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未來無線電腦會變成怎樣
擴展閱讀
怎樣拆洗衣機內桶視頻 2025-05-22 15:13:05

未來無線電腦會變成怎樣

發布時間: 2022-05-27 00:41:46

1. 未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對我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

未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從電視到行動電話和互聯網等各個領域,信息通信技術貫穿其中,令世界面貌煥然一新,幫助億萬人以最具創意的方式生活、工作和娛樂。同時,信息通信技術正以創新方式管理著城市,尤其是在日益融合的信息社會中,在移動中交流信息知識和溝通。

1、電腦——無所不能的智能終端。

2、智能交通系統——讓路網時刻處於最佳狀態。

3、智能電網——推動家庭生活模式變革。

4、智能建築——會思考的房子讓人更愜意。

5、手機——集大成的私人秘書。

6、電子醫療設備——個人健康無線監測。

7、互聯網——城市生活不可或缺。

8、殺毒軟體——主動防禦技術將強者恆強。

2. 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子

寫作思路:寫作時從大處著手,盡量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全面詳細的解答問題,並且緊扣問題的中心,把要表達的內容完整表述出來。

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一種電腦.它的功能奇異,主要有七大特點,竟是些什麼特點呢?讓我來告訴你吧!

它的第一特點是它不用手操做,只要說就可以了;

第二特點是他沒有笨重的身體,它的外形只是個耳機,上面連這個電腦眼鏡,你戴上它會很舒服;

第三特點是它可以折疊,如果不用了可以把它折疊後裝起來,只需要一個一立方分米的盒子;

第四特點是它既能打電話也能無限上網;

第五特點是它可以當雷達,可以發現什麼東西靠近你了,是用衛星發射的;

第六特點是當它調到車內狀態時,它可以發現近一公里以內所有的警察以及攝相頭,你發現它亮了,你就開慢點,預防被警察罰超速,或被攝像頭拍下來,也是用衛星發射的;

第七特點是它可以無限收看全球各個台,未來的電腦。


有了這種電腦,那生活將是多麼多姿多彩呀!它能給人帶來許多方便之處。但是,它是需要人去發明的。不論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論多少年,我相信,它一定會被發明出來的。


未來的東西一定都很奇妙,也許不久就會有更先進、更完美的電腦被人們發明出來。

3. 未來電腦會是什麼樣的

十年後的計算將會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和今天一樣,端端正正坐在電腦桌面前,撥號或者用寬頻上網,抓著拖尾巴的滑鼠,老老實實打開操作系統,按部就班啟動……如果還抱著這種觀念,那麼你已經落伍啦,未來計算絕非你所想像。

你想過上網就像打手機一樣方便么?不管你在喧囂都市還是在僻靜鄉野高山大川,只要打開筆記本、平板PC或者任何相關的掌上設備便能夠以極高的速度進行沖浪,你無需使用各種介質的麻煩網線。OK,這就是Wi-Fi技術;在野外,我們的計算設備要想工作必須藉助於電池,想過讓筆記本的電池時間超過10小時么?別急,未來的迅馳技術與燃料電池技術將提供高性能之下的真正便攜。我們日常所用的顯示器都只強調顯示功能,未來,智能化技術將讓它學會察言觀色、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自動調整,給你最舒適的視覺體驗。嗯,顯示器有了,那麼主機呢?還是碩大無比樣子醜陋的機箱?NO,如果你看了微軟的Athens概念機,未來的電腦會讓你愛得死心塌地。如果你覺得樣子次要,那麼可靠性重要吧?相信大家都有過重裝系統病毒襲擊數據丟失之類的麻煩,可靠計算將讓它成為歷史。

看點一Wi-Fi無線互聯

Wi-Fi是基於802.11b的無線網路接入技術,它使用2.4GHz頻段,將提供11Mbps的高速互聯網接入,這種接入方式是以無線的方式存在的,比如說,在機場,在咖啡屋,在酒吧,在圖書館,甚至在路上,只要打開電腦,我們便能夠通過Wi-Fi盡情上網沖浪。簡言之,你可以像使用手機那樣上網——這個時候,「上網」這個詞彙恐怕會進入古董堆了吧?!不能Wi-Fi上網的電腦,就好像不能連接GSM/CDMA網路的手機一樣呆頭呆腦。

目前,Wi-Fi仍處於起步階段,在日本、歐美地區較為流行,但流行的場所也僅限於機場、車站、咖啡店、圖書館等人員較密集的地方,離無處不在的Wi-Fi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而國內的Wi-Fi建設仍處於概念階段,只有很少數的五星級賓館、豪華酒店中提供Wi-Fi服務,價格自然高得驚人!這種現狀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隨著移 動設備的大量增加,尤其是筆記本電腦的快速普及,人們的無線上網需求將愈來愈迫切,而這正是Wi-Fi大顯身手的時刻,用戶數量增加,平均費用自然降低。

看點二高性能移 動計算

按照常識,現在的筆記本電腦如果不接電源的話只能用上短短2~3個鍾頭,顯然,這個問題若不解決,即便未來Wi-Fi系統組建完畢,而人們也只能在外面使用2~3個小時,花費巨資建設Wi-Fi將會變得毫無意義。電池時間短促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隨著部件工作頻率的提升,筆記本電腦的功耗也一直在提高,電池時間難以得到延長;第二,鋰電池技術發展空間有限,難以在小體積的條件下提供更大的容量。今天,人們已著手開始解決這兩大問題:Intel推出的Centrino平台便是以低功耗作為第一訴求,而燃料電池的出現讓我們看到高容量電池的曙光。

燃料電池由來已久,它是一種將氫和氧的化學能通過電極反應轉換成電能的裝置。雖然號稱「燃料」電池,但它在反應過程中並不真正燃燒產生熱能,而是將能量轉化為我們所需要的電能。燃料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高達60%~80%,為普通內燃機的2~3倍;而且它的生成物是水,不會存在什麼環保方面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燃料電池具有很高的容量,而且燃料豐富、使用便捷,因此也被譽為21世紀上半葉最具有意義的科技。

東芝燃料電池可提供理想的容量,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容量比鋰電池多一倍——為了生動說明,東芝特地展出不同電池驅動的同一種筆記本電腦,其中鋰電池只能保持運行2.5小時左右,而燃料電池維持了5個多小時,使用高容量的燃料盒後,更支持了長達10個小時——顯然,如果使用低功耗的迅馳平台,這個數字可能還要翻番!何況這只是第一代燃料電池的水準,東芝表示它還具有很高的提升空間。

看點三夢幻的計算時代

Smart顯示器並不是未來計算機的全部,如果你看過微軟與HP合作的Athens(雅典)概念機,必然會為它的魅力折服——Athens科幻式的卓越設計思想,所表現出來的完全是未來生活情態!那麼,Athens為何如此充滿著魅力?

