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資訊 » 中櫃神經系統中毒怎樣治療
擴展閱讀
水滴保自動扣費怎樣取消 2025-05-11 10:52:13
怎樣把絲巾變成衣服 2025-05-11 10:50:01
寶寶多少度是發燒 2025-05-11 10:47:55

中櫃神經系統中毒怎樣治療

發布時間: 2025-05-11 07:11:39

㈠ 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怎麼治好

老人四肢麻木,表現症狀為雙下肢腳踝以下,雙上肢肘彎到手麻木,這多是末稍神經炎的表現。 末梢神經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末梢神經損害的總稱,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手腕或腳踝部有襪套或手套樣麻木,故亦稱多發性神經炎。 引起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很多,如感染、中毒、營養障礙、代謝及內分泌障礙等,但最可能的是以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 建議做一下血糖、腦CT、頸椎等檢查,以明確引起末稍神經炎的病因。 治療方法: 1、甲鈷銨(彌可保、甲基維生素B12):能促進核酸-蛋白-脂肪的代謝,修復被損傷的神經組織。500μg,口服,每日3次; 2、尼莫地平:增加神經血流量,改善神經缺血缺氧,對神經有保護作用 20~40mg,每日3次。 3、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12 500微克,肌肉注射,每日1 次; 4、針灸治療: 主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沖。 配穴:手三里、外關、內關、陽陵泉、三陰交、太溪。 每次選主穴兩對, 留針 30min,每日1次, 10天為1療程;也可用電針療法,通電20min,留針20min,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下1療程。 5、穴位注射 維生素B12注射液1ml加當歸注射液(或復方丹注射液) 1ml加2%利多卡因0•2ml,用1次性注射器,每次選2~4個穴位,用酒精或碘膚消毒,每穴刺入後患者有酸脹感時注入 0•5ml混合葯液,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選擇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時,應停用肌肉注射維生素B12。

