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電腦的電路是怎樣工作
擴展閱讀
怎樣將圖片粘貼成表格 2025-08-29 05:35:40
怎樣p圖五星紅旗的軟體 2025-08-29 04:39:31
戴爾電腦怎樣找到設置 2025-08-29 04:36:51

電腦的電路是怎樣工作

發布時間: 2022-04-19 13:22:52

⑴ 電腦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電腦原理概述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電腦的工作原理跟電視機、VCD機差不多,您給它發一些指令,它就會按您的意思執行某項功能。不過,您可知道,這些指令並不是直接發給您要控制的硬體,而是先通過前面提過的輸入設備,如鍵盤、滑鼠,接收您的指令,然後再由中央處理器(CpU)來處理這些指令,最後才由輸出設備輸出您要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用一道簡單的計算題來回想一下人腦的工作方式。

題目很簡單:8+8÷4=?

首先,我們得用筆將這道題記錄在紙上,記在大腦中,再經過腦神經元的思考,結合我們以前掌握的知識,決定用四則運算規則和九九乘法口訣來處理,先用腦算出8÷4=2這一中間結果,並記錄於紙上,然後再用腦算出8+2=10這一最終結果,並記錄於紙上。

通過做這一簡單運算題,我們發現一規律:首先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將捕捉的信息輸送到大腦中並存儲起來,然後對這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再由大腦控制人把最終結果,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

電腦正是模仿人腦進行工作的(這也是「電腦」名稱的來源),其部件如輸入設備、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出設備等分別與人腦的各種功能器官對應,以完成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

下圖即為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圖。接下來我們將從幾個概念來了解一下電腦。

二、硬體和軟體的概念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電腦是什麼樣的,及電腦內部是怎樣組成的,這些都是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的東西或設備,那些構成電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元器件、電路板、零部件等物理實體和物理裝置,我們把這些設備都叫做電腦硬體。一個電腦系統中只有硬體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能為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在電腦系統中添加了相應的軟體後,電腦才能發揮它巨大的作用,才能實現我們所要求的目的。給硬體配備「思想」即指揮它如何工作的軟體就使它成為令我們驚奇的電「腦」。

所謂軟體,就是安裝或存儲在電腦中的程序,有時這些軟體也存儲在外存儲器上,如光碟或軟盤上。我們所知道的軟體有: Windows98、Office97辦公軟體、金山詞霸、幸福之家、超級解霸等等。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例子,來進一步理解軟體、硬體的概念。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VCD碟片,就這張碟片本身來說,它只是一個硬體,用來播放VCD的影碟機也是一個硬體,而存儲在碟片上的圖象和音樂就是軟體。

軟體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象Windows 98這樣的軟體(也叫做操作系統)就是系統軟體,而象「金山詞霸2000」這樣的軟體就是應用軟體。

通過了解軟體、硬體的概念,我們也就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那就是,硬體和軟體是相互依存的,硬體為軟體提供了物質基礎,也就是說軟體離開了相應硬體的支持,是無法發揮其作用的,而只有有了軟體的支持,也才能使硬體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並不是有了某種硬體就能運行所有的軟體,也不是有了某個軟體就能在所有的硬體上運行,這就是電腦中很普遍的兼容性問題。

電腦的硬體和軟體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完整的電腦系統,缺一不可,沒有軟體的電腦等於一堆廢銅爛鐵,無任何作用;同樣,沒有硬體,軟體也就如無源之水,尤如空中樓閣。它們只有相互配合,電腦才能正常運行。

三、基本輸入輸出系統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裸機的概念,簡單的說,裸機即是電腦硬體的組合,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電腦。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能直接操作裸機,必須通過一個叫做「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軟體系統(英文為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簡稱bIOS),才能操作控制裸機,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提供了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功能,如在屏幕上顯示一點,接收一個鍵盤字元的輸入等。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對電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系統的作用直接影響電腦的能否使用。同時幾乎所有電腦功能最終都是分解為一個個簡單的基本輸入輸出操作來實現。辟如畫一幅風景,就是由一系列不同顏色和亮度點的基本輸入輸出操作來完成。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存放在主板的只讀存儲器(英文為Read Only Memory,簡稱ROM)晶元中,平時不可修改,也沒必要修改,但惡性計算機病毒除外,1999年4月26日席捲全球的CIH病毒就破壞了相當一部份電腦的bIOS系統,弄得大家只好找專家才能修復。

四、操作系統的概念

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外面,才是我們平常念叨的Windows98或Windows2000系統,在電腦界,這些軟體又叫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專門負責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並提供操作電腦所需的工作界面。有了它們,人們才可以方便自如地使用電腦。正是由於操作系統的飛速發展,才使計算機的使用從高度專業化的技術人員手中,走向了廣大普通用戶手中,同樣也正是由於操作系統的飛速發展,才使得計算機的應用出現了多姿多彩的今天。

操作系統是管理計算機軟硬體資源的一個平台,沒有它,任何計算機都無法正常運行。在個人電腦發展史上,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操作系統,其中最為常用的有五種:Dos、windows、Linux、Unix/Xenix、OS/2,下面分別介紹這五種電腦操作系統的發展過程和功能特點。

Dos操作系統

從1981年問世至今,Dos經歷了7次大的版本升級,從1.0版到現在的7.0版,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但是,Dos系統的單用戶、單任務、字元界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沒有變化,因此它對於內存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圍內。

Dos最初是為IbM-pC開發的操作系統,因此它對硬體平台的要求很低,即使對於Dos6.22這樣的高版本Dos,在640Kb內存、40Mb硬碟、80286處理器的環境下也可正常運行,因此Dos系統既適合於高檔電腦使用,又適合於低檔電腦使用。

常用的Dos有三種不同的品牌,它們是Microsoft公司的MS-Dos、IbM公司的pC-Dos以及Novell公司的DR_Dos,這三種Dos都是兼容的,但仍有一些區別,三種Dos中使用最多的是MS-Dos。

Dos系統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它支持眾多的通用軟體,如各種語言處理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文字處理軟體、電子表格。而且圍繞Dos開發了很多應用軟體系統,如財務、人事、統計、交通、醫院等各種管理系統。鑒於這個原因,盡管Dos已經不能適應32位機的硬體系統,但是仍廣泛流行,而且在未來的幾年內也不會很快被淘汰。

windows系統

windows是Microsoft公司在1985年11月發布的第一代窗口式多任務系統,它使pC機開始進入了所謂的圖形用戶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時代。在圖形用戶界面中,每一種應用軟體(即由windows支持的軟體)都用一個圖標(Icon)表示,用戶只需把滑鼠移到某圖標上,雙擊該圖標即可進入該軟體應用窗口,這種界面方式為用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把計算機的使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windows1.X版是一個具有多窗口及多任務功能的版本,但由於當時的硬體平台為pC/XT,速度很慢,所以windows1.X版本並未十分流行。1987年底Microsoft公司又推出了MS-windows2.X 版,它具有窗口重疊功能,窗口大小也可以調整,並可把擴展內存和擴充內存作為磁碟高速緩存,從而提高了整台計算機的性能,此外它還提供了眾多的應用程序:寫字板Write、記事本Notepad、計算器Calculator、日歷Calendar……等。隨後在88年、89年又先後推出了MS-windows/286-V2.1和MS-windows/386 V2.1這兩個版本。

1990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3.0,它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具有強大的內存管理,且提供了數量相當多的windows應用軟體,因此成為386、486微機新的操作系統標准。隨後,windows發表3.1版,而且推出了相應的中文版。3.1版較之3.0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受到了用戶歡迎,是當時最流行的windows版本。其中文版為windows 3.2。

1995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95(也稱為Chicago或windows4.0)。在此之前的windows都是由Dos引導的,也就是說它們還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而windows95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並在很多方面作了進一步的改進,還集成了網路功能和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功能,是一個全新的32位操作系統。