當你第一眼看到Athens,你會驚奇它16:9的17英寸寬LCD顯示屏,LCD左邊緣懸掛著立體聲音箱,右邊框伸出一個攝像頭,採用藍牙技術的無線鍵盤和無線滑鼠擺放在桌面上……整套系統設計得非常迷人,簡潔明快,充滿科幻的風格,讓人不僅以為這是22世紀的產物。那麼,主機呢?平常那個碩大無比沉重得難以搬動且後面纏繞著一堆線纜的主機呢?設計師將Athens的主機縮成一個簡簡單單的小盒子,不經意地擺放在桌面上,還以為是個漂亮的小裝飾——當然,如果你樂意也可以把它扔得遠遠的,Athens使用的可是Smart顯示器!

我們在Athens概念機中沒有看到一根線纜,甚至連電源線也沒有找到(雖然電源線必不可少),所有這一切都是以無線技術為基礎,隨時隨地計算的概念得到充分展現。我們也沒有發現USB 2.0、IEEE1394之類炙手可熱的高速介面,Athens所體現的完全是下一代的計算理念,它張揚著未來、個性與桀驁不馴的概念——不知道未來的人們在使用Athens或類似Athens的電腦之後,會怎樣看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古董電腦」?!

看點四智能排除故障

如果問計算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可以肯定幾乎所有人都會回答是高故障率——計算機的故障五花八門,說得上來、說不上來的,加起來恐怕不下萬種。

圖1

科幻風格與無線技術的和諧應用讓Ahtens概念機具有令人難以抵擋的魅惑。

有的計算機用戶中,具有獨立維修能力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群體,剩下這些人只好四處求人或者花錢請人維修。曾有一位初級用戶對我說,早知道計算機這么麻煩不如不買了……這種心態頗反映出計算機的大問題;高故障率。

圖2

東芝燃料電池,更高的能量與更強的動力。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容量比鋰電池多一倍。

可靠計算(Trustworthy Computing)將成為這些故障的殺手,該計劃的提出就是為了杜絕計算機故障存在的可能,即便將要發生故障計算機也要具有預先警報功能並採取自動防護措施——可靠計算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整套技術體系,它包括硬體與軟體兩大層級,這兩大層級又包含數百萬計的相關廠商,可以說是一項極其龐大的計劃。Intel和微軟是可靠計算的鼓吹者,前者提供「可靠的」硬體以及制定相關標准,後者則負責Windows操作系統的安全機制。

前瞻計算無所不在

在計算機領域,技術從來都是催動應用的直接驅動力,未來也是如此。在滿足基本的計算需求之後,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科技的人性化角度:如何更方便使用電腦?如何更有效率工作?如果更愉快地享受生活?以及如何降低那該死的故障率?所有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答,答案只有一個:需求決定之下的技術研究。在個人電腦發展三十年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從那該死的頻率競爭中歇一口氣、冷靜想想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Any Time&&Any Room,這個想法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心聲,換句話說,未來的計算將無所不在、無處不存!

4. 未來的電腦是什麼樣

未來的電腦與現在的電腦可大不一樣,它將會是一種可大可小的電腦。當你想要把它帶在身邊時,你不用拎一個很大的背包把它裝進去,而是把它變小,放入自己的口袋中,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打開電腦,這就能幫助你搜索你所需要的資料。
它不僅具有現在電腦的功能,還增加了成千上萬種現在的電腦所沒有的功能,比如像:可以隨處旅遊的「真實鏡」、可以打出五線譜並能演奏的「模擬琴」、可以讓圖畫變為實物的「馬郎筆」,以及讓電腦變為機器人的「轉變程序」等......對了,給大家說說「真實鏡」這個程序吧!打開電腦,可以在桌面上看見一個鏡子的圖標,雙擊這個圖標你就可以看見一個全屏顯示的大鏡子,上面有文字提醒你:「把你想要去的國家或城市的名字打進鏡子里。」只要把你想去的地方的名字輸入進去,再單擊一下旁邊的「確定」鍵就可以了。此時你便會感覺身體輕飄飄的,雙腳離開了地面,迅速飛到想要去的地方。
未來的電腦不僅具有許多奇特的功能,它還可以自動報警。當你家有小偷潛入時,未來的電腦就會立即做出反應,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這時候,你就會馬上從睡覺中醒來,讓小偷無法得逞
通過電腦,你可以弄清楚已經過去了的五萬年的歷史,卻不一定能夠知道未來五十年的事情。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電腦會越來越「神」。

5. 將來的電腦將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最近最熱門的電腦發展趨勢是結合文字、圖形、影像及聲音的多媒體技術。多媒體產品雖已上市,但價格仍居高不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般人也有能力通過結合高質量電視屏幕、最先進的音響設備及個人電腦,自行游覽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是在學習加拿大歷史的同時,聆聽加國領袖本人的聲音,並且檢視過去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

簡單地說,如果你能夠理解,在現今的技術背景之下,有多少資訊被轉換成電子訊號,並通過傳輸線到達屏幕或音響,你就能明白負載如此大量訊息傳輸的空間需求越來越大。這對種類繁多的傳播媒體來說,是一項嚴重的問題,包括電話、電腦通訊、電視及廣播,都己被指定使用某一部分的電磁波段,而最大問題在於,當各種傳播媒體不斷增加的同時,物理頻譜卻不能增加,頻譜的范圍是固定的,我們所處的宇宙便是如此,沒有迴旋的餘地。

這是傳播科技所要面對的問題,牽涉到電子、物理以及材料科學的領域。傳播媒體互相重疊所造成的干擾,對使用者雙方都產生影響,例如,你可能曾經從收音機中聽到地方警察利用無線電傳遞消息的聲音。對於遠距離傳播系統來說,不論是從太陽表面的太陽火焰到電擊,任何東西造成的干擾,都是存在已久的困擾。

在這個時候,高科技便通過光學通信的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光速通常比電流的速度快,並且在一個單位時間內可傳遞比電訊訊號更多的訊息,光學通訊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不會受機械或閃電造成的電子干擾所影響。通過光纖通信,電腦可以利用綿延數里的纜線,承載大量的資訊。如今,在辦公室內使用光纖,或在鄰里間架設光纖網路,已是相當平常的事了,這種網路通常被稱為區域網,不久的將來,它將會擴展到整個城市,以及地理區域劃分的范圍。現在,任何一個擁有電話線、有線電視線、收音機與電視天線的典型現代家庭,將來可能只需要一條線就能提供所有的服務。

在某些城市,使用行動電話的情形並不普遍。行動電話技術帶動了地方基地台的產生,將電波轉換成傳統的電話、網路,進而將訊息傳送到電話的另一端,雖然價格高昂,但與現有的電話系統比較,的確方便許多。若能在部分沒有電話系統的第三世界國家中,以行動電話技術來建立電話網路,將不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的投資與多年的努力,這樣的技術引進,肯定會大幅度帶動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增長,如此一來,最先進的新技術將會使未開發國家跨越工業革命,以相同的姿態與已開發國家共同邁向21世紀。