㈡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中樞神經系統(CNS)感染系指各種生物性病原體侵犯CNS實質、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根據感染的部位可分為: ①腦炎、脊髓炎或腦脊髓炎:主要侵犯腦和(或)脊髓實質; ②腦膜炎、脊膜炎或腦脊膜炎:主要侵犯腦和(或)脊髓軟膜; ③腦膜腦炎:腦實質與腦膜合並受累。根據發病情...況及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感染。根據特異性致病因子不同,有病毒性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和腦寄生蟲病之分。 CNS感染途徑有: ①血行感染; ②直接感染; ③神經干逆行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 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CNS最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HSV最常累及大腦顳葉、額葉及邊緣系統,引起腦組織出血性壞死和/或變態反應性腦損害,故HSE又稱為急性壞死性腦炎或出血性腦炎。 一. 病因及發病機制 HSV是一種嗜神經DNA病毒,分為I型和Ⅱ型,近90%的人類HSE是由Ⅰ型引起,6%-15%系由Ⅱ型所致。病毒先引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發感染,然後沿三叉神經各分支經軸索逆行至三叉神經節,並在此潛伏。數年後或機體免疫力低下時,非特異性刺激可誘發病毒激活,故約70%HSE起因於內源性病毒的活化,僅約25%的病例是由原發感染所致,病毒經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腦葉,或口腔感染後病毒經三叉神經人腦而引起腦炎。 兒童期發病的HSE多為病毒新近感染;絕大多數新生兒的HSE系HSV-Ⅱ引起,母親分娩時,生殖道分泌物與胎兒接觸是導致新生兒感染的主要原因。 二. 病理 病理檢查可發現顳葉、額葉等部位出血性壞死,大腦皮質的壞死常不完全,以皮質淺層和第3、5層的血管周圍最重,可見病變腦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壞死、軟化和出血,血管壁變性、壞死,血管周圍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急性期後可見小膠質細胞增生。病灶邊緣的部分神經細胞核內包涵體,包涵體也見於皮質及白質的星型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核內。軟腦膜充血,並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三.臨床表現 1.任何年齡均可患病,50%以上病例發生於20歲以上的成人;四季均可發病。原發感染的潛伏期為2-21天,平均6天;前驅期可有發熱、全身不適、頭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瀉等症狀。 2.多急性起病,約1/4患者可有口唇皰疹史;發病後患者體溫可高達38.4—40.0 oC,並有頭痛、輕微的意識和人格改變,有時以全身性或部分性運動性發作為首發症狀。隨後病情緩慢進展,精神症狀表現突出,如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言語減少、情感淡漠和表情 呆滯,病人呆坐或卧床,行動懶散,甚至不能自理生活,或表現木僵、緘默,或有動作增多、行為奇特及沖動行為,智能障礙也較明顯,部分病人可因精神行為異常為首發或唯一症狀而就診於精神科。 3.神經症狀可表現偏盲、偏癱、失語、眼肌麻痹、共濟失調、多動(震顫、舞蹈樣動作、肌陣攣)、腦膜刺激征等彌散性及局灶性腦損害表現。多數病人有意識障礙,表現意識模糊或譫妄,隨病情加重可出現嗜睡、昏睡、昏迷或去皮質狀態;部分病人在疾病早期迅即出 現明顯意識障礙。約1/3病人可出現全身性或部分性癇性發作,典型復雜部分性發作提示顳葉及額葉受損,單純部分性發作繼發全身性發作亦較常見。重症患者可因廣泛腦實質壞死和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形成而死亡。病程為數日至1-2個月。以往報道預後差,死亡率高達40%-70%,現因特異性抗HSV葯物的應用使多數患者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療,死亡率有所下降。 四.輔助檢查 1.腦電圖常出現彌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單側或雙側顳、額區異常更明顯,甚至可出現顳區的尖波與棘波。 2.頭顱CT可正常,也可見一側或雙側顳葉、海馬及邊緣系統局灶性低密度區;若低密度病灶中出現點狀高密度影提示顳葉有出血性壞死,更支持HSE的診斷。頭顱MRI有助於發現腦實質內長T1長T2信號的病灶。 3.腦脊液檢查壓力正常或輕度增高,重症者可明顯增高,細胞數明顯增多,以單個核細胞為主,可有紅細胞數增多,除外腰椎穿刺損傷則提示出血性壞死性腦炎;蛋白質呈輕、中度增高,糖與氯化物正常。 4.腦脊液病原學檢查對診斷頗有意義。包括: ①檢測HSV抗原; ②檢測HSV特異性lgM、lgG抗體; ③檢測CSF中HSV-DNA。 5.光鏡下顯示的腦組織病理學重要特徵為出血性壞死;電鏡下為核內Cowdry A型包涵體,可見於壞死區或其附近的少突膠質細胞及神經細胞核內,一個細胞核內可有多個包涵體。晚期患者可能找不到包涵體。 五.診斷及鑒別診斷 1.臨床診斷依據: ①口唇或生殖道皰疹史,或本次發病有皮膚、粘膜皰疹; ②發熱、明顯精神行為異常、抽搐、意識障礙及早期出現的局灶性神經系統損害體征; ③腦脊液紅、白細胞數增多(白細胞≥5/mm3),糖和氯化物正常; ④腦電圖以顳、額區損害為主的腦彌漫性異常; ⑤頭顱CT或MRI發現顳葉局灶性出血性腦軟化灶; ⑥特異性抗病毒葯物治療有效可間接支持診斷。 確診尚需選擇如下檢查: ①腦脊液中發現HSV抗原或抗體; ②腦組織活檢或病理發現組織細胞核內包涵體,或原位雜交發現HSV病毒核酸; ③腦脊液PCR檢測發現該病毒DNA; ④腦組織或腦脊液標本HSV分離、培養和鑒定。 2.本病需要與下列病毒性腦炎鑒別: (1)帶狀皰疹病毒性腦炎。 (2)腸道病毒性腦炎。 (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4)結核性腦膜炎。 六.治療 1.抗病毒化學葯物治療 無環鳥苷(阿昔洛韋,Acyclovir):常用劑量為15—30ms/(kS·d),分3次靜脈滴注,或500me/次,每8小時一次,靜脈滴注,連用14-21天。若病情較重,可延長治療時間或再治療一個療程。副作用有譫妄、震顫、皮疹、血尿、血清轉氨酶暫時性升高等。對阿昔洛韋耐葯的HSV株,這類患者可改用膦甲酸鈉和西多福韋治療;膦甲酸鈉的用量是0.16mg/(kg·d),連用14天;西多福韋(Cidofovir)的用量為5mg/kg,靜脈注射,每周1次,共2周。其後隔一周注射3—5mR/kz,可再用數次。 2.免疫治療包括: ①干擾素及其誘生劑:干擾素治療劑量為60X106IU/日,連續肌肉注射30天; ②轉移因子:治療劑量為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周1—2次;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對病情危重、頭顱CT見出血性壞死灶、以及腦脊液白細胞和紅細胞明顯增多者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10-15mg加糖鹽水500ml每日一次,10-14天;甲基強的松龍800-1000mg加入500ml糖鹽水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連用3—5天;隨後改用強均鬆口服,每日80mg清晨頓服,以後逐漸減量。 3.全身支持治療對重症及昏迷的病人至關重要,注意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小量輸血,或給予靜脈高營養或復方氨基酸,或給予大劑量免疫球蛋白靜脈滴注;並需加強護理,預防褥瘡及呼吸道感染等並發症。 4.對症治療包括對高熱的病人進行物理降溫,以及抗驚厥、鎮靜和脫水降顱壓等,嚴重腦水腫的病人應早期大量及短程給予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恢復期可進行康復治療。 病毒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一組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軟膜和蛛網膜)彌漫性炎症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發熱、頭痛和腦膜刺激征。病毒性腦膜炎是臨床最常見的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 meningitis)。 一. 病因及發病機制 85%-95%病毒性腦膜炎由腸道病毒引起。該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個不同亞型,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蟲媒病毒和HSV也是引起本病的較常見病原體,但腮腺炎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帶狀皰疹病毒及流感病毒則少見。 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少

