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小兒黃疸的原因
生理性黃疸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生後紅細胞較成人多且壽命短,過多的紅細胞破壞釋放出膽紅素,膽紅素進入肝臟後因γ-蛋白少,不易形成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增多而形成黃疸。另外,由於新生兒的葡萄糖醛醯轉移酶缺乏,因而又不能過多地把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從而黃疸滯留。在腸道內的結合有一部分又可...成為未結合膽紅素,這種膽紅素有被重吸收,加重了黃疸。所有這些原因累加起來形成了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 發生了生理性黃疸,年輕的父母不必緊張。如果血膽紅素局限在12mg/L以內,不會超出生理性黃疸的范圍,不會給小兒造成影響,不用特別處理。如果血膽紅素超出了12mg/L,則認為是病理性黃疸,需要在醫生的幫助下分析黃疸發生的原因,並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治療措施。
❷ 小兒黃疸是怎麼回事
一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生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 小兒黃疸超聲檢查 。 膽紅素產生相對過多 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中生活,紅細胞數相對地較多,若出生時延遲結扎臍帶或助產人員有意從臍帶向新生兒擠血,則紅細胞數量更多。胎兒紅細胞壽命較短(70~100天),故產生膽紅素的量亦多。出生後開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壓升高,過多的紅細胞迅速破壞,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更多。成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65.0μmol/L(3.8mg/kg),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145.4μmol/L(8.5mg/kg)相當於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荷大於成人。 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運送的能力不足 新生兒出生後的短暫階段,有輕重不等的酸中毒,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的數量。早產兒血中白蛋白偏低,更使膽紅素的聯結運送延緩。 肝細胞攝取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 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及Z蛋白(只有成人的5~20%),在生後第5日才逐漸合成。這兩種蛋白具有攝取非結合膽紅素,亦轉運至滑面內質網進行代謝的功能,由於Y、Z蛋白的合成不足,影響了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 肝臟系統發育不成熟 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以至非結合膽紅素瀦留血中而發生黃疸。此類酶在生後1周左右才開始增多,早產兒更晚。 腸肝循環增加 新生兒生後頭幾天,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因此隨膽汁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不能被還原為糞膽元;另方面新生兒腸道中有較多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非結合膽紅素,後者被腸粘膜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至肝臟,這是新生兒腸一肝循環的特點。其結果是使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擔增加,而致非結合膽紅素瀦留血中。 新生兒發黃疸事出有因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有些胎兒在出生後第2~3日出現 小兒黃疸 黃疸,第4~6日最重,隨著肝臟功能的逐漸健全,黃疸通常在出生後的10~14日消退,個別有延誤到20日以後者,屬於生理現象。血型不合有的胎兒出生24小時以內出現黃疸,且持續不退。這種黃疸多是母子血型不合造成的。當胎兒的血液是RH因子陽性,而母親的血液是RH因子陰性時,新生兒易發生溶血而出現黃疸。此種黃疸較嚴重,一般不會自然消退,而需換血、光照療法或輸白蛋白治療。先天性膽道閉鎖本病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畸形,黃疸乃因胚胎發育異常造成的膽道閉鎖或狹窄,膽汁不能排泄或排泄不暢所致。黃疸的特點是出生不久即發生,呈進行性加重,全身皮膚深桔黃色,尿布被尿液染黃後用清水常沖洗不掉。此病預後惡劣,應早期手術。全身性巨細胞性包涵體病本病病源是細胞巨病毒,由無症狀的帶病毒孕婦通過胎盤感染胎兒。新生兒在出生一個月內出現黃疸、精神不振、咳嗽、肝脾腫大、消化不良和生長停滯等,應考慮是本病。敗血症新生兒因免疫功能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易患臍帶感染而發生敗血症,敗血症可並發中毒性肝炎或肝膿腫而出現黃疸。新生兒黃疸如超過一個月黃疸不消退,則應到醫院兒科看病,以便正確判斷和及時處理。
❸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兒黃疸主要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引起的原因主要是新生兒發生膽紅素代謝紊亂,致使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進而使皮膚、粘膜、眼球等處出現異常黃色的現象。
❹ 新生兒黃膽偏高是怎樣引起的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 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 (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 (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 (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 (5)有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常見的幾種新生兒病理性黃疸:1)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這樣一來,一些父母會十分緊張,擔心孩子會發生ABO溶血,其實要說明的一點是: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2)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3)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4)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了。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膽紅素可達10-30 mg/dl,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膽紅素明顯下降達50%,若再次哺乳,膽紅素又上升。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建議檢查血膽紅素、肝功、母嬰血型,以便明確黃疸的種類,並積極對症治療。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所以應進行鑒別診斷,以便確診。