1998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95的改進版windows98,windows98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把微軟的Internet瀏覽器技術整合到了windows95裡面,使得訪問Internet資源就像訪問本地硬碟一樣方便,從而更好地滿足了人們越來越多的訪問Internet資源的需要。

windows98是目前實際使用的主流操作系統。

近來,有關windows2000的宣傳是越來越多,說到windows2000,我們不能不提一下Microsoft公司的另一個產品----windowsNT系統(NT是New Technology即新技術的縮寫),windowsNT是真正的32位操作系統,與普通的windows系統不同,它主要面向商業用戶,有伺服器版和工作版之分,按原計劃,Microsoft公司准備在1999年將最新的工作站版本NT 5.0和普通的windows98統一為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即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這樣,無論對商業用戶還是普通個人用戶,以後Microsoft公司就只有一個windows操作系統了。

Linux系統

Linux是當今電腦界一個耀眼的名字,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個自由免費軟體,其本身是一個功能可與Unix和windows相媲美的操作系統,具有完備的網路功能。

Linux最初由芬蘭人Linus Torvalds開發,其源程序在Internet網上公開發布,由此,引發了全球電腦愛好者的開發熱情,許多人下載該源程序並按自己的意願完善某一方面的功能,再發回網上,Linux也因此被雕琢成為一個全球最穩定的、最有發展前景的操作系統。曾經有人戲言:要是比爾·蓋茨把windows的源代碼也作同樣處理,現在windows中殘留的許多bUG(錯誤)早已不復存在,因為全世界的電腦愛好者都會成為windows的義務測試和編程人員。

Linux操作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1.它是一個免費軟體,您可以自由安裝並任意修改軟體的源代碼。

2.Linux操作系統與主流的UNIX系統兼容,這使得它一出現就有了一個很好的用戶群。

3.支持幾乎所有的硬體平台,包括Intel系列,680x0系列,Alpha系列,MIpS系列等,並廣泛支持各種周邊設備。

目前,Linux正在全球各地迅速普及推廣,各大軟體商如Oracle、Sybase、Novell、IbM等均發布了Linux版的產品,許多硬體廠商也推出了預裝Linux操作系統的伺服器產品,當然,pC用戶也可使用Linux。另外,還有不少公司或組織有計劃地收集有關Linux的軟體,組合成一套完整的Linux發行版本上市,比較著名的有RedHat(即紅帽子)、Slackware等公司。目前較為流行的版本有RedHat Linux、紅旗Linux等。雖然,現在說Linux會取代Unix和windows還為時過早,但一個穩定性、靈活性和易用性都非常好的軟體,肯定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Unix系統

Unix系統是1969年問世的,最初是在中小型計算機上運用。最早移植到80286微機上的Unix系統,稱為Xenix。Xenix系統的特點是短小精幹,系統開銷小,運行速度快。經過多年的發展,Xenix已成為十分成熟的系統,最新版本的Xenix是SCO Unix和SCO CDT。當前的主要版本是Unix 3.2 V4.2以及ODT 3.0。

Unix是一個多用戶系統,一般要求配有8M以上的內存和較大容量的硬碟。

OS/2系統

1987年IbM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推出了pS/2(personal System/2)個人電腦。pS/2系列電腦大幅度突破了現行pC機的體系,採用了與其它匯流排互不兼容的微通道匯流排MCA,並且IbM自行設計了該系統約80%的零部件,以防止其它公司仿製。

OS/2系統正是為pS/2系列機開發的一個新型多任務操作系統。OS/2克服了Dos系統640Kb主存的限制,具有多任務功能。OS/2也採用圖形界面,它本身是一個32位系統,不僅可以處理32位OS/2系統的應用軟體,也可以運行16位Dos和windows軟體。

OS/2系統通常要求在4Mb內存和100Mb硬碟或更高的硬體環境下運行。

五、應用軟體的概念

顧名思義,應用軟體即是提供某種特定功能的軟體,如現在您使用的《WpS2000》、《WORD97》等,它們一般都運行在操作系統(如Windows98)之上,由專業人員根據各種需要開發。我們平時見到和使用的絕大部分軟體均為應用軟體,如殺毒軟體,文字處理軟體,學習軟體,游戲軟體,上網軟體等等。

下圖即為一套完整的電腦系統示意框圖。

到現在我們會發現,電腦的組成非常象我們人及人的行為:電腦的主機就類似與我們的大腦,因為,我們人是用大腦在思考問題進行運算的,同時我們的大腦還能記憶很多我們所遇見過的和學習過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叫做電腦的原因;電腦的外設就類似與人的眼、耳、四肢等,以及我們用來記錄所發生的事情或要做的事情的筆記本。但電腦與人有本質的不同,這就是電腦永遠是由人來控制的,是幫助人進行腦力勞動的工具。
參考資料:http://www.11401.com/web/study/01/4260.html

⑵ 電腦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啊大概

電腦其實只是電腦的硬體部份,完整的電腦系統應該是硬體(英文名叫hardware)和軟體(英文名叫software)的統一,就象錄像機和VCD機,它們本身只是一個塑料和金屬片堆積起來的部件,如果沒有錄像帶和VCD碟片,以及設定在機器內的控製程序,錄像機和VCD機純粹就是一堆廢塑料和金屬片,一點用處都沒有。同樣,沒有運行在硬體基礎之上的各種軟體,電腦也是一堆廢鐵。
因此,在認識了電腦的家之後,我們花點時間了解一下電腦軟體的相關知識,從而概貌性地掌握電腦工作的基本原理。這對於後面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學習,會很有幫助。
我們現在就去探究一下,電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

一、電腦原理概述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電腦的工作原理跟電視機、VCD機差不多,您給它發一些指令,它就會按您的意思執行某項功能。不過,您可知道,這些指令並不是直接發給您要控制的硬體,而是先通過前面提過的輸入設備,如鍵盤、滑鼠,接收您的指令,然後再由中央處理器(CPU)來處理這些指令,最後才由輸出設備輸出您要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用一道簡單的計算題來回想一下人腦的工作方式。
題目很簡單:8+8÷4=?
首先,我們得用筆將這道題記錄在紙上,記在大腦中,再經過腦神經元的思考,結合我們以前掌握的知識,決定用四則運算規則和九九乘法口訣來處理,先用腦算出8÷4=2這一中間結果,並記錄於紙上,然後再用腦算出8+2=10這一最終結果,並記錄於紙上。
通過做這一簡單運算題,我們發現一規律:首先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將捕捉的信息輸送到大腦中並存儲起來,然後對這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再由大腦控制人把最終結果,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
電腦正是模仿人腦進行工作的(這也是「電腦」名稱的來源),其部件如輸入設備、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出設備等分別與人腦的各種功能器官對應,以完成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

二、硬體和軟體的概念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電腦是什麼樣的,及電腦內部是怎樣組成的,這些都是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的東西或設備,那些構成電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元器件、電路板、零部件等物理實體和物理裝置,我們把這些設備都叫做電腦硬體。一個電腦系統中只有硬體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能為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在電腦系統中添加了相應的軟體後,電腦才能發揮它巨大的作用,才能實現我們所要求的目的。給硬體配備「思想」即指揮它如何工作的軟體就使它成為令我們驚奇的電「腦」。
所謂軟體,就是安裝或存儲在電腦中的程序,有時這些軟體也存儲在外存儲器上,如光碟或軟盤上。我們所知道的軟體有: Windows98、Office97辦公軟體、金山詞霸、幸福之家、超級解霸等等。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例子,來進一步理解軟體、硬體的概念。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VCD碟片,就這張碟片本身來說,它只是一個硬體,用來播放VCD的影碟機也是一個硬體,而存儲在碟片上的圖象和音樂就是軟體。
軟體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象Windows 98這樣的軟體(也叫做操作系統)就是系統軟體,而象「金山詞霸2000」這樣的軟體就是應用軟體。
通過了解軟體、硬體的概念,我們也就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那就是,硬體和軟體是相互依存的,硬體為軟體提供了物質基礎,也就是說軟體離開了相應硬體的支持,是無法發揮其作用的,而只有有了軟體的支持,也才能使硬體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並不是有了某種硬體就能運行所有的軟體,也不是有了某個軟體就能在所有的硬體上運行,這就是電腦中很普遍的兼容性問題。
電腦的硬體和軟體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完整的電腦系統,缺一不可,沒有軟體的電腦等於一堆廢銅爛鐵,無任何作用;同樣,沒有硬體,軟體也就如無源之水,尤如空中樓閣。它們只有相互配合,電腦才能正常運行。