㈢ 神經受損怎樣才可以慢慢恢復好

神經受損是指神經組織受到破壞或損傷,通常導致功能障礙或疾病。神經受損可以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或外周神經系統(神經和神經末梢)。神經受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創傷、炎症、中毒、營養不良和遺傳因素等。

神經受損的恢復過程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涉及到多個方面的治療方法和自我管理。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神經受損患者恢復的方法:

1. 找到並治療引起神經受損的原因:首先要找到引起神經受損的原因,如感染、糖尿病、創傷等,並積極治療這些疾病或病因。

2. 葯物治療:根據神經受損的類型和症狀,醫生可能會開具一些葯物來減輕疼痛、控制痙攣、改善神經傳導等。例如,抗炎葯物可以減輕炎症反應,抗抑鬱葯物可以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抗驚厥葯物可以控制癲癇發作等。

3. 神經康復治療:神經康復治療是一種通過物理治療、理療和運動療法等方法來改善神經功能和恢復身體活動能力的訓練。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通過刺激神經和肌肉,增加神經傳導速度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協調能力。例如,物理治療師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療法來恢復受損的肌肉功能,職業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重新學習日常生活技能。

4. 營養和補充劑: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適當的營養素對神經受損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E、omega-3脂肪酸、葉黃素等都被發現對神經功能的恢復有積極作用。此外,一些中草葯如鱗毛、當歸、枸杞等也具有促進神經再生的效果。

5. 心理治療和支持:神經受損可能會對患者的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心理治療和心理支持也是恢復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患者可以接受心理咨詢,學會應對壓力和焦慮,尋求社會支持和理解。

