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白馬寺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1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洞卜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庄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台、焚經台帶指、齊雲台、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台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台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辟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納行穗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台;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2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庄(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范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里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3 洛陽,是一座千年古都。聞名天下的古跡是一定少不了的,像龍門石窟、天津橋、白馬寺等等等等,很多。我最喜歡的就是白馬寺了。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曾有幸去過一回白馬寺。我完全被這座歷經兩千年風雨的中國第一古剎吸引住了。 這座古剎始建於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白馬寺內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壯觀的建築物。而且,白馬寺還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還被尊稱為「祖庭」和「釋源」。 據說: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庄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繞,輕盈飄盪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御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皇帝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於是漢明帝派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三年後,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了其中一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像等物品,此寺今天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古寺,還是一個有許多生動傳神的佛像和宏偉建築的地方。 我到白馬寺旅遊的時候,看到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佛像。不僅有形象生動有趣「歡喜佛」彌勒佛,還有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還有一個景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齊雲塔。這座佛塔雖然不是十分壯麗,但有弧度的塔身,給人以玲瓏、小巧的感覺。 白馬寺,是一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剎,是我們洛陽人的心中的驕傲!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4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後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 白馬寺大門東走約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層的齊雲塔,直插雲霄。齊雲塔始建於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毀。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白馬寺建築規模雄偉,現在的布局為明嘉靖時重修,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門東西兩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後院毗盧閣內的斷文碑,刻有白馬寺的歷史,是寺內重要古跡,所傳唐經幢(讀床)、元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來還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乾漆製成的,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據記載,三國魏時白馬寺前有大石榴,京師傳說:「白馬甜榴,一石如牛。」寺東還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齊雲塔。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5 朋友們: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後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後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築,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鍾、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築,左右對稱,布局規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創建歷史有關呢? 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庄(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相關文章:
1. 白馬寺導游詞
2.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3篇
3. 河南白馬寺導游詞五篇
4. 河南白馬寺導游詞精選5篇
5. 洛陽白馬寺英文導游詞3篇
② 洛陽白馬寺景點介紹
中國的佛教文化傳承悠久,而作為「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也在經歷了千年時光的打磨下,吃保存至今。作為中國佛教的發源地,這里的香火旺盛,更有不少的香客慕名前來祭拜。而關於白馬寺內的各個景點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吧!
白馬寺介紹
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哪喊十一年(公元68年),是在佛教文化傳入華夏之後,我國修建的第一座寺院,而正是由於白馬寺的修建,我國傳統的「僧院」才更名改變成為現在的「寺院」因此白馬寺也被大家稱之為是「」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地位、權重和分量都是很高的。