三、基本輸入輸出系統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裸機的概念,簡單的說,裸機即是電腦硬體的組合,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電腦。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能直接操作裸機,必須通過一個叫做「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軟體系統(英文為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簡稱BIOS),才能操作控制裸機,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提供了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功能,如在屏幕上顯示一點,接收一個鍵盤字元的輸入等。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對電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系統的作用直接影響電腦的能否使用。同時幾乎所有電腦功能最終都是分解為一個個簡單的基本輸入輸出操作來實現。辟如畫一幅風景,就是由一系列不同顏色和亮度點的基本輸入輸出操作來完成。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存放在主板的只讀存儲器(英文為Read Only Memory,簡稱ROM)晶元中,平時不可修改,也沒必要修改,但惡性計算機病毒除外,1999年4月26日席捲全球的CIH病毒就破壞了相當一部份電腦的BIOS系統,弄得大家只好找專家才能修復。

四、操作系統的概念

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外面,才是我們平常念叨的Windows98或Windows2000系統,在電腦界,這些軟體又叫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專門負責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並提供操作電腦所需的工作界面。有了它們,人們才可以方便自如地使用電腦。正是由於操作系統的飛速發展,才使計算機的使用從高度專業化的技術人員手中,走向了廣大普通用戶手中,同樣也正是由於操作系統的飛速發展,才使得計算機的應用出現了多姿多彩的今天。 操作系統是管理計算機軟硬體資源的一個平台,沒有它,任何計算機都無法正常運行。在個人電腦發展史上,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操作系統,其中最為常用的有五種:DOS、windows、Linux、Unix/Xenix、OS/2,下面分別介紹這五種電腦操作系統的發展過程和功能特點。

DOS操作系統

從1981年問世至今,DOS經歷了7次大的版本升級,從1.0版到現在的7.0版,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但是,DOS系統的單用戶、單任務、字元界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沒有變化,因此它對於內存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圍內。

DOS最初是為IBM-PC開發的操作系統,因此它對硬體平台的要求很低,即使對於DOS6.22這樣的高版本DOS,在640KB內存、40MB硬碟、80286處理器的環境下也可正常運行,因此DOS系統既適合於高檔電腦使用,又適合於低檔電腦使用。

常用的DOS有三種不同的品牌,它們是Microsoft公司的MS-DOS、IBM公司的PC-DOS以及Novell公司的DR_DOS,這三種DOS都是兼容的,但仍有一些區別,三種DOS中使用最多的是MS-DOS。

DOS系統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它支持眾多的通用軟體,如各種語言處理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文字處理軟體、電子表格。而且圍繞DOS開發了很多應用軟體系統,如財務、人事、統計、交通、醫院等各種管理系統。鑒於這個原因,盡管DOS已經不能適應32位機的硬體系統,但是仍廣泛流行,而且在未來的幾年內也不會很快被淘汰。

windows系統

windows是Microsoft公司在1985年11月發布的第一代窗口式多任務系統,它使PC機開始進入了所謂的圖形用戶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時代。在圖形用戶界面中,每一種應用軟體(即由windows支持的軟體)都用一個圖標(Icon)表示,用戶只需把滑鼠移到某圖標上,雙擊該圖標即可進入該軟體應用窗口,這種界面方式為用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把計算機的使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windows1.X版是一個具有多窗口及多任務功能的版本,但由於當時的硬體平台為PC/XT,速度很慢,所以windows1.X版本並未十分流行。1987年底Microsoft公司又推出了MS-windows2.X 版,它具有窗口重疊功能,窗口大小也可以調整,並可把擴展內存和擴充內存作為磁碟高速緩存,從而提高了整台計算機的性能,此外它還提供了眾多的應用程序:寫字板Write、記事本Notepad、計算器Calculator、日歷Calendar……等。隨後在88年、89年又先後推出了MS-windows/286-V2.1和MS-windows/386 V2.1這兩個版本。

1990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3.0,它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具有強大的內存管理,且提供了數量相當多的windows應用軟體,因此成為386、486微機新的操作系統標准。隨後,windows發表3.1版,而且推出了相應的中文版。3.1版較之3.0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受到了用戶歡迎,是當時最流行的windows版本。其中文版為windows 3.2。

1995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95(也稱為Chicago或windows4.0)。在此之前的windows都是由DOS引導的,也就是說它們還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而windows95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並在很多方面作了進一步的改進,還集成了網路功能和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功能,是一個全新的32位操作系統。

1998年,Microsoft公司推出了windows95的改進版windows98,windows98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把微軟的Internet瀏覽器技術整合到了windows95裡面,使得訪問Internet資源就像訪問本地硬碟一樣方便,從而更好地滿足了人們越來越多的訪問Internet資源的需要。

windows98是目前實際使用的主流操作系統。

近來,有關windows2000的宣傳是越來越多,說到windows2000,我們不能不提一下Microsoft公司的另一個產品----windowsNT系統(NT是New Technology即新技術的縮寫),windowsNT是真正的32位操作系統,與普通的windows系統不同,它主要面向商業用戶,有伺服器版和工作版之分,按原計劃,Microsoft公司准備在1999年將最新的工作站版本NT 5.0和普通的windows98統一為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即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這樣,無論對商業用戶還是普通個人用戶,以後Microsoft公司就只有一個windows操作系統了。

Linux系統

Linux是當今電腦界一個耀眼的名字,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個自由免費軟體,其本身是一個功能可與Unix和windows相媲美的操作系統,具有完備的網路功能。

Linux最初由芬蘭人Linus Torvalds開發,其源程序在Internet網上公開發布,由此,引發了全球電腦愛好者的開發熱情,許多人下載該源程序並按自己的意願完善某一方面的功能,再發回網上,Linux也因此被雕琢成為一個全球最穩定的、最有發展前景的操作系統。曾經有人戲言:要是比爾·蓋茨把windows的源代碼也作同樣處理,現在windows中殘留的許多BUG(錯誤)早已不復存在,因為全世界的電腦愛好者都會成為windows的義務測試和編程人員。

Linux操作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1.它是一個免費軟體,您可以自由安裝並任意修改軟體的源代碼。

2.Linux操作系統與主流的UNIX系統兼容,這使得它一出現就有了一個很好的用戶群。

3.支持幾乎所有的硬體平台,包括Intel系列,680x0系列,Alpha系列,MIPS系列等,並廣泛支持各種周邊設備。

目前,Linux正在全球各地迅速普及推廣,各大軟體商如Oracle、Sybase、Novell、IBM等均發布了Linux版的產品,許多硬體廠商也推出了預裝Linux操作系統的伺服器產品,當然,PC用戶也可使用Linux。另外,還有不少公司或組織有計劃地收集有關Linux的軟體,組合成一套完整的Linux發行版本上市,比較著名的有RedHat(即紅帽子)、Slackware等公司。目前較為流行的版本有RedHat Linux、紅旗Linux等。雖然,現在說Linux會取代Unix和windows還為時過早,但一個穩定性、靈活性和易用性都非常好的軟體,肯定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Unix系統