❺ 新生兒黃疸高是什麼原因
新生兒黃疸高是什麼原因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症狀,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足月兒在第10-14天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可延遲致3周-4周消退。雖有黃疸,但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好。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
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了。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新生兒黃疸高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類型不同,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表現為: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病理性黃疸症狀表現為:
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兒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比如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以上就是新生兒黃疸症狀的介紹,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兒出現黃疸時,家長可以喂葡萄糖水幫助退黃。黃疸較重時,應及時將患兒送往醫院治療,防止核黃疸的發生,避免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
【新生兒黃疸高的危害】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特別是未成熟兒,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此時如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高的預防】
1、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婦女如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葯。
3、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4、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5、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6、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7、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葯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
【新生兒黃疸高的治療】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以前認為不必治療,針對目前提倡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前早開奶,加速胎便的排出。
2、飢餓、缺氧、便秘、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可加重生理性黃疸,應給予治療。
高間膽血症:危害性主要是產生核黃疸,對核黃疸的研究,以往認為間接膽紅素是脂溶性和親脂性的,其為游離狀態,與富含有腦磷脂的腦細胞有親和力,易透過血腦屏障損害神經核而引起核黃疸。
治療措施:傳統方法有:
1、光療:適用於任何間接膽紅素血症,膽紅素>205μmol/L,使用波長420~460mm的藍光(冷光源),可持續或間接照射24~48小時。光照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已有40餘年歷史,它能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小,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至今仍為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標准”療法。為使光療發揮最大的療效,臨床使用中比較了不同光源的作用,目前新的光療提議採用氮化鎵發光二極體,它是一鍾高能耐用的光源,可發出高強度窄光譜的藍綠光,而藍綠光的光譜范圍與膽紅素的吸收光譜范圍交迭。此光源降解膽紅素的作用比傳統的藍光冷光源效果好,光療後膽紅素反彈幅度很小。
2、葯物治療黃疸的新觀點:應用錫中卟啉治療,其代號為(SnMP)。它是目前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認可用於臨床惟一的血紅素類似物。血紅素加氧酶(HO)是血紅素代謝產生膽紅素的限速酶,抑制血紅素加氧酶(H0)活性可減少膽紅素的生成,因此在新生兒肝臟對膽紅素處理功能尚未成熟時,使用該葯更具有合理性,錫中卟啉不進入腦組織,安全劑量范圍很寬,在體內不被降解,也不影響肝臟中未結合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的結合及排泄,被SnMP阻斷未能降解的血紅素不會在組織內蓄積,而是被肝臟以原形排入膽道系統經腸道排泄。 ...
❻ 新生兒黃疸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懷孕期間應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減輕新生兒黃疸
你好!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現象。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2-3周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持...續時間也較久,大約要滿月才能消退。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下,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因吃母乳而發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孩子吃母乳,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出現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慾不好的症狀。如及時停止喂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出現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繼續用母乳喂養。 3、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且逐漸加重。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嚴重者早期可進行換血治療。 4、感染性黃疸:因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若母親堅持產前保健、檢查,孩子出現感染性黃疸的很少。感染性黃疸需送醫院治療。 5、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出生後1-2周或3-4周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需到醫院治療。 家長應根據以上幾點來判斷,如情況嚴重,需要及時去醫院診治。