白馬寺傳承至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了,寺廟前期歷經了元朝、明朝、清朝三個鼎盛時期,在寺廟內更是保留著許多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了大量於元代築造的夾_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這不僅是寺廟內的文化體現,更是對於我國古文化研究的重扮巧要參考標准。
至近現代中國發展以後,白馬寺入選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歸納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後期修繕和改建後,寺廟內的建設設施也變得更加完善起來。
白馬寺景點介紹
山門
山門就是指大家進入白馬寺看到的第一座門,在上面正正好的鑲嵌著「白馬寺」的匾額,是白馬寺的形象代表李缺野。就如同我們大家的名字一樣。該匾額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筆力蒼勁有道,也是十分值得一賞的。
鍾鼓樓
鍾鼓樓是於1991年6月開始興建的,該鍾樓的建設,其主要作用是在晨曦和傍晚時分進行敲鍾,以此來提醒寺廟內僧人們的作息時間,也是在有佛事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而「馬寺鍾聲」也是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不少香客都會前來觀賞聆聽一番,感受寺廟的幽靜質朴也感受這鍾聲的寧靜悠遠。
③ 關於白馬寺的導游詞3篇
關於白馬寺的導游詞 範文 1: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白馬寺村,寺院建在紅崖子溝溝口東側的半崖上,隔湟水河與平安鎮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過。距西寧市25公里,距互助縣威遠鎮50公里。是互助縣旅遊景區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遊景點。白馬寺始建於公元十世紀末(藏傳佛教後弘期),又名金剛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剛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語稱「瑪藏觀」,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寺總面積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於半山崖的經堂、僧舍、石窟、金剛佛像、和大佛塔組成。「白馬寺」的來歷 傳說 較多,明萬曆十二年(1584),第三世__去佑寧寺等地途經此地,傳說坐騎死去,遂塑白馬於寺,故名「白馬寺」者為一種;該寺鬧數為安多地區首建的佛寺,類似河南的白馬寺,故名者為一種。該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剛雕像,背依險峰、面向湟水、目視前方、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稱「金剛窟寺」。白馬寺又稱「覺化寺」,取之於西藏佛教後弘鼻祖喇勤·貢巴饒賽於此地「自覺」「化眾」,開啟後弘法道,直到圓寂。由於白馬寺歷史悠久,素享盛名。後經清代、民國、「」三次被毀。1980年8月17日該重新得互開放,陸續修建了經堂、僧舍,吸引著很多各地的香客和遊客。主要景觀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關於白馬寺的導游詞範文2:
青海白馬寺藏語原稱「扎西切浪濤」,意為「吉祥佛法州」(不同於中原佛教的河南白馬寺)。她位於青海省貴德縣,距省會城市西寧約74公里。由第一世尼隆活佛創建於1596年,初建於加毛山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二世關嘉智巴嘉措活佛將白馬寺重建後又遷址於此。從此歷任轉世的「關嘉活佛」在此傳經布施,惠澤四方百里。
青海白馬寺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在於她嫌彎派歷史悠久和重要的寺院地位,是周圍漢,藏,土等各民族群眾求吉祥保平安的聖地,同時還特別在於它精美奇特的建築,令人觀嘆。
遠望該寺,依山而建,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走進她的身邊,玲瓏精巧的門樓使你眼前一亮。門樓為三層橫木方斗拱歇山頂式閣樓,每層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頂,簡瓦鋪面,四角高挑,橫脊豎脊以鏤空雕花青磚砌成,上飾龍頭磚雕。最高層橫脊上塑有鎦金雙鹿靈芝,光彩奪目。門樓木結構以礦物顏料繪以金龍金鳳,浮雲花卉,色彩艷麗,經久不褪。門樓整體巍峨險峻,雍容華貴。據說像這種建築的門樓在青海再無第二。不僅 如此,其門樓尚有玄妙之處,大風刮來,整個樓體顫顫悠悠,左右搖擺,但自建成已有200多年結構還完好如初。
經過門樓走進寺院,便是平整寬大的經堂院。東,西,南三面建有兩層迴廊芹賀式樓房,中間是跳「官經」的場所。
踏上正北十多層青磚台階寺院建築的第二層大經堂。大經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的歇山頂式二層空心樓。面闊九間,進深九間,屋頂重檐疊堆,雕花磚砌。
大經堂正門兩側為彩色壁畫,上繪《封神演義》中的魔家四將。打開經堂正門,裡面幽暗深造,朦朦朧朧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百根方形紅漆大柱,縱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處,真不知經堂深有幾許。正中數根通天屋柱,真有頂天立地之勢。
大經堂中,共有各種珍貴佛像及兩部《甘珠爾》,勝樂金剛佛像,班禪大法台,吉祥天女,乃穹護法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大經堂後是大佛殿,為白馬寺的第三層,內塑大佛一座,高約10米。走進大殿須仰視才能見到佛面。大佛堂西側有一尊石雕大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古樸渾厚,線條粗獷,佛像背依險峰,面臨潢水,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擋潢水沖擊,以保山寺安然。石雕佛像背後有一石窟,窟內有宋代壁畫,約有8平方米,依稀可辨,為佛本身 故事 。
相傳九世班禪從西藏回青海塔爾寺傳經說法,白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牽白馬去塔爾寺邀請班禪。白馬寺距塔爾寺約百十里路程,途中還要穿過亂石堆積的峽谷,翻越白雪皚皚海拔3400米的拉雞山,但這白馬往返只用了一天時間,因此被視為神馬,白馬寺也因此而得名。
白馬寺在藏傳給佛教格魯派的寺院中,由於一世至五世的「關嘉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的堪布,大發台,並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府邸,所以白馬寺很早就是塔爾寺的屬寺。現任七世關嘉洛桑協主彭措尖活佛是白馬寺管委會主任,為塔爾寺的四大排位活佛。目前寺里仍設有顯宗學院,僧侶經40餘人。每年正月十五, 端午節 及佛教紀念日,方圓幾百里,甚至西藏,甘肅等地的各民族佛教徒都來此頂禮膜拜。該寺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影響卻遠及國內藏區,沐澤青藏高原。
關於白馬寺的導游詞範文3:
白馬寺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湟水北岸。古稱金剛崖寺,藏語稱瑪藏觀,建於11世紀。相傳它的創建與藏傳佛教史稱之為「下路宏傳」的復興佛教活動的首創人喇勤·貢巴饒賽有關。寺內曾供有他的 泥塑 佛身像。山崖下現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雕像古樸渾厚,左手托缽,右手做推移狀,佛像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消除水患的願望。