Unix系統是1969年問世的,最初是在中小型計算機上運用。最早移植到80286微機上的Unix系統,稱為Xenix。Xenix系統的特點是短小精幹,系統開銷小,運行速度快。經過多年的發展,Xenix已成為十分成熟的系統,最新版本的Xenix是SCO Unix和SCO CDT。當前的主要版本是Unix 3.2 V4.2以及ODT 3.0。

Unix是一個多用戶系統,一般要求配有8M以上的內存和較大容量的硬碟。

OS/2系統

1987年IBM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推出了PS/2(Personal System/2)個人電腦。PS/2系列電腦大幅度突破了現行PC機的體系,採用了與其它匯流排互不兼容的微通道匯流排MCA,並且IBM自行設計了該系統約80%的零部件,以防止其它公司仿製。

OS/2系統正是為PS/2系列機開發的一個新型多任務操作系統。OS/2克服了DOS系統640KB主存的限制,具有多任務功能。OS/2也採用圖形界面,它本身是一個32位系統,不僅可以處理32位OS/2系統的應用軟體,也可以運行16位DOS和windows軟體。

OS/2系統通常要求在4MB內存和100MB硬碟或更高的硬體環境下運行。

五、應用軟體的概念

顧名思義,應用軟體即是提供某種特定功能的軟體,如現在您使用的《WPS2000》、《WORD97》等,它們一般都運行在操作系統(如Windows98)之上,由專業人員根據各種需要開發。我們平時見到和使用的絕大部分軟體均為應用軟體,如殺毒軟體,文字處理軟體,學習軟體,游戲軟體,上網軟體等等。
到現在我們會發現,電腦的組成非常象我們人及人的行為:電腦的主機就類似與我們的大腦,因為,我們人是用大腦在思考問題進行運算的,同時我們的大腦還能記憶很多我們所遇見過的和學習過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叫做電腦的原因;電腦的外設就類似與人的眼、耳、四肢等,以及我們用來記錄所發生的事情或要做的事情的筆記本。但電腦與人有本質的不同,這就是電腦永遠是由人來控制的,是幫助人進行腦力勞動的工具。

⑶ 電腦的基本工作原理

計算機的全名應該叫「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General-Purpose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這個名稱說明了計算機的許多性質。

「通用」說明計算機不是一種專用設備,我們可以把它與電話做一個比較。電話只能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別無他用。而計算機不僅可以作為計算根據,只要有合適的軟體,它也可以作為通訊工具使用,還能有無窮無盡的其他用途。

「電子」是計算機硬體實現的物理基礎,計算機是非常復雜的電子設備,計算機的運行最終都是通過電子電路中的電流、電位等實現的。

「數字」化是計算機一切處理工作的信息表示基礎。在計算機里,一切信息都是採用數字化的形式表示的,無論它原本是什麼。無論是數值、文字,還是圖形、聲音等等,在計算機里都統一到二進制的數字化表示上。數字化是計算機的一種基本特徵,也是計算機通用性的一個重要基礎。

「計算機」意味著這是一種能夠做計算的機器。計算機能夠完成的基本動作不過就是數的加減乘除一類非常簡單的計算動作。但是,當它在程序的指揮下,以電子的速度,在一瞬間完成了數以萬億計的基本動作時,就可能完成了某種很重大的事情。我們在計算機的外部看到的是這些動作的綜合效果。從這個意義上看,計算機本身並沒有多少了不起的東西,唯一了不起的就是它能按照指揮行事,做得快。實際上,更了不起的東西是程序、是軟體,每個程序或軟體都是特殊的,針對面臨的問題專門設計實現的東西。

目前對計算機的另一種流行稱呼是「電腦」,這是從香港台灣轉播開來的一個譯名,目前使用很廣泛。實際上這個名稱並不合適,很容易把人的理解引到錯誤的方向(或許這正是一些人有意或無意的目標)。我們從來不把原始人用於打樹上果子的木棍稱為「木手」,也不把火車稱為「鐵腳」。因為無論是木棍還是火車,雖然各有其專門用途方面的力量,各有其「長處」,但它們都只能在人手腳功能中很窄的一個方面有用,與手腳功能的普適性是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同樣,計算機能幫助人完成的也僅僅是那些能夠轉化為計算問題的事項,與人腦的作用范圍和能力相比,計算機的應用范圍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計算機的核心處理部件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目前各類計算機的CPU都是採用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製造的,它雖然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極端復雜。CPU的基礎材料是一塊不到指甲蓋大小的矽片,通過復雜的工藝,人們在這樣的矽片上製造了數以百萬、千萬計的微小半導體元件。從功能看,CPU能夠執行一組操作,例如取得一個數據,由一個或幾個數據計算出另一個結果(如做加減乘除等),送出一個數據等。與每個動作相對應的是一條指令,CPU接收到一條指令就去做對應的動作。一系列的指令就形成了一個程序,可能使CPU完成一系列動作,從而完成一件復雜的工作。

在計算機誕生之時,指揮CPU完成工作的程序還放在計算機之外,通常表現為一疊打了孔的卡片。計算機在工作中自動地一張張讀卡片,讀一張就去完成一個動作。實際讀卡片的事由一台讀卡機完成(有趣的是,IBM就是製造讀卡機起家的)。採用這種方式,計算機的工作速度必然要受到機械式讀卡機的限制,不可能很快。

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最早看到問題的症結,據此提出了著名的「存儲程序控制原理」,從而導致現代意義下的計算機誕生了。

計算機的中心部件,除了CPU之外,最主要是一個內部存儲器。在計算機誕生之時,這個存儲器只是為了保存正在被處理的數據,CPU在執行指令時到存儲器里把有關的數據提取出來,再把計算得到的結果存回到存儲器去。馮·諾依曼提出的新方案是:應該把程序也存儲在存儲器里,讓CPU自己負責從存儲器里提取指令,執行指令,循環式地執行這兩個動作。這樣,計算機在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就可以完全擺脫外界的拖累,以自己可能的速度(電子的速度)自動地運行。這種基本思想就是「存儲程序控制原理」,按照這種原理構造出來的計算機就是「存儲程序控制計算機」,也被稱做「馮·諾依曼計算機」。

到目前為止,所有主流計算機都是這種計算機,這里討論的都是這種計算機。(隨著對計算過程和計算機研究的深化,人們也認識到馮·諾依曼計算機的一些缺點,開展了許多目的在於探索其他計算機模式的研究工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工作的成果還遠未達到製造出在性能、價格、通用性、自然易用等方面能夠與馮·諾依曼計算機匹敵的信息處理設備的程度。這里我們就不打算進一步介紹這些方面的情況了。)

從CPU抽象動作的層次看,計算機的執行過程非常簡單,是一個兩步動作的簡單循環(圖1.5),稱為CPU基本執行循環。CPU每次從存儲器取出要求它執行的下一條指令,然後就按照這條指令,完成對應動作,循環往復,直到程序執行完畢(遇到一條要求CPU停止工作的指令),或者永無休止地工作下去。

CPU是一個絕對聽話、服從指揮的服務生,它每時每刻都絕對按照命令行事,程序叫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CPU能完成的基本動作並不多,通常一個CPU能夠執行的指令大約有幾十種到一二百種。另一方面,實際社會各個領域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需要應用計算機情況則是千差萬別、錯綜復雜。這樣簡單的計算機如何能應付如此繽紛繁雜的社會需求呢?答案實際上很簡單:程序。通過不同指令的各種適當排列,人可以寫出的程序數目是沒有窮盡的。這就像英文字母只有26個,而用英文寫的書信、文章、詩歌、劇作、小說卻可以無窮地多一樣。計算機從原理上看並不復雜,正是五彩繽紛的程序使計算機能夠滿足社會的無窮無盡的需求。