換一個角度來看,電子與傳播科技也能幫助肢體殘障的朋友!現在,有說話障礙的人,可以藉由一種具特殊功能的電話,將談話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有聽覺障礙的人,則可藉助助聽器來輔助。另外,已有研究嘗試在受損的神經系統內,植入電子環來改善聽覺,或者藉由適當的電腦控制,可幫助脊椎受傷的患者重新擁有行走的能力。雖然這些技術仍在開發階段,尚未成熟,但是電子技術在輕薄短小與價格低廉的兩大優勢下,未來很有可能完全解決殘障朋友的困難。

6. 論述:想像未來計算機的發展。

眾所周知,計算機的用戶界面向來不是很理想,但是新的研究項目可能會改寫我們與計算機溝通的方式。

讓我們看看實際情況。雖然人們認為個人計算機能夠極大的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但是它確實很難使用。把它與日常生活中其它機器相比就可以看出。電視需要我們用鍵盤來換頻道嗎?不需要。啟動汽車需要五分鍾嗎?不需要。但是個人計算機仍然保留了早期的用戶
不友好特徵——鍵盤、古怪的命令、輸入信息時復雜的程序。我們需要的是一台使得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溝通的機器,而不是被迫按照機器的方式溝通的機器。

這就是為什麼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想要開發全新的個人計算機用戶界面。根據DARPA的說法,現在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來把信息輸入計算機,告訴它們如何實現特定的任務,以及處理使我們從真正的任務中分身的請求。如果計算機可以自己收集信息、無需告知就適應用戶需求來實現面向進程的工作,那麼肯定很有意義。DARPA就是這樣認為的。

所以,DARPA出資1000萬美元(而且馬上就要公布第二輪的4000萬美元),用於資助數所大學來研究可以看、聽、並使用人工智慧來對我們所有的需求進行響應的計算機系統,這些大學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喬治技術學院、MIT、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華盛頓大學。

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交互所的總監Daniel Siewiorek教授說,「計算機系統中最寶貴的資源已經不再是處理器、內存、磁碟、或者網路了,而是用戶的注意力。」據Siewiorek說,解決方案就是不可見計算(也稱作普及計算或者普遍計算)。這個想法是通過使用麥克風聽、攝像機看、揚聲器向用戶遞送信息的計算機來替換需要鍵入每個命令的計算機。通過把語音識別、視覺和語音綜合與人工智慧相結合,這些新系統可以自己收集數據並預測用戶的需求。

當然,在過去幾十年裡,像IBM和Xerox這樣的公司也早已在用戶界面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我們仍然在等待。然而,現在一些基本的構築件,例如語音識別軟體、人工智慧、以及無線網路都已經足夠成熟,這使得實現目標變得可能。

Aura項目

Siewiorek和他的同事把DARPA資助他們的項目稱為Aura。他說這個項目最終的結果將是一個用語音控制,在工作場所遍布監視器、麥克風、以及揚聲器來作為用戶界面的系統。它的工作應該差不多是這樣:哈里是虛擬的某家產品設計咨詢公司工作的首席設計師。每天早上當他到達辦公室後,需要回復語音郵件和電子郵件,閱讀與他的領域相關的文章,並且查看倫敦辦公室的運作情況。今天,哈里直接走到自己的桌前,用了一個小時瀏覽網頁和打字。有了Aura項目,計算機系統將會為哈里創建一個數字氛圍,其中包含了他要閱讀的新聞、他的語音郵箱和電子郵件郵箱以及他經常聯系的人。這種數字氛圍不會只存在於某台個人計算機或者筆記本電腦中,相反,它會存在於整個網路當中,而且會跟隨哈里在辦公室中的移動。因此哈里可以通過感測器驗證來進入系統,然後使用大廈中遍布的麥克風來控制計算機。

這樣,哈里就可以在大廈的任何位置查看自己的語音郵件和電子郵件,把新聞發送到最近的顯示屏上,甚至可以在任何位置發送信息,例如他設計的原型的錄像。卡內基-梅隆大學計劃使用現在可用的技術來開發Aura。

Oxygen項目

MIT採取的方法有些不同。在未來的四年裡,MIT將和它的合作夥伴DARPA、Acer、Delta Electronics、惠普、NTT、諾基亞和飛利浦電子共同投資5000萬美元,它們試圖創建一個全新的系統,包括硬體、軟體、以及網路組件。和Aura類似,它將試圖減輕使用計算機的復雜性。

MIT的這個系統稱作Oxygen(氧氣)項目,它將運行在兩個設備上:Enviro 21和Handy 21。Enviro 21是類似於工作站的計算機,它將用作遍布於家中或者辦公室中的攝像機、電話、麥克風、以及揚聲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它的用戶界面是Handy 21,後者是一種具有攝像機、麥克風、以及彩色屏幕的個人數字助理,主要用語音命令進行控制。在家中或者辦公室中,它將作為通用遠程式控制制器,而在路上,它又可以作為與Enviro 21保持不間斷聯系的個人數字助理。

所以,航空工程師就可以使用Handy 21攝取地面上波音747的損壞照片,回到辦公室之後就可以把這些照片投影到最近的顯示器上。然後他可以告訴首席工程師需要修理的部分,並且讓Handy 21請Enviro 21(它可以連接Internet)去查找、定位、以及購買所需的配件。

Portolano項目

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一位教授Gaetano Borriello說:「大多數細胞生物實驗室的問題是,沒有辦法精確記錄實驗過程,所以大多數完成的工作都在生物學家的腦子里或者是筆記本中。」

所以華盛頓大學將為新的細胞生物實驗室中的每個設備都裝配無線電頻率標記,從而捕捉和記錄數據。當一個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放置樣品時,計算機控制系統就會知道正在檢查什麼材料,設置如何。置有化學試劑的吸液管也會轉播其中還有多少試劑,每次實驗用掉多少。這個系統還使用語音和視頻技術來記錄生物學家在工作時的筆記。

這些系統在5到10年之後才能成為主流。但是現在我們也能有一個普及計算環境,其中包括PDA、手機、數字攝像機、以及MP3播放機。我們所需的是一個可以集成所有這些設備的上層架構,這就是MIT、以及那些公司所要做的。

7. 計算機還會發生怎樣的創新

據newsfactor.com10月31日消息,對那些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開始使用體積巨大型個人計算機的人們來說,當時根本無法想像計算機技術將會發展地如此迅速。隨著20世紀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加快,計算機功能的提高和計算機小型化的實現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20世紀60年代,當未來派動畫片《傑特遜一家》在電視上播出並受到觀眾一致歡迎的時候,大部分計算機幻想家都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想像:所有的家用電器都會根據需要自動開關;計算機通過用戶的口令或電話就能自動在電子版黃頁上搜尋比薩店,然後做出訂購等等。

目前,隨著智能電話、無線掌上電腦、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問世,人們可能很難想像,計算機還會有什麼比較大的進步嗎?但很多專家相信,計算機的下個重大轉變將是面臨一個更便攜、功能更強大的計算機時代。