6. 積極生活方式: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神經受損的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包括良好的睡眠、適量的運動、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入。此外,避免暴露在有毒物質和有害環境中也是重要的。

總結起來,神經受損的恢復需要綜合治療方法,包括尋找原因並進行治療、葯物治療、神經康復治療、營養和補充劑、心理治療和支持、積極生活方式等。重要的是,患者應與醫生和康復專家密切合作,進行個性化的治療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促進神經的恢復和功能的改善。

㈣ 精神葯物中毒如何急救

精神葯物的中毒,尤其是其慢性中毒(即精神葯物的濫用)已成為越來越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為了防止這種問題的出現及發展,應加強對醫務人員及青少年的宣傳教育,使人們了解濫用葯物的危害。那麼精神葯物中毒如何急救呢?
長期服用或短期過量應用精神葯物引起的各種臨床病症。精神葯物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葯、中樞擬交感葯、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葯、大麻類、尼古丁及煙草、致幻劑以及吸入性有機溶媒類。短期內過量服用這類葯物所致的臨床病症稱為急性中毒;而由於長期用葯所致的不良後果稱為慢性中毒,其中包括長期非醫療性用葯,即精神葯物的濫用。
中樞擬交感葯中毒
主要代表有苯丙胺和司卡因。其中毒常與用葯者、環境、劑量以及給葯途徑有關。苯丙胺具有很強的中樞興奮作用,服用過量時出現興奮、頭暈、震顫、反射亢進﹑無力﹑失眠﹑發熱﹑欣快感﹑攻擊﹑焦慮﹑譫妄﹑幻覺﹑驚恐等症狀。此外﹐還可能出現自殺或殺人傾向。繼興奮症狀之後﹐出現中樞抑制症狀﹐病人表現疲勞﹑冷淡﹑頭痛﹑頭暈﹑面色蒼白﹑心悸﹑心律不齊﹑血壓上升或下降﹑心絞痛發作等。消化道症狀有口乾﹑厭食﹑惡心﹑嘔吐﹑腹瀉。死亡原因多為高熱﹑驚厥或昏迷。
苯丙胺中毒劑量的變異較大﹐一般在15mg以上。搶救措施包括酸化尿液﹐以利毒物排出﹔用氯丙嗪對抗其中樞作用以及其它對症治療。
慢性中毒症狀與急性中毒時相似﹐只是精神異常更為常見﹐並可出現微血管損害﹑神經原染色質溶解等。由於苯丙胺抑制食慾﹐病人可出現酮症﹐體重明顯下降。同時有豐富的幻覺和妄想。停葯後症狀迅速消退﹐但偶爾也形成慢性病變。長期用苯丙胺容易產生耐受性和身體依靠性。突然斷葯後表現為渴望用葯﹑嗜睡﹑乏力﹑精神抑鬱等症。有人主張用三環類抗抑鬱葯治療。施行戒斷的原則與鎮靜安眠葯戒斷相同。可卡因具有與苯丙胺類似的中樞興奮效應和欣快作用。不同的是它的濫用潛力更大。可卡因中毒的特徵除了與苯丙胺相似的表現之外﹐主要是易引起心律失常和驚厥。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常常是致死的原因。中毒後的搶救及戒斷處理原則與苯丙胺相似。可卡因的濫用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許多地方已成為阿片代用品。
精神葯物的中毒﹐尤其是其慢性中毒(即精神葯物的濫用)已成為越來越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為了防止這種問題的出現及發展﹐應加強對醫務人員及青少年的宣傳教育﹐使人們了解濫用葯物的危害。
同時﹐應加強對精神葯物的管理及對專業人員的培訓﹐開展對精神葯物使用情況的長期監測。如果你對葯物中毒的急救方法等有關中毒急救方面的知識還有疑問,請繼續關注倍領安全網葯物中毒治療安全常識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