計算機的這種工作原理帶來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計算機具有通用性,一種(或者不多的幾種)計算機就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這使得人們可以採用大工業生產的方式進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增強計算機性能,降低成本。這使得計算機變得越來越便宜,與此同時性能卻越來越強。另一方面,通過運行不同的程序,不同的計算機,或者同一台計算機在不同的時刻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專用信息處理機器,例如計算器、文字處理器、記事本、資料信息瀏覽檢索機器、帳本處理機器、設計圖版、游戲機等等。甚至同一台計算機在一個時刻同時表現為多種不同的信息處理機器(只要在這台計算機中同時運行著多個不同的程序)。正是這種通用性和專用性的完美統一,使得計算機成為人類走向信息時代過程中最銳利的一件武器。

我們說CPU並不復雜,這是從原理上講的。而今天最先進的CPU又是極端復雜的東西,甚至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出的最復雜產品。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這里列舉其中最重要的兩個:

第一,人們對CPU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需要由計算機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復雜(現實社會總是不斷提出新問題,要求用計算機解決。一個復雜問題解決了,人們就看到了另一個更復雜的問題解決的希望,因而會去努力),完成一項工作需要執行的指令數越來越多。一個永遠也不能克服的困難是,計算機執行指令需要時間(請讀者記住計算機的這個本質性的缺點,這對於理解計算機是極端重要的)。雖然目前計算機執行指令的速度已經快得驚人(每秒鍾可以執行數以億計的指令),對於人希望用計算機解決的最復雜任務而言,CPU的速度將永遠是太慢了。為提高CPU在實際計算中的速度,人們開發了許多巧妙技術,而實現這些技術就大大地增加CPU本身的復雜性。

第二,需要用計算機處理的數據的情況越來越多。早期的計算機主要是處理數值性數據,例如整數、實數(在計算機里用一種稱為「浮點數」的方式表示),CPU也就只需要圍繞與這些數據類型有關的計算過程,提供一批指令。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新的應用需求層出不窮。例如,當計算機被廣泛用於圖形圖像聲音信號的處理時,雖然從理論上說CPU可以不改變(原有指令足以完成工作,只要寫出相應的程序),但人們也發現,增加一些新的特殊指令,對這些特殊數據形式的處理就能更有效。新指令的增加能大大提高CPU處理特殊數據形式的效率(有時是必須的,例如為了實時地處理高清晰度的三維動畫),由此帶來的一個副作用是使CPU變得更加復雜了。

過去人們常說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也把以這些方式構造起來的計算機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代計算機。今天回頭再看,這種說法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製造計算機的器件變化並不是根本性的(雖然其意義不可低估,例如在降低成本、減小體積方面),這個變化過程不過是人們尋求合適方式製造計算機的一個短暫的摸索階段,在大約二十年的時間里就已經完成了。從那以後,計算機的基本製造工藝再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另一方面,計算機發展史中其他的事件則更重要得多。例如:計算機的小型化和個人計算機的出現,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和發展,計算機使用形式和出現形式的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范圍中完成的)。

今天,人們還一直在研究真正新型的計算機,作為與普通計算機具有根本性差異的另類信息處理工具,它們能夠發明出來嗎?將在什麼時候出現?能夠具有今天計算機這樣的性能價格比、這樣的通用性與專用性的完美統一嗎?能夠取代目前流行的這類電子數字計算機嗎?我們正拭目以待。

⑷ 電腦工作原理圖解

先從存儲器入手,如果我們把一個存儲體比作一棟大樓,那麼每個存儲單元可看作大樓的每個房間,每個存儲單元可看作每個房間中的一張床位。(顯然每個房間都得有一個房間編號)主存的工作方式就是按存儲單元的地址號來實現對存儲字各位的存(寫入)、取(讀出)。為能實現按地址訪問的方式,主存中還必須配置兩個寄存器MAR(Memory Adress Register)和MDR(Memory Data Register)。MAR用來存放欲訪問的存儲單元的地址,其位數對應存儲單元的個數。MDR是存儲器數據寄存器,是用來存放從存儲體某單元取出的代碼或准備往某存儲單元存入的代碼,其位數與存儲字長相等
-----------再看控制器,控制器是計算機組成的神經中樞,由它來指揮全機各部件自動、協調地工作。具體而言,它首先要命令存儲器讀出一條指令,這叫作取指過程。接著,它要對這條指令進行分析,指出指令要完成什麼樣的操作,並按定址特徵指明操作數的地址,這叫分析過程。最後根據操作數所在的地址,取出操作數並完成某種操作,這叫做執行過程。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PC,指令寄存器IR以及控制單元CU幾部分組成。
-----------接著看I/O子系統,包括各種外部設備及相應的介面。每一個設備都是由I/O介面與主機聯系的,它接受CU發出的各種控制命令完成相應的操作。如鍵盤由鍵盤介面電路與主機聯系;列印機由列印機介面電路與主機聯系。
啟動機器後,控制器立即將程序計數器的內容送至主存的MAR(記作PC—MAR)並命令存儲器做讀操作,此刻主存「0」號單元的內容「0000010000001000」便被送入MDR內。然後由MDR送至控制器的IR(記作MDR—IR),完成了一條指令的取指過程。經CU分析操作碼「000001」為取數指令,於是CU又將IR中的地址碼「0000001000」。送至MAR,並命令存儲器做讀操作,將該地址單元中的操作數x送至MDR,再由MDR送至運算器的ACC(記作MDR,ACC),完成了此指令的執行過程。此刻,也即完成了第一條取數指令的全過程,即將操作數x送至運算器ACC中。與此同時,PC完成自動加1的操作,形成了下一條指令的地址「1」號。同上所述,由PC送至MAR,命令存儲器做讀操作,將「0001000000001001」送入MDR,又由MDR-->IR。接著CU分析操作碼「000100」為乘法指令,故CU又向存儲器發出讀命令,取出對應地址為
「0000001001」單元中的操作數o,經MDR送至運算器MQ,CU再向運算器發乘法操作命令,完成ax的運算,並把運算結果ox存放在ACC中。同時PC完成一次(PC)十1。PC,形成下一條指令的地址「2」號。依次類推,逐條取指、分析、執行,直至列印出結果。最後執行完停機指令後,機器便自動停機。
以上圖解及文字敘述就是計算機大體的工作原理,也就是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能較為簡單,至於上述每個部件的詳細解釋及相關作用,請登陸常用術語頁面進行詳細的查詢,在此不再一一說明......

⑸ 電腦是如何控制電路的麻煩告訴我

一般用三極體把電流進行逐級放大(需要外接電源,不違反能量守恆),電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通過繼電器實現低壓電路控制高壓電路的效果。 追問: 那意思就是說 三極體通過信號來增加電壓 那可是沒有通入高壓電 電腦怎麼發信號的呢? 回答: 我不太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1.電腦自身的指令系統就是電信號的形式。2.三極體有三個介面(極),在基極補充一個很小的Ib,就可以在集電極上得到一個較大的Ic,這就是所謂電流放大作用。 補充: 電子電路的電壓一般是3V、6V、12V,220V已經算是相當高的電壓了。 追問: 其實我就是比較好奇 那最後問一個問題 就是當我點關閉計算機時 電腦怎麼控制的三極體達到關閉計算機的呢? 回答: 這個東西我也沒怎麼想過,查了資料才知道的。關機後電腦的電源盒並沒有完全停止供電,而是仍然向主板和啟動電路提供電壓。而電腦上的開關也不是機械開關,而是向電源盒發出電脈沖信號的一種指令裝置。從這里可以看出,電腦從來沒有真正的切斷自身電源,並沒有關閉。如此而已。

