了員工持股,這對後面的成功壯大影響重大。
因此不難看出,上述案例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把員工持股作為一項持續的、長期的計劃,並在企業發展中優化升級。不只是臨時措施。
經營路徑分析
(1)成本費用分析
延續前面的分析思路,員工持股對公司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代理成本上,更多地是對公司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的影響。華為歷年費用總體呈下降趨勢,員工持股加強了對企業管理方面的控制,促使產業鏈結構優化,費用降低。華
為的成本費用率歷年都保持穩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從13年的TUP改革後,成本費用率從14%穩步下降到10%左右,這表明華為的成本費用得到了控制,生產效率提高,資源浪費減少,員工持股效果顯著,合理有效控制了開支。
(2)經營風險分析
應收賬款周轉率體現了一家企業資金流動情況,流動性強,說明資金鏈穩定,償債能力優秀,經營風險低。
在應收賬款的周轉率方面,2013年華為應收賬款周轉率為3.3,之後開始實施員工持股,周轉率穩健上升來到了7.21,兄州攔這表明華為公司資金回收快,營業收入穩定,償債能力強,經營效率高。除了資金流跡含動,公司的經營風險還會受到盈利能力以及生產狀況的影響。
公司收入穩定,生產資料充足,經營的風險也會隨之減少。觀察華為歷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不難發現,華為近十年來的收入漲幅十分明顯,對比20年和13年,短短不到十年時間里,營業收入就增長了四倍多,凈利潤也同幅度高漲。
同時,凈利潤隨著主營業務一同增加,說明華為主要收入來源是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是次要的,這表明華為公司的盈利能力十分穩定,不會出現資金斷流的情況,經營分析較低。
(3)資產收益率分析
總資產收益率作為盈利指標,與企業風險關聯密切,綜合反映了一家公司的市場競爭能力。總的來說資產收益率一般與企業盈利能力成正比,同時也體現了抗風險能力的強弱。
華為自2013年以來的總資產收益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僅在這兩年有小幅下降,雖然其數值相對於同行業內其他企業而言並不算很高,但是卻非常穩定,凈資產收益率雖然處於下降趨勢,但總體上也是處於穩定,並沒有出現陡增或陡降的情況,表明華為的公司的整體投資收益十分穩定,財政政策穩健,盈利能力優秀。
(4)銷售凈利率分析
從2013到2018年,華為的凈銷售利潤率一直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2013年銷售凈利率為8.79%,之後的每年都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波動程度。2016年7.1%的銷售凈利率比其前幾年有一定的下降,可能是因為TUP計劃實施後,研發投入要求變高,公司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創新中去了,凈利潤自然下降了。
分析2020年情況,銷售凈利率為7.25%,比前幾年都要低,但銷售收入是近幾年最高的。因此,這兩年凈利潤率的下降可能和華為遭到西方國家的阻礙有關,盡管如此,銷售凈利率仍處於較高水準。
這些數據充分證明,華為在進行員工持股計劃改革後,在ICT行業中獲利能力很好,不愧為通訊產業的龍頭老大。
㈤ 鴻蒙初辟驚天地,無形如何入賬中:華為鴻蒙系統背後的會計故事
《鴻蒙判山初辟驚天地,無形如何入賬中:華為鴻蒙系統背後的會計故事》:趙雨青、張智泉、楊培
本系列視頻為西南 財經 大學學猜則生製作,為學生課業學習成果,僅作為會穗沖棚計知識學習交流使用,本平台僅提供展示學生成果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
㈥ 華為已捐贈鴻蒙最核心基礎架構,如何看待這意味著什麼
這相當於華為放棄了開源鴻蒙的所有權,其他手機廠商想要使用的時候直接可以去「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獲得代碼。
簡單來說,華為已經建好了毛坯房然後華為自己精裝修了一間。其他手機廠商想要用的話,可以免費入住,但需要自己裝修。
鴻蒙現在才開始沒幾年,我們看看 iOS 和 Android,都已經十幾年了,應該留給鴻蒙足夠的時間。未來五到十年,我很看好鴻蒙的發展。而在今天,實事求是就好。最終各個廠商是否加入鴻蒙的陣營更多得還是商業方面的考量,靠的是硬實力,期待鴻蒙的進展。
㈦ 華為、蘋果、谷歌,系統「三國殺」開啟,鴻蒙生態圈「軟硬兼施」
文:李婷 石丹
制圖:焦震楠
ID:BMR2004
華為宣布捐獻出鴻蒙全部基礎能力,蘋果iOS15全新操作系統發布,谷歌Android12 Beta首批適配名單無華為身影,這是掀起「三國殺」節奏?