無線運算

美國半導體製造商Alereon公司首席技術官James Lansford正在准備開發新一代計算機,將利用無線超寬頻技術(ultra wideband, UWB)取代現有電纜來連接主機和計算機外圍設備。這就好比是無線USB(通用串列匯流排)技術的發展過程。

Lansford指出,到時候所有的電線都將不見了,UWB技術在低耗能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高速數據傳輸。消費者將會像手機和手提電腦上的藍牙技術一樣使用計算機外圍設備。

舉例來說,人們如果走進一間裝有UWB功能數碼照相機的房間, UWB技術就會立即將相機與計算機相連顯示出照片,而無需將設備插入USB介面。所有設備,從列印機、掃描儀到滑鼠、鍵盤,都將直接可用,根本不需要用電線插入計算機插口中。

Lansford認為,這一技術將於2006年出現在家庭迷你音樂站的UWB功能設備中,進一步的全面開展將到2007年。UWB功能設備的價格曲線將會類似於目前消費者所使用的藍牙設備出現的價格曲線。

電腦個性化

美國克雷頓大學信息技術系副主任Brian Young指出,在不久的將來,計算機不僅能提供無線連接外,還將擁有一系列無線設備為用戶提供更為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人們只需要通過口令和聲音模式就能對計算機進行操控。

小型化的個人電腦就如同我們衣著的一部分,傳統的輸入設備如鍵盤和顯示屏將不再存在。用戶只需要用手指觸摸就能操縱中央處理器,而類似眼鏡一樣的設備就取代了顯示屏。

Young說:「那時的計算機靈活性也將超過目前使用的手提式電腦。我們不再需要傳統電源,因為將出現更多基於太陽、風、和機械運動的能量來源。」他認為不出5年時間,計算機就可以擺脫電能了。在克雷頓大學校園內,早已經有學生展示了可以不斷充電的、用在手提電腦內的太陽能電池。

手提電腦將成為主流

聯想集團台式型和移動型電腦開發部主要設計師Howard Locker非常同意Young的觀點,他也認為不久的將來手提電腦將成為主流,但他並不覺得手提電腦會很快就一統天下。台式電腦不久將會消失,但是高端伺服器將會繼續存在,以滿足企業級的需要,手提電腦將會滿足其他類型的需求。由於顯示屏和鍵盤尺寸的限制,台式電腦的基本貝殼式外形將仍然延續。

雖然更為先進的智能電話還將出現,鍵盤的功能也將逐漸減小,但人們仍然需要手提電腦。因此,在智能電話和手提電腦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這兩種技術的協調與融合將是人們真正所需要的。

攜帶型電腦的主要製造趨勢早已在全球明顯呈現出來了。通過到處存在的接入點,無線計算機用戶在任何地方都能持續上網。更新的無線技術規范將減少電線的需要,增強靈活性。比如WiMAX技術是一種基於標準的技術,可以替代現有的有線和DSL連接方式,來提供最後一英里的無線寬頻接入;此外,DSL寬頻技術作為一種利用普通電話線實現寬頻網路接入的技術,將在攜帶型計算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信賴的計算機

無論將來的計算機發展方向如何,消費者們還將依賴於互聯網,因此網路的安全需求仍然是最重要的。

軟體製造商Wave Systems公司總裁Steven Sprague認為,一系列的規范將使得未來個人電腦在設備和網路方面的誠信度大大提高。他說:「我們生產的所有設備都保證安全性,個人電腦隨時可以安全地通過網路共享和復制數據。因此,未來電腦不再需要用戶ID和密碼,因為所有的驗證程序都將通過設備本身來進行。」一旦實現這樣的技術,所有計算機設備都將出現在網上,而且每一個應用程序都可以通過用戶個人授權的設備驗證後在網上找到後使用。

計算機發展歷程
19世紀之前
一、機械計算機時代的拓荒者
在西歐,由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期被神權壓抑的創造力得到空前釋放。其中製造一台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就是最耀眼的思想火花之一。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把這一思想火花變成引導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火炬而不懈努力。但限於當時的科技總體水平,大都失敗了,這就是拓荒者的共同命運:往往見不到豐碩的果實。後人在享用這甜美的時候,應該能從中品出一些汗水與淚水的滋味……
1614: 蘇格蘭人John Napier (1550-1617)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計算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製作了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通過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 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發明計算尺
1642: 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算。並且還賣出了許多,成為一種時髦的商品。
1668: 英國人Samuel Morl和 (1625-1695)製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 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最終答案可以最大達到16位。
1775: 英國Charles製作成功了一台與 Leibnizs 的計算機類似的機器。但更先進一些。
1776: 德國人Mathieus Hahn成功的製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 Joseph-Maire Jacuard 開發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動織布機。
1820: 法國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 (1785-1870),製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計算機,非常的可靠,可以放在桌面上,在後來的90多年間一直在市場上出售。
1822: 英國人Charles Babbage (1792-1871)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其中設計的理論非常的超前,類似於百年後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序和數據的設計被後人所採用。
1832: Babbage 和Joseph Clement 製成了一個差分機的成品,開始可以進行6位數的運算。後來發展到20位、30位,尺寸將近一個房子那麼大。結果以穿孔的形式輸出。但限於當時的製造技術,他們的設計難以製成。
1834: 斯德哥爾摩的George Scheutz用木頭做了一台差分機。
1834: Babbage 設想製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機,在只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存儲程序和數據,Babbage在以後的時間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並於1840年將操作數提高到了40位,並基本實現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儲程序的設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作出一般的加法,幾分鍾內作出乘除法。
1842: Babbage的差分機項目因為研製費用昂貴,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於他的分析機研究。
1843: Scheutz 和他的兒子Edvard Scheutz 製造了一台差分機,瑞典政府同意繼續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
1847: Babbage 花兩年時間設計了一台較簡易的、31位的差分機,但沒有人感興趣並支持他造出這台機器。但後來倫敦科學博物館用現代技術復制出這台機器後發現,它確實能准確的工作。
1848: 英國數學家George Boole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前差不多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鋪平了道路。
1853: 令Babbage感到高興的是,Scheutzes製造成功了真正意義上的比例差分機,能進行15位數的運算。象Babbage所設想的那樣輸出結果。後來倫敦的Brian Donkin又造出了更可靠的第二台。
1858: 第一台製表機被Albany的Dudley天文台買走。第二台被英國政府買走。但天文台並沒有將其充分利用,後來被送進了博物館。而第二台卻被幸運的使用了很長時間。
1871: Babbage 製造了分析機的部分部件和印表機。
1878: 紐約的西班牙人Ramon Verea,製造成功桌面計算器。比前面提到的都要快。但他對將其推向市場不感興趣,只是想表明,西班牙人可以比美國人做的更好。
1879: 一個調查委員會開始研究分析機是否可行,最後他們的結論是:分析機根本不可能工作。此時Babbage 已經去世了。調查之後,人們將他的分析機徹底遺忘了。但Howard Aiken 例外。
1885: 這時期更多的計算機涌現出來。如美國、俄國、瑞典等。他們開始用有槽的圓柱代替易出故障的齒輪。
1886: 芝加哥的Dorr E. Felt (1862-1930), 製造了第一台用按鍵操作的計算器,而且速度非常快,按鍵抬起,結果也就出來了。
1889: Felt推出桌面印表計算器。
1890: 1890美國人口普查。1880年的普查人工用了7年的時間進行統計。這意味著1890年的統計將會超過10年。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台機器幫助提高普查的效率。Herman Hollerith,建立製表機公司的那個人,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公司。借鑒了Babbage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並設計了機器。結果僅僅用了6個周就得出了准確的數據(62622250人)。Herman Hollerith大發其財。
1892: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William S. Burroughs (1857-1898),製作成功了一台比Felt的功能更強的機器,真正開創了辦公自動化工業。
1896: Herman Hollerith創辦了IBM公司的前身。1900~1910
1906: Henry Babbage, Charles Babbage 的兒子,在R. W. 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親設計的分析機,但也僅能證明它能工作,而沒有將其作為產品推出。
二、電子計算機最初的日子裡
在這之前的計算機,都是基於機械運行方式,盡管有個別產品開始引入一些電學內容,卻都是從屬與機械的,還沒有進入計算機的靈活:邏輯運算領域。而在這之後,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就開始了由機械向電子時代的過渡,電子越來越成為計算機的主體,機械越來越成為從屬,二者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計算機也開始了質的轉變。下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主要事件:

1906: 美國的Lee De Forest發明了電子管。在這之前造出數字電子計算機是不可能的。這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0~1930
1924年2月:IBM,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成立

1930~1940
1935: IBM推出IBM 601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鍾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意義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造了1500台。
1937: 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 Turing (1912-1954)出版了他的論文,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BELL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盡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38: Claude E. Shannon 發表了用繼電器進行邏輯表示的論文。
1938: 柏林的Konrad Zuse 和他的助手們完成了一個機械可編程二進制形式的計算機,其理論基礎是Boolean代數。後來命名為Z1。它的功能比較強大,用類似電影膠片的東西作為存儲介質。可以運算七位指數和16位小數。可以用一個鍵盤輸入數字,用燈泡顯示結果。
1939 1月1日: 加利福尼亞的David Hewlet和William Packard 在他們的車庫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計算機。名字是兩人用投硬幣的方式決定的。包括兩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 美國John V. Atanasoff和他的學生Clifford Berry 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這是第一台真空管計算機。
1939: 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39: Zuse和Schreyer 開始在他們的Z1計算機的基礎上發展Z2計算機。並用繼電器改進它的存儲和計算單元。但這個項目因為Zuse服兵役被中斷了一年。
1939/1940: 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個10位的加法器,並使用了氖燈做存儲裝置。

1940~1950
1940年1月: Bell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和Stibitz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復雜運算的計算機。大量使用了繼電器,並借鑒了一些電話技術, 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夏季: Atanasoff和學生Berry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的。時鍾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1年12月: 德國Zuse製作完成了Z3計算機的研製。這是第一台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可處理7位指數、14位小數。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種能作3到4次加法運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3: 1943年到1959年時期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作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機器碼編寫,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機器就是: UNIVAC。
1943年1月: Mark I,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英尺長,重5噸,75萬個零部件,使用了3304個繼電器,60個開關作為機械只讀存儲器。程序存儲在紙帶上,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閱讀器。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年4月: Max Newman、Wynn-Williams和他們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Heath Robinson,這是一台密碼破譯機,嚴格說不是一台計算機。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邏輯部件和真空管,其光學裝置每秒鍾能讀入2000個字元。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43年9月 : Williams和Stibitz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後來命名為Model II Relay Calculator。這是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和數據。其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個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3年12月: 最早的可編程計算機在英國推出,包括2400個真空管,目的是為了破譯德國的密碼,每秒能翻譯大約5000個字元,但使用完後不久就遭到了毀壞。據說是因為在翻譯俄語的時候出現了錯誤。
1946: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和 Computer):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年,完成於1946年。負責人是John W. Mauchly和J. Presper Eckert。重30噸,18000個電子管,功率25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8. 網路以後會變成什麼樣!是不是想科幻小說中那樣意識可以進入網路

電腦網路,即是有很多電腦伺服器及其通訊設備構成,我想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現在算是相當分散狀態,安全性和速度都是很一般,將來的網路我想,作為「未來網路」我想安全方面肯定要求非常高,從現在來看,伺服器分布於世界各地,安全性上面基本上不及格,只是大多人「懂電腦」算不得太多。

未來網路要達到這一點,我想辦法就是「合」,比如一個國家建立一個幾個「雲概念的伺服器」信息共享,當然必須有高速通道,「光速度」傳輸信息。所有網站都在「雲概念伺服器上」,個人資料也可以放在伺服器上。統一管理,甚至,我們將來的電腦只要一個鍵盤,一個顯示器,和一個幾十幾塊錢CPU,硬碟,內存什麼的都不需要了,可以說個人電腦可以「弱智」,所有信息存儲處理都由伺服器完成,既然所有信息都統一管理了,大家有在服務其上有了自己的用戶和身份加密文件。

至於意識進入網路,可能不行,網路所到底就是0和1的世界,反過來卻可以,網路信息或許能進入人腦,比如智能化學習。

呵呵,天馬行空了!

9. 想像一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電腦將會變成什麼樣

計算機在改善人類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讓人惶惶不安的一些副產品。如今,電腦的應用幾乎遍及了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電腦病毒的肆虐也常常令人坐立不安。原來的「CIH」病毒著實讓大家恐慌了一陣子,現在又有了令人談之色變的I-WORM/Sircam網路蠕蟲病毒,而且餘毒未盡;就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電子郵件的快捷和方便時,電子郵件病毒的大舉入侵又讓人不知所措。合作夥伴發來的計劃書可能是極具殺傷力的病毒,同事交給你的工作報告也可能會損害你的電腦!別以為這是聳人聽聞,在新近出現的電腦病毒面前,這一切都將成為可能……