⑹ 電腦是怎麼工作的

對於你這個問題我只有復制了,這個問題好強大、簡要說明就是打開電源他就工作了。 計算機的基本原理
計算機的基本原理是存貯程序和程序控制。預先要把指揮計算機如何進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稱為程序)和原始數據通過輸入設備輸送到計算機內存貯器中。每一條指令中明確規定了計算機從哪個地址取數,進行什麼操作,然後送到什麼地址去等步驟。
計算機在運行時,先從內存中取出第一條指令,通過控制器的解碼,按指令的要求,從存貯器中取出數據進行指定的運算和邏輯操作等加工,然後再按地址把結果送到內存中去。接下來,再取出第二條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揮下完成規定操作。依此進行下去,直至遇到停止指令。
程序與數據一樣存貯,按程序編排的順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自動地完成指令規定的操作是計算機最基本的工作原理。這一原理最初是由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於1945年提出來的,故稱為馮.諾依曼原理。
**計算機的存儲程序工作原理和硬體系統
馮·諾依曼結構
計算機系統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大部分組成。美藉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結構(John von Neumann)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其特點是:
1)使用單一的處理部件來完成計算、存儲以及通信的工作。
2)存儲單元是定長的線性組織。
3)存儲空間的單元是直接定址的。
4)使用低級機器語言,指令通過操作碼來完成簡單的操作。
5)對計算進行集中的順序控制。
6)計算機硬體系統由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五大部件組成並規定了它們的基本功能。
7)彩二進制形式表示數據和指令。
8)在執行程序和處理數據時必須將程序和數據道德從外存儲器裝入主存儲器中,然後才能使計算機在工作時能夠自動調整地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並加以執行。
這就是存儲程序概念的基本原理。
計算機指令
計算機根據人們預定的安排,自動地進行數據的快速計算和加工處理。人們預定的安排是通過一連串指令(操作者的命令)來表達的,這個指令序列就稱為程序。一個指令規定計算機執行一個基本操作。一個程序規定計算機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一種計算機所能識別的一組不同指令的*,管為該種計算機的指令*或指令系統。在微機的指令系統中,主要使用了單地址和二地址指令。其中,第1個位元組是操作碼,規定計算機要執行的基本操作,第2個位元組是操作數。計算機指令包括以下類型:數據處理指令(加、減、乘、除等)、數據傳送指令、程序控制指令、狀態管理指令。整個內存被分成若干個存儲單元,每個存儲單元一般可存放8位二進制數(位元組編址)。每個在位單元可以存放數據或程序代碼。為了能有效地存取該單元內存儲的內容,每個單元都給出了一個唯一的編號來標識,即地址。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按照馮·諾依曼存儲程序的原理,計算機在執行程序時須先將要執行的相關程序和數據放入內存儲器中,在執行程序時CPU根據當前程序指針寄存器的內容取出指令並執行指令,然後再取出下一條指令並執行,如此循環下去直到程序結束指令時才停止執行。其工作過程就是不斷地取指令和執行指令的過程,最後將計算的結果放入指令指定的存儲器地址中。計算機工作過程中所要涉及的計算機硬體部件有內存儲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計算器、控制器、運算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等,在以後的內容中將會著重介紹。
(一)計算機硬體系統
硬體通常是指構成計算機的設備實體。一台計算機的硬體系統應由五個基本部分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這五大部分通過系統匯流排完成指令所傳達的操作,當計算機在接受指令後,由控制器指揮,將數據眾輸入設備傳送到存儲器存放,再由控制器將需要參加運算的數據傳送到運算器,由運算器進行處理,處理後的結果由輸出設備輸出。
中央處理器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為中央處理單元,又稱中央處理器。CPU由控制器、運算器和寄存器組成,通常集中在一塊晶元上,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設備。計算機以CPU為中心,輸入和輸出設備與存儲器之間的數據傳輸和處理都通過CPU來控制執行。微型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又稱為微處理器。
控制器
控制器是對輸入的指令進行分析,並統一控制計算機的各個部件完成一定任務的部件。它一般由指令寄存器、狀態寄存器、指令解碼器、時序電路和控制電路組成。計算機的工作方式是執行程序,程序就是為完成某一任務所編制的特定指令序列,各種指令操作按一定的時間關系有序安排,控制器產生各種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微操作的命令信號,即微命令,以指揮整個計算機有條不紊地工作。當計算機執行程序時,控制器首先從指令指針寄存器中取得指令的地址,並將下一條指令的地址存入指令寄存器中,然後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由指令解碼器對指令進行解碼後產生控制信號,用以驅動相應的硬體完成指紋操作。簡言之,控制器就是協調指揮計算機各部件工作的元件,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根據種類指紋的需要綜合有關的邏輯條件與時間條件產生相應的微命令。
運算器
運算器又稱積極態度邏輯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運算器的主要任務是執行各種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算術運算是指各種數值運算,比如:加、減、乘、除等。邏輯運算是進行邏輯判斷的非數值運算,比如:與、或、非、比較、移位等。計算機所完成的全部運算都是在運算器中進行的,根據指令規定的定址方式,運算器從存儲或寄存器中取得操作數,進行計算後,送回到指令所指定的寄存器中。運算器的核心部件是加法器和若干個寄存器,加法器用於運算,寄存器用於存儲參加運算的各種數據以及運算後的結果。
(二)存儲器
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簡稱內存或主存)、外存儲器(簡稱外存或輔存)。外存儲器一般也可作為輸入/輸出設備。計算機把要執行的程序和數據存入內存中,內存一般由半導體器構成。半導體存儲器可分為三大類:隨機存儲器、只讀存儲器、特殊存儲器。
RAM
RAM是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其特點是可以讀寫,存取任一單元所需的時間相同,通電是存儲器內的內容可以保持,斷電後,存儲的內容立即消失。RAM可分為動態(Dynamic RAM)和靜態(Static RAM)兩大類。所謂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是用MOS電路和電容來作存儲元件的。由於電容會放電,所以需要定時充電以維持存儲內容的正確,例如互隔2ms刷新一次,因此稱這為動態存儲器。所謂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是用雙極型電路或MOS電路的觸發器來作存儲元件的,它沒有電容放電造成的刷新問題。只要有電源正常供電,觸發器就能穩定地存儲數據。DRAM的特點是集成密度高,主要用於大容量存儲器。SRAM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主要用於調整緩沖存儲器。
ROM
ROM是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它只能讀出原有的內容,不能由用戶再寫入新內容。原來存儲的內容是由廠家一次性寫放的,並永久保存下來。ROM可分為可編程(Programmable)ROM、可擦除可編程(Erasable Programmable)ROM、電擦除可編程(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OM。如,EPROM存儲的內容可以通過紫外光照射來擦除,這使它的內可以反復更改。
特殊固態存儲器
包括電荷耦合存儲器、磁泡存儲器、電子束存儲器等,它們多用於特殊領域內的信息存儲。
此外,描述內、外存儲容量的常用單位有:
①位/比特(bit):這是內存中最小的單位,二進制數序列中的一個0或一個1就是一比比特,在電腦中,一個比特對應著一個晶體管。