6月8日,2021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在線上召開,並推出了iOS15、WatchOS 8和macOS Monterey等新一代操作系統,沒有硬體發布。與往年不同的是,各大系統間的界限並不明顯,而是通過某個功能或者服務進行串聯,強調多設備協同能力。其中,macOS Monterey的重點突破在於支持多設備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多屏互動」是近幾年華為電子產品的主要賣點之一。6月2日,華為HarmonyOS 2面世,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稱,HarmonyOS是讓多種設備融合形成一個「超級終端」。緊接著,6月4日,華為公布,已然把鴻蒙操作系統的基礎能力全部捐獻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全面開源下全力打造鴻蒙生態圈。
另一方面,國泰君安研報顯示,現在全球范圍內Android的開發者數量達到2000萬,iOS開發者數量達到2400萬。而作為新晉者鴻蒙的開發者數量尚且不多,據王成錄介紹,目前鴻蒙開發者將近50萬,今年的目標要超過120萬。顯然,華為鴻蒙要建立系統持續性,生態圈的建設成了最大考驗。
華為捐獻鴻蒙全部基礎能力
「我們也知道只有基於開放的方式來做,鴻蒙的生態才有成功的可能。」對於華為捐獻出鴻蒙全慎鍵搭部的基礎能力,王成錄解釋,「華為把鴻蒙最核心的基礎架構的部分全部捐贈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各個廠家都可以平等地在開放原子基金會獲得代碼,生態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業務訴求做自己的產品,我們華為也是從開放原子基金會拿回來代碼,再疊加上我們的產品特性做的產品。所以後續企業是否採用鴻蒙系統,加入鴻蒙生態就是企業的商業選擇了。」
「華為鴻蒙在釋放一個信號,它在告訴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鴻蒙是公開、開放的,是類似安卓,甚至比安卓還要開放的系統。鴻蒙現在捐贈給了第三方的公益組織 ,並不隸屬於任何商業機構,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用。」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鴻蒙在邀請廣大硬體廠商、智能終端等合作及競爭夥伴加入進來,一起建立鴻蒙生態圈。
孫燕飈認為,除了表明態度,華為捐獻鴻蒙全部基礎能力也意味著鴻蒙在消除硬體競爭關系,想快速形成亮戚商業模式的閉合。「鴻蒙落地讓華為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進退維谷間,捐獻鴻蒙讓所有權不是華為,華為只是硬體『運動員』。把鴻蒙開放給國家,為小米、vivo等頭部廠商未來使用鴻蒙鋪平了道路。」
建生態圈的機會與挑戰
華為鴻蒙生態圈建設進行中。
隨著華為鴻蒙6月2日發布以及兩日後華為宣布已經把鴻蒙操作系統的基礎能力全部捐獻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消費者也將在多款智能終端體驗到萬物互聯的新場景新生態。
華為方面表示,華為的目標是到2021年底,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3億台,其中華為設備超過2億台,面向第三方合作夥伴的各類終端設備數量超過1億台。
華為方面表示,目前已有300+應用和服務夥伴、1000+硬體夥伴、50萬+開發者共同參與到鴻蒙生態建設當中。華為預計,2021年將有40多個主流品牌成為鴻蒙體驗的新入口。