我們的電腦在不久的將來會不堪一擊嗎?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進入了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但現在,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進入網路,電腦病毒爆發的消息不絕於耳,各種反病毒警告信息隨處可見,「某某病毒泛濫程度和危害程度相當嚴重,必須嚴加防範……」、「某某病毒全球流行,使數十萬台電腦中毒,造成xx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看著看著,心頭不禁一顫,要知道,由於Inernet的存在與高速發展,人們對電腦和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重要資料都通過電腦資料庫保存,通過網路訪問。如果我們的信息平台是如此的不堪一擊,那後果可想而知。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究竟是我們的防病毒軟體功能有限,還是電腦病毒進行速度太快,或者是商家的蓄意炒作、危言聳聽?
計算機病毒危害不容輕視
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1983年計算機病毒首次被確認,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直到1987年,計算機病毒才開始受到世界范圍內的普遍重視。我國於1989年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發現病毒。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已發現數萬種病毒,其品種和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並且病毒的花樣不斷翻新,編程手段越來越高明,令人防不勝防。特別是Internet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病毒的空前活躍,網路蠕蟲病毒傳播更快更廣,Windows病毒更加復雜,帶有黑客性質的病毒和特洛依木馬等有害代碼大量涌現。
病毒是網路的一大殺手,各類電腦惡性病毒通過網路瘋狂地傳播,防不勝防的Internet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企業的區域網也加速了病毒的擴散力度。1998年的「CIH」病毒、1999年的「美麗殺手」病毒、今年5月的「愛蟲」病毒以及現在廣為流行並已經躥升至全球病毒排行榜榜首的I-WORM/Sircam網路蠕蟲病毒,都給電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危害,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到目前為止,Sircam病毒已使95個國家的用戶受到感染,甚至連美國反病毒中心的電腦也不能倖免,韓國第一大網路服務公司也中了招,病毒觸發的信息流使網路連日阻塞。在國內,該病毒竟然借著名網友老榕的名人效應向電腦用戶大肆傳播……一條條報告被病毒破壞的新信息還不斷傳來,這一切讓人觸目驚心。
美國Gartner研究集團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下一代計算機病毒或者其它的惡意編碼將會以極其強大的功能進行「大規模侵擾」,它會比現在的病毒更具破壞性。報告稱,到明年年底,針對互聯網用戶的「大規模侵擾」將會發生,而且這種網路攻擊的目標不再只是故意破壞行為,還具偷竊行為,它將截取合法用戶的資料進行犯罪活動。分析家們稱,自從1998年以來,電腦病毒的性質就在逐漸發生變化,從製造明顯的、令人討厭的病毒開始發展成為暗中進行的安全威脅來源。
我們將與病毒長久共存
在電腦病毒大量肆虐的時候正是殺毒軟體大顯身手的最好時機,各殺毒軟體廠商紛紛推出功能強大的殺毒軟體,並針對最新的電腦病毒及時地推出最新版本,眾殺毒廠商都在為日益猖獗的病毒的防範和查殺而不遺餘力。然而,從各方面統計反饋的數據顯示,每個新病毒的出現甚至某個病毒的不同發作日還是會有大面積的受害用戶。
為什麼會有如此結果呢?經過調查,我們認為主要是由於廣大計算機用戶所使用的殺毒軟體產品不一,版本不一,用戶使用和升級殺毒軟體有隨意性,有的甚至從未升級。再加上病毒的大量擁入,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在所難免的。其次,用戶缺乏必要的安全防範意識,對電腦病毒的危害認識不足,也是造成病毒屢屢得逞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計算機用戶使用的各類軟體產品自身的安全性也有待提高。事實已經證明,軟體中的Bug既是病毒的入口,又可能是黑客入侵的方便之門,同時又是電腦運行時發生沖突、甚至導致系統崩潰的根源,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要求商家提高其軟體產品的安全性能是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軟體產品的生產廠商也有義務提高自家產品的安全規格。
雖然,現在的殺毒軟體成為用戶防病毒的首選,各廠商提供的殺毒軟體及防火牆是我們防禦、消除電腦病毒的主要手段。特徵代碼法、校驗和法、行為監測法、軟體模擬法、VICE先知掃描法等病毒檢測方法也是在同病毒斗爭中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在電腦世界裡體現得非常明顯,尤其集中地表現在黑客的入侵與反入侵、電腦病毒的攻擊與反攻擊上。目前,病毒層出不窮,計算機病毒之所以到處不斷的泛濫,其中一個主要方面的原因就是查解病毒的手段老是跟在一些新病毒的後面發展,因為大部分的殺毒軟體都只能在病毒出現後,才能根據病毒特徵得出解毒之道。如此一來,防毒軟體的局限性便可見一斑,防毒能力勢必大打折扣。病毒產生在先、診治手段在後,讓病毒牽著鼻子走的狀態將長期存在,病毒到處傳染也就在所難免。並且,根據實驗結果,最好的防病毒產品,對新病毒的漏網率為百分之二十。那麼,十個新病毒就可能有兩個漏網,往往用戶的機器中也就染上了那麼一兩種病毒,而就這一兩種病毒就足以使機器徹底癱瘓。
和真的的病毒一樣,盡管人類制出的剋制病毒的方法有多麼的先進,病毒可能在一段時間里真的被克制,不過病毒的變異很快就使得這些辦法對它再也起不了作用。所以又得要升級對付這些進化後的病毒的新方法。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電腦病毒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是以前它的進化能力還不是太強。根據美國一些的計算機病毒防治專家,令樣式匹配束手無策的病毒很可能出現並大肆破壞,而實際上一些從事計算機病毒防治的研究所已經製造出這些病毒。這些病毒讓這些樣式匹配式的掃描方法無用的原因是它可以使進行反推變異的過程變得很長,查找到一種病毒可能需要幾分鍾的時間,這樣就使得這些樣式匹配掃描方法根本沒有辦法進行下去,因為殺毒軟體對一個文件要檢測的病毒是數目可能不下數萬種,如果每一種就要用幾分鍾,那麼可能到世界末日還是沒有掃描結束。
因此,我們必須用科學的觀點正視如下現實:1、目前的防病毒軟硬體不可能自動防今後一切病毒!2、目前的查解病毒軟硬體不可能自動查解一切病毒後而又能正確自動恢復被這些新病毒感染的文件! 3、目前的防、查、解病毒軟體和硬體, 如果其對付的病毒種類越多,誤查誤報現象也將增加,也不排除有誤解或解壞現象。有的殺毒軟體乾脆只殺除其已知病毒的70%,復雜病毒就只查不殺了。4、目前的防、查、解病毒軟體和硬體是易耗品,必須經常更新、升級或自我升級。