②位元組(B、Byte):是計算機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存在單位。一個位元組等於8個比特,即1 Byte=8bit。
③千位元組(KB、Kilo Byte):電腦的內存容量都很大,一般都是以千位元組作單位來表示。1KB=1024Byte。
④兆位元組(MB Mega Byte):90年代流行微機的硬碟和內存等一般都是以兆位元組(MB)為單位。1 MB=1024KB。
⑤吉位元組(GB、Giga Byte):目前市場流行的微機的硬碟已經達到4.3GB、6.4GB、8.1GB、12G、13GB等規格。1GB=1024MB。
⑥太位元組(TB、Tera byte):1TB=1024GB。
(三)輸入/輸出設備
輸入設備是用來接受用戶輸入的原始數據和程序,並將它們變為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存入到內存中。常用的輸入設備有鍵盤、滑鼠、掃描儀、光筆等。
輸出設備用於將存入在內存中的由計算機處理的結果轉變為人們能接受的形式輸出。常用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等。
(四)匯流排
匯流排是一組為系統部件之間數據傳送的公用信號線。具有匯集與分配數據信號、選擇發送信號的部件與接收信號的部件、匯流排控制權的建立與轉移等功能。典型的微機計算機系統的結構如圖2-3所示,通常多採用單匯流排結構,一般按信號類型將匯流排分為三組,其中AB(Address Bus)為地址匯流排;DB(Data Bus)為數據匯流排;CB(Control Bus)控制匯流排。
(五)微型計算機主要技術指標
①CPU類型:是指微機系統所採用的CPU晶元型號,它決定了微機系統的檔次。
②字長:是指CPU一次最多可同時傳送和處理的二進制位數,安長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功能、用途和應用范圍。如Pentium是64位字長的微處理器,即數據位數是64位,而它的定址位數是32位。
③時鍾頻率和機器周期:時鍾頻率又稱主頻,它是指CPU內部晶振的頻率,常用單位為兆(MHz),它反映了CPU的基本工作節拍。一個機器周期由若干個時鍾周期組成,在機器語言中,使用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機器周期數來說明指令執行的速度。一般使用CPU類型和時鍾頻率來說明計算機的檔次。如Pentium III 500等。
④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能執行的指令數。單位有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MFLOPS(秒百萬條浮點指令)
⑤存取速度:是指存儲器完成一次讀取或寫存操作所需的時間,稱為存儲器的存取時間或訪問時間。而邊連續兩次或寫所需要的最短時間,稱為存儲周期。對於半導體存儲器來說,存取周期大約為幾十到幾百毫秒之間。它的快慢會影響到計算機的速度。
⑥內、外存儲器容量:是指內存存儲容量,即內容儲存器能夠存儲信息的位元組數。外儲器是可將程序和數據永久保存的存儲介質,可以說其容量是無限的。如硬碟、軟盤已是微機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外部設備。迄今為止,所有的計算機系統都是基於馮·諾依曼存儲程序的原理。內、外存容量越大,所能運行的軟體功能就越豐富。CPU的高速度和外存儲器的低速度是微機系統工作過程中的主要瓶頸現象,不過由於硬碟的存取速度不斷提高,目前這種現象已有所改善。
我們先從最早的計算機講起,人們在最初設計計算機時採用這樣一個模型:
人們通過輸入設備把需要處理的信息輸入計算機,計算機通過中央處理器把信息加工後,再通過輸出設備把處理後的結果告訴人們。
其實這個模型很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處理的信息是1+1,你把這個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後,計算機的內部進行處理,再把處理後的結果告訴你。
早期計算機的輸入設備十分落後,根本沒有現在的鍵盤和滑鼠,那時候計算機還是一個大傢伙,最早的計算機有兩層樓那麼高。人們只能通過扳動計算機龐大的面板上無數的開頭來向計算機輸入信息,而計算機把這些信息處理之後,輸出設備也相當簡陋,就是計算機面板上無數的信號燈。所以那時的計算機根本無法處理像現在這樣各種各樣的信息,它實際上只能進行數字運算。
當時人們使用計算機也真是夠累的。但在當時,就算是這種計算機也是極為先進的了,因為它把人們從繁重的手工計算中解脫出來,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計算速度。
隨著人們對計算機的使用,人們發現上述模型的計算機能力有限,在處理大量數據時就越發顯得力不從心。為些人們對計算機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這種模型:
就是在中央處理器旁邊加了一個內部存儲器。這個模型的好處在於。先打個比方說,如果老師讓你心算一道簡單題,你肯定毫不費勁就算出來了,可是如果老師讓你算20個三位數相乘,你心算起來肯定很費力,但如果給你一張草稿紙的話,你也能很快算出來。
可能你會問這和計算機有什麼關系?其實計算機也是一樣,一個沒有內部存儲器的計算機如果讓它進行一個很復雜的計算,它可能根本就沒有辦法算出來,因為它的存儲能力有限,無法記住很多的中間的結果,但如果給它一些內部存儲器當「草稿紙」的話,計算機就可以把一些中間結果臨時存儲到內部存儲器上,然後在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取出來,進行下一步的運算,如此往復,計算機就可以完成很多很復雜的計算。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到計算機輸入和輸出方式的落後,改進這兩方面勢在必行。在輸入方面,為了不再每次扳動成百上千的開頭,人們發明了紙帶機。紙帶機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紙帶的每一行都標明了26個字母、10個數字和一些運算符號,如果這行的字母A上面打了一個孔,說明這里要輸入的是字母A,同理,下面的行由此類推。這樣一個長長的紙帶就可以代表很多的信息,人們把這個紙帶放入紙帶機,紙帶機還要把紙帶上的信息翻譯給計算機,因為計算機是看不懂這個紙帶的。
這樣雖然比較麻煩,但這個進步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在發明紙帶的同時,人們也對輸出系統進行了改進,用列印機代替了計算機面板上無數的信號燈。列印機的作用正好和紙帶機相反,它負責把計算機輸出的信息翻譯成人能看懂的語言,列印在紙上,這樣人們就能很方便地看到輸出的信息,再也不用看那成百上千的信號燈了。
不過人們沒有滿足,他們繼續對輸入和輸出系統進行改進。後來人們發明了鍵盤和顯示器。這兩項發明使得當時的計算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計算機有些類似了,而且在些之前經過長時間的改進,計算機的體積也大大地縮小了。鍵盤和顯示器的好處在於人們可以直接向計算機輸入信息,而計算機也可以及時把處理結果顯示在屏幕上。
可是隨著人們的使用,逐漸又發現了不如意之處。因為人們要向計算機輸入的信息越來越多,往往要輸入很長時間後,才讓計算機開始處理,而在輸入過程中,如果停電,那前面輸入的內容就白費了,等來電後,還要全部重新輸入。就算不停電,如果人們上次輸入了一部分信息,計算機處理理了,也輸出了結果;人們下一次再需要計算機處理這部分信息的時候,還要重新輸入。對這種重復勞動的厭倦導致了計算機新的模型的產生。
上面說的是硬體的工作原理,那麼在軟體上,我們又是如何使用計算機的呢?
在前面我們講過,我們可以通過操作系統給計算機布置工作,操作系統也可以把計算機的工作結果告訴我們。可是操作系統的功能也不是無限的,實際上計算機的很多功能是靠多種應用軟體來實現的。操作系統一般只負責管理好計算機,使它能正常工作。而眾多的應用軟體才充分發揮了計算機的作用。但這些應用軟體都是建立在操作系統上的,一般情況下,某一種軟體都是為特定的操作系統而設計的,因為這些軟體不能直接和計算機交換信息,需要通過操作系統來傳遞信息。
這就是所謂的「硬」、「軟」結合。硬體就是我們能看見的這些東西: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而軟體是我們看不見的,存在於計算機內部的。打個比方,硬體就好比人類軀體,而軟體就好比人類的思想,沒有軀體,思想是無法存在的,但沒有思想的軀體也只是一個植物人。一個正常人要完成一項工作,都是軀體在思想的支配下完成的。電腦和這相類似,沒有主機等硬體,軟體是無法存在的;而一個沒有軟體的計算機也只是一堆廢鐵。
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沒有講,就是操作系統是如何管理文件的呢?其實也很簡單,文件都有自己的名字,叫文件名,用來區分不同的文件的。計算機中的文件有很多,成千上萬,光用名字來區分也不利於查找,所以計算機中又有了文件夾的概念,把不同類型的文件存儲在不同的文件夾中,查找起來就快多了,也不會太亂。文件多了,可以分別存儲在不同的文件夾中,而當文件夾多了之後,再把一些相關的文件夾存儲在更在的文件夾中,這樣管理文件是比較科學的。