6月2日HarmonyOS 2的發布會上,余承東提及,鴻蒙操作系統超越了過去安卓系統時代,並解決了安卓系統越用越老、卡頓及老化等問題,進一步提升消費者體驗。顯然,對標安卓並直言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感的背後,是華為方面希望更多的廠商加入HarmonyOS 2以完成華為鴻蒙操作系統的生態建設。
畢竟,數字經濟的底盤就是操作系統,而操作系統開發只是第一步,真正決定這個系統是否能活下去,是否具備持續性,生態才是關鍵。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曾對媒體表示,16%的市場份額是操作系統的一條生死線,這是操作系統能否形成穩定的生態寬拿閉環的體現。縱觀 歷史 ,Windows Phone、諾基亞、三星、黑莓均嘗試過布局手機的操作系統,實際上都經歷了失敗。據StatCounter數據顯示,目前來看,移動端仍舊是蘋果和安卓占據絕對優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移動端操作系統份額的72.2%是谷歌Android,蘋果iOS則佔比26.99%,合計99.19%,其他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佔比不足1%。
「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顧慮是,目前手機廠商的收入不完全來自硬體銷售,更多地是來自生態收入。如果手機企業使用華為的操作系統,則企業在其中的所有廣告收入、應用下載量、生態體系都會被華為知道,如果企業是年銷量超過5000萬台,單就廣告收入,用戶數據就會被對方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顧慮。」葛甲認為,華為鴻蒙操作系統的推廣,是需要時間來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開發者之間的信任,不過其中的技術、資金、運營理念也非常重要。
HarmonyOS 2之於華為,並不僅僅是手機
萬聯證券5月31日發布研報稱,「隨著鴻蒙系統在手機、平板等應用端的規模性應用,有助於完善國產操作系統及軟體應用的產業鏈生態,促進國產軟體的長期發展,同時搭載鴻蒙系統的產品也是中國自主可控創新發展的重要落地。」
葛甲也表示,行業對華為鴻蒙的期待主要是國產自主操作系統的問世,「通過掌控底層代碼,不受制於人,也沒有禁用問題。」
禁用與「缺芯」相關聯。2020年9月15日後,華為晶元全面斷供,業務受到沖擊,2020年成為華為近十年來增長率最低的一年。毫無疑問,美國對華為晶元供應鏈打擊的影響仍在持續。發布會上,余承東也表示,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P50系列上市時間待定。但華為會盡快解決,將P50帶給大家。
據第三方統計機構IDC數據顯示,2020年Q4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為3230萬台,市場份額為8.4%,同比大幅下降42.4%,在全球出貨量排名跌至第五,也是出貨量前五強中唯一一家出現銷量同比下滑的品牌。因而,華為HarmonyOS 2則被業內普遍認為是華為業務的新晉增長點。但另一方面,HarmonyOS的問世,雖是華為對美國制裁的應對之舉,但換個角度來看,何嘗不是時機成熟的順勢而為?
孫燕飈認為,華為鴻蒙的誕生核心在於中美貿易摩擦,先有美國對華為的晶元制裁和Google斷供的GMS服務,後有近期安卓升級的首批適配名單無華為。另一方面,如今所有的應用生態皆基於智能手機平台,各種IoT設備接連出現,但生態發展緩慢,顯現出設備協同能力不足,整體效率難提高。正如HarmonyOS 2發布會上余承東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智能家電設備的繁瑣步驟把消費者擋在門外,智能家居的APP安裝率不到10%,安裝後的使用率則不到5%。
系統「三強爭霸賽」開演?