因此,我們必須明白,電腦的「內憂外患」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個自然現象,這是在所難免的,電腦病毒將與電腦共生共滅,這就猶如有矛就有盾,這也象人自問世的那一天起就會生病、受傷一樣。並不是我們的殺毒軟體無能,而是病毒太狡猾。對付它只能設法抵禦,用病毒防火牆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不要奢望有一勞永逸的防毒辦法。我們只有持有這顆「平常心」,才能擬定出切實可行的抵禦電腦「內憂外患」的持久戰的戰略和戰術來。安裝病毒防火牆及殺毒軟體,及時升級病毒代碼庫是一套不錯的防治病毒方法。
計算機軟體的脆弱性與互聯網的開放性,註定了我們將與病毒長久共存。
尋找抗病毒的有效方法
殺病毒軟體技術何去何從,殺病毒軟體究竟該往何處去?根據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和多年病毒防治工作的經驗來看,從根本上完全杜絕和預防計算機病毒的產生和發展是不可能的。我們目前面臨的計算機病毒的攻擊事件不但沒有減少,而是日益增多,並且,病毒的種類越來越多,破壞方式日趨多樣化。每出現一種新病毒,就要有一些用戶成為病毒的受害者。面對此種形勢,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尋求一種解決方案,力爭將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降至最低。因此,因此,急需建立一種快速的預警機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並捕獲病毒,向計算機用戶發出警報,提供計算機病毒的防治方案。為遭受計算機病毒攻擊、破壞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提供數據恢復方案,保障我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和網路的安全。
現在市場上有林林總總的殺毒軟體,這些軟體對自己的宣傳也都各有重點。其實如果對殺毒軟體略有認識人應該都知道,雖然有這么多的殺毒軟體,其實這些年來殺毒軟體的開發商做出的產品在病毒掃描的方法上都差不多。正因為這樣,所以這些軟體對病毒的檢測能力都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其實這些軟體的殺毒能力其實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不過據最新的權威人士介紹,因為電腦病毒就像真的病毒一樣會不斷都進化,而且進化的速度也絲毫不比真正的病毒差,所以在不久的將來某些電腦病毒可能會進化到一個以現在的殺毒軟體的檢測模式是毫無用處的程度。正因為這樣,所以開發新的病毒檢測方法就刻不容緩了。
與全球接軌,和國際間開展廣泛的合作是提升中國殺毒軟體產業的正確選擇。新病毒層出不窮,病毒技術不斷變化,決定了殺毒軟體永遠都無法一勞永逸,而防病毒的開發更多是一種交互的過程,是開發者與使用者交互的過程,只有以充分、細致的交流為基礎,殺毒軟體才有可能涵蓋盡可能多的病毒家族。而且,現在的電腦病毒正朝著能更好的隱蔽自己並對抗反病毒手段的方向在發展,新興的病毒正逐步擺脫平台的依賴性,它們以ActiveX技術和Java Applet為載體,潛伏在HTML網頁裡面。用戶只要簡單地瀏覽Internet網頁,就會將ActiveX或Java程序下載到自己的硬碟中,這時用戶完全毫無覺察,因為它們不需要專門的下載某個文件或者閱讀電子郵件附件,大大增加了發現病毒的難度。
我們的殺毒軟體的發展、更新速度必須緊緊跟上或者大大超過病毒的生產、傳播速度,最起碼在新病毒剛露頭角時,就應有能立即快速將其查找出來的手段,這樣可針對其採取相應的措施,將新病毒消滅在初發階段,及早地限制住新病毒的流行。
一款好的防病毒軟體至少應該具有的功能:
1.強大的病毒查殺能力。病毒的數量、種類呈迅猛發展的趨勢,能查殺病毒的種類也就成為評測殺毒軟體的指標之一,同時也要關注它對實際流行病毒的查殺能力。要求軟體能對各種變體代碼機和病毒製造機自動分析、辨別,對它們產生的各種病毒真正實現全部查出和解除。
2.對新病毒的快速反應能力。這一點主要從三個方面衡量:軟體供應商的病毒信息搜集網路、病毒代碼的更新周期和供應商對用戶發現的新病毒的反應周期。
3.未知病毒預測:使用代碼分析和病毒常用手段的綜合加權分析,檢測還沒有命名的未知病毒,並能報告出未知病毒感染的目標類型和病毒類別。當今,每天都會出現很多種病毒,因此能否查解未知病毒,能否跟得上病毒的發展趨勢是至關重要的。
4.先進的病毒實時監測及解毒能力。按照統計,目前的病毒中最常見的是通過郵件系統來傳輸,另外還有一些病毒通過網頁傳播。這些傳播途徑都有一定的實時性,用戶無法人為地了解可能感染的時間。因此,防病毒軟體的實時監測,並將檢測出的病毒當場解除能力顯得相當重要。
5.強有力的病毒源跟蹤機制:在網路上查到病毒時,能准確定位有關的網站或相關的計算機,記入報告文件,並給網站和管理員發送病毒的消息,幫助管理員快速地找到病毒源。
6.快速、方便地升級,反病毒軟體應能採用多種方式進行病毒代碼和病毒查殺引擎的更新,並可以通過一定的設置自動進行,盡可能地減少人力的介入。
7.智能安裝、遠程識別。由於區域網中,伺服器、客戶端承擔的任務不同,在防病毒方面的要求也不大一樣。因此在安裝時如果能夠自動區分伺服器與客戶端,並安裝相應的軟體,這對管理員來說將是一件十分方便的事。
8.界面友好、管理方便、易於操作。系統的可管理性是系統管理員尤其需要注意的。管理者需要隨時隨地了解各台計算機病毒感染的情況,並藉此制定或調整防病毒策略。
9.對現有資源的佔用情況要少。防病毒程序進行實時監控都或多或少地要佔用部分系統資源,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系統性能的降低。另一個是升級信息的交換,下載和分發升級信息都將或多或少地佔用網路帶寬。
10.系統兼容性要好,並能實現多平台支持。系統兼容性和多平台支持能力並不是僅僅選購防病毒軟體時需要考慮的事,而是買絕大多數軟體時都必須考慮的因素。不同的是,防病毒軟體的一部分常駐程序如果跟其它軟體不兼容,將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11.災難恢復:提供磁碟關鍵數據的保護和系統文件備份,無論在病毒、斷電或其他任何事故導致文件損壞、硬碟數據丟失或系統無法啟動時,僅用一張軟盤就可實現快捷的災難恢復。
12.合理的軟體價格。就價格來說,企業級防病毒軟體大多是按照網路規模來確定初次購買和後繼的升級費用的。初次購買後,軟體商一般會提供一定時期的免費升級,而此後的升級及服務如何收費也需做到心中有數。
13.軟體商的企業實力要強。軟體商的實力,一方面指它對現有產品的技術支持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後續發展能力。因為企業級防毒軟體實際是用戶企業與防病毒廠商的長期合作,企業實力將會影響這種合作的持續性,從而影響到用戶企業在此方面的投入成本。
對用戶需要來說,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經常對重要資料進行備份!
對用戶需要來說,抗病毒最有效的手段是:實現病毒庫的快速升級!
對用戶需要來說,病毒破壞後最沒辦法的辦法是:實行災難恢復!
誰能「毒」霸天下?