⑺ 電腦電源(輔助電路)的工作原理

不明白你的「輔助電路」電路是什麼意思,PC電源輸出多路,其中有一路5V叫StandBy,它是一直輸出的,只要電源供電。其餘各路輸出是看電腦開機還是關機了,關機時這些路都不輸出的,只有開機時輸出。
電腦開關機按鈕由那路5V(standby)供電給電源輸入信號控制其它路輸出。

⑻ 我想了解一下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電路方面)

樓主這樣的問題,看計算機的書,不容易找到答案。
看看電子專業的《數字電子技術》教材吧。
講的就是電路器件,與非門、觸發器、解碼器、編碼器...,
這些,就是構成
CPU
的組成部分,最後,還講到存儲器。
這門課程,還有實驗,高電平、低電平,也用萬用表測量電壓。
數字電子技術書上畫的圖,就是電子專業的電路圖。
而計算機專業的書上畫的圖,都是框圖,深入不到電路裡面去。
--------
看看我的網路空間,裡面有許多我設計的電路和程序。
特別是裸機的程序,完全沒有操作系統的支持,直接對硬體進行操作。
這就需要對硬體電路有充分的理解。
不但要知道
CPU
內部的操作,還有懂得外部電路的特性。
樓主所追求的,應該就是這些。
--------
《計算機原理》這樣的書,只能說的給外行看的。
對於樓主關心的《計算機到底是怎麼工作的(電路方面)》,
這種書,根本就不沾邊。

⑼ 電腦的工作原理是電路

基本功能:
晶元部
BIOS晶元:塊塊狀存儲器面存與該主板搭配基本輸入輸系統程序能夠讓主板識別各種硬體設置引導系統設備調整CPU外頻等BIOS晶元寫入便用戶更新BIOS版本獲取更性能及電腦新硬體支持利面便讓主板遭受諸CIH病毒襲擊 南北橋晶元:橫跨AGP插槽左右兩邊兩塊晶元南北橋晶元南橋位於PCI插槽面;CPU插槽旁邊散熱片蓋住北橋晶元晶元組北橋晶元核般情況主板命名都北橋核名稱命名(P45主板用P45北橋晶元)北橋晶元主要負責處理CPU、內存、顯卡三者間交通由於發熱量較需要散熱片散熱南橋晶元則負責硬碟等存儲設備PCI間數據流通南橋北橋合稱晶元組晶元組程度決定主板功能性能需要注意AMD平台部晶元組AMD CPU內置內存控制器採取單晶元式nVIDIA nForce 4便採用北橋設計AMDK58始主板內置內存控制器北橋便必集內存控制器減少晶元組製作難度同減少製作本現些高端主板南北橋晶元封裝起晶元提高晶元組功能 RAID控制晶元:相於塊RAID卡作用支持硬碟組各種RAID模式目前主板集RAID控制晶元主要兩種:HPT372 RAID控制晶元Promise RAID控制晶元
擴展槽部
所謂插拔部指部配件用插安裝用拔反安裝 內存插槽:內存插槽般位於CPU插座圖DDR SDRAM插槽種插槽線數184線 AGP插槽:顏色深棕色位於北橋晶元PCI插槽間AGP插槽1×、2×、4×8×AGP4×插槽間沒間隔AGP2×則PCI Express現前AGP顯卡較流行其傳輸速度高達2133MB/s(AGP8×) PCI Express插槽:隨著3D性能要求斷提高AGP已越越能滿足視頻處理帶寬要求目前主流主板顯卡介面轉向PCI ExprssPCI Exprss插槽1×、2×、4×、8×16×注:目前主板支持雙卡:(NVIDIA SLI/ ATI 交叉火力) PCI插槽:PCI插槽乳白色主板必備插槽插軟Modem、音效卡、股票接受卡、網卡、功能卡等設備 CNR插槽:淡棕色度PCI插槽半接CNR軟Modem或網卡種插槽前身AMR插槽CNRAMR同處於:CNR增加網路支持性並且佔用ISA插槽位置共同點都軟Modem或軟音效卡部功能交由CPU完種插槽功能主板BIOS啟或禁止
外介面部
硬碟介面:硬碟介面IDE介面SATA介面型號些主板集2IDE口通IDE介面都位於PCI插槽空間則垂直於內存插槽(橫著)新型主板IDE介面縮減甚至沒代SATA介面 軟碟機介面:連接軟碟機所用位於IDE介面旁比IDE介面略短些34針所數據線略窄些 COM介面(串口):目前數主板都提供兩COM介面別COM1COM2作用連接串列滑鼠外置Modem等設備COM1介面I/O址03F8h-03FFh斷號IRQ4;COM2介面I/O址02F8h-02FFh斷號IRQ3由見COM2介面比COM1介面響應具優先權現市面已難找基於該介面產品 PS/2介面:PS/2介面功能比較單僅能用於連接鍵盤滑鼠般情況滑鼠介面綠色、鍵盤介面紫色PS/2介面傳輸速率比COM介面稍快些使用雖現絕數主板依配備該介面支持該介面滑鼠鍵盤越越少部外設廠商再推基於該介面外設產品更推USB介面外設產品值提候由於該介面使用非廣泛使用者即使使用USB更願意通PS/2-USB轉接器插PS/2使用外加鍵盤滑鼠每代產品壽命都非介面現依使用效率極高久USB介面所完全取代能性極高 USB介面:USB介面現流行介面支持127外設並且獨立供電其應用非廣泛USB介面主板獲500mA電流支持熱拔插真做即插即用USB介面同支持高速低速USB外設訪問由條四芯電纜連接其兩條負電源另外兩條數據傳輸線高速外設傳輸速率12Mbps低速外設傳輸速率1.5Mbps外USB2.0標准高傳輸速率達480MbpsUSB3.0已經始現新主板久推廣 LPT介面(並口):般用連接列印機或掃描儀其默認斷號IRQ7採用25腳DB-25接並口工作模式主要三種:1、SPP標准工作模式SPP數據半雙工單向傳輸傳輸速率較慢僅15Kbps應用較廣泛般設默認工作模式2、EPP增強型工作模式EPP採用雙向半雙工數據傳輸其傳輸速率比SPP高達2Mbps目前已少外設使用工作模式3、ECP擴充型工作模式ECP採用雙向全雙工數據傳輸傳輸速率比EPP要高些支持設備現使用LPT介面列印機與掃描儀已經基本少使用USB介面列印機與掃描儀 MIDI介面:音效卡MIDI介面游戲桿介面共用介面兩針腳用傳送MIDI信號連接各種MIDI設備例電鍵盤等現市面已難找基於該介面產品 SATA介面:SATA全稱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列高級技術附件種基於行業標准串列硬體驅器介面)由Intel、IBM、Dell、APT、MaxtorSeagate公司共同提硬碟介面規范IDF Fall 2001Seagate宣布Serial ATA 1.0標準式宣告SATA規范確立SATA規范硬碟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150MB/s比PATA標准ATA/100高50%比ATA/133要高約13%隨著未續版本發展SATA介面速率擴展2X4X(300MB/s600MB/s)其發展計劃看未SATA通提升鍾頻率提高介面傳輸速率讓硬碟能夠超頻
工作原理
電路板面錯落致電路布線;面則稜角明各部件:插槽、晶元、電阻、電容等主機加電電流瞬間通CPU、南北橋晶元、內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介面及主板邊緣串口、並口、PS/2介面等隨主板根據BIOS(基本輸入輸系統)識別硬體並進入操作系統發揮支撐系統平台工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