6月8日,2021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在線上召開,並推出了iOS15、WatchOS 8和macOS Monterey等新一代操作系統。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蘋果的發布會強調,各大系統間的界限是通過某個功能或者服務進行串聯,來強調多設備協同能力。而「多屏互動」是近幾年華為電子產品的主要賣點之一。
眾所周知,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是微軟、蘋果和谷歌三家在統領操作系統,但在手機移動端卻是蘋果和谷歌的天下。對於新晉者華為鴻蒙的出現,不少網友表示,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終於出現了,將形成與iOS、Android三足鼎立之勢。
蘋果發布全新的操作系統,而其核心的盈利商業模式一部分也在iOS助力蘋果智能手機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數據,今年一季度,iPhone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44%為5700萬部,以17%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據Canalys數據,今年一季度iPhone在中國出貨量同比增長94%為1200萬部。另一方面,據StatCounter數據,移動端操作系統份額上,谷歌Android系統佔比達72.2%,蘋果iOS佔比26.99%,其他操作系統佔比不足1%。
國泰君安發布報告指出,「我們復盤操作系統發展史,可以發現一旦某一賽道操作系統的市場格局確定之後,後來者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性。Android在手機端非常強勢,但他還是無法參與到PC市場的競爭中,因為後來者需要挑戰的是先行者整個行業生態,現在全球范圍內Android的開發者數量達到2000萬,iOS開發者數量達到2400萬,後來者想要『革』這幾千萬人的『命』,難度可想而知。」
但面對市場份額的壓力,余承東曾表示,已售出超過10億台的華為全場景智慧連接設備中(含在網手機超7億台),約90%的存量和在售手機都可升級鴻蒙操作系統。那麼面對如此壓力,鴻蒙能否鼎足而立占據市場一隅?
「鴻蒙目前沒有一個盈利的商業模式,而盈利模式是靠參與者共同思考出來的。因此華為生態的『攤子』越大,參與者越眾越容易快速形成盈利的商業模式。」孫燕飈認為,從產品及硬體層面來說,蘋果、安卓和華為可以是「三國殺」,但從操作系統來說並不存在競爭關系。「蘋果是封閉式的自用系統,而安卓是第三方開放式應用系統,而華為鴻蒙是面向物聯網的系統層面的操作系統。目前 社會 在步入萬物互聯的AIoT時代,所有系統都要進行升級和兼容,既封閉又開放,未來的世界才會更加美好。而越來越智能的東西一定要有操作系統。谷歌雖然有新系統面向萬物互聯,但並沒有投入商用,而鴻蒙從這一點來說,是走在前列的。」
項立剛認為,目前鴻蒙是處在成長的初級階段。項立剛表示,「華為鴻蒙立足物聯網理念,這個思維是領先的,而華為作為世界頭部的手機硬體廠商,其銷售的量非常多,這些銷售出去的手機如果全部搭載鴻蒙操作系統,銷售基礎是有的。另一方面,從資金、技術和品牌號召力來說,華為也同樣具備了搶占市場的基礎」,但項立剛也表示,華為的最大機會還是做新的市場。
「大家都希望通過鴻蒙系統來解決手機的問題,但我認為它最終解決的恰恰不是手機的問題。」葛甲認為,如果說鴻蒙要和蘋果、安卓搶奪用戶,那麼在移動生態裡面是看不到鴻蒙的希望的。他分析道,「現在用戶習慣已經固定了,鴻蒙並沒有先發優勢。當一個市場態勢已經形成了之後,下大力氣挖掘存量是沒有用的,只有開發市場爭取增量才是明路。」鴻蒙的實際著力點就是物聯網,手機只是一個副產品。目前市場上存在大量物聯網的節點,這時需要一個系統去統籌。同時,物聯網發展極快,物聯網每年的增長節點都是過去 歷史 的總和,而這個物聯網統籌就是鴻蒙的操作系統。
對於鴻蒙在物聯網領域的未來發展,葛甲認為,鴻蒙如果成長起來或將成為物聯網行業中 游戲 規則的制定者。「物聯網技術谷歌有、蘋果有,但是它們缺乏相關的物聯網消費市場。我認為,中國的物聯網應用技術一定會是世界第一。因為物聯網的應用技術更多是應用在工業上。而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中國是唯一一個佔有全部工業門類分類的國家,其工業產值也是比美日德加起來的總和更多。做得好與不好另說,但中國是最好的一個物聯網消費市場。相比較之下,美國和歐洲是沒有這么多市場的。」
「華為設備間聯網做得很好,讓多設備共存、兼容以及相互間的數據實時轉換,這是物聯網的基礎。但同樣,華為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軟體人才不佔主導地位,它需要建立軟體文化;二是標准構建問題;三是前景好但無成功的商業案例。」不過葛甲也表示,機遇總比挑戰多,如果華為HarmonyOS一旦進軍物聯網,那必定是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