不少殺毒廠商慨嘆現在再也沒有當年像CIH一樣的熱點, 沒有一個可以它們再大炒一把的病毒。殺毒軟體市場從瑞星研製硬體防病毒卡開始單機版反病毒技術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一直到目前的群雄並起,瑞星、KV300和金山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然形成。以此為首的國內殺毒軟體品牌佔有約90%的市場,而在企業級的網路殺毒市場,國內殺毒軟體企業則幾乎還是空白。如今的殺病毒軟體已經從粗放的增長狀態進入一個更為成熟的狀態,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於網路的病毒將逐步成為計算機病毒的主流,網路反病毒技術也將成為下一代防病毒技術的重點,也是下一代防病毒軟體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際廠商的介入,隨著每日病毒概念的引進,中外殺毒軟體「你方唱罷我登場」,單個病毒可以造就某一家殺毒軟體廠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今後的競爭將更多在技術及服務層面。去年根據國際計算機安全協會的調查,現在新增60%以上的病毒是通過Internet傳播,可以說Internet的防毒能力成為殺病毒軟體關鍵技術,在這方面,國際的殺毒軟體如:熊貓衛士、Norton、Macfee走到了前面,它們均可以支持所有的Internet 協議,辨識出其中病毒,而國內的殺毒廠商則相對滯後,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和其他行業相似,當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廠商一般會以價格戰來拉開市場王位之爭的序幕。從用戶的角度看,短期內是好事,獲得了實惠,然而事情最終的發展會是這樣的嗎?眾所周知,在計算機病毒防治這個市場,用戶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最主要的是相應的技術和服務支持,這一點比其他大多數行業更明顯。過度的價格競爭必將導致市場的混亂,在銷售渠道中如果沒有充分利潤空間而導致市場疲軟,從而影響到廠商在技術和服務上的跟進,最終無疑會將自己推上絕路。如何讓市場有序起來,讓廠商更多地致力於更高層次的技術和服務上,而非在價格及不正規的營銷方式上競爭,這需要廠商和銷售渠道的更多自律及用戶市場的更多協作。
如今的殺毒軟體廠商,無論是國內、國外品牌,都把重視軟體服務,拓展服務隊伍,整合服務資源作為當務之急。國產品牌摒棄了以往價格大戰,把焦點集中在服務支持上,紛紛推出服務新概念,瑞星建立網路ASP平台和主題社區服務,金山採用了新的客戶服務模式,洋品牌熊貓軟體更是放言要讓中國用戶從單純購買一個殺毒軟體轉變到購買一個殺毒軟體加一套增值服務;NAI則大手筆在北京成立NAI網路安全及管理培訓中心,同時成立Sniffer(中國區)大學,把全球認證網路專家(CNX)機制引入我國。正因為用戶在病毒防治過程中對服務的巨大需求,才使得正版殺毒軟體在盜版橫行的軟體市場能夠一枝獨秀。
現在,電腦應用幾乎遍及了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電腦病毒的肆虐也常常使人坐立不安。很多人對電腦病毒和殺毒軟體知之甚少,只好買知名度高的殺毒軟體。這里往往有一個誤區:廣告多就是知名度高,技術也就好,而不去了解產品主要的殺毒技術如何。並且,還有一個怪現象:很多廠商都在拚命地炒作個別的幾種電腦病毒,把它們說得神乎其神,彷彿對這幾種個別病毒的殺解能力竟然成了用來鑒別殺毒軟體質量的標准!殊不知,目前病毒已達數萬種,並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軟體的殺毒效果不是靠「吹」出來的,消費者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
對廣大計算機用戶來說,擁有一款好的殺毒軟體還是必要的。當然,任何一種殺毒軟體都有其特殊的功效,當被問及如果面臨選擇,他們將傾心於哪一種品牌時,回答是各有千秋。可見,在這誘人的「毒」場之爭中,各開發商的不遺餘力也算得到了用戶的認同。至於日後究竟誰主沉浮,誰能「毒」霸天下,我們拭目以待。
讓噩夢不再繼續 遠離電腦病毒
計算機萬一「中毒」,無論對公司還是對個人來說,都將是一場可怕的噩夢。不過,我們也用不著害怕!要知道,計算機病毒有它特定的生存環境,而人們總能找到辦法消滅它們。自古,邪不壓正!
要做到防患於未然,其實也不難,關鍵是我們大多數的計算機用戶安全意識薄弱,對電腦病毒的危害認識不足,並缺乏一定的電腦病毒防治經驗,從而使得電腦病毒有機可乘,甚至威脅到我們的電腦安全。
我們知道,病毒的傳染,從廣義上講,無非就兩種主要方式:一是網路,二是軟盤與光碟等介質。中國首次計算機病毒疫情網上調查顯示:從病毒的感染渠道看,國際上以網路感染為主,但在國內,由於盜版現象嚴重,光碟和軟盤仍然是最主要的感染渠道,大約有百分之四十三的用戶是通過這一渠道被感染,而通過網路下載軟體、電子郵件以及區域網被感染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二十七、十六以及十四。隨著網路的普及與發展,通過互聯網傳遞病毒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近期流行的I-WORM/Sircam網路蠕蟲病毒並造成大面積危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為此,我們更要特別注意在網上的行為。
1、不要輕易下載小網站的軟體與程序,不要安裝從那些不知名的網站下載的軟體。有些程序可能包含病毒或本身就是木馬程序,如果你一旦安裝,它們就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更改你的系統或者連接到遠程的伺服器。這樣,病毒或黑客就可以很容易進入你的電腦,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發作。
2、不要光顧那些很誘惑人的小網站,因為這些網站很有可能就是網路陷阱。前段時間在互連網上到處散發的那個美麗誘人的網址「萬花谷」,實際上就是一個惡意「陷阱」,這是有人利用Java 最新技術進行破壞的又一個惡意網址。只要您經不住誘惑,用滑鼠輕輕點一下,計算機就將癱瘓。
3、不要隨便打開某些來路不明的E-mail與附件程序,現廣為傳播的大部分電腦病毒都是通過電子郵件傳送的。
4、安裝正版殺毒軟體公司提供的防火牆,並注意時時開啟,同時至少一周進行一次升級。
5、不要在線啟動、閱讀某些重要文件,否則您很有可能成為網路病毒的傳播者,病毒將帶著您的機密文件在網上隨意傳播。上周烏克蘭政府的一些保密文件發生泄露,上月底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國家基礎設施保護中心的部分文件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泄露,幕後黑手正是Sircam病毒。
6、使用正版軟體,並定期升級你的系統。很多常用的程序和操作系統在一定程序上都存在某些漏洞,並經常被發現。這些漏洞會很快地在黑客中傳開,某些漏洞會讓入侵者很容易進入到你的系統。因此,我們一定要小心防範。軟體的開發商經常會公布一些補丁程序,以便用戶補救這些漏洞。建議廣大計算機用戶在網上訂閱關於這些漏洞的郵件列表,以使入侵者無機可乘。
對於軟盤、光碟等介質傳染的病毒,預防的方法就是不要隨便運行程序或安裝軟體。較好的做法是先復制到硬碟上,接著用殺毒軟體檢查一遍,再執行安裝或運行命令。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計算機病毒對信息安全的威脅日益嚴重,我們一方面要掌握對當現的計算機病毒的防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未來病毒發展趨勢的研究。目前,隨著掌上型移動通訊工具和PDA的廣泛使用,針對這類系統的病毒已經開始出現。尤其是隨著WAP協議的功能日益增強,病毒對手機和無線網路的威脅越來越大。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提前做好技術上的貯備,應盡快建立計算機病毒防治和應急體系,並建立病毒事故分析制度,對系統風險進行評估,嚴陣以待,保障我國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