白馬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白馬寺村,寺院建在紅崖子溝溝口東側的半崖上,隔湟水河與平安鎮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過。距西寧市25公里,距互助縣威遠鎮50公里。是互助縣旅遊景區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遊景點。白馬寺始建於公元十世紀末(藏傳佛教後弘期),又名金剛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剛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語稱「瑪藏觀」,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馬寺總面積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於半山崖的經堂、僧舍、石窟、金剛佛像、和大佛塔組成。
「白馬寺」的來歷傳說較多,明萬曆十二年(1584),第三世__去佑寧寺等地途經此地,傳說坐騎死去,遂塑白馬於寺,故名「白馬寺」者為一種;該寺為安多地區首建的佛寺,類似河南的白馬寺,故名者為一種。該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剛雕像,背依險峰、面向湟水、目視前方、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稱「金剛窟寺」。白馬寺又稱「覺化寺」,取之於西藏佛教後弘鼻祖喇勤·貢巴饒賽於此地「自覺」「化眾」,開啟後弘法道,直到圓寂。由於白馬寺歷史悠久,素享盛名。後經清代、民國、「」三次被毀。
1980年8月17日該重新得互開放,陸續修建了經堂、僧舍,吸引著很多各地的香客和遊客。主要景觀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關於白馬寺的導游詞相關 文章 :
1. 白馬寺導游詞
2. 山西晉城白馬寺導游詞
3. 泉州開元寺導游詞
4. 泉州開元寺導游詞3篇
5. 玄武湖導游詞3篇
④ 介紹中國景點的法文版PPT
Luoyang se trouve dans l'ouest de la province Henan. La ville poss, 13 dynasties ont successivement établi leur capitale à Luoyang,
Luoyang se trouve dans l'ouest de la province Henan. La ville possédant une histoire culturelle de plus de 3000 ans est l'une des 7 anciennes capitales de la Chine. Dans l'histoire, 13 dynasties ont successivement établi leur capitale à Luoyang. Cette histoire a laissé à la ville son rayonnant patrimoine culturel brillant et ses ressources touristiques inépuisables.
洛陽座落於河南省的西部。這座城市是中國7大古都之一,擁有3000多年的文化歷史。歷史上,有13個朝代的首都建在洛陽。這樣的歷史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殘暴的文化歷史遺產和旅遊資源。
. Cette histoire a laissé à la ville son rayonnant patrimoine culturel brillant et ses ressources touristiques inépuisables.
洛陽座落於河南省的西部。這座陪碼城蘆塵哪市是中國7大古都之一,擁有3000多年的文化歷史。歷史上,有13個朝代的首都建在洛陽。這樣的歷史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殘暴的文化歷史遺產和旅遊資源。
Luoyang est riche en sites historiques. On y trouve les Grottes de Longmen, une des 3 grandes grottes de Chine; le Temple de Baima, le premier temple bouddhiste officiel de Chine; le plus grand rassemblement de tombeaux monde, ainsi que le Temple de Shaolin situ, un des 5 monts les plus célèbres de Chine, et le parc forestier national Huaguoshan, etc,
Luoyang est riche en sites historiques. On y trouve les Grottes de Longmen, une des 3 grandes grottes de Chine; le Temple de Baima, le premier temple bouddhiste officiel de Chine; le plus grand rassemblement de tombeaux monde, ainsi que le Temple de Shaolin situé dans le mont de Song, un des 5 monts les plus célèbres de Chine, et le parc forestier national Huaguoshan, etc..
洛陽擁有繁多的名勝,如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中國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世界最大的陵墓,還有位於中國五大名山,嵩山上的少林寺,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等。
..
洛陽擁有繁多的名勝,如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中國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兄橘世界最大的陵墓,還有位於中國五大名山,嵩山上的少林寺,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等。
La ville de Luoyang est , des pivoines sont plantées partout dans les parcs, les parterres et le long des rues de Luoyang,
La ville de Luoyang est également le berceau de la pivoine. Les pivoines de Luoyang sont célèbres pour leurs couleurs splendides et leurs formes géantes. On dit que les pivoines de Luoyang sont les meilleures monde. De nos jours, des pivoines sont plantées partout dans les parcs, les parterres et le long des rues de Luoyang. En avril de chaque année, toutes les pivoines fleurissent. Le rouge, le blanc, le vert et le violet se mélangent pour nous offrir une très belle vision.
洛陽也是牡丹的搖籃。這里的牡丹以它壯麗的色彩和碩大的花朵而著名,公認是世界上最俏麗的牡丹。現在,洛陽的大街小巷,公園到處都種著牡丹。每年的四月,所有的牡丹將開花。紅的,白的,綠的,紫的將浮現給大家一幅竹苞松茂的圖畫。
. En avril de chaque année, toutes les pivoines fleurissent. Le rouge, le blanc, le vert et le violet se mélangent pour nous offrir une très belle vision.
洛陽也是牡丹的搖籃。這里的牡丹以它壯麗的色彩和碩大的花朵而著名,公認是世界上最俏麗的牡丹。現在,洛陽的大街小巷,公園到處都種著牡丹。每年的四月,所有的牡丹將開花。紅的,白的,綠的,紫的將浮現給大家一幅竹苞松茂的圖畫。
PPT 自己做一下吧,添加一些洛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